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

研究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绪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

教育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和教育,需要他人照顾的14周岁以下的孩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其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1]。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就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特殊的、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2]。

目录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

1.家庭的德育施教情况

人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并且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3]。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由此可见,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家庭教育观念一般会出现两种类型,一是溺爱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基本都是隔代监护,即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因为隔代的主客体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加之父母不在身边,使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大于教育,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不做严格的要

求,孩子怎么高兴就怎么做,不愿给孩子施加其它压力,生怕孩子受委屈。这种溺爱无形中导致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如:好吃懒做、跋扈嚣张、以自我为中心等,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怨恨祖辈,甚至对祖辈拳脚相向。加之,眼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的陪伴,更会加剧内心的不平衡感,不仅怨恨自己的监护人,更会怨恨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

另一种监护观念就是放任型,这种监护观念在亲朋监护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亲朋与孩子不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只要在自己的监护下吃饱穿暖,健康安全,只图能够给孩子的亲生父母一个交代,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等问题不闻不问,导致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没人关心、疼爱的野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堕落,内心封闭。

2.学校的德育施教情况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从踏进校园那一刻起,学校教育在我们一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中的“教”字,不仅仅是教知识,还包括教能力,教做人做事,“育”则强调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即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除了教课本知识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然而,我国一直存在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的原因等,中国的教育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其受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4],城市里的孩子往往都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缺乏,在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上没有专业的老师,往往由其他科任老师代替,这些教师自身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并且没有认识到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农村中的教师年龄一般来说偏大,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把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这样的学校教育往往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德育效率低下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状况

1.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根本标志[5]。道德行为也称伦理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它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道德实践活动方面的引导,容易做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行为:

(1)不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行为举止文明,待人礼貌才能同样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举止不文明,不礼貌,经常表现为:欺负弱小、诋毁老师、破坏公共财物、言语辱骂他人,旷课,逃学,这些都是不文明、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2)违纪违法行为。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违法乱纪现象更加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日常不良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从而发展成违法违纪行为,如:小偷小摸,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甚至吸毒贩毒等,他们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法律法规,单靠学校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2.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的观念系统。通俗地说 ,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最有意义, 最有价值的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 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6]。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念。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很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变落后的生活现状。所以他们就会误以为父母完全是为了金钱而离开他们,导致孩子形成拜金主义价值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渴望自己多挣钱,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早些出门打工,因此辍学的留守儿童非常多。追求享乐主义也是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血浓于水的亲情,祖辈往往溺爱孙辈,生怕他们受一点委屈,孩子犯错也不忍心批评教导,也不鼓励孩子做任何的家务事,不愿孩子受苦受累,久而久之,让孩子滋生了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只管在家当“小祖宗”“太上皇”。

3.心理状况堪忧

儿童时期正处在人心理成型的关键时刻,若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模式,将会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7]。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心理上的问题。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便被迫与父母分开,无法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使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照顾,但也不及父母的陪伴,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不了他们渴望的父爱母爱,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缺乏情感的依靠,性格内向孤僻,变得不愿与他人交流或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更多的话都是憋在心里,什么事都一个人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只能一个人忍着,长期的沉默、寡言、孤独和焦虑,造就了他们封闭、孤僻、自卑的心理。

(2)心理自卑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富二代”、“拼爹”等已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一把利剑,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因为贫穷上不了学,他们的父母在城里干脏活,累活,受城里人的歧视等,这些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他们的艰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不仅不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关爱,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3)容易冲动,逆反心理较强

本文针对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尚小,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行为冲动,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对周围人产生一种敌对心理,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总认为别人是在欺负他,一冲动就容易导致言行偏激,如:用言语辱骂他人,打架斗殴和其它暴力倾向行为。他们不服从监护人以及老师的批评和管教,具有逆反心理,总认为老师是在针对他们、歧视他们。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教育子女是父母祖辈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的意义被看得非常重要。

1.留守儿童缺乏健全的父母的关爱

父爱母爱的失调与缺失对低龄孩子在性格的养成和德育方面的培养伤害极大,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严重也很现实与普遍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教育和引导。父母长年累月在外面打工,有的春节回家一次,有的为了省下更多的钱好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直接的抚慰和关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情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关爱和支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相反,如果得不到父母关爱,这种情绪就会膨胀,进而导致内化为不良行为[8],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2.父母因工作压力无心顾忌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心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无暇顾忌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贫困是文化程度低造成的,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们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作强调,希望他们努力学习,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改变家庭现状,却忽略了孩子的德育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在遇到一些德育问题时会产生迷惑和疑问,在道德是非判断上还不准确,需要父母的从旁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缺失父母这一任老师和榜样的示范,道德教育将大打折扣。

3.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在祖辈的监护下生活,这些孩子正处于思想不断更新的时代,而在广大的农村,祖辈们仍然坚持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所以,在道德教育上两代人很容易产生矛盾。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长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长辈的话必须要顺从,长辈的观念都必须要接受,不能反驳,否则就是不尊敬和不孝。一旦孩子犯错,他们更多的是打骂和责备,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利,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与学校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爱和帮助,然而受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搁置在一旁。在知识传递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突出升学率,突出成绩,推动学生发展[9],使当前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性;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非常匮乏,师资力量较弱。很多乡村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由其他科任教师代任,明显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2.教师对德育课的本质认识不够

德育本质问题实际上就是德育是什么的问题,这个命题可以细分为三个命题 :德育实际是什么、德育可能是什么、德育应当是什么。就德育的本质而言 ,显然是要回答德育实际是什么[10]。如今,学认为这门课并不重要,许多乡村学校并未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这门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任,他们很难认识到德育课的本质是什么,即使有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的限制和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他们也很难将这门课程真正地落实。从学生自身来说,他们也一致认为语数外才是主科,其余的科目都是用来放松心情的,不知道这门课程对自己的重要性。

3.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非常多,对于留守儿童现象,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已经司空见惯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普遍很正常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出现思想品德道德败坏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一旦学生出现道德败坏的行为,学校的老师或领导通常是对他们进行惩罚,甚至体罚,不会想到去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只是一味地责备与惩罚。留守儿童本身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而老师一味地批评会导致他们更加自卑,孤僻,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堕落,自暴自弃。

(三)社会因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社会道德教育弱化,那么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将大打折扣。社会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教育的公平性较低

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家里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为了帮老人减轻负担,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帮家庭承担做农活的重任,这更加重了他们的身心负担,一旦他们不堪重负,就容易出现道德失衡的问题。而城里的小孩则不一样,他们从小的生活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都比较优越,更不用承担农活的重任,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负担相对较轻。再比如,城里的学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一旦学生有心理问题,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帮助,并且,他们有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又处在一个更开放和广阔的环境中,国家定时对德育教师进行培训,因此他们在德育上更加专业,而农村的学校则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就连专业的德育教师也很少,学生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2.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不够重视

中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他们是中国最脆弱的人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作为主角,起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教育问题的突出,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是没有认识到政府在解决此项问题中的重要性,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单方面的工作,需要各级部门共同配合,协调各方力量来进行,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庞大的资金,各基层政府部门也无力解决。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优劣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十分重要,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影响着农村的青少年一代。一是赌博。现如今的农村,赌博已成为了他们休闲娱乐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只要在农闲期间,大部分人都会参与赌博,一方面赌博可以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赌博也成为了一种生财之道,越穷的地方赌得越大,成人参赌,孩子观赌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已屡见不鲜。孩子们会认为,通过赌博获取钱财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此一来影响学习。二是攀比之风。攀比之风已成农村之殇,特别在春节期间,许多人在外辛辛苦苦打工一年,回来便在经济上大显身手,他们穿着时尚,吹嘘炫耀,在语言上和行为上突出自己过得很好,有钱的秀钱财,没钱的不甘心落后便打肿脸充胖子。孩子们只看见大人们外表光鲜亮丽,却不知道大人背后的心酸,为了让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出人头地,便渴望早早退学外出打工赚更多的钱。三是人际关系紧张,最突出的便是婆媳关系。拒绝赡养老人,在言语上辱骂老人甚至动手殴打老人在农

村屡见不鲜,严重践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大人的影响,孩子们也难以形成孝敬老人的思想。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对策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1]。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留守儿童家长应该明确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在德育方面家长应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在孩子身上注入足够的情感和关爱

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以朋友的立场与孩子谈心、交流,摒弃“父母供吃穿,其余靠自己、靠学校”的错误认识,同时要以身作则,在孩子感受的范围内给予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然人不与自己在一起,但心在一起”的感觉[12],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其次,如果孩子犯错,首先弄清楚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谩骂,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

2.家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教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青少年作为新兴的一代,他们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上的速度远远快于晚辈。所以,家长们要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也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方便和孩子沟通,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其次,家长在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思想道德上起模范作用,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要树立起一个优秀的道德榜样,加强自己的道德教育,以身作则,锻炼孩子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3.家长应掌握正确德育的方法

首先,家长不能成天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挂在嘴边,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焦虑,应多观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他们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对孩子表现得好的地方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孩子道德状况的好坏比成绩的高低重要得多。其次,可将德育生活化,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运用生活中现实的例子去感化他们,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换做是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再次,要鼓励孩子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正确的理想,父母外出务工前还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确保父母不在身边时能够自主学习,独立生活,正确地与他人交往。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1.将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

在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德育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个环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13]。学校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教学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上来。

2.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校风具有约束力和促进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秀传统,是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良好的校风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其次,学校要严格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不是用于考评,而是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服务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品行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要经常表扬道德行为高尚的学生,并进行适度的奖励,同时,对道德败坏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在学校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氛围。最后,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德育课延伸到社会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强化对德育的认识,可为学生创设德育实践场所,比如:敬老院,让学校与老人接触,让他们明白要尊敬、爱戴老人。

3.学校要关心并尊重留守儿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是我国的公益事业单位,所以学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和学校领导要做到,关爱留守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扰,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学校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在尊重儿童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去发掘他们的长处和潜力,多从正面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种缺点,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政府应积极承担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的责任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各部门也应该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上承担相应的责任。

1.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渠道

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关注农民工问题[14]。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特色产业,为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渠道;其次,可对农民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发展农村经济。

2.政府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教育,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由于受户籍政策的限制,城市拒绝向农民工提供义务教育,父母只得让孩子留守农村,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打破城乡户籍界限,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对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进行政策上的保障和政策优惠,使孩子能够在父母的照顾下学习。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层政府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城里安心工作。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应定时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走访,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实际了解到孩子们的生活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要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同时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崇高的好孩子。除了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慰问,还要进行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要对他们进行生活补贴,减免学杂费,减轻孩子思想上的负担,使他们能放下包袱认真学习,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着重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方面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项艰巨而费时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泰来.《道德教育概念之我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05).

[2]孙娟.《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研究》[D].2014.

[3]郭亚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研究》[D].2014.

[4]蓝威.《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

[5]陈珊丽.《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

[6]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南昌大学学报.2007(33).

[7]覃艳珍.《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现状与对策》[D].

[8]陈希,黎航,范海群.《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园.2015(8).

[9]温海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D].2013.

[10]张忠华.《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2010(12).

[11]陈珊丽.《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

[12]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13]董明亮.《浅谈青少年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J].时代青年.2014(707).

[14]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42).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 研究学校:盘县坪地彝族乡官营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自2012 年9 月,我因工作需要调到盘县坪地彝族乡官营小学工作。 我校处在贵州省与云南省交界的农村地区,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较多,留守儿童占本校学生比例50%左右。他们几乎一年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 次,大部分时间就住在学校里,学生住校,我们也住校,工作几乎 是“白加黑”、“5 加2”。第一次走进这里,我被这个校园深深震撼了,呈 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幢幢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教学楼,还有那恬淡的色彩, 我跳动不安的心在瞬间平静了下来,我知道,这座美丽的校园会属于我们,它会给予这里的每一个人,一片绚丽的天空,从那一刻起,我便把它,这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放在了心的最深处,因为它是我心灵的港湾。 这里有很多离开父母的孩子,我们在这里就如同他们的父母一样保护着他们,精心的呵护着他们。 我们在校园里每天都见到那么多的学生,他们大多是10 岁左右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多么希望老师就像家中的爸爸妈妈一样,把他们也当作自己的“宝贝”,当然你不必亲口说:“亲爱的宝贝”,但只要你能从内心深处把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宝贝,也许你的一个“亲亲我的宝贝”的动作是最有力的无声的语言告诉小学生:你是老师的宝贝,你要听老师的话,

认真学习。 在一个被爱包围的环境里,小学生们会觉得学校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一个想把“小学生”变成“宝贝”的老师,那他就是宝贝们心目中的 “天使”。你愿意做小学生们心目中的天使吗?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就是我们的宝贝,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就是爱的表现,对小学生就应该“以爱动其心”,“宝贝”二字是在心中。我记得在一次体育活动中,一个小学生不小心摔倒了,我发现他用湿润的眼睛看着我,他要表达的意思简单而明了——老师我摔倒了,我痛,我需要你的帮助。我迅速走过去,轻轻抱起他,先检查一下确定并无大碍之后,抱着他,一边抚摸他的头,一边说:“好孩子不要哭了,要勇敢一点哦”!没想到他立刻停止了哭声,并看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不哭,我是个好孩子。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点头,并再次摸了一下他的头,就笑着去玩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 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 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坪地乡官营村片区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 总数的5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 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课题组 (2013年5月)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下,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小学教育的缺失思考》 摘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农村小学教育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客观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全局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优化措施 我国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发展缓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农村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1)专门针对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力度不足,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限。 (2)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设备,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软件建设严重不足,微机室的设备落后,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3)由于经费的限制,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顺畅,教师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 2.教师的教育水平滞后 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家长不够重视学校教育 (1)现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娇惯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2)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全国妇联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 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XX年第六次人 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 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 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 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 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 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 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 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

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反思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成为城市里的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了农村,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身边,农村的学校里就多了这样一批“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很特殊的教育,而德育问题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工作经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进行论述,同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关心;理解 我所在的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的保合少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保合少镇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方向30公里处,属于城市的郊区。 学校里共有六个班,每个班大约三十人左右,这些孩子来自保合少镇的各个村子,据了解这些学生中差不多有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在我的班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很 复杂。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父母中的一方生活。班里有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婚了,她的妈妈又陆续给她找了两个新爸爸,她的妈妈带着她和第一个新爸爸过了两年后又跟着第二

个城里的新爸爸走了,随后她便转学到了城里,可是过了两个月,这个小女孩又回到了我的班级,我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支支吾吾地说她在城里想她的舅舅,是她的舅舅让她回来的。我听了之后一头雾水,心想怎么会因为想舅舅呢?因为我当时不了解她家里的情况,但她躲闪的眼神让我明白了似乎她不想让我再问下去。 还有一次阳光体育大课间我组织学生们玩丢手绢,丢着丢着,有个学生手里举着一元钱站起来说:“老师,我捡到一元钱。”我接过来问同学们:“这是谁的钱?看看自己的口袋,谁的一元钱丢了?”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小女孩慌忙地站起来举手说:“老师,是我的!”我就把钱给了她。放学了,我刚走出教室,有一个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弱弱地跟我说:“老师,那一元钱是我的,我奶奶中午给我,让我放学回家时买作业本的。”我看见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委屈,便问他:“你说的是真的,没有撒谎?”他坚定地点头,眼泪汪汪地说:“我没有撒谎,要不您给我奶奶打电话。”这种情形之下,我便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元钱给了他,让他先拿去买作业本,然后在我的引导下,那个女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说了实话。 我班里还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妈妈过世了,他每天和他的姐姐坐“校车”来上学,十一月份的时候,天气渐渐变冷了,有一次做课间操,我看见那个小男孩脚上穿的两只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原创)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朱某某,女,该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她一直和祖父母,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年级较大,不认识字,长年在外打零工。祖父有病,终生吃药,家庭经济较困难,是个低保户家庭。该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成绩一度跟不上。她上课总是默默无语,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显得心事重重,给人感觉性格忧郁。但是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与同学们快乐的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异,是一个品学兼有的好学生。总结这三年来对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她的进步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某某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的交流,和生动的情感注入。在日记中,她常常表达出这种孤独和寂寞。因此,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班级在其生活

中的地位更是比别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朱某某本身就不爱说话,不太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家也无人可以指导帮助。因此,刚进入学校时,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节奏。但这个孩子虽不太喜欢说话,但对于老师的教导能认真地听并切实地去做。 三、实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她进行耐心教育。 1)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培养自信。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会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朱飞霞,带她一起读课文,教她一笔一划写好字,帮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指导她如何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尽力赞美鼓励。每一次的表扬,我都能在其没有表情的脸上发现一丝隐隐的微笑。经过我悉心的指导,耐心的等待,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期末她终于赶上了同学,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而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我一直时时地关心她,单独辅导她作业,教导她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她也很认真地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认真完成作业,在家常常主动学习。记得去年暑假去家访,我来到她家,简陋的房子里,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学习。我很欣慰,知道主动学习的孩子不会差。我的不断表扬和同学们一点点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断进步的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长:刘公平 副组长:郑铭 成员:艾理文郑德发刘震刘乐文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唐妃唐娟刘玢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长:刘公平 副组长:郑铭 成员:艾理文郑德发刘震刘乐文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唐妃唐娟刘玢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1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xx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 阳山县有万多人,英德市有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 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读幼儿园的占了%,学龄前的占了%。 (二)主要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 研究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绪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何凤玉,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二、案例分析: 1、亲情的缺失: 何凤玉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让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学习没有人指导: 何凤玉本身就不爱说话,任老师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渐渐地,她的学习几乎被老师放弃了。今年二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我发现她连拼音字母都不认识,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实施做法: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何凤玉,带她一起读课文,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她写字,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何凤玉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四、个案教育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现在的何凤玉,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容不再是难事。从何凤玉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到特殊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心!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课题组 2007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工作中取得长足的发展,获得了一些经验及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周密计划,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1、开展调查:建立了“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网络:包括学校、家庭、社区,通过走访,详细掌握了学生资料,并为每个此类学生建立了“留守学生成长档案”; 2、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开通“亲情信箱”,通过对信件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开展“独立生活教育”“进步教育”“节约教育”“体谅父母教育”“理想教育”等系列校本德育活动课。 5、组织各类活动: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升旗仪式、联欢晚会、拔河比赛、座谈会等各类文体活动。 6、将部分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学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形式,确保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7、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教师、班主任考核工作中,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 二、开源节流,为留守儿童创设和谐环境 今年在学校欠债100多万的基础上,还是挤出资金近10万元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之家”。音像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和读书室是留守儿童非常喜欢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前去活动。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为孩子们提供了优雅的课余活动场所,这对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休息日无人照看的问题,每个休息日我们安排两位值班老师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帮他们做点饭,指导他们洗洗衣服,辅导他们做作业等等,使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内体验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 今年我们建成了“江苏留守儿童教育网站”(网址:),并投入使用。该网站的建设使用一方面可以将我们的工作动态、经验教训、典型事例向外界宣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李延生来源:本站更新时间:2008-11-10 19:08:04 浏览次数:287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李延生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民工更加关怀,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工作,许多人在外地城市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离乡人口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其分布广,人数多,在我校1300余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500余人,约占总数的38.5%,这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比较缺乏亲情关爱,因为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或亲戚监护,轻不得,重不得,极易造成留守儿童自以为是、不尊敬他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怎样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系统?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

研究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研究。国内,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 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 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 究。2005年1月,重庆市委向市政协二届三次全会提交了《建立“留守 子女”教育和监护体系》集体提案……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 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 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 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开化县华埠片的农村小学。 2、“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两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 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留守学生成长方式中的积极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父母;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它产生背景是非常复杂,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1956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或逃荒乞讨,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1956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9月和12月又连续下发通知和指示,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外流。1958年1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虽然再维持社会稳定、控制城市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在城市人(非农户)和农村人(农业户)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①。改革开发以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的功能开始淡化,农民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限制作用。他们虽然从农民进入城市,从农民变为农民工,但却未成市民,他们的农民户籍并未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偌大且繁华的都市里,虽然他们承担着城市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却只能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简陋的出租房,甚至是住在建筑工地或简易的工棚中。因此,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无法将子女一起带进城市,只能让孩子们留守在家中。 (二)陈旧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孩子们只能留守家中 即使农民工在建设美丽大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血汗,但是城市市民却普遍对他们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市民们还认为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