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主要是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针对此病症状,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呢?一、风阳上扰

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二、风寒阻络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

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

三、血虚风动

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面肌痉挛的治疗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而且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治愈率不高,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的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

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

现代医学证实,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极为精细的颅神经手术,需要有相当显微外科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手术过程是在小脑和脑膜之间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没有明显损害,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手术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治疗。

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衔草、稀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 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息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等来进行治疗。?????? 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的时

候面肌痉挛病情加重的患者可以用丹参、甘草、夏枯草;全虫、僵蚕、天麻;生地、蝉蜕、赤芍;葛根、川芎、生石决明、钩藤、代赭石,水煎服。

临床上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以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现象。?

2.特发性睑痉挛为双侧眼睑肌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肌电图显示面肌不同步放电,频率正常,可能系锥体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3.面肌颤搐为面肌个别肌束细微的颤动,常侵入周围眼睑肌肉,多限于一侧,可自行缓解,可能是侵犯脑干、颅神经的良性病变所致。?

4.习惯性痉挛为小型痉挛,面肌无目的刻板性或反复跳动,多见于一侧,多在童年期发病。?

面肌痉挛

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 腓肠肌痉挛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服药

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而弱。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水煎温服,3

剂见效,10剂收功。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随访2年

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

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

5. 【处方1】

组成: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每周换药1次。

主治:面肌痉挛。

6. 【处方2】

组成: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

7. 主治:面肌痉挛。

近日,家住宝安十区的胡女士向本报救助称,她患面肌痉挛4年多,经多方求医都毫无效果,希望市民能给她提供治疗这种疾病的偏方。昨天,不少市民打电话或发短信来支招,介绍他们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曾先生说,自己有一个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取半斤以上的黄鳝鱼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

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灯(一种物理治疗设备)照射。曾先生表示,他曾试过这个偏方,证实确能收到较好疗效,希望也能帮到胡女士解除病痛。

8. 同时,温先生也表示,他今年也曾患有类似胡女士的病,后来他通过吃草鱼油好了。温先生建议胡女士到菜市场买些草鱼油回来,每天用草鱼油炒菜,尽量多吃草鱼油。在炒菜时,还可以放点生姜进去。“一天3次,这样坚持几天,应该会见效。为血不养筋,寒痰凝聚,用温化寒痰,养血润筋的办法。

天南星10克,白僵蚕15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附子10克,白芍20克,阿胶 10克,红花15克,川乌5克,草乌5克,全蝎10克,水煎服,

9. 每天用6~8g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周痊愈名医、专家经验方

10.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

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葛根各15g,天麻10g,黄芪60g,甘草6g。

主治: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喎斜、发热、恶寒、肢体酸楚不适、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20分钟,取

药汁温服;3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钟,亦分2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

11..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

组成:生地黄12g,白芍10g,麦门冬10g,石斛12g,枣仁10g,炙甘草5g,石决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黄10g,茯苓12g,僵蚕6g。

功效: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方解:本方以清?费伯雄“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方中生地、麦门冬、石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良药,故有牵正之名,加石决明、天麻、天竹黄、菖蒲、茯苓、以增强平肝

祛风、化痰通络之功能。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扶肝匡罢之功效。

加减: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

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186)

12..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

组成: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30g,地龙15g,天麻9g,红花15g,赤芍9g。

主治: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

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

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

13.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

组成: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黄15g,赤芍15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鸡血藤30g。

功效:祛风活血。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杨思澍,严季

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7)

14.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

组成:钩藤、菊花各15g,蝉蜕、僵蚕各10g,全蝎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15g,鸡血藤、

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黄5g,胆南星10g。

主治: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滑等症。(杨思澍,严季澜,王

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45)

15.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

组成:白附子6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条,蜈蚣2条,僵蚕10g,川芎10g,甘草3g。

主治: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

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五、单方验方

16.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17.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1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该方功能熄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19.蒲氏番蜜膏番木鳖(即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番木鳖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

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

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20.防风蜈蚣散防风30g,蜈蚣2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一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21.“三白五虫汤”除“面瘫”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口眼歪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

出白色巩膜。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10--15剂即可治愈。患者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

,“面瘫”乃愈。中药治疗面瘫疗法提供:重庆市荣昌县妇幼保健院管莉张宗智治疗方法:22. 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蚕15 g,蝉蜕15 g,炒地龙15 g,全蝎10 g,防风10 g,仙灵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钩藤20 g,黄芪30 g,葛根20 g,红花10 g,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23. 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马钱子粉10 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风湿膏剪成约1cm×1 cm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

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7天一疗程。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

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

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用马钱子粉外敷

穴位可使药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

1.以解痉、抗抽搐、止痛为主,药物治疗为主。

2.新针疗法。

3.理疗:超短波、红外线。

4.局部封闭及无水酒精注射。

5.射频温控热凝术。

6.微波治疗。

7.高压氧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治疗后,无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1年内无复发,有疼痛者、疼痛消失。

2.好转:面肌抽搐症状减轻,间歇期延长。

3.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专家提示]

原发性面肌抽搐病因不明,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部分或全部颜面表情肌阵发性抽搐。有专家认为它是颅神经功能不全综合征。面肌抽搐分为症状性和原发性两种。所谓症状性(继发性)面肌抽搐是指由于一些疾病所引起的伴随症状,如大脑皮质肿瘤、脑干肿瘤、听神经瘤、小脑角肿瘤、面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脑干炎症、面神经周围感染以及颅后窝蜘蛛网膜炎波及面神经等所引起抽搐。原发性面肌抽搐,近30年来的文献证明它是由于血管结构变化因素,即颅内动、静脉,动静脉畸形压迫刺激面神经所致面肌抽搐。抽搐时常伴有耳鸣、鼻堵、头晕、烦躁,部分晚期病例,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觉降低或消失。精神紧张、劳累、说话等为诱发因素或加重抽搐。治疗用中枢抑制制剂、血管扩张药、维生素、激素以及抗癫痫药物收效甚微。文献报道用山胺咪秦(卡马西平)400 ̄600mg/天,治疗后,疗效较好,一般需长期服药。

1.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能睁开。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2.面肌痉挛的表现:

面肌痉挛表现为电击样、抽搐发作,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抽搐,眼睑紧闭,口角歪斜,抽搐时间短则数秒,长则10余分钟。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语言、饮食和工作。有时可和三叉神经痛同时发作。晚期患侧面肌无力萎缩,舌前2/3味觉可能丧失。

3.面肌痉挛发病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

a) 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

b) 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c) 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传统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

4.面瘫、面肌痉挛相互转化:

a) 由于患者面瘫长时间没有恢复或不完全恢复,引起面肌痉挛。

表现为患侧表情肌面肌痉挛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许多病例常因感受风寒、情绪激动而诱发。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早期以祛风活血为主;病程较长的可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解痉为主。现将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介绍如下:24. 方1.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病,初受风寒者。

方药组成:麻黄3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虫(蝎子)10克,胆南星9克,白芷9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5. 方2.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

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蝉蜕12克,僵蚕10克,全虫10克,生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

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6. 方3.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常见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方药组成: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首乌15克,

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条,水蛭6克,全虫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辨证用药,酌情加减,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10克、钩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

石决明20克等;抽动严重者,加地龙(蚯蚓)15克、蜈蚣2条、蝉蜕10克等

b) 另一部分患者为原发性的面肌痉挛,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如封闭注射治疗)或痉挛时间长而引起面部肌肉的瘫痪。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参照)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

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主要是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针对此病症状,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呢?一、风阳上扰 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二、风寒阻络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 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 三、血虚风动 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面肌痉挛的治疗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而且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治愈率不高,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的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 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 现代医学证实,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极为精细的颅神经手术,需要有相当显微外科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手术过程是在小脑和脑膜之间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没有明显损害,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手术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治疗。 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衔草、稀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 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息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等来进行治疗。?????? 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的时

面肌痉挛--万新华教授关于BNT微创技术治疗的研究报告

BNT微创技术治疗在神经科的治疗应用 万新华 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是神经科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组症候。病人主要表现为形式多样的不自主运动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虽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生活、工作困难和精神痛苦。异常的姿势和表情常置患者于尴尬无助的境地,严重时丧失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的能力,病人求治愿望迫切,但传统口服药物常无确切、持久疗效。 选择合适的肌肉、进行BNT微创技术治疗,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迅速消除或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其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故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特殊设备和此微创技术的高端性在国内难以广泛开展。BNT微创技术治疗多种以不自主或异常肌肉收缩为特征表现的运动障碍病被认为是近年神经科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北京运动障碍性疾病诊疗中心自引进美国BNT微创技术治疗到开展其临床研究工作一直受到万教授大力指导和支持,并由万教授本人亲自为病人治疗, 目前每年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痉挛状态等患者约1500例次,疗效显著。我们结合临床进行了局部BNT微创技术治疗在远隔部位单纤维肌电图的系列研究。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不断总结经

验,对多种原因造成原发或继发反应不良的部分病人通过肌电监视引导治疗, 可更为准确地选择靶肌肉,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对一些在外院同样采用BNT微创技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患者也取得了好的结果。我们参照国外BNT微创技术治疗的相关文献,积极尝试、扩大BNT微创技术治疗的多种适应症,对磨牙症、痛性痉挛、抽动症、难治性头痛、难治性震颤、frey综合征、多汗、流涎等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切实缓解了部分患者的痼疾。由于专病门诊丰富的病例资源,我们对一些少见的运动障碍病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和认识,如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或异动症、棘红细胞增多症、Hallervorden-Spatz 病等,为此类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治积累了较多经验。通过对反复、多次治疗的患者进行的长期观察和随诊,我们全面分析、总结了BNT微创技术治疗在神经科临床实践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包括适应征的掌握、治疗剂量的选择、治疗部位的监视定位、重复治疗间隔的控制、并发症的预防、进口与国产药的比较等,成功地举办了九届运动障碍病及BNT微创技术治疗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神经科医师,对此项技术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众多医师、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工作、交流,局部BNT微创技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及肌肉痉挛的新方法,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和推广,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解除病痛。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 Smad4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2):20-21 [2]王海强,谢晶日,刘朝霞,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大鼠 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1):18-19 [3]毛文超,宋艺君,张健,等.熊果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癌前 病变的防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5):287-289,292 [4]焦艺博,刘晓婷,毛文超,等.姜黄素对二乙胺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 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师,2012,15(9):1218-1222 [5]叶永安,杨先照,江锋,等.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肝细胞生长因 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实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集,2012.491-493 [6]谢晶日,任公平,梁国英,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癌 基因c-myc、N-ras mRNA表达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339-342 [7]吴学元,白斌,张党锋,等.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 腹腔种植瘤的治疗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 (1):73-76,107 [8]钱丽,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 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 [9]文朝阳,史争鸣,李霞,等.槲寄生总碱和多糖对黄曲霉菌毒素诱发 大鼠肝癌前病变时血清同工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3):201-207 [10]王华,周滨,郭星,等.人参皂苷Rh2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 和细胞骨架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6):1226-1229 [11]Wu L,Yang YF,Ge NJ,et al.Hepatic artery injection of131I-labelled m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embolization for intermed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39(8):1306-1315 [12]张飞春,张科源,贾振宇,等.壁虎冻干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实验 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9):1383-1384 [13]冯兵,朱莹,贺嵩敏,等.中药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 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 146-150 [14]苏宏,叶江琳,刘慧,等.参芪化淤方对H22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 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5):2616-2618 [15]孙振,王忠.肝癌中医治法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5(3):468-470 [16]龙顺钦,杨小兵,吴万垠,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 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01-104 [17]李涵.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4(16):114-117 [18]万凌峰,薛博瑜,柳璋璞,等.芪参清肝汤对人肝癌SMMC-7721细 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2):1079-1081 [19]贺雄,曹文富,赵苹利,等.益气化瘀化痰法对肺纤维化大鼠 TGF-β1、PAI-1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19):1903-1905 [20]刘静.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 中医,2013,34(8):1079-1081 (收稿日期:2014-03-10)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刘潇潇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4.10.063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等范畴,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现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普通针刺 1.1近端取穴袁涛等[1]选取四中穴(四神聪穴各旁开2寸)、头颞穴(太阳穴后1寸与耳尖平行处)和风池穴共8穴组成矩阵穴方,配患侧攒竹、颊车、地仓穴,以对称平行针刺法,进针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常规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蒋学余[2]以针刺听会、透刺阳明经穴和太阳经穴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结果痊愈19例,显著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王振林等[3]取激发点(患者面部明显跳动点,以指压迫可缓解痉挛,一般在瞳子髎、颧髎、巨髎、地仓附近),配穴合谷、太冲等,配合TDP灯照射患者,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4.9%。1.2远端取穴荆红存[4]以“以动制动”法治疗面肌痉挛38例,取背部腧穴(肝俞、肾俞、膈俞、筋缩、大椎、风门)为主穴,四肢穴(太冲、三阴交)为配穴,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得气后,肝俞、肾俞加电针,疗程结束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王春兰[5]观察组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进针后施用提插手法得气,配患侧颊车、地仓等常规穴位浅刺,对照组常规取穴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痊愈率为26.5%,总有效率为94.1%。杨军雄等[6]综合组取三焦针法主穴(膻中、中脘、气海和双侧血海、足三里、外关)配双侧风池,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结果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5.0%。 1.3针刺手法胡芳等[7]取患侧阿是穴采取浅针围刺,间隔为0.5~1cm宽,针尖紧贴皮肤快速捻转进针,进针0.1~0.2cm,使针体悬吊,不施任何行针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陈静[8]治疗组选取颤搐剧烈的部位,一次取3~6处,眼周颤搐的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口周颤搐的取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均采用一寸毫针,直刺,深度为0.8~1分,不施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 92··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肌痉挛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多在中年后发生。面肌痉挛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得了面肌痉挛需要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合理饮食可促进面肌痉挛康复,并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面肌痉挛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这就是面肌痉挛的症状表现。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也要注意。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加重病 情。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83217057.html,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补充维生素B族元素也是面肌痉挛的饮食原则,由于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多食用一些菠萝、葡萄、柿子、杏、西瓜、桃、木瓜、冬瓜、香菜、番茄、苹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2、面肌痉挛的饮食原则还有钙元素的补充。由于钙不仅仅是对智力和骨骼有好处,还可以促进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正常的进行,因为患有面神经疾病的病人是由于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肌肉萎缩,因此,补钙很重要,所以,要多食用一些西瓜、奶制品、胡萝卜、排骨、深绿色蔬菜、芝麻、蛋黄、水果、海带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3、面肌痉挛患者不能吃的食物: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不易消化,热性补药,热性食物,烟酒,羊、狗肉,动物内,带鱼,辣椒。另外,鲜果汁和不经煮炒的鲜菜汁是人体内的“清洁剂”。能解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 4、面肌痉挛患者忌过多摄取糖:特别是白糖,不仅维生素的含量是零,而且,糖在代谢中还需要维生素B的参与,所以,使本来就不足的维生素B更加缺乏。 5、面肌痉挛患者还应坚持每天温水泡脚到微微出汗,同时按摩双耳、梳头5~10分钟,把血往头上引,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温煦面部神经和肌肉.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注意保持心情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

面肌痉挛 治疗偏方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症或面部神经痉挛症。主要症状是半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地阵发性不规则抽搐,常先开始于眼轮匝肌,表现为一侧眼睑闪电样不自主地抽搐,较严重者则扩展到同侧的其他面部表情肌,面部以牵引口角肌肉的抽搐最为明显可见,每日可发作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极个别的可能有睡眠中发作,或两侧同时发生。病程长的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常与情志刺激、精神紧张、劳累伤脾、气血虚少或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以致肝风内动,而致肉颤筋惕,遂发肌肉抽搐痉挛。 方1 【组成】全蝎、僵蚕、防风、白芷、羌活、荆芥穗、天麻各15g。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共研成细末,瓶贮密封备用。临用前先用75%乙醇或温开水洗净患者脐孔皮肤,趁湿取药末填满脐孔,外用胶布封贴,每2天换药1次,病愈停药。 【说明】本方适用于面肌痉挛。症见一侧或双侧面肌不规则跳动,甚则出现半侧面肌强烈抽搐,每天发作10余次或数十次不等。 方2 【组成】雄黄3g,醋芫花50g,马钱子生物总碱0.1mg,胆南星8g,白胡椒挥发油0.05ml。 【用法】将前4味药混合研成细末,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ml,混合均匀,贮瓶密封备用。临用前先用温开水洗净患者脐孔皮肤,趁湿取药末0.2g,填入患者脐孔,盖以软纸片和棉球,外用胶带封固。每2天换药1次,病愈为度。 【说明】本方适用于面肌痉挛。 方3 【组成】止痉散:胆南星8g,明雄黄3g,醋芫花50g,黄芪30g,马钱子总生物碱0.1mg。白胡椒挥发油0.05ml。 【用法】上药烘干研为细面,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ml,混匀,密封保存。用温水洗净并擦净患者脐部,将止痉散250mg敷入脐中,用胶布固定。2-7天换药1次。 【说明】本方适用于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有那四大症状

面肌痉挛有那四大症状 面肌痉挛疾病在是生活中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熟悉而于不陌生的词,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面肌痉挛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而且它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身边,面肌痉挛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有一部分人经常会问起面肌痉挛会引起那些疾病以及症状,我相信在生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预防及早的进行干预,为避免这种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接下来主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导致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乌鲁木齐新光明医院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导致面神经瘫痪。另外我相信另外一部分患者是由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就当在你身体恢复以后会出现或者发性患侧面肌痉挛,这也是常常引起面肌痉挛疾病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由于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导致患上的 2、某种压迫使面神经性以及干扰。我相信面肌痉挛这个疾病发病主要原因就是某种事情压迫导致面神经病理性干扰所致,往往都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患上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极少数患者是因为外伤肿瘤、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出现原因是由于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使得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造成的。 4、阴亏或体弱气虚。面肌痉挛这个疾病或许是因为身体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导致患上的,这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以上介绍的就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原因? 四大原因应该大家们都了解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在患上面肌痉挛一定要立即去医院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严重的时候会耽误病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疾病病因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较少见。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较为恒定,而PICA和 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 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同时对面神经形成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 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全网发布:2009-08-06 10:14 发表者:黄永久(访问人次:1414) 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阵挛(clonic facial spasm)是以一侧面部肌肉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多见于成年人中,发病年龄17-70岁,平均52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4:5。半面痉挛常有逐渐加重的倾向,面部随意运动可诱发面肌抽搐,疲劳、紧张、焦虑也可加重痉挛,存在一定时间之后,可出现同侧面肌无力。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者亦称症状性面肌痉挛,临床较少见,多由面神经径路的压迫刺激性病变引起,如面神经鞘膜瘤、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等;凡是查不出明确诱因者统称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 hemifacial spasm),可能发病原因主要有微血管压迫学说和核团学说。半面痉挛绝大多数为特发性,本文也主要讨论此类疾病。 目前半面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面神经阻滞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本文将就半面痉挛的病因、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该病的研究进展。 一、半面痉挛的病因、学说

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不明,主要学说有: (一)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MVC)学说 Gardner于1962年曾提出,半面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可能均由血管的机械性压迫所致。1967年Jannetta报告了他经颅后窝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微血管压迫神经是本病的原因,收到不少人的支持。该学说认为,当面神经在其行程中和微血管形成相互垂直性骑跨式交叉时,面神经即可能受到此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发生损害。 面神经出脑干的区域(root entry zone,REZ)是中央性胶质节段和周围性髓鞘节段的过渡区,在没有移行为周围神经时,髓鞘不是由雪旺细胞而是由胶质细胞组成,郎飞结处没有胶质细胞和基膜,有较宽的细胞间隙(王孝文等,2005)。而在此区内,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以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及其分支最常见。面神经对微血管的压迫非常敏感,神经受压,髓鞘受损分解,轴突扭曲变性,神经纤维暴露,互相接触,神经冲动发生“短路”(parabiose),导致神经功能发生异常和对面肌的不正常支配,及半侧面肌的不自主痉挛抽搐。 (二)面神经核功能紊乱学说 位于桥脑中的面神经运动核,由于面神经在出桥脑后的行程中受到各种慢性刺激,如慢性炎症,压迫(面神经髓鞘缺损

《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

《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 导读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颅神经、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周围神经干、神经末梢及周围自主神经系统,颅神经不包括嗅神经和视神经,后两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延伸。根据周围神经解剖特点讨论,周围神经病变分为脑神经疾病和脊神经疾病,并在各节中按侵袭周围神经的方式,分为单神经病和多发性神经病。《老年神经病学》对4种脑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概括总结。 概述 老年人周围神经病变常由系统性疾病引起。导致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原因很多,单神经病常见病因为骨质增生所致卡压性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则常见于糖尿病、副肿瘤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及其他全身代谢性、营养性及感染性疾病。 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如按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周围神经病变,按症状可分为运动型、感觉型、混合型及自主神经型。一旦确定患者患有周围神经病,决定如何着手的两个最重要的临床因素是:累及的主要纤维类型(运动、感觉、

自主和混合)和发病的速度(急性、慢性或亚急性)。同时在病史中寻找对病因最有价值的线索,结合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一般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 病因与病理 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由于半月神经节的神经根脱髓鞘,使相邻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当外界刺激经短路传入中枢后,中枢传出冲动又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循环反复。当传入冲动达到一定总和后激发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产生异常疼痛。 2.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约(2~3)∶1。骤然发生,无任何先兆。疼痛部位多在同一侧面部,以第2、第3支多见;疼痛性质如剧烈刀割、电击,往往伴发面肌抽搐、面红、结膜充血和流泪;疼痛发作持续数秒,很少能超过2min,发作过后一切如常。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 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 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

加背俞穴。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配合百会调神解痉;又跷脉司眼睑开合,阳跷主动,申脉通阳跷,刺之可止眼睑膶动,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以上诸穴合用,使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1.2 特殊针法 1.2.1 鞠诣然[3]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停止治疗2个月后仍无症状)17例;好转(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跳动幅度明显减轻)14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4例。 1.2.2 王玲[4]采用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健侧风池、翳风、太阳、合谷、

江西省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江西省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9】15号),充分发挥热敏灸技术在疾病防治、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热敏灸诊疗服务新模式,拟依托全省二级及以上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一批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现制定以下建设要求。 一、所依托医院要求 (一)二级及以上县级公立中医医院; (二)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400张,年门、急诊人次数≥15万人次,年出院人次数≥1万人次。 (三)医院中医药服务特色明显,诊疗科目和设施齐全;重视热敏灸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较好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四)医院管理规范,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区域诊疗中心建设要求 (一)基础建设:区域诊疗中心单独设置,医疗用房面积≥1000平米,床位数≥30张,设置候诊区、专家工作室、灸疗区,并配备相应的诊疗设备。 (二)人员:针灸类执业医师人数≥9人,中心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具有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资格),人员结构合理;

床护比≥1:0.4。 (三)治疗病种:能较好提供热敏灸常见病症(见附表)的诊断与治疗服务,熟练掌握和掌握相关病症的诊疗技能。年门诊量占全院年门急诊量≥10%,出院人次数占全院出院人次数≥8%。- (四)教学科研能力:每年举办二次以上培训班,培训人次数不少于100人次,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10人次,考核合格率均≥95%。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设施,每年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参加省级学术交流不少于5人次。 (五)辐射带动能力:能突出热敏灸技术服务区域中心的平台优势,在所属区域有较强的影响;医院其他科室均能开展热敏灸技术服务,在适应症突出的科室设置2—3张专用病床。 (六)文化建设:设置专门的热敏灸宣传栏目,普及热敏灸文化。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强直或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随着微血管减压术的推广及广泛应用,人们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及内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Abstract] Hemifacial Spasm,also called facial tic is one side facial muscular paroxysm non-spontaneous and non-pain recurrent rigidity or tic caused by abnormal excitement of the same side facial nerves.The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with slow symptoms progress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he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is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In this article,a review is made about clinical diagnose and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Research progress;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面肌痙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1]。该疾患虽不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但往往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等日常活动,应积极予以治疗[2-3]。本文总结目前HFS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 1 病因 1.1 血管性因素 Schultze于1875年在1例HFS患者中证实了椎动脉动脉瘤对面神经压迫,并最先提出了血管压迫这一概念,而后,在1960年,Gardner进一步发现是血管压迫引起了面神经根可逆的脱髓鞘性改变,从而造成了神经元间短路,致使面部肌肉痉挛发作。1970年,Jannetta第一次系统性地解释了血管压迫理论,提出仅当REZ区受压迫时才会发病,并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操作。在1975年,Jannetta 最先通过病理组织学证明,血管压迫所致的神经根脱髓鞘性改变以及面神经元退化是HFS发病的核心基础。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的理论证实,血管压迫引发神经纤维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导致了异位兴奋,从而使神经信号在不同纤维间传导,而这也是众多患者表现为眼周围肌与面颊肌协同运动的病因。 1.2 非血管性因素 局部蛛网膜粘连增厚也是HFS的发病原因之一。赵永宏等[4]通过内镜对面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有哪些

人生最宝贵的应该是生命和健康,健康与疾病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北京中医疑难病治疗中心神经精神临床科研组汇聚多位著名神经科专家、国内名老中医、神经学科博士,依据神经精神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经几代人临床实践与大量实验、形成了系统的本虚标实理论,以安神解郁、化瘀熄风止痛为主要治疗大法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对中医中药治疗疾病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平衡阴阳”法则,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创立神经平衡疗法。该疗法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稳定!一般5到7天见效,2到3个疗程即可康复,且无创无痛、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朵奇葩。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的不自主阵发性抽动,原发病因尚不明确。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稍多。 [面肌痉挛诊断] 1.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 以祛风止痉为主。 [特色疗效]我中心采用纯中医疗法治疗面肌痉挛9056例,治愈率81%,总有效率98.7%。 温馨提示: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脑体力劳动过度和疲劳。 2.生活节奏不宜紧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 3.饮食宜清淡,勿抽烟喝酒。 4.多吃新鲜蔬菜,如韭菜、芹菜、茄子、香菇、洋葱等。 5.多吃新鲜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等。 6.少吃或不吃肥肉、猪油、奶油、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 [面肌痉挛预防] 面肌抽搐是一种慢性疾患,但常影响或防碍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际,因此,保持情绪安定、精神愉快、心态平衡是缓解症状的重要因素,同时,对疾病的治愈要有信心和耐心。 专家温馨提示: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休息,勿使过劳;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西医治疗多采用伽马刀,中医治疗一般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 面肌痉挛 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编辑本段病因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

面部肌肉 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 移 面肌痉挛 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而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HFS的改变。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