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1.1社会保障概念: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功能:1稳定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发展的功能4互助功能5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等。特征:1公平性2社会化3福利性4法制规范性5多样性6刚性发展。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责任分担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5其他:互济性、法制性。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国民福利。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2.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国际教训: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3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社保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2立法滞后。3责任模糊。4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发展:基本目标:在制度定型的基础上,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二是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3.1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含义:是指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构及运行机制等。发展阶段:1面向贫困人口和工业劳动者的阶段2面向贫困人口和一般劳动者的阶段3面向全体国民阶段。建设目标:1.完整性2.协调性3.层次性。

5.1 养老保险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1、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2、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3、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4、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广覆盖原则;经济援助与服务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和刚性增长规律相协调;权利义务相结合。

5.2养老保险模式

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1、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征: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不足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2、责任分担型。特点: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由于强制性责任共担,这种模式无法覆盖到全体国民,它只能适用劳动者,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优势:体现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社

会互济性,有利于调控养老保险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3、个人负责型,政府与雇主均不承担缴费义务,而是完全由劳动者个人缴费记入个人账户,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偿运营,劳动者退休后可以领取自己账户中的养老金用于养老。缺点:完全由个人承担,政府责任很小,缺乏互助共济性和风险分散功能。4、混合责任型,特点:既做到增进国民的老年福利,也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从而出现了既有政府负责的层次,又有二方或三方分责的层次,还有个人负责的层次,这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责任分担的演变,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和更有效的方案。

二、养老保险财务模式。1、现收现付式。定义: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缺点: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2、完全积累式。定义:在对有关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预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收支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和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存在基金贬值风险,管理工作难度加大。3、部分积累式。定义: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特点:费率具有弹性。优点: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不会太大。

三、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1、社会统筹模式。定义:养老保险基金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统筹规划,考虑使用问题。特点:高度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功能,将“大数法则”利用到极致。由于该模式通常只考虑短期内基金的平衡,一般没有或只要很少的节余,与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联系在一起。2、个人账户模式。定义: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离开劳动力市场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领取养老金。特点:对劳动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体现“大数法则”,没有互助共济和风险分担功能,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这种模式总是和完全积累的财务模式联系在一起。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特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但分别记账,其中:个人所缴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其余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

四、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1、给付确定模式。“以支定收”,维持短期内的横向平衡,一般没有节余。与现收现付模式联系在一起。2、缴费确定模式。“以收定支”,维持长期内的纵向平衡。与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模式联系在一起。

5.3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基金运营:1、对于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由投资管理公司分散管理。2、公共机构集中管理和投资。3、建立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进行积累。4、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服务于待遇确定的现收现付型养老保障制度。管理体制:1、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2、政府监督下的自治机构管理3、由私营基金公司

进行管理。

5.4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1、覆盖范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2、资金来源。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标准最终达到工资的8%。3、筹资方式。企业缴费记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4、基金运营。银行存款、国债买卖、投资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进入证券市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5、享受资格。达到国家法定年龄;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6、待遇水平。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为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7、管理监督。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8、面临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家庭保障功能减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大、养老金保值增值难。9、政策建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现行制度的有效性。划清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探索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

6.1医疗保险概念:它是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含义:1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2对象通常是劳动者。3医疗保险强制权利义务相结合和互助共济。4保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5必须社会化。基本特征:1、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2、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3、涉及关系非常复杂。4、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基本原则:1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2政府通过税收或社会保险缴费的方式筹集医疗保险基金;3绝大多数国家由政府负责医疗保险计划的制定、管理和实施;4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统一标准的医疗保险待遇;5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只限于满足基本医疗需求;6被保险人一般被要求到公立医院或国家指定的医院就医。注意问题:1突出强调解除人们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健康和努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宗旨。2理性看淡医疗费用的增长。3合理确定医疗保险缴费标准。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6.3 医疗保障模式。一.国家医疗保险模式。是指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医疗服务的模式。特点: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收费服务。二.强制储蓄医疗保险模式。是通过立法强制劳资双方或劳动者建立医疗保健储蓄账户并用以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特点:不能体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基本特征,也不能在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之间进行交换,实质上属于“非保险型筹资制度”。三.合作医疗保障模式。是立足社区或基层,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四.私营医疗保障模式。是按照市场法则由私营机构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障模式。特点:医疗保险被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资金主要来源与投保人及其雇主所缴纳的保险费,政府财政不负责补贴,缴费一般较高。

6.4中国的医疗保障。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明确强制性参保的人员范围(城镇所

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2、确立新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明确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3、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明确划分统筹基金的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支付办法。4、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5、推进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6、特殊政策规定。

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1、公共卫生2、补充医疗保险3、社会医疗救助4、商业医疗保险

7.1失业保险概念: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系统。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实践中的问题:(1)实际覆盖面仍然较窄。(2)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收入:部分企业擅自降低缴费基数。支出:冒领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增值能力不足(3)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改革趋势:(1)限制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降低支付水平。规范和提高资格条件。缩短领取期限。(2)加强对失业保险的管理和开展基金运营。(3)突出就业导向.

8.1工伤保险概念: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原则:个人不缴费;无过失补偿;补偿直接经济损失;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作用:1、是维护劳动者最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2、是分散行业或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减轻行业或企业负担的重要措施。3、是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条件。

9.1社会救助概念: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基本特征:1最低保障性、2按需分配、3权利义务单向性、4全民性特征功能:1、直接功能:直接达到保护国民生活的目的:济贫、救急;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安定社会秩序;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2、间接功能:民主国家的象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国民生活素质。标准及其确定方法:1、市场菜篮法。2、恩格尔系数法。3、生活形态法。它是通过调查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来确定贫困者的方法。4、国际贫困标准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9.3最低生活保障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特征:政府为责任主体,政府责任与义务,财政充当后盾;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是法定条件;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全体公民;保障水平较低。原则:生存保障原则、普遍性、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维护受助者尊严。

9.4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成就:政策型走向制度型,国民陷入贫困境地时获得援助的权益得到确认,政府责任得以明确,从而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覆盖全体居民而不再将有单位的职工家庭排除在外,真

正成为社会化的救助机制;制度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符合援助条件的居民能够真正得到援助。2、问题:单一的物质保障不能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疾病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政府责任仍然模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民间;非规范性明显:各种地方政策多;人均标准抹杀了生活成本的差异性;贫困人口的尊严与体面急切需要维护;乡村人口与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未能考虑,不公平。3、走向:最低生活保障走向综合型的社会救助系统,由单一物质保障走向综合多元保障;确立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由非规范走向规范化:包括收入的统计,家计调查,监督机制,居民的上诉权与上诉程序等;由人均统一标准走向分类标准;流动人口应当有特定的救援机制;乡村也应当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防止陷入贫困陷阱。

9.5灾害救助1、内涵: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等袭击,并因此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食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它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具紧迫性的特殊保障制度安排。2、基本特征:急切性、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非经常性、不确定性(灾害发生、损害后果、救助形式)3、方针: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10.1社会福利含义: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政府主导、保障对象的全民性、社会福利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高层次性、社会福利的服务性、实施过程的社会化、福利标准的不确定性。功能和作用:1、保护妇女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2、保护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使他们享有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的权利,并在社会范围内对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帮助。3、保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4、保护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5、保护并不断改善公民的居住条件。

10.3老年人福利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内容:老年保障、老年照顾、老年人服务、就业服务。我国老年问题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各地老龄化起步、速度、程度不一。存在问题:城乡二元体制与城市条块分隔的福利管理体制;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福利机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合理;政府包办过多,社会化程度低。应注意的问题:1国家应加大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投入,把满足老年人需求放到国计民生的高度来考虑,公共财政要成为公共福利的重要支撑,而老年人福利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2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走官民结合的社会化道路。3立足社区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4统筹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5应当培养一支老年人福利工作队伍。

10.4残疾人福利含义: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保证由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主要内容: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中国存在的

问题:行政化现象严重;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筹资渠道单一,基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

10.5儿童福利的概念:广义的儿童福利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障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保护儿童的各种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向他们提供个人成长所必需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的总和。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避免儿童陷入贫困而向处于困难境况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的总和。基本内容:1、一般儿童社会福利:教育;营养;卫生保健;游戏与娱乐。2、特殊:残疾、不幸。3、儿童权益保护。我国的儿童社会福利1、问题:贫困、生存环境不良、教育剥夺、城市外来人口中的儿童、艾滋病蔓延、侵害儿童权益、儿童问题的不平衡性。2、发展:90年8月29日,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91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于92年4月2日对中国生效;为履行承诺,中国分别在92年和01年制定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01-10)》。3、方向:领域扩大;服务性增强:希望工程,助学长征;社会化趋势。

12.1补充保障含义: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2补充保障是相对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3补充保障具有非强制性特征;4补充保障采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社会功能:1、补充保障具有“查漏补缺”的功能(为尚未被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提供化解风险的途径;对基本社会保障之外的保障项目进行补充)。2、补充保障提高了国民保障的水准,增进了特定人群的福利;3、一些补充保障可以作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4、补充保障还具有满足人们施舍与仁爱之心,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

12.2职业福利含义:是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专门面向内部员工的福利待遇。2补充健康保险含义:是指企业除了参加法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通过保险方式对被保险人因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或收入损失提供额外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作用:有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有效提高全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12.3企业年金含义: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实力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功能:是公共年金计划的重要补充和扩大,提高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是在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和期权之外,雇主对员工分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年金投资经营还会带给雇员丰厚经济回报。

12.4互助保障概念: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按保障对象和范围可分为家庭互助、社区互助、职业团体互助、特殊群体互助等;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 (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其主要观点有: ①开创了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福利模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②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主要内容。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 ③主张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制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建造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2)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这一学派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基础,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和市场经济,推行三者结合的制度。 4.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1.1社会保障概念: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功能:1稳定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发展的功能4互助功能5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等。特征:1公平性2社会化3福利性4法制规范性5多样性6刚性发展。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责任分担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5其他:互济性、法制性。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国民福利。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2.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国际教训: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3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社保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2立法滞后。3责任模糊。4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发展:基本目标:在制度定型的基础上,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二是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3.1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含义:是指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构及运行机制等。发展阶段:1面向贫困人口和工业劳动者的阶段2面向贫困人口和一般劳动者的阶段3面向全体国民阶段。建设目标:1.完整性2.协调性3.层次性。 5.1 养老保险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1、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2、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3、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4、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广覆盖原则;经济援助与服务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和刚性增长规律相协调;权利义务相结合。 5.2养老保险模式 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1、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征: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不足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2、责任分担型。特点: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由于强制性责任共担,这种模式无法覆盖到全体国民,它只能适用劳动者,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优势:体现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社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老年保障)

第六章老年保障 6.1 复习笔记 一、老年保障的基本理念 1.起源演变 (1)古代老年保障的起源和思想 ①中国高度灿烂的文明,包含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具有切实功效的社会福利措施。 ②这些思想和措施极其朴素、零散,极其原始、自发,不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全面、科学、高效等特征,但它们毕竟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梯。 ③它们所弘扬的仁爱、大同、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它们所推广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众多借鉴。 ④西方国家的慈幼、养老、赈穷等综合性福利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幸福主义”、古罗马的“责任观”,以及希伯来人的“正义论”等观念的启发。 (2)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创建与演变 ①退休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的退休制度,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建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 ②在德国实施养老法规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进行有关立法,开始实行养老保险。 ③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较晚。这些国家在法规的推行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阻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

④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⑤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全世界一致的观点是福利应该由国家包揽,走向多元化。 2.理论基础 (1)政治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创造价值角度看,人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①准备时期,从出生到加入劳动队伍; ②劳动时期,从加入劳动大军到退出劳动队伍为止; ③退出时期,从退出劳动队伍到去世为止。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三阶段是纯消费时期,第二阶段属于既生产又消费时期,一般来说,第一、三阶段消费费用来源于第二阶段的劳动。第一阶段的个人消费由其父母预支,类似向父母借贷,或可看作是劳动力的投资,最终以第二阶段劳动创造的价值来补偿。第三阶段所需要的消费费用是第二阶段所创造的价值的延期支付。总之,退休金的本质是劳动者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 (2)经济学视角:福利经济学派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 ①福利经济学派主要从政府职能和社会福利改进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其基本论点是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收入均等化,因此,通过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可以改进社会福利,而这种补贴的办法是要建立各种社会设施、建立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②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社会保障的内在机理与经济效率,主要从市场失灵、短视等效率角度与基于投票和利益集团之上的政治均衡视角出发,围绕政府与市场对社会保障进行研究,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三-国开(重庆)-参考资料

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三--50627国开(重庆)-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题库有可能会换,不保证全部都有!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如果题目顺序和你的试卷不一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第1题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最初萌芽,是以1601年()颁布《伊利莎济贫法》为标志的。 a. 法国 b. 瑞典 c. 英国 d. 德国 参考答案是:英国 第2题社会保障是以()为主体,依法律或政策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力予以保障的一种制度。 a. 团体 b. 国家 c. 企业 d. 机关 参考答案是:国家 第3题社会保障的外延一般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济 c. 社会优抚 d. 社会福利 参考答案是:社会保险 第4题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因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收入时必须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或物质帮助。 a.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b. 稳定 c. 补偿 d. 调节 参考答案是:补偿 第5题我国()明确规定:“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a. 劳动法 b. 民法 c. 宪法 d. 经济法 参考答案是:宪法 第6题社会保障的()体现为社会保障基金“取之于己,部分用之于人;或部分取之于人,用之于己”。 a. 保证性 b. 公平性 c. 互济性

d. 普遍性 参考答案是:互济性 第7题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这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原则。 a. 责任分担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d.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参考答案是: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第8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是以价值或货币形式计量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以及社会给予他的消费品份额的尺度。 a. 价格补贴 b. 个人储蓄 c. 社会保险 d. 工资 参考答案是:工资 第9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 a. 伊丽莎白《济贫法》 b. 新《济贫法》 c. 《疾病社会保险法》 d. 《工伤事故保险法》 参考答案是:伊丽莎白《济贫法》 第10题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主要实现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助 c. 社会福利 d. 社会互助 参考答案是:社会救助 第11题社会保障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涉及到()等多门学科。 a. 经济学 b. 社会学 c. 政治学 d. 伦理学 e. 管理学 参考答案是: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管理学 第12题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 a. 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b.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建立福利国家模式 d.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e.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参考答案是: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13题社会保障的四大基本原则包括()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就是指国家以立法与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她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与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就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就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国家救济;○3社会福利;○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与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就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与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失业破产救助;(3)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与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与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与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与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1就业关联制度;○2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于给付方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第十三章补充保障 13.1 复习笔记 一、补充保障的基本理念 1.补充保障的内涵界定 补充保障是指在国家建立和法定意义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社会成员起有补充保障作用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称。 2.补充保障的基本特征 (1)处于配角地位 补充保障从属于基本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其保障的力度、广度、深度及其稳定性都不如基本保障,待遇标准和水平也不应超过基本保障。 (2)不具强制性 我国基本保障尚未达到全覆盖,补充保障就不可能实行强制,只能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逐步推行补充保障。 (3)强调效率优先 补充保障属用人单位行为且必须用人单位出资,因此,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是能否实行补充保障的首要条件。这就决定了补充保障不具备互济功能,不能在用人单位个人之间调剂。 (4)形式内容多样 因为补充保障是用人单位行为且国家法律又没有统一强制的规定,因此,补充保障的自由度就比较大,形式内容就比较灵活。 3.补充保障的具体功能

(1)激励功能 这是补充保障最显著的功能。用人单位除在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交通工具、福利水平等项目给予员工优厚待遇外,补充保障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2)保障功能 国家搞的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是保最基本的生活,而补充保障是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补充保障显示的是其进一步抗风险的作用,投过补充保障的人员就不会因此而降低基本生活水平。 (3)追加功能 补充保障作为基本保障的主要“补充”源,它的首要功能显然是补充基本保障的不足,追加基本保障的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4)对等功能 补充保障的资金模式是完全积累型,保障的程度完全是由缴费的多少决定的,它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 4.补充保障的必要条件 (1)必须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基本前提。 (2)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经济条件。 (3)民主管理基础较为健全,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组织保证。 5.补充保障的作用体现 (1)适应多层次社会保障的需要 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既定目标。国务院要求各地和有

同等力学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专业知识部分社会保障学【圣才出

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这一思维定势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社会公平而得以创立并得到普遍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社会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从社会保障

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具体表现为: 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3.政治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政治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对社会保障起着理论基石的作用 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如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决策与行政、权力与腐败、发展与稳定等,均是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必然地要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 (2)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中,几乎均与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与社会承担责任的面孔出现,而民主不仅帮助许多国家选择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使这一制度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②在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不仅属于法制建设的内容,而且是被法制化了的事业; ③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则又与主权及主权所涉及的人权联系在一起; ④不同的政党与政权对社会保障的不同主张,表明了推进或者改良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党

最新广东自考 社会保障学 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是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2、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和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5、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6、住房保障: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 7、工伤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8、个人账户:一般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部分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用“个人预缴专款备付金”的社会保险形式。 9、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10、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1、社会统筹:一般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基础上,采用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的社会保险形式。 二、简答题 1、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意义。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在政策上有哪些建议? (1)健全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法律环境。(2)壮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3)拓宽投资渠道,开发新的投资品种。(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5)探索个人账户资金投资运作与保值增值机制。 3、1999年1月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对原条例做了哪些修改?(1)将制度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相应地,将“待业救济金”正式改为“失业保险金”。(2)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3)调整了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确立了单位与个人的保险费分担机制。(4)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挂钩。(5)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4、德国住房保障制度有哪些经验? (1)房租管制(2)福利性公共住宅(3)房租补贴(4)住房储蓄(5)购建房税收政策 5、社会优抚有哪些作用? (1)优抚事业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证。(2)优抚事业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3)优抚事业是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4)优抚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6、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哪些问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2)个人账户和社会保障基金问题。(3)就业与失业问题。 (4)城镇的贫困人口问题。(5)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6)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问题。 7、如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 (1)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2)增加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学考研参考书,状元笔记,考研真题,题库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 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育明教育,7年专注考研辅导,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包揽北大、北师大、政法、矿大、地大、北航、湖大、浙大行管状元! 此外,最近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大家一定要实地考察,谨防上当受骗! 第三章政策活动者 第一节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一、立法机关 立法者或政治家在政策过程中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认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获得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政治家在公共政策及项目的拨款预算中,也往往支持最大化的预算方案,以便更多的资金来回报支持他们的选民;他们对实施某项政策的费用一般都采取暧昧态度,因为政策费用总是由纳税者(选民)负担的,如果负担太重,可能降低支持率。因此,政治家总是设法让选民弄不清真正的政策费用负担。 二、行政机关。 当代行政权力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或“以行政为中心”趋势,行政机关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它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行政部门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此外,一些国家的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压。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

社会保障学总结资料 温馨提示: 单选30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5个、论述2个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好好复习,祝亲们考个好成绩!!! 名词解释: 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 2、部分积累制:是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人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6、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经过必要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的,享受国家税优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7、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也随之按级递增。对低收入者采用低费率,对高收入者征收的费率依次递增。 9.差别比例费率制:按照被保险人薪资的一定比例征收保险费,但雇主和雇员负担的比重有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1)法规管理 社会保障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府根据立法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这些法规和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资金来源及其征集方法、支付待遇及其支付办法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政策具体由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实施和落实。 ②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一般需要建立四个机构: a.社会保障的决策机构; b.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实施机构; c.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机构; d.社会保障的监管机构。 (2)具体事务管理 具体事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实施对象的管理等,这项工作由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实施机构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管理主要包括: ①保障费用的征缴。依法征收社会保障费,检查并督促雇主和受保人按时缴纳足额费用,对雇主和受保人隐瞒欺诈等行为进行稽查。 ②待遇给付。依法支付受保人的社会保障待遇,负责统筹范围内社会保障基金的调剂使

用。 ③基金管理。编制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草案,编报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 ④办理保障关系变更手续。雇主与受保人的劳动关系终止后,保存受保人的缴费记录,结转缴费记录、转移有关保障基金等。 ⑤其他相关服务。如提供有关社会保障的咨询、查询,组织、推动对受保人的社会化服务以及组织受保人进行文体活动、工伤疗养等生活服务。 2.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模式 (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除了执行社会保障法律、颁布相关法规和实行监督以外,还要负责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具体方式: ①集中统一方式,由中央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这个机构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的行政管理。在世界上,实行这种体制的典型国家是英国。 ②分权管理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a.上下分权,中央政府制定和颁布基本法律与法规,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颁布具体政策和措施,如美国的管理模式; b.左右分权或者横向分权,各部门实行分工管理,如卫生部管理医疗保险、农业部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等,加拿大采取这种方式。 (2)政府与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负责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监督,公法机构则负责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管理,即对执法监督和具体业务实行分开管理,防止“一条龙”行政管理带来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保障 14.1 复习笔记 一、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理念 1.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理念 (1)农村社会保障指国家、社会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社会性援助措施的总称。 (2)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等补充性保障。 (3)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为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本着改善民生、注重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重视政府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遵循的重要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 从国外实践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但是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又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之后的必然之举。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一定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2)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逻辑定式,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在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时,一定要对农村区域经济状况及社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与

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的渐进动态机制。 (3)广覆盖、低标准、多层次原则 社会公平目标要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然而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能力综合来看,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则必须对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整,通过稳定城镇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在低标准下达到均衡,才能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4)多元化筹集资金原则 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极为有限,要依靠农村地方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难度较大。在我国农村,要遵循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 3.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框架体系 (1)社会保险体系。该体系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成,为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提供基本的保障作用。 (2)社会救助体系。该体系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扶贫救助制度等组成。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救助层次,要加大投入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和扶贫救助制度为补充救助层次,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救助基金,对需要救助的人群给予充分的救助。 (3)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该体系由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内容构成,其中老年人福利又由老年津贴、为老服务等组成。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 2015-11-17 20:27:59 (1/20)、社会保障的特点有:一是强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福利性;四是互济性;五是不可逆性。(2分) § A、正确 (2/20)、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2分) A、正确 (3/20)、在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分为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照顾。(2分) § B、错误 (4/20)、社会保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的社会性、实施范围的社会性、保障方式的社会性和物质管理的社会性四个方面。(2分)B、错误 (5/20)、“收入维持”方案有3种方法:一是就业关联制度。二是普遍保障制度。三是经济状况调查制度。(2分) § A、正确 (6/20)、对受保人提供资助或直接服务的措施,通常称为“实物补助”方案。(2分)A、正确

(7/20)、社会保障对受保人提供的保护,通常通过下述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实现:现金补助和提供服务。(2分) § A、正确 (8/20)、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主要阐述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支付,储备基金投资等资金运行的理论和方法。(2分)B、错误 (9/20)、英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2分)B、错误 (10/20)、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主要阐述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和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2分)B、错误 (11/20)、在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2分)B、错误 (12/2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国家保障制,企业保障制,乡村集体保障,城市居民保障。(2分)B、错误 (13/20)、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2分)A、正确 (14/20)、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主要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关系。(2分) § A、正确 (15/20)、经济状况调查制度,又称“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2分)B、错误 (16/20)、社会保障的强制性集中表现在强制参加和自愿交纳两方面。(2分) B、错误

社会保障学读书笔记

《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的读后感 楼继伟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探讨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工资增长过快,导致工资增长率已经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二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楼继伟将中国的工资增长率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这时是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成本真实化的表现。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工资率开始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得也很快,人口红利释放充分,导致工资增长率仍然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迅速而健康。第三个阶段,以2007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标志,他认为这项法律存在很大弊端,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灵活性降低,使得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增长率,并且无法适应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换档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GDP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并且滑入所谓停滞陷阱。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避免落入停止陷阱呢? 楼继伟先生提出了四点建议:释放农业人口;户籍改革;合理的城镇化;改革社会保险体系。 现在的农业生产完全由国家控制,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餐桌,全程都有国家补贴,国家控制代替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楼继伟认为这种“国家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而非市场配置国家补充”的方法严重干预了资源分配,并且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他建议,解放农业市场,休耕补贴,放开价格控制,扩大进口贸易,只

需制定标准,不用处处补贴管制。 对于这一点我持不同意见。实际上,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问题严重,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如果再取消国家补贴,更加会导致无人耕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机。因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劳动力逆向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吸引农民回到农村,减小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关于户籍制度,楼继伟先生认为必须改革。楼继伟认为,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但是如果一下子放开户籍管理,一定会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先进的大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我认为真正需要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而是相对不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户籍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引起的。什么样的户籍关系着居民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明显好于落后的乡村,所以人们都愿意去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公共服务相对发达的城市。如果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制度能够跟上大城市的水平,尤其是医疗、教育服务,那么户籍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及农村的公共服务行业,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楼继伟先生还认为合理的城镇化能够拉动内需。他认为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西部地区,可以围绕省会和一两个重要城市进行发展。农业人口进入非农时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同时他还提出了“租房”也可以落户的构想,认为应该放开对劳动力的限制,有助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我部分同意他的观点,我国确实应该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但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Word版

1、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五种模式: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 型和自助型。P4 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四个部分组成的。P7 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P16-17 ①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 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文件规定: A养老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 B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所有企业及企业必须履行缴纳义务。 C企业缴20%左右,个人8%。 D企业缴纳的一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计入个人账户。 E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为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20%)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可以继承)组成。 F对于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要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②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的决定》,即国发【2005】38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A完善制度主要思想和主要任务; B确保按时足额发放;C扩大覆盖范围;D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E加强征缴与监管;F改革计发办法;G建立正常调整机制; H加快提高统筹层次;I发展企业年金; J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K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等。 4、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三大流派:新老自主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 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P25 5、 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P46 6、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形式表:P55-56 7、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类型有三大类:P60 ①DB型现收现付制;②DC型完全积累制; ③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 8、 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P74-75 9、社会保险的内容:P75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 10、社会保险的特征:P75-76 ①保障性;②法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普遍性。 1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P76 ①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只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 行,它主要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社会保障是在全社会范围实行, 经济发展决定其保障水准高低,它是以全体国民为保障对象,无论 其是否参加过社会劳动。 ②职责不同。社会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推动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承担 生活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但包括所有国民一切可能遇到的普遍危 险、困难和损失的保障责任,还包括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 ③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分配和劳动者对保险基金的 贡献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分配在多数情况下是国家或社会对国民的 单方面援助,它保障的是最低生活需要。 总之,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在劳动危险损失前提下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在任 何危险损失以及满足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12、社会保险具有的五大功能:P77 ①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②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③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④为社会、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⑤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13、社会保险的意义:P77 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②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 ③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 置。 14、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P79-82 ①社会保险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保险需求意识 的产生和不断转变与深化。 A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赖的心理的转变; B人们对劳动为限可能造成的寂静收入损失所持的侥幸心理的转变; C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 ②社会保险的客观条件: A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表现在:由于生理原因、意外事故、劳动环境、劳动资源与生产资料配置失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劳动能力(机会)丧失和经济收入损失。 B社会经济发展是事先保险的经济基础。表现在: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国家和社会因此有能力全面承担广大劳动者的保障职责。 b社会分工细密使协作更加具有连锁反应关系,因此人们充分理由实行互助互济。 c商品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化下获得蓬勃发展,商品交换无所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