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二》考点复习⑤:常用中成药

《中药二》考点复习⑤:常用中成药
《中药二》考点复习⑤:常用中成药

《中药二》考点复习⑤: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剂

201.桂枝合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有汗)。

202.表实感冒颗粒: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主治风寒表实证(无汗)。

203.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感冒。

204.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

205.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

206.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感冒初起。

207.羚羊感冒胶囊:清热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

208.连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主治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

209.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主治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210.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211.荆防颗粒: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主治外感风寒挟湿所致感冒。

212.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

213.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主治暑湿感冒。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214.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主治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感冒。

(二)泻下剂

215.九制大黄丸:泻下导滞。主治胃肠积滞所致的便秘。

216.通便宁片:宽中理气,泻下通便。主治胃肠实热积滞所致便秘。

217.增液口服液:养阴生津,增液润燥。主治高热后,阴津亏损所致的便秘。

218.通便灵胶囊: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主治长期卧床便秘。

219.苁蓉通便口服液(何首乌):滋阴补肾,润肠通便。主治虚性便秘。

220.尿毒清颗粒: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主治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慢性肾衰,尿毒症早期。

(三)清热剂

221.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

222.黛蛤散: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主治肝火犯肺。

223.一清颗粒: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主治火毒血热所致的痔血。

224.黄连上清片: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主治风热上攻,肺胃热盛。

225.牛黄上清胶囊: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主治热毒内盛,风火上攻。

226.清胃黄连丸(黄连、连翘):清胃泻火,解毒消肿。主治肺胃火盛。

227.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肺胃热盛所致的腮部肿胀。

228.芩连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脏腑蕴热。

229.牛黄解毒胶囊/新雪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新雪颗粒主治外感热病。

230.抗癌平丸: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主治热毒瘀血壅滞的消化道肿瘤。

231.西黄丸: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的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食品的中药知识

食品的中药知识 中医药知识:葱 俗话说"无葱不炒菜",生活中,这个葱虽然是调味品,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还真是不能小看。按中医的说法,葱能够发汗解表,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大葱加姜和红糖煮汤喝可以治疗早期的感冒;再有这个葱还具有健胃的功效,经常吃葱可以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再有,大葱还是杀菌的能手,尤其是大葱中所含有的葱素可以杀灭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细菌,从而能够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这个大葱还能保护血管,减少血栓的发生,所以说,体力活动较少,大脑过度疲劳,再就是容易患心血管病的这些脑力工作者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大葱。 中医药知识:莴笋 提起莴笋,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好吃的蔬菜又脆又爽口,其实莴笋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中医认为,莴笋能够利五脏、通血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李时珍就有用莴笋加酒,煎水服用来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现代医学表明,莴笋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促进人体的肠壁蠕动,可以治疗便秘;另外,莴笋中还含有铁、钙,如果儿童经常吃莴笋的话,对换牙、长牙是很有好处的。还有在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吃莴笋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莴笋叶,因为莴笋叶子里的维生素含量要比莴笋茎高出5到6倍,而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更是高出15倍之多。 中药知识:黄瓜 说起黄瓜,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黄瓜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所以常吃可以生津止渴,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用黄瓜汁擦在皮肤上,或者把黄瓜切成片贴在脸上,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润肤和舒展皱纹的功效。再有,就是黄瓜中含有维生素B1,对改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黄瓜还具有安神和辅助治疗失眠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维质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出和降低胆固醇也很有好处,所以常吃黄瓜还可以减肥。 中医药知识:甘草 中草药在古代被人们称做是"本草",而甘草则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下面就说一说甘草。早在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直到现在,甘草仍然是中医的常用药。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主要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还有缓和药性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有机酸等一些成分,具有解毒、利尿、抗炎症、抗过敏的作用。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2006.6.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实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4号,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的规范和管理,我局制定了《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附件一)、《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内容书写要求》(附件二)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附件三),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已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应当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和《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内容书写要求》印制说明书。申请注册中药、天然药物的,以及按补充申请提出说明书修订的,应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起草说明书样稿。 二、关于“核准日期”。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其“核准日期”项下的日期应为按照《关于实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有关事宜的公告》

提出补充申请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核准的日期。 三、关于“外用药”。外用药系指(待定)的药物。 外用药品标识为红色方框底色内标注白色“外”字,样式: 用药品标识可以单色印制。对于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中药、天然药物,可不标注外用药品标识。 四、关于【成份】。对于药品处方已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品种,应与原核准并使用的说明书【成份】或【主要成份】项下内容一致,原核准说明书不包括【成份】或【主要成份】项的,可不列此项。 五、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应按原核准使用的说明书中的该项内容表述。 六、关于【规格】。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如该品种所执行的药品标准中无【规格】项,可不列此项。 七、关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禁忌】。生产企业应当密切关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并根据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公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等,及时提出完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等项目内容的补充申请。完善该三项目内容时,不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积水潭医院作为一个以骨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多,通过多年的使用经验,对我院骨科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进行分析如下: 1、骨折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等。 这四种药组成中都含有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 都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 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含朱砂,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骨折后兼烦躁不眠者;回生第一丹中的麝香辛芳走窜,入十二经,引药力直达病所,接骨效果最好;另外麝香开窍散 回生第一丹 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麝香、朱砂。 伤科接骨片 三七、 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乳香、没药、甜瓜子、冰片、朱砂、海星、鸡骨、马钱子 接骨七厘片 土鳖虫、 骨碎补、当归、血竭、乳香、没药、煅自然铜、酒大 黄、硼砂。 骨折挫伤胶囊 猪骨胶、土鳖虫、自然铜、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炒黄瓜子、当归、大黄。 活血 化瘀,接 骨 止痛

瘀强,对外伤等引起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醒脑回苏效果,对骨折初期和中期都有较好的疗效;伤科接骨片中含三七、马钱子,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效果,止痛力强。 与回生第一丹相比,伤科接骨片多了海星、鸡骨,接骨七厘片多了骨碎补,骨折挫伤胶囊多了猪骨胶,都可用于接骨续筋,所以更适用于骨折中期。而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组成中的大黄兼能通便,对于骨科手术后有便秘者能起到一定作用。 2、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活血止痛胶囊、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等等。 这四种药都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治疗跌打损伤,外 伤瘀血,青肿疼痛等。 七厘散和三七胶囊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七厘散中有血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知识点小结 功效小结 安胎: 行气安胎: 紫蘇,砂仁 清热安胎: 黃芩 补肝腎安胎: 桑寄生, 莬絲子, 杜仲, 續斷 清热止血安胎: 苎麻根 温經止血安胎: 艾叶 透疹: 荊芥蟬蛻(透疹止痒) 牛蒡子(宣肺透疹) 葛根升麻(發表透疹) 紫草(透發紫黑斑疹) 用量小结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 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 ,醋制 羚羊角——煎服1-3g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石膏——煎服15-60g ,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细辛——煎服2-5g ;入丸散剂0.5-1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用法小结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番泻叶、沉香、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 生牡蛎、生石膏、生磁石、生珍珠母、生龙骨、生石决明、生龟板、生鳖甲、 水牛角、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 3.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飞滑石、蒲黄(花粉)、五灵脂、 旋覆花 、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4.不入煎剂 血竭、苏合香、琥珀、冰片、麝香、蟾酥、青黛、芦荟、芒硝、巴豆、馬錢 子、 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鹿茸、 朱砂、牛黄 潤腸通便: 決明子(清热潤腸通便) 火麻仁(潤腸通便) 郁李仁 柏子仁, 桃仁, 瓜萎仁, 蘇子, 杏仁 厚补(消积)

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

中药非处方药

中药非处方药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内科药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药(风寒感冒)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与环孢素A同用,可以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 正柴胡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外感风寒。 荆防颗粒合剂:发汗解表,散风去湿。 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挟湿。 2、辛凉解表药(风热感冒) 银翘解毒片(颗粒,胶囊,蜜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表里双解药(表证兼里证)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用 葛根芩连丸: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4、扶正解表药(体虚外感证)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表虚不固,宜饭前服用。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风寒所致的感冒。表偏寒,风热不适用。 (二)祛暑剂 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心源性休克。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感冒暑热证。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并能防止痱热疖。用于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十滴水(软胶囊):健胃,祛暑。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慎用。 六和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 甘露消毒丸: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引起的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忌茶和萝卜。 (三)泻下剂 复方芦荟胶囊: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新清宁胶囊: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实热者内蕴所致的喉肿,牙痛,便秘,下痢,发热。 清宁丸:清热泻火,消肿通便。火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一清胶囊: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大便秘结,吐血,咯血。 苁蓉通便口服液:润肠通便。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实热积滞,燥结,年青体壮者便秘时不宜用。 麻仁润肠丸: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积。 麻仁丸:润肠通便。用于肠热精亏所致的便秘,习惯性便秘。 麻仁滋脾丸:润肠通便,健胃消食。用于年老体弱,久病虚弱者的便秘,阴虚津不足所致的便秘。 通便灵胶囊:邪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及老年习惯性便秘。 通乐颗粒:滋阴补肾,润肠通便。用于阴虚便秘。 (四)清热剂 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中医常识大全(最全的)

中医常识大全 一、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二生活常识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三、孕妇忌吃的食物 1、多吃羊肝——有损胎气 2、多吃羊肉——生孩多病 3、多吃鸭肉——生孩多疮 4、多吃雀肉——孩生雀斑 5、多吃螃蟹——极易流产 6、多吃黄鳝——生孩哑巴 7、如吃酒类——生孩弱智 8、如吃香烟——生孩痴呆 9、如吃驴肉——生孩难产 四: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润肺乌发食核桃。

常用中成药说明书

安神补心片 [药品成分]: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蒸)、首乌藤、地黄、珍珠母。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显示棕褐色;味涩、微酸。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八珍颗粒 【规格】每袋装 (l)8g (2)3.5g(无糖型) 【贮藏】密封,防潮,避热。 党参 60g 白芍(炒) 60g 白术(炒) 60g 熟地黄 908 茯苓 60g 当归 90g 川芎 45g 甘草(炙) 30g 功能与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八正胶囊 【功效】八正胶囊;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主要成分】栀子、车前子(炒)、瞿麦、匾蓄、滑石、大黄、川木通、灯心草、甘草。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气微,味苦。 【适应症】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抗炎试验显示,本品可一直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利尿试验显示,本品可增加正常大鼠和家兔的

排尿量。 百乐眠胶囊 【成份】百合、刺五加(生)、首乌藤、合欢花、珍珠母、石膏、酸枣仁、茯苓、远志、玄参、地黄(生)、麦冬、五味子、灯心草、丹参、辅料为淀粉【作用类别】本品为内科不寐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哺乳期妇女慎用。 2、不宜与葱、姜、大蒜、辣椒、海腥发物及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同服。 柏子养心丸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 板蓝根颗粒 成份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半袋~1袋(含蔗糖),一日3~4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中药非处方药

中药非处方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内科药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药(风寒感冒)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与环孢素A同用,可以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正柴胡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外感风寒。 荆防颗粒合剂:发汗解表,散风去湿。 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挟湿。 2、辛凉解表药(风热感冒) 银翘解毒片(颗粒,胶囊,蜜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表里双解药(表证兼里证)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用 葛根芩连丸: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4、扶正解表药(体虚外感证)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表虚不固,宜饭前服用。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风寒所致的感冒。表偏寒,风热不适用。(二)祛暑剂 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心源性休克。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感冒暑热证。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并能防止痱热疖。用于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十滴水(软胶囊):健胃,祛暑。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慎用。 六和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 甘露消毒丸: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引起的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忌茶和萝卜。 (三)泻下剂 复方芦荟胶囊: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调剂-处方药品的规范化名称

中药调剂——处方药品的规范化名称 药品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药名简写或缩写必须为国内通用写法。中成药和医院制剂品名的书写应当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一)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 (1)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清炒或炒的品种 牵牛子、苏子、王不留行、槐花、苍耳子、牛蒡子、草决明、冬瓜子、僵蚕、蛇蜕、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酸枣仁、薏苡仁、白术、枳壳、谷芽、芡实、半夏曲等。 (2)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炙)时,即付蜜制(炙)的品种 黄芪、马兜铃、桑皮、枇杷叶、瓜蒌子、槐角、罂粟壳、百合、紫菀、款冬花等。 (3)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盐制的品种 橘核、蒺藜、车前子、小茴香、补骨脂、胡芦巴、益智仁、巴戟天、杜仲等。 (4)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醋制的品种 香附、鸡内金、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五味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莪术等。(5)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滑石粉炒制品种 狗肾、牛鞭、鹿筋、鹿鞭、象皮、刺猬皮、水蛭等。 (6)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炒炭的品种 艾叶、地榆、炮姜、侧柏叶、蒲黄、蔓荆子、杜仲、血余、棕榈等。 (7)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煅时,即付煅制的品种 龙骨、龙齿、牡蛎、磁石、赭石、海浮石、禹余粮、炉甘石、瓦楞子、花蕊石、自然铜、寒水石等。 (8)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砂烫、蛤粉烫的品种 龟板、鳖甲、穿山甲、阿胶、狗脊、骨碎补等。 (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姜汁制的品种 竹茹、厚朴、草果等。 (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酒制的品种 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黄精、女贞子等。 (11)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炒黄的品种 麦芽、谷芽、山楂、牵牛子、紫苏子、莱菔子、王不留行、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酸枣仁、草决明、扁豆、葶苈子、火麻仁、蔓荆子等。 (12)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 昆布、海藻、海螵蛸等。 (13)直接写药物正名或制(炙)时,即付煨制及米泔、药汁制等。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全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