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作用】:能下,能软。

【解释】: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代表药物】:芒硝、鳖甲。

一般来讲泻下和润下通便以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作用多具有咸的味道。

(六)淡

【作用】:能渗,能利。

【解释】:渗就是渗湿,利就是利小便。

【代表药物】:茯苓、薏苡仁。

利水渗湿药物,多数属于淡味药。淡味药主要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这些病证。(七)涩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莲子、乌贼骨。

涩味跟酸味的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尿、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这些病证。

附:有些药物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指说。芳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宋代以后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其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发展了中药药性理论。芳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归纳如下:1.辟秽防病;2.解表散邪;3.悦脾开胃;4.化湿去浊;5.通窍止痛;6.行气活血;7.开窍醒神。

四、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一个不同的趋向性。升就是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它的作用方向是向上的。降,就说这个药物有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就是说这个药物向上,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说明这个药物作用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趋向于内。升浮是一个性质,对药物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向外的;沉和降是一个性质,这种药的作用方向是向下向内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四气五味,会影响到药物的升降浮沉。比如说,寒凉的性质的药物它是沉降的,而温热性质的药物一般都是升浮的,五味来说一般酸苦咸这类药物的作用多是沉降的,而这个辛味这类药物它都是升浮的。第二,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质会受到药物本身质地轻重的影响。比如说这个药物质地重,这个药物多是沉降的药性;这个药物它质地比较轻,它的药物就是升浮的,比如说薄荷轻,它药性是升浮的,而磁石沉重,它的药性是沉降的。第三,还会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比如说,用咸味,咸的盐来炮制药物,这个药多是沉降了,而用姜来炮制,而这类药物会升浮。若这个药物跟许多升浮药来配伍,它就改变了这个药物的沉降性质,可能结果也是升浮了,而一个升浮的药跟很多别的沉降的药物配伍,最后最终的结果就会沉降。

五、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六、毒性

毒性就是指药物对于肌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影响,对人的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比如说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等。其实对于中药的毒性来讲,古代和现代说法是有区别的,比如在古代,就是说它指药物食物以外的东西都是有毒的,就是说凡是药物都有毒,就是说是药三分毒。现在的观点就是说,这个药物对人体吃完以后,人体有不良反应,有损害性,这说明这个药物有毒性。药物毒性从

中医讲它分,根据它的毒性来讲,它有剧毒,还有大毒、毒性、有毒、小毒、无毒这些。剧毒药是指中毒剂量跟治疗剂量比非常的接近,或者某些治疗量已经达到中毒剂量,甚至致死量。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障,我们不要以为这个中药这个药有毒,不敢用,而应该正确对待。如何正确的评估中药的毒性,另外正确看待一些文献的记载,有些文献记载有毒,经过现在的研究来看,并不是这么可怕的。还有正确的评价中药的毒性。另外正确对待中药毒性,正确对待本草文献的记载,重视中药的临床报道,重视临床诊断的报告。另外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的管理。

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具有容易保存、便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其中每类的代表药物,我们必须掌握其功效、适应症、现代运用、使用注意事项等;把握患者所患之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只有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临床使用时才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一、解表类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功用】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流清涕,咳嗽,咽干。

【使用注意】本药适用于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属风寒型。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银花、黄芩、连翘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咽痛。

【使用注意】本药适用于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属风热型。

3、桑菊饮颗粒

【组成】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等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主治】用于风热犯肺,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口干口渴,咽喉肿痛,苔黄,脉浮数。

【使用注意】桑菊饮颗粒采用的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有这几个症状就可以用桑菊饮颗粒。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还有肺炎、支气管炎、急性的扁桃体炎,如见到上述表现,也可使用。

4、维C银翘片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薄荷脑、对乙酰氨基酚等

【功用】清热散风,解表退热。

【主治】用于流行性感冒,发冷发热,四肢酸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桑菊饮颗粒与维C银翘片的异同:

两者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等。但桑菊饮侧重于宣肺止咳的药多一些,所以外感风热,咳嗽比较明显的,用桑菊饮颗粒。而外感风热,咽喉痛、嗓子痛症状明显的,就选用维C银翘片。

5、小儿退热口服液

【组成】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重楼、淡竹叶、地龙、白

薇、柴胡等

【功用】疏风解表,解毒利咽。

【主治】用于小儿外感风热,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利咽喉的药比较多,能解毒利咽喉,现代医学说的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见到上述的表现也可以用小儿退热口服液。

6、千柏鼻炎片

【组成】千里光、卷柏、羌活、决明子、麻黄、川芎、白芷

【功用】祛风活血,清热宣肺。

【主治】用于鼻渊,现代医学的鼻窦炎、副鼻窦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7、通宣理肺丸

【组成】紫苏、前胡、桔梗、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

【功用】辛温发散,宣肺止咳。

【主治】用于恶寒较甚,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身痛,骨节痛证。

【使用注意】本品主要用治风寒表证偏于咳嗽,有痰的。现代医学的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见到上述症状的亦可用。

8、穿琥宁

【功用】解热消炎。

【主治】用于感冒及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流感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

【用法】肌内注射:一次40~80mg,一日3次。静脉滴注:一日400mg~640mg,一日2次(用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水稀释)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本品在使用过程中如有发热、憋气现象应立即停止用药;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药物性状改变时禁用。用药过程应定期检查血像,发现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等抗氧剂的药物配伍。

9、双黄连注射液

【功用】清热解毒,清宣风热。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用法】静脉注射:一次10~20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1ml/kg,加入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中。肌注:一次2~4ml,一日2次。

【使用注意】婴幼儿应采用肌注给药。儿童及成人应在肌注给药一小时后,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可改为静脉给药(同批号)。本品与pH值低于4.0的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易产生黄芩苷析出。建议在使用时与氯化钠注射液或pH值高于4.0的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出现过敏反应,马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非那根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及硫酸阿托品等解痉药物进行解救。发现药液变深或浑浊、有异物等禁止使用。与青霉素、头孢拉啶、地塞米松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分别增加2、23、94倍。

10、柴胡注射液

【功用】和解退热,疏肌解热,升举阳气。

【主治】用于流感、普通感冒、疟疾等;寒热往来,胸脘胁痛,头痛、目眩,口苦、耳鸣以及疟疾、痢疾、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症。

【使用注意】对本药物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应禁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本品。用药时间不宜过长。有药物过敏史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小结:解表类中成药多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宣肺、利咽等作用,是为治疗表证而设。凡风寒或风热初起,现代医学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鼻炎、肺炎、扁桃体炎等,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此类中成药治疗。但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使用解表剂时应首先辨清邪为风寒或风热,其次再根据兼证选用合适的药物

二、清热类中成药

1. 牛黄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石膏、黄芩、大黄、雄黄、冰片、桔梗、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可长时间过量服用。

2、板蓝根冲剂

【组成】板蓝根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肺胃热盛,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现代运用】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的扁桃体炎或急慢性扁桃体炎、腮腺炎、流感亦可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可以服用以预防流感。

3.银黄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

【功用】清热疏风,利咽解毒。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咽干咽痛,喉核肿大。

【使用注意】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如见发热、咽干痛、咽肿,亦可使用。

4、西黄丸

【组成】牛黄、乳香、没药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热毒壅结,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颌下淋巴结结核、化脓性疾患、癌症等。

5、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川木通、当归、地黄、柴胡、炙甘草等【功用】清肝胆,利湿热。

【主治】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使用注意】高血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阴道炎,如果表现为上述症状可辨证使用。用药时间不能过长。

6、三黄片

【组成】大黄、黄芩、黄连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7、六神丸

【组成】麝香、雄黄、牛黄、蟾酥、珍珠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时疫白喉,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痧。

8、开灵注射液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

【主治】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肌内注射:2~4ml/日。重症患者静脉滴注:20~40ml/日,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使用注意】不能与下列药物如硫酸的庆大霉素、青霉素G、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等合用。有表证恶寒发热者、药物过敏者慎用。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本品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还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按每10ml药液加入100ml溶液稀释后使用。

9、醒脑静注射液

【功用】醒神止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解毒止痛。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气营两燔、营血火毒等证。

【用法】肌内注射:2~4ml/次,1~2次/日。静脉滴注:10~20ml/次,用5%~10%葡萄糖或稀释后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易挥发,开启后尽快使用,否则影响药效。

小结:清热类中成药多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是为治疗里热证而设。清热剂虽系以清热药为主,但由于里热证的病位及性质各有不同,治疗之法有严格的针对性,清热药又各有不同功效,因而,使用本类中成药时必须随证而异。注意辨清里热所在的部位,而要辨别热证的真假,三要辨别热证的虚实,四要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三、祛暑类中成药

藿香正气胶囊(水)

【组成】藿香、、白芷、厚朴、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现代运用】胃肠型的感冒,亦可使用。

四、泻下类中成药

1、番泻叶冲剂

【组成】番泻叶

【功用】泻热行滞通便。

【主治】实热型便秘,脘腹胀痛,数日未解,排便不畅或干结;习惯性便秘。

2、麻仁润肠丸

【组成】火麻仁、大黄、杏仁、白芍、陈皮、木香等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

3、麻子仁丸

【组成】麻仁、熟大黄、苦杏仁、白芍、枳实、厚朴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次;亦用于肛裂及肛门手术后。

五、温里类中成药

1、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

【功用】温胃理气。

【主治】寒凝气滞,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脘痛吐酸,胸腹胀满;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甘草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良附丸与附子理中丸的异同:

两者均能治疗中焦寒证,但良附丸治疗的是实证,兼有气滞;而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虚寒证,中焦虚寒,没有气滞。如果病人寒凝,兼有气滞又有虚候可以把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合用。

六、理气类中成药

1、加味逍遥丸

【组成】柴胡、薄荷、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丹皮、栀子

【功用】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急躁易怒,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

【现代运用】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轻度或中度乳腺增生出现上述症状的亦可使用。

2、气滞胃痛颗粒

【组成】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

【功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食少纳呆。

【现代运用】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有上述表现的可以使用。

3、香砂养胃丸

【组成】白术、木香、砂仁、豆蔻、藿香、陈皮、厚朴、香附、枳实、半夏、甘草

【功用】温中行气和胃。

【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胃脘胀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所说急慢性胃炎、胃动力不足、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可以用。如果胃溃疡可加山药收敛胃酸、健脾和胃。

4.舒肝丸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白芍、姜黄、木香、沉香、豆蔻、砂仁、厚朴、陈皮、枳壳、茯苓、朱砂

【功用】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泛酸。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舒肝丸对于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说明能够抗肝损伤。另外从药理研究也显示能够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酸,对于胃溃疡达到治疗效果,也能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另外能够镇痛,缓解疼痛。

5. 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

【功用】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主治】六郁证,胸脘痞闷,腹部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现代运用】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见上述证候者。

6.木香顺气丸

【组成】木香、香附、厚朴、青皮、枳壳、槟榔、陈皮、砂仁、苍术、甘草等

【功用】理气止痛,健胃化滞。

【主治】食积气滞,胸膈痞满,脘腹胀满,呕吐恶心,嗳气纳呆等证。

小结:理气类中成药多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疏肝、止痛等作用,使气机通畅而脏腑功能协调,适用于气机失调引起的各种气病。临床若见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痛经,月经不调等肝郁气滞,可加以辨证选用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若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胃脘胀闷不舒等脾胃气滞,可加以辨证选用香砂养胃丸、气滞胃痛颗粒、木香顺气丸等。理气类中成药多辛温香燥,容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切勿过量。

七、理血类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

【组成】丹参、三七、冰片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胸痹,胸闷,心前区刺痛。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者见到上述证候者可以使用。

【使用注意】寒凝血瘀胸痹、心痛者不宜使用。

2. 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

【组成】桃仁、红花、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柴胡、桔梗、枳壳、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3.元胡止痛片

【组成】元胡、白芷

【功用】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引起的胃痛,胁痛头痛,痛经,月经不调。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血管性的头痛、外伤头痛、痛经、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属气滞血瘀者,可以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对钝痛效果较好,对锐痛效果不太理想。

4. 速效救心丸

【功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冠心病,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

【药理研究】增加冠脉的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缓解心绞痛;镇惊、镇痛。

【现代运用】本品还可用于眩晕、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脑梗塞、胃痛、痛经、带状疱疹属气滞血瘀型者。

【使用注意】本品为急救药,不可长期服用。

5.华佗再造丸

【组成】川芎、冰片、吴茱萸等

【功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

【主治】瘀血或痰湿阻闭经络之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

【使用注意】应用华佗再造丸应该监测一下患者的血压。

6.香丹注射液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药理研究】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

【用法】肌内注射:一次2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

【使用注意】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碱盐类、人工合成的含氮杂环类、有机盐类化合物、蛋白质、重金属盐类合用。

7.川芎嗪注射液

【组成】川芎嗪

【功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缺血性中风,胸胁刺痛,跌打肿痛,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缺血性脑病等。【用法】肌内注射:磷酸川芎嗪每次50~100mg,1~2次/日,15日为1疗程。穴位注射:选3~4个穴位,每穴注射磷酸川芎嗪12.5~25mg或盐酸川芎嗪10~20mg,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静脉滴注:每次磷酸川芎嗪100mg或盐酸川芎嗪40~80mg,用5%葡萄糖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1次/日,10~15日为1疗程。

【使用注意】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患者禁用。脑水肿者或小量脑出血与闭塞性脑血管病鉴别困难时慎用。不宜与碱性注射剂一起配伍使用。

小结:理血类中成药多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及各种瘀血内停的病证,如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高血压、缺血性中风等。活血祛瘀药能促进血行,性多破泄,因此用量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勿使过剂,若月经过多剂孕妇当慎用或禁用。

八、补益类中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

【现代运用】本品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 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也是四君子汤,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

【功用】补脾气,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体倦怠。

【现代运用】现代医学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等。

香砂六君子丸和参苓白术散的异同:

两者均可益气健脾,用治脾虚夹湿之证。香砂六君子丸行气之力较强,症见腹胀腹满者使用更佳,而参苓白术散偏于渗湿止泻,更适于脾虚便溏者。

3.补中益气丸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等。

【现代运用】尚可用于气虚发热;脏器脱垂如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者;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表现者可辨证使用。

4.六味地黄丸

【组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亏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现代运用】2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性功能低下辨证属肝肾阴虚证者,可运用。

5.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黄柏、知母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腰膝酸软。

【现代运用】本品常用于2型糖尿病、性功能低下、长期低热属阴虚火旺者。

6.生脉饮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主治】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等。

【现代运用】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等见上述证候,属气阴两亏型者,亦可使用。

7.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肉桂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消渴。

【现代运用】2糖尿病、慢性肾炎、性机能低下等见上述证候,属肾阳亏虚者,可辨证使用。

8. 参附注射液

【组成】人参、附子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气虚、阳虚所致胸痹、怔忡、咳喘,放化疗后气虚血亏,术后体虚阳虚水肿、尿频,胃痛,泄泻,痹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酸、阳痿,厥脱及各种慢性病见有阳虚(气虚)症状者。

【使用注意】对本类药品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孕妇慎用。不可与中药半夏、瓜蒌、贝母、白芨同时使用。药液里若有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禁止使用。

9.生脉注射液

【功用】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

【主治】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等;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阴盛阳衰者不宜用;该药用量过大或应用不当,可引起心动过速,晕厥等。药液里若有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禁止使用。

10.黄芪注射液

【功用】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

【主治】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虚湿困之肝炎。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若发现溶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或瓶身细微破裂者,均不能使用。

小结:补益类中成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是为治疗虚证而设。在上述的药物中有偏于补气的,如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黄芪注射液等,有偏于补阴的,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有偏于补阳的,金匮肾气丸,还有气阴双补的,如生脉注射液。总之,在临床使用中,一定要先辨清虚证的类别及涉及的脏腑,不可乱投用药。

九、祛风湿类中成药

1.尪痹颗粒

【组成】生熟地黄、续断、骨碎补、狗脊、羊骨、附子、淫羊藿、独活、桂枝、防风、威灵仙、红花、皂角刺、伸筋草、知母、白芍

【功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2. 小活络丸

【组成】川乌、草乌、胆南星、乳香、没药、地龙

【功用】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

【主治】风寒湿邪、痰瘀阻络所致中风、风寒湿痹。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阴液亏虚者,应慎用。

3. 天麻丸

【组成】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牛膝、炙附子、当归、地黄、玄参

【功用】养血祛风,活血通络,舒筋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所致风湿痹证。

十、安神类中成药

1.安神补脑液

【组成】鹿茸、制首乌、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枣、维生素B1

【功用】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

【主治】肾精不足、气血两亏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的神经衰弱患者

2.柏子养心丸

【组成】炙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肉桂、茯苓、半夏曲、朱砂、炙甘草

【功用】补气,养血,安神。

【主治】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的神经衰弱患者。

十一、收敛类中成药

1.缩泉丸

【组成】薏苡仁、乌药、山药

【功用】温肾缩尿。

【主治】小便频数、遗尿等病证;慢性尿路感染、膀胱神经调节失常所致尿频、真性及应力性尿失禁。

2.乌梅丸

【组成】乌梅、细辛、蜀椒、黄连、黄白、干姜、附子、桂枝、人参、当归

【功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手足厥逆。

【现代运用】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十二、止咳平喘类中成药

1. 桂龙咳喘宁胶囊

【组成】桂枝、芍药、杏仁、瓜蒌皮、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黄连、炙甘草【功用】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痰湿阻肺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

【现代运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见上述证候者。

2.川贝枇杷糖浆

【组成】川贝母的流浸膏、枇杷液、桔梗、薄荷脑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风热犯肺、痰热内阻,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十三、消导类中成药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功用】消积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所致脘腹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泄泻,感冒夹积,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食少腹胀,嗳腐吞酸,形体消瘦。

【药理研究】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胰液分泌量及胰蛋白酶排出量,另外能够调节胃肠的运动,抗溃疡,增加食量和排便量。

十四、妇科类中成药

1.艾附暖宫丸

【组成】艾叶、香附、当归、地黄、白芍、川芎、黄芩、吴茱萸、肉桂、续断

【功用】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主治】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痛经,月经错后、量少有血块、小腹胀痛喜热、腰膝酸痛;功能紊乱性月经失调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男子见下焦虚寒者,亦可使用。

2.益母草膏

【组成】益母草

【功用】活血调经。

【主治】血瘀的月经失调,产后恶露不绝,月经量少,淋漓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功能性月经失调、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研究】益母草可促进宫缩,增强子宫的收缩力。

3.乌鸡白凤丸

【组成】乌鸡、人参、黄芩、山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参、鹿角胶、鳖甲、天冬、香附、桑螵蛸、牡蛎

【功用】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功能性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见上述证候者。

十五、外用类中成药

1.正红花油

【功用】救急止痛,消炎止血。

【主治】心腹诸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扭伤、刀伤、烫伤、火伤、蚊叮虫咬等;对晕车晕船、头晕引起的不适有一定疗效。

2.伤湿止痛膏

【功用】祛风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关节炎,肌肉疼痛;扭伤、跌打伤痛。

3.马应龙痔疮膏

【组成】麝香、人工牛黄、珍珠、芦柑石、硼砂、冰片

【功用】清热燥湿,活血消肿,祛腐生肌。

【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也用于肛周湿疹。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

中医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牙齿归经及用药+分类用药歌+五脏六腑用药简诀+ 一些虫石的药性+《引经药概述--引经药歌诀》+《经络药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若是不加以分类,笼统而学,怕是难以厘清各药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各药的效用,影响临床的发挥。如何快速掌握中药的作用?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将中药分门别类,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具体怎么分呢? 现在一般分法比较明朗,大致如下: 1、解表药 具有发散作用,包括疏解风寒、风热、风湿、暑气等外邪犯表。辛温解表,如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香薷、白芷、秦艽;辛凉解表,如葛根、柴胡、薄荷、豆豉、豆卷、桑叶、菊花、浮萍、升麻;驱风湿,如威灵仙、白芷、络石藤、五加皮、海风藤等。 2、泻下药 具有通大便作用(包括泻水)。寒下,如大黄、玄明粉;热下,如巴豆;润下,如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泻水,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葶苈等。 3、理湿药 具有除湿渗利作用。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佛手、苍术、厚朴、草果;淡渗,如茯苓、通草、苡仁;利尿,如车前、泽泻、木通、防己、瞿麦、猪苓、萆薢、萹蓄等。 4、祛寒药 具有温中作用(包括回阳)。温中散寒,如吴萸、丁香、干姜、茴香、乌头;扶阳壮火,如附子、肉桂、益智仁、肉果、巴戟天等。

5、清热药 具有清解内热作用(包括解毒)。苦寒清热,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山栀、龙胆草、连翘、青蒿、夏枯草、丹皮、银花;甘寒清热,如鲜生地、石膏、竹叶、竹茹、天花粉、地骨皮、芦根、茅根;清热解毒,如玄参、犀角、青黛、大青叶、马勃、射干、山豆根、地丁草、板蓝根等。 6、涌吐药 具有催吐作用。如瓜蒂、藜芦、胆矾等。 7、消化药 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如神曲、山楂、麦芽、砂仁、蔻仁、莱菔子、鸡内金等。 8、止咳药 具有肃肺作用(包括化痰平喘)。清肺止咳,如前胡、牛蒡、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百合、百部、胖大海;温肺止咳,如白前、旋覆花、紫菀、款冬花;消痰平喘,如胆星、半夏、白芥子、苏子、天竺黄、海浮石、鹅管石、竹沥、海藻、昆布、海蜇等。 9、理气药 具有舒畅气机作用。行气,如陈皮、乌药、木香、香附、郁金、金铃子、香橼;破气,如枳实、青皮、沉香、厚朴等。 10、理血药 具有和血作用,包括破瘀、止血。活血,如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五灵脂、延胡、乳香、没药;破瘀,如桃仁、败酱草、益母草、姜黄、刘寄奴、地鳖虫、水蛭、虻虫;止血,如仙鹤草、参三七、蒲黄、白及、槐花、地榆、侧柏叶、茜草、血余炭、大小蓟、棕榈、藕节等。 11、滋补药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歌诀 总论部分 一、中药学发展歌 神农本草后汉成,别录梁代陶宏景,新修本草唐苏敬,嘉佑补注宋苏颂,本草纲目明时珍,学敏拾遗启前清,近年中药大辞典,载药五千七百零。 二、中药炮制歌 炮制目的不一般,加工方法亦多端,使药洁净漂飞洗,便于制剂烘淬煅,制止减低毒烈性,煨炒去油随药变,改变药性增疗效,加辅料炙有多般.酒炙升提姜温散,入盐走肾能软坚,去燥和中米泔炙,加醋止痛且注肝,乳炙润枯并生血,蜜炙和缓又益元,陈壁土炙补中州,酥脂涂烧易脆断。 三、药当忌火歌 雷丸冰片与麝香,海金朱砂桂雄菖,研末服用方为妙,见火失效令人伤。 四、药当去毛歌 石韦狗脊与申姜,杷叶更有绒毛长,均宜去毛堪入剂,不尔射肺咳难当。 五、四气歌 寒热温凉为四气,寒凉属阴温热阳,大热口渴阳盛病,清热泻火用寒凉,形寒肢冷真阴症,急投温热助真阳,掌握四气阴阳理,临床自然有主张。 六、五味歌 能收能涩本是酸,苦泻燥湿又能坚,咸能软坚并能下,和缓补益须用甘,辛能行散发肌表,淡味渗利功偏擅,此是五味各所主,当与四气一同参。 七、升降浮沉歌

质地轻虚浮而升,沉而降者体必重,寒凉无浮热无沉,酸苦咸降辛甘升,升浮属阳发肌表,沉降为阴泻里功,此为升降浮沉义,更参炮制配伍中。 八、十二经引经药歌 太阳小肠与膀胱,藁本羌活是本乡,阳明大肠并足胃,葛芷升麻石膏当,三焦胆肝心包络,少阳厥阴柴青良,少阴心肾连独主,太阴肺脾桔芍苍。 九、七情合和歌 相须同类不可离,我之佐使为相使,恶者劫夺我之能,畏者是受彼之制,相反两者不可合,制彼之毒杀之势,独味使者为单行,七情合和审所适,十、十八反歌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一、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二、妊娠禁忌药歌 芫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磠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与蟅虫。十三、产后禁药歌 产后最忌吃生梨,栀子芩连大不宜,黄芪腻膈麻黄烈,冷物伤脾清无益,若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新编药性赋医考必背

1、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此类专长 散寒发汗邪去体康 麻黄解风寒表实之证,平喘利水, 桂枝去汗出表虚之疾,温经通阳。 防风胜湿、祛风而解痉, 荆芥疏风、止血而消疮。 解表通阳用葱白, 温肺止呕以生姜。 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紫苏可用于胎动不安。 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香薷最宜夏日着凉。 藁本祛风胜湿,止痛于巅顶, 白芷消肿排脓,去疾于阳明。 羌活祛风湿,上身最有益, 苍耳通鼻窍,除痹以利行。 柽柳可透疹止痒, 辛夷疗鼻渊头痛。 2、辛凉解表药 疏风散热性味辛凉 温病初起风热所伤 清头目利咽喉无如薄 荷, 解热毒消咽肿首推牛 蒡。 蔓荆子治头痛,目赤多 泪, 浮萍草消水肿,祛风止 痒。 桑叶明目清肺热,凉血 止血, 菊花明目息肝风,解毒 力强。 发表解肌、解热生津, 葛根见功于脾胃,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柴胡奏捷于少阳。 豆豉解表除烦,单用力 弱, 升麻清热解毒,多入复 方。 蝉蜕退目翳,息风止痉, 木贼愈眼疾,止血见长。 须知:薄牛蝉葛升浮能 透疹外出, 葛根升麻柴胡可 升举清阳。 3、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性皆寒凉 气分邪盛唯其可攘 石膏除烦止渴,外用须 煅, 知母滋阴润燥,脾虚忌 尝。 芦根生津,奏止呕除烦 之效, 花粉止渴,入消肿排脓 之方。 除烦利湿,栀子可凉血 解毒, 清肝降压,枯草除郁结 诸伤。 鸭跖草解热毒,通淋利 尿, 寒水石入气分,水火之 伤。 除烦利尿以竹叶, 清肝退翳用青葙。 谷精草疏风明目, 密蒙花清肝目朗。

4、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最苦寒 湿热诸证服之立安泻火解毒芩连柏共效, 肝胆邪盛龙胆草功专。 止血安胎,去肺热宜黄芩, 攻毒疗疮,清中焦需黄连。 黄柏走下焦,去湿热而泻相火, 苦参洗肤疾,利小便而除黄疸。 5、清热凉血药 发斑吐衄邪入营血 苦甘咸寒凉血清热欲透疹解毒以紫草,用清心定惊以犀角。 养阴生津,生地疗烦渴多饮, 滋阴降火,玄参可解毒散结。 赤芍祛瘀止痛,可泻肝火,丹皮活血散瘀,亦退虚 热。 6、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多用广 热毒诸证癌肿虫伤 治肺痈用鱼腥, 疗肠痈须败酱。 利咽消肿,祛痰散结于 射干,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宜 牛黄。 公英疗乳痈兼可利湿, 地丁解蛇毒善治疔疮。 大青叶凉血消斑,解毒 力胜, 板蓝根功效略同,散结 见长。 马齿苋主热痢之有血, 白鲜皮除皮肤之湿痒。 青黛凉血散肿,清肝胆 郁火, 熊胆明目止痉,消痈肿 毒疮。 轻宣疏散,疗时疫多用 金银花, 清经通络,除热痹取效 忍冬藤。 连翘消痈散结,常与双 花并用, 豆根利咽消肿,每与射 干同行。 治痢、截恶疟、蚀赘疣, 取鸦胆子, 除湿、利关节、解梅毒, 用土茯苓。 散痈消疮,拳参祛湿常 用, 清肝明目,秦皮治痢见 功。 半边莲愈毒虫所伤,浮 肿之疾, 穿心莲疗温病初起,湿 热之证。 马勃止血,清肺利咽, 蚤休散肿,息风定惊。 除肠痈入红藤有回春之 妙, 疗乳疾加漏芦乃举手之 劳。 山慈菇有消恶疮之功, 白头翁为治毒痢之药。 垂盆草可消痈散肿,利 湿为最, 金荞麦宜清肺化痰,健 脾功高。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药性赋(中药药性口诀)

药性赋 寒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就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血、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衄,石韦通淋于小肠、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仲。金铃子治疝气而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

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通水气。此六十六种镪性之寒者也。 热性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劳瘵,更壮元阳。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筯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癥而血通。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必气,散冷,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

中药药性表

1.1辛温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1发汗解表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1发汗解肌2温通经脉3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肺,脾经1解表散寒2行气和中3解鱼蟹毒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祛风2 透疹3散瘀止血 羌活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散寒2通痹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经 1 祛风解表2胜湿止痛3止痉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心,肺,膀胱经1发表散寒2祛风止痛3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胃,肺经1散寒解表2祛风止痛3消肿排脓 4除湿止带 藁本辛,温膀胱经1祛风散寒2胜湿止痛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经1发汗祛署,和中化湿2利水消肿 生姜辛,微温肺,脾,胃经1解表散寒2温中止呕3暖肺祛痰 辛夷辛,微温肺,胃经1散风解表2宣肺通鼻 葱白辛,温肺,胃经1发表2通阳 辛凉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1疏风利咽2透疹止痒3疏肝4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经1黄疏散风热2白平肝明目3野清热解毒桑叶甘,苦,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平肝明目3清肺明目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经1疏风热2散结毒3透疹利咽 蝉蜕甘,咸,微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透疹止痉3退翳开声 葛根甘,辛,凉。脾,胃经1发表解肌2升阳生津3透发斑疹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心包经1疏散解热2疏肝解郁3升阳举陷 升麻甘,辛微寒。脾,胃,肺,大肠1发表透疹2升阳举陷3清热解毒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肺,胃经1解表2除烦 浮萍辛,寒1发汗解表2透疹止痒3利水消肿 蔓荆子辛,苦,平肝,膀胱经1疏散风热2清利头目 清热药 1清热泻火性味归经应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1清热泻火2除烦止渴3生肌敛疮 知母苦,寒肺,胃,肾经1清热泻火2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1清热利湿2凉血消肿3泻火除烦 天花粉苦,微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 清热润燥3解毒消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经1清肝火2散郁结3降血压 芦根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除烦止呕 竹叶甘,淡,寒心,小肠,胃1清热除烦2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1清热除烦2利尿 2清热凉血 犀角苦,咸,寒心,肝,胃经1清热解毒2凉血止血3安神定惊 水牛角苦,咸,寒心,肝1清热解毒2凉血定惊

皮肤病常用中草药介绍

大飞扬草介绍—内外用 【药用部位】 飞扬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 辛酸,寒。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烈。?入肺、肝二经。【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通乳,渗湿,止痒。治急性肠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痈,乳痈,疗疮,肿毒,湿疹,脚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药配伍】 配金银花,清热解毒;配夏枯草,清热解毒;配苍术,燥脾湿;配当归,清热解毒;配王不留行,行气活血;配木通,宣通血脉。 【相关选方】 ①治赤白痢疾:大飞扬草五至八钱。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用开水炖服。 ②治小便不通,淋血:鲜大飞扬草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服,日服两次。 ③治疔疮:大飞扬草鲜叶一握,加食盐、乌糖各少许,捣烂外敷。

④治肺痈:鲜大飞扬全草一握,捣烂,绞汁半盏,开水冲服。 ⑤治乳痈:大飞扬全草二两和豆腐四两炖服;另取鲜草一握,加食盐少许,捣烂加热水外敷。 ⑥治小儿烂头疮,黄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飞插草一握,酌加水煎,洗涤。 ⑦治小儿疳积:大飞扬草一两,猪肝四两。炖服。 (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带状疱疹:鲜飞扬全草捣烂取汁,加雄黄末五分调匀,涂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脚癣:鲜飞扬草三两,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三至五天,取浸液外擦。(云南) 千里光的作用—内外用 【药用部位】千里光的全草。 【性味归经】 苦,寒。①《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②《本草图经》:?味苦甘,寒,无毒。?③《生草药性备要》:?味涩苦,性平,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风燥湿。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

中药药性400味口诀大全1-100

中药药性400味口诀大全,赶紧收藏吧!1-100 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0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0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037.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038.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039.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040.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041.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042.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043.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

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中药药性口诀

药性口诀 和中止吐泻以藿香,宣表治懊侬以淡豉。 治厥阴头痛,吐沫以吴茱萸,治少阴腰痛泄泻以破故纸。 养血固胎以菟丝桑寄,和肝益肾以沙苑女贞。 平肝阳清肝热,石决明秦效良多,降冲气和冲血,代赭石著功不少。用金钱草通淋化石,土茯苓主梅毒恶疮。 麻黄散风寒而发汗平喘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防风祛风胜湿,四肢疼痛能疗。荆芥发表散风,初起疮疡并治。 生甘草清火,而炙补中,地黄生凉血而熟滋肾。 甜杏仁滋肺燥而润肠,苦杏仁泄肺实而定喘。 久咳阴虚宜川贝母之清降,痰火痛肿宜浙贝母之苦寒。 清热药中的热盛于里,用药当清,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泻火救津津解毒、治证不同。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庶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温里药中的沉寒痼冷祛之以温,辨上中下三焦之寒,别肺脾肾三经之治,辛湿祛寒皆耗液,阴虚阳亢总非宜。 化湿利水药中的水湿停聚见证多端,或为泄利淋浊,或为肿满呕吐。热化而苦淡渗,寒化宜辛散温行。倘若脾肾之既弱,即渗利宜慎施。止痛药中的气凝血滞,致痛之由。行气活血,止痛之药。痛证更有六气七情之因,莫徒拘执套用止痛之药。 伤科药用口诀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调移。

乳香并没药,碎补以辅之。头上加姜活,防风白芷随。 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枳梗,菖蒲厚朴治。 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皮。 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 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 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全身有单方,饮酒贵满危。芋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 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 庸夫不肯传,师乃心有私。

执业药师154味中药药性新编歌诀

执业药师154味中药药性新编歌诀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中的154味中药的记忆方法提供给大家。(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39大青叶寒,清热解毒。喉痹口疮,温斑宜服。40青黛定惊,泻火清肝。清热解毒,凉血消斑。41贯中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感冒宜服。42蒲公清热,解毒力劲。消肿散结,利湿通淋。43紫花地丁,蛇伤常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44土茯苓平,梅毒克星。除湿解毒,关节通行。45鱼腥草辛,肺痈妙品。排脓解毒,利尿通淋。46射干利咽,清热化痰。咽喉肿痛,痰盛咳喘。47山豆根苦,喉痹常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48白头翁苦,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疮痈肿服。49马齿苋酸,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痢能服。50鸦胆子苦,截疟功殊,腐蚀赘疣,止痢解毒。51生地甘寒,心甘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52玄参甘咸,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滋阴可服。53丹皮甘苦,清热凉血。祛瘀活血,骨蒸热歇。

中药药性分类

中药按药性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 2.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 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龙胆草苦参 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3. 泻下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 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 5. 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 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 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 8. 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

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 10. 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貫众雷丸 12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 13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 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 14.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 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 15. 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 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 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 2.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 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龙胆草苦参 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 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 勃 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 一、解表药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 二、清热药 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公英解毒消痈肿,乳痈肿痛功尤胜,板蓝根凉血解毒,尤善治毒壅咽喉,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