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着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

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反思《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千米和吨这个单位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因此,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探究新知。

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时,很容易出错;二、单位转化时容易出错,两个相邻之间的单位转化问题不大,但出现不是相邻的单位转化时错误率还是比较高。

分析原因:1、在学生们的脑中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远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体育课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2、3圈后觉得非常累。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但他们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时间带他们去跑道上走5圈,让他们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加深其印象。认识1吨时,课上我让学生计算全班48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但学生对于吨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具体不知道有多重。其实,我认为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装米,具体感受一下加深印象。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2、学生对单位的大小还没有熟练掌握,相比之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不够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熟练。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适当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和吨是教学的难点,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在生活的一点点积累。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单元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加减乘除的一步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看起来内容不多,但实际上包含的内容较多,尤其是一些细节,如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脱式计算及其书写格式等,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尤其是混合运算的顺序及格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促进学生对

运算顺序的理解。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第五单元《年、月、日》教学反思

1、备课要细致:例如发给学生年历卡,不必四张全发,男、女同学可各发一张,避免有的同学手里卡片太多,而不知道看什么。再如,让学生验证闰年的年份是否都能被四整除时,不要给学生三个年份,毕竟是四位整数除4,很多同学很不情愿进行这么复杂的计算,所以可以把三个年份,分别分给不同行的同学来验证,一行同学只验证一个年份即可。

2、把课堂上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学生机会先发言,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来说。

3、教师引导要明确:不管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应该非常明确。

4、提高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发现一些同

学看不明白年历卡时,应果断地将年历卡投影,讲明如何看年历卡,不应草率了事。

1 数学内容生活化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08年4月2日上午8时31分6秒。师问: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单位?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师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最后让学生在猜迷语的愉悦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2、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整个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即新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问题,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接着在师生共同的游戏中引出二月这一特殊月份,教学时通过设计一张1988—

2004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师再用课件上的算式说明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样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完成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探究过程。

3、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空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这样教学、学生才会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以后面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个环节中讲得比较快,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深化新知,导致有些学生吃而不消,这就是这节课留给我的遗憾。

以后在教学中,我必须认真反思,争取在不断的反思中,走出疑惑,在不断的挫折中,完善自我。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反思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要很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新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个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向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做到这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都必须仅仅围绕学生的学习。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作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课前的设计和实际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设计时,我想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

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今后再学习类似知识仍然需要老师的灌装;而现代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在设计时,我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请学生观察一组因长和宽变化而引起面积变化的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感知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并唤起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接着,通过实验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先铺满整个长方形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到只铺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积;再到没有办法摆面积单位了,用尺量来长、宽来算出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直观到抽象,自己发现规律,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验证自己的发现,并用来解决问题。整个探究过程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以外,还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想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是与它的长、宽有关的。从铺满面积单位到铺一行一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都比较地顺利找到方法,只是要在用尺量长和宽来算出面积时,学生对从比较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时显得有点困难。对此,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是在中间铺一行一列得出面积时,处理得不够好,当个别人用了这种方法后,就急于希望全体学生都会用。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我在学生出现这种方法后及时追问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

面积了?你明白他的想法了吗?把个别同学的思考方法与大家分享,让其余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有一从个形象到半形象的过渡过程,一定会对接下来抽象出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话更符合学生对问题思维的规律,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平。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做

数学”的体验,教学用的时间过长,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

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单元以生活实际为背景,

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喜爱的水果”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材料选择环节

例1教材设计的是给学生定做校服的问题,我沿用了教材的材料背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习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例1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始,以统计是否解决了问题结束,基本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充分抓住这个思路逐步推进,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又使学生学会收集、呈现数据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呢显然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从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整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

卷,课后也想过:学生独立设计问卷是不是会有困难?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在生活中是接触过调查问卷的,所以他们对调查问卷并不是很陌生,事实证明:虽然设计调查问卷确实多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最后每个小组的问卷都能独立完成,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自己的问卷与他人的问卷做以比较和评价和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展示是本节课的一个主要的课堂活动方式,整节课一共出现四次小组合作:1、设计调查问卷;2、调查收集数据;3、概况总结统计的步骤;4、提炼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参与,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并展示自我的能力。三、概况总结环节

以往的小结我们只重视知识层面的收获,新课标要求我

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收获,本单元在概况总结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总结知识,还总结了归纳概况数学思想方法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始终如一的去做,学生一定能有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篇(精华版)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必须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透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用心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潜力。之后,学生练习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潜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我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用心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光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光。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

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着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

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反思《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千米和吨这个单位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因此,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探究新知。 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

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数学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一.师生共同合作,快乐发展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 第2页共6页

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 工作总结)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935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Volume 1 of grade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五班有学生70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

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

职高数学教学反思

职高数学教学反思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李尔琪 一、发挥引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由于受社会重视程度、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上职业学校普遍成为学生的“次选”,造成职高生源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只有几十分,甚至十几分、几分,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足,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而学生感到数学难学,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数学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抓好职高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1、结合专业需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职高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就行了,这种思想认识必然导致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普遍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所以,解决好学生对待文化课学习态度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成为职高数学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重学生思想的疏导,在所带的每一届新生中都要开展“职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化课?”、“数学与成才”、“数学与我所学的专业”、“数学与生活”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活动,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学好数学知识是学好专业技能的需要,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是不断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努力适应竞争社会的需要,从而自发的把过去认为教师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针对性,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使学生迈入知识殿堂、丰富自身各种能力的通行证,古人云:“学贵有方”。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数学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明确讲究学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从平时的做好数学笔记、注重错题的分析、试题归类、知识点联系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言传身教,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心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数学教师精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踏实的劳动态度,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这种表率作用没有任何其他教育因素能代替。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心热爱相结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对后进生不讽刺、不歧视、不伤其自尊心,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不断了解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全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反思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是由我整理的3篇,希望对您有用。篇一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

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二 昨天我班孩子学习了5的组成,我谈谈在教学5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是刚接本班,听说本班孩子对数概念掌握不是很好,我就进行了复习及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发现个别孩子就连数字3、4、5等数字还不认识,更谈不上那个数数。我就与家长及时联系,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那个配合我们的工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5篇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她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二)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loCalHOST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 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 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 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为预习到位,学生学 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 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 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 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 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存有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不过,本节课的教 学实践中,也存有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 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 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个点上,我以后 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持续的学习,增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理解分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53—55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 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 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上课开始我从创设“开心餐厅”的情境入手,再提问:“四块鸡 翅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两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 比萨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 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 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采用了一个学生 感兴趣的故事协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分西瓜与本节课的结合起来,借 助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理解整数的基础上实行的,是数的 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增 强直观教学能够更好地协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 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 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能够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反思 2014 --- 2015 学年第二学期冯艳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 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 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面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以下措施: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数学教学反思11篇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