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努力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让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用一流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二是致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释放激情。

(一)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行动,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导向,就不会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也就不会形成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温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就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还不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温总理还提到:“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所以,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

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另外,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等,都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

本性的矫正。

2、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呼唤着每一位教师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用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学习创意,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要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在当前,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如果没有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也就难以形成教学创新的能力。想想当初自己很用功,也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自己的口中、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更没有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自己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吸纳,对资源整合、提炼精华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研究是立足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

教师,更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鼓励大胆想象,挖掘创新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尊重、爱护、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我们不必忙于解答,而应适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能极大鼓舞提出

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勇于大胆想象,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高碑店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标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一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2、激励质疑,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动手搞创新。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阅读自学、交流评价中质疑,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善于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学内容努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的学生一看到这题目,马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是谁在向沙漠进军②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③又怎样向沙漠进军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再讨论这些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探索活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也不要急于回答,鼓励和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组

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从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鼓励尝试,建立创新的阵地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阵地,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与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是为学生营造环境和“土壤”,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与养分。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的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建立第二阵地,也就是充分利用好我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发挥创新精神的空间。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但忽略了课外活动,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脱节,学生只学到一些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实践。让创新的果实开满枝头,让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接触自然、生活、社会,在广阔天地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我们的课堂抓起,既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学改革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第3页。

2、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2000年1月。

3、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4、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5、吴兴长,《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6、张廷凯,《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7、张欣《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8、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9、王显才《小学优秀教师教育创新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10、卫金星《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9年7月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单位:居巢区坝镇中心小学 作者: 费康兵 2014年3月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鼓励质疑问难”、“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倡标新立异”、“注重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参考途径。正文部分注重教学理论的同时,适当结合客观现实与教学实例进行论证。文章思路清晰,分析比较全面。从结构上来讲,先总起,然后分述,条理清楚。 关键词:质疑、想象、标新立异、实践、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英明论断是对我国创新教育的极大鼓舞。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强调“讲清”、“讲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听完课后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方式,致使学生依赖性强,不愿开动脑筋,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研究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讨论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0-03-25T09:24:34.70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路永(灵璧县向阳初级中学安徽灵璧234200) [导读] 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本文指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和策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注意德育,塑造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课堂;创新人格 Shallow the development talked a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u Yong 【Abstract】This text pointed out the innovation's ability of the student in the future socialism the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ce function.The teacher should adopt various means and strategy let stud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get development, in the meantime attention virtuous teach, mold a student lofty of innovation personality, assurance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long exactitude of direction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classroom;Innov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1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1-13-01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泽民主席的这番话指明了教育要想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为之服务,九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独特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技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产生新方法,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系列个性心理品质。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新课堂的形成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合理安排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1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消化、能力的培养、缺陷的补偿,更应结合学生,具体设计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克服目标单一化的倾向,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好大纲、教材、学情的认真研究,使课堂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法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则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兴趣、、意志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课堂上坚决废止“注入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提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新的创新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法的设计应尽量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达到多种教法的优势互补,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1.2.1 创新程序。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应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方法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再次,应注意灵活性的特征,应避免教学过程拘泥于编写的教案,而不加任何的变动。 1.2.2 增加趣味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增加趣味性这一调节剂。无论是在讲授中、练习中,还是讨论中,都应该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运作状况。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伴随着掌握知识的过程,变课堂教学为其乐融融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1.3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探索精神。 让学生学会创新,则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式,把一堂以往只是讲授的课变得有动手、动脑,有实践操作,学生更乐于接收新知,寓教于乐,目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2.注重德育,培养学生崇高的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才能献身科学,推进文明进展,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品格。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的思想保证。因为创新才能是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只是一个工具,受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正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 教育和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如何在师生关系中把握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㈠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㈢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㈣在拓宽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县念环境,激发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去探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小学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提出:“谁到过北京,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说:“今天带大家到北京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就会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今天就来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看看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这样,短短几分钟的引入,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强烈欲望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求知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问题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织,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

美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美国学校天赋教育的透视 天赋教育就是对天赋儿童的教育。在美国天赋儿童并不神秘,一般能力超常(gifted)或特殊能力超常(talented)者,都被视为天赋儿童。虽然我们无法为孩子选一颗神童的头脑,但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实施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不能享受的基础教育——只面向2%~5%的高智商孩子的“天赋教育”!天赋教育也就是英才教育,是面向那些资优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中国孩子一般都表现得相当突出,特别是数学。许多华裔家长都引以为荣。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聪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有没有区别?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我们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子,可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巨大差别: 中国的重点学校里,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学会”为目的,满足于考试结果。 美国的天赋教育则是八仙过海,如:什么都不教,让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制作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即使是常规教学,老师也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蒋不妥协?如果张、杨不和共党合作?如果张、杨把蒋处死?如果蒋逃出西安……甚至让学生自己设想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会”的能力。 从“西安事件”的教学比较看,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孩子”所有的特点;美国天赋教育培养的学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即为那些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5%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什么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数)。 ◎摒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穷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合租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能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不是)。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出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校、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或IQ指数。以我们所居住过的两个学区为例:甲学区有三项基本要求:一、历年的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必须在98%以上;二、Homeroom老师(类似国内的班主任)的推荐;三、家长的推荐。乙学区除上述三条外,再加一条:参加学区自己出题的考试。 每间学校都有特定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负责识别天赋孩子的工作。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①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够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 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水平和习惯。 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②“吃花生必吃带壳的”,③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个过程的酸甜苦辣。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理解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很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二、善于引导,培养学生求同辨异能力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满足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

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它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如:在讲《称象》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曹冲的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大家议论纷纷,不得要领。老师有意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鲁班被叶齿拉破了手而发明了锯,人们由鱼鳔的功能而发明了潜艇;我们看看前几段,想想曹冲可能是受了什么启发?”读书后,有人说,曹冲是受了蠢官员的启发。官员在讲到称的时候,曹冲想,秤杆子有记号,能知道象的重量,我在船舷上刻下记号,不就可以称象了吗?有人说,官员在谈到宰象的时候,曹冲想,把象宰成一块块的可以称量,石头也是一块块的,能不能代替一块块的象呢?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有道理,老师都予以肯定。 三、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立体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时,我以陈赓和小红军的对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既与智能力有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点。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 一、启发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常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地思考,发展创造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教给学生发问的途径和方法。其次,教会学生释疑。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了疑问,才会有发现、有创造成。在不断生疑、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便会产新颖、独到的见解。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创新学习的过程得以优化。 二、引导学生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众所周知,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缺乏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显得由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辐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新颖性、深刻性,发散性。 例如教学《雨点》时,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借助录音、投影等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说:“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那些变化?”欢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以及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有的说:“春雨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切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吸引学生参与,赋予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创新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允许学生在教师讲授中随时质疑。学生在轻松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创造灵感才能被唤醒。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例如:利用逐步深入的数学题,使学生从低级难度的题做起,这样学生能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难题就不难了。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兴趣。 1、掌握质疑方法。学生消除了质疑的心理障碍后。教师还必须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的质疑搭桥铺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概念教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①抓住定义的关键词质疑。例如在学习“梯形”概念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不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 ②抓住教材中的重要结论质疑。如在方程“移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本后提出:“为什么要说‘通常’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