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精选.)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精选.)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精选.)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 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

2.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人?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要求的是()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课标提出的“四基能力”落实在课堂之中。

(二)分析与解答

1. 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 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

3.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240(m2);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60(m2)。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

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老师问:你能在图上指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算式是×=。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60(m2)。

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尝试解决、思辨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m2,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生: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60÷240=,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

萝卜地的面积是240 m2,240÷480=,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生: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有效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调整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 教材第14页做一做:咱们班36人,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想当老师人数的,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 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

动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狮的寿命,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豹的寿命是海象的几分之几,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玫瑰的花期,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水仙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的几分之几,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过需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吗?请你课后去收集一下吧。

【设计意图】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体现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分数乘法教案设计

分数乘法教案设计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江苏沛县杨屯镇西安庄小学武喜莲 教案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第二课时,教材第39-40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八5-11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第一课时“求几个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做”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分数乘法的能力。为下面学习分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并推理出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算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已经研究了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现在先完成几道计算题。 2、计算: 10╳1/5= 7/12╳9 =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合作探索,获取新知。 1、激趣引入 国庆节就要到了,小芳同学正在为国庆联欢会做绸花。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分数乘法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包括以下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能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进行问题解决。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解决“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问题(课本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算理,概括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在观察、类比中掌握法则及计算技巧;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课题:分数乘法(二) 第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模型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师: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计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对照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所得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出示教材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 生2: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 1。 生3: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3 2。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生2: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的引导下研究、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师:要求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试做。 (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生汇报,并说出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 方法1: 生: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2 1,也就是说把奇思吃的6块饼干看作单位“1”,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笑笑吃的饼干数。 师:说得真好!把6块饼干看作一个整体,6块饼干的2 1是3块饼干。 方法2: 生:把每块饼干都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就是每块饼干的 21,6块饼干的2 1就相当于6个21,也就是3块饼干。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了6块饼干的2 1是3块饼干。 师:那么这道题应该如何列式计算呢?(6个21列式为6×2 1) ()块32 16216=?=? 答:笑笑吃了3块饼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学问题,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计算出了笑笑吃了3块饼干,解答问题之后别忘了写答。 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师:你们还能计算出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吗? 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画图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方法1: 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3 2,也就是说把奇思吃的6块饼干看作单位“1”,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淘气吃的饼干数4块。 方法2: 把每块饼干都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每块饼干的32,6块饼干的3 2就相当于6个32,也就是4块饼干。 师:请你们列式计算。 生独立列式解决,师指名板书。 6个32列式为326? ()块43 26326=?=? 答:淘气吃了4块饼干。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精选.)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 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 2.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人?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要求的是()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课标提出的“四基能力”落实在课堂之中。 (二)分析与解答 1. 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前,确定了:“淡化分类,强化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体现了以下几点: 1、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在简单的复习铺垫后,马上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设计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资料得到显性和隐性的信息,然后借助线段图表示这些信息,接着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后再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张扬,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突出在“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一种理念,而应是我们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设计中,通过解决“心跳问题”、“奖牌数问题”等,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在“奖牌数问题”这组练习题中,不仅有刚学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还有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穿插其中。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叉练习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4、教师的收获和有待改进的问题。 收获一: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 “淡化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在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反思

听评课活动之后的反思 实验小学张鲜艳 咸阳市教研室韩瑞老师为期三天的课堂诊断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听评课活动与以往不同,采取随机听课,当即评析,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历,而且对我的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韩老师不愧是教研课改的专家,对教材的内容以及作者编写意图洞悉得一清二楚,听了韩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我心里甚是敬佩,令作为多年数学老师的我很惭愧,结合自已的教学工作,我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钻教学大纲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处理好问题串的设计,恰当应用情境图,针对教材设计的情景图,尽力做到巧妙设计,让学生通俗易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得心应手。 (2)课堂上尽量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做到追问到底,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将角色转换落在实处。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因此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课前,一定要重视了解预知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学生学习,学生探究,给学生时间,将学习过程落实到位。如教学《分数乘法三》时:学生通过折纸感受分数乘分数算理的来历,渗透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设计挺好,由浅入深,但涉及到学生的折纸活动过程,学生茫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洗耳恭听,今天,突然让他们自己操作思考,虽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但他们不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操作,体验感受过程,感受算理。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少,在活动中急于主观解决问题。今后需记住: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代替,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可能就会有多大的收获,而且调控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可能就会有精彩的火花出现。所以课堂需注重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问题的生成,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记住自己的教学是为了学生,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获得的同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一节课应该是师生共赢的过程。 (4)心中有目标,不仅有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正如韩老师所说的,做到和看到感受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做到比看到更能积累数学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想一想,我平时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目标太单

分数乘法教学案例

分数乘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自己发现计算方法。 4、教学新课: 一、导入 1、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标出长是“1米”。 2、提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从直条图上表示出已知条件吗?你是怎样想的?(体会到3/10米就是1米的3/10) 二、探索 1、现在小芳要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多少米绸带? 请学生上台操作:在直条图上涂色表示要用的部分。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用算式来表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该怎样列式? 生报,师板书。(可能有连加法算式,也可能有乘法算式) 3、你会计算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4、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从加法算式中体会到3/10与3相乘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5、揭示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6、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呢?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请大家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7、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为什么不列加法算式了? 学生说明理由。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可以作指导,分别介绍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先分子与整数相乘,再约分;(2)先约分,再相乘。 三、归纳 1、通过刚才两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练习,你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先独立思考一下,再把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组织交流。 四、巩固 1、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先涂色,然后把算式列在旁边。 2、练习八第一题:看图在书上分别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明想法。 追问:能不能写1/7╳6?为什么?体会到要根据图意来列式。 3、练一练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组织评价,提醒学生要注意书写格式。 4、练习八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在书上,再组织交流:你是怎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和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二》教案

分数乘法(二) 新圩小学 冯惠玲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5~26页“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探索并掌握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解决简单的整数乘分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探索并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开门大吉”这个节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版的“开门大吉”的游戏,想玩吗?开门的条件是同学们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解,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大门将为你们敞开,否则就紧紧地锁住,所有大门打开了,老师将会给你们一份惊喜!期待吗? 第一扇:考考你。 1、4×5 3表示( )。 2、列示计算:3个7 2是多少? 3、分数与整数相乘,( )不变,( )与( )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第二扇:解决问题: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1、课件演示课本第25页的情境图。 奇思:我早上吃了6块饼干。

笑笑: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2 1。 淘气: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32。 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生二: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3、解决第一个问题: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1)分析题意:笑笑吃的饼干数相当于( )吃的饼干数的2 1。 笑笑吃的饼干数相当于( )块饼干的21。 (2)画一画,分一分:让学生用6个圆圈代替6块饼干,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分一分。 (3)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画法。 (4)小结: 第一种画法: 把6块饼干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笑笑吃的饼干数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第二种画法:把每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6个21相当于6块饼干的2 1。 (5)列式计算:6×2 1= 3(块) 第三扇:解决问题: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1、分析题意:淘气吃的饼干数相当于( )吃的饼干数的3 2。 淘气吃的饼干数相当于( )块饼干的 32。 2、根据上面的方法,学生自主画一画,算一算。 3、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根据这两节课的学习,分数乘法有两个意义。一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二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第四扇: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即时练习:8的43是多少?画一画,算一算。

苏教版分数乘法教案

§2-1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 主 备:胡继清 主备研讨人:宗和杰 巫海燕 审核人:孙红伟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个案修改审核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例1、“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数与整数乘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要用乘法计算,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探索成功的感受,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谈话:国庆节的时候,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纷纷动手制作绸花。 出示:制作一朵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明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1)画出线段图;(2)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 3+3+3+3=12(分米)或3×4=12(分米) 追问:你能说出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 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自学课本P28-29例1: 按要求涂一涂,填一填,想一想:分数乘整数可以怎样算? 二、课堂助学 1.做一朵绸花要用10 3米绸带。 引导: “ 103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用长方形纸条表示1米,你能在长方形纸条上指出10 3米吗? 学生在学案上涂色表示出10 3米。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说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 10 3米. (教师出示图)。 2.

最新-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一):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忙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这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透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好处,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好处,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好处,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透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好处,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能够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透过这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好处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个性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忙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二):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有朝气但缺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热情。虽然教了几次六年级对于很多资料的教法却一向没有定型也不能定型。 原先对于分数乘法只是从做法上进行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简单,一般第一单元测试基础差、思维差的同学也能考到90多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不只是乘,而把乘法这个单元一带而过,和分数除法一齐学习,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道理,选取做法。但综合到一齐学习,学生刚开始也是错误百出,只能机械地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加上学生约分出现约分不彻底,成了一锅浆糊慢慢理。但是,这样好像也能比进度慢的老师成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乘法教案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 乘法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案

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重要学习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难点: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1、 列算式,再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2,口算 让学生模仿整数乘法列出算式9 2×100 这题结果是多少?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以整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探究新知。 1,例题 幻灯片出示例1(教材38页)中长方形直条图形,注 明长1米,用色涂出10 3米。 问:小方做3朵这样的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你能用颜色表示出来吗?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操作。 追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学生思考两分钟,点名回答,并引导出算式: ①103+ 103+ 10 3 929292++=+9292 (9) 2 +100个 =++636261=+9292=++929292

②103×10(或10×10 3) 问:那么这样计算?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点名引导得出:左边是一个分数右边是一个整数,是一个分数和整数习相乘的式子。 (三),探索方法 (1)第一个问:想一想10 3×3的积究竟应该是多少?我们该怎么办?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做一做。 给学生几分钟思考,之后点名引导得出: 问:在计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吗?在计算时,实际上是用什么乘以什么? 让学生讨论下,点名汇报,引导得出: 计算 时,就是用整数3乘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即得结果。 (2),第二个问:做5朵呢?需要用几分之几米? 先给学生提示:可以用跟第一个问一样的的方法做,学生可能列出这样的算式: (米) 此时,应适时指出:应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在计算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所以 (米) (3)归纳总结 =?3103103103103++10333++=1033?=)(10 9米=3103 ?5103?1053?=1015=2 3=5103?1053?=23=

分数乘法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 3103103 计算103 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 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9 2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 2 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

分数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11册第一单元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通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和信息: 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问: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列式解答:1/5×4=4/5 2.质疑导入。揭示课题 (1)师: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问:怎样列式?(板书:1/5×1/4) 你是怎么想的? (3)揭示:(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一)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直观理解1小时粉刷面积。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涂的? 2.借助学具,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直观理解1/5公顷的1/4是多少。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 (4)学生自己涂。 (5)问: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补板书: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8—9及练习二1、2、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 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每个因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13+ 13+13 = 7 2 + 72+72 = 2、引出课题。 7 2 + 72+72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利用 7 2+ 72+72 =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3) 7 2 + 72+72 =76那么 7 2 + 72+72 =72×3,所以 72 ×3= ____________=76。同学们想想看, 72 ×3=76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 充完整。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2”,就是把 11 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2,那么“人跑3 11 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2是多少?请列式解 11 答。 3、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3×6,学生独立计算。 8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 (4)对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同时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课堂练习:完成“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2页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分数乘分数)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10—13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

2018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同时,它也是分数乘法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探究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乘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第二个问题是分数乘分数的乘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第三个问题结合直观的或抽象的计算过程,归纳分数乘分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面积模型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分数的乘法运算。 3、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乘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法学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用具: 纸条、长方形白纸、彩笔等 教学资源: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思想 师:先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 1、出示艺术图片,你看见了什么? 2、引思想:仔细的观察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带着这种能力进行今天的数学学习。 二、折纸探究学新知 1、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 (1)请生阅读“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段话,引出问题:每次取一半之后,剩下的部分占整根木棒的几分之分呢? (2)用纸条代替木棒,请生示范第一次截取一半,涂出剩下的部分,观察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分? 问:剩下谁的12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抽象成图。 (3)按照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写一写的方法完成第2次,第3次截取。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

李慧君数学五年级下北师大版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下北师大版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课题: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 课型:新授课 授课教师:通渭县黄家窑小学 李慧君 教材分析: 《分数乘法二》是北师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二课时,属于数与代数中分数的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知识是建立在整数乘法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和分数的意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基础之上的,通过数形结合和迁移类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整数乘分数的原理、意义及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分数再认识》,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于整数乘法的意义,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的概念已经很清楚,所以对“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原理会自然而然能够迁移类比并且理解,难度不大,计算方法的掌握也会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 结合情境和直观模型的运用,进一步探索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能准确计算并解决有关整数乘分数的问题。 3. 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6的21相当于6个2 1” 理解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谈话法、辅导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探索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问题学习法、联系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计算下列各题。(利用卡片出示) 31×4= 41×3= 43×5= 71×8= 165×3= 2 ×9 5= 2. 说一说以上各式的意义。 二、自主探索学习 (一)形成猜测 1. 情境导入 奇思:我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 21。淘气: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32 。 2. 质疑:“6的 21 是多少?” 生:6的21 是3. 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能画图表示一下吗? 学生板演两种分法,分别说说两种分法的不同意义。沟通“6的21”和“6个21”的联系,从而初步理解6的21 也要用乘法的道理。 2. 淘气吃了多少个饼干? 画一画验证“6的3 2是多少”。课件演示图验证计算结果。 再次验证“6的32相当于6个3 2?” 要求学生用乘法计算,然后电脑演示验证结果。 3. 小组合作 ,再次寻找例证。全班交流说说。 (三)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8的是多少?画一画,算一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