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道勇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最新的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将会出现哪些挑战,我们应当怎么进行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共同思考的。

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讲这么三个问题,第一背景和意义;二,挑战;三,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这样一个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的说法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一些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你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讲一些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只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的有关资源、环境、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的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些次数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

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它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这个需要我们从目前国内外总体的现状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情况,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

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在资源这一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大的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之路已经完全不可持续了。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有这么一个说法。人口众多,没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前世界排名前3位。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也是对的,但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性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的一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中国是极度欠缺的,中国非常欠缺。这是中国目前统计的数字。耕地面积为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面积为四分之一,天然气是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铝、铜都是五分之一,十三分之一,占全世界的水平都非常地低,我们是个资源贫国。

我们可以发现全世界的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这是美国宇航局发表的一个全球的夜景图。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这是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这是朝鲜,朝鲜就没什么灯光。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就越大。

这是美国,美国总人口3亿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但他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排放世界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水平是中国的五倍,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的老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的话,我国的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的话,那全世界都完蛋了。因为没有简单,美国是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但它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美国的人口的方式消耗的话,把全世界能源的三分之四都消耗掉了,在现有的能源里面还缺三分之一的口子,不知道哪里找去,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是四分之一,如果中国像美国那样生活的话,完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升高,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中国来说,经济越发达,这条路越走不通,我们必须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第二,生态这一块约束很强,我们生态的代价惨重的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条道路,一般也都是生态代价基本惨重,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了,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惨重。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

20世纪十大污染事件里面,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前8个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

且前8个里面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这个时期出现的,到七十年代过后,西方国家搞“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才不是那么惨重,以前的代价非常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之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它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像温室气体,比如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温效应占63%,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呢?200年。它可以生存200年时间。像甲烷,它可以生存12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能够生存120年,氢氟碳化物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过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对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大发展导致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百万物种灭亡。这是《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像很多地方的海平面会上升。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之前写过一本书叫《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出了一个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他就是因为这本书和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而在这本纪录片里面他得出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在最近65万年以来全球的温度一直是横着变化的,但是从1950年之后,它一下就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往上升。

全球变暖会导致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然后导致格陵兰岛等这些北极的岛,全岛的冰川都会融化,这种结果如果是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了,就泡在水底下了。

比如说我们看新华社发的图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平均海平面海拔就1.5米到3米不到,如果海平面上升到4到5米的话,全泡到海里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以及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所以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这是世界。

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非常高能源的生态的惨重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一多,荒漠化面积占四分之一多,90%的草原、90%的湖泊都在退化,受到污染,所以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就不足。

我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很多地区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条线的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

所谓的腾冲-瑷珲线,这个腾冲-瑷珲线,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划的。96%以上的人口都住在这条线以东南,以南,以西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0、60%,但它人口非常少,只占5%、6%,中国本来宜居人口就不多。

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沙漠化、戈壁、盐碱化现在非常常见,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都很严重。北京市出现了“北京下土了”的说法,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北京甚至还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掉土。像珠三角地区,像广州这些地方,它污染都很严重,像广州这个城市的雾霾非常严重。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看一看,从现实中可以看看,无论是资源这一块还是环境这一块,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实际的能力、实际的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来进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一般认为有这么两个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民族传统的哲学理念、深层里面是完全契合的,生态文明建设跟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是完全契合的、尽心知性而知天这种感觉,它通过中华民族最近的一个说法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相互融合,融洽相处。西方文明不是这么认为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是向外争取,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它自己服务,这是它的基本理念,而中国这个文明的理念是“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这个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也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辩证统一的思想,破坏、建设变成统一的思想。有发达,就必须有相关的发展,有经济发展必须有生态环境的发达。另外,根据现实、实践的情况来进行认识牺牲理论。

当然还有现实意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少有以下五个现实意义:第一,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已经完全地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像德国这些国家,它的绿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非常小,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国会中的第三大党,非常大,影响力很大,老百姓、民众都觉得环保是正常的,生态文明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它顺应时代潮流。

第二,顺应国内的民意,老百姓现在对生存问题基本上都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感到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由生存到生态的这样一个诉求的变化,它顺应国内的民意。

第三,它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过去地方官员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

GDP,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稳定也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的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个时代在中国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所以,GDP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的过程中日益加上社会稳定,加上生态文明保护情况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基本指标,这样的话我们的官员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做规划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觉得我需要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深刻反思。我们中国老百姓对发展有一种狂欢,发展得非常好、非常高兴,继续再搞20年,但是现在改革开放搞30年,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未来还需要这样的代价吗?我们付得起这样的代价吗?这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反思,然后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这是第四。

第五,有利于总的中国的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它自己内在的很重要的、重大的意义,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了很多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所以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我讲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国最近几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转移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以来形成的一个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的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当中一些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户户点烟,村村冒火的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镇企业等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资源消耗非常厉害。

我们现在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做一些纸等,我们都是砍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得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去外面往回运了。

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很多村庄上访,不高兴,很多村庄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儿童的血铅现象非常严重。

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在前3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不高兴。

还出现环境集体行动,一些所谓的群体性事件,这是集体行动的早期阶段,无组织、无目标的行动大规模聚集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环境性的具体性事件。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年的增长率是29%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很多事件自2012年以来,像什邡事件、镇海事件、天津事件、大连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调整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甚至还有集体行动。

比如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等。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地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到泉州,后来又转到外地去了。比如说2012年江苏的启东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市委市政府的大楼都被冲进了,领导甚至都受辱了,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最终的起因是排污管道的修建问题,造纸厂的修建,排污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对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关注够,所以导致老百姓起来抗争,最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然后警车被砸,很多人受伤,市政府大楼被抢,整个项目停工,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这是环境的集体行动。为什么环境性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越来越多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项目的层次很低,会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所以老百姓反对了,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老百姓过去的这种东西不能再搞了,但是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远远没有完成,很多地方仍然在搞,结果导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第一个阻力,第一个挑战,它考验着我们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实际的效果。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第二个挑战是部分利益群体的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

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持反对态度,比如说一部分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得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它来说觉得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我这山清水秀的,我这个生态环境保护得本身就比较好,我们穷、经济不发达,我现在管它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能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我没有挑选的余地,我现在的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污染一下环境。还有一些落后地区的淘汰的产能就威胁政府说,这个工厂不能关闭,关闭了过后这个厂子600号人就会失业,失业完了以后就会去政府门口示威,他们都成为了无业,你能安排吗?它都威胁。有些地方政府还保护它,因为是落后产能,可能是这个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它只能保护它,这样也能看出来,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些地方的人愿意,有些地方的人不愿意。

原因很简单,两个:利益驱使与发展眼光的短浅;第二个原因,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健全,除了目光短浅之外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但是有一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有些人受到损失了,受到损失过后得到好处的这一部分人是否给他一点补偿,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能给它一点补偿的话,或者补偿比较合理的话、利益再分配比较合理的话,这样的话大家都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所以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

这是中国目前开发区的分布图,这张图是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时候绘制的图,这个权威了。这个图可以看出来,我国的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和一部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区非常少。

但是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恰恰都分布在经济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可以看一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基本上没有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旦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过后,开发利用都受到限制,不能开发也不能转化为别的东西,也不能建别的东西,必须保护,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利益纠葛问题,为什么发达地区没有生态功能示范区,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他们已经破坏得差不多,本来就没有,因为它本来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本来就没有。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没有发展,都把它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话,结果导致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难了。

比如说黑龙江很有意见,黑龙江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黑龙江认为我怎么会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呢?我的农业很发达,林业也很发达,但是我的工业都特别发达,但是你一划定的话,我很多地方不能开发,而很多优惠政策就不给我了,我不干了。现在的农产品的价格非常低,公共产品价格很高,好处大家得了,但是代价由它一人承担,所以很多人不干,所以现在生

态补偿和整个利益的传输机制很不健全,应该把发达地区的很多财政收入,以捐献经费的方式转移给中西部付出代价的一些地区。

目前我们有些地方有,比如资源税、耕地占地补偿等这些东西都有,关键的问题是力度不够,而且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还没有,这是第二点的挑战,很多利益群体不想让你生态文明建设。

(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

第三个挑战,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我们是立了很多的法律,但是有关的一些法律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一个现实。守法的话成本很高,要执法的话成本也很高,但要违法的话成本很低。守法的话,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你必须采购一整套的排污设施,而且还有技术人员,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就很贵,运行起来很贵,所以执行起来很贵。第二,执法很难,很贵,对于一个到底谁排的,我们也分不清,很难分,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鉴定的话划分很高,取证非常难,但是无法成本很低,很多人发现我违法的罚款很少。

比如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曾经有一个课题组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它发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企业平均下来如果有一次违法排污平均会处罚4.97万元。如果违法排污一次的话,平均大概会罚5万块钱,但是它获利获232万,所以它的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我只要拿1/46交罚款,剩下的都是我的,所以违法成本非常低,导致很多人很愿意违法而不愿意去买排污设施,而去遵守法律,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第四点挑战,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民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的一个基本情况。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也不落后了吧,现在很多人看PX项目事件、启东事件,这些事件出来之后老百姓都上街,都不断地闹事要求关闭,这仍然不是先进的标志,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进的标志,现在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利益侵害-过激回应型,这样一个反映。如果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反映非常过度,打砸抢这种就出来了。西方国家是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了,所有的人,几乎跟我没关系,只要游行示威的话,我都会去游行,我去喊几句口号,要保护环境、要保护生态,然后我喊口号的过程中也不会过激、不会打砸抢,喊完过后我就走了,剩下的事情跟我没关系,我也支持一下,我很文明、很守法,而中国的生态文明意识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情,跟我没关系,它的环境会破坏跟我没有,

这种理念仍然有。另外节约意识不足,生态环境环保意识都有问题。

比如说节约意识不足,我们中国人非常奢侈,非常浪费,国家粮食局在2012年10月16日曾经呼吁全中国人在粮食日最好饿一饿自己,饿一饿自己过后你就会知道粮食多么珍贵,粮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之内,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口吃一年,中国13亿人口实际上粮食如果都节约的话大概能养活15亿人口,我们可以多生一点孩子,没问题,但是我们浪费了2亿人口的粮食,粮食在中国浪费得非常普遍,节约意识不足非常常见。

像我们吃个满汉全席,一个月饼10万块钱,这是奢侈品,这是明显地浪费了这个产品,虽然不吃就看,看完过后就倒了,节约意识非常不足。

环保意识比较落后,比如像农村、城市里边的沟沟渠渠里边扔了很多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电池等,他随便扔,扔的结果是像电池、塑料袋这些东西几十年、上百年都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

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保护这一块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过后就烧,大规模地把天地里面的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些城市里边连续几天之内全部被烟雾环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飞机都无法起飞的现象,生态意识仍然比较传统。

(五)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模糊

第五点,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比较模糊,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目前城镇化、城市定位比较模糊,每个城市都贪大求洋。贪大,越做越大越好,至少二百万人口、三百万人口,盖楼房盖个六百米、七百米、五百米的摩天大楼;求洋,向西方学习,做了很多像西方的威尼斯等小区,像西方学习,向西洋学习,结果自己的特色全部给瓦解了,城市定位非常模糊,在这里面生态建设的模糊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城市地区就基本上没有大的连续几十亩、上百亩、几千亩的林地,城市的生态基本上被条块化了,一条一条一块一块,小块小块的,它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比如说太湖地区,1986年的时候城市发展是这样的一个状况,红色是城市,到2004年的城市化是这样一个规模,城市到处都是,城市的触角伸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实现城镇化,但环境保护这一块就没弄好。

结果导致我国出现了太湖污染非常严重,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敢说把它弄好,这是东部发达地区,以前的太湖,现在的太湖,太湖的蓝藻暴发,导致很多水根本无法吃喝。

还有西部地区,如云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化定位过去比较模糊,导致滇池周围很多小工厂把滇池给污染了,然后云南发改委有一个数据说改革开放以来,滇池地区的中小

企业创造的利税大概一共是80个亿,但是治理滇池已经花了170个亿,明显得不偿失,就是因为早期城市发展,全国都是这样的,定位很模糊,现在城市发展应该越来越用生态、用低碳这些理念来约束城市发展的一个冲动,让城市走一个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五大挑战,经济方面的挑战、利益集团的挑战、民众意识的挑战、城市发展建设的挑战等,面临着很多挑战。认清挑战过后就是具体怎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下面说第三个问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走向已经从宏观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宏观的线索,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了,而我们可以看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些说法。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要求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个具体任务我有不读了,大家可以看PPT,有三个具体要求,一二三,具体要求都是一些硬性的要求,我们到2020年以前必须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对我们总论部分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地位、方针、路径、目标都做了全面的安排。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它的基本理念;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方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路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标,美丽中国。所以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将来关键是具体怎么落实,怎么做的问题。我们现在从落实角度来讲,一个是理念的落实,一个是制度的落实。

(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首先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应该有创新。从十八大报告以来,我们可以认为有以下几个理念是应该着重关注的:第一个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是特殊重要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在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你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特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处理的都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处理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它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逻辑层次上应该高一个层次,跟它更近的是人类的文明建设,人类的文明建设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块,逻辑层次的地位更高,所以它的地位非常特殊,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比别的建设的重要性不高,不要有这种意识。

第二,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个理念应当彻底地实现。我们都知道中国长期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西方工业文明有一个基本理念是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让大自然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成为自己的奴仆,让自然、动物、植物、矿产资源都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务,西方国家的文明是向外用力的文明,我们的儒学大师梁漱溟的说法是:它是向外用力的文明。向外夺取,攫取一切,征服一切,能把自然踩在脚底下,是这样一种文明。

而中国的文明强调的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所以我们这个文明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我们这个文明来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就无法接受这一理念,要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这是它的理念,而我们现在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就希望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些恶果最小化,让人与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

原因很简单,人与动物、跟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的区别不是很大,我们跟酵母的基因相同性就达到70%,人和类人猿的基因差别是1%以下,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别更小99.9%,都是一样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已,并没有凌驾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让所有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生态资源为你服务的这样一个先天的优势,所以你要尊重自然,尤其是要顺应自然,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理念,一定要贯彻执行的,这是理念这一块。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另外一个是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未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在大的层面,路径、方针、具体目标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的理念如果转变过来的话,它的重点是落实,而落实的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制度建设不好的话,理念转变得再好,文件规定得再清晰都没有用,所以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以下我说几个制度建设,可能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一,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也是有了,前面我说过了,如资源税,我们的新疆地区专门搞资源税返还,新疆地区油气资源特别丰富,但是都是国有大企业去开采,开采完了过后就运到内地了,本地买的油气资源还很贵,新疆就很不高兴,国家通过资源税的方式返给它钱,每年返给它几十亿的钱,这样的话利益相对平衡一点,资源的利用慢慢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对任何资源都应该是有偿使用的,用价格机制让它慢慢地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

而生态补偿制度应该更加完善,我们现在生态补偿机制执行起来的力度是很差的,甚至水平极低的,象征性地给一点,我们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要开发的话谁就去保护,谁如果受到好处了,谁就要付出代价,去补偿,这是基本原则。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横向转移纵向化的转移支付机制,我们横向转移,应该是浙江的一些钱转移给青海,因为长江源头的保护青海的代价比较大,但是比较转移呢?青海应该得多少,浙江应该拿多少,这应该是横向转移,但是我们应该健全它的纵向支付机制,浙江按一定的比例交给中央,中央再转移给青海,不断地支付下去,支付体系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仍然不健全,标准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规定,制度的空缺都有,这是第一个制度建设。

第二个制度建设是环境问责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环境问责,比如说一个企业污染了环境,污染了水源,甚至造成巨大的污染事件,这个是否是处罚,怎么处罚,这个个例执行起来的问题就各不相同了,很多地方执行得非常严格,但也有一些地方执行很不严格,甚至采取保护措施。罚款,罚个200块钱得了,罚个5万块钱得了,罚款很少,实际上是要保护,这跟环境的保护法的一个立法初衷有关系,但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是立法的二元目标,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持续发展,这两方面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你要保护环境特别好的话,经济持续发展有可能会受到损害,经济快速发展的话,有时候为了保持发展速度的话,肯定要牺牲环境,所以这样的话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问责这一块基本上处于拖、掩盖、隐瞒的方式来应对,所以政府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应该是通过服务,通过管理来加强约束。这种约束包括两种:一种是地方政府本身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个方面要管好自己的企业以及排污大户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部分和个人,这是第二个制度,环境问责制度。

第三个制度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这一块,污染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危害,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每个老百姓都不高兴,所以一旦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公众有序地参与,如果你不让公众参与,不让公众有序参与的话,公众很有可能通过像启东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这种方式,通过比较激进的方式游行示威、散步、上访这种方式来

表达,这种表达还不如让公众主动参与。

现在很多地方的企业的企业项目立项都进行环评,环评(环境评价)的过程当中都会找一些当地人来开公证会,这种就是好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走形式主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说事先专家论证、开座谈会,进行书面陈述,共同协商,开听证会等各种方式来让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建之前实现让公众都知道,都参与,如果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协商,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这种可能是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个新的理念,新的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

下面这个图片是日本的大阪机场,当时就是很好的例子,大阪机场是建在海里面的,而它通过一条路到达海里面去了,当时大阪机场是在市中心的,因为飞机造成大量的噪声污染,周围的老百姓都非常生气,经过多次与政府、与机场方面沟通,通过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等各种方式,不同地参与过后,公众对机场本身的难处也有所了解,机场对自己应该搬迁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政府的协调下大家就搬出来了,他们把这个地卖了很多钱,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改善了过后,他也愿意出一部分钱,然后帮助机场搬迁,最后搬到海里面过后,大阪机场的噪声污染谁也污染不了了,所以它的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公众参与制度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的方向,我们中国现在老百姓的公众参与在环保这一块的积极性越来越大,我们政府应该对公众参与的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应当有更加明显、更加明确的规定,然后不要再像过去有些地方做得那样搞形式主义,所谓来讨论听证会的都是事先指定好的,所谓的工人和农民都是假扮的,个别地方都有可能,说的话都是一片赞同,没有反对的声音,对政府、对企业的当前是有利的,但对长期来说它是埋下了动乱和矛盾冲突的根子,接下来长期肯定会爆发出来的,还不如现在让公众参与,完全公开,这可能是未来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四点,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现在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评(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评报告现在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有时候环评报告出来过后,它污染一定程度,但民众仍然不高兴。最近几年以来,尤其是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环境的集体行动、环境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厉害,说明老百姓对生态的诉求比过去高得多,它希望生活更加好一点,尤其环境、空气、水、蓝天更美丽、更蓝、更青,它有这样的诉求,这种诉求可能会导致即使环境影响评估通过了,在生产运转的过程当中它仍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老百姓来上访,来堵塞厂门要求停厂,这都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事先应该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我们对重大的项目,公众对风险进行事先的评价、评

估,这种评估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它没有要求必须高,另外一个评估报告很多是走过形式的,有时候都没有请专家自己做的,有时候请专家过后签个字根本没仔细想,有时候评估报告根本就不拿出来给大家看。现在目前的关键是一定要对社会影响评价的制度要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一定要准备,即使有些项目通过了环评,有时候如果社会影响评价无法通过的话,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项目应当重点关注它,这是不是应该通过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有正确、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地规定一下,它是不能通过的,如果这种规定非常明确的话,很多企业都事先做环评,尤其是做社评的话,这个企业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加顺利,地方政府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付出更大代价的这种状态可能就会很少出现,如果这样的话未来的制度就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前途也会更加光明一些。

这是我们的第四个制度,还是那句话,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我们只有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且完全坚持这个理念,并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越变越好,我们美丽的中国才会真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实现永续发展。

好,谢谢大家。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的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创建规划编制指南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做好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一)确定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 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 (一)总则 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1.任务由来 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简介 ----**********药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位于重庆市********号,是重庆市***与重庆市****共同投资4000万元组建的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80余亩,有GMP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实验室2000平方米。公司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强大的技术优势,以重庆大正畜牧养殖场作为试验基地,组建了一个高级动物疫病防治与药品开发的技术团队,引进国内一流的兽药饲料生产和检测设备。公司兽药产品有粉剂/散剂/预混剂、片剂(含中药提取)/颗粒剂(含中药提取)、最终小容量注射液(含中药提取)、口服液(含中药提取)、消毒剂(固体、液体);饲料产品有添加剂预混料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被重庆******连续6年授予“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牌匾,在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种13项;注册商标4个,其中“**牌”曾被重庆市工商局评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被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荣昌区分局评为“荣昌区知名商标”;2017年10月我公司还通过了市中小企业局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为确保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长期取得实效,公司特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我公司从创建至今,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文明的意识,每次月度会上领导班子都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努力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份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 我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立足绿色环保经济,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入手打造标准化GMP绿色厂区、花园庭院式办公区域。 (一)厂区绿化方面2016年-2017年,我公司按照药业GMP厂区绿化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按方案实施。公司先后投入近25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定购草种及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 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明确地说,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和生态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立志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处处体现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内来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实施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 首先,生态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 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与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

生态文明建设发言稿

生态文明建设发言稿 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介绍镇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是在“净水”方面。严格执行河长制各项制度,开展河道整治行动,清理河道3.1公里,清运垃圾、淤泥850余吨。 二是在“净空”方面。全力推进工矿企业和污染企业整治,关停非法矿产品加工点、小煤窑52个,竹业、竹业等企业实现整体搬迁。 三是在“净土”方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保洁系统实现“两全四化”运作,在全镇76个村组设置600个垃圾箱桶,对公路沿线128个垃圾桶全部搭建钢架垃圾棚,全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 二、主要做法 严格执行领导责任落实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建立例会和报告制度,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立镇环境办、镇河长办并配备专门办公室,配齐6名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项经费,做到场所、人员、经费“三保障”。 构建日常管理维护体系。一是建立监督责任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在各村均成立村民保洁监督理事会,形成镇有精准办、村有监督会的监督网络。在河长制工作中,对全镇12条河流建立“一河一档”,

配齐市、县、镇、村四级共18名河长,按巡查制度要求定期巡查。二是建立管理维护网。在全镇形成23个大保洁网格和76个片区,每个网格、片区由镇、村包干干部,保洁员和保洁监督理事会成员共同负责,配齐20辆垃圾清运车辆,由24名专业卫生保洁员进行日常清运,做到垃圾“一日一扫、日产日清”。同时,在全镇聘请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三员”共36名,并将河长制执行情况,纳入村级考评。三是建立信息互动网。在全镇显著位置树立河长制公示牌、保洁责任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专门建立16个由河长、群众、保洁公司和管理人员参加的生态环境保护微信群,群众可通过电话举报、发随手拍信息等,对生活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垃圾下河等行为进行投诉,由相关负责人员及时进行整改。 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样板。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义安里生态河堤,总投资2800万元,全长2.8公里,规划建设生态护坡、游步道及污水管网,目前已完成河道清理并上报规划设计方案。二是长河坝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总投资1783万元目前正在进行方案招标设计。三是打造长河坝等4个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在村、义安村建设阳光堆肥房,目前正在采购垃圾分类箱,完成阳光堆肥房选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8月底前,争取完成阳光堆肥房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初具成效,展现我县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示范点成果。同时争取义安里生态河堤正式动工建设,将义安河

3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草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草案)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以市、县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是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指标以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指标为基础,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分别设置38项(示范县)和35项(示范市)建设指标。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二、建设指标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 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 生态空间 (一) 空间格局 优化 1.生态保护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2.耕地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3.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 ≥33 ≥22 ≥16 约束性指标 4.规划环评执行率% 100 约束性指标 生态经济 (二) 资源节约 利用 5.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 万元 ≤0.70 且不超过 总量控制 目标 约束性指标 6.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 万元 ≤指标值 尚未确定 且区域用 水总量不 超过总量 控制目标 参考性指标7.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万元/亩 ≥80 ≥65 ≥50 参考性指标 (三) 绿色产业 发展 8.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9.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参考性指标 11. 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面积的比重 % ≥50 参考性指标 生(四)12.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完成约束性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