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复试笔试科目最新考试题型、试题数量和考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复试五套终极预测模拟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该套模拟题涵盖了这一考研复试笔试科目常考试题及笔试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报考本校复试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4)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二) (10)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三) (16)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四) (24)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五) (33)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兼爱

【答案】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

2.王霸之辩

【答案】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宇宙

【答案】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间;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4.五德

【答案】(1)五行之德。战国末期邹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上王朝的更替。(2)五种德性。儒家指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注曰“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孙子兵法·计篇》指将领具备的五德,分别为智信仁勇严。

5.绝圣弃知

【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到大治。庄子认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胠箧》)韩非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作辞”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6.《白虎通义》

【答案】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7.贵无论

【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创始人为何晏、王弼。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

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8.经世致用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二、简答题

9.张载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1)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张载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由此可看出,张载肯定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存在的内部;物质世界的变化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

(2)矛盾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张载称:“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从而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进一步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3)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张载称:“一物两体(与一分为二含义相同),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注:对立面合成统一,叫做“参”)。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张载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认识到对立面的双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他的辩证法的宇宙观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但是他没有认识到“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他看到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10.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1)道是万物的本原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无形无象的“无”

老子讲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道是普遍法则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讲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规定性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认识。

(4)道是混成之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指“道”是无法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的,因为他是分不清上下,也看不到前后的一种本来就无分别的状态,是混成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