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理解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么理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务实选择。

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六大在对中国国情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最初20年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全面、均衡、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从而构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为确保按期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是一致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特征、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具体化。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顺利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朝着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更平衡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功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充分的现实条件。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对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正在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正加快建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

胡锦涛同志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一重要论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庄严承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完全一致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应有担当。中国共产党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引向了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是党的宗旨和责任使然。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在确立发展目标、实施发展目标还是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都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强烈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并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提出了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按期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要按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庄严承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依存度。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

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

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与人

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

为关键,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

量和效益上来。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和平发展,是历史为中国提供的机遇。中国的

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世界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

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

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让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成为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务实发展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艰

巨的任务,能否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按期兑现中国共产党

人的承诺,既取决于我们的战略部署是否科学,思想认识是否统一,更取决于我们工

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工作作风是否务实。各级党员干部务必以更加务实的作风脚

踏实地地工作,正确处理好己任和前任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人民群众关切的事

办好,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打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胜前进,稳步前进,努力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向全国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22222222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十八大确定的这一目标令人备受鼓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陈述。陈述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

“小康社会”,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陈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的新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这些新概念清晰表述了中国百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30多年的发展,正是一个中国小康蓝图由远及近的过程。曾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人们憧憬的美好生活;曾经“新三件”替代“老三件”是小康的明显标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中国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1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也让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从“建设”到“建成”,发展进入新阶段

陈述: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报告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却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表明了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翻阅前两次党代会报告,我们还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发展,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明确,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也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同时,传递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陈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百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组成部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只是初步达到小康,小康水平还不够高。

在GDP目标上,十八大报告延续十七大报告由“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将由40多万亿元增长到80多万亿元。毫无疑问,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发展一定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蓝图绘就,下一步还需深化改革

陈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未来中国将处于

发展和改革的决定性阶段,更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十八大报告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立场,进一步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包括: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