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卫生部发布,)。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体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会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普通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发作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体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当前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激烈,持续2-3天后缓和,疼痛常呈痉挛性,普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

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取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②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经验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加减。当归、川芎、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红花、白芍、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桃仁、乌药、苏木、金铃子等。

③祛异汤(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丹参、生蒲黄、枳壳、川楝子、焦楂、橘核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徐长卿、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②红藤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经验方)加减。红藤、败酱草、桃仁、薏苡仁、延胡索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红藤合剂(院内制剂)等。

4.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养血止痛

推荐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以上用药,实证者于经前3~7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第3天;虚证者于经前3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结束。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每天1剂;中成药按阐明书最大推荐剂量服用。

其中,依照本病特点,可采用冲击给药方案,在常规方案基本上,于经期1~3天,将每日给药量调节为临床常规用药量两倍。

(二)穴位按摩

按压双侧地机、三阴交等穴位,以穴位局部浮现酸麻胀重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按摩5分钟,经期第1~3天应用,疼痛时可予以即时按摩。

(三)针灸治疗

1.体针:采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筹划“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规范方案”中穴位,合用于寒凝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于经前3~7天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每天针刺1次,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每次行针0.5min,留针30min后出针,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经期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十七椎,手法及行针、留针时间同前。

2.穴位封闭:疼痛甚者可取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8ml,于双侧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消毒后各注药2ml,进针办法同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药。

3.灸法: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用艾条温和灸,于经前3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4.耳穴压豆: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内分泌等耳穴。于月经前一周起,以75%酒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双耳交替进行,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四)药物外治法

1.花季-神阙贴:外贴神阙穴或加贴肾俞穴两个穴位,一天1次,每次1~3贴,持续10~12小时,于经前1~3天或月经来潮开始使用,持续使用4~7天。

2.寒凝血瘀证患者,予盐小茴香蒸包外敷于神阙穴及小腹部,于经前3~5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3.取五灵脂10g、北细辛3g、川椒6g、小茴香9g先研细末,撮少量敷于脐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麝香止痛膏,或贴隔物灸热疗贴均可。外贴于神阙穴或下腹部,于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月经第2天停止。

(五)足浴疗法 足浴方:

寒凝血瘀证:肉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没药。 气滞血瘀证:香附、乌药、川芎、桃仁、红花。 肾气亏虚证:桂枝、白芍、黄芪、杜仲、川断。

将50℃~60℃药液倒入盆中足浴,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若药液局限性量,可加适量温水。若水温较高,则先用药液温熏双足。足浴时间约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佳。于经前7天开始使用,共浴足10天。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经前、经期禁食寒凉之品,避免激烈活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原则 1.腹痛疗效评价原则

(1)腹痛限度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先后VAS 评分变化。

(2)腹痛持续时间评价:比较治疗先后腹痛持续时间(小时)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原则 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 ×100%

痊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70%。 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所减轻,70%>n≥30%。 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 <30%。 (二)评价办法 1.腹痛评分

(1)腹痛限度评分:为避免患者主观性,现采用疼痛定量办法-视觉模仿评分法

(VAS 评分)。

该办法是采用一条10cm 长标尺,两端标有“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激烈疼痛。让病人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限度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数值或评分。此办法简朴易行,敏感可靠。为了精准及客观,可使正面“0”到“10”之间有移动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VAS 尺,病人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位置时,医师在尺背面即可看到详细数字(长度厘米数),可精准到毫米。

(2)腹痛持续时间:依照患者自诉经行腹痛实际持续时间(小时)。 2.证候疗效评价办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 ×100%。证侯评分办法

见证候分级量化表,证候积分为重要临床症状(排除腹痛限度及腹痛持续时间)与次要临床症状积分之和。

3.观测时间: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3、6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有关症状评分。

(三)证候分级量化 (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3)湿热瘀阻证

湿热瘀阻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4)肾气亏虚证

肾气亏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10月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卫生部发布,)。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体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会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普通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发作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体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当前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激烈,持续2-3天后缓和,疼痛常呈痉挛性,普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 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取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②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 湿热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盆腔超声 (3)血清CA125、CA199、CEA、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盆腔CT、MRI、静脉肾盂造影(IVP)、各种内窥镜检查等。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 (一)按揉穴位 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

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杨*,女,19岁,初诊日期,202*年12月6号。 主诉:经期小腹疼痛七年余。 病史:患者述七年前月经初潮后的第二个周期食冰棍冷饮出现小腹疼痛,曾在武警医院查妇科彩超未见异常,自此每逢经期小腹痛,虽经系统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述经期前两日疼痛难忍不能上课,经行量少,色暗有块,痛甚则面色苍白,唇无血色,汗出头晕,呕吐清水,吃饭亦吐,手足不温,热敷疼痛减轻。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舌苔白腻,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证候诊断:阳虚寒凝证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针灸取穴:关元、百会、腰阳关、阳池、太溪、公孙、足三里、合谷、三阴交、 治疗过程:关元:呼吸补泻补法,进针1~2寸。百会:平刺0.5~0.8寸。腰阳关:直刺2~3寸。阳池:捻转补法直刺0.3~0.5寸。太溪呼吸迎随补泻之补法斜刺1寸。公孙:捻转补法直刺0.5~1.5寸。足三里:捻转补法直刺2寸。合谷:迎随捻转补泻之补法0.5~1寸。三阴交:非行经期迎随补泻之补法斜刺1~2寸。经期针用提插泻法,使针感下传至足。太冲:针向涌泉0.5~0.8寸,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日1次,14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一个周期后症状明显改善,两个周期疼

痛消失 按语:有关本病的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后代医家归纳的常见病因至今仍指导临床,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经水为气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则血沛,患者素禀阳虚,冲任虚寒,复因经常贪食生冷,血滞不行,留聚而痛。寒凝胞中,冲脉起于关元,公孙通冲脉,腰阳关为阳气通行之关,取之温养冲任,太溪阳池为肾与三焦经原穴,促三焦气化,百会足三里补虚扶正,正值经期补合谷泻三阴交以通经止痛,非行经期二穴均用补法可补气血调理肝脾肾。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治疗的思路和特色疗法有效地改善了许多妇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下面是一个试行的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因辩证 妇科疾病是由于阴道、子宫、卵巢等病变所引发的不适症状,其病因较为复杂。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要彻底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病因辨证。 二、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结合其病史以及病情,判断患者所属证型,确定治疗的方向。 三、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因辨证,选择中药进行治疗。中药通过调整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证候,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针对妇科疾病,常用的中药有川穹、当归、白芍、砂仁等。 2.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灸或按摩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对于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疗法有子宫穴、神阙穴等。

3.中医运动疗法: 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 身体的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对于妇科疾病,常用的运动疗法有盘 庚气功、十二段锦等。 4.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是通过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合理搭配食物,促进身体的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对于妇科疾病,常用的食疗有桃仁、红枣、银 耳等。 四、心理调节 综上所述,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运动疗法和食疗等综合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 质量。通过详细的病因辨证和中医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加强心 理调节,使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疾病,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 康复率。当然,在试行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以提 供更为有效的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晕厥,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病因不同,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其发生与子宫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子宫异常收缩、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多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其中内异症是引起女性痛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约有70%~90% 的痛经女性可能患有内异症。 1 病因病机 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同的医家有不同见解。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较详细的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并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后世医家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补充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通”和“不荣则痛”,病因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实证可由气滞血

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2 辨证分型 2.1 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以上症状多因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或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2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可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多因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或因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2.3 湿热瘀阻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湿热之邪盘踞子宫,气血失畅,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4 气血虚弱型经前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多因气血不足,冲任空虚所致。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2.5 肾气亏损型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诊断 如果仅有月经期腹部绞痛而没有其他症状,则不需要其他检查,根据经验可以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高危妇女,需要做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培养。如果盆腔检查不满意,则需要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来除外盆腔器质性病变。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 原发性痛经

己的痛经问题,这不单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还会影响到下一代,不可忽视。 4痛经是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 据悉,1/3以上的乳/腺增生病由痛经引起,半数以上的子/宫炎症与痛经有关!临床观察证实,痛经是子/宫气滞血瘀和痰湿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如不予以及时治疗可诱发多种妇科疾病。 5痛经是女性衰老的隐形祸首 研究证明:痛经女性气血失调,体内自由基异常活跃,其衰老年龄比正常女性总体提前5年,这就会导致一序列面部问题,如面色灰暗、皮肤干燥,色斑、痤疮等,由此可见痛经是女性衰老的隐形祸首。 西医的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痛经的特点为继发性并进行性加重,多发生在30~40岁的妇女。妇科检查常于子宫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骨韧带处扪及一个或数个触痛性硬结书或包块。月经期结节增大或出现新的结节。另外,直接活体组织检查及腹腔镜检查,多可确诊。

2.经血引流受阻所致腹痛:其腹痛特点为有周期性,伴月经过少甚或闭经。常见于先天性阴道畸形;宫颈手术后瘢痕形成,使宫颈口狭窄甚至闭锁;人工流产或刮宫术时操作粗暴,导致子宫颈管及宫腔粘连。通过询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中医的鉴别诊断: 1.盆腔炎:左右少腹疼痛拒按,多伴有发热,白带增多,不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2.经行吐衄:小腹疼痛,多伴有周期性的吐衄或衄血,且经量减少或不行等。 3.异位妊娠:可有停经史,阴道有少量血,突起一侧少腹撕裂样痛,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妊免试验阳性。 4.堕胎: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阴道流血和腹痛时往往可见胚胎排出,尿妊免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证型: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一、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所谓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月经初潮就有痛经症状,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常见于未婚或未生育的青年妇女。继发性痛经,我属于后天性,开始无痛经现象,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这种情况多见于已婚的中年妇女,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疾病时常可出现痛经。本协定方主要用于功能痛经。中医病名:痛经;西医病名:痛经。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痉挛性疼痛常在阴道流血发生前数小时出现,在行经第一天疼痛达高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从 数小时至2-3天。疼痛程度也多变异,可表现为轻微痉挛性疼痛,严重时甚至患者不能耐受。疼痛一般位于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背部及大腿上部。有的患者可同时出现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 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发现。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经血紫暗夹血块,经血量少排出不畅,胸胁或乳房发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 2.寒凝胞中型: (1)阳虚内寒: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2)寒湿凝滞: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 3.湿热下注型: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气血虚弱型: 症见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5、肝肾虚损型: 症见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型 治疗: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自拟调经定痛汤:当归、川芎、赤芍、元胡、蒲黄、五灵脂、枳壳、乌药、必甲。 (2)寒凝胞中型 ①阳虚内寒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 生活质量。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 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 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 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 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 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 厥等。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 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 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 “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在南宋陈自 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痛经 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 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 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其在青春期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痛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回顾、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这些研究方法不仅探究了中医药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还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临床应用方面,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效果显著。内服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痛经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中药汤剂、药丸、茶饮等剂型。其中,中药汤剂是治疗痛经最常用的手段,主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加减配伍。还有一些药丸、茶饮等剂型,如乌鸡白凤丸、当归丸、四物汤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外用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包括贴膏、熏蒸、冲洗等疗法。其中,贴膏疗法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主要是将中药制成膏剂,贴在女性的腹部或者腰部,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目的。熏蒸和冲洗疗法则主要通过中药的蒸汽和药水作用,缓解痛经症状。针灸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包括穴位注射、电针、

激光等疗法。针灸治疗痛经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调整机体内分泌,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尽管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效果显著,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医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需要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和评价,以发现最佳治疗方案。 还需要注意到,虽然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效果显著,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有些患者可能对中药不耐受或者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过敏史,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加强中医药治疗的依从性。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痛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然而,由于痛经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应中医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同时提高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痛经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痛经的中医诊疗技术

痛经中医诊疗技术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口粘连狭窄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若肝气郁结,或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或素有湿热内蕴,感受湿热之邪,可使冲任瘀阻,胞脉不通则痛;若肾气不足,或气血不足,可使冲任失去濡养,不荣则痛。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通调气血,调经止痛。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寒湿凝滞者,温经散寒,祛痰止痛;气血虚弱者,补气养血,和中止痛;肝肾亏损者,滋补肝肾,养血止痛。 2.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自膻中至中极推任脉8~10遍;顺时针方向摩少腹约5分钟;一指禅推或揉气海、关元、中极,往返2~3遍;按、揉气海、关元各一分钟;拿、揉血海、三阴交、合谷各一分钟。 (2)患者俯卧位:掖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约4分钟;一指禅推或按、揉肝俞、脾俞、膈俞、肾俞、八髎各一分钟,以酸胀为度;擦肾俞、八髎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加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各0.5分钟;掐太冲0.5分钟;拿血海、三阴交3~5次,以酸胀为度;从后向前斜擦两胁7~8遍;叩打八髎8~10次。 (2)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8~10次;横擦腰部肾俞、命门8~10次,以透热为度;两指分点太溪,以有热感为度;按大椎、曲池、丰隆各一分钟;拿风池3~5次;按、揉血海、三阴交各一分钟。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周期性疼痛的一种常见病症。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 都会受到原发性痛经的困扰,给她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40%的女性在生育年龄内患有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而且长期疼痛不仅对身体健 康有着不良影响,还会引起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且易导 致药物依赖和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的方法来治疗 原发性痛经。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 湿困等原因导致的,而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正是根据这些病机制 定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为更多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她们的生活 质量。本研究将围绕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 经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复合辨证论治的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中的注 意事项展开。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推广中药复方在治 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探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具体包括分析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临床研究结果,评估中药复方复合辨证论治的效果,探讨中药复方在个性化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研究的建议,以推广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有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2. 正文 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原发性痛经是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周期性疼痛,多发生在月经的第一天或前几天,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腰痛、腹胀等。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引起的子宫肌瘤,会导致子宫收缩不畅,从而引起痛经。 2. 激素失调:雌激素和孕激素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不均衡,会导致子宫肌层出现痉挛,从而引起疼痛。 3. 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等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重经前症候群症状,进而引起痛经。 4. 饮食不良: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会加重子宫受刺激,导致痛经加重。

中医问诊之痛经的问诊

痛经的问诊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 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中医通过“望闻 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 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 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痛经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妇女每于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小腹及腰胀部疼痛,甚至连及肛门,疼稍 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呕吐等症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血随气行,气血亢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若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痛经;或气虚血少,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本病。《诸病源候论》说:“妇 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气血虚弱、肝肾虚损、湿热下注等类型。本病多发生于少女,中年妇女亦可发生,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 女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痛经的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主要以 通调冲任气血为主。因虚致痛者,则补而通之;因寒者,温面通之;因气郁者,以行气为主;血瘀者,以行血逐瘀为主,湿热下注者、宜清热除湿。经期调血 止痛以治标,平时要辨证求因以治本,《宋氏女科秘书》说:“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以行经顺气”,“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治当调养气血。”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指 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捅经是指因生殖器炎症、生殖器肿瘤、子宫 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研究综述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研究综述 摘要:寒凝血瘀型痛经作为临床常见的困扰女性的一种痛经类型,患病群体 广泛,因此不断寻求无副作用更优治法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医外治法无毒副作用,无需内服药物,临床疗效佳,符合当前社会保健意识日渐增强的需求。故本文将 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常用方法加以归纳总结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是指发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自觉小腹疼痛,呈现阵发性,或痉挛性, 或胀痛,伴下坠感,为周期性发作,甚者表现为腹痛连及腰骶放射至两侧股部或 肛门,疼痛难以忍受,常有呕吐汗出,面青肢冷,甚或晕厥等伴随症状[1]。临床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无器质病变痛经较为常见,患者依靠内服用药依从性差不能长 期坚持,且难以达到远期疗效,而中医外治法安全且疗效佳无副作用,社会需求 不断增加,在痛经治疗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通过穴位和药物的不同性能特点,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 疾病的一种治法。该方法有机结合了毫针针刺和药理作用对穴位的渗透,起到双 重刺激作用,有着疗效迅速,操作简便、用药量小毒性反应低等优势[2]。徐勤芳[3]对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穴位同前仅注射生理盐水、口服滴丸三者的 疗效进行比较,治疗后进行随机访问,穴注丹参组与口服滴丸组疼痛评分较治疗 以前均下降(p<0.05),且同时间前者较后者更低(p<0.01),而穴注盐水组疼 痛评分在各时间内皆无明显变化(p<0.05),由此得出三阴交穴位注射丹参注射 液治疗痛经优于其他两组疗法,优势尤其突出。石海卫[4]等观察穴位注射复方当 归注射液结合针刺三阴交、针刺双次髎穴和双三阴交穴、口服止痛药布洛芬缓释 胶囊三种治法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在对于痛经患者止痛的即时效果和远期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 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绝大多数女孩的 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殖器官的畸形、肿瘤或炎性病变引起的。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2~3年,25岁以后便逐渐减少,结婚和生育 以后就很少再出现了。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 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 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 极的预防措施坐等苦熬,将会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本文着重阐述了痛经的 证型及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和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容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 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 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 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 隐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 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床上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证型。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 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 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 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 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 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气血虚弱 主证: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 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 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 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4.肝肾亏虚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 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 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 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 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 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 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在使用时,需 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 方药来治疗痛经。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 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 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 解决。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心理支持和饮食调理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1 摘要:背景:痛经是中国目前在妇科最为普遍的疾病,而随着中国当前的社 会进步,以及上班、升学、就业等压力的随之而来,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 增加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地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目的:了 解和探讨中医治疗痛经的内治法、现状和有效率。方法:查阅相关的中医妇科书 籍及近几年中国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中 医治疗痛经并非单纯止痛,四诊合参,治法多样,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西 医治疗,长期应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且远期疗效明显。结论:用中医药治疗 痛经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中医;痛经;内治法;研究 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腰骶痛,更严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晕厥的临床表现[1]。按照其病因分为原发 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年 初潮后1-2年内,此类痛经经检查并未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又称 为器质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此类痛经经检查可发现子宫内有器质性病变[2]。据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当前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为痛经;通过我国抽样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痛经的患病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的比例占 53.2%,影响工作的患者占13.55%[3]。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工作、升学、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4]。现代医学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 肌病”等均属于痛经的范畴。现代医学常采用止痛药、前列腺素酶合成抑制剂、 避孕药等药物对痛经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多,患者对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中医药 对于痛经的治疗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临床中有明显的优势,现将古今各医家对痛 经的认识及治法进行论述。 1痛经的病因病机

痛经教案模板(共7篇)

痛经教案模板(共7篇) 篇:痛经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XX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活血化瘀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对活血化瘀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我院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42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26例,21~30岁10例,31~40岁6例;未婚37例,已婚5例。中小学生占20例。根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全面分析辨证治疗。治疗后痊愈者20例(47.6%),好转19例(45.2%),无效者3例(7.1%),总有效率达92.9%。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