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从解密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作者:特约记者黄军甫

采访嘉宾: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时间:2011年12月

黄军甫: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各界对此都很关心。您是国际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此时此刻一定感慨良多吧。沈志华:是的,作为一个苏联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亲历者,每每想到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便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时,我就想,一个存在93年的老党、74年的大国,怎么说没就没啦,并且事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现在通过看一些材料得知,苏联解体的事,连中央情报局都没有任何感觉。黄:看您的书也好,和您交流也好,感觉您有一个基本观点:一种历史,只有让它离去一定时间,我们才能科学地研究它,完整、全面地把握它。那么,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东欧剧变更是过去20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对一些问题作比较清晰和准确把握的时候了吧?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研究历史必须要以原始资料为基础,这是对史学家的起码要求。第一是当年的公开报道;第二是外国学者的著

作。但是,这两种材料都无法构成历史叙事的主体,还有后来的一些当事人回忆,都是第二位的。那么,核心的史料是什么?原始档案。不过,档案有一个解密期的问题。目前比较开放的是东欧各国的档案,特别是涉及原来执政党的文献,几乎全部都解密了。所以,现在确实是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原因的大好时期。历史学家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黄:过几天就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这几天俄罗斯又因杜马选举闹出许多事情,所以,虽然20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不过,对于学术界和政界来讲,最感兴趣的问题恐怕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基本上就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搞和平演变的结果,其二是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仍旧把苏联解体这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你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点是不是原因?当然是。但它们恰恰是所有原因中最表面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熟悉马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人是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是要搞世界革命的。因此,苏联和美国的斗争,或明或暗、或文或武,你死我活,世人皆知。但为什么人家没败你败啦?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另外,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更是荒唐。马克思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讲到:每个人都在既定的、从前人承袭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某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承担着自己的道德责任。其中,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责任无疑要大一些。但,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改变历史趋势,各种力量的合力才形成某种历史趋势。因此,苏联解体怎么能归咎于戈尔巴乔夫呢?中国共产党当初何等弱小,但由于处在上升的历史通道中,其间,虽然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王明等党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犯了这样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但中共非但没垮,反而纠正错误后越来越强,最终夺取了政权。今天,那种在苏联解体问题上过多追究个人责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正如恩格斯讲:“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而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因此,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应该到苏联社会和历史中去寻找,分析政治、经济体制,阶级结构和社会状况,以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化政策,等等,才能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黄:您说的这些原因,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制度问题,也就是斯大林模式,或

者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记得苏联解体之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讲过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其失败是20世纪的两大遗产。这一说法显然把斯大林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苏联的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不是这样?沈:首先,这里有一个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问题,就是名词解释吧。在苏联垮台之前,实践中只有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或曰斯大林模式,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苏联制度的灭亡就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上设计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前的过渡时期)。我曾在1979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及其他》,就是从中国的角度阐述的这个问题。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你说的那个判断就不成立了。所谓苏联解体、“帝国”的崩溃只是形式,本质上的确是一个制度的灭亡,是一种体制被历史抛弃了。这里又引申出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有没有在将来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第二,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是苏联的或斯大林的一种模式,或者说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发生变革。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宏大的理论问题,以后可以讨论,我们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第二个问题。大致从16世纪初,在西方文明的中心,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是现代化的历程。到今天几百年过去了,人类走向现代化有很多方式和道路,如英美法的自由主义模式,

德意日的法西斯模式,北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等等,但总体来说,比较有影响的是两种: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而后者就是俄国开创的道路。应该说,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不完善的,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如果这种制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或曰“改革”),那么它就是有生命力的,反之则必然灭亡。19世纪,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论著中以详细的经济史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对立。现在看来,这些论证仍然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不过,马克思由此作出的结论就有问题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其内在矛盾,所以必须依靠外力来解决,也就是通过革命和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在此基础上以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并且在经历了20世纪的几次调整后,依然存在至今。这种制度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是适应历史潮流的。马克思所说的用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而试图把这种在理论和逻辑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社会制度变为现实的第一人就是俄国的列宁。这种推理是否正确、能否实现,是一个理论问题。但从俄国开始,20世纪的很多落后国家都打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号,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同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样,实践的社会

主义制度的出现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黄:这种合理性和必然性,马恩也有论证。但这就引起一连串的追问:苏联搞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叫它斯大林模式?它的优势和弊端何在?如果有优势,为什么不能坚持始终?如果有弊端,为什么不能克服?说到底,还是这种模式是怎样走上一条不归路的?沈:是的,正如他们所说,西方资本主义形成原始积累的客观条件已不复存在,后进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也受到世界市场竞争的挤压。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情景与美国的大萧条形成鲜明对照,在一些亚非国家看来,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是一种比较实际的选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党就想按照马恩的理论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再加上当时的列强干涉和国内战争,便搞起了军事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制度在政治上高度集权、高度集中,实行一党制;经济上取消商品、货币,试图实现计划经济,所有银行和工商业企业都收归国有;在农村推行公社制,工农业产品统一分配,强迫征集粮食,等等。不言而喻,这种制度有它的积极意义。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借助国家力量进行资源调配,从事生产,引导消费,就是邓小平讲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在短时期内是很见效的,特别是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中。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正常的和平状态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它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黄:列宁、斯大林等人作为现实的政治家,就没有看到这一制度的弊端吗?弊端INTERVIEW沈:当然看到了,岂止看到,事实上,在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已有过三次调整或改革的尝试或机会,但或者夭折,或者放弃,无一成功。第一次是20年代初,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我当年做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内容。到1921年内战结束,布尔什维克党保住了政权,但大量农民起义,克朗施塔德的水兵也造反了,而这些人就是十月革命的基本力量。列宁被迫实行转变,逐步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理论和实践刚开始被列宁视为一种政治策略,只是必要的退却,是权宜之计。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尤其是列宁生病以后,作为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制度逐渐被列宁、布哈林等人接受。列宁在1923年写的《论合作制》一文中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变了!这可以说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改革。然而,列宁第二年就去世了,许多想法没来得及实践。此后,布哈林继续进行探索,并力主长期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模式。然而,斯大林为了取得个人的权力地位,先是利用布哈林的理论攻击托洛茨基,随后又用托洛茨基的贡赋理论,再加上他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终于宣称: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伴随着工业化计划和全盘集体化的强制推行,斯大林把苏联又拉回到军事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工业化完成和苏

联宪法公布,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所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是斯大林模式。第二次改革的机会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是政治家,也是现实主义者。军事共产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与战争相连接的。二战的爆发掩盖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斯大林的体制,因为这种体制非常适合战争的环境。战争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改变了国际格局,国际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战前苏联被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苏联人有一种孤岛意识,这也是斯大林模式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在不同了,苏联不仅进入了国际体系,甚至参与缔造了这一体系,很多游戏规则也是在苏联的参与下制定的。这就为战后苏联的发展道路转轨提供了客观前提。斯大林对战后安排的考虑,不外乎就是苏联的安全和发展问题,而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都离不开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合作。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就是一个信号,表明了斯大林对战后苏联发展道路思考。斯大林清楚,继续高举世界革命的大旗,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对抗,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一系列世界巨头会议,斯大林终于取得令他十分满意的收获,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确立了对战后苏联安全和发展的保障。为此,斯大林答应了西方的条件,在其势力范围内维持议会选举制,在其势力范围外,不搞输出革命。斯大林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议会制和多党制,命令法国和意大

利共产党放弃武装参加政府,逼迫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和谈,如此等等,我给他归结为“联合政府”政策,其目的就是保证与西方合作的政治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苏联期望可以从美国得到60亿美元的贷款,从德国得到100亿美元的赔偿,从而为其发展积累资金。黄:从苏联社会内部看,有没有实现转轨或改革的条件?沈:这一点很突出。战争的另一个最重要结果就是为苏联这个封闭的社会打开了窗口。我在俄国档案中看到许多普通战士的家书,有人说:捷克斯洛伐克的老百姓家里挂了个壁毯,这在原来俄国贵族家才有呀!更有意思的是,战功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被斯大林撤职,真实原因当然是功高盖主,但档案中反映出来的罪名竟然是从占领区往家里运送红木家具!与外部世界接触以后,人们普遍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战胜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生活水平还不如一个战败的资本主义小国?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其优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在党内领导层也出现了一种要求变革的倾向,代表人物就是列宁格勒派的那些人。我在俄国档案里发现了一个材料,是1947年2月起草的苏共十九大党纲,其中提倡加大对农业和轻工业投资,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后来的二十大报告十分相似!黄:看来战后在苏联的确存在着进行制度改革或道路转轨的机会,但实际上这种改革或转轨并没有实现!沈:不错,历史为苏联提供的调

整和改革其发展模式的第二次机遇最终还是被放弃了,其原因十分复杂。看过大量的档案文献后,我的初步结论是,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是矛盾的,其目标和手段都是背离的,甚至是冲突的。对外可以开放,对内却继续收紧,对外讲放弃世界革命,对内继续大搞阶级斗争。这里有意识形态、传统理念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斯大林担心其统治地位的动摇,担心这种统治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后来发生了两件事,外部爆发了冷战,内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这使得苏联马上就回到了战前的老路,不仅如此,还把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迫使东欧各国全盘苏化,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黄:接下来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了。沈:对,苏联第三次改革的机遇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对这一问题我只想强调几点:其一,赫鲁晓夫之所以改革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水平高、境界高,是因为客观情况使苏联在斯大林去世后不得不改。不改,苏联经济和百姓生活就难以为继。其二,改变斯大林体制(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当时苏联领导人的共识。首先提出改革的是贝利亚,然后是马林科夫,最后才是在权力斗争中胜出的赫鲁晓夫。其三,赫鲁晓夫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目标是不错的(尽管有些朦胧),但缺乏保障的措施。公开批判斯大林就是他没有政治智慧的表现。其四,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反对。1958年以后中苏分歧加剧并逐渐公开化,中国提出反对修正

主义的口号对赫鲁晓夫是一种制约和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苏联党内的反对派。腹背受敌、内外交困,赫鲁晓夫下台是迟早的事。其实,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就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这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无论如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再次走上回头路。黄:在苏联74年的历史上,勃列日涅夫阶段比较奇特,苏联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而且将其进一步凝固化。尽管,苏联继续高唱缓和,但与美国的争夺却愈演愈烈;苏联的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提升很快,但民众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距离却越拉越大……沈:这的确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我们的苏联史研究对勃列日涅夫阶段重视不够。在我看来,这一阶段,从事实判断看,它是一个向旧模式全面回归的阶段;从价值判断看,它是一个不具有任何进步意义、政策上没有任何可取性的阶段。经济上,赫鲁晓夫的探索成果几乎全部被抛弃,表面上的经济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一路飙升和不计成本的国家投资。而国力增强和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商品的严重短缺及百姓生活水准的相对落后。政治上,党内外民主越来越少,思想控制越来越紧,几乎所有的异见者都遭到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整肃。特别是在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上,最高当权者的弱势演变为高层的集体领导体制,而这种体制在缺乏制度和法治保障的态势下,最终导致干部队伍中形成以利益为诉求的官僚集团。军工、石油、

外贸、农业、教育、卫生等部门高官各自为政、各霸一方。与此同时,是社会的碎片化和道德体系的全面崩溃。总之,勃列日涅夫时期堵塞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的所有通道。黄:这就意味着,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让苏联丧失了调整和改革的最后机会。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已经走进死胡同。就像一个人已病入膏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想对病人进行手术,结果发现是癌症晚期,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黄: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讲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人也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研究苏联、东欧历史,肯定是有一种关怀和诉求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启示INTERVIEW 沈: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能昭示未来,人们的心灵将会在黑暗中游走。从这意义上讲,史学家的责任首先是把历史真相告诉社会,告诉决策者。苏联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否则就会走不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开始是全面学习苏联,就是“一边倒”,所以其结构和本质与苏联体制是相同的。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的很多做法对这种体制有破坏性,从后来改革的角度看,这在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不自觉的工具的作用。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在经济体制上搞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机遇,的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只要继续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就有希望为人类进步作出

更大的贡献。黄:沈老师对冷战史的研究很有成就,据说您领导的华东师大冷战史研究中心是目前世界四大冷

战史研究机构之一。冷战史研究与苏联、东欧史研究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沈:确切地说,后冷战时期的冷战史研究叫做冷战国际史研究。现在的研究主张把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结合起来考察,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都是研究对象。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当然就包括其中,何况冷战本身的内容之一就是制度的对抗和较量。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研究苏联、东欧的剧变和转型,就是要把对内政策和对外关系结合起来考察。黄:这样我就明白沈老师为什么最近又靠家人资助的200万元去东欧7国复制有关社会转型的解密档案了。沈:收集、整理和翻译东欧档案的工作已经开始一年了,这要感谢上海市委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为我们立项,还提供了大量资金。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的档案复制件已经送到中国。下一步就要整理和翻译,再下一步就要组织研究。现在干活的主要是靠我们组织的国际团队,以后中国学者应该跟进了。在这里,我想借《社会科学报》一角,呼吁有志于冷战史及苏东问题的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加入我们的团队。

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

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 沈志华编译 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 ΥедералънаяАрхивнаяСлужбаРоссииРосархив 地址:莫斯科市,伊利尼卡大街12号 电话: 206—27—85;206—23—25;206—35—31;200—42—05(传真) 路线: (地铁)中国城站,卢比扬卡站,革命广场站 局长: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科兹罗夫(ВладимирПетровичКозлов),电话: 206—35— 31 第一副局长: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秋涅耶夫(ВладимирАлексеевичТюнеев),电 话: 206—23—23 副局长: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叶列姆钦科(Владими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ремченко),电话: 206—23—26 副局长: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塔拉索夫(ВладимирПетровичТарасов),电话: 206— 27— 85 历史沿革: 作为俄国的档案管理机关,该局成立于1992年9月30日。其前身是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 委员部档案事务管理总局(1918~1922年)、俄罗斯联邦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档案管理局 (1922~1929年)、俄罗斯联邦中央档案管理局(1929~1938年)、苏联中央档案管理局(1929~1938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档案管理总局(1938~1948年)、苏联内务部档案管理总局 (1948~1960年)、苏联部长会议档案管理总局(1960~1991年)、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档案管 理总局(1955~1990年)、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档案事务委员会(1990年11月~1991年11 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档案事务委员会(1991年9月~1992年9月30日)。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 Архив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 主管部门: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 地址:莫斯科市,旧广场4号 电话224—06—82,224—07—76 路线: (地铁)中国城站,卢比扬卡站,革命广场站 馆长:科罗特科夫·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КоротковАлександрВасилъевич),电话: 206— 13— 33 副馆长:阿卡尼娜·玛利娜·米哈伊洛夫娜(АганинаМаринаМихайловна),电话: 206— 51— 82 历史沿革: 该馆成立于1991年12月,其前身是1955年至1990年7月的原苏共中央总务部第6处 档案馆和1990年7月至1991年12月的原苏联总统档案馆。1993年档案馆从斯大林的原寓

江湖讲师骗术之“三招九式”

江湖讲师骗术之“三招九式” 引:道德与良知 笔者于2001年接受商业讲师培训开始,便感觉到了部分商业讲师的不对劲。2004年进入某深圳某著名培训公司担任培训策划师,才初次洞察了某些顾问公司与商业讲师的伎俩。在咨询工作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诸多企业对培训的需求之迫切。面对企业的需求,某些商业讲师们却突破了道德底线,抛弃了良知,玩起了忽悠。 让我们揭开那层罪恶的面纱吧。 巧妙变脸:学历、职业经历、讲师资格、服务客户 跑到培训圈子里混,总得体面一下。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学历上要提升一下了。所谓的实战出来的大师,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大贬学历的无用的同时,自己也是不甘人后,非要弄个硕士博士学历。国内的学历不中听,胆子大的弄个国外的嘛,反正也没人来查证。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就是以讲故事见长的台湾某大师,号称是英国顶尖大学的博士,而且是双料的。脑袋里没进水的人都会怀疑其真实性。国内很多土产CEO们也不那么守规矩,您老做了企业老大,有丰富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实在没必要非弄个博士帽来装点脸面。人家又不是来跟您探讨理论的,是吧?! 再说很多商业讲师的经历也很有趣。许多讲师向培训中介提供个人简历时不免要加工一翻,通常的做法是:主管变经理、经理变总监,总监变老板,普调一级或连升三级。更厉害的是,培训中介的专业水准加工真正能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要什么课,则将讲师的经理改一改以顺应形势。比如,客户要求讲BSC,则讲师的经历就加上什么“担任过CHRO、推行过BSC”类似强有力的广告词。经历之丰富,怕你不心动? 资格包装是公开的秘密。称号齐飞:大师、宗师、专家、大家;实力非凡:十大、首批、一流、顶尖。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阿猫阿狗满街窜”。尤其是那大师认证,TTT认证有倒是比没有要好的,真正受过讲师训练也不错,至少讲演能力好了许多。可笔者要问的是,您的专业水准是谁认证的?国外几个演讲大师们怎么评测您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水平的? 服务过的客户也是这些江湖讲师的通用招数。把个人工作过的单位列到客户清单里是新手常用的手段。还有就是把朋友的公司做成自己的客户,真要问起来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从解密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作者:特约记者黄军甫 采访嘉宾: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时间:2011年12月 黄军甫: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各界对此都很关心。您是国际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此时此刻一定感慨良多吧。沈志华:是的,作为一个苏联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亲历者,每每想到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便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时,我就想,一个存在93年的老党、74年的大国,怎么说没就没啦,并且事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现在通过看一些材料得知,苏联解体的事,连中央情报局都没有任何感觉。黄:看您的书也好,和您交流也好,感觉您有一个基本观点:一种历史,只有让它离去一定时间,我们才能科学地研究它,完整、全面地把握它。那么,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东欧剧变更是过去20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对一些问题作比较清晰和准确把握的时候了吧?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研究历史必须要以原始资料为基础,这是对史学家的起码要求。第一是当年的公开报道;第二是外国学者的著

作。但是,这两种材料都无法构成历史叙事的主体,还有后来的一些当事人回忆,都是第二位的。那么,核心的史料是什么?原始档案。不过,档案有一个解密期的问题。目前比较开放的是东欧各国的档案,特别是涉及原来执政党的文献,几乎全部都解密了。所以,现在确实是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原因的大好时期。历史学家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黄:过几天就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这几天俄罗斯又因杜马选举闹出许多事情,所以,虽然20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不过,对于学术界和政界来讲,最感兴趣的问题恐怕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基本上就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搞和平演变的结果,其二是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仍旧把苏联解体这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你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点是不是原因?当然是。但它们恰恰是所有原因中最表面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熟悉马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人是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是要搞世界革命的。因此,苏联和美国的斗争,或明或暗、或文或武,你死我活,世人皆知。但为什么人家没败你败啦?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另外,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更是荒唐。马克思

档案解密张君案件经过始末

档案解密张君案件经过始末 张君,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首犯,烦的案件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十余起。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张君案件经过始末,欢迎阅读! 张君,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首犯,曾纵横数省8年,犯案十余起,杀死、杀伤近50人的张君团伙在2000年9月被警方擒获,2001年4月21日,一审判处张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同年5月20日执行死刑。 1966年8月5日,张君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福乡花林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张君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姐姐哥哥与张君同母异父,所以他们姓薛张君姓张,张君是张家的独苗。 早期经历 1966年8月5日,张君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福乡花林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张君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姐姐哥哥与张君同母异父,所以他们姓薛张君姓张,张君是张家的独苗。 张君12岁时,母亲被查出患有子宫癌,病中她常念叨,想吃一碗肉丸汤,这成了张君当时最大的愿望。张君攒了一个学期凑足5角钱,跑了30多里路为她买回一点点肉,然后学姐姐们的样子亲手

做了一碗肉丸汤,终于给母亲了却了心愿。 由于家穷,到高中一年级张君就辍学了,没事干张君就开始打架,渐渐地在当地竟有了点“名气”。当时,张君最爱看电影《少林寺》、最爱练武。 1983年张君因打架斗殴被送少管所,那时张君17岁。之后历时6年张君犯案十余起,杀死、杀伤近50人,抢劫现金、首饰价值600多万元;定期拉着团伙成员苦练各种犯罪技能,公然叫嚣与警方斗狠,制造了渝湘鄂系列持枪杀人抢劫,且屡屡逃脱警方追捕。 常德劫案 9月1日傍晚,洞庭湖畔的常德市,一个极普通的周末,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匆匆下班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谁也没有想到,一场震惊全国的特大持枪抢劫杀人血案悄然降临这个美丽的滨城。 18时零6分,常德市农业银行江北支行的运钞车在收完16个站点的营业款后,来到每天的最后一站北站分理处的门口。这时,3名戴着帽子的蒙面歹徒突然从人丛中窜出,开枪打死了押车的3名经济民警和营业间准备交接头寸的两名出纳员,抢走两支微型冲锋枪和20多发子弹。与此同时,另一名戴帽蒙面歹徒在街旁用枪打死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血案,分理处的两名女职员勇敢地按响了柜台下的警铃,大门内外顿时铃声大作,慌乱之中一歹徒将钥匙扭断在运钞车后箱门,抢劫未遂的匪徒仓惶跳上劫持的出租车夺路而逃。逃窜途中,这伙丧心病狂的歹徒又开枪打死了1名过路行人,打伤3人,

莫把江湖骗术当作“体验式营销”

莫把江湖骗术当作“体验式营销” 近年来,在销售终端风行起一种营销手段,业内人士称之为“体验式营销”,如装修公司做样板房、体验馆供客户参观,展示其设计与施工精良;

又如建材商家举办的“地板万人踩踏”、“现场喝油漆”、“酱油泡瓷砖”等展示其建材性能优越;再如电视购物的荧屏演示各种产品的超强性能、餐饮业的免费试吃、医院的免费体检、培训机构的免费试听、化妆品的快速见效等等,“体验式营销”在各行各业都被经营者所看好,甚至街头小贩、哑巴卖刀也都“体验”出得心应手。难怪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作客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现场时断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

走向体验经济,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商家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 “体验式营销”的确是一种好手段,在许许多多的行业里,消费者通常是缺乏经验的,对产品知识的了解极为欠缺,这种体验无疑是展示产品性能优越的好方法,通过演示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体验式营销”也被商家纷纷效仿,在市场上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江湖骗术的本质愈来愈趋明显。. “地板万人踩踏”活动就是一个江湖骗术的典型例子,在业内已难考证是谁第一个举办这种活动?但只要在网上一搜关键词就 会发现,全国已

有无数的地板品牌做过此类活动。地板商们通过“万人踩踏”证明自己的地板最抗刮擦,让消费者认为那是最好的地板。然而,地板质量的好坏决不是通过踩踏就能证实和区分,因为无论是实木地板还是强化地板,人体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水牛牵在上面走也是无所谓的。实木地板都是较为坚硬的木材加工而成,其密度本身非常好,再经过高温技术处理,其形态就已十分稳定。再如强化地板,它在生产环节就是经过上千吨级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

论电视品牌栏目的成功特质 ——以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为例 《档案》栏目是北京卫视的一档纪实性现场电视栏目。该栏目从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爱上电视”创意活动中脱颖而出立足于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档案机构解密的档案素材,以解密历史人文事件为主,通过一种全新的电视形态,用一种全新的讲述方式揭秘历史档案。 (一)产生背景: 2007年,北京电视台举办未来电视创意征选活动“爱上电视”面向全国的全民创意大征集活动将历时三个半月,是北京电视台正在大力推行的节目品牌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旨在在未来的2008年推出高水准、有品牌影响力的电视节目。电视台为这次创意活动设立了180万的基金,其中包括奖励基金60万,研发基金120万。同时,活动组委会还将邀请所有的观众为电视台出谋划策,并授予其中的特殊贡献者“BTV名誉策划人”称号。 北京卫视原名BTV-1,是北京电视台的首个频道。北京卫视于1998年上星,该频道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亚洲部分国家地区,以新闻节目为主体,同时汇集全台精品节目,全面展示北京电视台的整体风貌,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9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将启用全新的台标设计和频道形象。 频道定位:以高尚的文化情趣为主基调,秉承大家风范,追求文化品位,依托首都地缘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目平台。 自2011年元月一日起,北京卫视再次全面改版,在生活、服务、资讯、健康、养生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于观众。《剧说》《BTV秀场》《身边》《养生堂》《档案》五档节目,构成了北京卫视全天五大强势品牌栏目带,这使得北京卫视成为目前省级卫视中品牌栏目带最多的频道。改版后的北京卫视通过新口号“北京卫视,天涯共此时”体现出频道的整体定位与品质。北京卫视打造的八大栏目带覆盖全天,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分众的不同需求。《档案》栏目将从原来的每周一期扩展为每天一期,每晚22:35播出,目标是塑造纪录片和脱口秀主持相结合的中国纪实纪录节目第一品牌。 (二)栏目特点: 一、栏目应时而生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高,随着大量档案的解密公开,社会上掀起了到档案馆查阅档案的热潮。 《档案》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利用社会的求知欲,来为观众挖掘、提炼大家最想知道的事实真相,这也是其所不可替代的。目前,国内较成功的电视栏目,大多数为效仿国外和港台成熟的节目样式,完全自主研发的节目样态并不多见。《档案》可以说是一次自主研发电视节目样态,并取得良好收视效果的成功尝试。 二、明确栏目定位,选题类型化

完全版《革命者教义问答》

转载:《南方周末》1998年6月12日解密新闻 密档解读曾影响列宁、斯大林仍未解密,略有披露的《革命者教义问答》 □鉴真 《革命者教义问答》一书(作者是俄国革命史上不能不提的涅恰耶夫1847-1882)被认为是俄国革命者的"圣经",但迄今仍未解密。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斯大林秘闻》(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根据原苏联秘密档案撰写)对该书有所称引,并断言"离开了特卡乔夫,离开了《革 命者教义问答》,那就既无法理解本书的主人公(指斯大林),又无法理解20世 纪俄国的整个历史。"这里有摘自《斯大林秘闻》的解读段落,读者或能窥一斑以 见全豹,并进而理解俄国的革命逻辑。 俄国革命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本国的评价是:"奴隶之国,自下而上全是奴隶。"农民奴隶般顺从,部分是由于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古老的土地 占有方式----村社。这种方式在西欧已经被消灭。单个的农民并不拥有土地权, 土地属于全体农民----村社。村社通过集体方式决定一切。任何一个富有造反 精神的个人都融化在这个愚钝、恭顺的集体中。 俄国沙皇很珍惜村社。同沙皇一起珍惜村社的,还有头一批革命者。如果说, 沙皇从村社中看到了伟大的过去,那么,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些俄国早期的 激进派从中看到了伟大的未来。 集体所有制、集体作决定,这些恰恰是使俄国能越过无情的资本主义,一步跨 入社会主义的社会机制。只要让没有文化的农民革命化就行了。需要一批鼓动家-- 新的使徒。俄国革命者的福音书----著名小说《怎么办?》的作者车尔尼雪夫

斯基呼吁道:"让俄国拿起斧头吧。" 这样就出现了民粹主义学说。民粹派相信人民,相信愚钝的俄国农民潜意识中 的社会主义。 沙皇和革命者都对。没有村社意识,既不可能有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也不可能有布尔什维克此后在俄国的胜利,虽说革命者同现实的人民的第一次相会结 果是悲惨的。 1874年,几百名年轻人(多半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搞了假身份证,化名下乡去号召俄国农民暴动。但这种"走向人民"引起的结果是农民的惊恐。这批例霉 的使徒多数被警察或是农民自己抓了起来。 这时,革命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蓬勃发展。彼得·特卡乔夫成了俄国民粹派的一 个主要思想家。……他发表了一种新的主张。他认为,为了革命成功,根本用不着 搞全国的人民起义。革命是少数人的事,一群革命领袖搞一次成功的密谋活动,就 能使革命胜利。他们应当夺取国家政权,然后才去改造已习惯于奴隶般服从的俄国 社会,让俄国人民全速奔向社会主义光辉未来。但是,为了光辉的未来,要消灭大 多数居民,因为他们不够开明,会妨碍奔向社会主义天堂。 革命民粹主义有一批中坚分子,其中之一就是米哈伊尔·巴枯宁----俄国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的思想就成了秘密社团"人民惩治会"之缔造人涅恰耶夫 写的名著《革命者教义问答》的基础。 《教义问答》要求: 抛弃文明世界的法律,"我们的事业是恐怖的,四处破坏"……要冷酷无情,但不要期待宽恕,要准备赴死。为了破坏现制度,要深入社会各界,包括警察…… 驱使富人和有影响的人服从自己。想尽办法加重人民的苦难与不幸,使之

民间奇术首度公开分享、江湖骗术揭密、二十八秘术揭秘

民间奇术首度公开分享(每一样都真实) 1、“半夜鬼敲门”。 黄鳝,大家都知道吧?这里用的就是黄鳝的血,要粘稠一点但不凝固。一般夏天用。傍晚的时候,把血从外面均匀的涂在你家大门上,然后回屋睡觉去。鳝血能让方圆一里的蝙蝠闻腥而来,而且不停的撞到你家大门。 你骂骂咧咧的爬起来开门的时候,会发现外面没人敲门啊,起初你以为有顽童恶作剧,但如此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你就会疯掉。因为你守在门后也没有用,蝙蝠的动作永远比你快。如果你不想拿自己做实验,就试试邻居吧。呵呵,不过后果自负。 2、“屁王贴” 取河面之无根浮萍,晒干研成粉末,于倒茶之际撒在茶杯之中,客人喝下之后,日放千屁不成问题。 到下次大解之前,不会失效,常规医院是查不出来的,

除非你碰到另一个“秘术”高手。 3、“千杯不醉” 菜花,对,就是菜花,想不到吧?用菜花的花,晒干研成粉末,喝酒之前,服大约一指甲盖的份量,保证日饮千杯而不倒。公关之必备良药。 4、“竹蓝打水” 取大量蛙卵(这个比较难办,自己到河边找吧),加少许清水,搅成无色胶状物。表演之前右手涂满这种“胶体”,在你向大家展示竹蓝到底有多少个窟窿的时候,右手仔细的在竹蓝表面抹一把,以确保每个窟窿都已抹上这种胶状物。OK,现在用它来打水吧。 5 这个大家看得多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没多大秘密可言。俺这里的方法就是在油里倒入适量的醋,醋的密度大,会沉。加热的时候,沉在最下面的是醋,醋的沸点比油低太多了,比水的都低不少。

不一会醋就开始沸腾,冒泡,然后搞得一锅“油”都开始冒泡、沸腾。表面上看,它真的是一锅油,不明就里的人是不敢伸手的。其实里面的温度连鸡蛋都煮不熟。 6、“方形鸡蛋” 有吗?鸡当然下不出来,但是你能。咱还是用醋,把鸡蛋整个儿浸到醋里,不露一点蛋壳。泡上大约三天,取出鸡蛋,这个时候要小心,因为蛋壳已经变得又软又薄,你只要能完好的把它放进一个方形的模子里,然后浇几遍凉水,蛋壳变硬后取出。恭喜你,你拥有了世上第一枚方形的鸡蛋。 如果批量生产的话,一枚卖5块,那么你会很快超越比尔·盖慈。 7、“日进斗金” 一个比卖“方形鸡蛋”还来得快的致富方法,不过,不过俺现在想不起来了,呵呵,8好意思。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长期以来,关于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流放多少人,在国内外学界—直争论不清。此前社会上流传较多的是西方的观点,如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认为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至少有六百万人被捕,三百万人被处死,二百万人被埋葬在集中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一书中认为在斯大林时代“有数百万人惨遭杀害”,受迫害的人数“可以绝对有把握地估计不少于两千万,可能高达四千万”。苏联解体前后的苏联俄罗斯学术界更是热衷于这个话题。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德·沃尔戈科诺夫认为从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三年总共有—千九百五十万到二千二百万苏联公民成为斯大林镇压的牺牲品。 苏联解体的直接过程与戈尔巴乔夫当政后一九八七年重新评价历史密切相关,重点涉及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体制的评价。重评历史主要是从考证当年大清洗的数字开始。—方面触目惊心的镇反内幕促使人们思考旧体制的弊端;另—方面一些肆意歪曲、夸大的镇反数字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暴政”的证据,导致全盘否定苏联历史,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最终酿成国家的崩溃。 关于大清洗的时间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整个斯大林执政时期,即从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都是“大清洗、大镇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大清洗”特指一九三七年到—九三八年。 在苏联正式场合最早批判斯大林、最早使用“大镇压”这个词的是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二月他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第—次指出斯大林实行了“大规模镇压”。他似乎不同意“二十年代末就有了镇压行动”的观点,在报告中谈到斯大林—九二八———————九二九年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斗争时说道:“我想特别提请注意这个事实,即在与托洛茨基等人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并没有对他们采取极端镇压措施,这场斗争始终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只是在过了几年后……才开始了对他们的镇压行动。这是发生在—九三五———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期间”。很明显,赫鲁晓夫没有把“镇压时期”扩散到斯大林执政的其它年份。 长期以来俄罗斯学者也都传承这个说法。近年出版的由俄罗斯著名学者弗·沃洛布耶夫院士领导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仍把“大镇压”年代划定在“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 从实际情况看,一九三七年被判死刑的人数是一九三六年以前年份的十倍乃至几十倍以上,这也是—九三七年和以前相比具有重大区别的理由。

揭露历史真相 红溪惨案

红溪惨案华侨溯源 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因城西有一条河,名红溪,是肇事地点之一,故称为红溪惨案。 161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当地劳动力甚缺,荷兰殖民者不择手段从各地诱骗华侨,甚至到中国东南沿海掳掠人口,供其役使。后殖民者嫉视华侨在发展经济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们同当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转而采取严格限制入境,乃至推行排华政策。1727年和1736年作出规定,逮捕“失业”和无居留证的华侨。1740年7月,殖民当局下令捉拿被诬为窃贼的华侨。有些无辜被捕的华侨或被虐杀,或被投入大海。城内华侨纷纷逃往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进攻巴达维亚城。但走漏消息,殖民当局有所准备。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名,命令城内华侨交出一切利器,荷军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华侨进行血腥洗劫。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制造了“红溪惨案”,屠杀华侨近万人。但当第二年荷兰派使者来华谢罪时,乾隆大帝却回答说:“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据文献记载,从1740年荷兰殖民当局制造的“红溪惨案”开始,印度尼西亚曾发生过许多起大规模的排斥、屠杀、迫害华侨华人的惨剧。 如1945年11月的泗水惨案、 1946年3月的万隆惨案、 同年6月的文登惨案、 8月山口洋惨案、9月的巴眼亚底惨案、 1947年1月巨港惨案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印度尼西亚仍经常发生许多较大规模的反华、排华动乱,如1963年3月至5月从西爪哇蔓延到中、东爪哇的排华骚乱、1965年至1967年全印尼性的排华浪潮、1974年由反日运动引起的排华骚乱、1978年雅加达由学生示威引发的反华骚乱、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华暴动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种大小程度不同的反华、排华流血事件此起彼伏,几乎每年都在印尼各地上演。1998年5月,本是一场反对当时印尼总统苏哈托的政治运动也演变成为一场震骇世人的排华暴乱。据不完全统计,暴乱期间,仅印尼首都雅加达就有5000多家华人工厂店铺、房屋住宅被烧毁,约170名华人妇女被强暴,近1200名华人被屠杀。同时发生在梭罗、巨港、楠榜、泗水、棉兰等地的类似暴乱所造成的华人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1999年,棉兰华人的数十艘渔船和数十辆卡车被焚毁,5000多吨货物被抢劫;万隆的一家华人纺织厂被焚烧。2000年5月骚乱二周年之际,数以千计的暴徒集结雅加达,对华人商店进行了攻击和抢劫。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命运引起了全

江湖三教九流黑话大全

江湖三教九流黑话大全 谚云:“江湖话走遍天下,黑咕语寸步难行。”可见江湖语是流行于全国各地三教九流、各行各业,覆盖面极广的一种通用隐语,是中国汉语中的社会方言。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群体性和隐秘性。除了江湖中人和少数专家、学者之外,一般人是难以通晓的,行家称之为“春点”或“切口”。 江湖上讲究八大门,即金、皮、彩、挂、平、团、调、柳。“金”指算命看相的;“皮”指行医卖药的;“彩”指耍魔术变戏法的;“挂”指习武练拳的(故称“挂子行”);“平”指说评书相声的;“团”指乞丐、卖唱的;“调”指搭棚子吹、拉、弹、唱的;“柳”指唱传统戏的。在八大门中,“挂子行”位列第四。虽然地位较低,然而江湖语却多出自社会贤达及文化名人之手,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的原因,江湖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而且在冷兵器的特殊年代,对于武林人士的思想沟通、技艺交流、走镖护院,甚至对于发展一方经济均发挥过特殊的作用。老一代武林前辈对江湖春点极其珍视,不肯轻传。谚云:“能送十吊钱,不教一趟拳;能送一锭金,不吐半句春。”话是拦路虎,有时候话比拳还重要。 譬如说,你是看家护院的,晚上看到房顶上有个人,那人说:“好美一池水。”如果你答不上来,近期必然出事;如果你懂得这是一句试探软硬的话(江湖上称院子叫做“池子”,“好美一池水”意为这个院子里有不少钱财,可以来抢),只要正确应对就可以避免一场灾难。正确的回答是,贼说:“好美一池水。”你应回答:“水里没有鱼(意即这个院子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让你拿)。”贼又说:“水里鱼不少(意为院子里钱财不少,我有足够的能力在这里抢很多东西)。”你又答:“鱼身上有刺(意为即使有多余的钱财,因为我有高超的武功,有我在这里看护,你是拿不上的)。”这样,贼人一听就“扯活了”(意为跑了)。 □对武林中人的称谓 练拳的称为“挂子行”,细分为: 支挂子——懂点武术,胆子大、敢护院的人;

解密俄罗斯_卫星_通讯社

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View 解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提要:2014年11月,“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推出多语种新媒体旗舰“卫星”新闻通讯社。这个以海外新媒 体为阵地、以塑造一个“多极的世界”为宗旨的新媒体在国际社会迅速引发高度关注。但由于运行时间不长,其对国内受 众和研究者还保持几分神秘。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卫星”通讯社的架构设计、业务范围、运作模式,及对外传播战略意 义,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通讯社 卫星通讯社 新媒体 多级的世界 □ 文/陈 怡 一、“卫星”是什么? 有研究者认为,“卫星”是俄罗斯新成立的以外宣为目的的新闻机构,是一家新的通讯社;也有人认为,“卫星”是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推出的一款用多种语言播发的新媒体产品,类似《纽约时报》影响深远的“雪崩”报道;还有人认为这或许是一个以占领新媒体市场为目的的新闻项目。这些理解都或多或少抓住了“卫星”的特征,但都不尽准确。 事实上,尽管“卫星”自称为通讯社,且有语言线路这种通讯社特有的产品,但其最为重要的业务,还是以互联网络为渠道,通过网站、广播、APPS、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直接面向终端受众。因此,“卫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讯社。另一方面,“卫星”也并非新闻产品或新闻项目。资料显示,“卫星”在全球有25个站点,有为数众多的采集队伍,有多种独立的新闻产品,有相对系统、独立、完整的组织和结构,可见,“卫星”无疑是一个独立的媒体机构。 因此,更准确的理解是,“卫星”通讯社是“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创办的一个以对外传播为目的、以新媒体为阵地的独立的媒体品牌。这个品牌继承了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优质资产,包括丰富的语言线路及数量众多的语言人才,以及全球各地的国际广播电台站点等基础设施。“卫星”是“集多样化新闻内容供应商和广播公司于一身”的一家独立的媒体机构。 关于“卫星”,最常见的两个疑问是: “今日俄罗斯”本身就是一家国际新闻通讯 社,为什么又要花大力气重新创办另一个不 同名称的通讯社呢?这两家通讯社之间的定 位和业务又有何差异?表面的解释是,“卫 星”是专为外宣目的创办的通讯社,是为占 领新媒体而量身定制的一个机构;“今日俄 罗斯”则是国家通讯社,肩负内宣外宣双重 职能,面向国内国际的所有媒体。但有专家 分析认为,俄罗斯创办“卫星”更为深层次 的原因之一,是要借助这个新标识来淡化外 宣中的官方色彩,以最大限度减少国际传播 阻力。因为,俄罗斯此前的外宣工具,无论 是“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还是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简称RT),都有较 为强烈的以“反西方”为特质的官方色彩。 在意识形态斗争不那么明显的新媒体空间, 这个更为中性的品牌或许能更多更好地吸引 网络受众。 二、“卫星”是怎样架构的? 据“卫星”网站介绍,这个新品牌的 组织结构包括“总社编辑部—地区编辑部— 各国编辑部”三个层级。在“今日俄罗斯” 国际新闻通讯社总部莫斯科,“卫星”设有 一个总编辑部;在华盛顿、开罗、北京和蒙 得维的亚这四个核心城市,“卫星”设置了 四个“地区级编辑部”,职责是进行全球时 区接力,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播发稿 件。在伦敦、德里、开罗等25个全球重要首 都城市,“卫星”都设立了“编辑部”①。 从组织结构的层级设置和编辑部布局来 看,“卫星”与其母体“今日俄罗斯”通讯 社相似乃至重合之处甚多。尽管目前还没有 更为详细的运作情况透露,但几乎可以断定 的是,这个新品牌对其母体的国际报道资源 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从25个“编辑部” 所在城市来看,“卫星”的国际传播网络在 东、中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分布密集。这 也是前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国际广播电 台的传统优势地区。 在“卫星”的海外机构设置中,最值得 注意的是“多媒体中心”的职能设计。在25 个分布于全球的编辑部中,每个编辑部都设 有一个堪称强大的“多媒体中心”。多媒体 中心的职责是创办并负责运营一个地方性的 新闻网站,“为网站制作独家内容”,同时 为当地受众提供现代广播。这种职能设计为 “卫星”在当地开展网络服务提供了一个技 术平台。“卫星”网站显示,每个多媒体中 心的编制为30到100名采编人员不等,主要由 当地的专业人员组成。 三、“卫星”有哪些业务? 概而言之,“卫星”的产品与服务主要 包括三大板块:通讯社业务、多语种现代格 式广播、本土化新闻网站。第一板块是传统 业务,与其母体“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 资源共享、互为补充;第二、三板块属于新 兴媒体业务,主要由全球各地的“多媒体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5.3 CHINESE JOURNALIST 127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第一个冬天5万人死亡 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是后来决定将日本战俘从各个工矿企业撤回、将他们……遣返回国并且逐步关闭战俘劳改营的原因。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日本战俘问题。本文以近年来俄罗斯解密档案材料以及从苏联劳改营生还的当年日本战俘的见证和回忆及其他相关文献为根据,解读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 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整个远东对日战役中,苏联红军击毙日军共计8万多人,俘虏日军约60万人。 苏联方面没有做好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 被拘押在中国东北临时战俘营里的日本战俘被分期分批地押送到苏联境内。日军战俘总数为6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战俘被安置到苏联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由于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匮乏,除特别重要的战犯和一部分战俘是乘火车前往苏联的之外,不少战俘是徒步离开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还有一些战俘被安置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负责接受并管理日军战俘的苏联机构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该局最初是为了管理被俘的波兰官兵而于1939年9月19日成立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下设战俘营管理局,战俘营管理局下设各劳改所,每个劳改所主要管理人员有所长1名,劳动主任1名,政治部主任1名,军医官1名。这些机构负责战俘的生活起居、劳动培训、劳动分配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进入各劳改所之后,劳改所所长命令对战俘们实行为期3周的检疫隔离,按照战俘们各自的房号有序地去浴室洗澡,浴室就在院子里。洗澡之前,战俘们必须将头发、腋毛等毛发全部剃光,将衣服脱下捆好放入干燥炉里消毒杀菌。在战俘们度过了检疫隔离期之后,就开始做劳动准备了。战俘们必须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接受苏方人员

古代江湖十大骗局

古代江湖十大骗局 你被骗过吗?全面揭秘江湖十大常见骗局!碰瓷、美人计、算命、魔术……带您见识玄学背后的古老智慧和江湖猫腻。 江湖十大骗风、马、燕、雀、瓷、金、评、皮、彩、挂,乃江湖十大骗,指十大骗术,更指十种行骗的人或团伙。 风,也称作“蜂”,就是团伙作案 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倏忽即散,来得快,走得快。试举一例。晚清时候,官场腐败,好多犯了事儿的官员都会上下打点,花费巨资,以求消灾。有一个山西的巡抚因为吃私贪污被举报了,全家急得团团转。正在筹备银子运作,忽然发现本城来了一群陌生人,秘密在客栈住下了,这些人都衣着不凡,说话一口北京腔。巡抚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京城督察院的人!是来调查我的!这路数,咱懂。” 第二天巡抚就派人去客栈送信,请求拜会。被派去的人进入客栈后,送信的同时也在查看那些人的情况。那群人故意显示出警觉的神情,说有要事在身,不便见客。送信的人吃了闭门羹,然后赶忙跑回去汇报。巡抚一听心中有数了,第二天备了二十万两银票又让人送去了。那人将二十万两万银票送进去后,领回来一条“三尺白绫”。巡抚一看,大惊失色:“这是上面的意思——自缢而死。”巡抚挖空心思,东拼西凑,又凑了二十万两,天还没亮,就派人送进去。这次那人领回来一串顶戴花翎,外加一串平安扣。巡抚一看,放心了,脑袋保住了:“摘去顶戴花翎,削为平民。”但自己花了四十万两银子,不能就这么成平民了吧,再活动活动,把家里的猫眼翡翠玉镯玉佩都拿出来疏通,哪怕弄个县令当当呢,时间一长,散去的钱财又回来了。 那群人收到这些东西后,知道这个巡抚已经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了,很快消失了。巡抚还在等消息,很快等来了真正的督察院的人。巡抚一看负责监察的人都登门了,那事情自然有解了,忙堆着笑脸迎接:“不知年兄驾到,有失远迎!”督察院的人觉得此巡抚不可思议,死到临头了还这么高兴,心理素质不一般,是个老狐狸。 “巡抚大人自己说说吧!”督察院的人想让巡抚自己坦白。巡抚一听,喜上眉梢,以为是让自己挑个官职呢:“年兄啊,五品知州足矣!实在不行,我就回老家做个知县。”督察院的人一愣:“你说什么呢?”“年兄的意思是?”“此人头脑混乱不清,押至京畿再审!”督察官一声令下,清兵上来就把巡抚绑了。巡抚此刻自觉恍然大悟,大呼:“黑吃黑,你够狠!收了我四十万两银票翻脸不认人了!” 督察官鼻子差点被气歪了:“你这厮还敢血口喷人,给我打!”此时,那群骗子早已走远,后来在全国通缉好久,也没有捉到这群人。这就是“风”,倏忽即来,倏忽即散。

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

《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合作)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俄国档案文献》,载《世界历史年刊》1997年号《关于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俄国档案文献》,载《国外当代中国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 《关于1949年刘少奇访苏的俄国档案文献》,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2期(合作) 《关于斯大林与蒋经国谈判的俄国档案文献》,载《近代史资料》1998年3期 《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条约》,载《中共党史资料》总67辑,1998年9月 《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会谈》,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4期 《关于苏芬战争的俄国档案文献》,载《世界历史》1998年第6期 《关于苏日关系正常化谈判的俄国档案》,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2期 《〈季米特洛夫日记〉中有关中国革命重大事件的记述》,载《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5期(合作) 《建国前夕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部分俄国档案》,载《党的文献》2002年第1期、第2期 《关于在华苏联专家问题(俄国档案文献选编)》,载《中共党史资料》,总82、83辑,2002年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执行总主编)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3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2003年7月 《关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俄国档案文献(1953-1959)》,载《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1辑,2003年 《关于溥仪引渡回国的俄国档案文献》,载《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1辑,2003年《关于朝鲜停战的俄国档案选编》,载《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4期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笼的——俄国解密档案》,载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王亚志回忆、沈志华和李丹慧整理),《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2、3期和《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1、4期连载沈志华收集和整理:《苏联驻朝军政府: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1-10卷,CZD,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06年 沈志华收集和整理:《苏联历史: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1-27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04年 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1-19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04年, 译作《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与非洲的社会主义》(英文),《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6月第36期《克瓦米"恩克鲁玛与非洲革命》(英文),载《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6期《苏联史学中的新经济政策问题》(俄文),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2期《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分析》(英文),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6期 《对此应该畏惧吗?——朝鲜战争内幕》(俄文),载《党史研究资料》1995年第12期《苏联在朝鲜的目标与朝鲜战争的起源》(英文),载《关于朝鲜战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观点》,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1996年编印

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是两个概念 后者不得不打

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是两个概念 后者不得不打韩国《中央日报》网站7月26日发表题为“60年来中国首次用‘朝鲜战争’的表述代替‘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认为7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宣布“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将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并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的话语中,中国当局正式 将“6·25”战争称为“朝鲜战争”。 这样的解读其实是错误的,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在北南双方之间爆发,两天后美国却出兵干涉这一内战,同时还出兵控制中国领土台湾,使战争性质变成一场侵略中朝的战争。同年10月25日新中国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两场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战争相隔4个月,国人如客观地评价,可以认为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记得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开始50周年时,笔者看到国内有家英文报刊用了纪念“朝鲜战争”(Korea War)一词,真为编者的概念糊涂而叹息。 中国人不应该纪念朝鲜战争爆发,因为这是违背自身利益和意愿的。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说明,1956年9月毛泽东会见参加中共八大的苏共代表米高扬时就曾批评斯大林等人战前的态度。 不过朝鲜战争的爆发起初毕竟是该国内政,外国不该干涉。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却宣布出兵朝鲜,还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以保护国民党政权。面对如此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造成国家分裂的侵略行为,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怎能忍气吞声而没有反应呢?毛泽东就此做出的抗美援朝决策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迎战强敌的气概。 过去有人谈到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只谈朝鲜半岛局势而不谈台湾,这等于回避了一个催使毛泽东下决心出兵的关键因素,由此还得出了一些不正确的解释。 当时面对朝鲜、台湾、越南这三个可选择的战略反击方向,中共中央认为只有在朝鲜战场较量对新中国最有利。后来周恩来在志愿军干部大会上对此也分析说:“现在我们想一想三个战场,大家会懂,不论从哪条来说,如果在越南作战,更不要说是在沿海岛屿的作战了,那就比这里困难得多了。” 按当年的总结,选择出兵朝鲜反击美国侵略,对中国有三个最有利──最有利于发挥陆军优势、最有利于后勤动员、最有利于得到苏联支援。

中国大案录100集 全集_建国初公安部贪污大案解密

公安部挖出大老虎宋德贵,游民出身,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1935年被红军俘虏,经过教育改造,留在了革命队伍里。他1936年入党,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身上留下七八处伤疤。1950年调任公安部行政处处长(当时为副厅级)。可以说,宋德贵是一名老干部、老党员了,然而进城后他却腐化享受,犯下了贪污、盗窃国家资财达9亿元的重大罪行。 宋德贵的腐化堕落是从结识天津东华货栈经理赵溪桥开始的,也可以说他是被不法商人拉下水的。赵溪桥是通过公安部行政处生产科的萧顺和与宋德贵认识的,相识不久,赵溪桥就发现宋德贵“花钱大方,喜好奉承”,于是就抓住他的这一弱点,展开进攻。赵溪桥曾私下对身边的人说“只要我把宋处长服侍好了,这一辈子享乐就不成问题了。”宋德贵喜好喝酒,赵溪桥就每天请他下馆子。为了博得宋德贵的欢心,除了请吃请喝,赵溪桥还经常给他送钱送礼。单请宋德贵吃饭一项,赵溪桥就花了6亿元,行贿3亿元以上。宋德贵在北京吃遍了最好的饭馆和最好的酒席。据查,宋德贵几乎每天都要喝一两瓶上等的白兰地,北京许多有名的饭馆都知道公安部的宋处长。宋德贵从此晕头转向,花钱做事与赵溪桥不分你我。 1951年4至9月,公安部委派宋德贵负责到东北购运木材。宋德贵利用这个机会,伙同行政处副处长刘玉泽、生产科副科长王珍以及萧顺和等人,勾结赵溪桥和北京祥利木厂老板杨生祥大肆贪污、盗窃国家资财。宋德贵让赵溪桥包运木材,照章每车皮只能装25立方米的木材,他们却装了30立方米。仅此一项,赵溪桥就从中捞取7亿元。 宋德贵认为赵溪桥、杨生祥很能干,视之为“心腹”和“好军师”,对他们言听计从。而赵溪桥、杨生祥则认为找到了“靠山”和“摇钱树”,对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事实上,宋德贵已成为东华货栈、祥利木厂的大老板之一,东华货栈的伙计称他为“老掌柜”。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宋德贵又以奸商拖他下水的办法,拖别人下水。他以盗取来的国家财产,大批地购买了手表、钢笔、收音机、自行车、人参、鹿茸、海龙、海狗肾等到处送人,有时甚至直接送现金,把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拖下水。在他的拉拢下,公安部行政处80%的人都有贪污受贿的问题。 宋德贵的罪行暴露后,领导反复教育,但他仍不悔悟,反而有计划地进行对抗。他曾两次和奸商赵溪桥及同案主犯刘玉泽、王珍秘密会面,商讨怎样混过这一关。在要他交清账目时,他一面以有账无错相搪塞,另一面制造假账。 这样一个贪污腐化、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又拒不坦白的堕落分子,理应受到严惩,被判处死刑。罗瑞卿在1952年1月16日公安部的斗争大会上说“我们对宋德贵、刘玉泽、赵溪桥的犯罪行为决不能容忍。”“我们内部如果有很多像宋德贵等这样的共产党员,还得了吗?如果这样,我们就有亡党的危险。” 一个电话引起的风波 罗瑞卿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处理罪行昭著的贪污腐化分子一点不讲情面。时任罗瑞卿秘书的王仲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公安部打出一条“大老虎”叫宋德贵。此人原是公安部办公厅的行政处长、转业的红军干部,因为倒卖基建木材贪污受贿,情节严重被判处死刑,经国务院批准,准备开公审大会执行。公审大会前一天是星期天,大家经过紧张工作好多天之后,都在休息。这天天气很好,罗瑞卿准备同家人一起带孩子去游公园,汽车停在院子里,孩子们在车旁等候上车。正在这个时候,我接到公安部一位同志的电话,说他翻阅宋德贵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