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8)分年度投资表

2、附图:

项目区围栏典型设计图(001)

标志碑工程典型设计图(002)

公告牌工程典型设计图(003)

项目区工程措施布局图

3、附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XX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区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概算书。

1编制说明

1.1 工程概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主要以封育和补植补播为主,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XX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漠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XX县黄河右岸,北起红崖子乡下马道沟,南至高仁镇上八顷村,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毛乌素沙漠,西与203省道以东灌区农田相接,涉及5个行政村,面积231.4km2,占总面积的72%,为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

工程设计的主要措施有:

封禁:对荒漠草场进行封禁治理,聘用专人管护。计划围栏长度9km,封禁面积231.4km2,补植补播面积138.84km2。

宣传标志:建大型公告牌1座,标志碑3个。

标准养殖棚:为了大力推广舍饲养殖技术,转变群众养殖观念,项目区拟建高标准养殖棚80座,投资到养殖热情高,拥护并积极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农户中。

抚育管护:由于项目区所在村从项目区村民小组中选雇文化程度较高、责任心强、有威望的农民担任管护员,各涉及乡村组的管护员组成管护小组,管护组组长由乡长担任,受项目领导小组直接领导。

1.2投资主要指标

工程总投资1275.84万元,静态投资1275.8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68.11万元,封育措施费1072.69万元,独立费用97.88万元,基本预备费37.16万元。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1.3.1投资概算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67号水利部〕编写。按照国家、地方、群众投资的原则,计算本次概算的总投资。各项投资按照静态投资进行计算,以2005年第四季度价格计算。

编制依据:本次投资概算编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依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67号水利部〕,不足部分按黄委《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本次实施方案的设计资料进行编制。

1.3.2基础价格确定

1人工预算单价:项目区属于十一类地区,人工预算单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中确定的人工预算单价标准,工程措施取每工时1.8元,生物措施取每工时1.5元。

2材料预算单价:项目区各项措施材料购买单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研确定,另外考虑材料运输、保管等费用,根据购买单价和运输管理费用确定各种材料的预算单价。详见表。

1.3.3工程单价组成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67号水利部:工程措施单价由工程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组成。工程直接费包括基本直接费、其它直接费两部分。

①基本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设备购置费、其它费;

②其它直接费:工程措施按直接费的4%取;生物措施按直接费的1.5%取;封育措施按直接费的1%取。

③间接费:工程措施按直接费的6%取;生物措施按直接费的5%取;封育措施按直接费的4%取。

④企业利润:按直接费和间接费的2%取;

⑤税金:按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之和的3.22%取;

1.3.4费用构成

费用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独立费。

1.3.5工程措施定额、指标、费用计算以《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和《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为依据。

1.3.6工程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按“国家、地方、群众多渠道投资”的原则。争取国家专项投资,地方筹措以水保、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渠道投资,群众以投劳为主。

中央补助投资主要用建筑工程、围栏、补植补播栽植费以及封育管护、宣传、监测等工作,其他投资由地方配套。总概算投资1275.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76.56万元,占总投资的65%,县、乡配套285.2万元,占总投资的20%,群众自筹114.08万元,占总投资的10%,详见总投资概算表。

1.4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

③XX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封山禁牧的决定》

(2)技术规范

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GB/T15774—1995

③《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④水利部《关于加强封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

⑤水利部《关于申报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的通知》;

⑥XX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方案的通知》;

⑦《XX县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规划报告》。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根据XX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点县方案的通知》及《XX县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规划》,受XX县水务局委托,XX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于2006年3月9~12日,对项目区进行了周密的勘查规划,认真组织完成了《XX县黄河右岸毛乌素沙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具备施工条件。

项目区经过3年封育治理,封禁面积231.4 km2,刺丝围栏长9km,防风治沙造林面积122.38km2,种草138.84km2,其中人工种草20km2,飞播种草118.84km2。项目区采取修复措施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实施前的25%提高到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植被覆盖度由平均20%提高到80%,群众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普遍增强,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黄河右岸,北起红崖子乡下马道沟,南至高仁镇上八顷村,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边缘毛乌素沙漠,西与203省道以东灌区农田相接,涉及5个行政村,面积231.4km2,占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的72%,为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由湿润向半

干旱过渡,流动、固定、半固定沙丘遍布项目区,多呈椭圆形,绵延起伏,沙丘高达4~10m。丘间低地盐渍化严重,地下水埋深 1.5m 左右,个别地方泉水外露,水质较差,如三棵柳水泉子、庙庙湖、喇叭湖、贼湖、高仁镇泉子湾以东等。主要植被以白刺为主,覆盖度15~25%,分为低、中覆盖度草地;土壤侵蚀模数2000—5000T/ km2,为全县水土流失中度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

●(1)低覆盖度草地

●分布范围:灌区以东毛乌素沙漠边缘和鄂尔多斯台地,总面积为

177.2km2。

●主要特点:半固定沙丘,地势东高西低,多年平均降雨量在200mm

以下,蒸发强烈,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年份,植被种类出现多样性,干旱年份植被种类单一。本区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水土流失强度为中轻度,形成大量的沙丘,分布有沙生耐旱植被。

●(2)中覆盖度草地

●分布范围:灌区以东的草原区和鄂尔多斯台地,面积为54.2km2。

主要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200mm以下,蒸发强烈,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原生植被种类多样,从区域的地貌类型分析,该区属高阶地和台地区域,毛乌素沙漠在台地边缘分布。本区的水土流失除暴雨造成一定的水力侵蚀而外,其余均为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在中轻度或其以下。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区域距居民点较近,人为超载放牧影响大。

2.1.3水文、气象

(1)降水:项目区年降雨量变幅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89.9mm,最高308.2mm,最低77.6mm。年内降雨集中在7~9月,8月份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30.8%。

(2)温度与光热资源:项目区年均气温8.1℃,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10.1℃,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3.7℃,气温日较差12.5~16.1℃,大于等于10℃积温3303.0℃,年均日照时数为3186.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5.6千卡/cm2,无霜期为139天。年均风速为3.2~3.3m/s,年均沙暴日数达19天,4~5月间风速最大,平均风速大于10m/s 的风速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约占相同风速次数的64%。项目区干燥度为4.8,属半干旱荒漠气候区。

(3)水资源:项目区年降水总量为69万m3,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河过境水为315亿m3/年,边缘耕地为扬黄灌溉。近几年来,通过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项目区水利条件。2.1.4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沙质土、松盐土,有部分白僵土;湖泊洼地土壤为次生盐渍土,矿化度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0%~90%之间,20-40cm 的土壤酸碱度在8~9之间,最高达10.11以上。

2.1.5植物资源

项目区主要植被以白刺为主,还有芨芨草、宁条、沙蒿、花棒、柴胡、旱芦草、刺蓬、甘草、红柳、苦豆子、蒲公英等草本植物。项目区内天然灌木树种有榛子、黑刺、柠条等,人工林木树种为沙树、柳树。项目区植被为15~25%,构成较好的植物群落。植被逢雨生长较好,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2.2.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31.4km2,其中林地19.2km2,占总面积8.3%;荒漠面积152.03km2,占总面积65.7%;草地29.35km2,占总面积12.7%;湖泊湿地2.5km2,占1%,难利用地6.94km2,占总面积3%;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21.38km2,占9.3%。

2.2.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项目区为xx扬黄灌区边缘,是XX县水土保持治理保护区、《XX县“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生态旅游区,也是水资源涵蓄区,人口密度34人/ km2,人口稀少,人的活动程度低,植被覆盖率仅为15~25%,生态治理现状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及沙漠绿洲生态旅游业目标具有一定差距。

水土保持及土地资源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发展的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原则;国家、地方、集体相结合的原则。

水土保持土地结构调整措施为:退耕还林草,改良优化现有林草资源,建立围栏、封禁管护,恢复植被,进行生态自我修复;加强项目区

道路及护林点建设,提高管护技术水平。

2.3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涉及1镇2乡5个行政村,共有农户1720户,农业人口7856人,人均土地面积2.9公顷,人均耕地5亩。有宜林荒地7万余亩,天然草场是当地发展牧业的辅助草场,但由于靠近项目区的农庄群众入秋放牧,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加重了风蚀沙化程度。

项目区2005年社会经济总产值588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64万元,林业产值2003万元,牧业产值550万元,工副业产值272万元。人均纯收入2656元。

贯穿于项目区的203省道长56km,乡通村、村通村道路畅通。项目区农户自来水供给率为70%。110kva供电线路、农网线路完备。

2.4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

2.4.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面积231.4km2,占总面积72%。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5000T/km2,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呈现为风蚀,水土流失程度属中度。项目区为半干旱荒漠区,对人和自然引起的扰动十分敏感。多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超载放牧,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使植被退化严重,蓄水能力差,破坏了项目区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以悬浮、流动、跳跃、飘扬四种形式搬运堆积,形成沙垄、小沙丘,广泛分布在各种面上,使牧草繁衍能力减弱,品种单一,草质低劣,可利用率低,牧业生产发展呈下滑局面。由于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造成地域性小气候,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保护程度低,在风力的作用下,农田表层土壤细粒和营养物质被吹走,降低土壤肥力。据农业部门的调查,耕地上每年表土层被风吹走0.5~

1cm,则每亩地将损失表土9324公斤,有机质160斤,氮9斤,相当于尿素19斤磷素12.38斤。同时沙化形成沙丘,压埋草场,农田沟渠路缩小了土地利用面积,直接影响着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活环境,严重阻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非常重视,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但因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不到根本有效改善。

2.4.2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内现有林地面积19.2km2,草地面积29.35km2,荒漠面积152.03km2,林草覆盖率15~25%。建有水源机井3眼,扬水站1座。工程项目区已被划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XX县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有专职监督人员5名。县人民政府批准和颁布了“XX县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职责”、和“XX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羊只放牧实行圈养的通知”等一系列保护和治理规定。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和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封育管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小治理、大封育,小开发、大保护,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把项目区建成XX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加快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XX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封为主,封禁结合;以改促封、以建促

封、以调促封;以人为本,依法管护;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4.1建设目标

(1)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8%,土壤侵蚀降低到轻度以下。

(2)通过项目实施,封禁面积231.4km2,刺丝围栏长9km,治沙造林122.38km2,种草138.84km2,新增治理面积151.4km2。项目区自然植被覆盖度由平均20%增加到80%;引导农民建造标准养殖棚80座,使养殖模式由放牧转向圈养,减轻项目区生态压力。

(3)加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治理宣传教育,建立一套有效的乡规民约、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建立监督和管护队伍,提高当地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达到生态环境良好,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目标。

4、加强荒地荒沙开发项目监管,确保水土保持方案与措施落到实处。

4. 2建设任务

(1)管护任务

在项目区设立管护机构,建设管理房3座,组建封禁区林草管护员6名,建立封禁区乡规民约、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加强封禁区的管护、执法监督与宣传。

(2)抚育管理措施任务

加强病虫害防治、林草培育,采取水土保持生物治理措施,项目内水土流失得到根治。

(3)封禁任务

靠近项目区的村庄居民点进口处设置围栏,防止人畜进入封禁区。新建工程围栏长9km;在村庄通项目区路口及明显位置树立标志碑3个;在横穿生态修复区的203省道首端建1座大型公告牌。

(4)水土保持造林种草任务

完成水土保持治沙造林面积122.38km2,栽植乔木7.3万株,栽植灌木3084万株;飞播植草118.84km2,人工种植优质牧草20km2,其中在东沙~泉子湾种植甘草、柴胡等生态名贵中药材 3.53km2。增加沙区植被,使沙漠尽快绿起来;将一些不宜耕种的荒地及低产地,全部实施还林还草。

(5)大力推广桔杆养羊示范项目和生态温棚工程建设,建造标准养殖棚80座,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6)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及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湖泊湿地保护,通过XX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水招商,以沙招商,全面推进庙庙湖、贼湖、拉巴湖沙漠生态湿地及绿洲旅游区建设,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监测措施任务

项目区内设立监测点3个,针对项目区防治封禁目标进行全方位和有重点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林草植被的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小区域气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4.3建设年限

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即2006—2008年。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5.1 封禁方式

项目区干旱少雨,人口分布稀少,植被较稀疏,面积较小,具备较好的生态自我恢复基础。规划将项目区列为全年封禁区,生态修复采取自我恢复和人工补植相结合,使植被较快较好恢复。

在全年全封闭期间,禁止放牧、采挖、割草和其它一切不利于植被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监督和预防乱挖、乱堆、滥采、乱垦等生产建设活动,防止破坏和影响项目区生态平衡的行为。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5.2.1法规政策措施

(1)封禁法规与政策

XX县人民政府已批准出台了《XX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职责》、《XX

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暂行办法》、《XX县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举报及查处制度》、《XX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这些管护制度可以保障项目区封禁的实施,XX县农牧局草原站、林业局林业派出所、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各负其责,可确保各项管护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实施条例》等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和特点,还需制定以下管理办法及管护条例。

①XX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禁区范围公告(县政府发布);

②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保护条例(县水务局制定);

③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乡规民约(乡政府制定);

④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管理办法(县水务局制定);

⑤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管理人员职责(乡政府制定);

⑥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监督检查奖罚制度(县水务局制定)。

(2)、乡规民约

①项目区于2006年5月1日起实施全封禁保护治理,在高仁镇、xx 镇政府的配合下,县水务局与乡、村、自然村制定乡规民约,加强管护。

②项目区实行专人管护,管护人员有权对管护区内的人为开垦、放牧进行制止,并有权对毁林、毁草、开垦等破坏行为进行罚款。

③管护人员由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组织群众选举,聘任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发给管护人员聘用证书,签定责任书,按月支付看护工资。群众有权对管护人员监督,对不称职的管护人员进行辞退。

④项目区群众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办事,敢于与毁林、毁草、开荒等不良行为作斗争,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5.2.2监督管护

(1)落实责任

XX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列入全县《十一五规划》,水务、林业、农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均要把水土保持列入常规工作开展实施。县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日常工作抓紧、抓实,加大监测、监督检查力度,并定时向县政府汇报。

(2)建立制度

县委、政府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考核制度,有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在实行考核制度的同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xx镇、高仁乡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实行责任制度和奖罚制度,项目村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行严格的管护制度。

5.2.3抚育管护

(1)管护队伍的建立

XX县水务局1995年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共有专职监督人员5名,有固定办公室及办公设备。今后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方面将加强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正规化、日常化的监督管理轨道,方案编制、审批、费用收缴和案件处理、工程组织实施等日常化监督工作方面,要做到手续齐全,执法文书规范,执法制度健全,建立整套执法体系。同时在在水土保持生态预防监督方面要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的宣传,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切实将项目区封禁管护要求落到实处。

在封禁区内设立封禁管理点3个,封禁区内的每个管理点设立管护人员2名,共计6名管理人员。项目乡也要组成管护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长担任,管护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

(2)管护内容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湖南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范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范围及内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2 1............................................................. . 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第三章.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12化41 杨冰清 122340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类对湿地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湿地排水和围垦上。如沼泽排水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森林湿地排水发展林业;围湖造田、造地发展农业和建筑业;深挖库塘灌水来发展养殖,吸引野生水禽;泥炭被开采作燃料,发展园艺业。 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日趋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质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和效益衰退。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有(1)、尊重湿地生态过程;(2)、充分利用自然能源;(3)、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并从中迅速恢复;(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效益;(5)、湿地是介于高地和水体的过渡带,要考虑它的生态交错带;(6)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的要求。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是指湿地的生物数量不超过湿地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使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不同的湿地类型,恢复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亦不同。对沼泽湿地而言,由于泥炭提取、农业开发和城镇扩建使湿地受损和丧失。如要发挥沼泽在流域系统中原有的调蓄洪水、滞纳沉积物、净化水质、美学景观等功能,必须重新调整和配置沼泽湿地的形态、规模和位置,因为并非所有的沼泽湿地都有同样的价值。在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 致:四川省城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源洞市政公园和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中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的编制,现上报贵方,望给予审查。 附件: 1、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 边 坡 生 态 修 复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 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一、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天湖景观大道两侧沿线边坡,地处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起讫桩号K0+000~K7+251,道路全长7.251km,天湖景观大道为城市线,在K3+116~K7+251处与育德路平交,工程边坡总面为236701㎡,其中路堑边坡主要类型为土石混合边坡、岩质边坡、土质边坡,主要边坡支护方式有人字骨架护坡、框架梁边护坡等;路基边坡主要类型为土石混合型,主要边坡支护方式为拱形骨架护坡、浆砌石护坡。 二、绿化施工工艺 (一)生态袋+挂网客土喷播(单层网)要求 1.施工工序流程 生态袋+挂网客土喷播(单层网)施工工艺流程为:边坡检验→种植土及喷播基材配置→种植土装袋→打设锚杆→挂生态袋→挂网→喷射基材→喷播种子→铺设无纺布→养护管理 1.2施工 (1)生态袋码砌: a.施工准备:做好人员、机具、材料的准备 b.清理:清除框架内的杂物与积水 c.生态袋填充:将基质材料填装入生态袋内,采用专用绑扎带封口,封口时将 袋口收缩,用专用绑扎带绕端口两圈,再用力锁紧即可。 d.堆叠码放:框架内的生态袋堆叠要呈品字型,填充后生态袋要求摆放平整,

黄河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索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及意义 (4) 四、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5)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流程 (13) 六、智研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优势 (15)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经济活动(工业项目)决策前的一种科学判断行为。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作为决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按用途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1、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体投资环境 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2、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 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等等。 4、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系统归纳,包括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生态修复施工组织设计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二期绿化项目**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1) 一、编制依据 (1) 二、编制原则 (1)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重难点分析 (1) 一、工程概况 (1) 二、工程重难点分析 (2) 三、工程应对措施 (2) 第三章工程总体目标 (3) 一、工程质量目标 (3) 二、施工工期目标 (3) 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 (3) 四、服务目标 (4) 第四章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4) 一、施工组织机构图 (4) 二、施工组织机构部门职能 (4) 第五章施工部署 (5) 一、造林工序 (5) 二、施工准备 (5) 三、主要方法及措施 (7) 四、后期管护方案 (12) 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5) 一、质量目标 (15) 二、质量保证体系 (15) 三、质量保证措施 (17) 四、施工保证措施 (19) 五、竣工服务承诺制度....................................................................................................... ** 第七章临建设施........................................................................................................................... ** 一、施工平面布置............................................................................................................... ** 二、施工平面布置的方式..................................................................................................... ** 三、计划临时用地表 (23) 第八章冬雨季施工技术 (23) 一、雨季施工措施 (23) 二、冬季施工措施 (25) 第九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 (26) 一、工程进度安排的原则 (26) 二、工程进度目标 (26) 三、工期保证措施 (26) 第十章主要施工材料(苗木)机械 (30) 一、主要施工材料(苗木)进场计划表 (30) 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计划表 (31) 三、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31) 四、劳动力配备计划表 (33) 第十一章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33)

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方案.doc

目录 公司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自然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生态袋护坡技术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生态护坡工程系统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生态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施工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施工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边坡绿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施工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喷播的施工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植物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养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效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生态修复典型工程案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山体每平米生态修复工程材料价格估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山体护坡生态修复工程示意图 (17) 九、附资质资料 (18)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湿地恢复建设标准-final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送审稿) 2007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的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恢复和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湿地周边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已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和《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都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分别列为优先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自2002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启动了湖北洪湖、河北衡水湖、黑龙江安邦河湿地、宁夏银川湿地等湿地恢复示范工程。但由于湿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面临的威胁不同,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使湿地恢复工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以满足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以及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恢复、评价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组织编制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总结我国以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念,编制完成了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5章28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章湿地类型与规模,主要给出了不同湿地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建设的项目构成;第四章工程项目建设布局,分别按类型和规模提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按类型和规模给出了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2007年8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围及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第三章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 (12) 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5.3 排水工程技术 (29) 5.4 恢复植被类型选择 (33)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35) 6.1 设计依据 (35) 6.2 环境保护标准 (36) 6.3 环境保护围 (36) 6.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36) 6.5 二次污染及环境风险防 (38) 6.5 运营期环境影响 (41)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 (43) 7.1 安全与卫生概述 (43)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20100713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相关批文及文件 (1)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010年2月12日 (2)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3月 (3)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 (4)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量图,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3月 (5)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6)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批复,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7月20日 1.1.2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91SB4-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01S305)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97) (11)《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BB/T14529-93)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6)《港口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8) (17)《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18)《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 (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97-94)(2000版)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7)《防洪标准》(GB50201—94) 以及国家其他有关的现行规范、标准等。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 2004,24(6):717~721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叶春1,2*,金相灿2,王临清2,孔海南1(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摘要:以洱海湖滨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湖滨带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湖滨带的修复目标和设计方法,并对全系列和半系列的湖滨带生态修复进行了物理基底、生态恢复和景观结构设计.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人类对湖滨带的利用,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8种适用模式. 关键词: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模式;洱海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4)06-0717-05 Design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mode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Erhai Lake. YE Chun1,2, JIN Xiang-can2, WANG Lin-qing2, KONG Hai-nan1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4,24(6):717~721 Abstract: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ere inquired with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Erhai Lake as study o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ecological status the type of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as classified, the restoration object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were suggested;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hole succession series and half succession series was designed in aspect of the physical fundu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dscape. The suitable restoration modes were inquired, based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functions and the human utility of the ecotone of Erhai Lak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e of the eco-restoration of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of the same type. Key words: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eco-restoration;engineering mode;Erhai Lake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许多地区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延缓、阻止水生态系统受损进程、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我国湖泊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现象严重.湖滨带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的一个过渡与缓冲区域,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物质流和能量流、稳定相邻生态系统和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功能[3,4].其环境意义不容忽视.这个缓冲区域若因被过度开发利用而萎缩,湖泊的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极其脆弱而易发生变化[5]. 本研究以洱海为例,根据湖滨带的生态现状,探讨修复和重建健康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目标、原则、设计方法和工程模式. 1 洱海湖滨带生态现状  1.1洱海湖滨带的现状 洱海属云贵高原湖区,地处云南省大理州境内,流域面积2565km2,海拔1974m(海防高程,下同),湖面面积250km2,平均水深11.3m,湖容量2.8×108m3,是典型的内陆断陷湖泊.目前洱海虽然保持II类水质,但正处于中营养发展阶段,局部水域已呈富营养状态.洱海只有1个出水口,流域相对封闭,湖滨带特征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洱海最低运行水位1971.0m,正常蓄水位1974.0m,防洪水位1974.2m,水位变幅为   收稿日期:2004-04-06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2AA601013) * 责任作者, 副研究员, yechun@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643325.html,.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