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水下潜艇监视系统

美国水下潜艇监视系统
美国水下潜艇监视系统

美国水下潜艇监视系统(2015-08-24 16:51:44)

标签:

军事

Naval Facility Centerville Beach 森特维尔海滩海军设施

One of the many underwater listening stations that were part of the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 and the Integrated Undersea Surveillance System (IUSS), which were used to track Soviet submarines.Naval Facility Centerville Beach was commissioned on 25 March 1958. From the original compliment of ninety-five personnel and sixteen buildings, it grew to 280 personnel and twenty-four major structures. The facility was located approximately 260 miles north of San Francisco and 100 miles south of the Oregon border. It was situated on thirty-seven acres of rolling pasture land on a 320 foot cliff overlooking the Eel River Valley to the North and bordered by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West. In addition to its oper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NAVFAC Centerville Beach also marked the location of the Readiness Training Facility from 1978 to 1985. After weathering three earthquakes in 1992, NAVFAC Centerville Beach was re-terminated at NOPF Whidbey Island and decommissioned 30 September 1993 after nearly thirty-five years of dedicated service. In 1992, NAVFAC Centerville Beach survived 3 earthquakes registering 6.9, 7.0, and 7.1 on the Richter scale.

一个水下监听站,是声音监测系统(SOSUS)和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国家研究所),这是用来追踪苏联潜艇。海军设施森特维尔海滩是委托1958月25。从最初的赞美的九十五个人员和十六个建筑,它增长到280人员和二十四个主要结构。该设施位于三藩北部260英里处,位于俄勒冈边境以南100英里处。它坐落在320英尺的悬崖上,在三十七英尺的悬崖上,俯瞰着鳗鱼河河谷的北部,并与西太平洋的太平洋接壤。除了其工作职责,navfac

森特维尔海滩也标志着战备训练设施的位置从1978到1985。风化三地震后的1992,navfac森特维尔海滩重新被终止在nopf惠德贝岛和退役的1993九月30经过近三十五年的服务。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subfor/cus/Pages/NAVFAC_Centerville_Beach.aspx

Wikipedia article: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wiki/SOSUS

Nearby cities: Ferndale, California, Fortuna, California, Rio Dell

Coordinates: 40°33'51"N 124°21'2"W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reports/2013/9/Th12c-9-2013.pdf

Naval Facility Centerville Beach (site)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737063/Naval-Facility-Centerville-Beach-site

SOSU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wiki/SOSUS

当今世界各国核电发展情况介绍

当今世界各国核电发展情况介绍 导语:全球首座商用核动力电站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全球有445座商用核动力反应堆在31个国家运行,总装机容量达387GW,另有64座在建。作为持续、可靠的低碳能源,核电已向全球提供超过11%的电能。此外,还有大约240座研究堆运行在56个国家,180座动力堆为大约140支舰船、潜艇提供着动力。总体情况核裂变能技术(特定原子核分裂释放大量能量)首先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从二战期间直到1945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特定核素(铀或钚)的原子核分裂所释放出的大量能量以制造炸弹,即原子弹。到20世纪50年代,核裂变能技术开始转向和平利用,主要是用于核动力发电。如今,在世界电力能源中,核电已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民用核电已拥有超过1.65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并且占世界电力能源供给的11.5%(来自31个国家的核动力发电)。另外许多国家建造了不少研究堆,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中子源束流;另一方面用于制造医用、工业用同位素。众所周知,目前仅有8个国家具有核武器制造能力。于此相比,却有56个国家运行着大约240座民用研究堆。超过1/3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目前31个国家拥有445台商业核动力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387GW,这一发电量超过法国或德国所有电力来源的3

倍不止。另外还有64座商用核动力反应堆在建,相当于目前核电装机容量的18%。同时,已有150多座商用核动力反应堆具有明确的建设计划,相当于目前核电装机容量的一半。全球16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电,其核电占比超过本国电力供给的1/4。法国电力来源中,核电贡献3/4左右;比利时、捷克、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瑞典、瑞士,斯洛文尼亚,乌克兰等国的核电占比达1/3或更多;南韩、保加利亚核电提供30%以上的电能;美国、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核电占各国电能的20%;日本过去很大成分上依赖核电,占比超过1/4,目前期望返回当时水平。在那些不持有核电厂的国家中,意大利和丹麦,能源供给中,有10%来自于核电。世界各国情况中国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在运58GW,在建30GW。从2002年到2015年内,中国已完成了28台新核电机组的建造及开始运营。目前已有33台机组在运,22台机组在建,其中包括4台AP1000核电机组(全球首堆)和高温气冷堆示范电厂,更多机组还在计划建造中,可能将会在三年内开始。另外,中国已经开始了出口国产反应堆设计,中国核反应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同样是首屈一指。印度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印度核电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装机14.5 GW,包括轻水堆、重水堆及快堆。目前,印度除了21台机组已在运外,另外还有6台机组在建,包括国产和进口的设

二战德国潜艇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一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是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并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之战。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商船5000余艘,1400万吨;最重视潜艇作战的德国占有其中的1300万吨,战果堪称惊人。1917年2月11日,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共有111艘德国潜艇投入了战斗,给协约国方面,尤其是英国造成很大损失,并且牵制了协约国方面的大量人力物力,初次显示了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整个战争的重要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二战中的U艇。 U不是潜艇的编号,U是德语中潜艇的简称. 德语中潜艇:Unterseeboot 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建造潜艇,不得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但德国一方面在国内秘密研究潜艇,一方面又先后向国外订购了8艘潜艇。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仅仅三个月之后,德国战后制造的第一艘潜艇--U1号艇便于6月15日下水。到这年9月,德国共建造了9艘潜艇,并成立了一支潜艇部队--“威迪根”潜艇队,其指挥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邓尼茨。到1935年底,德国潜艇部队已经拥有了24艘潜艇,其中10艘是UⅡ型。

该型艇共有5具鱼雷发射管,艇艏4具,艇艉1具,可载鱼雷12-14枚。其水下操纵性能良好,潜航速度为每小时16节,可在20秒内迅速潜入水中,它的续航力为11500千米,改进后可达到16100千米。

U艇为耐压艇壳构造,艇身为细长的钢铁制造的圆筒,设有防水设施。耐压艇壳外侧设有巴拉斯特槽,下方有海水活门。将空气充到槽中,潜艇的浮力加大,潜艇就会上浮。如果打开海水活门及空气活门,海水就会进入槽中,空气被挤出,潜艇就可下潜。设在艇体外侧的燃料库构造巧妙,既不会因为燃料被消耗而出现空隙产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会在潜航时因压力过大而塌毁。 U艇采用两种推进装置。两台狄塞尔柴油机在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水下则使用由二次电池带动的电动机。二次电池重达数吨,充电时间为3小时,它可以使潜艇在水中达到8节的航速。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连续潜航24小时,航程100千米。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U艇的分类。

潜艇水下通信的意义

在水下,潜艇和潜艇之间是不进行联系的。潜艇主要联系是与基地或类似于转发站的单位。潜艇之间如果一定要进行联系也是通过类似于地面转发站进行单向接收。也就是,潜艇只接收来自外界的指令,而不进行主动发报的。当然除了U571那条倒霉到了家的潜艇。 在二战大战时,潜艇和潜艇/(外界)之间进行联系时,是必需将潜艇上浮到水面才能用无线电进行通讯。但浮起来用无线电来通信那就使潜艇失去隐蔽的意义了,这样也容易被水面舰只和飞机发现。为了解决此问题,现代潜艇可以采用浮标天线或浮力天线,即把天线通过一根长长的绳索施放到水面,这样潜艇在水下也可发射信号。实际上,这样仍然存在一个潜艇自我暴露的问题,因为潜艇在远距离用短波通信,其信号本身就不保密,可能被敌方截获破译,并测出潜艇的位置,而且露出水面的浮标天线也有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所以即便是核潜艇在水下如不施放通讯浮标,是无法主动与外界联络的。而且,即便要给潜艇的指令也是只能发送一些预先规定好的简单易懂的信号。 但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现在军事大国又把目光投向卫星对潜激光通信。激光是极高频、频段在10千千赫以上(波长 3—30微米)的电磁波,通过卫星将信息发送或反射至潜艇。激光通信传输速率快,比极长波系统快几十万倍,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能量集中、保密性强和有很强的抗核破坏能力等特性。激光通信设备可以做得轻便而经济,尤其天线小,一般天线仅几十厘米,重量不过几千克。激光通信的这些特点,可使潜艇在水下最佳安全巡航状态完成通讯任务。但总的来说,不管是用浮标天线或浮力天线还是用激光通讯,潜艇目前还是以接收通讯为主。 潜艇要遂行军事任务必须要与外界有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短波在水中不能使用,因为短波在水中衰减得太快,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浮标天线或浮力天线,即把天线通过一根长长的绳索施放到水面,这样潜艇在水下也可发射信号。实际上,这样仍然存在一个潜艇自我暴露的问题,因为潜艇在远距离用短波通信,其信号本身就不保密,可能被敌方截获破译,并测出潜艇的位置,而且露出水面的浮标天线也有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 目前潜艇在水下如不施放通讯浮标,是无法主动与岸上联络的,所以核潜艇只能被动地单方面接收岸上的无线电超长波信号或极长波信号,这是岸上向潜艇通信的主要方式。超长波的波长为1万到10万米,它能从空中钻入水里,在水中的衰耗比较小,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大可达30米,使水下的潜艇接收到岸上发来的电波。极长波的波长大于10万米,几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潜通信,穿透水层的深度达200米以上,即使在最大距离上也可达到水下80米左右。美国海军威斯康星州极长波通信试验基地于1972年做发射试验,一艘远在4600千米以外的大西洋水下120米处的美国黑鲹号核潜艇接收到了该台的信号。由于超长波和极长波发射设施非常庞大,占地达数平方千米,在潜艇上不可能安装,所以只能建在陆地,对潜艇来说,超长波通信和极长波通信只是单向广播式的通信,如

潜艇消声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潜艇消声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消声瓦的起源 消声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德国海军节节败退,为了挽回败局,减少U型潜艇的损失数量,德国海军开始在部分潜艇的外壳上加装一层名为“阿里贝里奇”的合成橡胶防声材料,厚约30mm,内部有直径2-5mm 的圆柱型空洞。它利用声音入射时产生的气泡变形来吸收声能,在降低反射及艇内噪声方面有一定作用。这个“阿里贝里奇”合成橡胶防声材料或许就可以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艇的消声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和英国均获得了部分“阿里贝里奇”技术,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和英美开始分别发展各自的消声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形成风格各异,同时又有十分优良的吸声、抑振效果的消声瓦系统技术。 各国消声瓦技术的发展 前苏联前苏联生产的潜艇往往噪声很大,这是由于当

时前苏联的制造业与加工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为达到在全球和美国争霸的目的,前苏联对潜艇的声隐身和减振降噪技术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多年发展后,其消声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种类也比较齐全。经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研究和反复试验,前苏联于1965年开始在潜艇上正式敷设消声瓦,目前所有现役潜艇均敷设有消声瓦。前苏联消声瓦的基材主要是丁苯橡胶(前苏联是橡胶生产大国,有丰富的丁苯橡胶资源),为最大限度地达到吸声效果,其消声瓦一直是带有一定声学结构的橡胶制品。 前苏联的潜艇自噪声很高,在努力将敌主动声纳下噪声强度降低的同时,一直积极研究降低本艇自噪声的方法,并将消声瓦技术和浮筏技术等机械噪声治理、袖套等管路噪声治理这些减振降噪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效果显著。 前苏联认为攻击型潜艇与战略核潜艇由于承担的任务不同,在设计时,前者要突出灵活性,后者要优先考虑安静性,为此,两者所采用的消声瓦技术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舯部与艉部壳体均敷设了50-150mm 厚的消声瓦,艏部壳体使用的则是一种蒙皮。这种蒙皮如同海豚皮一样,在水下航行时能起到抑制某种介质边界层的作用,有效地减小了航行阻力。据推测,这种蒙皮是由上下两层固态橡胶和中间的液态橡胶所组成的,能够随航速和压力的变化自动进行调整。这是已经公开的该技术的惟一工程应

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竟没被发现

美媒: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竟没被发现,美大吃一惊 2014-10-31 11:32:40 编辑:参考消息来源:互联网关键词: 美媒称,随着中国部署潜艇,美国P-8“海神”巡逻机开始对其进行搜寻。 美国媒体10月24日发表题为《随着中国部署核潜艇,美国P-8“海神”巡逻机开始对其进行搜寻》的文章称,派遣P-8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在该地区部署更多的军事和外交资源,以回应中国日益增强的军力和强势立场。 “海神”专盯敏感海域 在西太平洋洋面上,比尔·彭宁顿中校驾驶着他的美国海军P-8“海神”巡逻机一个俯冲下到了500英尺(约合150米)的低空,靠近了日本南部沿海一艘不明身份的船只。 在这架——由波音737大幅改装而成——飞机的后部,机组人员将包括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红外相机在内的大量侦察设备对准了上述船只。 这次只是演练:今天的目标是一艘新加坡的货柜船,P-8巡逻机呼啸而过之后并没有抛下浮标。设计这种巡逻机是为了追踪一种更加难以捉摸、具有潜在危险的猎物:中国潜艇。 随着中国部署潜艇,美国P-8“海神”巡逻机开始对其进行搜寻 它是去年12月以来美国向位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派出的六架P-8巡逻机中的一架,派遣P-8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在该地区部署更多的军事和外交资源,以回应中国日益增强的

军力和强势立场。 文章称,冲绳是这一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位于东海上中日领土争端地区附近。冲绳还有距南海最近的美军基地。在南海,中国与美国的另外一个盟友菲律宾存在领土争端。 冲绳还靠近一个主要咽喉要道——宫古海峡。美国官员称,中国潜艇近年来一直利用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彭宁顿称:“如果有这样的先例,如果他们有从A点到B点的趋势,那么我们将加以利用。” P-8是为取代部署在冲绳的老式螺旋桨驱动的P-3“猎户座”巡逻机。当初研制P-3的目的是用来搜寻苏联潜艇,这种飞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服役中。P-8可投放并监测最多64个“声呐浮标”,是P-3的两倍。 这种新型飞机比P-3的飞行距离长300英里,而且仍可在空中待命四个小时才返航。 反潜技术依旧传统 然而,尽管速度、巡逻范围、声呐浮标技术均有所提升,但P-8巡逻机依靠的仍然是冷战时期的基本反潜技术。水下猎潜大战受制于大海的深不可测,一半靠科技,一半还要靠直 觉。 无论是卫星还是雷达都不能侦察到水下物体。猎捕潜艇的最有效方式依然是使用声呐设备捕捉引擎声音,或者是使声波(或脉冲)传递至水下潜艇的金属制外壳上,捕捉反弹回来 的信号。 潜艇人员让潜艇免于被探测到的手段,包括保持发动机安静、不与外界通信以及将潜艇保持在低于“温跃层”——即接近水面的水层和下方温度较低水层中间的部分——的位置, 这层水面可以令声呐脉冲发生偏转。 这些数据会出现在位于飞机后部的一个屏幕上,由海军空勤组罗伯特·皮拉斯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皮拉斯接受过识别中国潜艇声音特征的培训。 在P-8刚刚完成一次出行后,他站在飞机的后部说:“如果前方有潜艇并且位于声呐浮标范围内的话,我就能找到它;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因为你可能两次追踪同一艘潜艇,它 两次发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培训和直觉非常重要。” 中国潜艇追踪困难 文章说,直到最近,发现中国潜艇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许多中国潜艇当时还是老式的柴油动力潜艇,每隔几小时就会浮出海面“透气”,开动引擎为电池充电,而此时就可 能被监视系统发现。西方海军官员称,中国早期核潜艇上反应堆的噪音甚至更大。 然而,中国和西方的军事专家称,近些年来,中国在消除柴油动力潜艇噪音方面取得了进展,许多柴油动力潜艇使用了新技术,能够长时间依靠液态氧运转发动机,而无需浮出海 面。

关于潜艇的电影大全

关于潜艇的电影大全 《在敌之手》;《从海底出击》;《盛夏猎户座》。 《U-571》算是最精彩的。但剧情最好的是《在敌之手》和《盛夏猎户座》。 德国题材《从海底出击》,是最经典的潜艇电影,比目前所有的潜艇电影都写实,片长190多分钟,信息量大,U艇内部实拍,充分展现“海狼”的威力。好看。 美国题材《红色风暴》,此片写的是美国战略核潜艇在临战状态下的故事,比较写实,但带有一定商业片的味道。而且不是在潜艇内部实拍,但搭景做的比较好。 《U-571》非常垃圾的商业片,连U艇的基本外形都没整清楚,就敢拍U艇电影。更喜剧的是,让鱼雷擦着潜艇外壳射过都不爆炸。好象鱼雷是地雷。深水炸弹就在潜艇旁边爆,可就是炸不烂潜艇,导演没一点物理常识。5-6个人就把U艇开走了,还能打仗,好象U艇自动化程度比现在的最高级潜艇还高。 《K-19寡妇制造者》哈里森·副特拍的烂片,完全站在挖苦讽刺K-19的角度去拍的,把K-19钛合金核潜艇拍成了刀形船首的二战老潜艇。这个片子从军事爱好者的角度看,完全就是一个外行拍的商业垃圾片。连K19的外形都没整明白,而且很象政治宣传片。 《猎杀红色十月号》整个故事非常精彩,片中出现了苏联台风级,美国落山鸡级和苏联K-1级,但都是电脑做出来的(水下航行部分)。搭景搭的比较好,但是把台风级说的太没用了,把美国落山鸡级说的太神奇了。整个潜艇之间的对抗,也有点似是而非。不过还勉强能接受 《潜艇总动员》 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直捣东京》《太平洋潜艇战》《鱼雷出击》《鬼潜艇》《目标东京》1944步一美国潜艇潜入东京湾,为杜立特空袭东京收集情报 《太平洋》1944美潜艇对日作战的真实故事。 《海军地狱猫》美国潜艇1945年对日本海的破坏交通战。 《鱼雷出击》1958一美国艇长被迫击沉一装有美国战俘的日本运输船。因为该船作为一日航母的屏障。英国BBC拍摄的《拉科尼亚号的沉没》个人最喜欢《海底喋血战》~ 《潜艇海盗》1915。 《D—1潜艇》1937 拯救一条沉没的潜艇的故事。

各国AIP潜艇比较

各国AIP潜艇比较 (瑞哥特兰;德209、212;俄阿穆尔;法阿戈斯塔;法西鮋鱼;日苍龙) C-273号柴电潜艇试验中 使用燃料电池的AIP系统的212型潜艇 早在19世纪上叶,电化学发动机作用原理已经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下叶,电化学发动机才在航天器上得到实践应用,随后引起了潜艇设计者的注意。 一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建造核潜艇,特别是德国和瑞典,只向国际市场推出范围较窄的柴电潜艇,因此,他们提供的产品,即使不能在所有参数上达到核潜艇的水平,

也必须在一系列性能上相当接近,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造船专家对单纯发展核潜艇制造业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现代化核潜艇造价惊人(平均单价13-23亿美元),战斗使用和维修保养费用较高,销毁难度较大,潜艇设计师们被迫考虑研制其替代型产品。 众所周知,潜艇战斗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隐蔽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潜艇必须能长时间地在水下停留,噪声水平要低。当然,在水下续航性能上,没有哪种潜艇能与核潜艇相抗衡,而且,近年来,核潜艇在降低声纳场水平方面,成绩也比较突出。但是,现代化柴电潜艇同样也需要大幅降低噪声水平。因此,提高非核动力潜艇战斗效率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关键是要提高水下续航时间,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造、使用和掌握厌氧能源装置,只有它才能够保障常规潜艇较长时间的水下航行。苏联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到50年代中期前,苏联是厌氧能源装置方面无可争议的先锋,共进行了几种类型单发封闭循环柴油发动机的试验,批量生产了装配这种能源装置的A615型潜艇。当然,由于发动机性能不够完善,潜水员培训水平不高,潜艇经常处于失火和爆炸的危险之中。不过,类似能源装置发展方向本身则是非常有前景的,可惜,随着核潜艇时代的到来,其研制热潮暂时冷却下来。 C-273号柴电潜艇试验开先河 70年代,潜艇建造业对厌氧装置的兴趣开始复苏,苏联再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天青石”中央设计局在613Э“角鲨”级潜艇方案基础上,研制出了C-273号柴电潜艇,使用电化学发动机,在轻型船体内配备了4个大型液体氢和氧燃料容器。C-273号潜艇的试验于1989年结束,结果证明电化学发动机能实质性地提高潜艇水下续航力,而这是最重要的。在蓄电池不充电的情况下,C-273号潜艇可以2.5节的速度在水下连续航行4个星期,远远高于普通柴电潜艇的3-7天。 勇开先河的“哥特兰” 世界首次加装AIP系统的“哥特兰”级常规潜艇的关键技术部分

美军水下无人系统发展探讨

美军水下无人系统发展探讨 海军装备部 摘要:美军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以自主潜航器为主体的水下战无人装备,加强前沿水下无人系 统预置,全力推进水下无人区域监控系统布建,突出攻关水下自主导航、通信组网、自主协 同等先进技术,打造新型水下作战体系。本文对美军的水下无人系统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水下无人系统;美国海军;无人潜航器;水下战 1 突出水下无人系统对于联合作战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美国海军对于水下无人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更多偏重于执行ISR和反水雷等作战辅 助任务。随着海军作战能力需求的变化,水下无人系统能力的提升,美国海军正重新审视水 下无人系统在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1.1 积极利用水下无人系统增强水下综合作战能力 美国海军认为,美国的潜在对手正在构建能对美军舰艇及水下基础设施形成威胁的能力,美 国在水下战领域的优势正不断被削弱。而核潜艇等先进水下平台,由于建造和使用成本高昂,数量上无法完全满足作战需求,迫切需要补充新型作战力量,与潜艇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增 强综合水下战能力。《下一代水下无人系统》报告指出,水下无人系统能够有效补充并拓展 有人水下系统的能力,对当前因缺乏有效作战手段而难以执行的军事任务,可由无人作战系 统来完成,即便是核潜艇能够完成的任务,水下无人系统的协同和配合也能大幅提高作战效能。 1.2 积极增强水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作战能力 如何充分发挥水下作战优势以弥补其他作战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美国海军重点关注的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水下无人系统,能为美国海军提供全新作战能力。美国海军认为,未来水 下无人系统的应用模式将主要是联合使用和分布式作战,联合形式包括:多形态无人系统跨 域协同或组网、异构无人系统协同或组网、子母式无人系统接力作战、跨介质组合式无人系 统等。美国海军于2016年“先进海军技术演习”期间,演示了“潜艇-无人潜航器-无人机”子母 式协同作战的能力。上浮式有效载荷和深海预置武器等新概念装备的出现,也可视为该努力 的一部分。 1.3 规模化发展水下战无人装备 在无人潜航器方面,重点发展巨型、滑翔型、仿生型等自主无人潜航器。据有关资料显示, 美无人潜航器2020年可能达到1000套左右,2025年可能达到2000套左右。 巨型自主无人潜航器典型代表为“大排水量无人潜航器”,长13.5米,直径1.5米,排水量约10吨,设计续航时间为120天,自主性强,可携带多种载荷,能遂行多种任务,计划2017 年服役,2020年前装备一个中队。 滑翔型无人潜航器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长航时等特征,适合担负大范围海洋调查、长时间 水下侦察监视等任务,已入役的有“喷射”“斯洛克姆”“海洋滑翔者”“近海战场感知—滑行者”等,美军将加大这些滑翔型自主无人潜航器的采购数量。 仿生型无人潜航器如“幽灵泳者”“间谍水母”等。反潜无人水面艇方面,重点发展“反潜持续跟 踪无人艇”。“反潜持续跟踪无人艇”满载排水量约157吨,最大速度为27节,作战半径为3000千米,可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执行30天跟踪任务,暴露水面外体积小,且经过 隐身设计,噪声小,平台稳性好,机动能力强,具有高可靠性,自主化程度高。

美国海军反潜作战能力综述

美国海军反潜作战能力综述 反潜战在美国海军海上作战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对海上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主战场由远洋转为近海,这对美国海军反潜作战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反潜装备必须能够在浅海区域有效使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美国海军针对常规潜艇在亚太地区的不断扩散,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兵力部署,同时重点增强了反潜作战能力。 反潜装备体系及其特点 目前,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已经构建起太空、空中、水面、水下、海底等多维立体反潜装备体系,主要包括天基反潜预警系统、航空反潜装备系统、水面反潜装备系统、水下反潜装备系统和水下监视系统等。 天基反潜预警系统 美国天基反潜预警系统发展投入大,种类多,包括海洋监视卫星、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小型侦察卫星等。与其他反潜预警侦察系统相比,天基反潜预警系统具有侦察范围广、速度快、不受地理国界限制的优势,但也存在易被规避且易遭到攻击的缺陷。 美国海洋监视卫星主要是“白云”卫星,至今发展了三

代。第三代卫星从2001年开始发射,目前已经有3颗第三代卫星在太空使用。“白云”卫星为雷达卫星,采用母星和子星组成星群,单星群可精确定位目标。多组星群组网工作,实现了全球覆盖,可连续监视潜艇目标。 美国照相侦察卫星主要是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两者常配合使用侦测目标,具备全天候侦察能力。其照相侦察卫星主要包括“锁眼”光学成像卫星和“长曲棍球” “锁眼”卫星至今已发展了六代,目前主要是KH-12系列卫星。 型“锁眼”光学成像侦察卫星。“长曲棍球”卫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部署,目前共发射了5颗,迄今尚有“长曲棍球4”和“长曲棍球5”在轨工作。这些照相侦察卫星一般负责监视港口、基地、补给停泊点等固定目标,但它们对运动潜艇的侦察能力不强。 航空反潜装备系统 美国海军航空反潜装备系统主要由岸基反潜巡逻机、舰载反潜直升机和无人机等组成,其中包括P-3C反潜巡逻机、SH-60B和MH-60R舰载直升机等型号。 装有众多先进的电子设备是美国海军反潜机的共同特点。作为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岸基反潜巡逻机,P-3C携带的反潜探测设备包括多种声纳浮标、APS-115雷达、ASQ-81磁探仪等。P-3C在有利于音响传感器使用的海域利用AN/SSQ-47B、AN/SSQ-50和

二战时各国高级将帅名单

二战时各国高级将帅名单 德军(26位元帅) 隆美尔(非洲军团元帅,大西洋堡垒防御的总设计者) 冯勒布(巴巴罗萨战役德北方集团军总司令) 菲冯博克(巴巴罗萨战役德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冯龙德施泰特(巴巴罗萨战役德南方集团军总司令) 曼施坦因元帅(1943年任德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1942年任德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冯魏克斯元帅(1942年任冯魏克斯集团军司令) 戈林元帅(空军司令,希特勒的原继承人) 邓尼茨元帅(海军潜艇之父,希特勒的最后一任继承人)瓦冯布劳希奇(1938年任德国陆军总司令) 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巴巴罗萨任德南方集团军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2年任A集团军群司令) 威廉·凯特尔陆军高级将领 阿尔贝特·凯塞林(纳粹空军元帅,外号:微笑阿尔贝特)汉斯·京特·冯·克鲁格(陆军元帅,著名军事家、统帅)恩斯特·布施(德国陆军元帅(1943.2.1),军事家) 瓦尔特·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1944.3.1,著名军事家、统帅) 费迪南德·舍纳尔(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是最後一位

獲得?石橡葉騎士佩???﹁F十字?煺碌母呒??㈩I和德意 志儡????司令)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後一位空军总司令) 埃里希·雷德尔(1939年二战爆发后被授予德海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 威廉·利斯特(1940年晋升为元帅,1942年被任命为由野战第十七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之一部和坦克第一集团军编成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主要目的是夺取高加索石油) 艾尔哈德·米尔希(空军元帅) 沃尔特·冯·赖歇瑙(陆军元帅) 胡戈·施佩勒(1940年7月晋升为空军元帅)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 爱德华·冯·柏姆-厄尔默利(德国国防军荣誉陆军元帅军衔) 苏军(17位元帅) 斯大林(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授予) 朱可夫(柏林战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科涅夫(柏林战役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克里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文章介绍了美国水下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简要阐述了网络组成、分布等特点,分析了美国水下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对比指出了当前我国水下信息网络发展存在的差距。 标签:水下信息网络;目标探测;侦察;监视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briefly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ga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in China. Keywords: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rget detection;reconnaissance;surveillance 1 概述 未來战争将是向太空和海洋迅速延伸的立体战争,水下位势决定了水上位势,潜得越深,自身的生存能力越强,信息覆盖范围越广。世界各军事大国和濒海发达国家正在积极从事深海战场开发,海洋空间将成为未来冲突与战争的主要场所。各国正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水下信息网络的建设,加紧对潜艇、鱼雷和无人潜航器等水下目标的侦察监视,以求尽快掌握“制深海战场权”。 2 美国水下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水下网络应用概念的国家,其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美军开展了大量水下网络应用研究与试验,水下信息网络理论逐渐成熟,先后试验成功的水下信息网络功能日益完备,性能更加先进,已经具备实际作战能力,整体能力世界领先,具有代表性的有: 2.1 岸基声纳监视系统(SOSUS)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SOSUS远程固定水声监视系统,借助于铺设在海洋底部的水听器网络发现和确定潜在敌人的导弹核潜艇的位置,查明洋区和反潜区的水下情况,为舰队提供目标信息并引导舰队进行机动反潜。位于美国东、西海岸的反潜中心在收到水听器的数据后,经过分析、处理上报司令部,最后由作战舰队情报中心向前沿地区分发。SOSUS系统在大西洋、太平洋部署了多个岸基站,如图1所示,其中大部分处于值守状态,随时准备投入使用和接收情报。 1996年美国及其盟国重启一岛链SOSUS系统,并针对我潜艇改建和扩建原

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

美国海狼级核潜艇:代号为SSN-21型,是美国第四代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建造,美国海军为在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保持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优势,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替代洛杉矶级的SSN-21型海狼级新式攻击型潜艇,并于1989开始建造首艇,目前在建两艘。但由于海狼级造价太高, 前两艘平均造价20多亿美元,&127;因此只被批 准建3艘。海狼级潜艇长99.4米,宽12.9米, 吃水10.9米;&127;水下排水量9150吨,将是美 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该级潜 艇应用现代最新技术,在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 探测器材等设备方面,堪称世界一流。 火力最强大的现役潜艇 “海狼”级潜艇是美国在冷战后期设计的一种 潜艇,当时五角大楼的目的是让它在苏联战略核 潜艇对美国发动核打击之前将其摧毁。因此“海狼” 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了最强大的武器,并 创下水下航速最高、隐身性最好、机动能力最强等多项纪录。 作为“海狼”家族的最新成员,“卡特”号的技术含量最高。它历时10年建造,成本高达32亿美元。艇身全长135米,排水12151吨。它在水下的巡航速度可达25节,最大下潜深度为610米。艇上装备着50枚“战斧”巡航导弹、“捕鲸叉”反舰导弹和MK48—5重型鱼雷,另外还携带100枚水雷。它是美军最先进、火力最强大的潜艇。 “卡特”号核潜艇的静音性比前两艘“海狼”还要好。它采用了浮阀减震、艇体表面敷设消声瓦、泵喷射推进等降噪技术,使噪声降到了90分贝左右,在高速行驶时比“洛杉矶”级核潜艇停靠码头时的动静还小。 理想的“水下间谍” 在下水之前,美海军对“卡特”号采取了极严格的保密措施,让它停靠在一个有顶的干船坞内,防止间谍或侦察卫星拍到它的组装过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该艇将执行特殊任务。 与前两艘“海狼”相比,“卡特”的艇身长了30多米,排水量增加了2500吨,这是因为它加装了一个多任务平台。这个平台能担负新一代武器、传感器和水下航行装置的试验任务,还可以用来对水下战概念进行秘密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因此有人还把“卡特”号称为美国海军的“水下试验室”。 此外,“卡特”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担任美国海军的“水下间谍”,在水下搜集情报,包括对重要目标进行侦察与监视,窃听海底电缆通信内容等。美国海军的主力间谍潜艇“帕奇”号去年10月刚退役,它的任务之一是窃听俄海军基地之间的通信。现在“卡特”号将接替它的任务。《海军时报》还透露,“卡特”号搭载了最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接近敌国海岸从事间谍活动。此外,它上面还可搭载“先进投送系统”,能一次投送50名全副武装的“海豹”

印媒:潜艇爆炸重创印度海军 与中国反差强烈

印媒:潜艇爆炸重创印度海军与中国反差强烈 2013年08月16日09:55来源:环球网 “辛杜拉克沙克”号在俄罗斯完成改造的仪式已成为历史遗照(资料图)据《印度斯坦时报》8月14日报道,印度潜艇“辛杜拉克沙克”号在孟买海军造船厂发生爆炸,并随后沉没。这起事故将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印度海军日益老化及迅速降低的水下战斗部队之上。与此同时,中国则在迅速扩大了其潜艇部队规模,以扩大在印度洋的部署。 报道称,一份被印度国防部列为最高机密的报告透露,这场悲剧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库克里”级护卫舰被击沉以来最为惨烈的海军事件。对印度海军而言,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此时正值印度海军最为脆弱的时候。 报道指出,此次爆炸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事故本身。由于“辛杜拉克沙克”号有可能面临惨遭抛弃的命运,印度的潜艇部队就仅靠剩下的13艘常规潜艇,以及1艘从俄罗斯租借而来的核动力攻击潜艇来支撑运作。更糟糕的是,由于印度开始淘汰废旧的俄罗斯“基洛”级潜艇与德国设计的209型潜艇,印度海军可用的潜艇仅剩下7—8艘。 在一些分析看来,这起事故对印度海军的水下作战能力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同时对印度的海军雄心也是一次沉重打击。一位印度高官对此表示十分担忧,他承认在考虑到舰船的“可操作性”问题上,印度潜艇部队的“可用力量”少之又少。 报道指出,与印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拥有将近45艘潜艇,其中包括两艘弹道导弹潜艇。此外,中国还打算在购得的德国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另外打造15艘“元”级攻击潜艇。同时,在印度洋,中国通过部署核动力潜艇与“区域拒止”武器(反舰弹道导弹),来打造海军“海上远程能力”,这让印度十分警惕。 《印度斯坦时报》指出,印度海军目前担心的是,在未来几年内,印度潜艇部队的规模落得与巴基斯坦不相上下。尽管6艘“鲉鱼”级潜艇也正在孟买的马扎岗船厂进行建造,但第一艘潜艇估计要在2016年-2017年后才能交付使用。(实习编译:韩梅,审稿:仲伟东)

各国潜艇

苏联?威士忌级潜艇 ?罗密欧级潜艇 ?拉达级潜艇 ?台风级核潜艇 ?奥斯卡级核潜艇?旅馆级核潜艇 ?阿尔法级核潜艇?杨基级核潜艇 ?维克托级核潜艇?德尔塔级核潜艇?十一月级核潜艇?回声级核潜艇 ?查理级核潜艇 ?狐步级潜艇 ?雅森级核潜艇 ?阿库拉级核潜艇?塞拉级核潜艇 ?基洛级潜艇 ?麦克级核潜艇 ?高尔夫级潜艇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阿穆尔级潜艇 美国?白鱼级潜艇 ?雀鳝级潜艇 ?丁鲷级潜艇 ?重牙鲷级潜艇 ?美国鳐鱼级核潜艇 ?小鲨鱼级潜艇 ?一角鲸级核潜艇 ?鲣鱼级核潜艇 ?长尾鲨级核潜艇 ?鲟鱼级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拉菲特级核潜艇 ?伊桑·艾伦级核潜艇?俄亥俄级核潜艇 ?海狼级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洛杉矶级核潜艇 ?加托级潜艇 ?长颌须鱼级潜艇

法国?梭鱼级潜艇 ?鱿鱼级潜艇 ?蝎子级潜艇 ?可畏级核潜艇?红宝石级核潜艇?不屈级核潜艇?凯旋级核潜艇?桂树神级潜艇?阿戈斯塔级潜艇 英国?机敏级潜艇 ?快速级核潜艇 ?前卫级核潜艇 ?K级潜艇 ?E级潜艇 ?拥护者级潜艇 ?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决心级核潜艇 ?支持者级潜艇 德国?I型潜艇 ?II型潜艇?VII型潜艇?IX型潜艇?XI型潜艇?XXI级潜艇?U201级潜艇?U205级潜艇?U206级潜艇?U209级潜艇?U212级潜艇?U214级潜艇 日本?伊400级潜艇?亲潮级潜艇?夕潮级潜艇?春潮级潜艇 荷兰?海鳝级潜艇?海象级潜艇?霍兰级潜艇 朝鲜?山高级小型潜艇

其他主要潜艇?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以色列海豚级潜艇 ?印度鲉鱼级潜艇 ?瑞典哥特兰级潜艇 ?伊朗卡迪尔级潜艇 ?意大利萨乌罗级潜艇

水下微光高速摄像系统在潜艇实验中的应用.

第31卷第11期2009年11月舰船科学技术 SH I P SC I E NCE AND TECHNOLOGY Vol .31,No .11 Nov .,2009 水下微光高速摄像系统在潜艇实验中的应用 沈凌敏 1,2 ,何俊华1,张琦3,陈良益 1 (1.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光学仪器实验室,陕西西安710119;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3.中国人民解放军91550部队220所,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介绍了用于潜艇实验的水下微光高速摄像系统,并对设计的关键技术做了论述。根据潜艇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最优的设备工作布局,使全系统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分析了水下30~40m 的光照度,进而设计了适合的水下照明方案,尽量采取微光照明的方式,使环境散射达到最低。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水下微光高速摄像试验,实验证明该系统在水下重要武器,尤其是水下潜艇等实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速摄像;水下微光;光照度;水下照明

中图分类号:U674.76;T N9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7649(200911-0055-04DO I:1013404/j 1issn 11672-7649120091111010 Appli ca ti on of underwa ter low 2li ght 2level h i gh 2speed photograph syste m i n sub mar i n e SHEN L ing 2m in 1,2 ,HE Jun 2hua 1,Z HANG Q i 3,CHEN L iang 2yi 1 (https://www.360docs.net/doc/091055312.html,borat ory of Advanced Op tical I nstrument,Xi πan I nstitute of Op tics and Precisi on Mechanics,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Xi πan 710119,China;2.Graduate I 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China;3.220I nstitute of 95510A r my of the Chinese P LA ,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An under water l ow light level i m aging syste m f or submarine trial is intr oduced and s ome key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 o the p ractical conditi ons of sub marine an op ti m ized illu m inati on syste m is designed . For the best i m aging quality of under water high 2s peed phot ograph syste m ,by the thor ough analysis of illum inance require ment in both object s pace and i m age s pace f or high sensitive high 2s peed ca mera in the circum stance of l ow light level bet w een 30and 40meter under the water,a p lan app lied t o under water lighting is designed .Some anti 2corr osi on methods are used f 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 m.The syste m is app lied in under water l ow light level high s peed detecting and has a wide app licable future in the field of under water weapons,es pecially submarine .

美国“海狼”级、“洛杉矶”级、“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狼”级、“洛杉矶”级、“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的相关资料 以下是美国“海狼”级、“洛杉矶”级、“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简表 艇名英文名舷号开工时间服役时间 海狼级(SEA WOLF) 海狼Seawolf SSN21 1989年10月1996年5月 康涅狄格Connecticut SSN22 1993年5月1999年1月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SSN23 1999年4月2005年2月 洛杉矶级(LOS ANGELES) 洛杉矶 Los Angeles SSN688 1972年2月1976年11月巴吞鲁日Baton Rouge SSN689 1972年11月1977年6月费城Philadelphia SSN690 1972年8月1977年6月孟菲斯 Memphis SSN691 1973年6月1977年12月奥马哈 Omaha SSN692 1973年1月1978年3月辛辛那提Cincinnaiti SSN693 1974年4月1978年6月格罗顿 Groton SSN694 1973年8月1978年7月伯明翰 Birmingham SSN695 1975年4月1978年10月

纽约城 New York City SSN696 1973年12月1979年3月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 SSN697 1974年10月1980年1月布雷默顿Bremerton SSN698 1976年5月1981年3月 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 SSN699 1976年2月1981年5月达拉斯Dallas SSN700 1976年10月1981年7月 拉霍亚LaJolla SSN701 1976年10月1981年10月 菲尼克斯Phoenix SSN702 1977年7月1981年12月波士顿Boston SSN703 1978年7月1982年1月 巴尔德摩Baltimore SSN704 1979年5月1982年7月 科珀斯克里斯蒂城City of Corpus Christi SSN705 1979年9月1983年1月 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 SSN706 1979年12月1983年5月朴次茅斯Portsmouth SSN707 1980年5月1983年10月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 SSN708 1981年1月1984年3月海曼·G·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 SSN709 1981年7月1984年7月奥古斯塔Augusta SSN710 1982年4月1985年1月 旧金山San Francisco SSN711 1977年5月1981年4月

美国海军水下作战发展探讨

美国海军水下作战发展探讨 摘要:在界定水下作战内涵与范围的基础上,全面归纳了美军水下作战的发展 历程,从美军水下作战的发展体系、网络、武器、装备、技术等方面较为系统地 分析其发展现状、规律和特点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军;水下作战;发展;现状;趋势 1 引言 水下作战是指利用潜艇和其他水下系统在水下及从水下发起的进攻性或防御性军事行动,包括监视、部署特种部队,以及摧毁或压制敌方部队和水下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潜艇战、反 潜战、水雷战和反水雷战、水下无人平台作战、水下信息监视和情报侦察、水声对抗、水下 信息传输和指挥控制等。 2 美军水下作战发展概况 冷战结束后,世界濒海国家迅速装备常规潜艇,对近海作战行动构成了较大威胁。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21世纪海上力量”和“由海向陆”等国防部顶层方针的指引下,美 海军的战略重点逐渐由深海向浅海转移。由于浅海中的声场环境异常复杂,电磁波无法实现 远距离信息传输,而水声信道的不稳定性又对新世纪水下作战的信息优势提出了挑战,因此 濒海水域作战大大增加了探潜、反潜和猎雷的难度,要求美海军必须增加水下探测距离和分 辨率、提高水下作战场信息控制能力,扩大水声预警探测范围。这些作战需求驱动着水下作 战的发展。1997年,美海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随后提出网络中心反潜战,并开始 深入研究作战理论,研制相关设备,加速进行以平台为中心的反潜战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反潜 战过渡,美军水下作战的主要模式逐渐向水下网络中心战转变。 纵观美军水下作战发展历程,其主要特点一是反潜机制趋于联合。为实现反潜作战指挥、装备技术以及情报共享机制方面的无缝链接,美军联合日本设立了“美日反潜战中心”,成立 了“海上联合反潜作战指挥协调组”,基本形成了“美军主导、日台配合、广泛监控、重点封堵”的反潜格局。二是运用多种兵力手段进行综合反潜。针对潜艇行动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 侦察探测手段、兵力使用强度和反潜搜索样式,基本实现了对潜艇出航、航渡、大洋活动全 过程、全航态、全方向的立体探测。三是同步发展适合深海和浅海使用、多物理场融合的反 潜探测系统,依靠空间和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侦察监视卫星等探潜装备;在原有深 海探测优势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固定式分布系统、先进可部署系统和低频拖曳线列阵系统等 水下探测系统,并集成升级为综合水下监视系统。 在水雷战方面,美军加强布雷作战能力建设,综合利用潜布、空布等布雷手段,提高了 快速和远程精确投送水雷的能力;完善由海到陆的反水雷作战体系,大幅度提高了舰艇编队 的反水雷能力,反水雷力量完成了从单一的专业化平台向“专业化”与“建制式”并重的转变。 3 美军水下作战发展现状 3.1构建结构合理的水下作战体系 美军水下作战是以C4ISRK(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射杀)为 支撑,由传感网络、信息网和射手网三大部分组成,利用全双工数据链构成的水声——无线 通信网络广泛连接而成的一体化网络作战体系。按作战功能,美军水下作战体系可分为传感 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