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经典模型(新)

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经典模型(新)
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经典模型(新)

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此类问题特点:1.两个定点,一个定点;2. 线段和最小值,线段差最大值

一、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若在一条直线m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1)两侧/异侧型:定点A、

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直接连接A、B两点交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PA+PB=AB)

(2)同侧型:定点A、B在动点P所在直线m同侧:(方法:一找二作三连):

一找:找定点A、B,动点P及动点所在的直线m;二作:任选一个定点做对称;三连: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其连线交动点所在直线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PA+PB=PA’+PB=A’B)

m

A

B

P

m

A

B

二、线段差最大值问题

若在一条直线m上,求一点P,使得最大

(1)同侧型:定点A、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直接连接A、B两点交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

(2)两侧/异侧型:定点A、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任选一个定点做对称;三连: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其连线交动点所在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

线段和最小值练习题

1.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

2. 如图2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

3.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图4

4. 如图4,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

5. 如图5,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3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cm.

6.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 +PE的最小值是

7. 如图6,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8.如图7,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接PB、PQ,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cm.(结果不取近似值)

图5 图6 图7

9. 如图8,⊙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

10. 如图9,MN是半径为1的⊙O的直径,点A在⊙O上,∠AMN=30°,B为AN弧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______.

如图8 如图9

解答题

1.如图,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二根x1,x2(x1<x2)是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B,C 的横坐标,且此抛物线过点A(3,6).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对称轴与AC相交于点Q,求点P和点Q的坐标;

(3)在x轴上有一动点M,当MQ+MA取得最小值时,求M点的坐标.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AOB的面积是.

(1)求点B的坐标;

(2)求过点A、O、B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A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2)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4. 如图,已知直线y=x+1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D,抛物线y=x2+bx+c与直线交于A、E两点,与x

轴交于B、C两点,且B点坐标为(1,0).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使|AM-MC|的值最大,求出点M的坐标.

5.抛物线的解析式为,交x轴与A与B,交y轴于C。

⑴在其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C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其坐标。

⑵在其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QB—QC∣的值最大,若存在求其坐标。

5W2H分析法--案例原因分析

5W2H分析法--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2008-08-25 14:50 阅读936 评论8 字号:大中小 “5W”是五个英文字母的词头,即“WHAT、WHO、WHEN、WHERE、WHY”,翻译成汉语就是“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这原本是新闻写作的五大要素,外资企业现在也将此要求用于企业管理,并在“5 W”的基础上再加上了“2H”,“2H”也是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即“HOW DO、HOW MUCH”,翻译成汉语是 “怎样做、需要花费多少钱”。 “5W2H”还是所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者在提交报告时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一份报告中没有这些内容,或者这些内容交代得不清楚,那么绝对不会是一份质量高的工作报告。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5W2H法是第二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 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1)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2)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3)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 (5)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6)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 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法。 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相反,有些问题提出来,反而挫伤我们的想象力。发明者在设计新产品时,常常提出: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这就构成了5W2 H法的总框架。如果提问题中常有“假如……”、“如果……”、“是否……”这样的虚构,就是一种设问,设问需要 更高的想象力。 在发明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阻碍提问的因素,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先打)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练习题(最全)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一、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基本图形解析: 一)、已知两个定点: 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 (2)点A 、B 在直线同侧: A 、A ’ 是关于直线m 的对称点。 2、在直线m 、n 上分别找两点P 、Q ,使PA+PQ+QB 最小。 (1)两个点都在直线外侧: (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 (3)两个点都在内侧: (4)、台球两次碰壁模型 变式一:已知点A 、B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在直线n 、m 分别上求点D 、 E 点,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EB 周长最短. 变式二:已知点A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 , 在直线m 、n 分别上求点P 、Q 点PA+PQ+QA 周长最短. 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 (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 点B 在直线n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两点在直线两侧: 2、两点在直线同侧: (二)动点在圆上运动 点B 在⊙O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点与圆在直线两侧: 2、点与圆在直线同侧: 三)、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P 、Q 是直线m 上的两个动点,P 在Q 的左侧,且PQ 间长度恒定,在直线m 上要求P 、Q 两点,使得PA+PQ+QB 的值最小。( 原理用平移知识解)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 过A 点作AC ∥m,且AC 长等于PQ 长,连接BC,交直线m 于Q,Q 向左 平移PQ 长,即为P 点,此时P 、Q 即为所求的点。 (2)点A 、B 在直线 m 同侧: m m A m A B m n n n m n n n m m n m n m n m m m m m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 对应课标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线段和差最值问题

专题一.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知识依据】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对称的性质——①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②对称轴是两个对称图形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垂直线段最短。 一、已知两个定点: 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 (2)点A 、B 在直线同侧: A 、A ’ 是关于直线m 的对称点。 2、在直线m 、n 上分别找两点P 、Q ,使PA+PQ+QB 最小。 (1)两个点都在直线外侧: P m A B m A B m A B P m A B A' n m A B Q P n m A B P'Q'

(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 (3)两个点都在内侧: (4)、台球两次碰壁模型 变式一:已知点A 、B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在直线n 、m 分别上求点D 、E 点,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EB 周长最短. 变式二:已知点A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 在直线m 、n 分别上求点P 、Q 点PA+PQ+QA 周长最短. n m A B Q P n m A B B'Q P n m A B B'A' n m A B m n A B E D m n A B A'B'm n A P Q m n A A'

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 (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 点B 在直线n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两点在直线两侧: 2、两点在直线同侧: (二)动点在圆上运动:点B 在⊙O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点与圆在直线两侧: 2、点与圆在直线同侧: m n A P m n A B m n A P m n A A'B m O A P'P m O B A B' m O A P m O A B A'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经典模型(新)

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此类问题特点:1.两个定点,一个定点;2. 线段和最小值,线段差最大值 一、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若在一条直线m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1)两侧/异侧型:定点A、 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直接连接A、B两点交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PA+PB=AB) (2)同侧型:定点A、B在动点P所在直线m同侧:(方法:一找二作三连): 一找:找定点A、B,动点P及动点所在的直线m;二作:任选一个定点做对称;三连: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其连线交动点所在直线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PA+PB=PA’+PB=A’B) m A B P m A B 二、线段差最大值问题 若在一条直线m上,求一点P,使得最大 (1)同侧型:定点A、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直接连接A、B两点交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 (2)两侧/异侧型:定点A、B在直线m(动点P所在直线)两侧:任选一个定点做对称;三连: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其连线交动点所在直线m于一点P,该点P即为所求点。()

线段和最小值练习题 1.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 2. 如图2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 3.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图4 4. 如图4,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 5. 如图5,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3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cm. 6.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 +PE的最小值是 7. 如图6,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8.如图7,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接PB、PQ,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cm.(结果不取近似值) 图5 图6 图7 9. 如图8,⊙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酸和碱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2、怎样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如何测定溶液酸碱性? 专题划分专题一:(1 课时) 专题二:(1 课时) 专题三:(4 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一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溶液的酸碱性所需课 时 1课时

中考数学之_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求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知识依据】: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对称的性质——①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②对称轴是两个对称图形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5、垂直线段最短 一、已知两个定点: 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 (2)点A 、B 在直线同侧: A 、A ’ 是关于直线m 的对称点。 2、在直线m 、n 上分别找两点P 、Q ,使PA+PQ+QB 最小。 (1)两个点都在直线外侧: m m A B m A B m n m n

(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 (3)两个点都在内侧: (4)、台球两次碰壁模型 变式一:已知点A 、B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在直线n 、m 分别上求点D 、E 点,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EB 周长最短. 变式二:已知点A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 在直线m 、n 分别上求点P 、Q 点PA+PQ+QA 周长最短. n m A n n n m

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 (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 点B 在直线n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两点在直线两侧: 2、两点在直线同侧: (二)动点在圆上运动 点B 在⊙O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点与圆在直线两侧: 2、点与圆在直线同侧: m n m n m n m m m m m

二次函数有关线段和差面积最值问题-doc

二次函数之最值问题 ◆ 线段和或差(或三角形周长)最值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 短距离,这个距离一般用勾股定理或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解.特殊地,也可以利用平移和轴对称的知识求解固定线段长问题. ◆ 最短距离和找法:以动点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作一个已知点的对称点,连结另一个已知点和对称点的 线段,与对称轴交于一点,这一点即为所求点.线段长即为最短距离和. ◆ 线段长最值问题: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12x x -把线段长用二次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求最值. 几何面积最值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先运用三角形相似,对应线段成比例等性质或者用“割补法”或者利用平行线得到三角形同底等高进行面积转化写出图形的面积y与边长x 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其顶点的纵坐 标即为面积最值. 例1、已知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图象过点()3,0A -和点()1,0B ,且与y 轴交于点C ,D 点在抛物线上且横坐标是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有一动点P,求出PA PD +的最小值.? ? ?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3 2y x =- +分别交x轴、y 轴于C 、A 两点.将射线AM 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45°得到射线AN.点D 为AM上的动点,点B 为AN 上的动点,点C 在∠MAN 的内部. (1)求线段A C的长; (2)求△BC D周长的最小值; (3)当△BCD 的周长取得最小值,且52 BD =时,△BCD 的面积为________. ? ?????1、已知抛物线21y ax bx =++经过点()1,3A 和点()2,1B .(1)求此抛物线解析式; (2)点C、D 分别是x轴和y 轴上的动点,求四边形ABCD 周长的最小值;?(3)过点B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E 点.点P 从抛物线的顶点出发,先沿抛物线的对称轴到达F 点,再沿FE 到达E 点,若P 点在对称轴上的运动速度是它在直线FE 上运动速度的2倍,试确定点F 的位置,使 得点P 按照上述要求到达E 点所用的时间最短.????

求线段(或线段和)(周长)最值问题

求线段(或线段和)(周长)最值问题 福建莆田月塘中学潘立城 中考数学压轴题中常出现有关几何最值问题,很多同学不知如何想,无从下手,感到这类题目很难,应该是尖子生同学做的题目,与我们这些一般生无关,避而远之。 这类题目很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解法灵活多样,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化多端。孙悟空再怎么变化,也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解几何最值的“手掌心”是什么呢? : 撑握了如来佛的这一法宝,有关几何最值的各种“妖魔鬼怪”题都能解答。 一、“手掌心”法宝: 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特征:“一”条线段且“动”点“不”在定线上,无规律找关键点:定点,中点,圆心。 ④线段的转移 特征:“定”点在“定”直线上 ⑤二次函数最值 特征:有“表达式” ①垂线段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最短 “弯”线 变 “直”线 特征 “直”线的特征 ①“直”线:定点--动点 (定点--动点--动点) (动点--动点--动点) ②直:定点--动点--定点 直:动点--定点--动点

二、类型名词解释:定直线指动点运动所在的直线 ①垂线段最短特征:“弯”线变“直 ”线对称轴 l A C B M 定点 “弯”线 “直”线 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BC=2 4,∠ABC=45°,BD平分∠ABC,M、N分 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4 。 ①标:定点A,定点C,动点B 定直线AC,定直线l ②特征:“弯”线变“直”线 对称轴:定直线l 作点A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M “弯”线AB+BC变“直”线MC “直”线:定点M--动点B--定点C 垂线段最短 ①标:定点C,动点M,动点N 定直线BD,定直线BC ②特征:“弯”线变“直”线 对称轴:定直线BD 作点N关于定直线BD的对称点E “弯”线CM+MN变“直”线CME “直”线:定点C--动点M--动点E 垂线段最短

5W2H分析方法

5W2H分析方法 前言 在企业管理或者生活中我面临: 对问题不敏感,视问题为常态或者看不出毛病,这往往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 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或设计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现在阻碍提问的因素: 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 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 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5w2H的定义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5w2H法是第二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 兵器修理部首创。 5w2H分析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如图: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 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出创新和发明新项目的思路,更进一步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法

5W分别是: 1)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2)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3)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4)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5)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2H分别是: 1)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2)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 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线段和差最值的存在性问题

线段和差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专题攻略 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如图1). 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台球两次碰壁”或“光的两次反射”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如图2). 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一般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就是第三边的长.如图3,PA 与PB 的差的最大值就是AB ,此时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即P ′. 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有时候求函数的最值更方便,本讲不涉及函数最值问题. 图1 图2 图3 例题解析 例? 如图1-1,抛物线y =x 2 -2x -3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如果△PAC 的周长最小,求点P 的坐标. 图1-1 【解析】如图1-2,把抛物线的对称轴当作河流,点A 与点B 对称,连结BC ,那么在△PBC 中,PB +PC 总是大于BC 的.如图1-3,当点P 落在BC 上时,PB +PC 最小,因此PA +PC 最小,△PAC 的周长也最小. 由y =x 2 -2x -3,可知OB =OC =3,OD =1.所以DB =DP =2,因此P (1,-2). 图1-2 图1-3 例?如图,抛物线21442 y x x =-+与y 轴交于点A ,B 是OA 的中点.一个动点G 从点B 出发,先经过x 轴上的点M ,再经过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N ,然后返回到点A .如果动点G 走过的路程最短,请找出点M 、N 的位置,并求最短路程.

经典几何中线段和差最值(含答案) (2)

几何中线段和,差最值问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一般处理方法: 常用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两个定点时) 垂线段最短(已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时) 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知两边长固定或其和、差固定时) 二、典型题型 1.如图:点P 是∠AOB 内一定点,点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运动,若∠AOB =45°,OP =△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6 . 2.如图,当四边形P 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4 7 . P A +P B 最小, 需转化, 使点在线异侧 B l

3.如图,A、B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到直线的距离AM=4,点B到直线的距离BN=1,且MN=4,P为直线上的动点,|P A﹣PB|的最大值为5. 4.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 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 边 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2 . 5.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AD⊥AB,AB=8,AD=CD=4,点E、F分别在线段AB、AD上,将△AEF沿EF翻折,点A的落点记为P.当P落在直角梯形ABCD内部时,PD 6.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 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

初中化学《常见地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课题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九年级 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 对应课标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3.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中考数学中的二次函数的线段和差以和最值问题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二次函数与线段和差问题 例题精讲: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1,0),与y 轴交于点C,直线经过点A,C.抛物线的顶点为D,对称轴为直线l,(1)求抛物线解析式。 (2)求顶点D的坐标与对称轴l. (3)设点E为x轴上一点,且AE=CE,求点E的坐标。 (4)设点G是y轴上的一点,是否存在点G,使得GD+G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G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得△BCF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标及△BCF周长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6)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S,使得SD-SB的值最大,若存在,求出S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7)若点H是抛物线上位于AC上方的一点,过点H作y轴的平行线,交AC 于点K,设点H的横坐标为h,线段HK=d ①求d关于h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d的最大值及此时H点的坐标 (8)设点P是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一点,当P点与直线AC距离最大值时,求P点的坐标,并求出最大距离是多少

1.如图,矩形的边OA在轴上,边OC在轴上,点的坐标为(10,8),沿直线OD折叠矩形,使点正好落在上的处,E点坐标为(6,8),抛物线经过、、三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AD的长。 (3)点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动点,当△PAD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4 1 2+ =x y 与轴相交于点A ,点B 与点O 关于点A 对称。 (1)填空:点B 的坐标是 。 (2)过点的直线 (其中)与轴相交于 点C ,过点C 作直线平行于轴,P 是直线上一点,且PB=PC ,求线段PB 的长(用含k 的式子表示),并判断点P 是否在抛物线上,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点C 关于直线BP 的对称点恰好落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此时点P 的坐标。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常见的酸和碱”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鲁教版?五四制(新版) 级 所需时 课内共用8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四个一级主题中的13个二级主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三个方面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是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与方法并初步学会如何应用实验来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二是初步形成了元素观、微粒观、物质观、变化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和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等基本的化学观念;三是初步体会到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宏观----微观---符号,初步会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发生的化学变化。本主题单元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知识紧密联系,其探究活动具有问题情境真实、实验操作简单的特点,本主题单元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为主线,把酸碱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方法教育三条线索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鲁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新版)课本第二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专题一:酸及其性质;专题二:碱及其性质;专题三:溶液的酸碱

性;专题四: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专题一、二、三是专题四的知识基础,专题四是专题一、二、三的整合、提高与升化。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及其性质、浓硫酸的稀释、碱及其性质、复分解反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pH的测定方法、中和反应及其实质等;教学难点:酸及其性质、碱及其性质、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实质等。 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效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掌握了酸碱的性质与用途、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应用、解答了本主题单元和专题单元中提出的所有问题、课堂综合检测(涵盖了本主题单元和专题单元中提出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调查报告、制作酸碱性污水处理专题的宣传手抄报、举办预防和治疗胃酸的科学讲座等。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的性质,理解酸的化学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会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认识碱的性质,理解碱的

二次函数中线段和差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中线段和、差最值问题 姓名: 1、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B两点,过点A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点C,其中A点的坐标是(1,0),C点坐标是(4,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1)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BCD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求出周长的最小值;(3)若点E是(1)中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位于直线AC的下方,试求△ACE的最大面积及E点的坐标.

2、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0)、B(6,0)、C(0,3 2 -),抛物线y=ax2+bx+c (a≠0)经过A、B、C三点。(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抛物线的顶点为D,在直线AC上是否存一点P,使得△BDP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直线 1 1 2 y x =+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D,抛物线2 1 2 y x bx c =++与直 线交于A、E两点,与x轴交于B、C两点,且B点坐标为(1,0)。⑴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动点P在x轴上移动,当△PAE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P。⑶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使|| AM MC -的值最大,求出点M的坐标。

4、如图8,对称轴为直线x =2的抛物线经过点A (-1,0),C (0,5)两点,与x 轴另一交点为B ,已知M (0,1),E (a ,0),F (a +1,0),点P 是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a =1时,求四边形MEFP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点P 的坐标.(3)若△PCM 是以点P 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求a 为何值时,四边形PMEF 周长最小?请说明理由. 图8 O A E F B M C P x y 备用图 A O M C E F x B y P

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已经分类整理

两线段之和最短专题 一、数学模型 1、实际问题: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村、庄送水,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2、数学问题: 已知:直线l和l的同侧两点A、B。求作:点C,使C在直线l上,并且AC+CB最小。 二、构建“对称模型”实现转化 三、练习题 1题图 2题图 3题图 1、如图,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分别为C、D,连接CD,交OA于M,交OB于N,若CD=18cm,则△PMN 的周长为________。 2、已知,如图DE是△ABC的边AB的垂直平分线,D为垂足,DE交BC于E,且AC=5,BC=8,则△AEC 的周长为__________。 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 AC=8,△ABE的周长为14,则AB的长。 4、如图,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若AC=5cm,BC=4cm,则△ BDC的周长为________.【正方形专区】 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 DN+MN的最小值为_____ 4题图 5题图 6题图

6.(201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BE=2,AE=3BE,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 7.(201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P在DC边上且DP=1,点Q是AC上一动点,则DQ+PQ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 7题 8题 9题 10题 8.(2012?)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E是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 9.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M、N分别为AB、AD的中点,在对角线BD上找一点P,使△MNP的周长最小,则此时PM+PN= _________ . 10.(2010?越秀区二模)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8,△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在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则PD+PE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 【菱形矩形梯形专区】 11.(2013?江)已知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6和8,M、N分别是边BC、CD的中点,P是对角线BD上一点,则PM+PN的最小值= _________ . 11题 12题 13题 12.(2008?)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6和8,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 13.(2011?)如图,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DAB=60°,E为AB的中点,F是AC上的一动点,则EF+BF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 14.(2014?一模)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4,E为CD边的中点,P为BC边上的任一点,那么,AP+EP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 14题

上海初三数学《线段和差最值》经典例题解析

上海初三数学《线段和差最值》经典例题解析 专题攻略 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如图1). 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台球两次碰壁”或“光的两次反射”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如图2). 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一般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就是第三边的长.如图3,P A 与PB 的差的最大值就是AB ,此时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即P ′. 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有时候求函数的最值更方便,本讲不涉及函数最值问题. 图1 图2 图3 例题解析 例? 如图1-1,抛物线y =x 2-2x -3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如果△P AC 的周长最小,求点P 的坐标. 图1-1 【解析】如图1-2,把抛物线的对称轴当作河流,点A 与点B 对称,连结BC ,那么在△PBC 中,PB +PC 总是大于BC 的.如图1-3,当点P 落在BC 上时,PB +PC 最小,因此P A +PC 最小,△P AC 的周长也最小. 由y =x 2-2x -3,可知OB =OC =3,OD =1.所以DB =DP =2,因此P (1,-2). 图1-2 图1-3 例?如图,抛物线21442 y x x =-+与y 轴交于点A ,B 是OA 的中点.一个动点G 从点

B 出发,先经过x 轴上的点M ,再经过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N ,然后返回到点A .如果动点G 走过的路程最短,请找出点M 、N 的位置,并求最短路程. 图2-1 【解析】如图2-2,按照“台球两次碰壁”的模型,作点A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的点A ′,作点B 关于x 轴对称的点B ′,连结A ′B ′与x 轴交于点M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N . 在Rt △AA ′B ′中,AA ′=8,AB ′=6,所以A ′B ′=10,即点G 走过的最短路程为10.根据 相似比可以计算得到OM =83,MH =43 ,NH =1.所以M (83, 0),N (4, 1). 图2-2 例? 如图3-1,抛物线248293 y x x =-++与y 轴交于点A ,顶点为B .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求线段P A 与PB 中较长的线段减去较短的线段的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并求出相应的点P 的坐标. 图3-1 【解析】题目读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就是求|P A -PB |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由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得到A (0, 2),B (3, 6).设P (x , 0). 绝对值|P A -PB |的最小值当然是0了,此时P A =PB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如 图3-2).解方程x 2+22=(x -3)2+62,得416x = .此时P 41(,0)6 . 在△P AB 中,根据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那么|P A -PB |总是小于AB 了.如图3-3,当 点P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P A -PB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AB =5.此时P 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