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3)加强对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相关知识。

2. 教师的教学准备:

(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试验图、豌豆花示意图、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试验的分析图解、一对相对性状测交试验的分析图解挂图。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8年的碗豆杂交实

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上节课学习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质,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纯种高茎豌豆

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F2出现几种基因组合,出现哪些性状,性状分离比分别是多少?

学生:三种;DD Dd dd;高、矮;1 : 2:1。

教师:科学的机遇给了孟德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孟德尔的成果。(展示遗传实验

图片)

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出示分离定律的六把钥匙)

⑴DD X DD-DD全显

(2)dd x dd全隐

(3)DD x dd-Dd全显

(4)Dd x dd F2Dd :1/2 dd显:隐=1:1

(5)Dd X Dd -^/4 DD : 1/2Dd :1/4 dd显:隐=3:1

(6)DD X Dd F2DD : 1/2Dd显:隐=1: 1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杂交,自交,测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两对相对性状试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规律

阅读课本P35-P37相关内容,结合图3 —10、图3- 11和图3- 12,思考并小组讨论下

列问题:

1. 请据下图总结两对相对性状试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规律

YyRr x YyRr

Qi.仔细观察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表

中的分布特点和数量比例,找出规律并加以

记忆。

提示:(1)显隐性:(图一)

双显性(Y_R_黄圆,

9 )

最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个边

双隐性(yyrr绿皱,3) :最小三角形内

单显性(Y_rr黄皱,3) :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

单显性(yyR_绿圆, 1 )

第三大三角形三个角

(2)合子类型:

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

对角线(左上到右下)

双杂合子(YyRr):对角线(左下到右上)

(3)相同基因型(图二):一对基因的杂合体以纯合体的对角线为轴而对称。

F i

F2来

(4)九中基

YYRr

/ /

YyRR YyRr

YYRr X Yyrr

YyRR8vyRr

YyRr Yyrr yyRr X因型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

Y

YR Yr yR yr

YR

Yr Y YR

r

Y

yR YyRR Rr

Y Rr

yr

YYRr YyRR

(用F2中两对基因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基因型前的系数即

为其比例数)

2. 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提示:分析数据可知,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3.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

两个新组合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

什么问题?

提示:这表明在F1形成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由于一对性状

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4. 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能否说明亲本的显隐性关系?

提示:由于子一代表现为黄色圆粒,说明亲本中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

于皱粒为显性性状。

5.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提示: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6. 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提示:根据减数分裂的原理,YYRR产生的配子为YR yyrr产生的配子为yr。F 1的基

因型为YyRr。

7. F 1形成配子时,各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非

等位基因表现为随机结合。请同学们思考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

提示: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 Yr、yR、yr,比例为:1:1 : l : 1。

8. 杂种F 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 F 1的配子

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提示:结合方式有16种。

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

提示:有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于9:3: 3: 1。

9?什么是测交?这里应是谁和谁杂交?

提示:让F1代和双隐性亲本回交,也就是F1代和绿色皱缩豌豆杂交。

这是理论上推导的预期测交,即是按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产生4种配子,它们的数目

相等,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故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1:1:1:1 。请一位同学将上述情况用基因遗传图解表示。

10. 根据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总结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11. 为什么要强调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否自由组合?

提示:不能

探究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P38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请同学们讨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提示: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个个体内,创造出优良品种。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我们的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开阔了广阔的前景,人类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良动植物品种,为人类造福。例如: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

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其中,无芒和抗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现有两个水稻品种,一个品种无芒、不抗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病。请你想办法培育出一个无

芒、抗病的新品种。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样的品种占总数的3/16。

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

提示: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3. 那么,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提示: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自交和育

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4. 请同学们讨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医学和优生优育中的具体应用。

提示:在现代医学上,我们也常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来分析家族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并且推断出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依据。这对于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以及

优生、优育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5.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

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

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提示:首先,先天聋哑一定是遗传病,其父母均未表现出来,说明其父母均是隐性基因

的携带者。加之其父亲为多指,可以判定其父亲的基因型为:PpDc;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可

以判断其母的基因型为:ppDdo

6. 根据上面的分析,其父母可能出现的配子是什么?其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几种?

提示:其母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 pd,其父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 Pd、pD pd o )他们的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4种:只患多指(基因型为PpDD PpDd,只

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既患多指又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表现型正常(基因

型ppDD ppDd)。

7. 为什么孟德尔会取得这么大的成果呢?我们从中应该得到那些启示呢?

提示:(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试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8. 孟德尔试验的成功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即进行科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几点精神是什

么?

提示:(1)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并注意观察试验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试验现象。

(2)运用先进的科学成果,如孟德尔首先将统计学的方法用于生物实验的分析。

(3)科学地选择试验的材料。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方面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应用“

I在医学实践方面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缩短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减数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过程中染

色体行为的回忆,以及对等位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尝试画出有关基因在减数分裂中随

同源染色体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细胞图像,呈现出双杂合个体如何形成四种配

子的过程,从而理解基因自由组合的原因。这一方法能有效地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使学

生印象深刻,让难点知识的掌握变得轻松;同时前后知识紧密衔接,以旧知促新识,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与效度。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圆和水的联想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以及“人生”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反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纳雍四中能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8年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豌豆粒色试验②豌豆粒形试验P黄色X绿色P圆形X皱形 ↓↓ F1黄色F1圆形 F2F2

《焦耳定律》教案

第4节焦耳定律 第1课时焦耳定律 出示目标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会设计实验探究焦耳定律。 学习指导 焦耳定律 阅读课本第99、100、101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__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__,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__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__,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3.焦耳定律用公式表达为__Q=I2Rt__。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实验。 (1)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将两容器中的电阻丝(左边电阻丝为5Ω,右边电阻丝为10Ω)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 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1)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 (2)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 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1.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2.利用空气受热膨胀,挤压液体使液面上升,来显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运用了转换法。 3.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问题与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 提示:插座上接入大功率的用电器时,会发烫,甚至引发火灾。刚刚 工作的灯泡并不热,而过一会儿就烫手。 (2)制定计划:

①运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时,要保持其他因素一定。即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在探究电热与 电流的关系时,要保持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在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 系时,要保持电阻和电流一定。 ②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电热的多少? ——通过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判断电热的多少。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③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④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比较温度计的示数。实验中需要注意: A.烧瓶中装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最好是煤油,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明显);B.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位于阻值最大处。 (3)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4)分析与结论: 在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阻值大的容器内的液体温 度升得快; 在电阻阻值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大的容器内的液体温度升 得快; 在电阻阻值和电流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长的容器内的液体温 度升得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复备 教学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方 学法 自 主 学 习 教材分析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活动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 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 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 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 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运用,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及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感知事物→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知识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渗透实事求是和科学献身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组内同学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加强师生间相互反馈,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学时就将学生4人一组分组,分组时男女生分开后,自由组合,便于讨论与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可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组至少有一个好的同学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带领小组同学开展自主式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铁架台、学生电源、大号试管和温度计各三支、导线若干、量筒、煤油、电阻丝(5、10、10欧各一根,教师课前用电炉丝截取并焊好导线)。每小组一套。 教师用:与学生的基本相同,温度计改用数字的,另加各种电热器(电炉、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平台。 五、探究实验: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实录(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这几种电器各有什么功能? 生:煮饭、照明、吹风。 师:这些电器虽然功能不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请三位同学上来各拿一个电器,同时通电实验1分钟,并请他们触摸电器和电扇的电动机部分) (凡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生:它们工作时都会发热。 师:对!电流通过任何电器或导体,电器和导体都会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热效应。(教师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二2.2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原电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原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共涉及原理和装置两个方面。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电池的制作和研发的重要技术原理基础。而原电池的装置构造又设计许多技术知识,比如电极、电解质溶液的基本要求等。原电池、电解池都以发生在电子导体(如金属)与离子导体(如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 2.课标分析 关于“原电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策略中应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预测、设计论证等活动,发挥重要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形成基本观念。 学生活动建议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建议电池,探究干电池的构成。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学业要求学生能够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需要达到核心素养1水平2根据现象辨识及归纳物质及其反应类型理解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即氧化还原反应,能运用结构图示描述原电池工作变化过程,初步学会判断电极和书写电极反应式。达到核心素养3水平2能理解、描述、表示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依据证据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推出结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3.教材分析 本文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材中第一个板块引入是从能量转换角度入手,引出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以及怎样转化。自主学习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及引出氧化还原(燃烧)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而已知氧化还原反应是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提出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最后由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学习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学会书写电极反应,最后科学探究是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设计电池装置,最终指出化学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以水果电池作为课后实践活动结束。 由于教材中的引入太过于平淡,考虑到实践活动中的水果电池内容新颖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设计由水果电池的实验现象引出原电池的概念。由于火力发电部分的内容较简单,所以教学中省去了火力发电的讲解过程,重心放在原电池工作原理和组成条件的探讨上,将铜锌电池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1)(苏教版必修2)(1)

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对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训练,掌握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一一假说一一试验验证一一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遗传现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推理精神。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遗传育种、家族遗传病分析等遗传学问题。 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遗传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化繁为简: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 基因的自由组合。能用分离定律解答的尽量用分离定律解答; 2. 定点突破:要抓住隐性性状实施突破; 3. 掌握规律:熟悉各种比例关系,并整理归类,能进行比例的变换,如某个体占3/8,可直接变换为3: 3:1:1的比例关系。 四. 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⑴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 ⑵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试验的过程及结果和解释,来理解两对相对 性状的试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docx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识记: (1)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理解: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 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实践观的教育。 2.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 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 中的应用 解决方法 (1)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2)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3)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伟大的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通过苦苦 8 年 的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两个定律,即基因的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大定律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优生优育,现在培养出了高产的水稻、玉米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福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 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 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实验:① 豌豆粒色试验② 豌豆粒形试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2018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原电池知识点与经典练习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专题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例题分析】 例1、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A.①④ B.③④⑤C.④⑧D.② ④⑥⑦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 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 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

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 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例题分析】 例2、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其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的负极为锌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最新自由组合定律教案

授课教师刘淑荣课题名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授课班级高三牧班授课时间一课时使用教材《畜禽繁育》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3.理解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4.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用直观教学、与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推理相结合。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2、试验结果分析 (1)正交、反交,F1只表现黄色圆粒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亲本基因型YYRR 黄圆yyrr绿皱 配子的组合方式16种 F1配子4种YR Yr Yr yr 比例 1 : 1 : 1 :1 F2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正确性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学过程精巧引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探求新知: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籽粒数315 101 108 32 比例数9 : 3 : 3 : 1 2、试验结果分析 提问:通过试验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F1只表现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2)F2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X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案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我将从以下四个板块进行讲解。他们分别是水果电池、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习题部分。 今天老师要做一个有趣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用水果真的可以做电池吗?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实验吧。 【视频】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柠檬、铁钉、铜币、导线和发光二极管。在每一块柠檬中插入一枚铜币和一根铁钉,用导线像这样子把它们连接好,最后连上发光二极管,仔细观察,发光二极管亮了。 【ppt】想知道水果电池的原理吗?这节课让我们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视频】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先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锌片上产生大量气泡,现在我们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铜片上没有任何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锌的金属活泼性比氢强,铜的金属活泼性比氢弱,所以硫酸中的氢可以被锌置换,而不能被铜置换。用导线将铜片与电流表的正极相连,锌片与电流表的负极相连,观察到锌片上的气泡减少,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实验的装置是一套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我们就把这样的装置叫做原电池。由刚才实验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可知,电子由锌电极流出,流向铜极,那么我们就把有电子流出的一极叫做负极,有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显然,锌在这里是负极,铜在这里是正极。 我们再来看他下面的动画,同学们就更清楚它的工作原理了。锌失去电子成为锌离子,被溶解,失去的电子沿导线流向铜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被吸引到铜电极得到电子成为氢气,外电路因为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使灯泡亮了。 同学们看懂了吗?我们再来看一遍,该原电池的锌电极为负极,铜电极为正极,在负级,锌失去了电子成为锌离子进入溶液,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传递给正极,由于铜电极有了外来的电子,它吸引了溶液中的阳离子-氢离子,氢离子在铜的这一极得到电子,生成了氢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在外电路中,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使指针偏转,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移动方向相反。那么在电池的内部,离子有没有发生移动呢?方向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在电池的内部,正极消耗了大量的H+,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而负极处生成了大量的Zn2+,所以需要大量的阴离子移向负极。 根据以上的两个电极反应式,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锌和两摩尔氢离子反应,生成一摩尔锌离子和一摩尔氢气。 同学们,学习了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大家知道,水果为什么能做成电池了吗?其实柠檬中的化学物质类似于铜锌原电池中的电解质稀硫酸,而铜币相当于铜片做正极,铁钉相当于锌片做负极。水果中的化学能转变为了电能。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 C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学们在记忆有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记住这么几句话。负极氧化失电子,正极还原得电子,用六个字概括就是“负失氧,正得还”,要记住,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一定是向正极移动的,阴离子一定是向负极移动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题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坍圮.pǐ狙.击jū湔.雪jiān 锱.铢zī炽.烈chì一瞥.piē亘.古gan B.熨.帖yù瘦削.xuē悄.然qiǎo 慰藉.jia纶.巾guān 拓.片tà炮.烙páo C.呕哑.yā处.方chǔ隽.永juàn 逦迤.yǐ脉.脉m?袅娜.nu?新正.zhēng D.玉墀.chí敛裾.jū蓊.郁wǒng 宫绦.tāo 纨绔.kù笑靥.ya盥.沐gu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沧桑蝉蜕宸翰扫描仪一筹莫展 B.震撼寒暄烟霭惊蛰挖墙脚目不暇接 C.嬉戏销魂炫目安详水蒸气声名鹊起 D.斑驳渲泄倾泻不肖明信片众口铄金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苏德战争______,41岁的索克洛夫应征入伍。 (2)埋葬了我的儿子——我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________地回到自己部队里。 (3)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叫得连车厢都______了。 (4)我感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的热浪,它散发着难闻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一个声音_______地问道:“怎么啦?” A.暴发不知所措震动平淡B.暴发不知所以振动平静 C.爆发不知所以震动平静D.爆发不知所措振动平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啊! B.戴尔公司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对苹果及微软的强势表现依旧不以为然 ....,至今仍无积极应对措施。 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语言,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B.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D.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6.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洎牧以.馋诛以.地事秦 B.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不焉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不敢言而.敢怒而.耻学于师 7.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