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分析

Teaching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ree digit m ultiplied by two digit multiplication estimatio n"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

分析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

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

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加减

法估算、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

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

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

尽可能简便。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的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

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

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结果符合问题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使估算结果合乎实际情况。

关键: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铺垫孕伏

(多媒体出示:一组海南省琼海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图)

师:我们琼海市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现在就让我们带领

客人(这是一节接待课)一起欣赏吧!(多媒体播放,教师介绍:万泉河、白石岭、博鳌、……)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些什么呢?

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画中来一次“琼海一日游”,好吗?

[设计思路:选择学生熟悉的当地景点,把数学知识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

学氛围。]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师:出发前,我们必须准备好车票和门票。

1、(多媒体出示例题)例5:一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

级一共需要104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2、审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口答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算,加深理解乘法运

算的意义。

3、学生独立估算。(当学生选择笔算时,教师把笔算的竖

式板书,同时说明:笔算的结果很准确,但当我们去旅游时一般

不需要把钱算得那么准,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估算。)

师:你会估算吗?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

↓↓

50 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

50 110

方法三:49×104≈4500(元)

↓↓

45 100

方法四:49×104≈5250(元)

↓↓

50 105

……

[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以便及时评价,有便于后面的集体讨论,一方面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另一方面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出发,巧妙引导学生逐层讨论,逐项比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形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辨别比较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

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估算方法,反馈交流情况,引导开展课堂讨论。

生: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50×100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

生:我喜欢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110等于5500,肯定大于49×104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生:我喜欢第四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105等于5250,与准确值很接近。

生:我觉得第四种估算方法计算不简便。还是第一种计算

简便,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不好,因为把49看成45,把104看成100,两个数都看小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45×100等于4500,如果带4500元钱肯定不够。我喜欢第三种估算方法。

生:第一种方法好,它只把一个因数看小,另一个因数还

是看大一点点的,这样,在估算的结果上,再多带一些钱,也是

可以的。

……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允许学生辩论,但要

引导学生符合实际情况,在此题中要估大些,才是合适的方法。]

5、小结。

师:同学们都各有自己的想法,这很不错。但是,我们在进

行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今天的这种情况,我们要把两个因数估大一点才行,因为估小了所带的钱就不

够用了。所以方法二的估算方法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计

算也比较方便。

[在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后,引导学生注意估算的原则,特

别要注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学会根据需要

调整估算结果,同时,可以使用计算器算出精确值,从而让学生对估算结果有一个比照,综合而优化地考虑较合适的方法,既使学生对估算有一个深层次较准确的认识,又使学生对特定情况如带款外出旅游等要适当估大一些有明确的把握。]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旅游的路线。

1、(农家乐)师:买好了门票,我们出发了。第一个参观景点的“农家乐”。“农家乐”里有踏水车等一些农村的游乐项目,瞧,小朋友在玩什么?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踏水车每人需要11分钟,四年级104人约需要多长时间?照这样的速度,在这次旅游中,每个同学是否都能玩到踏水车?)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学生的估算方法,教师板书记录:

方法一:12×104≈1200(分)

↓ ↓

12 100

方法二:12×104≈1000(分)

↓ ↓

10 100

……

(3)师:四年级同学全部玩结束,大约需要1000多分钟,

如何写好学情分析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是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注重学情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 二)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活动来引导、促学生主动学习。 (三)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四)进行学情分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实质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理解、影响。 学情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分析。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学生的情感分析。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五、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完 整理于2018年5月9日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教案)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青岛东西快速公路的情景,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得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突破: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所以,本教学设计采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方式,以此来突出学习过程和教学的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信息窗3的情境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

14×3= 12×5= 200×30= 25×3= 50×300= 100×70= 16×4= 60×400= 40×99 ≈301×38 ≈79×502≈151×19≈ 2、想一想,算一算。(笔算) 17×13= 30×87= 师:谁来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回答) (1)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乘数的个位数去乘两位数,再用乘数的十位数去乘两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在用竖式笔算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看来,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的还不错。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东西快速公路。从火车站到石老人现在仅需25分钟左右,能节约一半时间。我们一起去施工现场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为迎奥运,青岛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问题1: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板书) 问题2: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板书) 问题3:东西快速公路全长多少米?(板书) 3、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那用什么方法解决?又如何列式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

乘法估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提问:关于估算,你知道些什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见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估算的意义:是指未经过精确计算,借助原有的已知条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粗略的答案。 估算的作用:1.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 2.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如:去上街买菜估算花去的钱数;去超市购物,估计要用多少钱;去旅游得带多少钱出门;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 的收入和支出;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 又如何;公路部门对运输能力也要做好一定的估计,特别 是对节假日的运输能力更要做好提前估计,以做好充分准 备等等。。。。。。综上所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个人也好、家 庭也好、企业也好都要做一些大致的预算,即估算。 估算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板书) 去尾法 往大估 往小估 一个数往大估,一个数往小估 取一个中间数(例如:126×8≈ 129×8≈) 估算的要求:1.计算方便 2.估算值要接近精确值(符合实际) 3.根据实际情况,要灵活应用估算方法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2≈ 18≈ 687 ≈ 295≈ 348≈ 405≈ 叙述:估算时常常将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因为能为计算带来简便,一般能用口算得出结果。

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学情分析导语:以下是相关内容范文,欢迎查阅! 一、班级情况分析及措施。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4人。班级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以课外阅读题为例,同样的一篇短文,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从作业质量来看,基础扎实的孩子(如姚紫煊、陶家乐等)字迹工整,完成速度较快,且主观题都体现了他们思考的过程;而作业慢的学生(如刚书文、王浩等)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做题目不懂得思考。从知识检测来看,我们班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外来务工子女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窄得可怜。 二、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我将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占大多数,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

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 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相差较大,整体速度偏慢,尤其从单元测试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规定时间里不能完成相应试题。其次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 3、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进行学习活动。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遇到需要动脑的题目便坐等答案,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 4、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 三、应对举措 1.教师在重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教师:国庆节期间很多人都外出旅游了。王叔叔和李叔叔也去旅游了,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但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样的,请看: 出示信息表: 教师:从提供的信息来看,他们去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不是)根据提供的信息,王叔叔坐旅游大巴,速度为78千米/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的路呢?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78×12。 教师: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叔叔乘坐的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估算后(一般会估成80×10),请其说说为什么这样估?(估成整十数,而且这里正好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教师:如果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怎样算?(笔算)请试着算算看吧?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基本算法的探究 呈现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李叔叔乘火车又行了多少千米呢?如何算? 引导学生先列出算式:145×12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已经有了,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火车大约行

了多少千米? 根据学生的估算情况(一般会估成150×10),请其说说这样估得的结果会怎样?(同样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 教师:同样,我们想具体知道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该怎么算?请你笔算出结果吧。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选择典型算法请相关学生板演。然后,请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算理。在学生说明过程中(如下图),教师以多媒体配合演示,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理解:要算12个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个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个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 对于结果有错的情况,先不急于否定,而是同样让学生说明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一是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差距是否大?如果比较大,那说明结果肯定有问题;二是通过验算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来进行验算。) 2.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为后续讨论提供素材。主要选择三种素材:一是正确的,二是算法错误的,三是算法正确、答案错误的。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第1题: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①2×5 ②20×5 ③200×5 ④200×50 第2题:下面第( )个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估算教案

3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乘法估算。 ◆教学提示 1、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一般利用“四舍五入”法把因数 看成整百整十数或整十数。 2、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算大些,什么时候应估算小些,应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 数。 3、估算基本方法的要求:符合实际,计算简便,接近准确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 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引出教材中给出的火车图片,带领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坐过火车。 师:大家肯定都看到过火车,这里就有一列火车,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设计意图:请有坐火车经历的同学介绍有关火车的情况,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师:(出示文字和情境图)请同学们读题并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这是一节火车的车厢,定员118人。 生2:大头蛙指出“这列火车挂了12节这样的车厢”。 生3:问题是:估算一下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设计意图:了解事物中的数学的信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丰富学生关于火车的一般常识,同时,为计算做准备。 师:什么叫“定员118人”? 生1:每节车厢坐118人。 生2:每节车厢最多坐118人。生3:有的车厢里有时有站着的,可能比118人多。 师:“定员118人”是指一节车厢的座位数。

2021年高中英语学情分析范文

高中英语学情分析范文 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是教学改善的一个步骤。下面是 ___给大家的高中英语学情分析,供大家参阅! xx年5月23日,我校进行了全校范围的xx-xx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基于本次考试的检验结果和这学期以来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这次考试试题难度适中,符合我校学生现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考试成绩基本体现学生真实学习情况。 ___满分120分,年组最高分105分,最低分不足30分,平均分为51分,学生两极分化较明显。 分析原因,给出整改: 1. 知识基础薄弱:零星知识多反复,及时巩固练习; 系统知识面向全体,零起点讲授;知识分层次,要求有梯度。 2. 学习不主动:课上小组合作,扩大参与;课下留预习、巩固作业,课前检查;假期作业及时上交、批改,严格要求。

3. 学习状态不稳定,阶段性波动:课上多 ___,多提问,课后针对性单独谈话,了解情况,力所能及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 4. 学习不够刻苦,惰性强;信心不足,困难和压力面前易退缩: ①知识归纳详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易懂、最典型、最精炼,并印成规范单页纸下发,以备随时、查阅。用自身努力助学生事半功倍。 ②重理解、轻记忆;重思维与技能养成、轻大量信息涌入式记忆;力争最大程度提高技能,促一劳永逸,减轻学习压力。 ③给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时间与空间,不急于求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积累。 我始终坚信,好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好教师是不动声色+潜移默化。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 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 学情分析的理解。 1.1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 个性的差异。 1.2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 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 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 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得到顺利的实现。 2 . 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 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 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 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

三位数乘两位数--2教案(标准版)

数学课程教案 附页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口算乘法

45×7 56×2 76×5 80×20 400×60 (1)两位数分成整十的数和另一个数相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的结果相加。(2)整百或整十的数相乘时,先把0前面用数字进行相乘,最后在乘的积的后面填上0,有几个添几个。 2、笔算乘法及步骤 34×234 45×543 711×62 456×45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①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算式或方程,进行计算或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距离=速度×时间速度=距离÷时间时间=距离÷速度 例1:汽车在平原与山区各行3小时,在山区速度39千米/时,平原速度50千米/时,求全程有多长?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85千米,行12小时,距乙地还有3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每小时行7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6千米,8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二、新知导入 1、单价、总和、数量间的关系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1)白糖10元一斤,冰糖20元一斤,各买5斤,问:用了多少钱?150元够吗? (2)五星电器夫子庙分店的一些小家电商品单价如下表。 开业当天卖出电饭煲23个、微波炉46个和抽油烟机1个。 (1)电饭煲和抽油烟机当天营业额一共是多少元? (2)微波炉当天营业额比电饭煲多多少元? 2、估算方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估算》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2. 能力目标: 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3. 情感目标: 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难点: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分类。(板书结果) 29 51 48 397 410 192 接近50的数是()。 接近400的数是()。 你还能举出接近60、200的数吗? 二、新课教学 1. 出示下面情境,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 (1)奥运纪念邮票每张50分,买3张要多少钱? (2)商店里一双皮鞋102元,买两双大约多少元? (3)29个同学到公园游玩,门票8元一张,250元够买全部同学的门票吗?教师板书列式结果: 50×3= 102×2= 29×8= 小组讨论解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知识计算吗? 学生发现只会计算第(1)问。

教师提示:“第(2)(3)一定要知道准确结果吗?”由于有了加减法的估算知识,学生发现第(2)(3)可以用估算估计出结果。 2. 教学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意义 让学生回顾课堂开始时的板书,“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乘法估算的方法: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计算。 教师板书结果: 102×2≈200(元)明确“≈”的用法。 ↓ 100(把每双102元看成每双100元。) 答:大约200元。 29×8≈240(元) ↓ 30(把每人29元看成每人30元。) 答:250元够买门票。 “对比以上三个情境,什么情况下选择估算或者准确算?” 师生总结:既能使计算简捷,又能解决问题。 三、练习巩固 1. 估算。 304×4≈ 18×4≈ 7×31≈ 898×9≈ 2. 下列哪种情况使用估算更合适? 三年(1)班同学到公园春游。 A.当班长试图确认300元是否够买门票的时候; B.当售票员告知班长应付多少钱时; C.当售票员清点当天的收入时。 3.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49×5=354 (2)2×98=200 (3)31×9=369 (4)23×4=72

班级学情分析范文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班级学情分析范文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初中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包办过多过细,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很差,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因学生家庭环境等原因,安全隐患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意志"的内涵可能认识并不深刻,有必要让学生对意志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缺乏应有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教弱,意志品质水平较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意志和锻炼意志. 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八年级学情分析 由于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养成了他们很多人中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中有些人义务意识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关注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序去保护自己。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义务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 ___,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九年级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对于科技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九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_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我请学生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季又比冬季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指出像气温这种冷热程度不一样的物体,也可以说它们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了温度的概念。最后强调温度的单位和单位写法。 (二)、比较水的温度 我将请两位学生上台协助我演示一个实验。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请一位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结果答案就不一样了,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再指名另一位学生重复以上实验。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个新奇有趣的实验说明用手摸这种方法测温度是不行的,从而引出应用温度计测温度。这个实验还能迅速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观察温度计 我先通过问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再介绍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第43页的指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解决书上的问题。在分发温度计前,我还会强调观察温度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要争抢,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四)、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然后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学生将发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先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回顾所学内容,再请学生在课后思考一下如何用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2= 18×3= 250×3= 2、估算 19×5≈ 21×7≈ 398×2≈ 3、笔算 24 ×12 = 从刚才的计算中,你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4、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并出示课时目标) 二、新授 1、情景导入 同学有没有看过火车呢?那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啊?李叔叔要

坐火车去北京,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不好? 2、教学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每小时145千米,用了12小时 (2)题析并列出算式:145 × 12 = (千米) (3)估算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 ,150×10得1500 估算二:把12看成10,145×10=1450 (4)探索计算方法 先独立计算,再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共享。 可能出现: A、口算:先算10小时:145×10=1450(千米),再算2小时:145 ×2=290(千米),加在一起:1450+290=1740(千米) B、口算:145×12=145×4×3=580×3=1740(千米) C、竖式计算 1 4 5 × 1 2 2 9 0 ………2乘145的积 1 4 5 ………10乘145的积 1 7 4 0 (5)讨论归纳 讨论: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134×23 2、数学医院(1)134×16 (2)246×34 3、134×12 176×47 425×36 237×8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乘法估算》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做一做”的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智勇大冲关”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与题目。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辅导员王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去买票?

2、引导分析题意,按要求解题。 (三)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一〉利用估算需要多少钱购票的问题,探究估算的方法。 1、独立估算 请每个学生运用已有估算经验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 (学情预设:对于估算“49×104≈”,学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学生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可能是: (1)49×104≈5000元 49≈50 104≈100 50×100=5000元 应该准备5000元。 (2)49×104≈5100元 49×104=5096元 5096≈5100 应该准备5100元。

(3)49×104≈5500元 49≈50 104≈110元 应该准备5500元。 (4)49×104≈5200元 49≈50 50×104≈5200元 应该准备5200元。 (5)49×104≈4900元 104≈100 49×100≈4900元 应该准备4900元。 2、小组交流 以前后桌的4位同学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利用对比,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优秀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一) 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刘志颖 教学内容:西师版课标教材数学56四年级上册78—79页。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关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乘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在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些特点: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都能在生活找到它的原型。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4、根据生活经验,提炼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秋天的果园到处是黄澄澄的果子。瞧,像小灯笼一样的脐橙挂满了枝头,小红迫不及待地想把摘下来。(课件出示,有伴音)(她每小时采摘23千克脐橙,在果园里一共摘了32时,一共摘了多少千克脐橙)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23用红色)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独立练习,指一名上黑板做。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孩子能说说计算过程吗(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师:可老师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9写在十位上(表示69个十)师:孩子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掌握的真牢固,接下来的新知识我相信你们一定很容易解决的。 二、探索新知,理解算理 过渡:小红一家可都忙着呢。瞧(出示课件,生读题)(妈妈每时采摘123千克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小时。爸爸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估算》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乘法估算》教学案例整节课以学生游戏为主线 第一环节;超市购物带的钱与要购的物估算一下够吗? 初步接触乘法估算。 第二环节;教学例5 出示例5 读题你会估算吗? 反馈学生的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4500(元) 45100 方法三;491045000(元) 50110 方法四;491045000(元) 5010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为什么? (小组内交流,引发讨论,先阐述理由) 师;同学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第三环节;购游乐票`````````` 第四环节;返程。 [分析]; 1。创设情况,体现数学内容的应用性。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使数学内容生活化,有趣味,整节课在秋游的情况中,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在乘法估算中感受着数学的应用价值,一开始,创设超市的场景,让学生们自己购物,运用已有的加,减法估算知识自然导入新课,正确的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接着利用车票,门票的价格问题吸引住了学生,课的结尾,创设游玩和返程的情况,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数学内容的应用性。 2。突出重点,抓住数学内容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又抓住了数学内容的本质。本节课的乘法估算,不是单纯的估算,它的要求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为了突出这一点,采用了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最后总结交流的学习方法,在交流过程中,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教案

教版四年级下册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庙前镇中心小学黄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2.在经历观察、探讨等数学研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小数加减法,下面雷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抢答题) 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真扎实。 4.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多位小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用课件出现第71页主题图。引出小丽和小林。 学生根据小丽买书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可能会提出两个问题: (1)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故事》比《通话选》贵多少钱? 2.探究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1)学生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2)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并借助这两道题讲清算法,理解算理。 a.让学生先说算法。孩子:你是怎样计算的?先算5+9,然后算算4+2,再算6+4。 b.结合书的价钱,利用元角分这几个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后,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3)加法算式的微视频。 (4)让学生模仿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同桌说说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看着黑板的板书全班一起说减法的计算方法。 3.例1的巩固练习。(学习卡一) 12.53+7.46=19.99 15.32-4.52=10.80 (1)孩子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 小结:当计算结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把0去掉。这样就比较简洁了。 (二)教学例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