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

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主要内容: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演化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科学基础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

①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发生了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发生在宇观、宏观和微观三大层次上,使得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了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及宇观领域的;由量子力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关于宏观领域的,它们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三大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它揭示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广义协变原理和等效原理;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要变慢,光的路程要弯曲;指出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扬弃了牛顿关于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

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1918年,普朗克作为量子理论的开拓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提出了量子假说,1913年玻尔建立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1925年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玻恩对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这些新进展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

统一,突现了量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精确确定连续轨迹的经典概念。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被因果率仅作为一种近似和统计的概念所代替。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入到人类日常感性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表明了人只有通过仪器装置才能观察和描述自然;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参与到自然现象中的。

分子生物学: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分子生物学表明,所有生物,包括病毒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的核苷酸链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表明了现代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的自然本性。

控制论:由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于1948年。

维纳于1894年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维纳年18岁时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随后他因提出了著名的“控制论”而闻名于世。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他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机器本身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而且计算机本身并不一定要用齿轮,导线,轴,电机等部件制成。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证实维纳的这个观点,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计算机。

系统论:由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1901年9月19日生于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

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1954年同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1972年6月12日卒于美国纽约

州布法罗。在1924~1928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统论的思想。他反对生物

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

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

的组织原理。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

统论》。他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应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二是系统技术,

涉及系统工程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各种系统

中的实际应用;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信息论: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创立于1948年。

香农于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Petoskey,1936年毕业于

密歇根大学并获得数学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

(MIT)数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41年他加入贝尔实验室数学

部。于2001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香农于1940年在普林斯顿高级

研究所期间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经过8年的努力,香农

在1948年6月和10月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连载发表了他影像深远的

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

《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

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

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

论的奠基性著作.

耗散结构理论: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1917-2003.5.28)是比利时科学家和哲学家。1977年,他因为“在非平衡热力学特别是他的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他又由于《新的联盟:人和自然的新对话》(即英文版《从混沌到有序》的法文版前身)而戴上法兰西言语高级理事会的奖章,1984年再被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荣誉称号。1979年,普里戈金应邀来华来华讲学,并在西安、北京等地作了学术演讲。1986年,他再度来到我国,并接受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学衔、成为中国生物物理化学学会的名誉会员。

协同学也叫协合学,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于1977年正式问世。

协同作用的含义: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产生合作作用,那么系统就处在自组织状态。系统在宏观上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或者功能。

主要研究从混沌中产生有序现象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协同、有序度和序参量(代表系统的有序度)、慢变量和快变量等概念;对无序和有序的矛盾转化的分析以及采用类比研究方法等在科学和哲学发展中都具有指导作用。

重新定义了宏观和微观概念,认为是指一个系统,微观是指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突变论:突变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连续的渐变如何引起突变或飞跃,并力求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预测并控制这些突变和飞跃的一门学科。1927年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发表专著《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问世。新物种的新性状的产生过程既不是缓慢的,也不是难以观察到的,而是存在于诸如现今一般所用的跳跃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中,现在可称为突变。对突变的研究则使进化论者转换了认识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大多数进化变异看作是突变的结果,便可进入一个迥异于连续性进化观的世界:非连续进化观。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创立。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生命起源的具体机制。理论中包含着细致的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或一般进化机理。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反应循环是一种反应序列,其中任何一步的产物是先前某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是较低级的组织形式,催化循环是有多个反应循环相互联系形成的二级循环网络,比反应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催化循环表现了较高级的组织水平,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构成的第三等级的化学反应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是循环的循环。

混沌理论: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生物学家R.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共同创立。可把混沌理解为:在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随着非线性的增强,系统所出现的不规则的有序现象。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奇异吸引子、费根鲍姆

常数、分数维、遍历性等来表征。它认为世界的真实面目就是非线性的,经典物理学研究的线性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而是相对于非线性的一个特例。经典科学的线性观导致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而混沌理论的非线性世界观是对经典科学线性观的扬弃,它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和随机性、完全性和非完全性、自相似性和非自相似性相统一的世界,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遵循着辩证法的规律。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之一)

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①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所描述的自然界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同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②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和拉普拉斯决定论一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起着支配作用。认为,只要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际条件,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就会呈现在眼前。但是,混沌理论认为,对于那些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其实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③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生命和社会是复杂的,物理世界是简单的。所以经典科学研究主要研究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做严格逻辑推理的对象,有时,总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为简单的事物来处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开始转向复杂性的系统研究,而且,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的研究必须把追求简单和探索复杂结合起来。

④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都是线性的科学。把线性系统看作是客观世界的常规现象、正常状态或本质特征,非线性系统仅仅是线性系统的扰动。20世纪80年代,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使得人们发现:非线性问题才是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非线性问题才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的存在;线性系统只不过是一部分简单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

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之一)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有机体,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自然界物质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结构组成,这种层次结构是无限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的统一性。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系统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更具体地阐明了空间、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以及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揭示了自然界循环发展中的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

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之二)

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的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

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

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性的特

征。

这种思维方式的研究思路是:

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来考察,从整体、部分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认为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它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不是部分而是整体,把分析和综合结合在一起进行双向思维。与还原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之一)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四层含义: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有可分析的结构。

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表现出来。

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之二)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在古希腊、18世纪的欧洲,许多思想家都认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恩格斯也明确指出这一点。

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规定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系统。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一)

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把系统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它有三个特性,即:等效果性,对开放系统而言,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开放系统被定义为在同环境交换物质的过程中呈现出输入与输出、自身物质成分的组建与破坏的系统。严格意义上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

动态性: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灭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方向,二是退化方向。封闭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退化,而开放系统的发展方向则是进化。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二)

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诸要素是有机的结合;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处在系统的个要素也不同于它们处在孤立状态时的情形。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不能分解成独立于系统的要素,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

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规定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而差异性是在差异形成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开的,不同层次之间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一)

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自然系统的基本形式: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和组合秩序;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也就是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二)

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这一图景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等级的系统互相依存,构成水平网络,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不同等级的系统在纵的方向上相互联系构成垂直层次结构。

立体网络结构还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每个物质系统并不一定由紧接着的下一层次的物质系统所构成。二是某一层次的系统在组成高一级层次时,并不一定组成唯一的高层次系统。

自然系统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不是封闭的,物质系统的层次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之一)

演化和进化:进化是指事物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了指进化以外,还包括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于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可逆和不可逆: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则是不可逆过程。

时间之矢:有五种,1、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即熵增加的时间方向;2、生物学的时间之矢,即生物进化的时间方向;3、电磁学的时间之矢,即振荡电磁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4、量子力学的时间之矢,即原子的自发辐射的时间方向;

5、宇宙学的时间之矢,即自大爆炸开始的宇宙不断膨胀的时间方向。其中,宇宙膨胀的时间方向是起决定作用的时间之矢。

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之二)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间演化过程中的某种规律性。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自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周

期性、系统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这样的系统就具有一定的序,反之,则为无序。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之三)

对称和破缺:

与自然界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出来的可变性,或者对称性的降低。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对应;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就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2、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自然系统在进化中存在多种可能性和多种分支,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

是自然演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分叉表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辨

证统一,对系统进化而言,稳定性是不稳定性的基础,而不稳定性是达

到新的稳定的必由之路。

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根据突变论,系统即可以通过渐变进化,也可以通过突变进化。自然系

统的进化是渐变与突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突现是指由系统中的

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对自然界的演

化而言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突然出现。

“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

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确定性是由系统的前一个状态所决定的,同

时,确定性系统自身又会产生随机性,这是系统内固有的特征。因此,

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即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

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自组织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非线性相互作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自然界演化的重要因素。系统内部各要素因此失去了独立性,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涨落:“生序原理”: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是涨落。在非平衡态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使系统达到有序,这就是声序原理。涨落可能不止一个,究竟哪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有序结构,这要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系统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4、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

恒的循环”。他还指出,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运动的

不灭性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着重从质的不

灭性方面来理解运动不灭原理,二是,物质在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

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

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与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

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得自然界

处在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现代宇宙学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如

果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约5*10-30g/cm-3),那么宇宙是开放的、

无限的,它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如果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

密度,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也会继续膨胀下去;如果宇宙的质量密

度大于临界密度,宇宙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

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最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 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向

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 1 引言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与自然界沟通,发现其客观规律。在现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从上帝手中夺回了人类的控制权,真正感受到了人类的不屈与伟大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就如同我们今天看《西游记》一样,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而在当时这却反映了一种严肃而虔诚的象征。神学的存在大多是用来弥补当时无法用届时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宗教和神学来弥补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情。因为随着科学的继续发展,现在无法解释的时候,到将来终将被人类所知晓。科学的知识只应该在科学的范畴之内解决。在有关科学和宗教、神学的关系方面,人类终于能够挺起胸膛说出不需要证明大家也知道是正确的推断了。就如同人们常说,今天的科幻往往就是明天的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

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

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环境污染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一) 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二) 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 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①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③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④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⑤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②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 你的启示意义。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 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①确立了生态概念 ?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 ?②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自然界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

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初探: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以及西方科学和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传入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产生与兴起。其发展经历了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后新时期、新局面的发展阶段等3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自然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20世纪中国 一、20世纪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科学演进 自然辩证法(德文Dialektik der Natur),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1]它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2)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3)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方法论。 19、20世纪之交,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导致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同时,新的科学发现也在不断地冲击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陷入全面彻底的危机。物理学家凯尔文勋爵曾把当时的物理学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乌云”。这两朵乌云就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变成了压城的滚滚黑云。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无能无力。这实际上预示着应该对旧理论进行变革,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但是一些持有经典科学和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家却陷入了信任危机,他们“不了解一些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不懂得辩证法,夸大机械论的观点。”[2] 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就经历了30年之久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的相对性理论,彻底批判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解决了经典理论中的相对性矛盾。与此同时,另一个物理学新理论——量子力学也在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等人的研究中,酝酿而生。这两大全新的理论成果的诞生,揭开了机械论和绝对的时空观念消亡的序幕,深刻显示了物质的无限性和统一性,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开始辩证地看待宇宙。 如今,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横向综合学科和以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复杂性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使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沟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把现代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样,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在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二、20世纪中国辩证的自然观的形成 1. 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 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于宇宙本原、关于万物构成、关于自然界及其根本规律的丰富思想。道、墨、儒、法各家的发展变化观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特征。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科

自然观论文

中国自然观的发展 摘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当前的自然现状,对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基础进行历史性的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其中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