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笔记

第1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0~91例1、例2,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和P93“练习二十三”中第1、

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2.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培养

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

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钟面学具,钟表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

个好帮手是什么?(钟表)它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整时的方法,你能告诉大家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吗?(课件出示9时钟表图)

【学情预设】9时。

师:你是怎么认的?

【学情预设】分针指12,时针指9,就是9时。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时间你一般在做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早上9时在读书,也可能说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看看这幅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科书P90例1主题图)

师:钟表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呢?你们会读吗? 【教学提示】

注意回顾归纳整时的认识方法。

◎教学笔记

学生尝试认读。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认,有的学生可能不会认。

师: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意见,说明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学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引入新课,复习整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分”

1.深入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

师:仔细观察,钟面上除时针、分针、数字以外,还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钟面上有黑线,黑线有长有短,还有很多格子等。 师:钟面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形成1个大格,一共有12个大格。 课件动态演示:依次闪动12个大格。(板书:12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观察每1个大格,你又发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学情预设】有细细的黑线,还有一些小格,等等。

师:这些黑色的线就是钟面上的刻度线,当时针、分针指向它们时,可以表示不同的时间。

师:同学们知道1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3)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用你自己的方法数数看。

【学情预设】预设1:我一大格一大格地数,5个、10个、15个、20个……60个,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2:我这样想: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2个大格里有10个小格,10,20,30,40,50,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3:我一小格一小格地数,1,2,3,4……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4:我从12开始看,一个半圈是30个小格,所以一圈是60个小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详细观察,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让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更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2.认识“分”。

(1)认识1分、几分。

师:仔细观察分针的走动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吗?

课件动态演示:钟面上的时刻是8:00,分针走动,从12起走动1小格。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那么分针在钟面上走2小格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学情预设】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2小格就是2分,走3小格就是3分,走4小格就是4分……

(2)认识5分。

师:想一想,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1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大格里有5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所以分针走1大格是5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钟表,得出分针走1大格是5分,使抽象的知识

◎教学笔记

形象化。

(3)读出“多少分”。

师:同学们,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预设1:可以数一数,分针从12走到2是10个小格,就是10分。

预设2:5+5=10(分)。

预设3:分针从12走到2有2个大格,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2大格就是10分。

师:分针从12走到3呢?除了数一数,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直接得出结

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加法10+5=15,也可能想到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计算,

3个5是15。

师: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分针指向其他数字,分别表示多少分呢?你能继续往下

说吗?请大家打开教科书,快速完成教科书P90“数一数,填一填”。

学生集体汇报,教师课件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分针指着的每个数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难点,借助于课件直观形

象的动态演示,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60小格的结论。看“几分”时,可以数一数,也可以连续加5,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

直接计算。这让接下来的认时、分的环节变得简单,也为正确读写时间奠定基础。

3.时与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12时钟表图。

师:观察一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是几时?

【学情预设】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是12时。

师:(课件播放时针和分针转动的画面)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

发现?

【学情预设】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

师:它们同时转,也就是说时针和分针走的时间相同。时针走1大格的一半就是半

时,分针从12开始走到6是30分,时针走1大格的一半,同时分针走一圈的一半,所

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样?

【学情预设】也会跟着同时转动。

师:如果分针继续转,转到12,时针走到几?

【学情预设】时针会走到1。

师: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情预设】分针走一圈和时针走了1大格。

【教学提示】

“多少分”的

认识要让学生多练

习:数字几对应的

是多少分。

【教学提示】

分针走一圈的

过程可以让学生多

观察几遍,使学生

真正明白分针走一

圈,时针走了1大

格。

◎教学笔记

师:对!分针走一圈的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这时分针和时针用的时间是怎样的呢?

【学情预设】相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大格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那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马上说出1时=60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完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时=60分。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动态演示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时与分的关系,不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4时5分的读法和写法。

(1)试读时间。

师:请大家看这个钟面,试着读出时间。(课件出示钟面:4时5分)

【学情预设】学生读出4时5分。

(2)观察时针。

师:你们都认为是4时5分,请仔细观察,时针是正指着4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直观地从钟面上观察到时针并不是正好指着数字4,而是指向数字4和5之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为后面说“时针走过数字4”打基础。

师:时针指向数字4和5之间,表示时针走过数字4,还不到数字5,应该是4时几分。

(3)观察分针。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是几分?

【学情预设】分针从12起走了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5小格就是5分。

(4)小结方法。

师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5小格,就是4时5分,写作4时5分。课件出示相应电子表时间。

2.认识4时30分或4时半。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课件出示钟面:4时30分)

师:用刚才学过的方法,你们来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

【学情预设】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30小格,就是4时30分。这里学生刚开始可能说得不会很完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说时针,再说分针,然后读出时间。【教学提示】

读出一个时间,可先看时针也可先看分针: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教学笔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读的,然后把它写下来。

(2)认识4时30分就是4时半。

师:刚才同学们读出的时间是4时30分,那请你们再观察钟面,分针从12走到6所显示的阴影部分跟整个钟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分针走过的阴影部分正好占了钟面的一半。

师:说得非常好,所以4时30分还有一种读法就是4时半。

(3)小结方法。

师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是4时半。

3.自主认识4时45分。

师:请你先自己读并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钟面:4时45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先运用4:05和4:30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几时几分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认识4时45分,同桌之间互说看时间的方法,这样既起到及时检测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4时5分、4时30分、4时45分的读法和写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怎么读钟面上的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教师适当板书)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认、读、写的方法。

【学情预设】这一题学生在7:40、10:45、9:55等“几时差几分”的认读时容易出错,可能会将7:40错误地认成8:40,此时,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或在哪两个数之间。

2.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1题。

师:图中的小女孩作息时间很有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一天的时间安排。

指名说说在什么时刻小女孩在做什么,要求学生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记录钟面上显示的时间。

3.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2题。

把钟面和对应的时间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观察教科书P91“生活中的数学”,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教学提示】

让学生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时间,既巩固知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运用。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笔记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钟面: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1时=60分

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

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主要是联系学生生活实

际,充分运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获得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轴,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分

针走几小格的时间就是几分,分针走一圈的时间就是60分,同时观察分针、时针走动

的方向,得出时间单位的进率:1时=60分,进而认识几时几分。再让学生拨钟面,说

时刻,教师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作业设计

作业P62第一、二、四题。

一、填一填。

1.时针走1大格是( )时,走1圈是( )时。

2.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走1圈是( )分。

3.30分也可以说成( )小时。

4.时针从12走到5,走了( )时;时针从6走到11,走了( )时;分针

从12走到7,走了( )分;分针从4走到10,走了( )分。

5.右面钟面上的时间是(),再过半小时就要开始播《走近科学》节目,

《走近科学》的播出时间是()。

二、连一连。

四、下面哪个是李阿姨所乘列车的出发时间?在()里画“√”。

参考答案

一、1.1 12 2.1 5 60 3.半 4.5 5 35 30 5.7:30 8:00

二、略

◎教学笔记

四、()(√)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例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已有的信息,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

2.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推理解决问题。

3.感受时间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

会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或者计划在一定的时

间做一些事情。下面请大家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呈现下图),先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

间。

师:你能发现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吗?

【学情预设】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答案可能不太一样,合理即可。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很有时间观念,都会合理安排时间。你们还能举例说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吗?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会怎样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情,可能情况如:早上先起床后上学;下午先做作业后看电视;星期天妈妈先买礼物再去看望奶奶……

师:还会做什么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讲述的事情不超过4个。如:早上先起床,后上学,再回家吃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教师适时选择并写出学生讲述的3个相关联的事件,如起床、上课、吃饭。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知识的巩固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做事的时间先后安排——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为“拓展运用”教学环节奠定基础。【教学提示】

交流时注意学生语言的简炼和完整性。

◎教学笔记

师:明明和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来看看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3的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明明和芳芳早上一起锻炼身体,明明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对,谁还知道了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明明7:15在晨练,9:00做完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情预设】知道明明7:15在晨练,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图片中找到有关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学会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准关键所在。

2.梳理信息。

师:大家真棒!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可是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起来好乱啊,怎么办呢?

【学情预设】排列出来。 师追问:按照什么顺序排列?

【学情预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教师引导学生将四件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看起来杂乱无章,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繁杂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有序排列,为学生的推理提供条件。

3.推理解决问题。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讲解)。

【学情预设】预设1:把这几件事和时间一一对应,找到踢球对应的时间段。明明

【教学提示】

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图中两名学生谈话的内容。

◎教学笔记

7:15晨练,9:00做完作业,再去踢球,10:30去看木偶剧。明明做完作业的时间是9:00,去看木偶剧的时间是10:30,踢球的时间应该在9:00~10:30这个时间段之间。下面的三个时间分别是7:45,9:15,10:50,其中只有9:15是在9:00~10:30这个时间段之间,因此明明可能9:15去踢球。

预设2:找一找,想一想在这三个时间中哪些不可能,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明明9:00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踢球的时间肯定不是7:45。明明10:30已经去看木偶剧了,踢球的时间肯定不是10:50,因此只可能在9:15去踢球。

教师适时板书。

师:我们在解决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先把不可能的选项去掉,剩下的最后一个就是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排除法”。

4.回顾与反思。

师: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检验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太会表达,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检验的方法就是将时间和所发生的事件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合不合理。

5.课堂延伸。

师:明明踢球的时间还可能有哪些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9:00到10:30之间都可能是明明踢球的时间,教师在这里只做简单提示,不必强调其他,只需让学生对经过的时间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并非所有处于9:00~10:30的时间都是有可能的,越接近10:30就越不可能了,为练习题奠定基础。

6.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情预设】预设1:把这几件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一排,然后想一想踢球的时间大约在哪个时间段,从而找到可能的时间。

预设2:我们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用排除法去掉不可能的时间,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时间的知识去解决。认识时间对我们来说很有用处,我们也要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整个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同时体会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三、拓展运用,感受时间的意义

1.课件出示习题。

师: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连一连。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第一个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在这几个连续的时间【教学提示】

对于排除推理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表达,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教学笔记

里会做什么”,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确定活动及与之相对应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将创设的学习情境完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4题。

指名说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理由。

【学情预设】先排除在这两个时间之外的7:10和12:30,剩下8:35和10:05这两个时间,8:30开始大扫除,8:30到8:35才经过5分钟,时间太仓促了也不合理,所以10:05去摘西红柿比较合适。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5题。

师:题中给出的是亮亮的活动时间表,请把时间和相应的活动连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3:35,它在3:30到4:00之间,这个时候他在练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5:00,它在4:45到5:30之间,这个时候他在玩;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4:20,它在4:10到4:35之间,这个时候他在做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7:15→9:00→(9:15)→10:30

晨练做完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了教科书中现实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谈话的方式引出问题,由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说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让学生明确合理推算时间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中通过作业反馈,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

作业P63第二题。

二、下面哪个时间他们在图书馆?在()里画“√”。

参考答案【教学提示】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先分析大扫除、摘西红柿与去小文家玩3件事之间的先后顺序,再结合4个钟面上呈现的时间,进行分析、推理。

二、()()(√)()

◎教学笔记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篇一: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组成》教学反思 辽宁省公营子中心幼儿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 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 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教学8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八块小饼干(蛋糕盒剪的小方块),然后将小饼干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8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 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 的方法。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 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 活实际。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 为 篇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球体》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 柱体。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 效果做些简要分析. 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 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 都是圆的。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 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

最新高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8月15日 上课时间:8月24日 §3.1.1倾斜角与斜率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转化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习中体会到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点,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体会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数学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学习,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三:课时计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及其简单的应用。 (一)课题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1:一点能够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了加多一个点外,在已知一个点的基础上能不能加上另外一个条件使到它能确定一条直线? 【老师板书】画坐标平面以及一条直线,点出直线上一点,过此点画多条直线。 问题3:这些直线有什么共同点(过同一点,倾斜程度不一样) 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直线倾斜角的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 做直线l 的倾斜角。 例题:最后在黑板上用尺子依照定义说法比画出倾斜角将直线倾斜角的可能情况显示出来(共四种情况:平行于x 轴,经过一、三象限,垂直于x 轴,经过二、四象限) 注意:(1)直线的向上方向;(2)x 轴的正方向;(3)倾斜角范围是)180,0[??。 练习:下列三个图中所指的角是不是直线的倾斜角? 命制:王露 校对:高一数学组 审核:刘金琼 第三章 第1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1课时)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数积木》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数积木》 【活动目标】 1、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活动准备】 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话建筑,赢积木。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争回答,数积木。 (一)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

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造房子,数“砖块”。 (一)造幢房子把分数。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学做小小建筑师。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20xx-11-28 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中心发言人 XXX 备课内容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应出席人员 XXX,XXX,XXX,XXX 缺席人员 无 集 体 发 言 记

录 XXX: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里面涉及到数学建模思想,它是在对问题深入地思考、分析、抽象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本章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还有数形结合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尤其是对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集 体 发 言 记 录 XXX:注重几种基本题型的应用题:商品利润问题,储蓄问题,行程问题,行船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比例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数字问题,等积变形问题。这是一些经典题型。同时注意一些图表型应用题,阅读理解型等新颖的应用题。 XXX: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都是先通过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的,然后探讨方程的解法,我的建议是,对于引例的讲解,可以先用算术法,大部分学生习惯这种解法,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在列出方程后,引导学生探讨

完方程的每一步骤后,熟练了应用这一步骤解方程后,在开始下一步骤的学习。 XXX: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得深刻。 记录人:XXX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 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 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

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

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正式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主备人:刘小艳 其他备课人:范可刘欢曾金霞尹娟娟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人民币主备人:刘小艳

其他备课人:范可刘欢曾金霞尹娟娟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 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重、难点: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认识人民币主备人:刘小艳

其他备课人:范可刘欢曾金霞尹娟娟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正小标宋简体) 课标要求: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在一次函数图象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经历用一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求出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基性质,你能回忆出哪些知识点? 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是一条直线、根据k 、b 的值确定直线经过哪些象限 环节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解方程063=-x (2)当x 取何值时,函数63-=x y 的值为0? 分析: ①从结果来看,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②从形式上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③你能把(2)的解在图象上找出来吗? ④请找出方程063=-x 与一次函数63-=x y 之间存在关系. ⑤你能在函数图象上找出以下方程的解吗? 363=-x 363-=-x 663-=-x 结论:一元一次方程c b kx =+的解可以转化为对应一次函数b kx y +=的函数值为b 时求自变量x 的值;尤其当0=c 时,一元一次方程0=+b kx 的解是一次函数b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补充) 问题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认真分析直线63-=x y 的图象,完成以下各题: (1)当0>y 时,可以得到不等式________,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 则0>y 时63-=x y 对应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2)当0

大班数学教案《单数和双数》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单数和双数》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单数和双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区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单数和双数》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单数和双数是上学期大班作业本上的内容,但是当时只是让幼儿用点数表示相应的数字而没有深入。奇数和偶数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生活中一般叫做单数、双数),但在教材中只有很少的一点内容。单数和双数有哪些性质?学习单数和双数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为了让幼儿对单数和双数有更深的了解,扩大一下知识面,我想有必要进行一下补充。因此设计了《单数和双数》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是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体验,感受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区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卡1-10(大的两份,小的两份);单数、双数字卡一份。 2、分别画有1-10个花蜜桶的卡片20张;彩色花20朵。 3、小红旗标志20枚;花泥两块。 4、小蜜蜂的胸饰一个。 5、蜜蜂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蜜蜂采蜜师:小蜜蜂们,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让我们去花园里玩吧!(蜜蜂音乐起,幼儿学教师做蜜蜂飞舞的动作。) 2、师:哇!好漂亮的花朵啊,让我们采些花蜜吧!记住每只小蜜蜂只能采一朵花哦!(幼儿分别采到花蜜后,教师带幼儿坐到位置上) 二、介绍”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1、师:我发现小蜜蜂们都采了好多的花蜜,现在请你们先检查一下自己都采了几桶花蜜呢? 2、那么请采了一桶花蜜的小蜜蜂把花蜜送到我这里来。一桶花蜜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将幼儿送上来的花蜜桶按1-10的顺序摆放成一排,同时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置于上方,剩余的花蜜桶均按此方法进行,可2-3个小朋友一起送。中间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 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 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 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 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 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 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 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 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 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 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 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内容13 只有一个地球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难点 的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教学过程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 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以往往过分注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

感悟到“地球的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的活动范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围很小,地球被 破坏没有其它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星球可去” 。因 此,是一篇对学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生进行环保教 育的好文章。(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 李东平:那么怎 样让学生感悟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地球急需人类 保护呢?我引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 导学生抓住重 点词,通过有感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情的朗读来体 会,激发学生对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 爱护地球之情。 从而懂得:我们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要精心地保护 地球,保护地球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的生态环境。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 : 有五十 多人 , 在开展学 习过程 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 举手者 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 , 其他人 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活动名称《大班数学教案区分左右及反思》

活动名称《大班数学教案区分左右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空间直觉和判断力。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3、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分清左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手环等。 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手)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①、请小朋友举起经常画画、写字的那只手,向大家招招手。 ②、幼儿交流右手除了画画、写字,还能做什么? ③、出示手环,请把手环戴在右手。 ④、伸出左手摇一摇。说说左手还能做什么? ⑤、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只有在左手和右手的相互配合下,我们才能把想做的是做得更好。 (2)区别左右脚。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 出示课件再次巩固左右。 6.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7.总结: 今天,小朋友又学了一个新本领,认识了左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左右,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自己的椅子当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分别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3 小数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 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如何正确灵活地计算小数除法。 教科书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 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并且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循“认知序”定“教学序”,展现教学的基本脉络与思 路,实现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 让学生弄清算理以便切实掌握。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 现,理解算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时,如果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多向思 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 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 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 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 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 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因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 生理解算理。

大班数学《学习8的组成》活动教案及反思

大班数学《学习8的组成》活动教案及反思 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n on the activity o f "composition of learning 8" in large class ma thematics

大班数学《学习8的组成》活动教案及反思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活动背景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探索8的组成的操作活动 2、运用互补、互换规则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数学王国图一副。

3、幼儿每人胸前一个数字挂牌,提供涂色、划短线、盖点子、看图分合等不同操作材料。 活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数学王国去玩,,但有要求,请你们先要回答出门票上的问题后才能进入到数学王国中去。 幼儿逐个回答卡片的题目。 2、幼儿在主动操作游戏中探索8的7种分合方法。 (1)瞧,数学王国的大门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的智力题正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动脑筋呢,你们有信心吗?看哪个小朋友闯关最多。 (2)老师简单介绍游戏材料及操作要求。 (3)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操作情况。 (4)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8的最佳分合方法。 3、运用“找朋友”游戏,巩固8以内数的组成规则。 (1)交代游戏规则。 刚才小朋友在数学王国里表现的很聪明,游戏玩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请你们把它贴在身上,看看自己是几号数字,到音乐后就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first time of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sorting out the whole tex tbook) of mathematics volume 1 of grade 1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 梳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年级:一年级数学 时间:9月2日 备课组长: 主备人: 参加人员: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教研主题:整册教材梳理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 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 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

大班数学《分一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贴绒原片(红色6个,蓝色7个),1—10数卡一套。 2. 每人胶粒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单双数。 1.将6个红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双数。 提问:6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2.将7个蓝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单数。 提问:7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3.小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两个两个的分,分到最后一个都不剩的是双数,分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操作游戏:分片片。 请幼儿先数数盘子里有几颗豆子,然后将豆子两个两个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没有剩下的,剩几个?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做《幼儿画册》。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一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学前】大班数学闹花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6的组成。 活动准备:花片、小树、小动物图片、纸盒、糖果、笔、纸、数字卡片等 活动过程: 一、凑数游戏《苹果和生梨》 请1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玩凑数游戏。 春天的花园里有个数学王国,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数学王国找一找那些东西的数量是6,然后你可以把6的分成全玩出来,才可以到其它地方玩。把你的发现写在纸上。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幼儿交流讨论 1、教师拍手,幼儿回到座位。刚才大家玩得很高兴,能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各自介绍自己的发现。 四、学习6的组成 1、教师:今天小猫的一家也到数学王国来玩了,数一数有几只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长得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猫的大小、颜色、花纹、蝴蝶结来分。 2、幼儿自主讲述,如6只猫可分成1只大猫5只小猫。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用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6有几种分法? 3、教师归纳: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它们合起来都是5送糖果。我们小朋友本领真大,不但学会6的组成,还学会了记录,现在我们一起准备好,开上小汽车和小猫们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玩吧。(听音乐,幼儿做开汽车动作)数学王国到了,看看国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礼物?(各种糖果)国王还准备了这么多糖果盒子,请我们小朋友帮助他来包装糖果。记住,每个盒子了只可以装6粒糖果。你一边装一边说,几粒红色的糖果、几粒兰色的糖果、或几粒黄色的糖果、几粒绿色糖,一共是6粒糖果。装好以后你可以送给周围的爸爸妈妈检查一下,也可以给好朋友检查一下,你对吗?如果正确了就请你把糖带回家,可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活动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 年段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须的运算(包括估算)。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新课标第一网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本学期教学设想 设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步骤:一:循序渐进训练、培养问题意识。 二:精心设计内容、激发问题欲望。 三: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问题意识。 四:创设疑惑机会,尝试发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