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病科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病科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犯肺证

风寒恋肺证

风热郁肺证

风燥伤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2)风寒恋肺证: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3)风热郁肺证: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4)风燥伤肺证: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2.针灸

3.药物贴敷

4.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5.其他疗法

6.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者,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TCD:BNF011,ICD-10:R05 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哮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修订,2008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风哮 寒哮热哮虚哮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X 线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肺病科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犯肺证 风寒恋肺证 风热郁肺证 风燥伤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2)风寒恋肺证: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3)风热郁肺证: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4)风燥伤肺证: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2.针灸 3.药物贴敷 4.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5.其他疗法 6.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者,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 (2)吞咽功能评定;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感官刺激 (2)吞咽肌功能训练 (3)呼吸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 3.推拿治疗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阻络证: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2)肝肾亏虚证: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5.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00年) 科别康复科 XX市中医院 二000年一月 目录 1、中风病(急性期) (3) 2、中风病(恢复期)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1天)年月日(第2天) 主要诊疗□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 性评估、实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工作□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 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病情平稳者早期康复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脂、血糖 □凝血检查 □血压监测 □心电图 □胸部 X线透视或胸部 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 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 食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 运动 □病情平稳者针灸治疗 □病情平稳者康复训练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I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配合急救和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 ,分层指导患者的康复和 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3天)年月日 (第4天) 年月日 (第5天) 主要诊疗工作□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 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 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 和预后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与 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12116)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 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 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 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 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 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 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 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 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 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急诊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肺证 风热犯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其他疗法。 6.生活、饮食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及临床路径总结分析评估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急诊)(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 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侯: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1、外寒内饮 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 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 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 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

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 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 治疗方法 1.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 (1)外寒内饮

肺病科常用方剂趣味方歌(干货)

肺病科常用方剂趣味方歌 趣味方歌(仅供参考) 止嗽散: 组成: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甘草,紫菀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小青龙汤: 组成: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清金化痰汤:

组成:桑芩栀二母卖瓜梗和红苓草 桑白皮,黄芩,栀子,浙贝母,知母,瓜蒌皮,桔梗,橘红,茯苓,甘草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黄芩泻白散: 组成:白骨精是草包+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黄芩 功效:泻肺热,利小便. 主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麦炒桑竹豆粉——沙麦草桑竹豆粉 沙参,麦冬,甘草,桑叶,玉竹,扁豆,天花粉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主治: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竹叶石膏汤: 组成: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煮食)甘粳米—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桑杏汤: 组成: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贝母栀豉桑杏梨皮 沙参,贝母,栀子,香豆豉,桑叶,杏仁,梨皮 功效: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杏苏散: 组成: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二陈汤,止咳,前胡 功效: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石半夏姜草枣

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一、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4.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病史。 (2)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为本症的主要症状。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痰热郁肺,则咳痰黄稠,胸闷气促;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 (3)主要体征: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肺部常有散在的干、湿罗音。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肺部可听到哮鸣音和呼气延长,如伴有感染时,罗音增多。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以双中、下野为著。继发感染时,肺纹理紊乱、粗糙或有小斑片状阴影,且多位于纹理远端,形态不规则,直径约2-3毫米,以两肺中、下肺野内侧多见。血常规一般无异常变化,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偏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肺炎球菌等致病

菌。 2、证候分型 2.1风寒袭肺 主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恶寒等表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6g 杏仁10g 秸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10g 陈皮9g 甘草6g 2.2风热犯肺 主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 菊花10g 薄荷4.5g 桔梗9g 杏仁9g 连翘15g 芦根10g 鱼腥草10g 枇杷叶15g 生薏仁15g 甘草6g 2.3风燥伤肺 主证: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无痰或痰少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桑叶9g 杏仁9g 淡豆豉9g 山栀子10g 象贝母9g 沙参9g 麦冬9g 薄荷4.5g 连翘10g 梨皮10g 2.4痰湿蕴肺 主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

肺病科常用方剂趣味方歌

趣味方歌(仅供参考) 止嗽散: 组成: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甘草,紫菀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小青龙汤: 组成: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清金化痰汤: 组成:桑芩栀二母卖瓜梗和红苓草 桑白皮,黄芩,栀子,浙贝母,知母,瓜蒌皮,桔梗,橘红,茯苓,甘草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黄芩泻白散: 组成:白骨精是草包+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黄芩 功效:泻肺热,利小便。 主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麦炒桑竹豆粉——沙麦草桑竹豆粉 沙参,麦冬,甘草,桑叶,玉竹,扁豆,天花粉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主治: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竹叶石膏汤: 组成: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煮食)甘粳米—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桑杏汤: 组成: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贝母栀豉桑杏梨皮 沙参,贝母,栀子,香豆豉,桑叶,杏仁,梨皮 功效: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主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杏苏散: 组成: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二陈汤,止咳,前胡 功效: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石半夏姜草枣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 功效: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桑白皮汤: 组成:桑白皮汤夏苏子,贝母杏仁芩连栀 桑白皮,半夏,苏子,贝母,杏仁,黄芩,黄连,栀子 功效:清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真武汤: 组成:珠江少妇灵——术姜芍附苓——白术,生姜,芍药,附子,茯苓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五苓散: 组成:领贵妇择白猪——苓桂茯泽白术——猪苓,桂枝,茯苓,泽泻,白术

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 J44.901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病史。 (2)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为本症的主要症状。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燥邪伤肺,贝V干咳无痰或少痰;痰湿蕴肺,贝V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痰热郁肺,贝V咳痰黄稠,胸闷气促;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肺阴亏耗,贝V干咳无痰。 (3 )主要体征: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肺部常有散在的干、湿罗音。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肺部可听到哮鸣音和呼气延长,如伴有感染时,罗音增多。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以双中、下野为著。继发感染时,肺纹理紊乱、粗糙或有小斑片状阴影,且多位于纹理远端,形态不规则,直径约2-3毫米,以两肺中、下肺野内侧多见。血常规一般无异常变化,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偏高。慢性喘

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 可找到肺炎球菌等致病菌。 2、证候分型 2.1风寒袭肺 主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恶寒等表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6g杏仁10g 秸梗9g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白前 10g 陈皮9g 甘草6g 2.2风热犯肺 主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10g薄荷4.5g 桔梗9g 杏仁9g 连翘15g 芦根10g鱼腥草10g枇杷叶15g生薏仁15g甘草6g 2.3风燥伤肺 主证: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无痰或痰少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桑叶9g杏仁9g淡豆豉9g山梔子10g象贝母9g沙参9g 麦冬9g 薄荷4.5g 连翘10g 梨皮10g 2.4痰湿蕴肺 主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舌苔白腻,脉濡滑。

肺病科临床路径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040)。西医诊断: 。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2008)。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 修订,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哮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支气管哮喘) 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风哮 寒哮 热哮 虚哮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 (ZYYXH/T5-2008)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X线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过敏原测定、C反应蛋白、EOS 计数、凝血功能、超声、肺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涂片及痰培养+药敏、血浆皮质醇浓度、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 :风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