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材料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材料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材料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概念

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你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

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2、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3、投资估算:对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所需要的投资总额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过程。

4、资金筹措: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法定程序,从不同的资金渠道,筹措所需资金的全

过程。

5、总成本费用:指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产品而花费的全部成本和费用。

6、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生产规模范为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成本。

7、变动成本:是指产品成本费用中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费用。

8、折旧:工业项目投入运营之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和贬值,其价值逐步

转移到产品中区,这种伴随这固定资产磨损发生的价值转移称为固定资产折旧。

9、摊销:与固定资产类似,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服务期,它们的价值

要在服务期内逐步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区,以逐年摊销的形式体现出来。

10、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

性、和固定性。

11、净现金流量:它是同一时点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用Ft表示即Ft=Ci-Co

12、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超出金额的部分。利息=到期应付(收)款总金额-原借

入(贷出)款总金额

13、利率:单位时间内所得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之比。利率(i)=单位时间内利息

(I)/本金(P)*100%

14、名义利率:已知实际计息周期利率,按照单利的形式计算出的年利率。

15、实际利率:已知实际计息周期利率,按照复利的形式计算出的年利率。

16、资金等值: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

具有相等的价值。

17、投资回收期:以项目净现金流入回收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且从项

目建设开始年算起。

18、净现值:方案在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期初时的现金之和。

净现值指标值。

19、投资收益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正常年份的净收益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20、独立方案:各个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

影响其他方案是否采用。

21、互斥方案:各个方案之间具有排他性,即方案之间互不相容,互相排斥,接受其中一个

方案就要放弃其他所有方案。

22、敏感性分析:研究当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并

分析当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

23、概率分析: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性指

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分析方

法。

25、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至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所发生的实体磨损

26、无形磨损:也称经济磨损,指由于技术进步引起设备的贬值。

27、设备的自燃寿命:生产设备的实际寿命,即生产设备从全新状态开始使用,直至不能再

使用而报废的全部时间过程。

28、经济寿命:从设备开始使用到其年平均成本费用最低的年份所延续的时间。

29、原型更新:用结构相同的新设备去更换有形磨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的旧设备。

30、技术更新:用结构更先进,技术更完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新设备来代替原有设备。

31、功能定义:用简洁的语言把所研究对象的功能表达出来。

32、功能整理:对定义出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明确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清功能类

别,建立功能系统表。

二、填空

工程项目投资计算分为:1)估算2)概算3)预算4)决算

我国目前的工商税制:流转税类、资源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

现金流量图三要素:1)大小2)方向3) 时点

不确定分析1)盈亏平衡2)敏感性分析3)概率分析

设备更新:1)原有更新2)技术更新

功能分析内容: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评价

风险管理的步骤: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决策、风险控制

三、简答

1、经济效果的表达方式:(1)差额表达法: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耗费;E=V-C

(2)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动耗费;E=V/C

(3)差额-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动成果-劳动耗费)/劳动耗费

E=(V-C)/C

2、计算折旧的方法:1)、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折旧年限

折旧年限=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2)、加速折旧法

1、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数和*100%

折旧年数和=折旧年限*(1+折旧年限)/2

年折旧额=(原值-残值)*当年折旧率

2、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折旧年限到期前的最后两年,年折旧额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残值)/2

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的折旧费总额

3、绘制现金流量图的步骤:

1)建立横坐标轴,表示时间序列,单位通常为“年”。时间推移自左向右,轴上时点表期末。

2)将收入或支出分布在时间轴上,每一笔收入或支出都用垂直箭线表示。凡正现金流量以向上箭头线表示,负现金流量以向下箭头线表示。

3)箭头线的高度按比例表示现金流量的大小,并注明每一笔现金流量的金额。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i=I/P=(F-P)/P=(1+r/m)-1 i=(1+r/m)-1

i: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m:在一年中的计息周期数I:利息F本息和P:本金当m=1时,实际利率i=名义利率r

当m>1时,i>r,而且m越大i和r的差距越大。

5、资金等值的计算公式

一次支付

终值F=P(F/P,i,n)现值P=F(P/F,i,n)

等额支付

终值F=A(F/A,i,n)偿债基金A=F(A/F,i,n)

现值P=A(P/A,i,n) 资本回收A=P(A/P,i,n)

6、投资回收期判别准则?

1)静态投资回收期判断准则

采用投资回收期进行方案评价时,应把技术方案的投资回收期与行业规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Pc进行比较;

Pt≤Pc,则认为方案是可取的;Pt>Pc,则该方案不可取。

2)追加投资回收期判断准则

求得的追加投资回收期必须与标准投资回收期Pc进行比较;

Pa可取。≤Pc,则投资大的方案经济性好,应选投资额大的方案。

P a>Pc,则应选投资额小的方案。

3)动态投资回收期判断准则

技术方案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与行业规定的基本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

Pd≤Pc,认为方案可取。

Pd>Pc,则该方案不

7、净现值计算

NPV=∑Ft(1+ic)

F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t:现金流量发生在第t年

Ic:基准折现率n:方案的研究或寿命期

1)一次性投资以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同,均为A

NPV=-P+A(P/A,I,n)

2) 在寿命期满后有残值,期末残值为S

NPV=-P+A(P/A,I,n)+S(P/F,I,n)

8、|现值、终值、年值

现值(P):发生在时间续列起点处的资金值

终值(F):现值在未来时点上的等值资基

年值(A):分期等额收支的资金

9、净现值判断准则?

1)NPV>0,方案除达到要求的基准收益率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案可行。

2)NPV=0,方案正好达到要求的基准收益率水平,经济上合理,基本可行。

3)NPV<0,方案没有达到要求的基准收益率水平,经济上不合理,方案不可行。

10、追加投资净现值判断准则

1)V>0,说明追加投资部分在经济上是合算的,选投资大的方案好。

2)NPV<0,则选投资小的方案好。

11、净现值指标的优缺点

优点:1) 在给定净现值流量Ft,计算期n和基本折现率ic的情况下,都能算出一个唯一

2)在理论上其方法更完善,实际也有广泛的适用性。

缺点:1)确定合理的基准折现率较为困难。

2)在方案的比选上,当采用不同的方案的投资额不同时,单纯看净现值容易忽视资金使用效率高的项目,可以通过使用净现值率指标加以纠正。

12、净年值(NAV)

NAV=NPV(A/P,i,n)NPV≥0可行;NAV<0,不可行

13、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计算

费用现值(Pc)

Pc=I+C)(P/F,ic,t)-(S+W)(P/F,ic,n)

Pc:费用现值W:计算期末收益的流动资金I:投资额(P/F,ic,n):现值系数

C:年经营费用ic:基本收益率S:计算期末收回的固定资产余职n:计算期

费用年值(AC)

AC=【∑(I+C)(P/F,ic,t)】(A/P,ic,n)-(S+W)(A/F,ic,n)=Pc(A/P,ic,n)

按投资为期初一次性投资,年经营成本为等额支付时;

AC=C+I(A/P,ic,n)-S(A/F,ic,n)

14、内部收益率的判断准则和优缺点

内部收益率IRR与项目的基准收益率ic比较

IRR≧ic时,表明项目的收益率已达到或超过基准收益率水平,项目可行。

IRR

15、投资收益率(E)

E=R/I R:净收益I:投资总额

判断准则:E≧ic,项目可以接受

E

16、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

2)选择不确定因素,确定其变化幅度

3)计算不确定性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程度

4)寻找敏感性因素

17、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可行性研究能够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可行性研究能够为向银行等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筹集资金提供依据。

3)可行性研究能够为签订有关合同,协议提供依据。

4)可行性研究是下一阶段进行初步设计,施工的依据。

5)可行性研究是向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施工的依据。

6)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和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

18、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阶段

1)投资机会研究阶段

2)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3)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4)项目的评估与决策阶段

19、市场预测的内容

1)产品市场供应预测2)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3)产品目标市场分析4)价格现状与预测

5)市场竞争力分析6)市场风险分析

20、设备磨损的补偿方式

1)大修理:更换部分已磨损的零件,已恢复设备的生产功能和效率为主。

2)现代化改造:对设备的局部结构做局部的改进和技术上的革新,以增加设备的生产功能和效率为主。

3)更新:对整个设备进行更换。

21、设备租赁的优缺点:

优点:1)节省设备投资2)加速设备更新

3)保持资金的流动状态4)保值,不受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影响

5)手续简单,进货速度快

缺点:1)承租人对租用设备无所有权,故不能处置设备,也不能用于担保抵押贷款2)长期支付资金,形成长期负债3)租赁合同严格,毁约须赔偿损失

22、技术创新的分类

1)按内容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

2)按重要性分:渐进性创新、根本性新、技术系统创新

3)按技术来源分:自主创新、引进创新

4)按阶段性分:原始性创新、跟踪性创新

23、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政府的政策引导

2)科技发展成果

3)社会资源的紧缺程度和供需矛盾

4)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的状况

5)企业规模大小

24、价值工程的要素

1)价值:产品的功能与功能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V=F/C

2)功能:对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

3)寿命周期:产品成本或作业在寿命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25、价值工程的作用

1)能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2)延长产品市场寿命期

3)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可促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26、功能的分类

1)按功能性质分:使用功能、美学功能

2)按功能重要程度分:基本功能、辅助功能

3)按功能有用性分:必要性:实用功能、美学功能、基本功能、辅助功能

不必要功能:多于功能、重复功能、过剩功能

27、功能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1)分析出产品的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2)明确功能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上位功能是目的,下为功能是手段。

3)排列功能系统图,上位功能在左,下位功能在右,依次排列,树状由左向右扩展延伸

28、方案创新方法

1)哥顿法(模糊目标法):研究内容抽象后交给参考者

2)头脑风暴法(BS):与会者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惊醒畅谈,这些意见相互影响,卷起创造力风暴。

3)德尔非法(专家函询法):将问题和意见编制成征询表->下发征集答案->综合整理统计分析->反馈

4)缺点列举发:针对提出的各种方案找出缺点,提出克服这些缺点的改进方案

5)特性列举法:通过抓住一个产品或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寻找到改进的目标,引导出各种解决办法。

6)希望列举发:有幻想导出许多愿望,再诱导出更好的构想方法,提出改进方法29、风险决策问题的分类

按决策所处的自然状态不同,决策问题分为三种:

1)确定型决策问题:自然状态完全确定的决策,每一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2)风险性决策问题:自然状态有二种或二种以上,每种状态产生的概率已知

3)不确定性决策问题:自然状态有二种或二种以上,每种状态产生的概率未知

30、风险控制方法

1)风险回避: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

2)损失控制: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实际损失

3)风险转移:通过契约,将让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

4)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

第2,3,6,7,8,9,10,12,13,15,30都不是简答题,有些可能计算和选择的时候会用到

有一道简答漏掉了,概率分析判断投资方案优劣的标准?

2013年1月06270《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属于应用经济学内容的是() A、技术经济史 B、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C、技术经济方法 D、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2、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是() A、国际、国家水平 B、部门、地区水平 C、企业、事业单位水平 D、农户水平 3、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自然资源是() A、风力 B、森林 C、耕地 D、矿产 4、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值表达式正确的是()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D、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5、为了提高经济效果,可采用的途径是() A、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劳动耗费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成果的增加量 B、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 C、在劳动耗费增加的同时,劳动成果量减少 D、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耗费 6、选择课题项目时,应注意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成果可以计量、责任可以明确和() A、完成时间较短 B、完成时间较长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无限制 7、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是() A、确定课题项目 B、拟定课题研究提纲 C、收集与占有农业技术经济资料 D、综合评价农业技术方案 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是() A、土地生产率 B、土地利用率 C、农产品商品率 D、劳动生产率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 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正式命名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 B. 1962年 C. 1963年 D. 1978年 2.既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又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指( ) A. 政治经济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数学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属于( ) A. 管理科学 B. 经济科学 C. 技术科学 D. 社会科学 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之一是( ) A. 经济适用性 B. 经济实效性 C. 技术可行性 D.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5.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大大增加了产量,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以及( ) A. 劳动生产率上升 B. 效益提高 C. 劳动消耗持续下降 D. 以上全部 6.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社会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7.农业技术经济的综合效果是指( ) A. 经济效果 B. 生态效果 C. 社会效果 D. 以上全部 8.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自然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9.从农业生产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适应自然、不确定性和( ) A. 生产周期长 B. 因土制宜 C. 资金占用量大 D. 依赖性强 10.经济效果是指() A. 产出与投入之比 B. 投入与产出之比 C. 投入与产出之差 D. 消耗与成果之比

11.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资料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 ) A. 环境条件 B.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C. 资金条件 D. 地理条件 12.反映和估计将来的成本支出、销售收入及利润,并测算出项目经济效益的价格是( ) A. 市场价格 B. 影子价格 C. 销售价格 D. 批发价格 13.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经济效果指标的好坏表明某项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 ) A. 优劣 B. 满意程度 C. 生命力 D. 经济效益 14.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之一是( ) A. 结构清楚 B. 少而精 C. 全面 D. 系统 1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 ) A. 单位面积纯收入 B. 资金生产率 C. 劳动盈利率 D. 产品成本率 16.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保证做到意义明确和( ) A. 全面 B. 理论恰当 C. 方法简便 D. 数据准确 17.评价投资效益的动态方法有内部报酬率法和( ) A. 投资回收期法 B. 投资收益率法 C. 投资报酬率法 D. 净现值法 18.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之一,既要考虑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又要考虑( )的统一. A. 技术效果 B. 社会效果 C. 公众效果 D. 环境效果 19.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边际性,一是指边界的意思,再就是指( ) A. 经济 B. 技术 C. 增量 D. 减量 20.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 ) A. 新增总产量 B. 新增纯收入 C. 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D. 以上全部 21.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果具有多重涵义,既有绝对经济效果,又有( ) A. 预期经济效果 B. 技术经济效果 C. 社会经济效果 D. 相对经济效果 2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和( )共同活动的结果. A. 销售 B. 中介 C. 生产 D. 管理 23.从农业技术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综合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2)计量性。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3)比较性。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4)预见性。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可以计量、工作责任可以明确和(C)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仅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统一体) 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 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 (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 三.木桶效应原理? 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 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 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 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 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 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 目标;(4)应保证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七.经济效果临界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产出大于投 入时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1、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包括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3、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投入的资产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4、投资总收益率: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5、试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测方法。 6、动态比较法: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比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 7、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着改变,用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8、边际产量(MP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MPP=X T ??PP =X ??Y 9、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资源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资源的投入数量。 10、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资源投入量增加1%时,产品产量能增加百分之几。 11、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资源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TC=P X 1 * X 1+ P X 2 * X 2 12、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一般有三种情况:固定比例报酬、比例经济和比例不经济。 13、农业技术商品寿命:指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部门中有效应用的时间。 14、狭义的政策: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区域与部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及项目。 15、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变成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李支东 教师:程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 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试卷4_张士云_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试卷4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边际产品 2. 相对经济效果 3. 均等边际收益原理 4. 生产弹性 5. 技术进步率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单选题) 1. 当APP 下降时,MPP 可能为( ): A .上升 B .下降 C .最大 D .为零 2. 用C-D 生产函数测定技术进步时,其函数β αδL K Ae Y t =中的δ被称为( )。 A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B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C .技术进步率 D .综合要素生产率 3. 已知某一线性规划可行解区域的极点坐标值为a(0,0)、 b(0,4)、 c(4,3)、 d(5,0),且其目标函数为Max Z= 2X 1+3X 2,则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A .a(0,0) B .b(0,4) C .c(4,3) D .d(5,0) 4. 已知资源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生产函数为42 .0325 .023 .01X X AX Y =则说明该生产函数处于( ): A . 比例报酬减少 B .比例报酬增加 C .比例报酬不变 D .难以判定 5. 连结原点至TPP 曲线上某点的直线斜率愈大,表示( )愈大。 A .TPP B .APP C .MPP D .EP (生产弹性) 6. 在回归分析中,F-statistic 值是指( )。 A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B .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C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总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D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回归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7. 一定量的资源用于多种产品生产时,要使总产值最大,要求各种产品生产的边际产值达到( )。 A .不等 B .等于1 C .相等 D .等于0 8.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有无推广价值,主要取决于( )。

自考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一、比较优势法 甲、乙两个地区,生产A、B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见下表(单位:元)根据比较优势法,甲、乙两地应如何进行专业化分工? 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对优势集中在乙地区,(1分)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 甲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40:50=1:1.25(3分) 乙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26:39=1:1.5(3分) 因此,甲地区生产B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乙地区生产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3分) 二、连环代替法 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x单位饲料消耗量x饲料单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素对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计划数额:1/6*24*2=8元 (2)单位对虾产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2=5.3 5.3-8=-2.7 这说明了单位对虾产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降低了 2.7元 (3 )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2=6.7 6.7-5.3=1.4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消耗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1.4元 (4)单位饲料单价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3=10 10-6.7=3.3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单价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3.3元 (5)综合各因素变动对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2.7+1.4+3.3=2 因此,所有因素的变动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2元。 三、综合评分法 下列三中耕作制度方案的优选,其评价项目有产量、费用、用工、收入和对环保影响。各个项目的权重分别是30%、20%、10%、25%、15%。每个方案的评分结果如下: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 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 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宁所费)或(产出宁投入)》 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要素

农业技术经济学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0.技术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1.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P11 2.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一般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表示 3.技术经济研究的问题既有微观问题,又在宏观问题 4. 技术、经济、计量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活劳动既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经济效果在内(判断改错)。P26倒数第3行—倒数1行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 3.农药属于贮藏性的资源,劳动力,时间,农机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4.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判断改错)。P36倒数第4自然段 5.高度差表明了各要素能力值的最大差距和不平衡度,如果高低差愈大,表明愈不平衡,农业生产中的浪费愈在大,高低差愈小,表明不平衡性愈小,平衡工作的任务愈小(判断改错)。P37倒数第2行—P38第2行 6.物质资源具体体现为一定的资金量(判断改错)。P40第1和第2自然段 7.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形态三种,图表2—2注释文字更正为:a.报酬固定形态,b.报酬递增形态,c.报酬递减形态(单选题、判断改错)。P44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当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应选择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长远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P28 9.高低差表达式=最大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最小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P37 9.经济最佳值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在确定课题项目时,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判断改错)。P50 2.确定课题项目是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P49 3.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实验法比调查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对一项复杂经济事物仅设置一两项指标用来全面评价、综合衡量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0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判断改错)。P74 3、成本利润率计算公式(单选题),成本利润率能更确切地表示资金消耗的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9 4.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商品率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P73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指标的公式,采用这项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水平P76 6.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7. 成本净产出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所创造的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8.确定课题项目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基建设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10.牲畜的产仔率和农药杀虫率属于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10.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11.成品产品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P95 2.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 3.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相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过小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A )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 )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能够计量、工作责任能够明确和( C )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能够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但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现代技术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三个方面:1技术的活动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硬件,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在: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2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3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4技术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3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力汇总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主要特征:1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收益性成果的评价;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以及代替稀缺性资源的考察3对投入产出最佳比值的研究。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是同时存在着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需要与技术上可能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其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开始是递增状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状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值的要素水平决定,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禽兽以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该注意一下原则: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农业技术最优方案的实施程序包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程序;要经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农业技术方案。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下列作用: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去的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和经济条件;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做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比较系统的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指标,总之,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具体问题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特定意义的指标,以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的深度。在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比较分析法的原则和条件有:劳动对象的可比性,资源的可比性,技术功能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空间的可比性,特定因素的可比性。连环代替法的局限性有:1连环替代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就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与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与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瞧,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与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

农业技术经济学模拟试卷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报酬递减规律 2.指标体系 3.比较分析法 4.经济效果 5.净产值 6.生产函数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单选题) 1.相互替代的两资源,其最小成本组合点是()。 A.等资源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B.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C.等产量线与等资源线相切的切点 D.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2.农业技术要素组合原理内容包括()。 A.农业技术要素整体论、平衡论与替代论 B.农业技术要素平衡论C.报酬变动原理 D.边际平衡原理 3.影响等成本线的因素是()。 A.两资源的边际替代率 B.产量 C.产品价格 D.资源的价格 4.生产弹性系数等于0.9,说明()。 A.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可变资源的增加幅度 B.可变资源增加1%,产量增加0.9% C.可变资源增加0.9%,产量增加1%

D . 产量增加90% 5.一定量的限制要素应该如何分配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技术单位,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方法之一是:利用边际产量最大法进行要素分配。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 )。 A . 边际产出递减 B .边际产出递增 C .边际产出为负 D .边际产出为零 6.相关系数的平方(R 2 )称为可决系数,比如R 2 =0.92,表明( ): A . 回归方程可解释因变量的9. 2% B .回归方程可解释变量变化的92% C .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极显著 D .回归方程可解释因变量变化的92% 7.用C-D 生产函数测定技术进步时,其函数β αδL K Ae Y t =中的δ被称为( )。 A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B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C .技术进步率 D .综合要素生产率 三、问答题(34分) 1. 试述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6分) 2. 应用线性规划解决经济问题时应满足的基本假设?(6分) 3. 简述MPP 与TPP 、MPP 与APP 的关系?(6分) 4. 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之后,如何检验其模型的有效性?(6分) 5. 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及途径是什么?(10分) 四、 计算题(28分) 1. 已知两种资源的投入与某产品产出的生产函数为 2 221212125.01020x x x x x x y --++=,又设产品的价格及两资源的价格分别为1=y p 元/公斤 、 2.31=x p 元/公斤 、 4 .22=x p 元/公斤,固定费用为F = 100元, 试求: (1) 获得最大纯收益时的两资源投入量; (2) 假定变动成本限制在 20 2121=+=x p x p V x x 元的情况下,求获得 最大纯收益时的两资源投入量。(14分)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1.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由农业经济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和经济应用数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得到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最佳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阶段:a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b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c停滞阶段【20世纪70年代】d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e完美阶段【20世纪90年代】。 3.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要素:技术,经济,定量【计量】 4.农业技术经济特征:综合性,计量性,比较性,预见性,实用性,时空性 农业技术选择:特定的地区企业或者农户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考虑内外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技术的过程。农业技术与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农业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问题) 第二章 5.经济效益:就是劳动成果【有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间的评价,也可以表述为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的程度的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农业技术方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贯彻及使用时,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价值量比较 农业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农业技术经济学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技术措施,技术方案,和技术制度的应用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优势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一致性的表现普遍存在,而矛盾性主要表现在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 7.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1.农业技术要素整体原理进行任何农业生产活动,都需要投入各种技术要素,如资本,人力,土地等,这些技术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便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农产品。2.农业技术要素平衡原理加深人们对农业技术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是技术要素的利用有规可循。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a农业技术要素的齐备性,b农业技术要素的“短线平衡”性。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途径a时间平衡b 空间平衡c质量平衡d 动态平衡3.农业技术要素替代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不少技术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其目的失去的更好的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途径主要表现两个方面a 单项技术要素的替代b技术要素组合的替代。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原则,主要有a 相互替代的技术要素应该是同质异值,即功能相同,相同、价格不同,替代后可能提高经济效益b不同的技术要素组合相互替代时,替代后的技术要素组合应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保证经济效益大于替代前。C被替代的技术要素不可闲置不用,而且在新的用途中能获得比原来用途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d实现技术要素替代的经济效益,应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生产弹性:又称产出弹性,是衡量生产要素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是产量变化率与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率的比率,反映产品产量变化时对生产要素投入量 8.NPV 【净现值】判断标准NPV大于等于0,则说明项目报酬率不低于基准收益率,项目应予接受,若NPV小于0,则说明项目的报酬率低于基准收益率,项目应予拒绝NPVR【净现值率】用于单一项目评价时,若净现值指数大于等于0,项目可行,用于多项目比较时,净现值指数大于等于0且最大者为优IRR【内部收益率】当IRR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反之,不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