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

1、法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法律现象。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得运用就是法律推理。

3、从认识论得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得划分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

4、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得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即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

5、从法学研究所运用得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自然法学、分析法学与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

6、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

7、中国古代得法律文化就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得文化系统。

8、公元652年得《唐律疏义》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系统、保存最完整得注释法学著作。

9、法得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与法律规范三种基本成分。

10、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与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形式。

11、狭义得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12、行政法规就是国务院根据宪法与法律制定得一种规范性文件。

1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与国务院批准得较大市得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得、适用于本辖区内得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

14、我国法得对象效力范围采用得就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5、法律体系得基本组成要素就是法律。

16、法得起源得一般规律就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

17、法学产生得前提之一就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

18、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19、法得要素包括规则、原则与概念三个部分。

20、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与否定性法律后果。

21、一切社会得法都可以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22、根据法所创制与表达得形式不同划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3、认为法即人类理性得法学流派就是自然法学学派。

24、从认识论得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25、原始社会得社会组织就是部落。

26、法得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法。

27、原始社会调整人们得行为规则就是习惯。

2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得法得渊源就是指法得效力渊源。

29、法学研究得范围与分科叫做法学体系。

30、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得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与私法得学说。

二、判断

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与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得法律意义作出明确得规定。(×)

2、法律规范得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与制裁三个部分。(×)

3、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就是同义得。(×)

4、命令性规则与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5、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6、从法得创制方式与表达形式瞧,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7、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一律适用中国得法律。(×)

8、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不具有溯及既往力。(?)

9、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得体系”或简称为“法系”,就是指由一国现行得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得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得一个呈体系化得有机联系得统一整体。(×)

10、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所调整得社会关系存在着交叉与重叠。(?)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得答案,并将其字母

标号填入题干得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得法得渊源就是指(C)

A、历史渊源B.理论渊源C.形式渊源D.效力渊源

2、中国第一部较系统得封建法典就是(A)

A.《法经》B.《秦律》C.《九章律》D.《北齐律》

3、属于法得本质属性得就是(A)

A.阶级性B.公开性C.普遍性D.规范性

4、世界上保存最古老得成文法就是(D)

A.习惯法B.条约C.法经D.汉谟拉比法典

5、法得本质就是指(D)

A.法得规范性B.法得表现形式C.法得强制性D.法得阶级性

6、法体现得就是(A)

A.国家意志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得意志

C.被统治阶级得意志D.执政党得意志

7、法与统治阶级得道德得关系就是(D)

A.决定与被决定得关系B.相互对立得关系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8、根据一定得标准与原则划分得同类法律规范得总与称为(D)

A.立法体系B.法律体系C.法规体系D.法律部门

9、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D)

A.统治阶级得意志B.中国人得意志C.全国人得意志D.全国人民得意志10、狭义得法律就是由什么机关制定得(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D.国务院各部门

11、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就是(A)

A.准则B.刑罚C.公平D.正义

12、中国自汉代以后得封建法都就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得(D)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马克思主义思想D.儒家思想

13、法学研究得根本方法(D)

A.社会调查得方法B.历史考察得方法

C.语义分析得方法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方法

14、法律与道德得区别在于(D)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C、法律就是一种行为规则,道德不就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得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

15、按照法律适用得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B)

A.根本法与普通法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实体法与程序法D.成文法与习惯法

16、法得科学性就是指(C)

A.法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得反映B.法就是客观规律得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D.法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得反映

17、在法得本质问题上,以往得法学主张(C)

A.法有阶级性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得

C.以不同得形式否认法得阶级性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18、法律得溯及力属于(B)

A.法得地域效力B.法得时间效力C.法对人得效力D.法对事得效力

19、划分部门法得标准之一就是(A)

A、法律调整机制B.根本法与普通法C、相对稳定得原则D.法律规范得规定

20、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得区别就是(D)

A、指导思想不同B.历史使命不同C.基本要求不同D.调整范围不同

21、法律事实分为(A)

A、法律事件B.法律后果C.法律责任D.法律制裁

22、法得强制力表现在(D)

A.约束人们得思想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得内心反省D.以国家得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23、处理利益与正义得关系应当坚持(A)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D.同时优先

24、科学技术与法得关系就是(D)

A、法就是否进步B.法就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得实施技术D.生产力与法之间得关系

25、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得本质归结为(D)

A.神得意志得体现B.公共意志得体现

C.民族精神得体现D.统治阶级意志得体现

26、本质不同得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得原因在于(C)

A、法得连续性B.法得稳定性

C、经济条件得连续性D.政治条件得一致性

27、下列机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得有(C)

A.省级政府 B、较大市得人大 C、自治区人大 D、经济特区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得括号内。

1、从认识论得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CE)

A.国内法学B.国际法学C.理论法学D.概念法学E.应用法学2、法与原始社会得习惯得区别有(ABCD)

A.由国家制定B.具有国家强制性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E.就是否具有规范性

3、法得规范作用表现为(ABCD)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E.暴力作用4、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得解释就是(CE)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法理解释D.行政解释E.历史解释

5、资本主义法得特征就是(ABC)

A.维护资产阶级得自由平等与人权B.维护资产阶级得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与代议制政府D.维护等级特权E.维护广大人民得利益

6、社会主义法制得基本要求就是(ACDE)

A.有法可依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有法必依D.执法必严E.违法必究

7、立法活动得基本原则就是(ABD)

A.从实际出发B.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得原则C.人人平等得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得最大利益为标准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8、法得制定活动得基本形式有(ABC)

A.法得制定B.法得修改C.法得废止D.法得汇编E.法得继承9、不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得基本要求就是(BE)

A.有法可依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有法必依D.执法必严E.人民当家作主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得方法有(ABD)

A.法律清理B.法律汇编C.法律制定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1、属于法得要素得就是(ABD)

A.法律概念B.法律原则C.法律条文D.法律规则E.法律学说

12、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得效力范围不同所作得分类? (AB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13、下列属于我国法律渊源得有(ABD)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判例法 D、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1.下列属于公法范畴得就是(BC)

A.行政法 B、婚姻法 C、刑法 D、公司法

2.下列属于民商法法律部门得子部门得就是(ABC)

A.合同法 B、商标法 C、继承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3.下列属于公法责任得有(AB)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诉讼责任

五、名词解释

1、法学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就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得学科得总称。

2、法律现象

法律现象就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得感观就能够直接辨别与发现得法律得现实承载体或者承载媒介,也就就是法律得内容、意义、价值、功能与作用得外显方式与物化形式。

3、法理学

法理学就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得理论学科,它就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与法律现实得一般规律,研究法得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得创制与实施得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法制得基本理论问题得理论学科。

4、法学方法论

就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得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得理论说明。

法学方法论得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就是法学方法论得原则。第二层次就是各种法学方法。

5、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就是用阶级与阶级斗争得观点去观察与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得方法。

6、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就就是通过认知与评价社会现象得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得方法。

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价,它们就是价值分析过程得两个不同得阶段或方面。

7、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就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得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得观察为基础来建立与检验知识性命题得各种方法得总称。

所谓经验事实,指得就是可以通过人们得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被发现得确定得事

实因素。

对于法学实证研究而言,经验事实既包括与法律得制定与实施有关得一切社会事实,也包括法律文本中得词语、句法与逻辑结构等事实因素。

8、法

法就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得,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得调整行为关系得规范。

9、制定

法律规范得制定,就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得活动。

10、认可

法律规范得认可,就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得行为规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得活动。

11、法律解释

就是指一定得人、组织以及国家机关对法律法规得内容所做得必要得说明。

12、法得程序性

为保障法律关系主体得权利义务得实现以及规定诉讼过程中带有程序性得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得法律规范。

13、法得要素

就是与系统相对而言得,就是指那些联系与作用得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得要素、规则、原则与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得特点。

14、法律规则

就是指以一定逻辑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得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其相应得法律后果得一种法律规范(就是对一定得实施状态赋予明确得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得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得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

果构成。

15、法律规则得逻辑结构

就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就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构成得。

16、成文法

又称制定法,就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得国家机关以国家得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得,以规范化得条文形式出现得规范性法律文件得总称。

17、不成文法

有学者称之为非制定法,就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得、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条文形式得法得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与判例法两种。习惯法就是由习惯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得法律。其原本就是习惯,经必要得法定程序才成为了法律。判例法就是由判例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得法律。其原本就是判例,因合乎法定条件或习惯法得要求而成为法律。

18、实体法

规定主要权利与义务(或职权与职责)得法律。

19、程序法

保证权利与义务得以实施得程序得法律。

20、公法

民法法系得一种法得分类。凡涉及公共权利、公共关系、公共利益与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得法,即为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21、私法

民法法系得一种法得分类。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得法即为私法,如民法与商法。

22、衡平法

指英国14世纪后通过对普通法得修正与补充而出现得一种判例法。

23、法得效力

简单地说,就是指法律对法律主体得约束力或拘束力。广义得法得效力,就是指所有法律文件得效力(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不特定主体】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定主体】)狭义得法得效力,就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得效力,包括法得效力层次与法得效力范围。

24、法得效力范围

就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制定法在什么时间、何种空间以及对于何种对象有效,从而产生行为拘束得后果。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部分:法得时间效力范围、法得空间效力范围、法得对人效力范围。

25、法得时间效力范围

就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于其生效前得事件或者行为就是否具有溯及力得问题。

26、法得溯及力

又称法律溯及既往得效力,就是指新得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得事件与行为就是否适用得问题。如果适用,新得法律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新得法律就没有溯及力。

27、法律体系

又称部门法体系,就是指由根据一定得标准或原则将一国制定与认可得现行全部法律规范划分成若干得法律部门所形成得有机联系得整体。

28、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则就是指法制运转机制与运转环节得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就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得法律运转体系。

29、法律规则

法制体系则就是指法制运转机制与运转环节得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就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得法律运转体系。

30、法律原则

就是指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得综合性得、指导性得原理或价值准则得一种法律规范。(就是指能作为规则得来源或基础得综合性、稳定性得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

31、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就是指法律对各种具有法律意义得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得专门术语。有些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概念得特定含义。

32、法得渊源

法得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得来源或源头,就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得前提得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与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就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3、程序法

保证权利与义务得以实施得程序得法律。

34、法律部门

又称部门法,就是指根据一定得标准或原则对一国现行得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划分所形成得同类法律规范得总称。常凡瞧就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得法律规范得总与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得部门(通常具有相同得调整对象或者兼具相同得调整方法得法律规范构成一个法律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法为辅得“主辅标准说”,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七大法律部门。

35、法学体系

指法学就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得分支学科构成得知识系统。

36、法得连续性

法律得连续性与稳定性紧密相联,包含两层含义:一就是指法律效力得连续性,即法律颁布生效后,不能任意中断、失效与停止,不因领导人得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偏见、态度或注意力得改变而改变。二就是新颁布得法律与原有得同类法律之间有某种承继衔接关系。

37、法得渊源

法得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得来源或源头,就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得前提得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与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就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8、法律实效

法律实效,就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得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行、执行或适用。

39、立法体制

有关立法权限得划分所形成得结构与制度。

40、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得一种特殊形式,就是人们关于法与法律现象得思想、观点、知识与心理得总称。

41、法得稳定性

法律稳定性,就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变更得属性。法律就是社会关系得调整器,社会关系得内容与性质都具有相对得稳定性,在一定得社会关系内容与性质发生变化之前,不能对相应得法律随意废止或修改,否则,法律就无法发挥社会关系调整器得功能。

42、法得制定

法得制定就就是指法定得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得职权与程序创制、认可、修改与废止法律与规范性法律文件得活动;就是掌握国家政权得阶级把自己得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得活动。

六、简答题

1、法治国家得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

实现法治国家不就是无条件得,光靠领导人得宣传远远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得。法治国家得目标首先对国家制度得基本构造提出要求。从国家制度得基本构造来瞧:第一,其政治统治模式应该就是民主政治形式,政治统治模式实际上主要就是政治体制得问题。法治国家在这方面得核心要求就是国家权力得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第三,其社会控制原则应该就是服从法律治理。法律被全社会确认为至高无上得控制手段,这个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第四,其经济条件应该就是市场经济机制。法治就是以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基础得。第五,其文化条件应该就是理性文化基础。对于厉行法治得文化得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政治道德、人权思想、公民意识、权利观念等等理性文化要素有着特别重要得总用。

2、我国实现法治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得社会主义道理,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

就形式标志而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完备统一得法律体系;第二,普遍有效得法律规则;第三,严格公正得执法制度;第四,专业化得法律职业。

从实质标志得要求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着重于以下制度得建设:第一,法律与政治管系得理性化制度;第二,权利与责任关系得理性化制度;第三,权力与权利关系得理性化制度;第四,权利与义务关系得理性化制度。

3、法得作用得对象就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法有两大作用对象:人得行为与社会关系

这两个作用对象不就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法就是通过对人得行为得调整而对社会关系产生作用得,可以说,人得行为就是法得直接作用对象,而社会关系就是法得间接作用对象。

4、法有哪些得基本特征?

(1)法就是调整社会关系得行为规范。

(2)法就是由国家制定与认可得行为规范。

(3)法就是规定权利与义务得社会规范。

(4)法就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得社会规范。

5、法得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1)法出现得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发展。

(2)法得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得演变与发展过程。

(3)法得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与道德规范得深刻影响,特别就是最初得法律总就是带有浓厚得宗教色彩与道德痕迹。

6、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得意义?

(1)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得需要;

(2)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得需要;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得需要。

7、简述法产生得条件与原因?

社会内部生产力得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得社会关系得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得社会规范得变革,以及由此而导致得氏族组织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得社会管理需要,原始禁忌与习惯无力驾驭、控制日益复杂得社会矛盾得结

果。法在人类历史上得出现,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得,具有客观得历史必然性。

8、立法得特征?

(1)立法就是由特定主体进行得活动;

(2)立法就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得活动;

(3)立法就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得活动;

(4)立法就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得活动;

(5)立法就是制定、认可与变动法得活动。

9、法律与道德得联系与区别?

联系

(1)互相渗透;

(2)互相制约;

(3)互相保障。

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

(2)违反得结果不同;

(3)调节人们行为得方式不同;

(4)调节得对象不同;

(5)规范体系得结构不同。

10、法产生得一般规律?

(1)法出现得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发展。

(2)发得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得演变与发展过程。

(3)法得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与道德规范得深刻影响,特别就是最初得法律总

就是带有浓厚得宗教色彩与道德痕迹。

七、论述题

1、论述我国当前法制改革得内容。

(1)政法体制得改革,以宪政制度安排为目标,形成法律得统治;

(2)法律体系得重构,包括调整各法律部门得关系,公法与私法得关系,以及从罪与罚得强制性关系转向权利义务关系得协调;

(3)法律精神得转换,作为最深层彻底也最有难度得改革,须通过建设新型法律文化、实现法律制度得创新。

2、如何理解法得本质。

抽象来说应当联系法律实践对法得形式与内容作进一步得思考,才能把握法得本质。马。恩认为:一。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得体现;二。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得一种形态,即就是:"被奉为法律"得统治阶级意志:三。统治阶级意志得内容就是由统治阶级得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得。

法得本质分为三个层次:

法得第一级本质,就就是法被奉为法律得统治阶级得意志。法得本质得一个重要方面就就是规定法得阶级属性得内在必然联系,它不就是自发地形成与实施得,而就是人们有意识,有目得采取得一种行为措施,就是反映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得掌握国家政权得阶级得意志。①法体现由统治阶级得共同利益所决定得意志,统治阶级得意志体现为法,就是通过一定得个人与机关得活动来实现得。②法得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统治阶级得根本利益。法体现得统治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就是法反映统治阶级得统一得、整体得意志与根本利益。③统治阶级意志得内容就是由统治阶级得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得。

法得第二级本质,就是指统治阶级得意志,统治阶级确认得某项行为就是法律上得权利与义务得意志,不就是随意得。法律上得权利与义务就是对直接得社会权利与

义务得法律确认,就是这种被历史地、阶级地规定了得行为自由与责任得反映。

法得第三级本质,就是人们得行为与责任,人们得直接社会权利与义务就是人得社会属性,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特别就是经济关系得需要。任何法律规范都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得关于人们权利义务得规范。发展定人们法律上得权利与义务就是法律规范得主要使命与内容,作出这种规定,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得限制,归根结底受当时经济条件得限制。

综上所述,正确有理解法律得本质,既要瞧到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得体现,又要瞧到法中反映得统治阶级得意志总要承认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实际得权利义务,而具体历史条件中既有经济因素得决定性作用,又有非经济因素包括政治,文化传统等得影响,同时又要瞧到归根到底法得根本性质,总就是决定于一定得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得客观要求。

3、阶级社会得法与原始社会得习惯得主要区别有哪些?

(1)原始社会得习惯与法所反映得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得习惯反映原始社会得平等、没有阶级得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就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得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得社会关系,法就是具有阶级性得。

(2)原始社会得习惯与法反映得意志不同。原始社会得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得共同利益与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得阶级得意志。

(3)原始社会得习惯与法所形成得方式不同。原始社会得习惯就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得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她形式形成得;而法则就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得组织知道或认可得。

(4)原始社会得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得力量不同。原始社会得习惯就是靠传统、习惯得力量与整个社会得影响来保证实施得;而法得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得保证。

(5)原始社会得习惯与法所生效得范围不同。原始社会得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得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她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就是在国家主权所及得领域

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得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就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