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

1. ,概要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以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渗透汽化膜等专利技术为基础,从事渗透汽化、汽体渗透、透醇膜、超滤膜、纳滤膜等的研发生产。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发起人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分别具有几十年的膜性能研发生产、化工工艺开发设计、化工设备加工制造、化工装置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及膜分离技术的先进性共同认知促成大家走到了一起。

汽体渗透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依据溶解扩散分离原理,依靠有机汽体和空气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度不同的性质来实现分离的新型膜分离技术,以混合物中组分分压差为分离推动力,有机汽体透过膜、空气不能透过膜。该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操作安全等优点,与传统油汽回收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中心生产、实验基地,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是:一种渗透汽化优先透醇沸石填充硅橡胶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05405.6;专利有效期:2008年4月30日至2028年4月29日)、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用互穿网络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82031.2;专利有效期:2010年9月14日至2030年9月13日)、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聚合物平板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证书号:ZL 2007

1 0177247.0;专利有效期:2007年11月13日至2027年11月12日)。

2.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深知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拥有该先进技术自主产权的重要性,是国内最早开展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研究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本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膜分离与分离膜”、“八五”重点项目“新型膜分离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渗透汽化透水膜及其过程关键技术开发”研究以及国家“十五”“863”项目“渗透汽化膜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醇、酯、酮脱水等16项小试研究成果和苯脱水、碳六油脱水两项工业中试研究成果,建立了年生产能力10万平方米的渗透汽化膜生产线,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建成了30

多套渗透汽化膜脱水工业装置,在渗透汽化膜制备、膜组件设计、膜工艺等方面申请专利10多项,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代表着我国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的先进水平。

国内已有少数几家公司在做蒸汽渗透膜分离业务,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加油站尾气中汽油成分回收,油库有机蒸汽回收,聚合反应器放空尾气中聚合物单体回收,油田井口天然气中重组分回收等。规模较大的是大连欧科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合同额超过2亿元,但欧科是外国公司蒸汽渗透膜产品的代理,利润空间有限。

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与另一个新近飞速发展的分离技术 - 吸附过程之间是竞争关系,但是蒸汽渗透与传统分离技术–精馏是目标一致互为补充的关系。国内西南地区的一些大的吸附公司已经吸纳精馏工程技术人员,靠强强结合去赢得项目,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家蒸汽渗透膜公司几乎和精馏公司没有联合关系,仅仅是靠自己单打独拼去赢得有机蒸汽回收合同;另外,国内知名精馏工程公司忙于自己份内业务,对蒸汽渗透了解甚少,在此以前也没有主动和蒸汽渗透膜公司联系共同开拓市场。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研发生产的透有机气体油汽分离膜已经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生产的膜组件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北京清华西门加油站尾气回收系统及山东油脂行业溶剂油尾气回收系统。相比原有技术装置,采用膜分离工艺装置不仅提高了工艺性能指标,还降低了生产及运行成本。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北京燕山石化设计院合作建设的中石化安徽阜阳油库油汽回收装置,采用我公司技术方案,使用我们加工生产的膜组件及装置,已经通过中石化系统专家认证,阜阳油库现场已经完成设备安装,即将进行正常生产调试运行。

蒸汽渗透膜简介

蒸气渗透膜法基于膜对气体(或蒸汽)的渗透性,利用一定压力差下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膜中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而实现分离。气体或蒸汽分子首先被吸附并溶解于膜与料气接触的表面,然后借助浓度梯度在膜中扩散,最后从膜的另一

侧解吸出来。蒸气渗透膜可以分为玻璃态聚合物膜和橡胶态聚合物膜,前者优先透过相对分子量小的分子(氢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适用于不可凝性混合气体分离;后者优先渗透相对分子量较大或者沸点高易冷凝的分子(甲醇,乙醇、二甲醚,甲酸甲酯、乙酸、丙酮、丁烷、戊烷等),特别适用于有机蒸气和不可凝性气体分离,如图1示。

蒸气渗透膜法回收有机蒸气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型膜分离技术,1989年德国设计并投入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套工业规模的蒸气渗透装置,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研究并实现工业化。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应用于废气中有机物回收,废水中有机溶剂回收等领域,并在有机物脱水,有机物分离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市场。近十年来,蒸汽渗透技术工业化步伐很快,市场占有率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

图1 蒸气渗透膜法分离回收有机蒸气原理示意图

1. 汽车加油站油气回收

1.1油气回收意义

由于成品油具有可挥发性,加油站在接卸油、存贮以及加油过程时,随着液相油进入油罐或者汽车油箱,油罐或邮箱内液体体积增加,将气相的油蒸汽置换,并使油蒸汽排放到大气中。油蒸气是烃类物质与空气组成的具有一定毒性的易挥发有机化合物。它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会影响人和牲畜的肺部功能,破坏植物叶面组织,影响树木和农作物生长,还会对一些材料造成损坏,如使橡胶开裂甚至解体。光化学烟雾还

高分子膜

会随着空气的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排出的大量油气,极易达到1.4~7.6%的爆炸极限范围,当遇到明火、静电、雷电及其它不安全因素时,很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加油站排放油气污染主要发生在油罐车向地下储油罐卸油、加油机向汽车油箱加油和地下储油罐“小呼吸”等环节。向地下油罐卸油和给客户汽车油箱加油,都会排放出与汽油体积相同的油蒸气,每吨汽油体积是1.4 m3,2次共排放油气2.8 m3。1 m3浓度为10%-40%(体积分数)的油气混入空气中,会形成20 m3的爆炸性气体,污染6700 m3大气。此外,因昼夜气温升降变化,油品液体体积和油气体积随气温变化热胀冷缩,当体积胀大时将油蒸汽排挤出油罐(地下储油罐“小呼吸”)。温度每升高1℃,汽油会排出0.21%的油气,储存天数越多,罐内油气体积与油液体积之比越大,排放的油气越多。

油罐车卸油时,油气流量最多时可达800L/min,连续发生0.3-0.7h;而在使用加油枪加油时,油气流量只有40L/min或更少。油气浓度(体积分数)不稳定,最大可达90%左右,最小只有5%-10%,甚至更低。每只加油枪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油气排放点源,加油站油气排放特点是排放点多、排放频繁、一次量少、累积量大、总作业量小,相对损耗大、间歇排放、污染影响范围大等。

油气排放到空气中不仅是一种污染,更是一种资源浪费。据统计,1吨汽油从出炼油厂到加油站零售,至少会排放出7 m3的油气,其浓度在1Kg/m3到3 Kg/m3。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1-12月中国汽油表观消费量为7158.2万吨,以油气浓度是1 Kg/m3(即损失率是7‰)计,仅2010年排放的油气是501074吨;2011年4月6日国家发布的汽油零售基准价是8880元/吨,以此价格计算,则2010年排放的油气就是4.45亿元。2010年1-12月中国成品油(汽煤柴合计)表观消费量是24514.6万吨,同比增长10.2%;按照7‰的损失率,以8000元/吨的价格计算,排放掉的油气价值13.73亿。仅此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1.2油气回收市场分析

1.2.1 国家政策及市场容量

2007年8月1日实施的《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要求对新、改、扩建的加油站油气排放浓度低于25g/m3,并计划于2012年1月

1日止对所有市级城市的加油站完成改造。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装置改造后,可回收油罐车卸油过程中挥发出的95%汽油蒸气,回收加油过程中挥发出的90%汽油蒸气。中国目前共约有8万多座加油站,据2009年8月19日化工报报道我国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仅10%,有90%的加油站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是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在当今油品收发作业日益频繁、能源供给紧张、环保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必须针对加油站的油气排放特点实施油气回收处理措施。

2011年环保部发布的《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联防联控规划》中,将需要进行油气回收改造的地区明确划分规划范围“三区六群”是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共涉及14个省、直辖市。将针对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按照排放-质量响应关系,加大重点区域污染控制力度,形成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为核心的多污染物综合防治体系。这项规划的出台将直接把加油站、油库的“油气回收”工作摆到各级政府的日常议程,这也给油气回收行业带来广阔空间。

在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市的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之前,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均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据统计,北京每年回收的2万吨油气经过处理还原成汽油后,价值超过1.5亿元,足够加满90万辆机动车。相对于北京的1000余家加油站,全国8万多座加油站回收的油气价值将超过数十亿元。

1.2.2现有回收技术

油气回收首先是把密封的油气收集起来,然后将油气中的烃类(主要组成为C4、C5和C6)与空气进行有效地分离,对分离后的烃类再处理液化回用或者输送至油库。

目前采用国内采用的油气回收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吸附法可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排放浓度可低至10mg/L。但工艺复杂,存在二次污染;吸附床容易产生高温热点,存在安全隐患;三苯易使活性炭失活,活性炭失活后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吸收法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但回收率低(约80%),无法达到现行国家标准(25 g/m3),已经逐渐被淘汰。冷凝法工艺原理简单,安全性高,自动化水平高,可直观的看到液态的回收油品;但单一冷凝法要达标需要降到很低的温度(-70℃以下),能耗很大;如果冷凝法尾气排放浓度要

达到低于25 g/m3的标准,投资和运行费用都将显著增加。

现在,一般加油站的油气排放装置都采用“冷凝+吸附”比较成熟的方法。先将油气冷凝到- 40℃左右,使大部分油气液化,剩余油气经过吸附罐进行吸附,由于吸附可以达到很高的回收率,排放浓度也低,可以达到国家标准。另外,经过冷凝的低温油气也有效的防止了活性碳吸附床容易产生高温热点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深冷能耗太大的问题。

膜法利用特殊高分子膜对烃类有优先透过性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一定压力的推动下,使油气分子优先透过高分子膜,而空气组分则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传输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该膜过程即时蒸汽渗透膜过程。该技术先进,工艺相对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排放浓度低,回收率(可达95~99%)。但是初期投资大;膜分离装置要求稳流、稳压气体,操作要求高;膜在油气浓度低、空气量大的情况下,易产生放电层,有安全隐患;膜尚未能实现国产化,价格昂贵。液环压缩机和膜组件是该技术的核心设备。压缩机防爆性能要求极高,只有德国和美国的少数公司能够生产。压缩过程压力在3.5bar,存在着安全隐患。国内在加油站已有膜分离油气排放处理装置。为了达到良好的回收效果,蒸汽渗透过程通常与吸附、冷凝等方法连用。

1.2.3 蒸汽渗透膜法技术市场

目前国外市场上面向加油站发油环节的油气回收处理装置主要有美国OPW 公司与美国MTR(Membran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公司研制开发的油气封存

冷凝系统(Vaporsaver TM)、德国BORSIG公司与德国GKSS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膜法油气回收装置V ACONOVENT、美国Arid Technologhies公司与德国GKSS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PERMEATOR TM、美国Vapor Systems Technologies公司与美国CMS (Compact Membrane Systems)公司合作研发的ENVIRO-LOC.其中,德国GKSS的膜组件是专门为油气回收过程而设计的,德国BORSIG公司是首家推出膜分离法油气回收工业装置的,并已有100多套工业装置的经验。在欧洲市场上膜法油气回收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在我国,膜技术用于油气回收起步较晚。大连欧科膜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2004年与德国BORSIG公司创建国内第一家以膜法油气回收为主的专业性公司——大连欧科力德环境工程公司,在中石化上海灵广加油站安装了国内第一套膜法回收装置,该装置回收率达99%以上,每年可多回收0.3%的汽油,

排放标准可达到35g/m3的国际标准;达到了欧洲、美国环保标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2008年6月30日,欧科公司已为中石油位于京津冀地区6个油库和上百家加油站安装了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全部调试完毕并通过国家验收,工程总价值6000万元。

此外,大连普瑞科尔制造有限公司、大连化物所天邦公司、郑州永邦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也膜法油气回收装置。

在目前国内新建的油气回收装置中,膜分离技术已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年销售5000吨汽油的加油站为例,总投资35万元,经济效益每年16万元,2年即可收回投资。主要设备的使用寿命为20年,膜的使用寿命为5年,膜的更换成本小于初始投资的1/2。

同时加油站排放气中原油气含量大于200g/m3,使用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后,排放气中油气含量小于25g/m3,油气削减率达98%以上。我国目前有炼油厂及储油库3000多个,加油站约10万座,储、运、销等作业环境需要大量的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 储油库油气回收

不仅是加油站,储油库、运输成品油的车辆,这些油气储运环节都会产生油气排放。根据中石化、中石油统计的数据,目前中国油库的数量与加油站的数量之比大约是1:30,即中国目前大约有3千个油库。油库相当于放大了几十倍的加油站,其油气排放主要来自火车油罐卸油、储油阶段“小呼吸”和储油罐从外界收油以及将油罐内的油品转移到油罐车的过程。

2007年8月1日实施的《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新、改、扩建的储油库油气排放浓度低于25g/m3,油气回收率不低于95%,并计划于2012年1月1日止对所有市级城市及承担相应城市加油站汽油供应的储油库完成改造。油库油气回收装置通常基于活性炭吸附法或专用吸收剂吸收法建造而成。据2009年8月19日化工报报道我国油库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率仅30%,有70%的油库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是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并且已安装的油气回收装置相当一部分是“摆设”,由于能耗高、运转费用高、回收的汽油不能抵消运转和维修费用,没有投入运行或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时才勉强运转。开发能耗低、回收率高的油气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以加油量为20万吨/年的油库为例,一年因装卸油造成的油气挥发损耗为350吨左右,利用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可回收332.5~346.5吨油气,按照目前市场上90#汽油8000元/吨的价格计算,每年可收益266~277.2万元。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目前有油库120座,加油站约4400座,油罐车约1.1万辆,汽油年消耗量达780万吨以上。2010年8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2年底,江苏省沿江8市要完成所有油库、油罐车、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治理工作,苏北5市也要于2013年6月底前完成。如果江苏省的油库、加油站都能实现油气回收,每年就可以减少油气排放6万多吨,相当于全省每年回收价值5亿元的汽油。

3. 炼厂干气中重组分回收

炼厂干气是炼油厂不能再液化的尾气,主要来自原油的二次加工,如催化裂化、热裂化、延迟焦化等,其中催化裂化(FCC)的干气量最大,一般占原油加工量的2%-6%。炼厂干气的主要组分是H2、CO、CO2、O2、CH4、C2H4、C2H6、C3H8、C3H6、C4+,另外还含有微量的硫、砷、汞等杂质;H2、N2、CH4以及C2烃类(C2H4、C2H6)含量较高,而O2、CO、CO2等组分含量较低,但其中各组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组成不稳定。其中C2H4、C2H6含量约为10%-30%,H2含量20%左右。

据2010年11月16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居世界第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炼油能力年均增长率高达6.3%。目前,中国已拥有千万吨级炼油厂18家,整体炼油能力达到2.25亿吨,约占全国的一半。催化裂化是我国重质油轻质化最主要的加工过程,拥有催化裂化装置100多套,年处理能力已超过60Mt/a。根据生产目的和操作条件的不同,催化裂化干气的年产量可达1.2-3.6 Mt/a或者更高。干气中的重组分潜在含量12万t-108万t;以含量较多的乙烯为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5月20日-26日乙烯价格为9204.2元,若能将干气中的重组分分离提纯并有效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炼厂干气中大量的轻质烃类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理想的工业和民用燃料。目前,国外对炼厂气的利用率较高,而我国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作为将其作为工业燃料气、民用燃料气使用,其余的则放

火炬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充分利用干气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高炼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炼油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从炼厂干气中分离回收烃类组分的主要方法有深冷分离法、中冷油吸收法、吸附分离法。2005年7月8日,中国石油系统第一套乙烯乙烷提浓装置——兰州石化变压吸附乙烯乙烷提浓装置顺利建成投产,炼油厂的干气经过提浓后作为石化厂乙烯装置的原料进行后续加工。原本每吨只值几百元钱的干气经过该装置提浓后,每天能为兰州石化公司带来50余万元的高额利润。

蒸汽渗透膜技术在炼厂干气重组分回收也已经有应用。德国的GKSS公司、美国的MTR公司和日本的日东电工都成功实现了采用膜技术回收废气中有机蒸汽(VOCs)的工业化生产。MTR公司开发了一套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分离回收有机蒸气的VaporSep 有机蒸气膜系统,自1988年第一套工业化膜分离装置运行以来,在全世界已经有70 多套大型VaporSep有机蒸气膜分离系统运行,广泛应用于炼厂干气回收轻烃以及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乙烯氧化、醋酸乙烯、火炬气回收、液化气体回收、天然气重组分分离等领域,每年可回收有机蒸气10万吨。由于MTR 在聚乙烯、聚丙烯单体回收上的杰出贡献,MTR荣获1997 年Kirkpatrick 化学工程奖。

按2009年我国加工原油3.75亿吨计,产生炼厂气1875万吨;如果半数炼厂采用轻烃回收技术,回收的轻烃量则相当于每年增产原油300多万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30亿元左右,减排370多万吨CO2,对减轻我国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保护环境,以及促进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推广应用空间很大。

4. 天然气中重组分回收

天然气是一种以饱和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体,包括烃类、硫化物和氮气、二氧化碳等其它组分一百多种;其中CH4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组分,一般含量在85~95% 之间,C2H6、C3H8等重组分含量在5~15% 之间。我国是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质资源总量约38~39万亿m3,列世界第十位;已探明储量约1.9万亿m3,仅占资源总量的5%左右,列世界第16位;天然气资源勘探潜力很大。陆上已在川渝、陕甘宁、新疆和青海形成四大气区;海上气田以渤海、南海西部地区和东海西湖凹陷作为重点勘探和增加产量的地区。

据2010年6月11日能源观察网报道,以复合增长率计算,从2000年至今,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保持了平均16%的增幅。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表示,2010年中国天然气绝对消费量在1070-1080亿m3。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接近950亿m3,比上年增加了120亿。依重组分含量为10%计,重组分含量95亿m3,如果能够回收,其经济价值十分可观。

天然气中的轻重烃组分,在气体输送前需将其脱除。这是因为天然气中的较大分子量的烃类成分容易在输送的过程中凝结形成液滴,管路中出现气液两相流,对气体的输运以及管道的维护产生众多不利影响;其次,天然气工业中对气体纯度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将混合气体其他的烃类物质和杂质除去;另外,烃类物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价格远高于作为燃料的甲烷,将其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效益使能源再利用,还可以净化空气,减小对环境的危害,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轻烃是提高天然气开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随着天然气产量的不断增长,可以从天然气中回收的C2H6、C3H8等重组分量也在增加。

天然气中重组分的回收工艺主要包括吸附法、油吸收法和冷凝分离法。吸附法由于缺点较多,因而目前应用很少。油吸收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使用的一种NGL回收方法,其优点是系统压降小,允许使用碳钢,对原料气处理没有严格要求,单套装置处理能力大等;缺点是投资、能耗及操作费用较高。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已逐渐被更加经济与先进的冷凝分离法所取代。2000年开始,国内对天然气深冷工艺进行了国产化研究,相继建成了大庆杏区深冷、北I—I和南压天然气深冷装置,C2回收率可达75%以上,C3回收率可达98%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在要求收率较高的轻烃回收装置中多采用有辅助制冷(一般为丙烷)的膨胀机制冷工艺。

但冷凝分离法能耗高,设备复杂,投资大。采用蒸汽渗透膜法分离,只要选用合适的分离膜,使轻重烃组分渗透速率高于甲烷,优先透过膜予以脱除,渗透侧为富集了轻重烃组分的天然气,此时采用冷凝分离法回收烃,能耗、设备规模、投资都可大大降低。采用气体分离膜技术可以回收其中50~80%的轻烃,同时脱除70%以上的水份。由于烃类和水份的脱除,膜法处理后的天然气的露点会降低20~40℃,可以满足管输天然气的要求。对于那些已经有冷冻装置的系统,膜分离系统可以放到冷冻系统的前级,从而解决制冷装置和透平膨胀装置的瓶颈问

题。对于一些海上采油平台和分散的天然气资源,由于受空间、气量较小等因素的限制,采用常规的浅冷或者深冷回收轻烃工艺时,经济性较差。大多采用简单的水冷或者空冷的办法来回收其中的轻烃。但冷凝的平衡温度较高,一般在25~40℃,冷凝后天然气的气相中仍然含有10~20%的轻烃组分,造成了轻烃的大量损失。例如一个每天处理5万立方米天然气规模的采油平台,每年损失的轻烃达到3000到6000吨。采用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可以回收其中50~80%的轻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同时脱除70%以上的水份。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300万—1600万吨的轻烃伴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产生,利用潜能很大,蒸汽渗透膜法回收天然气中重组分的市场前景广阔。

5. 甲醇精馏塔及其他有机物精馏塔不凝气中有机组分回收

甲醇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用来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甲基叔丁基醚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在深加工后可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也加入汽油掺烧。2010年全球甲醇产量超过5000万吨,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我国甲醇生产企业大约有200多家,生产能力超过3756.5万吨;甲醇表观消费量约为2092万吨。目前我国甲醇的重要生产基地仍集中在西北,预计2011年中国将新增1110万吨甲醇产能(其中西北新建项目产能686万吨)届时中国甲醇生产能力将达4800万吨。

粗甲醇精馏提纯时预塔的主要作用是脱除甲酸甲酯、二甲醚、丙酮等轻组分杂质,预塔顶不凝气含有较多的有机组分,包括甲醇、二甲醚、甲酸甲酯、甲烷、乙醇、乙酸、丙酮、丁烷、戊烷等,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无机组分。塔顶不凝气的排放压力、温度、组成随着原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的不同而不同:压力在2KPa-150KPa,温度30℃-45℃;不凝气的主要成分是甲醇和二甲醚。目前中国甲醇的价格约是2700元/吨,二甲醚4630-4950元/吨;如果能将不凝气中有机物分离回收,不但能为企业带来环境效益,同时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某企业年产60万吨甲醇装置为例,精馏塔顶不凝气流量380kg/h,排放温度40℃,排放压力是130KPa;不凝气中含有2wt%甲醇、8wt%二甲醚、5wt%甲酸甲酯、6wt%戊烷、3wt%己烷、2wt%水、73wt%CO2、1wt%CO。以年运行300

天计,年可回收的有机组分量及经济价值见下表1,总价值超过400万。2011年1-12月我国甲醇的累计产量是2627万吨,如果能全部回收精馏塔顶不凝气中有机物,其价值将达18亿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蒸气渗透膜法回收塔顶不凝气中的有机组分,具有高效节能、操作简单,设备紧凑、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目前尚未有蒸汽渗透膜用于甲醇塔顶不凝气中有机成分回收的报道。《甲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甲醇总产能将控制在5000万吨。蒸汽渗透膜技术在甲醇塔顶不凝气回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蒸汽渗透膜法回收塔顶不凝气,不仅适用于甲醇精馏塔的不凝气,也可用于二甲醚、乙烯、氯乙烯、苯系等其它大型精馏塔塔顶不凝气中有机组分回收。将膜分离技术作为精馏技术的配套,使二者有机结合,对精馏塔顶不凝气中有机蒸汽进行膜法回收,不仅增强综合技术竞争力,而且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此外,膜分离技术与精馏技术是良性合作关系,在整个合同额中所占份额较小,约5 – 10%;这对于两种技术的联合以及应用和推广是非常有利的。

6. 聚合反应器中反应尾气中烯烃的回收

石油化工行业原料昂贵,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原料已成为各石油化工厂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含有大量价值很高的烃被当作尾气直接排放或者当作燃料气用。例如,从各种聚烯烃装置排放出的尾气中所含的单体约占所投原料总量的1%~2%;在全球三百多家聚烯烃厂家中,总原料消耗量每年超过6000 万吨,按此数字计算,全球范围内聚烯烃工业每年因聚烯烃单体排放造成的损失就达5 亿多美元。

在大多数的聚合反应过程中,只有部分原料气在首次通过聚合反应器时发生了聚合反应。因此在分离出成品以后,未反应的气体需循环至反应器中重新聚合。在循环过程中,有害气体会不断累积,必须及时地排空。但是在排空过程的同时,也带走了一部分未反应的单体。聚烯烃在合成后还必须经过脱气仓净化才能得到最终产品。粉状的聚烯烃粗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未反应的有机物。这些未反应的有机物在脱气仓中用热氮气去除。由氮气吹扫聚烯烃粗产品产生的尾气在许多装置中都会被直接排放掉,造成了大量有机物的损失。

在小本体聚丙烯工艺中一般采用压缩冷凝工艺对弛放气中丙烯单体进行回收,降低生产的单耗。但由于受压力及冷凝温度的制约,不凝气中仍含有大量高浓度的丙烯单体无法回收,高达50~80V%。在间歇式小本体聚丙烯生产中,采用压缩/冷凝的办法可以将丙烯的单耗从1.12~1.15降至1.07~1.09;但每生产1吨聚丙烯,损失的丙烯单体仍高达70~90kg。在20万吨BP-Amoco气相丙烯聚合工艺中,在聚合反应和树脂脱气过程中每年损失2700多吨丙烯。

电石法生产氯乙烯的过程中,国内厂家一般把氯化氢原料的纯度控制在92%左右,其余8%的惰性气体夹带着10-30%的氯乙烯和3-8%的乙炔,通过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这不仅造成浪费,增加氯乙烯生产成本,而且污染环境,远远不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黑龙江某年产8万t氯乙烯的公司,每年排放掉的氯乙烯超过2000t。

燃烧法虽然能去除大部分的有害气体,但同时也造成了尾气中高价值烯烃的极大浪费。吸附法和冷凝法存在废吸附剂和冷凝液的二次污染问题。蒸汽渗透膜法分离法是与传统的吸附法和冷凝法相比,具有高效、节能、操作简单和不产生二次污染并能回收有机溶剂等优点。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展膜法有机蒸气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如日本的日东电工、美国的MTR 公司和德国的GKSS 公司。帝斯曼(DSM)公司在荷兰Geleen的聚丙烯装置釆用美国MTR 公司的膜法丙烯回收设施VaporSep系统,能力为12m3/min,膜面积为279m2,,每年可节约丙烯和氮气100多万美元。

渗透汽化技术

渗透汽化技术(PV)的应用 杨丽琴、阴秋萍 摘要:综述了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研究的现状,叙述了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传质过程的机理,叙述了渗透汽化过程的进展,叙述了渗透汽化分离水中微量有机物及其在化工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渗透汽化;传递理论;原理;膜组件;脱水膜;应用 1 引言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简称PV)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该技术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以低的能耗实现蒸馏、萃取、吸收等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分离任务。它特别适用于蒸馏法难以分离或不能分离的近沸点、恒沸点混合物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对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及废水中少量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具有明显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还可以同生物及化学反应耦合,将反应生成物不断脱除,使反应转化率明显提高。所以,渗透汽化技术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它是目前处于开发期和发展期的技术,国际学术界的专家们称之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2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2. 1 基本原理 渗透汽化是利用致密高聚物膜对液体混合物中组分的溶解扩散性能的不同实现组分分离的一种膜过程(如图1-1所示)。液体混合物原料经加热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常压下送入膜分离器与膜接触,在膜的下游侧用抽真空或载气吹扫的方法维持低压。渗透物组分在膜两侧的蒸汽分压差(或化学位梯度)的作用下透过膜,并在膜的下游侧汽化,被冷凝成液体而除去。不能透过膜的截留物流出膜分离器。 2. 2 PV膜过程的特点 (1) PV最突出的特点是分离系数大,单级即可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 (2) PV分离过程不受组分汽.液平衡的限制,适用于精馏等传统方法难以分离的近沸物和恒沸物的分离;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

1. ,概要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以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渗透汽化膜等专利技术为基础,从事渗透汽化、汽体渗透、透醇膜、超滤膜、纳滤膜等的研发生产。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发起人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分别具有几十年的膜性能研发生产、化工工艺开发设计、化工设备加工制造、化工装置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及膜分离技术的先进性共同认知促成大家走到了一起。 汽体渗透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依据溶解扩散分离原理,依靠有机汽体和空气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度不同的性质来实现分离的新型膜分离技术,以混合物中组分分压差为分离推动力,有机汽体透过膜、空气不能透过膜。该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操作安全等优点,与传统油汽回收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中心生产、实验基地,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是:一种渗透汽化优先透醇沸石填充硅橡胶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05405.6;专利有效期:2008年4月30日至2028年4月29日)、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用互穿网络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82031.2;专利有效期:2010年9月14日至2030年9月13日)、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聚合物平板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证书号:ZL 2007 1 0177247.0;专利有效期:2007年11月13日至2027年11月12日)。 2.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深知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拥有该先进技术自主产权的重要性,是国内最早开展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研究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本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膜分离与分离膜”、“八五”重点项目“新型膜分离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渗透汽化透水膜及其过程关键技术开发”研究以及国家“十五”“863”项目“渗透汽化膜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醇、酯、酮脱水等16项小试研究成果和苯脱水、碳六油脱水两项工业中试研究成果,建立了年生产能力10万平方米的渗透汽化膜生产线,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建成了30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的技术优势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的技术优势 2020年8月27日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当代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产业来解决淡水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方法具有很多劣势。而膜分离具有高效节能、选择性好、无相态和化学变化及可以在常温下操作等优点,是继蒸馏法后的又一项重要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膜法、电渗析法和纳滤膜法。这里主要介绍目前使用广泛的反渗透膜法。 反渗透膜分离设备法是一种高效节能技术,它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孔径为0.1—1nm,通常运行切割的分子量<500,能截留盐或小分子量有机物,使水通过。较之传统的蒸馏法,具有起动产水迅速、尺寸紧凑、重量轻、全电力操作能耗少、性能稳定、不用防结垢化学剂,操作过程中,无需相变、无需热液等优点。更加节能,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蒸馏法。但其缺点是操作压力大,膜组件易受到污染,进料液浓度有限制以及浓缩液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德兰梅勒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简称RO技术。反渗透技术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高新技术。按各种物料的不同渗透压,对某种溶液使用大于渗透压的反渗透方法,达到对溶液进行分离提取、纯化和浓缩的目的。反渗透设备技术是当今节能、效率高的膜分离技术。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

异化需求。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矿物燃料的急剧消耗,水资源和能源已成为地球上两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水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困扰着全球许多不同的团体。据报导,世界上至少十二亿的人缺乏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有二十六亿的人缺少足够多的环境卫生设备。 膜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分离技术,因其节能、高效、经济、简单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一系列优点,在水处理中已被广泛地用于苦咸水淡化、海水淡化、工业给水处理、纯水及超纯水制备、废水处理、污水回用等。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技术,新型的膜分离技术,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在供水和产能方面拥有着巨大的潜能,甚至在食品加工行业、医药行业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膜分离技术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膜处理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在常温下使溶质和溶剂通过半渗透膜,达到分离、浓缩和纯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驱动力一般为压力驱动或电位驱动。该技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 (2)膜分离过程无相变化。 (3)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较广。 (4)膜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 (5)膜分离技术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通常来说,膜分离技术,能够对不同的微粒、分子、离子进行有效的分离,膜材料亦丰富为醋酸纤维素(CA)、聚丙烯腈(PAN)、聚酰胺(PA)、聚砜(PS)、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陶瓷膜等。 常见水处理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1)微滤(MF):由0.01~0.2 MPa的外加压力作为驱动力。膜的微孔直径处于微米范围,可截留粒径为0.1~10μm的悬浮物颗粒、纤维等。 (2)超滤(UF):超滤以0.1~1.0 MPa左右的压力差为推动力。分离膜的孔径在 0.0015~0.02μm之间。 (3)反渗透(RO):以1~70MPa左右的压力差为推动力。 (4)纳滤(NF):由0.5~1.5MPa的外加压力作为驱动力。 正渗透 在正渗透中,用于分离的驱动力主要为FO膜两侧的汲取液和原料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使水从原料液(较低渗透压)一侧自发传递到汲取液(较高渗透压)。不同于传统的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比如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等,正渗透由于运行的原理不同,因此有着独有的优势,例如施加较低或不施加压力,导致更低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正渗透的分离能力强,对污染物有着较高的截留率;正渗透污染几乎为可逆污染,因而清洗效率高;正渗透的膜装置组成简单,操作容易等。在众多领域内,正渗透近几十年来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的,在一些重要领域如海

渗透汽化膜分离项目简介

膜法有机气体回收项目 XXX技术工程中心 2015年11月

1. ,概要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洁华)成立于2013年,公司以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渗透汽化膜等专利技术为基础,从事渗透汽化、汽体渗透、透醇膜、超滤膜、纳滤膜等的研发生产。 清源洁华主要发起人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分别具有几十年的膜性能研发生产、化工工艺开发设计、化工设备加工制造、化工装置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及膜分离技术的先进性共同认知促成大家走到了一起。 汽体渗透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依据溶解扩散分离原理,依靠有机汽体和空气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度不同的性质来实现分离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其中膜法有机气体回收是以混合物中组分分压差为分离推动力,有机汽体透过膜、空气不能透过膜。该技术具有高效、低能耗、操作安全等优点,与传统油汽回收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 清源洁华作为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中心生产、实验基地,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是:一种渗透汽化优先透醇沸石填充硅橡胶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用互穿网络膜的制备方法;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聚合物平板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等。 2.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深知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拥有该先进技术自主产权的重要性,是国内最早开展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研究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本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膜分离与分离膜”、“八五”重点项目“新型膜分离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渗透汽化透水膜及其过程关键技术开发”研究以及国家“十五”“863”项目“渗透汽化膜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醇、酯、酮脱水等16项小试研究成果和苯脱水、碳六油脱水两项工业中试研究成果。在渗透汽化膜制备、膜组件设计、膜工艺等方面申请专利10多项,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代表着我国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的先进水平。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上课讲义

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 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均为科研用膜,透过液通量和最大工作压力均低于工业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实验中不可将膜组件在超压状态下工作。主要工艺参数如表1-1 膜组件膜材料膜面积/m2最大工作压力/Mpa 纳滤(NF)芳香聚纤胺0.4 0.7 反渗透(RO) 芳香聚纤胺0.4 0.7 表1-1膜分离装置主要工艺参数 反渗透可分离分子量为100级别的离子,学生实验常取0.5%浓度的硫酸钠水溶液为料液,浓度分析采用电导率仪,即分别取各样品测取电导率值,然后比较相对数值即可(也可根据实验前做得的浓度-电导率值标准曲线获取浓度值)。 图1-1膜分离流程示意图 1-料液灌;2-低压泵;3-高压泵;4-预过滤器;5-预过滤液灌;6-配液灌;7-清液灌; 8-浓液灌;9-清液流量计;10-浓液流量计;11-膜组件;12-压力表;13-排水阀

图1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关系曲线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模型:C= 0.6253k - 0.0195 式中k为电导率,单位ms/cm;C为溶液浓度,单位×10-3g/cm3。 ① 原料液浓度C0=0.6253*6.07-0.0195=3.776071*10-3(g/cm3)=0.026584561 kmol/m3 透过液浓度C P=0.6253*0.13-0.0195=0.061789*10-3(g/cm3)=0.000435011 kmol/m3 浓缩液浓度C R=0.6253*6.99-0.0195= 4.351347*10-3(g/cm3)= 0.030634659 kmol/m3 ② 原料液浓度C0=0.6253*5.95-0.0195= 3.701035*10-3(g/cm3) =0.026056287 kmol/m3 透过液浓度C P=0.6253*0.07-0.0195=0.024271*10-3(g/cm3) =0.000170874 kmol/m3 浓缩液浓度C R=0.6253*7.26-0.0195= 4.520178*10-3(g/cm3) =0.031823275 kmol/m3 (2)膜组件性能表征: 利用公式:

正渗透技术处理水和废水

正渗透技术处理水和废水 1 引言 膜分离技术由于出水水质高、设备简单易操作、能耗相对较低、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几种膜分离技术.其中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和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由机械压力驱动传质过程,是水和废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其他膜技术,如温度差驱动的膜蒸馏技术(membrane distillation,MD),电场驱动的电渗析技术(electro-dialysis,ED),一些由化学反应驱动的膜吸收技术(membrane absorption,MA)等也成为水处理领域的新型技术.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是一种由渗透压(浓度差)驱动的新型膜技术.可用于海水脱盐、废水处理等方面. FO膜是一种渗透膜.名义孔径在1 nm以下,用于截留溶解性离子和盐类等物质,与RO 相当.但与RO相比,FO无需外加机械压力,具有低压操作、低膜污染、高截留的优点,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受到较多关注. 2 FO原理(Basic principle of FO) FO膜是一种选择性渗透膜,膜的一侧是低渗透压的待处理水,另一侧是高渗透压的汲取液,水分子透过FO膜从低渗透压侧扩散到高渗透压侧,从而实现水与杂质的分离(图 1).该过程的驱动力是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不需外界提供压力. 图 1 FO工艺的原理示意图 2.1 FO应用与运行效果 2.1.1 海水(浓盐水)脱盐 FO已被用于含盐废水、含盐地下水、盐湖水和海水的脱盐.大多数为实验室规模的小试研究,汲取液采用难挥发性(NaCl,Na2SO4,MgSO4等)或挥发性(NH3/CO2和NH4HCO3)盐溶液.其中Zhao等进行的盐湖水脱盐,回收率达到70%.McGinnis等采用中试规模的FO处理高盐水(TDS>70,000 ppm),回收率达到60%,与蒸发浓缩技术相当,出水水质达标(美国宾州

渗透汽化论文(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摘要: 综述了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研究的现状, 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 并就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叙述了渗透汽化过程的新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石化中的四方面应用,即(1) 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的脱水;(2) 废水处理及溶剂回收;(3) 有机混合物的分离;(4) 化学反应过程中溶剂的脱水。 关键词:渗透汽化;传递理论;模型;膜组件;脱水膜 前言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简称PV ) 是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新型膜技术。自80年代以来, 渗透汽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00 多套工业装置。然而, 渗透汽化膜分离的机理由于涉及到渗透物和膜的结构和性质, 渗透物组分之间、渗透物与膜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涉及到化学、化工、材料、非晶态物理、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 研究工作的难度较大, 认识也不够深入。也提出了几种描述渗透汽化膜传递机理的模型, 其中主要有溶解扩散膜型和孔流模型[1]。膜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近30 多年来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已在石油化工、海运、冶金、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疗卫生、生化制药、环保、航天等领域内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据专家断言:“今后,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石油化工技术的未来”。 1 渗透汽化过程传递机理 1.1溶解扩散模型 溶解扩散模型认为PV 传质过程分为三步: 渗透物小分子在进料侧膜面溶解(吸 附) ; 在活度梯度的作用下扩散过膜; 在透过侧膜面解吸(汽化)。 在PV 的典型操作条件下, 第三步速度很快, 对整个传质过程影响不大。而第一步的溶解过程和第二步的扩散过程不仅取决于高聚物膜的性质和状态, 还和渗透物分子的性质、渗透物分子之间及渗透物分子和高聚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而溶解扩散模型最终归结到对第一步和第二步, 即渗透物小分子在膜中的溶解过程和扩散过程的描述。一般研究者都认为PV 过程的溶解过程达到了平衡[2]。对于这种考虑, 可以通过Henry 定律(对渗透物小分子和膜材料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情形) 或双方吸收模型(对渗透物小分子和膜材料之间存在较弱相互作用力的情形)或Flory-Huggins 模型(对渗透物小分子和膜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力的情形) 计算得到渗透物小分子在膜表面的溶解度。近年来,Doong 等考虑到组分在膜中混合焓变、自由体积焓变、相互作用焓变和弹性焓变对总溶解焓变的影响, 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计算进料侧膜面组份活度的方法。 但实验发现, PV 过程的溶解过程并非总能达到平衡, 而是取决于溶解速度和扩散速度的相对大小[3]。余立新等通过实验发现了非平衡溶解过程的存在, 并提出了非平衡溶解扩散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窦蒙蒙.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 姓名:班级:学号: 16121229 指导教师:于海琴 正渗透的应用和技术优势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正渗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环保、能源、海水淡化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到少量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正渗透技术是利用自然渗透压差为驱动力的一种净水技术,为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低能耗、高效率的解决方法。该文介绍了正渗透的技术优势,以及正渗透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污水回用、能源开发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正渗透、技术优势、海水淡化、废水处理 I 1.引言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 F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浓度驱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它是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自发实现水传递的膜分离过程,是目前世界膜分离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1正渗透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1.1.1正渗透技术的原理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来自发的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也就是指水从较高的水化学势(或较低渗透压)一侧区域通过选择透过性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或较高渗透压)一侧区域的过程。在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两侧分别放置两种具有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一种为具有较低渗透压的原料液(feed solution,FS),另一种为具有较高渗透压的汲取液(draw solution,DS)。正渗透正是依靠正渗透膜两侧的汲取液(draw solution,DS)和原料液(feed solution,FS)间的自然渗透压差,使水分子自发地从低渗透压侧(FS侧)传输到高渗透压侧(DS侧)而污染物被截留的膜分离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正渗透过程示意图 不同于传统膜分离过程,正渗透利用低水化学势的DS从高水化学势的FS吸取纯水,无需投入额外的驱动压力,因而其能耗低[1]。 1.1.2正渗透技术的技术特点 正渗透不同于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它不需要额外的水力压力作为驱动力,而依靠汲取液与原料液的渗透压差自发实现膜分离。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几个必要条件:(1)可允许水通过而截留其他溶质分子或离子的选择性渗透膜及膜组件;(2)提供驱动力的汲取液;(3)对稀释后的汲取液再浓缩途径[2]。 早期关于正渗透过程研究均采用反渗透复合膜,发现膜通量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复合膜材料的多孔支撑层产生了内浓差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渗透过程的效率。20 世纪90 年代,Osmotek 公司(Hydration Technologies Inc.(HTI)公司前身)开发了一种支撑型高强度正渗透膜,已被应用于多种领域,是目前最好的商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即 permeation vaporation,简称 PV),最先由Kober于20世纪初提出,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膜技术,它是利用膜对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溶解性不同及各组分在膜中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得以达到分离目的。原则上适用于一切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具有一次性分离度高、设备简单、无污染、低能耗等优点,尤其是对于共沸或近沸的混合体系的分离、纯化具有特别的优势,是最有希望取代精馅过程的膜分离技术。 我国在1984年前后开始对渗透汽化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优先透水膜的研制与醇水溶液的脱水。近年来主要开展优先透有机物膜、水中有机物脱除、有机物一有机物分离以及渗透汽化与反应耦合集中过程的研究。 一、渗透汽化的主要形式 按照形成膜两侧蒸汽压差的方法,渗透汽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减压渗透汽化 膜透过侧用真空泵抽真空,以造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在实验室中若不需收集透过侧物料,用该法最方便。 (2)加热渗透汽化 通过料液加热和透过侧冷凝的方法,形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一般冷凝和加热费用远小于真空泵的费用,且操作也比较简单,但传质动力比第一类小。 (3)吹扫渗透汽化 用载气吹扫膜的透过侧,以带走透过组分,吹扫气需经冷却冷凝,以回收透过组分,载气循环使用。

(4)冷凝渗透汽化 当透过组分与水不互溶时,可用低压水蒸气作为吹扫载气,冷凝后水与透过组分分层后,水经蒸发器蒸发重新使用。渗透汽化与反渗透、超滤及气体分离等膜分离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物料透过膜时将产生相变。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入至少相当于盘过物汽化潜热的热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操作温度。 二、渗透汽化的特点 (1)分离系数大。针对不同物系的性质,选用适当的膜材料与制膜方法可以制得分离系数很大的膜,一般可达几十、几百、几千,甚至更高。因此只用单极即可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 (2)渗透汽化虽以组分的蒸汽压差为推动力,但其分离作用不受组分汽一液平衡的限制,而主要受组分在膜内渗透速率控制。各组分分子结构和极性等的不同,均可成为其分离依据。因此,渗透汽化适合于用精馅方法难以分离的近沸物和恒沸物的分离。 (3)渗透汽化过程中不引入其他试剂,产品不会受到污染。 (4)过程简单,附加的处理过程少,操作比较方便。 (5)过程中透过物有相变,但因透过物量一般较少,汽化与随后的冷凝所需 能量不大。 (6)渗透通量小,一般小于1000g/(m2 - h),而选择性高的膜,其通量只有100g/(m2?h)左右,甚至更低。 (7)膜后侧需抽真空,但通常釆用冷凝加抽真空法,需要由真空泵抽出的主要是漏入系统的惰性气体,抽气量不大。 三、渗透汽化适用的分离过程 (1)具有一定挥发性的物质的分离,这是应用渗透汽化法进行分离的先决条件。 (2)从混合液中分离出少量物质,例如,有机物中少量水的脱除,可以充

渗透汽化膜应用

有机汽体渗透分离膜 技术及工业应用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9月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座落在北京市平谷区兴谷开发区,是平谷区重点工业企业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渗透汽化膜等专利技术为基础,从事渗透汽化、汽体渗透、透醇膜、超滤膜、纳滤膜等的研发生产。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发起人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分别具有几十年的膜性能研发生产、化工工艺开发设计、化工设备加工制造、化工装置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及膜分离技术的先进性共同认知促成大家走到了一起。 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之一,其中气体膜分离技术由于Prism 中空纤维氮氢分离器的问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气体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吸附冷冻、冷凝分离相比,具有节能、高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并可回收有机溶剂的优点,已广泛用于空气分离富氧、富氮技术、天然气中脱碳、合成氨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调节等领域。 北京清源洁华膜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中心生产、实验基地,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是:一种渗透汽化优先透醇沸石填充硅橡胶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105405.6;专利有效期:2008年4月30日至2028年4

月29日)、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用互穿网络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82031.2;专利有效期:2010年9月14日至2030年9月13日)、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聚合物平板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证书号:ZL 2007 1 0177247.0;专利有效期:2007年11月13日至2027年11月12日)。 有机蒸汽膜法回收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型膜分离技术,是气体分离膜应用的一个分支,依据溶解扩散分离原理,依靠有机汽体和空气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度不同的性质来实现分离的新型膜分离技术,以混合物中组分分压差为分离推动力,有机汽体透过膜、空气不能透过膜。在化学、石化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从废气中分离和回收有机蒸汽,炼油领域中分离有机蒸汽等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机蒸汽膜分离原理示意图: 用烷烃与空气混合气为介质测试有机蒸汽分离膜,分离膜对不同分子量的烃选择分离性能不同: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摘要:渗透(osmosis)是一种仅依靠渗透压驱动的分离过程,基于渗透现象发展起来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国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章综述了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过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以及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在未来其技术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正渗透应用水处理膜分离技术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起,对膜分离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工业行业的实际应用,直至现在,它已应用到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工程,医学以及能源等不同的领域。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是一种不需外加压力做驱动力,而仅依靠渗透压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外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不需要外加压力或在较低的外加压力下运行,并且膜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在持续长时间运行后无需清洗。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诸如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得到大量研究和应用。 二、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来自发的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也就是指水从较高水化学势(或较低渗透压)一侧区域通过选择透过性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或较高渗透压)—侧区域的过程。在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两侧分别放置两种具有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一种为具有较低渗透压的原料液(Feed solution),另一种为具有较高渗透压的驱动液(Draw solution),正渗透正是应用了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才使得水能自发地从原料液一侧透过选择透过性膜到达驱动液—侧。当对渗透压高的一侧溶液施加一个小于渗透压差的外加压力的时候,水仍然会从原料液压一侧流向驱动液—侧,这种过程叫做压力阻尼渗透(Pressure-retarded osmosis,PRO)。压力阻尼渗透的驱动力仍然是渗透压,因此它也是一种正渗透过程。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正是基于这种原理。 三、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正渗透膜过程,具有三低优势,即低压操作,低能耗和低污染,在水处理领域已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国内并不多见其应用报道,所以说应用不是很多,尽管如此,这一技术仍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光明的应用前景。如果要大范围普及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仍需做很多努力。包括了我国对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研究不多,特别是在水处理应用上缺乏经验参数,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从而积累经验;目前所拥有的正渗透膜性能太低,品种不全、不优;缺少既经济又高效的汲取液体系和汲取液再浓缩途径。 鉴于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应该从这些方面的着手突破,极大推动正渗透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以促进新一代水处理工艺的高效发展。总之,对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研究,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的水回收率、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以及如何降低正渗透过程的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 四、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 水处理中的应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摘要 国内外反渗透膜技术的发展概况,然后详细论述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通过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装置型式、基本流程,以美国和日本采用反渗透处理生活污水为例,探讨了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就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初步地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膜,实际应用,前景展望

引言 近来,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光照射技术及膜过滤技术已形成三大水处理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引人注目的是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1]。膜分离是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水处理先进的技术,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已在海水淡化、城市给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城市污水处理及利用、工业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萃取、沉淀、混凝和离子交换树脂等)相比较,过程中大多无相变化,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领域,形成了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它包含微滤(M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本文仅对反渗透(RO)膜法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反渗透膜发展概况 膜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生物体内。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但是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则较晚。1748年,Abbe Nollet观察到水可以通过覆盖在装有酒精溶液瓶口的猪膀肌进入瓶中时,发现了渗透现象。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2]。 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年美国的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国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RO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用RO法处理电镀污水,首先用于镀镍污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等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污水。1965年英国首先发表了用半透膜处理电泳涂料污水的专利。此后美国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组合技术处理电泳涂料污水,并且实现了工业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动态膜进行染色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实验。1983年L.Tinghuis等人发表了用RO法处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结果。30年来,反渗透(RO)技术先后在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的化工过程和高层建筑废水等各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处理技术逐一问世,如膜蒸馏、液膜、膜生化反应器、控制释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3]。 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1958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9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

渗透汽化膜分离法脱除汽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应用

渗透汽化膜分离法在脱除汽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应用 王雪1013207077 化学工艺13级博 渗透汽化技术又称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简称PV)技术作为一项新兴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经济、安全、清洁等优点,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目前膜分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技术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以低的能耗实现蒸馏、萃取、吸附等传统方法难于完成的分离任务。它特别适用于蒸馏法难以分离或不能分离的近沸点、恒沸点混合物及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对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及废水中少量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一、基本原理 渗透汽化是利用膜对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溶解扩散性能的不同,实现组分分离的一种膜过程,见图1(a)。在渗透汽化过程中,料液侧(膜上游侧)通过加热提高待分离组分的分压,膜下游侧通常与真空泵相连,维持很低的组分分压,在膜两侧组分分压差的推动下,各组分选择性地通过膜表面进行扩散,并在膜下游侧汽化,最后通过冷凝的方式移出1。有机溶剂脱水渗透汽化分离的原理见图1(b)。 图1(a)Schematic diagram of pervaporation process2 图1 (b)有机溶剂脱水渗透汽化分离的原理

二、渗透汽化膜 1.有机膜 渗透汽化的主要作用元件是渗透汽化膜,膜的性能对渗透汽化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渗透汽化膜按照功能可分为亲水膜、亲有机物膜和有机物分离膜3种。亲水膜又称为优先透水膜,其活性分离层又含有一定亲水性基团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亲水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亲水性商品膜是GFT膜,其分离层是聚乙烯醇。在全球商业化的渗透汽化装置中,约90%的GFT膜都是由德国预案GFT公司及其相关单位开发的。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开始研究亲水性膜在火箭燃料肼、不对称二甲肼和甲肼脱水过程中的应用3456。亲有机物膜又称优先透有机物膜,通常由低极性、地比表面积和溶解度参数小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有机硅聚合物、含氟聚合物、纤维素衍生物和聚苯醚等材料)制成。尽管亲有机物膜在渗透汽化膜分离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潜在应用价值,且世界范围内对该膜已有广泛研究,但目前能实现工业化应用的还很少。有机物分离膜可适用的分离体系多且性质差异大,膜材料的选择没有普遍规律,必须针对分离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选择和设计,主要有芳烃-烷烃分离膜、醇-醚分离膜以及同分异构体分离膜。 2.无机膜 相对于有机膜,无机膜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机械稳定性、耐酸碱、微生物侵蚀和耐氧化性等优点。这些优点使无机膜的发展备受科技界的重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7。无机膜按材料可分为陶瓷膜、合金膜、高分子金属配合物膜、分子筛膜和玻璃膜等。多孔无机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固态粒子烧结法、溶胶-凝胶(Sol-Gel)法、阳极氧化法、薄膜沉积法、分相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已经商品化的多孔膜主要是超滤和微滤膜,其制备方法以粒子烧结法和Sol-Gel法为主。粒子烧结法制备的膜孔径范围一般在0.1~10μm,适应于微孔过滤。目前已开发的商品化微滤膜主要有氧化铝膜、氧化钛膜和氧化锆膜。 Sol-Gel技术可以制备超滤范围的小孔径膜,目前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已经商品化的超滤膜有氧化铝膜、氧化钛膜、氧化硅膜和氧化锆膜8。近年来,有关Sol-Gel 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孔径小于2 nm的纳滤膜和气体分离膜。分子筛膜作为无机膜的一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分离选择性。通过调节硅铝比可以调节分子筛膜的亲疏水性,如高硅铝比的MFI分子筛膜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而低硅铝比的A分子筛膜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另外,分子筛本身具有催化活性,通过分子筛膜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分离和催化一体化;同时由于分子筛的孔径尺寸一定,所以在催化反应中具有择形性。这些优越性使得分子筛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筛膜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水热合成法910、二次生长法1112131415、嵌入法1617和

正渗透水处理技术概要

正渗透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正渗透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其分离的驱动力来源于原料液和汲取液之间自然存在的渗透压差,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简述了基于此技术的正渗透水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这种新型水处理过程的关键技术——正渗透膜和汲取液,根据各自的技术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概述,并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和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两方面介绍了这两项关键技术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水通量角度对不同体系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了各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正渗透;水处理;汲取液;海水淡化 [中图分类号] TQ0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9X(2012)05-0005-05 Advance in the key techniques of forward osmosis water treatment Zhang Qian1,Shi Qiang2,Ruan Guoling1,Chu Xizhang1 Abstract: Forward osmosis(FO) is a kind of new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Its driving force comes from the naturally existing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feed solution and draw solution. Forward osmosis (FO)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internationally,in recent year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O water treatment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iques of the new type of water treatment process-FO membrane and draw solution -are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the key techniques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new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key techniques i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labs and the schedule of technique commercialization. Different systems are compared simply from the angle of water flux. The advantages

渗透蒸馏、渗透汽化、分子蒸馏的异同

渗透蒸馏、渗透汽化、分子蒸馏的异同 渗透蒸馏,又称为等温膜蒸馏,是基于渗透与蒸馏概念而开发的一种渗透过程与蒸馏过程耦合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它具有一般膜分离技术投资省、能耗低的优点,同时又能在常温常压下使被处理物料实现高倍浓缩,克服常规分离技术所引起的被处理物料的热损失与机械损失,特别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及对剪应力敏感性物料,从而使渗透蒸馏在食品、医药及生化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分子蒸馏亦称短程蒸馏,其应用能解决大量常规蒸馏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依据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能使液体在远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将其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分离。分子蒸馏进行时,液体混合物被加热,能量足够的分子逸出液面,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重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较小,若在离液面小于轻分子平均自由程而大于重分子平均自由程处设置一冷凝面,轻分子达到冷凝面后被冷凝,从而使其不断逸出;重分子达不到冷凝面,很快趋于动态平衡,这样就将混合物分离了。分子蒸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其操作是在远低于沸点温度和很低的压强下进行操作的。 渗透汽化是以混合物中组分蒸汽压差为推动力,依靠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率不同的性质来实现混合物分离的过程。渗透汽化装置包括预热器、膜分离器、冷凝器和真空泵等四个主要设备。料液进入渗透汽化膜分离器后,在膜两侧蒸汽压差的驱动下,扩散快的组分较多透过膜进入膜后侧,经冷凝后达到分离目的。 从诞生时间上说,渗透蒸馏、渗透汽化、分子蒸馏这三种技术均是新型的蒸馏分离技术,其中的分子蒸馏技术甚至是一项较新的尚未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都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气化从而达到液-液分离的目的,并利用了表面化学的原理,利用膜分离技术,增大了蒸馏分离的效率和分离出物质的纯度,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这三种蒸馏技术也是有其独特特点和适用范围的。 一、渗透蒸馏过程及其特点 渗透蒸馏是指被处理物料中易挥发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疏水性的膜,在膜的另一侧被脱除剂吸收的膜分离操作,在通常情况下,被处理物料与脱除剂均为水溶液,渗透蒸馏过程能够 顺利进行是由于被处理物料中的易挥发组分在疏水膜的两侧存在渗透活度差,被处理液中的易挥发组分在疏水膜两侧的渗透活度相等,即蒸汽压力差不再存在时,则渗透蒸馏过程将停止进行。渗透蒸馏包括三个连续的过程:被处理物料中易挥发组分的汽化;易挥发组分选择的通过疏水性膜;透过疏水性膜的易挥发性组分被脱除剂所吸收。渗透蒸馏除了一般膜分离技术所具有的投资省、能耗低的特点以外,还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适宜高倍浓缩及良好的选择性等。 二、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 分子蒸馏技术作为一种与国际同步的高新分离技术,具有其它分离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 1、操作温度低(远低于沸点)、真空度高(空载≤1Pa)、受热时间短(以秒计)、分离效率高等,特别适宜于高沸点、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分离; 2、可有效地脱除低分子物质(脱臭)、重分子物质(脱色)及脱除混合物中杂质; 3、其分离过程为物理分离过程,可很好地保护被分离物质不被污染,特别是可保持天然提取物的原来品质; 4 、分离程度高,高于传统蒸馏及普通的薄膜蒸发器。 三、渗透汽化过程特点。 渗透汽化与反渗透、超滤及气体分离等膜分离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物料透过膜时将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