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

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

文,也不同于新闻。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

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

述而不论、述而不评,只能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它把是非、得失、成败、功过、褒贬、盛衰、经验、教训等等,都寓于自然记述之中,记事以事实说话。正所谓“志者记也”,记事成文,结文成志。

另外,史体编修以述说史实为主,笔者可以站出来评论。如史记中前后往往“太史公曰……”,史体在不违背当年史实的情况下,可以敷衍、可以割舍、可以剪辑、可以穿插、可以描绘、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如自始至终都讲霸业兴衰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一个固执偏爱的母亲武姜氏废立两子的故事,庄公郑伯一忍再忍,最后打败其弟共叔段的故事。在记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的情景后,后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记述郑伯胜后,书曰“郑伯克段,段不弟,故不弟”;“欲擒故纵”;“不及黄泉,不相见也”等等都是史家之议论。(《左传》是我国最早的而又最详尽完整的编年史,同时又是长于修辞的文字作品,作者左丘明出身贵族、春秋鲁国史官,以善辞能文著称于史)

(二)志书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电影、电视、戏剧作品等。它们的语言强调感情色彩形象思维,要求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以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而志书用语要求简洁朴实,以准确、翔实而清新的语言去记述事件的始末,以资料取胜,用事实服人,以真实为生命而不允许有合理想象。如果加以浮夸与渲染,必然会掩盖资料的真实性,给人以不实之感,也就会失去志书的价值。这并不是说志书的语言比较简单,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言朴实、

流畅、清新,达到平淡之中求雅重,在无华之中求有声。

(三)志书与新闻体

新闻体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即导语、主体和结尾。导语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主题,采用倒金字塔的形式再写经过、回后回应主题,新闻体之语言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具有明显的褒贬性,渗透着作者的爱憎,直抒作者的情怀感叹;而志书则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保持冷静、客观、不漏声色,把编者对事物的褒贬、赞许寓于对事物的记述之中,不采用“三段式”式倒金字塔的形式。

(四)志书与工作总结等公文体语言

在修志和编辑年鉴过程中,有些单位的撰稿人往往把志稿和年鉴稿与工作总结混为一谈,这是因为没有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总结一般为三段式,情况、成绩、经验一段、问题一段、措施,分一二三四,方志分编列章分节,节下有目写出事物开始、发展、结果一气呵成,记述事实。总结用综合性的语言多,副词、形容词多,模糊用语也比较多。而志书语言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及物,准确、庄重、戒绝空话、套话,更慎用副词和形容词,决不能滥下断语。

总之:志体体例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有明确的体例要求。一部好志,坚持为党立言,为民立言、为国家立言、为事业立志的原则,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全面记述一方之情,运笔铺写历史与现状,客观反映经济与社会,要把基本原则把握好,要把基本走势写清楚,由此来观兴衰,知兴替,看发展,述变革,记趋向,导未来。

我们编修的第二代《某市市志》,除序言目录而外,前冠“概述”,

“大事记”后殿附录等二次文献,中有专业志30余编,是一部运载某市历史改革开放20年的鸿篇巨著,是二十年中党、政、军、民、科、教、文、卫、体,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社会各界、辖内各方的轨迹所在的百科全书。一是概述为全志之纲,概述全貌、简述发展、记述变革、揭示规律,使读者见微知著、展卷便得某市发展之走势;二是大事记为全志之径,采用编年体为径,记事本末体为横,纵横结合,以纵为主,综述二十年来大事要事;三是各专业编为全志之主体,本着“事以类分,横排竖写”之原则,按门类行业一级并列设编,而后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以对应前志、补述前志、续述发展,此为全志之主体大动脉。四是人物编,以正面人物为主,以本籍人物为主,对二十年来具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本着“以事系人、因人叙事”之原则,本着“生不立传、盖棺定论”之原则,将其功德载入史册,流芳百代,以示后人。五是附录,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文献辑存、重要资料索引,进行二次文献辑登,进行修志始末阐述等。全志体裁,综合运用记、志、传、图、表、录等方式,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性、科学性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字里行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确保把第二代《某市市志》修成精品工程。

对于志书体例,我们要牢牢把握,不使偏离,必须注意以下突出问题。

一要明确:必须坚持“横排坚写”的原则。一部好志,要横排门类,竖写始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所谓横排门类,就是要门类齐全、阵容严整,横不缺项,党政军经科教文卫体等等包罗万象,百科

横陈,不能缺胳膊少腿,不能缺牙漏风。这样才堪称为一方之志、一方之百科全书。所谓竖写始末,就是要一写二十年,不是写当前,不是写近几年近五年或近十年,一定要写好二十年,这里首要的是抢救资料问题,要大量占有手头资料,努力抢救远年资料,在占有资料上,没有捷径可走,发懒不行,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才能纵深挖掘,大量占有,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才能欣然命笔,笔下有素材、笔下有物据、笔下有始末、笔下起风雷,否则,二十年历史你是写不全、写不好、写不翔实的。不出书则已,志书面世之后,意见就会纷至沓来。哪个时期写不好、写不实、写不准,哪个时期的主要领导和骨干人物就会有非议。再大量占有资料之基础上,如你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辛勤笔耕,那么你的分志就将会是一编好志,永垂史册之上,以昭彰部门单位源流之功。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

二要明确:必须坚持“述而不议,述而不作”的原则。志体如果述中有议,述中有作就是败笔。笔者只能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叙述的字里行间,对于整部志,除序言、后记之外,主要部类与正文都不能妄加评论,更不用谈抒情、赋诗。决不能用以文艺创作、新闻、言论之形式来写志,决不允许有形象思维、鲜丽之辞、也不许有积极修辞格存在其中,要严格区分志体与史体,志体与其他的界限,坚持一个述字,述字当头其志自成。

三要明确:必须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综述二十年的历史,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事态本末发展为准绳,决不要报喜不报忧,决不能唯心地去修志;要做到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心,要唯实,用事实说话。高潮就是高潮,低谷就是低谷;要做到不阿谀、不溢美、不避丑、不

偏私、不歪曲、不以个人好恶而修志,要当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现实中的司马迁太史公。

二、语言与文风

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说明事物,传达感情,增进了解。如果没有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所谓“语言”即人类在从事社会实践中所说的话。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口头语言若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一切文章宣事达理、表情写意的唯一工具和手段。因此,不论是方志的记述还是其他一切著述,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语言的变革与改进,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手脚分工后,需要集体劳动,劳动中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这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它起源于劳动,而今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更不能离开语言,必许用语言文章来运载、交流、传递信息。

看重语言,强调语言对于文章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易经》中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说。这里的“辞”,指的就是书面语言。显然,那时的古人就已经认识了语言所具有的那种宣传、鼓动的作用。孔子说:“情欲言,辞欲巧”,就是说要想完整、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孔子还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甚远。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到汉代《史记》,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凡是得以长久流传的著作,都是语言方面的典

范。我们抬眼看世界:契科夫、塞万提斯、雨果、果哥里、莎士比亚、大仲马、小仲马等都是著名语言大师。有一次,小仲马给他父亲写了一封信,问他自《茶花女》之后还有什么杰作?大仲马回复:“我的杰作就是你”。一句话七个字意义是重实深远的:一是他说了一个事实;二是说《茶花女》固然出名,但不如有了你;三是包含着长辈对晚辈今后发展的渴望与期望,希望他的发展超过他的名著,成为老仲马真正的杰作。

“文风”这一概念的定位是书面语言的风格与流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把社会交往与实践中的语言,用一定符号、按一定表达格式记录下来,便形成了文章,有了文章才会有文风;有了文风,才产生了风格与流派。广义的来讲“文风”,这个题目是相当大的,他的基本定义是“为文之风格”,但他包括的内涵却有方方面面。包括着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新闻、说唱文学、影视文学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人类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有多种体裁与形式来反映现实,服务现实。而在反映与服务现实的过程中,由于为文者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不同,自然形成了他们的多种风格与流派。由于语言文风的不同形成了语言文章的多样性。有的喜欢“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有的喜欢“小桥流水,月明风清”,有的喜爱“浓桃艳李”,有的喜爱“疏梅浅竹”,有的喜爱“苦艾寒芹”,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著作多样性及语言文风多样性。有的奔放飘逸,如李白;有的旷达洒脱,如韩愈;有的豪迈警奇,如苏轼;有的秉笔直书,如章学诚。有的是深情的叙述,有的是精辟的剖析,有的温文尔雅,有的为文险辟等等,各有各的特点和基调、各有各的流派与风格。什么叫风格?风格是撰文者精

神个性在他的文章中必然表现。这种个性“成于中、形于外”,将其本人的个性倾注、印记在文章中。因此,便形成了一个通古以来的结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文风即人”。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上都不乏其人。唐宋八大家是如此,近代鲁、郭、茅、巴、老、曹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来,在我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两个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这两位巨匠,他们生活年代相同,开始又都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是,他们的语言、文风却截然不同。

鲁迅的语言文风----对现实精确深入的观察、准确透彻的分析,敏锐地洞察力,犀利的语言,他的语言风格具有淋漓尽致的雄辩才能,层层拨笋,一语中的的思辩功力,还有中国式的幽默含蓄。他的文风是尖刻的嘲讽、严峻的激情。我们读鲁迅的文章,就能看到鲁迅其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严格、坚毅、正直、勇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探求真理中与敌针锋相对,他严于解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对理想狂热地追求,书写火山爆发式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想象,奔放无羁的语言,震撼大地的呼号呐喊,波动江海巨川的诅咒和叹息,胸中的一切,一泄无余的宣泄,对渴望与信仰作上天入地的追求。我们看到郭老的为人和笔下,到处是生命的光波,到处是新艳的情调。语言的奔驰喷洒,使他才华横溢。他的语言文风,象火山般的喷噬,象火山般的燃烧。他象一个勇敢的鼓手,擂鼓催人发奋,鼓舞同志面对理想的霞光,象洪水冲决闸堤那样向前突进。

总之,在语言风格上,有的豪放恣肆象陆游,有的恬淡沉静象寇准,有的风趣横生象柳永,有的严厉警辟象辛弃疾,有的深沉语浓(何处望神州),有的清淡朴素(打起``````),他们各呈异彩。

三、志书语言之特点

方志也同其他著述一样,离不开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工具,并且还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方志不仅为当代人使用,还要流传子孙后世、流芳百代千年,因此,它必须以铁真的事实、丰厚的资料、精当的语言来经得住历代风雨的惨酷剥蚀,经得住历代理论、舆论、批评家的严酷点评,为社会进步铺展深厚积淀,为文化长河淘沙烁金、为时代进步供以参数借鉴。为国立言、为民立言、为一方立言,使一方古老与文明绵延不断。

那么,我们修志时,在语言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大众化。也就是讲“为民立言”。

一是有些方志语言直接来源于民间。旧方志蕴含着一些民间精华,它反映历代人民生活生产、技艺文物、风土民情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人民性的,我们要广泛汲取这些历史上活生生的东西。要时刻牢记劳动创造了语言,人民大众是生动语汇的鼻祖,要充分表现人民性的观点,不仅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做到大众化、通俗化。编史,有些所需要的资料,有些就是人民群众口头搜集到的遗闻逸事、谚语、民谣、口碑、传说等。他们是由人民群众用活生生的口语陈述的。其中许多词语,都可以去粗取、去糙取华、去伪存真,直接引用。

二是从地方志的作用来看。地方志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三

大功能,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读者群,它的读者群不仅仅限于领导层,而要面对大众群体。因此,要求在语言上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洁流畅。旧方志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使语与文分离,一般人难以读懂,因无有古文功底望而却步。新编地方志要求用现代语体文,语体文是指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文体,不允许使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或中间夹杂一些外文。但是,必须继承文言文言简义赅的传统精华,在节省笔墨、准确达义上下功夫。

(二)时代性。时代不断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语言也不断发展。但语言的发展永远是渐变的。旧方志使用的是文言文,新方志使用的现代语体文,但是在追述古代历史的时候,还必须用到一些古代用词,如皇帝、翰林、举人、牌坊、社稷、妓院等等。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反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首届新方志的编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处于起始阶段。志书的语言和用词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当代的时代特点。如红领巾、合作化、自留地、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专业户、万员户、核武器等等词语,使用的频率就比较高。

当前我们不论是编修、还是续修志书,历史背景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处于21世纪初。当今时代,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规、观念转变的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续修新地方志,就必须有新形式、新思维、新内容、新语汇、新文风。第二届修志与首届修志相比,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发生重大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我们所记述的是改革开放20年这段历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又生动的。既然我们笔下所作是改革开放时期,志书的语言文

字上必然会有新世纪的烙印。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世界贸易组织(WTO)、产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大棚蔬菜、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公路、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新词语将会被广泛应用。新方志要运用这些时代性词汇来反映时代风貌。这样才能真实和具有说服力,这样修得的志稿,字里行间才有时代的强音、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三)科学性。地方志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是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而有之的一方之百科全书,那么在语言文风上也应当具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符合语法,做到用语依法、用语得法。语法是谴词造句之法,词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去组织,才能成其为完整的语言。在编写中造句不合语法,就会病句连篇、贻笑大方,更谈不上语言之驾驭,篇章之斧劈。所以必须做到用语以法而行,表意以法而立。

其次必须合乎逻辑。方志著述要求横排竖写,即横排门类、纵写始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同时,要求述而不论,述而不作,寓意于述、寓理于述。总之,述字当头,述冠全篇,对于事物的记述,不加褒贬,不论是非,直陈其事、详述始末,这是由其题材的自身定义所锁定的。志书体裁是记述体,但不同于一般记述体。记述通常包括顺述、倒述和插述,三种形式混合使用,但在方志中却很少用到倒述和插述,一律以顺序为主,并且这种顺序多为完成式、过去式,一般不记述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它比普通的记述文有更严格的逻辑要求。一定要条理清楚,安排顺序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

间先后,也可以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要全盘考虑如何前后连贯和照应,使叙述的事件成为一个整体。方志体的基本概念是:它是一种以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为依据,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门别类、系统的陈述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的一种特殊的记述体裁,这就叫做方志体。由于方志体裁比较特殊,著述时用陈述句较多,当然也会用到一些说明事物的判断句,因而在运用语言方面,如果不注意逻辑,就会在判断和推理方面出现错误。但是,我们决不允许意气风发、横加议论,决不允许诗兴大发、赋诗点缀,决不允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决不允许浓笔重彩、随意泼墨,决不允许有感而发,将自我感慨倾注于笔端、镶嵌于字里行间。即使你有感慨、有观点,也要平铺直述、秉笔直书,让观点在记述中自然流露。任何渲染华丽之辞,都为方志界之大忌。

(四)地方性。方志者,地方之志也。《某市市志》是地地道道的某市土特产,或者叫某市专利产品,不允许天下共而有之。因此,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地方性。体现地方特点,主要在于内涵,而用于表达内容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性。在记述地名、风俗、方言、土产、文物、矿产、经济、工艺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的容时,所运用语言的地方性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方志专家认为,为了体现志书的鲜明个性、地方特点,在尽量运用全民通用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地方性的语言。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我们确定修的是某市之志,而不是上海之志、北京之志。

(五)专业性。专业志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设计中所说的横排门类纵写始末,这个“门类”就指专业志。反映党、政、军、经、

科、教、文、卫、体等各行各业各方面,不免会接触到一些专业用语`或术语。在一般人也能懂得,又合乎书面语要求的前提下,在方志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行业专用语,以体现其行业特征,而对一些难懂的专用语,要另加注释,或在上下文中说明。这是因为志书要流传后世,必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的懂,不要在我们笔下让志书成为后世看不懂的“天书”,不要让我们后代象现在破译基因密码那样费尽心力。

近年来,方志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相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坚持把握志书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要注重追求志书语言的优美典雅,以增加续修志书的可读性.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就要写的精炼、优美,引人入胜,使人耳目一新、读之朗朗上口,耐人咀嚼回味”。一部志书在手读者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我国有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深的不讲,但就现今流传的《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书中,妙语如珠,腑拾皆是,既是史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充分展现了古人祖先的语言大师艺术才能。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苟富贵、勿相忘”、“雁鸟安知鸿鹄之志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等,如“鸿门设宴”、“苏武牧羊”、“魏公弹人”、“将相之和”等等,皆出之名人之手,成为后世精品。在质朴直陈的叙述中,人物活生生地蹦出来。王朝闻先生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帐,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这样,就为我们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孔子周游方知《论语》,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呕血《史记》显盛,孙子膑脚兵法遂成。著书

立说,确实要付出巨大代价,下一番苦功夫。在下一步修志工作用实践中,我们从设臵篇目、搜集资料到编写总纂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掌握方志语言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要求,不仅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而且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新语言,把新方志编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使一般人都喜闻乐读,读后能受到启发,获得知识;并使新方志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推动历史发展,时代前进。

四、志书的文风之要求

文风,是运用语言文字时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或者是文章和说话的风格和风尚。文风和语言既然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那么文风决定着语言的选择,而语言却始终体现着文风。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端正文风,因为从一定意义来说文风体现着党风。但是在不同时期,总是会在文风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有些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就充斥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热衷于制造花边新闻、明星绯闻、官场秘闻,用来哗众取宠,或扩大发行量,或增加收视率。还有一种长期存在现象,就是报喜不报忧。这种文风是浮躁不堪的、是纸醉金迷的、是功利主义的,这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种体现,决不能让它侵蚀到了我们的编史修志领域。在苏联解体后,有些人编写的历史,就把苏联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基本给予否定,把苏联社会主义70年的历史写成是一部黑暗史。李铁映在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造史”现象。对此,要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编史修志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有一

个好的作风、好的文风。地方志的文风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历代学者都曾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如唐代刘知几对文风提出的要求是:“简要、勿涩、戒妄饰”。清代章学诚对方志提出的文风是:“四要”,即“要简、要严、要核、要雅”。李渔评价《汉书》和《史记》的文风为:“千古不磨,尚矣!”以上观点对我们今天修志仍有重要的意义。

新编地方志的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史实务必记述准确,既要讲求文采,又要通俗易懂。就是说,志书虽然有特定的语言与文风要求,但并不排斥语言的生动和鲜明的爱憎。切记用枯燥无味的辞典语言写志书。对续修新志的语言文风,有这样几点要求:(一)准确、严谨。快思维,慢下笔,笔下留情,三思而行,推敲再三。新方志在内容上要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系统性。历史时期划分要有真实性、注意科学性。篇目的设计和安排要体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统筹兼顾,既要真实地、完整地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又要重点突出,详今略古,详独略同。篇目的编排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篇、章、节、目之间是纵的关系,要注意领属得体;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是横的关系,要注意分类得当,并列适宜。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横的关系,就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新编地方志,内容浩繁,类目分杂,失之严谨,乃为大忌。

新方志在表述上要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忠于客观事实,秉笔执书,确保材料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做到不因外在的压力而歪曲事实真相,也不要因个人的得失、好恶而有失公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秉笔执书”。

真实是志书的生命,而真实可靠的资料必须靠严谨的语言来表达,二者相辅相成才为信史信志。语言的准确严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客观,写本来面目;二是概念明晰,毫不含混其辞。那么如何达到准确严谨呢?有三条值得注意:(一)要熟悉资料,把握实质,不能人云亦云,凭想当然下笔。如第一届修志中对“赤脚医生”一词,有的志书注释为“光着脚丫子的医生”“不脱产的医生”而没有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而是不准确的85年国家卫生部如“还七”道路“创业办”等都是如此,没有很好地述清。(二)要恰当地选取专业用语,准确无误。如有的志书写道:“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停滞,直到85年才又在某某水库流域开展此项工作。”“流域”乃流经之过地域,水库蓄水不流,何称流域?只能称“某某水库灌区”。用词不切,记述不准。(三)要注意感情色彩,让你的情感在述中自然流露。如某年某月某日,日军占领某市、或攻占县城,这里均应改为“侵占”才能准确达意,反映侵略实质。用语精当才能准确严谨。

(二)语言要平实通顺。文风质朴是一大优良传统,她象我们民族美德那样可敬可爱。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郭末若讲得更直更白“文章生动感人的秘决是少用形容词、用好形容词”。下面看形容词滥用的例子:“……苍郁的绿树环抱着巍峨的四层大楼……仅四层楼谈何巍峨”,何谈“大楼”,大词小用!某志记述它的“人工湖”……两岸水洗风熨的草坪,漾红溢紫的花枝,松柞枫柳的杂木树,簇拥起一湾碧水,船儿驶进视野中。纯粹拙劣笔法的写景。对人工湖的记叙应写面积、水深、工期、水质、发电力、灌溉量、水产品等。

二是要慎用积极修辞格。古书中人物、文物、胜迹、自然风光等

可以用积极的修辞,但要动笔从慎、注意平实。请看修辞不当的例子:Δ山顶中间高、四面低,宛如城堞。何必加个宛如比喻呢?

Δ当时,群众的衣裳几年难见一件新的,终年“老虎下山一张皮”比喻不当,画蛇添足。

Δ志书中使用积极修辞也不乏典范、好的例子,被方志界一致认同的湖北《竹溪县志》中对“极光”的记叙就是其一:同冶元年(1862)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有星火如月,光芒闪烁,人不能仰视,倾之北上,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斗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余没,没后尤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文中采用了夸张、形容、比喻等积极修辞格,形象地记叙了极光出现的动人景象,生动可读。

三是讲究朴实美。朴实不是词汇贫乏,文笔粗糙,朴实文风要求语言更精美,表事物更准确、字斟句酌,在质朴中生色见奇。

(三)语言要尚法明快。地方志以有限的篇幅记述浩繁的资料,历代就有尚简之传统,胡乔木强调了“修志要像发电报一样惜墨如金。第一代修志时,办班人讲三改穿心峰记述的例子,200字至125字至79字至63字,改为“穿心峰奇险,拾级而上,临渊百丈,峰山穿心洞可容三五千人,此口出入,南二口仅可临险观景。洞内有洞滴水积为一潭,峰洞通天,可至顶峰。要做到语言简洁明快,一要精选字词,不使有误。如某志写“60年春洪下注”应改为“泻”,二要删却浮词,象鲁迅那样……。三要砍去蛇足。大凡阐释、表情、加议之词皆属蛇足统统删除。如“举世瞩目”“突飞猛进”功不可没“等;四是长句化短,注意省略。

(四)语言要典雅生动。方志语言不仅准确、平实、简洁而且要防止于枯乏味,力求生动典雅。因此,必须做好三点:1、合理用表压低行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以求行文生动;2、适当引文,强化记述的趣味性。过量引文会积成文字障碍,阻碍文字畅通,而适当引文会使语风典雅生动。如《玉山县志》在叙写玉山美景中引言”陆游登此山陶醉在“空蒙过钓船,断绝闻鱼唱”的诗情画意中,留下了“安得此溪水,为我化春酿”的佳句,1937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南行玉山时陶醉在“半江春山半江城”的景色中,誉称为“东方的威尼斯”由于引文适当,突出了旅游圣地之特征。3、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注意节奏的变化与声调的和谐。如《武乡县志》写它的县城一小段文字就有很好的节奏感。“它位于全县中部,周围群山绵延。马牧河、湟河相汇于此,由城南东流而下。城内千佛古塔巍峨矗立,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是座美丽的山城。”这里“相汇于此”“东流而下”“巍峨矗立”“拔地而起”都是齐口整整的短句,配以错落有致的句式,形成一定的节奏美。一部志书,在保持语体风格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不同部类体裁的语言要求也不同。如文物胜迹,只有进行准确的说明和逼真的描绘,才使读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一些重要事件及突异,也应祥备地记载与形象描绘。人物传虽不同于文学传,但决不排斥精美的文学语言,从而把传主写的丰满而跃然纸上。概述、序言等,理应为少量的议论抒情。这样的志才算得上典雅生动。

各位主笔: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大家族。方志自古及今、编纂出版、规模宏富、远源流长两千多年。方志的历代续修,绵延不断、长盛不衰。据统计,

民国以前,历代的全国统一志、郡志、府志、县志等有上万种,11万卷,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实属世界文化罕见,在历代中发挥了巨大的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建国后的第一代修志,完成省、市、县三级志书6000多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如今,编修第二代新方志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请握住你主笔的神奇之笔,运用你智慧的神思,驾驭你精当的语言,在续修新志中一展雄风。让你们这些主笔的不朽之作流传千古!让我们众手成书,辛勤劳作,把一部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新《某市市志》献给某市人民!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梅森 一、体例要求 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 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 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 (1)总述、概述、综述

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恰当评说利弊得失。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 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 (1)大事记 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01-02乾隆西安府志/(清)舒其绅修;(清)严长明纂熙宁长安县志/(宋)宋敏求纂;(元)李好文绘;(清)毕沅校嘉庆长安县志/(清)张璁贤修;(清)董曾臣纂 03嘉庆咸宁县志/(清)高廷法,(清)沈琮修;(清)陆耀遹,(清)董祐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翁柽修;宋联奎纂 04乾隆鄠县新志/(清)汪以诚修;(清)孙景烈纂民国重修鄠县志/张云程,赵葆真修;吴继祖纂乾隆咸阳县志/(清)臧应桐纂修道光续修咸阳县志/(清)陈尧书纂修 05民国重修咸阳县志/刘安国修;吴廷锡,冯光裕纂 06乾隆兴平县志/(清)顾声雷修;(清)张埙纂民国重修兴平县志/王廷珪修;张元际,冯光裕纂嘉靖高陵县志/(明)吕柟纂修光绪高陵县续志/(清)程维雍修;(清)白遇道纂 07乾隆泾阳县志/(清)葛晨纂修道光重修泾阳县志/(清)胡元煐修;(清)蒋湘南纂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清)刘懋官修;(清)宋伯鲁,周斯亿纂 08嘉靖重修三原志/(明)张信纂修乾隆三原县志/(清)刘绍攽纂修光绪三原县志/(清)焦云龙修;(清)贺瑞麟纂 09乾隆盩厔县志/(清)杨仪修;(清)王开沃纂民国盩厔县志/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隆庆淳化志/(明)罗廷绣纂修乾隆淳化县志/(清)万廷树修;(清)洪亮吉纂 10乾隆醴泉县志/(清)蒋骐昌修;(清)孙星衍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张道芷,胡铭荃修;曹骥观纂民国邠州县新志稿/刘必达修;史秉贞等纂乾隆三水县志/(清)朱廷模,葛德新修;(清)孙星衍纂同治三水县志/(清)姜桐罔修;(清)郭四维纂 11-12宣统长武县志/(清)沈锡荣修;(清)王锡璋纂光绪永寿县志/(清)郑德枢,(清)赵奇龄纂光绪乾州志稿/(清)周铭旂纂修光绪乾州志稿补正/(清)周铭旂纂民国乾线新志/续俭,田屏轩修;范凝绩纂 13嘉靖渭南县志/(明)南大吉纂修道光重辑渭南县志/(清)何耿绳修;(清)姚景衡纂光绪新续渭南县志/(清)严书麟修;(清)焦联甲纂 14乾隆富平县志/(清)吴六熬修;(清)胡文铨纂光绪富平县志稿/(清)樊增祥,(清)刘锟修;(清)田兆岐纂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文艺界有句熟语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沃土中,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才可能大放异彩。 其实,将这句话移植到我们地方文献工作方面也非常恰切。 地方文献资源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资源,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非它性。 近几年来,地方文献工作之所以受到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格外重视,其力量之源正在于此。 突出馆藏特色,强调特色服务,关注地方文献工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山西地方文献资源有着许多别省所不具备的鲜明特色,努力地经营它们,山西的地方文献工作一定大有可为。 1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可资开发利用的巨大空间11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山西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西侯度村、丁村、许家窑等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三晋大地,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 就连传说中的尧、舜、禹,其故乡与故事也都发生在山西这块土地上。 晋与韩、赵、魏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霸主,侯马盟书正是这一时期的历

史见证,它的发掘出土震惊了海内外,是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明清之际的山西商人称雄商界达500年之久,他们开商号,办银行,足迹遍天下。 清季的山西票号不仅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而且汇通天下,如此等等,这就是历史对山西的恩典,它为独具特色的山西地方文献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进入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山西的地方文献资源更显得得天独厚、风格独具。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阎锡山时期,一个是根据地时期。 民国山西的历史是与阎锡山这个人紧密相关的,阎锡山是民国政坛上一位极其复杂又特殊的人物,他统治、影响下的民国山西也显得复杂而独具特色。 在整个民国时期,山西、阎锡山都是全国瞩目的一个焦点,民国年间的山西地方文献于是充满着特殊的吸引力。 比如阎锡山所创立的一系列实用理论;他的颇具特色的名人名言;他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从而独掌山西政权达38年之久;还有窄轨铁路、土地村公有、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等等许多颇有影响又颇多争议的举措,这些都是别省绝无的东西,它的价值自然非同寻常。 根据地时期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创建了几块抗日根据地,它们对抗日战争以及中国革命的不朽功绩和深远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地文献无疑是山西地方文献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别的省份在这一点上很难与山西比肩。

地方志年报资料模板

地方志年报资料 ***年度 承报单位:****集团有限公司报送时间:***年***月***日

**县地方志资料年报验收表 备注:1、1至3栏由承报单位填写。 2、此表一式两份与年报资料一起报送,承报单位与县志办各存一份。

**县地方志年报资料目录 ( ** 年) 承报单位(全称): ***集团有限公司 汇同报送资料的下属单位: ******* 第一部分主体资料 (1) (一)、机构 (1) 1、单位(含汇同报送资料的下属单位)全称 (1) 2、单位性质、级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 (1) 3、单位主要职能 (1) (二)、领导职数 (1) (三)、主要工作 (2) 1、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2) 2、员工队伍建设情况 (3) 3、企业党建工作情况 (3) 4、****-------------------------------- (4) 第二部分大事记资料 (4) 第三部分人物资料 (5) 第四部分专题资料 (5) (一)、重大事件 (5) 1 、 (5)

2、 (5) 3 、 (6) 第五部分图片音像资料 (6) (一)、*****洪灾及复产情况 (6) 第六部分附录资料 (7) (一)、荣誉称号表 (7) (二)、***集团公司**年工作总结 (8)

***县地方志年报资料 (2012年) 一、主体资料 (一)机构: 1、*****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个:。 2、***县小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是县属国有企业,按正科级单位管理,内设有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纪委、工会、党委办、行政办、人事部、生产经营部、财务审计部、物业部、妇委会、团委、公司机关在岗人员42人。 3、主要职能:县属国有小水电企业经营管理、销售、小水电国有资产经营。 (二)领导职数 公司党委委员**人、行政班子**人。 ** 年班子成员任(免)职情况表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任丘地方志概述

任丘地方志概述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东南岸,有一片1034平方公里的土地呈棉叶型铺展在冀中平原上—这便是河北省任丘市。 任丘,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2000多年前,一代神医扁鹊就诞生在这里,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誉满天下。 任丘,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工人一声吼”,惊醒沉睡之古潜山,汩汩流出的石油,源源不断地为祖国经济建设提供着能源。 任丘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介于北纬38°33′-38°57′,东经115°56′-116°26′之间,为县级市,隶属沧州市管辖。2008年,全市总人口81.9万余(含华北油田14万)。辖3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7个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13个行政村。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等11个单位驻在市区。市区北距首都北京153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59公里,东北距天津市140公里,东南距沧州市114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6公里,境域东临廊坊市大城县、文安县,南接河间市,西连保定市高阳县、安新县、北界雄县。任丘位于环渤海经济开发带和京津冀都市圈之内,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市和河北省22个“扩权强县”市之一。 任丘自古就有“燕南隘首,赵北津头,居九河之险,通

八省之衢”、“河朔雄邦,京师要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境内铁路、公路的纵横贯通,使任丘城为北连京津、南通粤港的交通枢纽。原有106国道(北)京、大(名)段和(天)津、保(定)公路南线在市区交叉通过,后又有京九铁路和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在市区东西两厢纵贯南北,任丘一举跨入了首都“1小时经济圈”。 任丘地质构造以冀中大坳陷饶阳凹陷北部的潜山为主,主要有任丘背斜带和北汉、鄚州两个向斜带,经过千百万年的变迁、覆盖,形成了太行山东麓平原和渤海西岸平原交接过渡的低平原地貌。境内洼地星罗棋布,呈岗、坡、洼地相间的地形,由岗到洼有由沙(土)到粘(土)的分布规律。境域整体地形成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之势,海拔由11米降至4.5米。在地下古潜山构造带中富含石油矿藏。山前平原与滨海低平原交接洼地,形成了号称“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有1/5面积属任丘辖境,且位处下游、又有千里堤作屏障,常年积水,烟波浩淼,水村掩映,风光旖旎,不仅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而且有丰富的鱼类、虾蟹、芦苇及其他水产资源。 任丘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暑冬寒,温差较大。1988-2008年21年间,年平均气温12.7℃;1月最冷,平均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26.8℃。全年无霜期188天。年日照时数累计平均2658.6

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立项表 项目名称 成果形式 项目实施单位(盖章) 填表日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印制- 1 -

填表说明 1.本表须用计算机填写。请严格按照本“填表说明”要求进行操作。 2.《立项表》填好后,请用A4纸打印一式3份,左侧装订,报上一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论证立项后,市、县两级地方志机构各存档一份,一份由省地方志办备案。 3.“项目组成员”栏所填人员必须是真正参与本项目的人员。 4.“成果形式”选填“专题调研报告、专项建设规划建议、著述、展览、数字产品、音像制品或其他”。 5.填写完《立项表》,按《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所规定程序,报送省地方志办论证立项。 6.本表格复印有效,也可登陆到广东省情信息网下载打印。 - 2 -

项目负责人(一) 性 别 年龄民族 职务 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编E-mail 传真 项目负责人(二) 性 别 年龄民族 职务 职称办公电话移动电话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编E-mail 传真 联系人性 别 年龄民族 职务 职称 工作单位电 话办公:手机:传真: 通讯地址 邮编E-mail 参 与 项 目 主 要 人 员 姓名年龄职务、职称学历项目分工成果形式 A. 专题调研报告; B. 专项建设规划建议; C.著述; D.展览; E.数字产品; F.音像制品; G.其它() - 3 -

项 目 主 要 内 容 、 特 色 、 意 义 及 可 行 性 - 4 -

实 施 计 划 及 资 料 基 础 (可另附页) 具体科目金额 经 费 预 算 合计(大写): - 5 -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 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

文,也不同于新闻。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 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7823884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78238849.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篇一:最新地方志编纂室社会实践报告 地方志编纂室工作岗位 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个人原创地方志编纂室实习实践活动总结有效防止雷同值得下载! 本范文适合所有地方志编纂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或实习报告,只需要把正文内容时间、地点和单位名称改成自己的即可,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 .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 .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 (5) (1)社会实践体会 ................................................ .. (5) (2)社会实践心得 ................................................ .. (7) (3)社会实践反思 ................................................ .. (8) 七、致谢 ................................................

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素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历经沧桑,造就了蕴藏丰富的地方志文化。山东旧方志中,辑存着大量我省各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资料信息,是山东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丰富的资料宝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然而,要使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服务社会需要,就应该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 一、山东旧方志的基本概况 山东地方志渊源可上溯到鲁之《春秋》。据悉,山东现存地方志尚有597种(其中通志、府州县志495种),占全国现存方志百分之七,名列前茅。据张国淦著的《中国古方志考》记载,元代以前,山东地方志有名可考者就有36种,幸存者仅有《齐乘》。《齐乘》修于元代,于钦撰,有元、明、清三种不同刻本。是山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全国名志之 全省597种方志中,除10种是全省的通志外,余下按区域来讲,是分布在全省各府州县和镇乡等117个行政单位范围内。这些方志,大都是明代弘治至民国年间(1488~1936)所修纂的。山东的方志,明代时期仅存73种。清代乃编修方志鼎盛时期,现存清代省通志、府州县志338种,占全省现存方志总数的68%。这一时期,山东地方志似众星捧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方志,如马(马肃)主修,顾炎武参修的康熙《邹平县志》,周永年、李文藻主修的乾隆《历城县志》等等。民国时期,由于科技的发展(如绘图、摄影、印刷等),编纂方志与清代相比,有所进步。这时期共修志84种。于民国十七(1928)铅印本,由赵琪修、袁荣叟纂的《胶澳志》(即记录青岛市的方志),就是这一时期修志的很好代表。 山东省图书馆有着较丰富的馆藏文献,目前藏书已达410万余册,包括山东旧地方志文献(旧方志为1949年以前的)528种,其中旧志书善本58种。藏有山东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为了保证我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此通则。黑龙江省三级志书均以此遵照执行。 一、书名体裁结构层次标题小序 (一)书名:第二届省志名称为《黑龙江省志》(1986~2000年)。内设综合(总述、大事记、人物志)、各分志、附录,均按卷排列。各卷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书名为《黑龙江省志·××志》。出版印刷时,凡一卷志书由多部分志组成的,封面和书脊上同时标出该卷的名称和书中部分志名称。 续修市(地)、县(市)、区志也不在书名上出现"续修"字样,而依省志式样,分别在《××市志》、《××地区志》、《××县志》之后标明(1986~2000年)。部门志、行业志冠以行政区域名,城郊区志冠以市名,如《黑龙江省铁路志》、《哈尔滨市道里区志》。 书眉:志稿印刷成书时,省志及市(地)、县(市)、区志单而码书眉排篇名,双页码书眉排书名。 (二)体裁: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对前志的纠误补遗可设专章,也可在附录中记载。 (三)结构层次:省志由若干分志组成,各分志按篇、章:节、目排列;市(地)、县(市)、区志,一般也按篇、章、节目排列,目亦可用条目体排列。 (四)标题:篇章节目均以事名题。名称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加修饰语,不宜过长。标题前冠以次第序号。序号用汉字表示,如第四章、第七节;可以用一、二、三、四标示,如目下还列子目,则视等级不同,用(一)(二)(三)(四),1.2.3.标示. (五)小序:省志分志和市(地)、县(市)、区志的篇、章下可设无题小序;节下一般不设。设与不设,应看内容与行文需要,灵活掌握。 二、图表照片 志书的图、表、照片,选择要精,使用要准。书前的图、照片为插页,其余的图、表、照片要随正文走,与文字内容互相照应,不要集中于篇、章、节后面或其它地方。示意图和照片不编号,但须配有简洁、准确的说明。清绘的图样和照片,应单独存放,而在文稿上贴复制件或注明位置。 (一)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与示意图等,凡绘有国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地图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物产、资源图等应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凡地图均须经省测绘局审定。 (二)表,志书中表的表题、表号、单位要齐全,画法要规范。表号的编法以篇为单位,依次排列。如第一篇第三个表,写为"表1-3",依此类推。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如"效率"中的“%”,"时间"中的"年"等),数字要准。 (三)照片,分为文前彩照(也可不是彩照)和文中插照。文前彩照选择的标准是:1.和本地、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2.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本地、本专业的情况;3.能反映本地、本专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文中照片数量不限,以增强直感,充实正文,达到图文并茂为准。 三、时间表述 (一)从中华民国起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以全称。如"1997年",不写成"97年"。日伪政权年号一般不标出,如需标出时,要加"伪"字3如1944年(伪康德11年)。 (二)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即书写朝代年号,在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名称称谓 志书中名称、称谓的使用,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 (一)、名称的书写 1.全称和简称。各种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如全称过长,可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已经流行,同时又不产生歧义的简称,以便后文使用。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注明后可简称"省政府"。但"黑龙江"不能写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 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 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对旧志史料给以极大重视并因之撰著传世名著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顾炎武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撰著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大名著。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顾炎武呕心沥血,博览群书,花费了20年心血,收集了全国各地有关地形、关隘、赋役、水利、交通、物产、农业、手工业、倭寇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资料,于康熙元年(1662年)汇编而成的。该书考证精详,征引浩繁,共征引了千余部地方志,占全部资料来源的三分之一,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世致用之作。旧志中可供采摭的史料,俯拾皆是,如从《上元县志》中可以了解南京丝织业的生产组织、生产概况以及丝织品种。在浙江的《桐庐县志》中曾有一段描写一洞前村的景象说:“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人语犬声,可惊可怪。……唐宋以来,题词尚存。元末,乡人徐舫避住于此,有《瑶琳杂咏》一卷”。可惜这段珍贵史料未能早为后人所用,致使“瑶琳仙洞”胜景沉睡多年,令人遗憾。旧志中的某些史料往往又会转变一地的经济生活,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相传有一种能“咬人”(一触碰就能中毒伤人)的怪树,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后从志书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该地的重要财源 有些中外学者感到难以确认的史实往往从地方志中求得答案。如宋代是否在上海设立过

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地方志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近年来,在省志编委的精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市方志工作认真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切实加快市、县综合志、年鉴和XX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切实加强地方志资源建设利用和信息化建设,全力促进XX地方志工作跨越发展。全市有50多项地方志成果荣获全省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地方志工作者有4人次获国家级表彰,12人次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XX年市志办分别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一、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方志工作开展 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把修志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格局。在实际工作中,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将地方志工

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认真落实了“一纳入,五到位”,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并及时解决了地方志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市、县地方志机构参公管理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环境,保证了方志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市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县调研,了解地方志工作情况,针对全市地方志工作实际,提出了“一馆三大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地方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贯彻《条例》,加大依法修志力度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市上下采取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悬挂宣传标语,印发《条例》原文小册子,制发实施办法,颁发市长令,举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条例》进行广泛宣传、学习。在贯彻《条例》中,加强了对地方志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地位,建立健全地方志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的法定责任,协同市法制、档案、保密、出版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查看《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XX年,结合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和省志编委对依法修志情况进行执法调研,对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代时较多,如《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