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图读书笔记

战略地图读书笔记
战略地图读书笔记

无形资产的描述----战略地图读书笔记

就像精准的出行需要旅行地图,企业发展也需要地图,那就是《战略地图》,它的作者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两位大师从平衡积分卡的维度很好的梳理了战略,他们的著作《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战略中心型组织》以及《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这三本著作形成了一个描述战略、衡量战略和管理战略的严密逻辑体系。《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恰恰就是关注战略描述,它是平衡积分卡体系的巅峰之作,是战略执行落地,企业发展的先行地图,有了地图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所以战略地图是协助战略执行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在书的开端给了我们一个思维模型,项目描述,寻找动态变化,资源配置,具体有以下步骤:模板。描述内部、学习与成长流程中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

主题。基于价值创造流程,阐述了战略的动态性;

新框架。描述、衡量学习与成长流程中的三项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并使他们与内部视角的战略流程和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这个思维模型为管理层在运营细节层面描述和管理战略提供了更多的材料。

不论你就面临就业、开始创业,还是已经工作几年的普通员工或者管理者,你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你在职场提升职业技能的途径。

1、什么是战略地图

了解企业的战略地图你才知道你所在的企业是在做什么,怎么挣钱。企业的成立都是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能够赚钱。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价值创造的战略时,才能够获得战略竞争力,能够更好的赚钱发展和壮大。一般来讲一个企业市值的75%以上源于传统的财务指标无法捕捉的无形资产,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不能用语言清晰的描述就不能衡量,因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特点是价值创造是间接的;价值与战略环境有关;价值是潜在的;资产是相互配套的,因此他们很难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衡量,战略地图刚好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说明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战略是连续统一体中的一环,战略包括并存且互补的主题,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整合。

2、价值创造流程

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包含运营管理、客户管理、创新流程管理、法规与社会流程,很好的描述企业的价值流程,包括不同层面是如何链接的,才能为之服务,才能更好的体现个人的在一个企业创造的价值。运营管理:

包含四个重要流程:开发并保持供应商关系;生产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分销和提供产品和服务;管理风险

开发供应商关系又可以细分为:更低的获得成本;适时送货;高质量供应;供应商新理念;供应商伙伴关系;外包成熟的非战略服务。

生产产品和服务可以细分为:更低的生产成本;持续改进;加工周期;固定资产利用率;营运资本效率。

向客户分销可以细分为:更低的服务成本;反应迅速的送货时间;提高质量。

管理风险可以细分为:财务风险(高负债率);经营风险;技术风险。每一个人详细的指标还可以根据各企业情况进一步细分为更具体的指标。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是企业根据情况需要考核的因素,是企业核心团队探讨出来的,达成共识的具象的要做到的细节,可以管控和衡量的能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细节。从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目标的联系来看,我们能确定培育卓越运营管理的能力,技术和组织氛围。流程改善中员工能力是改善运营的基础,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正在被机械化,数据的收集也在体系化,团队的学习促使员工不断创新和优化流程,不断找到组织内外的最佳实践,形成企业传承的文化底蕴,让运营自组织的不断优化,一个合理开发的战略地图为企业运营提供了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

客户管理:

包括四类流程:客户选择;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培育客户关系。客户选择可以细化为:了解细分市场;筛掉非盈利客户;瞄准高价值客户;品牌管理。

客户获得可以细化为:宣传价值主张;客户化大规模营销;获得/转化客户线索;开发经销商网络。

客户保留可以细化为:额外客户服务;“唯一来源”伙伴关系;服务卓越;终身客户。

客户增长可以细分为:交叉销售;解决方案销售;伙伴/集成管理;

客户教育。

客户管理流程关注客户价值主张的关系和形象维度,品牌形象有助于选择客户并获得客户,客户保留和客户增长流程与目标客户建立关系。成功的客户管理流程收入会在财务层面体现,高效的客户管理流程需要来自信息技术,员工能力以及文化和氛围的强有力的支持。数据营销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客户管理的员工能力,企业的数据收集系统性和企业的组织氛围(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都能给优化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完善高效的无形资产能够很好的把企业有限的资源提供给有价值的客户,匹配的无形资产本身占用的资源也是合适的。

创新流程

管理创新包括四个重要流程:识别新产品和服务机会;管理研发组合;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新产品和服务上市。

识别新产品和服务机会可以细分为:客户需求预测;发现新机会。资产组合管理(管理研发组合)可以细分为:选择和管理项目组合;拓展新产品的新应用;合作。

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可以细分为:开发阶段的产品管理;减少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

新产品和服务上市可以细分为:高速增长时间;生产成本、质量、周期;实现初期销售目标。

创新与客户层面目标的连接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创新流程的客户产出目标和指标包括功能、及时性和市场创新。创新产品的收入在财务指标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员工的能力,技术的支持和组

织的氛围,信息技术加强了跨部门经验和职能的快速沟通,创新的速度需要一个团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它的实现离不开组织的文化和工作氛围。

法规与社会流程管理

企业从四个维度管理并报告他们的法规与社会流程:环境、安全和健康、员工雇佣、社区投资。

环境可以细分为:能量和资源消耗;污水和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处理;产品环境影响。

安全和健康可以细分为:安全;健康。

员工雇佣可以细分为:多样性,招聘失业者。

社区投资可以细分为:社区计划;联合非盈利组织。

企业存在于社会,需要更多的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的慈善活动,这个也是国家支持的行动。企业的慈善努力在不断改善企业和社区的关系,社区和企业是互惠互利相互支持的,企业的税收带动社区的发展,社区的支持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任何不被社会容纳的企业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管理企业的法规与社会流程也是非常必须的。

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因为具体的企业进一步细分,每一个流程是相互关联,不断影响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离不开运营,生产,客户管理,创新以及社会的相互协调,学习能力层面的人,信息技术,组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统一为每一个运营细节提供有合适能力的员工,方便企业提升效率的信息技术,组织内部员工价值观想协调一致,努力目标的共识和每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由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构成,它占据了企业市值的绝大部分,也是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有着适合企业发展的技能,有着相同价值观的组织,有着匹配的信息系统才能高效的把战略落地,高效才能更好的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先机。人,信息系统,组织的协调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

为了创造价值,无形资产必须与战略保持一致,公司所有的无形资产发挥战略作用需要一体化计划的支持和整合。

人力资本准备度

1、根据价值创造流程决定企业发展需要的战略工作组群(一家化学公司的战略工作组群包括产品开发合伙流程;应用研究流程;客户合伙流程;订单旅行流程;供应链计划流程;存货补给项目;环境业绩项目);

2、构建能力图解,也就是详细确定这些工作的需求,能力图描述了某一职位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

3、评估人力资本准备度,评估每个工作组的人是否适合岗位,能不能通过组织培训达到要求,还是需要进一步外聘。

4、人力资本开发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讨论变化战略工作组的工作内容以及能力架构,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准备好需要的人,知识和技能。

信息资本准备度

1、描述信息资本,信息资本包括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本应用程序。技术设施包括有效地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本应用程序的技术(如中央服务

器和通信网络)和管理专长(如标准,灾难计划和安全)。信息资本应用程序就是由信息、知识和技术组成的程序包,它建立在技术基础设施之上,支持组织在创新、客户管理、运营管理以及法规与社会方面的关键内部流程。应用流程有三类:交易处理型应用程序;分析型应用程序;变革型应用程序

2、使信息资本与战略保持协调一致,合适的信息资本能让公司及时得到企业内部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了解进程,风险和趋势。

3、为战略IC投资分配资源,信息资本也在随新兴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信息技术也要提前计划投资,跟上创新的需求。

4、衡量信息资本准备度,信息准备度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测试,也可以通过调查使用者评估每个应用程序的满意度。信息系统是辅助工具,要更大的方便每个战略组的工作使用。不断评估,不断提升才能更好的配合战略计划的实施。

组织资本准备度

组织资本有四个组成部分:

文化:执行战略所需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内在化。

领导力:各阶层中动员组织朝着战略发展的合格领导的可获得性。

协调一致:个人、团队和部门目标和激励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团队工作:整个组织共享的具有战略潜力的知识。

战略地图描述了战略所要求的变革,如新产品、新流程和新客户。同样这些变革确定了团队所需要的新行为和价值。开发组织资本战略的第一步是确定主要战略所隐含的变革议程,这一变革确定了战略所要求的组

织气氛转变。目标有两类: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所需的行为变革;执行战略需要的变革。

下列三种不同的行为变革是价值创造所持续强调的:

1、关注客户

2、有创造力和创新性

3、传递结果

与执行战略相关的另外四种行为变革为:

1、理解使命、战略和价值

2、创造责任性

3、公开交流

4、像团队一样工作

文化反映了刻画团队或组织职能特征的主导态度和行为,组织的共同文化为共同目标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领导力特别是管理转型变革的领导力是战略中心型组织的核心要求,高效的领导班子将有机会组织和支持转型计划。

创造价值需要领导者从关注客户开始,以便发现更多的客户的需求,创新和冒险是创造价值的另一个优先任务。

执行战略,领导要利用四个独特的行为动员和指导其他人的行为,他们自己必须阐明组织使命,战略和价值,责任心和协调一致把公司战略和个人业绩相连结。

开发人力资本,组织需要不断提早培养出为公司创造价值,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人,公司战略要求员工的能力要与时俱进。

衡量领导力开发流程比衡量领导能力更直接,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理解使命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领导力开发流程必须关注领导者如何开发他们必备能力的领导开发流程,描写组织希望领导者是什么样的领导能力模型。

协调一致是授权的必需条件,即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一个共享的愿景和一个对个人作用如何支持整个战略的共识。协调一致包括创造意识和建立激励两步。

团队工作和知识共享,知识在组织内共享将更好的提高整个组织的潜力。创造知识使得使用者易于获得的信息被组织起来。使他们以电子形式再现。开发知识要求学科专家筛选和批准其他人递交的信息;分配知识保证了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知识。知识共享才能让知识更好的为战略服务。

组织资本准备度报告,组织资本把战略的框架描述清晰,使得企业的组织准备可以被衡量和改进,组织资本准备度影响着每个组织战略的基础。

当人力资本集中于那些实施组织战略关键流程的战略组群时,他们得到了提升;当信息资本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协助人力资本在战略内部流程方面创造卓越业绩时,信息资本最有价值。当更多的无形组织要素,如文化,领导力,协调一致和团队工作对成功的战略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战略地图为价值创造过程和组织,人力以及信息实施搭建的过程等无形的因素用语言描述提供了方向,通过组织的思考能够进一步细

化,进一步衡量,当然具体的应用要结合更好的案例,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好有道理的道理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有它的假设前提和应用边界。没有一个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可应用的万能模板,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可能的途径。最后抛弃书中过多的案例用现实中的一个案例作为我读书笔记的结尾,此案例摘选于凯叔讲故事的联合创始人朱一帆老师对他们公司组织进化的解读

凯叔讲故事公司的三宝:使命、愿景、价值观,他们的三宝不是一个人自嗨,而是创始核心团队一起花了两天时间探讨出来的,他们的使命是“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愿景是“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童年品牌”,价值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永不磨灭的好奇心”。

凯叔讲故事团队把“独立之人格”拆成“诚信、担当、务实”,反馈到员工心里就是做对得起良心的产品和服务;“自由之思想”拆成“合作”,这个合作是积极的帮助团队和个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创新,是突破;“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是心存敬畏、不断学习、勇于尝试。

凯叔讲故事团队把使命、愿景、价值观落地考核,形成闭环,他们的考核除了业绩指标还有价值指标。价值指标里包含价值观,尤其是管理团队要有跟公司统一的价值观、能定战略、有战略拆解执行力。

事情的发展总是变化的,这要求一个组织事事回应,不断优化。他们的组织文化经历过一次淬火,因为一个产品的小瑕疵,一边是一百万的库存,即将断裂的资金链,一边是自己企业的价值观,一群人为了坚

持自己的价值观把不符合价值观的库存全部清理重新来做,这也是对组织文化的考验,坚持了挺过去了这个组织将会变得更强大,更被人信任。当一次瑕疵被掩埋会有更多的类似的事件发生,事情发展到后边都会是生死危机,搭建起组织的文化,使命,价值观,不断地衡量优化,是保驾一个组织健康自组织发展的三宝,它不该只是流于形式,每一次用心的思考和衡量修正都会给组织在一个阶段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一个战略方向内按照一幅地图行走会更好的达到目的地,以终为始,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出发点,战略地图是帮助战略更好的落得执行的工具,能为在一个组织内晋升发展的你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事情不都是按照我们想象的发生,给自己的创新思维留一扇门,凡事反过来想,让自己成为工具的掌舵人而不是成为工具的奴隶,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战略地图是一本帮助你在一个企业内发展的很棒的工具书,书中有大量的案例来解释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组建自己的无形资产,本书需要更好的实践,我只是体味到了书中宝藏的一角,它在为我的职场提供帮助,它是否对你也用很大的帮助呢,开卷有益,欢迎大家一起探讨这本工具书。

战略管理读书笔记

战略管理读书笔记 【篇一:《战略管理和经济学》读书笔记】 《战略管理和经济学》读书笔记 熊杰 mg0102146 作者简介 richard p. rumelt,加州伯克利机电工程硕士学位,1972年获哈佛商学院博士学位。1976年进入加州大学执教。1995-1998年间担任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主席。 dan schendel,195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mba,1963年斯坦佛大学商业管理phd,1965年加入普度大学krannert管理学院。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执行董事。 david j. teece,宾州大学ma,1975年宾州大学经济学phd。 1982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执教,1989年起任三 菱银行国际商业与金融教授,1994年起任加州伯克利institut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mio)主席 文章简介 本文是《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年的关于战略管 理与经济学的特刊中的综述性文章,这期特刊探讨了战略管理与经 济学互相影响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情况。最近几十年来,战略管 理的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吸收经济学的语言和逻辑方式。这些变化正是由于战略学家对不断扩展的经济学的使用和经济学家 不断增长的能力,运用新的工具和更加丰富的理论解决战略管理的 中心问题。 本文对大量的关于这两个领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论文和文献进行了 综述,让战略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这种理论和运用的交流中互相认识 到对方的贡献、局限和机会,以期望为读者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是 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这篇文章还探讨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谁)会引导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战略思考和战略 学家或者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 本文主要结构:(1)、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战略管理交流的发展历史;(2)、介绍了引起这种交流的主要的因素;(3)、探讨了两 方面在今后的可能发展状况;(4)、对这期特刊中的几篇文章作了 一些引导。 战略管理中经济学运用的简要发展历史

竞争战略读后感1500字

竞争战略读后感1500字 导读:《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最有名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的出版令其登上世界管理思想领域巅峰。此时,他年仅33岁,这部作品也使得波特成为哈佛炙手可热的教授,他的理论更是商学院必修的课程。在学校,他为大企业新任经理人开大师班;出了校门,他的竞争理论影响了全球的跨国公司及世界各国的政府。 这本书以一组用以对产业和竞争者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和技 巧的介绍开篇,进而逐个剖析了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和全球性产业中的竞争战略。书的最后部分介绍了企业面对重大战略决策时所需的分析技巧:纵向整合、业务能力扩展、放弃通讯进入新业务领域等,有助于经理们对竞争者的突然行动、自身产业的新闯入者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化做出预测并做好准备。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思想的精髓在于他总结了三种竞争的战略模式:“差异化”、“成本领先”和“集中一点”,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要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但是,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各行业竞争情况的变化,主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在逻辑上,当我们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内考察时,可以发现,波特理论的中心是“产品”——顾客是因为低价格,或是某种独特之处,才选择这种产品的。在实践上,仔细观察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就能够发现有些是波特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公司。微软可以说是当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但是微软的成功并不是源于“最佳产品”,不是因为它便宜,更不是因为它独具特色。实际上,从MS-DOS到WINDOWS,微软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最好的,至今还有不少人宣称,苹果公司的产品是最有个性的。尽管如此,微软还是牢牢的占据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它的竞争优势既不是因为低成本,也不是产品差异化,而是源于整个系统的支持,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锁定”。 另外还有一类公司,它们在每个具体产品的市场份额都不是最大的,成本不是最低的,产品也不是最有特色的。但是,这些产品可以很好的集成在一起,给目标顾客提供最完备的解决方案。结果这些企业同样取得了成功。这种战略选择的重点在于顾客,可以叫做“顾客解决方案”战略。 因为波特的理论分析是基于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进行的,所以,在技术、产品,客户、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环境中,像上面所说的例子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和使用波特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看到这本书,我想到以前看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上9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统治着世界。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新航路,从此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荷兰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大部分领土在海平面以下、以商业为主的弹丸小国,竟盛极一时;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确定议会内阁制度,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度遍布世界六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紧跟着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曾经征服了欧洲,但是,法兰西真正征服世界的,是文艺复兴开始至今,一直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思想的力量,真正使法国称霸世界的人,是躺在先贤祠的那些文学、思想巨匠,即使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丢掉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仍然不能改变法国的大国地位;德国在普鲁士军事统一之后迅速走上扩张道路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俄罗斯通过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强大起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大大增强,美国则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终成世界一极。而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儒家的传统思想“以和为贵”和“仁义礼爱”,虽然有野心去统治世界,但我们确实在当今世界越来越体现出大国的地位。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会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都体现在经济方面,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连串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并且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历程是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能亲身体验的,所以人们会认为即使将来中国真能统治世界也是经济上的统治。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说“一个国家行使和保持全球霸权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但是,马丁.雅克却打破了常人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

平台战略_读书笔记之三

平台生态圈的成长

当一群企鹅站在冰崖边,虽然它们都急于下海捕食,却没有任何一只企鹅愿意首当其冲先跳下海。 原因是,企鹅们害怕海中可能有更强大的捕食者。如果自己先跳下去,被鲸鱼或海豹吃掉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它们宁可一起挤在崖边,伫立不动。 然而,只要有一小撮企鹅跳下,越来越多的企鹅会跟着往下跳。因为这样一来跟随者承受的风险将大幅降低,而后方的企鹅因为怕捕捉不到食物而急于跟进。

平台生态圈的成长为何必须引爆网络效应?根据“创新散播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源于人们面对新技术或新点子时反应所呈现的钟形曲线。该钟形曲线与平台生态圈的用户市场发展性质相似。初创时期愿意采纳的用户比例相对较低,成长较缓慢,但进入成长期时,用户数量会出现激烈的攀升的状态,进入成熟期以后又回到缓慢成长的趋势。只有当平台上的用户达到一个“临界数量”,平台才能运转和维持。 创新者(2.5%)初期采纳者 (13.5%) 早期多数 (34%) 后期多数 (34%) 落后者 (16%) 实 际 用 户 数 量 实际用户数量 X Y Z 直虚线是对用户 增长率的预期 S形的曲线是实 际的用户增长率 X/Y/Z是三个市场 份额均衡的状态。 分别代表市场的初 期/中期/后期

创始之初的三大难题 平台生态圈创始之初面临的三大难题。 如何引发网络效应(引爆点)如何确保网络效应的持久性发展哪一边的市场群体 平台连接了双边市场以后(例如:商户和消费者),又该先发展哪一边的群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激发网络效应,尽快吸引用户达到“临界数量”,平台才能自行运转与维持。 初创时期的平台,网络效应甚微,如何触发是难题,如何保持其持久性则更无从说起。那就需要使用“非网络效应的价值”。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 洪山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定位是指如何让潜在顾客将你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定位是指如何找到一个最有利的位置与竞争对手抗衡。你的商业战略是成功还是失败,要看你对定位流程中的五个最重要的元素有多少了解。 1、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 就储存信息而言,心智不是一个合适的容器,因为它一次只能处理七份信息。人们因此而学会了在心智里给产品和品牌分门别类。 如果某个竞争对手想增加自己的业务量,就必须把消费者心智里已有的品牌挤出去,或者将自己的品牌与其他公司的地位挂上钩。人的心智不会接受任何新的或不同的东西,除非它们与原有的东西相关。如果你有一个全新的产品,告诉潜在顾客“它不是什么”要比你告诉他们“它是什么”更管用。例如“无糖苏打”、“无铅汽油”这些新产品便找到了与已有的产品进行竞争的最佳定位。 2、心智讨厌复杂费解的东西 人类对学习的依赖性很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科学家说:“学习是人类获取新信息的途径,记忆力是他们在心智中长时间地保存这些信息的途径。” 如果记忆力如此重要,那么被心智记住的秘密是什么呢?答案是简单。人们会抗拒令他觉得费解的概念。他们希望什么事情都能简单得像按个钮就能搞定一样。所以,在向潜在顾客传递你的产品概念时,不要给他们一些复杂难懂的答案。 3、心智是缺乏安全感的 人的心智往往是感性而非理性的。如果你问人们他们为什么要购买某一产品,答案常常是含糊不清的,或者用处不大。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常常依赖别人来帮助他们决定到底应该怎么做。因此,名人推荐便成了最古老、却最有效的广告办法之一。制造从众效应是另一种应对此类难题的办法。 4、心智不会改变既有观念 人们普遍觉得,一个为新产品所做的广告应该比为已经占据了一定“江湖地位”的老品牌做的广告能够吸引到更多注意力。但实际结果是,与新产品相比,受众对他们已经知道的产品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家名为McCollum Spielman的调查机构在过去23年中测试了22,000种类别的新产品做的广告。他们发现,10条是为6,000条电视广告,其中将近. 如果拿新品牌与老品牌相比,这10种类别的新产品中只有1种能明显吸引到人们的兴趣。可见人们对新品牌的实际态度与我们想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要改变人们头脑中已有的观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如果你被摊上这个任务,趁早拒绝为妙。 5、心智可能失去焦点 以前,大多数大品牌都在它们的顾客当中拥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度。但是现在由于产品线的延伸,这种认知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在同一个品牌上承载的产品类

什么是战略 读后感

2011级人力2班吴巧20113055 什么是战略 ——《what is strategy》读后感 在《what is strategy》一书中,迈克波特尔很明确的做出了对战略的定义,即: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而人们常常很容易混淆取得效益的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运营和战略,对于此,迈克波特尔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运营不同于战略却有息息相关,运营效益意味着相似的运营活动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战略定位则意味着运营活动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 要想取得长期的竞争效益,光注重运营效益是不行的,因为运营效益的提高受到两方面的局限,第一,最佳实践会迅速传播开来。企业在运营效益上的竞争推动了生产率边界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每个企业的水准。然而这样的竞争使运营效益得到了绝对的提高,但是没有人能获得相对优势。第二,竞争趋同。企业越是以他人为基准,企业间的相似之处便越多,这些运营活动的通用性就越强,战略就会趋同。运营效益代替了战略,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零和竞争。 因此,迈克波特尔提出了战略的实质存在于运营活动之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他认为竞争战略就是要创造差异性,即建立一套独特的不能为别人所模仿的配套的战略体系,即战略配称。战略配称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性。 另外,在战略制定时,有两点不得不提。第一,在影响战略的诸多因素中,强烈的增长欲望也许是最危险的,迈克波特尔称之为“增长陷阱”。单方面的追求利润是很危险的,到最后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制定战略时因追求有利润的增长。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读书笔记

战略历程 亨利*明茨伯格约瑟夫*朗培尔 第一部分作者介绍 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里尔,著名管理学家,长期担任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管理学教授、法国欧洲管理学院的组织学教授。 ●学术经历&荣誉头衔 196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 1962年获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 196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 1968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战略管理》、《管理研究》、《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 ●学术思想&代表著作 研究领域涉及一般管理学、组织学;目前致力于考察管理的本质及模式、组织的形成过程。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著有90多篇论文和7部专著。 明茨伯格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 《经理工作的性质》、《组织的结构》、《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战略过程》、《明茨伯格谈管理: 我们的奇妙组织世界》、《战略规划兴亡录》和《穿越战略理论的丛林》等。 1973年出版的《经理工作的性质》是明茨伯格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明茨伯格通过对5名首席执行官的研究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向长期以来关于管理者工作的四种传说提出了挑战。他指出,传统的有关管理内涵的界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涉及人际关系、进行谈判、激励下属、解决矛盾、建立信息网络和传递信息、在几乎没有信息或公有少量信息的前提下决策以及分配资源等。 明茨伯格强调管理者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管理者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者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国际实践管理教育创新 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他的名言是,MBA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当今的MBA教育更大程度上是“B”(Business)而不是“A”(Administration):它们大多是关于商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功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本身。它们招进那些没有多少管理实践的年轻人,给他们填食各种理性分析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各个专业功能的独立专家,而不是善于合作的管理者。 明茨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利用他的影响力,花了7年时间,全心打造了一个融科学、艺术与手艺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Master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简称IMPM)。 IMPM下一步准备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管理发展中心,负责IMPM及基于IMPM的其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IMPM的第八届(2003年4月底开学)计划将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招收参与者。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题目: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物流管理1601

目录 一、作者简介 (1) 二、内容提要 (1)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1) 1、五力模型 (1) 2、三大战略 (2) 3、价值链 (2) 4、钻石体系 (2) 5、产业集群 (2) (二)、《竞争优势》主要内容 (3) 1、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3) 2、成本优势 (3) 3、标歧立异 (3)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 (4) 三、心得评论 (4) 四、结语 (4) 五、参考文献: (4)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 (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1947-),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迈克尔·波特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现在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迈克尔.波特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二、内容提要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1、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战略管理思想演进读后感

战略管理思想演进读后感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为制定组织战略而做的工作,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战略管理能够影响组织的业绩、协调组织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应对不确定的环境,更与管理者制定的决策密切相关。因此,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的显得尤为重要。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0-1940末期的早期计划理论时代,第二阶段是1950初期-1960初期的长期规划时代,第三阶段是1960初期-1970初期的战略规划时代,第四阶段是1970初期-现在的战略管理时代(具体可分为70年代的环境适应理论时代、80年代的竞争战略理论时代、90年代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时代以及90年代后期的协作联盟战略时代)。 纵观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每一次理论的突破和发展都源于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变化,虽然每一种理论的研究重点和主流思想并不相同,但是大体上都是在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有规律而无定式。而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在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从静止、机械、孤立、局部向动态、联系、有机、全面发展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进化,同时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和工作专业化的思想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管理的关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阶段,无论是泰罗从工厂视角提出的“用科学调查和知识代替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从组织整体视角提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职能思想是早期计划计划理论时代的代表思想,它们都强调用事实、理性、思考和规则来代替随心所欲和个人习惯,这是管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虽然在短期内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但过于简单、粗糙的理论无法适应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战后经济发展,最终让位于长期规划时代。 进入5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生产了的大发展的繁荣,人们的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社会和政府也随之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加之全球性竞争激烈,企业管理人员由此在传承原有思想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较早起计划理论更为长远、更为复杂的长期规划,“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由此到来。一方面,人们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和考察更为深入,各个学派的管理思想碰撞交汇,极大地推动了管理思想的深化;另一方面,管理思想的汇聚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管理思想史上的混乱局面,给大中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环境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更是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因此,长期规划规划逐步被重视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的战略规划所取代。 六十年代以后,复杂、动态、竞争激烈的管理环境使人们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管理的重点转向“适应环境变化、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上,产业竞争学派、资源与能力学派、制度学派的兴起和传播使得战略管理的思想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初期的战略规划思想认为企业的能力始终可以适应发展的战略,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和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逐步取代了战略规划,更加突出了企业对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过程,也突出了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的研究重点也转变成“主动适应环境突变及机会和威胁、制定和实施战略并重,因地制宜和周期性程序并存。其中,“结构追随战略”的环境适应理论、“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时代以及“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的协作联盟战略理论都是紧跟时代的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 综上,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是一个长期发展与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环境、充分认识外部竞争环境、站在系统和长远的视角上做出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战略管理理论还将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战略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企业如何与时俱进,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大国战略》读后感

《大国战略》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国战略》读后感 文/王维功 《大国战略》这本书由我国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等编著,该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讲述了中国决策的历史依据、现实抉择及未来趋向。这本书一方面讲述了我国目前的国家安全战略、周边安全和海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爱国精神等进行了阐述,让我们在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深深的思索。 感悟一:一个国家,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只有自强自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才能够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我们要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回顾历史,大清王朝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终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中国独立自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使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当今的中国也要继续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政治上,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的利益,也要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农业、工业、

第三产业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国家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在军事上,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化部队,维护好国家的安全,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救援活动、国际维和任务,展示大国风采,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国家的良好形象。 感悟二:一个国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也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思,更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民族意识。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不断发奋图强。清朝之所以走向灭亡,就是清政府骄傲自满,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朝鲜半岛局势危机四伏,朝美双方对于半岛无核化未达成一致;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发展;邻国日本右翼存在着抬头的趋势;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对我国的施压。以上种种情况,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发展,因此,我们国家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 感悟三:一个国家,要加强爱国教育。 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从舍生取义的刘胡兰烈士到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同志,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发展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然儿前一段时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佳良,身为共产党员,

《竞争战略》读后感

《竞争战略》读后感 从行业分析来看,CCM前面有舜宇,后面有丘太、欧菲光、还有歌尔声学、四季青、盛泰等。舜宇有光学背景作为支撑,而且是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四季青、盛泰在CSP方面有制造成本优势。另外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低端目前正在被waferlens替代。另外还有一块非手机模组业务,这块是对于大公司来说并不看重,如舜宇、欧菲光、歌尔声学等,另外对于四季青、盛泰对于非手机这块并没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公司经过8年发展和积累,刚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作为,具体优势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资源、质量管理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几方面。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个人认为对于公司来说,最适合的战略是产品差异化战略,既提高COB的产品线和非手机模组的市场。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们自己的“职业战略“可以这么说,1、 进入威胁:CSP封装产品技术和资金要求低,我们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而行业本身对行业的新进入者,是友善的。2、替代威胁: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低端目前正在被waferlens替代,替代危险性大。3、买方侃价能力:此产品的可替代性大,sensor和lens决定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低。4、卖方侃价能力:由于元器件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要求高,价格控制能力差。5、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高端没有优势,COB制造能力不足;低端制造成本高(相对华南模组制造厂)。战略准备根据我们公司多年发

展和目前状态而言,对于COB模组方面,引进资金,充分发挥制造能力,提升品质和良率,为拓展国际品牌客户做准备。 对于非手机业务,集中所有非手机业务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集中发展,找到产品发展突破口。品牌形象方面:对于我公司的品牌形象虽然已经树立,但品牌并未达到人所皆知。要扩大公司业务,必须广为宣传,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而介于我公司特殊的产品性质,广告宣传比较局限,宣传力度应该在培养客户忠诚度和其他公司或我公司附属产业介绍等方面加强。总结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结合公司的特点,提高CCM的自动化生产(COB封装和产品自动化)和产品的特殊化方向发展(非手机产品)。另外战略不是目标,就是这样去定位。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战略应该分析你的竞争优势何在,总之战略仅仅是一个分析工具,而具体的实施过程将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走在困难前面,困难才不是困难。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精彩的一生。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迄今为止,任正非一生真实讲述,不保留,不回避。追寻任正非创业至今一路心迹,娓娓道理,知无不言。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引言

凡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人物,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闪光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特质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在任正非的身上,我想这一点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坚持 坚持,是任正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坚持这个词,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纵观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坚持是必须条件。“坚持就是胜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有一段时间也将此句奉为座右铭,贴在墙上。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任正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今天,尽管很多员工说他是独裁者,说他是军阀,但不可否认是他把华为带到世界通信行业的霸主之林。突然又想到毛泽东,前几天去北京,还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仪容,就是这个时代伟人,一样有着变态执着的精神,取得了旷古功绩,也犯了严重错误。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管理中时刻都渗透着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他也一样的会犯错,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华为的进步和发展。说到现在我似乎有一点理解,何谓坚持,在大方向上的坚持,再变态也不为过,前提是符合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就是个人眼光和时代的要求,两者有匹配,靠的是智慧和机遇!任正非阴差阳错搞了通讯,并且变态的坚持,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所以他成功了,盖茨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坚持,所以也成功了,如果他们做汽车的,会不会如此成功呢,不一

平台战略读书笔记

平台战略读书笔记 导读:《平台战略》是2013年的一本书,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用大量本土案例诠释商业模式。接地气,有逻辑。编者最近翻阅此书,颇受教益,因为他往往用很清晰的表述说出你肚子里的那点意思。 平台战略模式指:连接至少两个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巧妙地从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亚马逊kindle连接书商和读者,交易平台(淘宝,甚至市集)连接买卖双方,安卓连接手机商、软件开发商、用户和广告主。 一个成功的平台并非仅是提供渠道和中介服务,精髓在于打造完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平台连接的任意一方的成长都会带动另一方的成长。 以下为书内容的核心摘录: 1、产业链从单边向多边重组。以出版业为例,原产业链为:作者-经纪人-出版社-印刷厂-经销商-零售商-读者。每一个上层都需要为讨好下级而努力。而如起点 中文这样的网络阅读平台直接连接作者群和读者群,两方互相影响,互相成长,包括群体的数量和作品的数量,同时,价格,速度等都有明显的进步。 2、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就是利用群众关系来建立无限增值的可能性,即产生网络效应——通过使用者之间的网络建立,达到价值激增的目的。如不用来往的一个原因是微信上已经建立了更完善的关系

网。 3、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摈弃产业链单向流动的看法,扮演连接各方的媒介。如书店不好做,但是诚品书店善用房地产平台,以书店的品牌引流,引入美食街、艺术设计商店等,类似的还有宜家,KFC。 4、分析或设计平台商业模式的首要步骤是定义双边或者多边的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讨好各方。 5、激发网络效应,包括同边网络效应和跨边网络效应。(同边即同一群体,如淘宝买家相买家;跨边即不同群体,如买家相对卖家)。书中举例开心网抓到了“转帖”、“发表观点”、“投票”等引爆了网络效应。 6、建立用户过滤机制。有些用户会对平台起到副作用,如招聘平台来了一个发一个征婚广告。 过滤的方法有:实名注册,用户彼此监督举报 7、设定“付费方”与“被补贴方”。平台从付费方收费补贴被补贴方的目的是希望以此促进被补贴方群体数量的增加,因为平台的各方是互相促进,被补贴方数量的增加会带来补贴方的增加。(备注:还有一个是可以先花投资人的钱,如滴滴打车补贴用户,京东负利润流血快跑,不过作者整书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融资方面的事情) 8、补贴方的选择: a、对金钱敏感方,如注册送20元;

竞争优势》读后感

《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竞争优势》这本书,整体阅读下来,耐人寻味,受益匪浅。 基本概念 一、竞争战略的选择的两个中心问题(产业吸引力、竞争地位) 1.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固有 的盈利能; 2.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三、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差异; 四、决定企业盈利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吸引力; 五、五种竞争作用力分析产业吸引力,随产业不同而不同,随产业发展而发展。企业通过其战略能对这五种作用力施加影响; 六、改变产业结构的战略是双刃剑,因为企业能想改善产业结构和盈利能力那样轻而易举地破坏掉他们; 七、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问题时企业是否能攫取趣味买房创造的价值,或是确保这种价值不落入他人囊中,产业结构决定了谁占有为买方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比例; 八、供求平衡影响短期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决定了长期盈利能力; 九、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中(成本集中、差异化集中); 十、成本领先、差异化在多个产业细分的广阔范围内寻求优势,集中战略在单个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或差异化; 十一、竞争优势为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 十二、典型的低成本生产商销售标准的、实惠的产品并且极力强调冲一切来源中获得规模经济或绝对成本优势。成本领先者不能无视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的价值近似意味着为获取满意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必要的削价不会抵销成本领先者的成本优势。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是唯一的成本领先者,格外依赖于先发制人;

十三、差异化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力求求客户普遍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他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他因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 十四、与成本领先战略相反,如果存在多种为客户普遍重视的特质,产业中将可能有不止一种成功的差异化战略; 十五、集中战略的奇特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目标市场必须或者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或者为了适合目标市场的生产和交货体系必须与其他产业细分市场不同; 十六、集中战略的企业在其他细分市场上也应有与竞争对手类似的服务; 十七、决定产业盈利能力的五种竞争作用力: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1新的竞争对手入侵;2替代品的威胁;3客户的侃价能力;4供应商的侃价能力;5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成本行为 企业的成本地位源于其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取决于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我称之为成本驱动因素。若干个成本驱动因素可以结合起来决定一种既定活动的成本。同一产业的各个企业如果采取不同的价值链,那么它们之间重要的一个或多个成本驱动因素便可能互不相同。企业在一项价值活动中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地位。 成本驱动因素 十种主要成本驱动因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它们是: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台、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一项活动成本的结构性原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控制之下。驱动因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一种特定活动的成本行为,各项价值活动中成本驱动因素的相对影响会大相径庭。因此,没有一种成本驱动因素,如规模或学习曲线等等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能够使企业对其相对成本地位的来源和它如何被改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证券市场周刊商业地产重估。竞争对手带来的战

《爆品战略》读书笔记

把去年读的《爆品战略》一书结合之后阅读的一些书籍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爆品思维就是找准客户的需求点,直接切入,做出足够好的产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在这一款产品上做突破!也就是单点突破,这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打法!产品是1,营销是0,有营销无口碑(好产品)必死无疑! 很多人会问你作为一家企业,一天到晚的去想怎么营销、定位、占领心智位置、怎么推广,产品不管了吗?是啊,作为一家企业,在你生产的能力下生产公司能做出的好产品不是企业的天职吗? 其中作者总结到爆品三因素:一个极致的单品、杀手级应用(不要过多聚焦于产品功能点,而应该找到用户的应用点(用户的感知质量物超所值性价比高)爆炸级的口碑效应(利用用户的社交口碑效应) 作者举例讲了腾讯产品手册:通过搞定用户的使用场景,搞定用户! 不管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做生意就是做流量!传统遵循店面大多、招牌亮、广告大力砸必然带来持续多流量,在互联网经济的环境下,游戏的规则有所不同,遵循流量黑暗森林的法则,流量为王,常常出现跨界打劫!而且流量的分布很多时候也呈现出二八原则,当下我们的所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热门APP吸收了大量的流量。 紧接着作者引入了颠覆性的微创新的概念(微小硬需、微小聚焦、微小迭代,就是一针捅破天让用户尖叫)能带来非线性的改变。传统企业特别依赖广告、营销,所谓的“营销为王”“渠道为王”就是这种策略下的产物。但是,在这种策略下产品不仅不是第一位,用户体验更是被严重忽视。 这种竞争策略的好处是:带来较强的品牌溢价。这使得为了占领心智阶梯,定位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寻找信任状。 第一招是抢第一:心智阶梯位置无人占据,抢先占位。有一些做企业咨询的公司,定位的一个常见招数就是在xx后面加一个领导者。我只要看到有企业的口号是“《x行业领导者”,一般都会问,你们是“定位”的客户吧? 要想抢第一,定位就是要让你聚焦、做减法,这个是很有用的。定位还要让你砸广告。这种模式,基本上是强广告强推,但是广告一停,消费者又记不住了。 第二招是强关联,心智阶梯位置已被占据,企业可努力与阶梯中的强势品牌关联起来,使消费者在首选强势品牌的同时,紧接着联想到自己、作为第二选择。比如,七喜,定位自己为非可乐;东两阿胶宣传滋补三大宝:人参、鹿革和阿胶。 第三招是技术和品牌拉动:通过技术牌或者猛砸广告的品牌效应,来建立公司的强区隔,然后进局者没有办法超越甚至跟随。寻找消费者心智中的信任状是以营销为中心,但是对新创业公

竞争优势读后感

《竞争优势》读后感 这学期接受了《战略管理》这门课,在王明成老师的提点下接触了不少专业书,比如《蓝海战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等管理领域名著,受益良多,尤其是这本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著名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是管理领域中经典性的著作,这三部著作对与我们这些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三部曲的前两部发表于80年代初期,而且正如著者所说,著述所针对的读者是实际工作者,这就使三部曲拥有极为广阔的读者群体。三部曲的多次再版可以证明读者的广泛及其内容经久不衰的魁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不仅理论工作者而且实际经济工作者,包括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的或非政府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已逐步认识到,波特的著述为理解企业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基本方法与结构性的知识框架。波特的许多光彩夺目的思想,例如关于竞争的五种作用力、三种基本战略、以及价值链的分析框架是如此强有力,以至于财务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等非常专门的领域也都全面地融入并吸收了这些思想。作为我这样的门外汉要精读这三部曲有点不太可能。但是最近,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终于下决心把三部曲中间的一部《竞争优势》借回来读完了。 竟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竟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适当,例如刨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或者有效的实施。竟争战略是要在竟争发生的产业宏观平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竞争地位。竟争优势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利的、持久的地位。 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所谓的竞争优势无非是利用多种多样的IS以及其他的Business 工具去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某个领域或者是多个领域相互作用形成优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等。 运作模式包括: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力等。 产品和服务包括:高价值、优势价格、独特性等 “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千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很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战略管理读书笔记

第二次读书笔记 上次的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波特的竞争力战略进行。笔记提出了此理论的不足之一是其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的因素,他完全把企业当成可任意再塑型的橡皮泥。事实上,早期的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兼顾了内外因素的探讨,但是后来的研究要么是只关注于外部,要么只关注内部,当然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当企业的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由于企业内部相差无几,关注外部因素的战略理论会被重视,这也是上次笔记的观点之一,即波特所处时代背景是企业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当然产业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波特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重视也被应用,但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新的理论总会出现。本次阅读的就是这些理论文献中的经典部分。 《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巴尼的这篇文章目的是探讨企业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巴尼认为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这些条件是: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并用此理论分析了信息处理系统、良好声誉、战略规划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同时,他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的满足以上条件的资源。 在对此文章做出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巴尼在文中涉及的社会福利问题。巴尼认为实施基于资源制定的战略的企业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的,因此其最大化了社会福利。而实施基于产业结构制定的战略的企业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产业结构,因此损害了社会福利。我认为同质化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差无几,比的是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是最大的,虽然这对企业来说赢利可能是最低的。事实上,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无法同时达到最大,只会处于某个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实施基于资源制定的战略的企业获得的利润类似垄断利润,因为别的企业并没有这些资源,而垄断对社会福利显然是不利的。 这篇文章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 其关注的是持续竞争优势而非竞争优势,我想这是正确的,因为战略本该关注长期的事情,解决短期的问题所采取的是策略,当然也要结合长期的战略。企业的最中目的是赢利,并且是长期赢利。要达到赢利的目的就要求顾客买其生产的产品,即要求顾客在众多产品中选择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说企业要达到赢利的目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竞争,要获得竞争优势。而要长期赢利,就要有持续竞争优势。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是战略。巴尼认为持续竞争优势取决于满足一些条件的资源,那么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就取决于这些资源的持续性和其满足那些条件的持续性。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些资源满足那些条件的持续性也许会丧失,有时不只是丧失这么简单,可能变为阻碍因素。因此,巴尼似乎并没有解释清楚持续的竞争优势到底来自哪里。 读完这篇文章有很多疑问。比如满足那些条件的资源为什么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其中的机理是怎样的?持续竞争优势到底来自哪里?企业应该如何使用这些资源进行战略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下一步的文献阅读。 《企业资源观》 此文首先讨论了资源定位壁垒的问题,此讨论即回答了读巴尼文章留下的问题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