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点击次数:291 发表于:2008-08-24 01:39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丁香园

一、发光物质的类型

(一)无机化合物化学发光分析

1、金属离子分析

痕量金属离子对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因而化学发光测定金属离子得到广泛的应用( 见表1) 。但是,由于不同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发光试剂时,发光光谱相同,致使金属离子催化化学发光反应的选择性较差。为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待测金属离子与干扰离子配合物稳定性不同进行选择性分析,如加入掩蔽剂EDTA 或水杨酸掩蔽干扰离子; (2) 优化实验条件以减少其它离子的干扰; (3) 稀释样品溶液; (4) 加入敏化剂。但是,当样品中待测物相对于干扰物浓度很小时,上述方法也无济于事,只得进行前处理,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色谱、溶剂萃取等。

色谱分离的高选择性与化学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相结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联用技术。关键是流动相的选择,流动相选择得好,不仅可以提高选择性,还可以进行多个离子的同时测定。如用离子交换分离法同时测定Cr (à) 和Cr (? ) 。溶剂萃取也是提高化学发光测定金属离子选择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费时,因为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前必须将无机物从有机溶剂中反萃取出来,或是将有机溶剂蒸发除去。较好的方法是自动在线溶剂萃取选择性检测待测物。

2、其它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化学发光反应中,过氧化氢是最常用的一种氧化剂,因此有关H 2 O 2 化学发光分析的报道较多( 见表2) ,涉及到鲁米诺、过氧草酸酯及光泽精等化学发光反应。根据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制成的H2O 2 光纤传感器与流动注射法联用,可检测10nmo l /L ~1 mmo /L 的H 2 O 2 ,用模拟酶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发光,检测限可达5 . 5×10 -9 mo l /L 。根据ClO - 对鲁米诺的氧化作用,可用于测定ClO - ,其它物质如Cl 2 的干扰,可用流动注射法消除。利用停流技术测定水中ClO - 不必进行前处理。含氮的无机化合物如NH3 /NH 4 ,可将其衍生后用TCPO 化学发光法检测,线性范围为2 。9ug /L ~6 m g /L 。CN -能抑制鲁米诺H 2 O 2 -Cu (II ) 的化学发光,据此可分析测定CN —。在低温条件下化学发光分析测定CN -,当进样量为100uL 时,线性范围为10 -9 -10 -7 g /mL ,当进样量20 uL 时,线性范围为10 -8 ~5×10 -7 g /mL 。

(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1、有机酸

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结构和性质相似,使单一组分的测定遇到困难,因此有机化合物同系物的分析常与HPLC 相结合。有机酸的化学发光分析( 见表3) ,一般是先将其衍生

成荧光物质经色谱分离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但衍生法有如下的缺点: (1) 衍生反应不完全; (2) 衍生物稳定性差,要求及时检测; (3) 限制了分离方法和条件的选择。由于衍生产物的性质与待测物不同,导致分离效率和分辨率下降,同时增加分析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在临床医学上,草酸是一个重要的检测项目,可以直接用氧化化学发光反应测定尿液和草酸二乙酯中的草酸盐及游离的草酸。另外还可以测定苯酮尿症病人的尿液的苯丙酮酸的含量,方法是先在碱性条件下将苯丙酮酸氧化成1 ,22 二氧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然后裂解产生化学发光。另外可以将Fe (III )草酸配合物光解得到Fe (II ) ,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此法线性范围为0 . 1 ~100uM 。此外酶联偶合反应也可以用于某些有机酸的化学发光分析。

2、有机碱

胺类化合物第一离子化电势呈如下规律: 伯胺> 仲胺> 叔胺,并随碳链增长,离子化电势逐渐下降,因此叔胺化合物的检测限较低,达0 . 28 pM 。胺类化合物的分析( 见表4) ,较多的是经柱前衍生生成荧光衍生物,分离后用过氧草酸盐化学发光体系检测,也可将其生成希夫碱或其它产物氧化而发光。有些碱如肾上腺素等可直接氧化而发光。通常有一个经验规则,假如一物质具有荧光或其反应产物有荧光,该物质一般可发生化学发光反应,但也有例外。嘌呤碱是核酸的基础物质,因此对嘌呤碱的分析测定将推动DNA 分析方法的发展。在酸性醇液中腺嘌呤与苯甲醛反应,然后用过氧化氢氧化反应产生化学发光,此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线性范围为1 . 5×10 -7 ~5 . 0×10 -7 M ,用此法测定鸟嘌呤灵敏度比荧光法高20 倍。

3、氨基酸

氨基酸分析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推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DNA 重组和基因克隆等的发展。由于绝大多数氨基酸没有内源荧光特性,因此用过氧草酸盐体系测定氨基酸需将其衍生成荧光物质,但此法避免不了衍生法所固有的缺点。此外亦可通过测定氨基酸与氨基酸氧化酶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来测定氨基酸的含量,如L 2 氨基酸经反相色谱柱分离后流经L

2 氨基酸氧化酶反应器产生过氧化氢,然后用过氧草酸盐体系检测。氨基酸与Ru (b ipy)

3 3 反应,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相对于脯氨酸和天冬酰胺检测限可分别达到20 pmo l 和50 pmo l 。一般来说,仲胺反应产生的的发光强度比伯胺大。对氨基酸上取代基性质研究表明,给电子基有利于增强化学发光强度。

4、糖类

光泽精体系可用于测定一些还原性物质,如乳糖、葡萄糖,用于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分析测定有很高的灵敏度。但此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却因干扰多而受到限制。用草酰胺化学发光照相法测定了葡萄糖。在微量滴定板上将草酰胺发光剂、荧光增感剂及50 uL 试样混合,于5 m in 内用照相荧光剂测定液斑的发光强度,可检出100 pmo l 的萄萄糖。

糖类物质测定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测定酶反应产生的H 2 O 2 ,由此对酶底物——葡萄糖、乳糖等进行测定。而酶的固定化技术为此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采用物理包埋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并制成酶柱,再将酶柱接入流动注射系统中,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由酶促反应产生的H 2 O 2 ,从而测定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检出限可达0.1 m g /L 。

5、类固醇与类酯

一些特异性酶如类固醇脱氢酶和其它荧光素酶与合适底物反应产生H 2 O 2 ,通过测定H 2 O 2 达到分析测定底物的目的。

6、药物

根据药物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氧化化学发光。在碱性溶液中用N -溴代丁二酰亚铵氧化含有酰胺基的药物产生化学发光,如利福霉素等检测限在1 . 23 m g /L ~0 . 5 g /L 之间。氧化四环素类药物检出限在0 . 02 -0 . 04 m g /L 之间。

二、化学化光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化学发光在生物学领域也有着很多应用,主要简介如下:

1、Fe 2

离子催化的化学发光自由基启动的脂质过氧化(L PO) 是一个链式反应过程。在链式反应过程中,Fe 2 离子起着启动和催化的作用。反应过程中产生脂自由基(R -) 、烷氧自由基(RO -) 、共轭二烯和脂过氧化自由基(ROO -) 等中间产物。ROO -自反应会产生激发的烷氧自由基(RO 3 ) 和单线态氧(O 2 ) ,其回到基态时产生发光。另外,两个O 2 分子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发光。因此,把Fe 2 盐加入含有脂肪的系统中,如细胞膜、线粒体、微粒体、血浆、组织匀浆、尿液等,可产生化学发光。化学发光的动力学曲线,可分为快速闪光期、潜伏期、缓慢发光期和稳定发光期。有报告提出,快速闪光期的发光强度与样品中过氧化氢含量有关,潜伏期的长短与样品中抗氧化剂含量有关,而缓慢发光期和稳定发光期的发光强度则反映了系统的过氧化水平,即系统产生活性氧的能力。

2、血浆和血清的化学发光

许多实验研究对加入Fe 2 盐的不同疾病患者血浆和血清的化学发光进行的测量表明,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腹腔器官局部缺血、肢端闭合性局部缺血、血氧含量下降以及出血、手术性休克病人血浆和血清的发光强度降低。与此相反,风湿性关节炎、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炎性疾病患者血浆和血清的发光强度升高。降低和升高的幅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有研究提出,利用此方法有可能对非典型的心肌梗塞和腹腔器官炎性疾病做出区别诊断。

3、血浆脂蛋白的化学发光

有研究提出,以分离的血浆脂蛋白悬液作为系统模型可以研究不同物质对系统过氧化的调节机制。在分离的血浆脂蛋白悬液中加入胆固醇,温育一定时间后在加入Fe 2 盐,测量化学发光,发现胆固醇能使系统的发光强度降低。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类固醇的存在抑制了系统的过氧化。对实验性胆固醇过多血症家兔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人进行的测量发现,载脂蛋白APO –B 。在Fe 2 存在条件下的发光强度出现了增长。同样的现象在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身上也被发现。

4、尿液的化学发光

利用尿液的化学发光可以研究肾脏功能的变化。将Fe 2 盐加入尿液中,测量其化学发光,发现肾功能不足者尿液的发光强度降低。与正常健康人相比,阑尾炎患者尿液的发光强度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及收缩功能。

5、物质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利用发光测量技术可以评价某些生物组织和体液的抗氧化活性。以某一稳定的发光系统为模型,如脂肪体、线粒体、卵黄脂蛋白等,将待测的抗氧化物质加入该系统,然后加入Fe 2 盐,测量其化学发光。根据系统化学发光被抑制的程度可以评价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的研究证明,不同疾病患者血浆和血清的抗氧化活性是不同的。

6、H 2 O 2 激发的化学发光

(1)血浆和血清的化学发光

在血浆和血清中加入H 2 O 2 溶液后能激发化学发光。有报告提出,发光强度与血浆中血红素的水平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 71 。在上述发光系统中,加入过氧化氢酶或松香油后,发光被抑制,加入叠氮化钠(NaN 3 ) 后,发光几乎完全消失。H 2 O 2 激发的血浆和血清的化学发光,其启动因素很可能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催化H 2 O 2 分

解引起的。血红素过氧化物对H 2 O 2 的分解是以H 2 O 2 氧化其底物为前提的。在这一反应过程中导致自由基及其中间产物生成,并与机体分子相互作用,产生O2 等活性物质,产生发光。NaN 3 和松香油是O2 的抑制剂,所以在上述发光系统中加入松香油的NaN 3 后,发光被抑制。血液中血红素过氧化物酶等以自由基方式分解H 2 O 2 ,而过氧化氢酸则以非自由基方式分解H 2 O 2 ,生物体内这两类反应体系协同作用,能很好的清除细胞内的H 2 O 2 。病理条件下,这一反应体系的平衡被破坏,H 2 O 2 激发的化学发光强度将发生相应改变。因此,根据血浆和血清化学发光的变化,有可能对某些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2)红细胞的化学发光

1981 年Cepгиеко 等人在分离出的红细胞悬液中加入H 2 O 2 溶液,对其化学发光进行测量。发现,随着红细胞的老化和溶解,系统发光强度呈增长趋势。随后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化学发光进行的测量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光强度出现了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中胆固纯含量过高造成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调查也发现发光强度的改变。红细胞的衰老与脂质过氧化有关。H 2 O 2 能引发膜脂过氧化,H 2 O 2 和脂质过氧化产物都能引起血红蛋白释放Fe 2 ,Fe 2 是诱发一系列自由基反应、起动脂质过氧化的催化剂。自由基的产生不仅促进了红细胞的衰老和溶解,而且引发的脂质过氧化还可以导致膜脂组分和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物化学原理- 糖酵解

第十五章糖酵解 本章主线: 糖酵解 丙酮酸代谢命运 (乙醇发酵乳酸发酵) 糖酵解调控 巴斯德效应 3种单糖代谢 (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一、糖酵解 糖酵解概述: ●位置:细胞质 ●生物种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共有 ●作用: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 ●总反应:葡萄糖+2ADP+2 NAD++2Pi →2 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投入A TP阶段): 1分子葡萄糖转换为2分子甘油醛-3-磷酸;投入2分子ATP。 ○1 反应式:葡萄糖+ ATP→葡萄糖-6-磷酸+ADP 酶:己糖激酶(需Mg2+参与) 是否可逆:否 说明: ●保糖机制——磷酸化的葡萄糖被限制在细胞内,磷酸化的糖带有负电荷的磷酰基,可防 止糖分子再次通过质膜。(应用:解释输液时不直接输葡萄糖-6-磷酸的原因) ●己糖激酶以六碳糖为底物,专一性不强。 ●同功酶——葡萄糖激酶,是诱导酶。葡萄糖浓度高时才起作用。 ○2 反应式: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 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是一个醛糖-酮糖转换的同分异构化反应(开链?异构?环化)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表现出绝对的立体专一性 ●产物为α-D-呋喃果糖-6-磷酸 ○3 反应式: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 酶:磷酸果糖激酶-I 是否可逆:否 说明: ●磷酸果糖激酶-I的底物是β-D-果糖-6-磷酸与其α异头物在水溶液中处于非酶催化的快 速平衡中。 ●是大多数细胞糖酵解中的主要调节步骤。 ○4 反应式:果糖-1,6-二磷酸→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 酶:醛缩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平衡有利于逆反应方向,但在生理条件下,甘油醛-3-磷酸不断地转化成丙酮酸,大大 地降低了甘油醛-3-磷酸的浓度,从而驱动反应向裂解方向进行。 ●注意断键位置:C3-C4 ○5 反应式: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 酶:丙糖磷酸异构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葡萄糖分子中的C-4和C-3 →甘油醛-3-磷酸的C-1; 葡萄糖分子中的C-5和C-2 →甘油醛-3-磷酸的C-2; 葡萄糖分子中的C-6和C-1 →甘油醛-3-磷酸的C-3。 ●缺少丙糖磷酸异构酶,将只有一半丙糖磷酸酵解,磷酸二羟丙酮堆积。 第二阶段(产出A TP阶段):此阶段各物质的量均加倍 2分子甘油醛-3-磷酸转换为2分子丙酮酸;产出4分子ATP ○6 反应式:甘油醛-3-磷酸+NAD++Pi→1,3-二磷酸甘油酸+NADH+H+ 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酵解中唯一一步氧化反应。是一步吸能反应,与第7步反应耦联有利于反应进行。 ●NAD+是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辅酶 ●1,3-二磷酸甘油酸中形成一个高能酸酐键。 ●无机砷酸(AsO43-)可取代无机磷酸作为甘油酸- 3-磷酸脱氢酶的底物,生成一个不稳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点击次数:291 发表于:2008-08-24 01:39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丁香园 一、发光物质的类型 (一)无机化合物化学发光分析 1、金属离子分析 痕量金属离子对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因而化学发光测定金属离子得到广泛的应用( 见表1) 。但是,由于不同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发光试剂时,发光光谱相同,致使金属离子催化化学发光反应的选择性较差。为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待测金属离子与干扰离子配合物稳定性不同进行选择性分析,如加入掩蔽剂EDTA 或水杨酸掩蔽干扰离子; (2) 优化实验条件以减少其它离子的干扰; (3) 稀释样品溶液; (4) 加入敏化剂。但是,当样品中待测物相对于干扰物浓度很小时,上述方法也无济于事,只得进行前处理,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色谱、溶剂萃取等。 色谱分离的高选择性与化学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相结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联用技术。关键是流动相的选择,流动相选择得好,不仅可以提高选择性,还可以进行多个离子的同时测定。如用离子交换分离法同时测定Cr (à) 和Cr (? ) 。溶剂萃取也是提高化学发光测定金属离子选择性的一个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费时,因为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前必须将无机物从有机溶剂中反萃取出来,或是将有机溶剂蒸发除去。较好的方法是自动在线溶剂萃取选择性检测待测物。

2、其它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化学发光反应中,过氧化氢是最常用的一种氧化剂,因此有关H 2 O 2 化学发光分析的报道较多( 见表2) ,涉及到鲁米诺、过氧草酸酯及光泽精等化学发光反应。根据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制成的H2O 2 光纤传感器与流动注射法联用,可检测10nmo l /L ~1 mmo /L 的H 2 O 2 ,用模拟酶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发光,检测限可达5 . 5×10 -9 mo l /L 。根据ClO - 对鲁米诺的氧化作用,可用于测定ClO - ,其它物质如Cl 2 的干扰,可用流动注射法消除。利用停流技术测定水中ClO - 不必进行前处理。含氮的无机化合物如NH3 /NH 4 ,可将其衍生后用TCPO 化学发光法检测,线性范围为2 。9ug /L ~6 m g /L 。CN -能抑制鲁米诺H 2 O 2 -Cu (II ) 的化学发光,据此可分析测定CN —。在低温条件下化学发光分析测定CN -,当进样量为100uL 时,线性范围为10 -9 -10 -7 g /mL ,当进样量20 uL 时,线性范围为10 -8 ~5×10 -7 g /mL 。 (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分析 1、有机酸 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结构和性质相似,使单一组分的测定遇到困难,因此有机化合物同系物的分析常与HPLC 相结合。有机酸的化学发光分析( 见表3) ,一般是先将其衍生

生物化学原理——RNA合成

第11章RNA合成 本章概念总结: 1、遗传学中心法则: 2、转录: 3、模板链: 4、编码链: 5、核心酶: 6、RNA聚合酶: 7、启动子: 8、内含子: 9、外显子: 10、终止因子: 11、核酶: 12、剪接体: 13、RNA加工过程: 14、RNA剪接: 15、转录因子: 16、操纵子: 17、操纵基因: 18、结构基因: 19、基因: 20、阻遏物: 21、衰减作用: 希望同学们明确以上概念的含义,加油!!! 一、转录概述: 蛋白质合成不是直接由DNA指导的,而是通过一个中介物mRNA实现的。所有的RNA都可与DNA的互补序列杂交,即所有的RNA都是从DNA模板转录来的。要注意:DNA复制要求染色体两条链同时进行完全复制,而遗传信息的表达却只是基因组中某些单链区域。转录就是将遗传信息由DNA转给RNA,也叫作RNA合成。转录的模板只是双链DNA中的某一条链,能作为模板的链称为模板链,互补链叫做编码链。从DNA到RNA的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的。 同时,请同学们注意RNA合成和DNA复制之间存在的差别: ① RNA合成的底物是核糖核苷三磷酸; ②在RNA中,尿嘧啶与腺嘌呤配对; ③ RNA合成不需要一个预先存在的引物; ④ RNA合成的选择性非常强,只有基因中很小的一部分被转录。 二、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核心酶是由5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分别被命名为β,βˊ,α(2个)和ω亚基。其中β亚基是催化亚基。 请注意:RNA聚合酶全酶还含有第6个亚基,称之σ亚基(也称为ζ因子),与核心的RNA聚合酶瞬时结合,其功能是识别模板上的启动子,使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一旦延伸开始σ亚基就脱离聚合酶。 三、转录起始

化学发光系统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系统工作原理 半导体激光器又称激光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它具有体积小、寿命长的特点,并可采用简单的注入电流的方式来泵浦其工作电压和电流与集成电路兼容,因而可与之单片集成。 由于这些优点,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在激光通信、光存储、光陀螺、激光打印、测距以及雷达等方面以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激光器的发光原理 >>>>产生激光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粒子数反转; 二、要有谐振腔,能起到光反馈作用,形成激光振荡;形成形式多样,最简单的是法布里——帕罗谐振腔。 三、产生激光还必须满足阈值条件,也就是增益要大于总的损耗。 1、满足一定的阀值条件

为了形成稳定振荡,激光媒质必须能提供足够大的增益,以弥补谐振腔引起的光损耗及从腔面的激光输出等引起的损耗,不断增加腔内的光场。这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电流注人,即有足够的粒子数反转,粒子数反转程度越高,得到的增益就越大,即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电流阀值条件。当激光器达到阀值时,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就能在腔内谐振并被放大,最后形成激光而连续地输出。 2、谐振腔,能起到光反馈作用 要实际获得相干受激辐射,必须使受激辐射在光学谐振腔内得到多次反馈而形成激光振荡,激光器的谐振腔是由半导体晶体的自然解理面作为反射镜形成的,通常在不出光的那一端镀上高反多层介质膜,而出光面镀上减反膜。 对F-P腔(法布里—拍罗腔)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晶体的与P-N 结平面相垂直的自然解理面构成F-P 腔。 3、增益条件 建立起激射媒质(有源区)内载流子的反转分布。在半导体中代表电子能量的是由一系列接近于连续的能级所组成的能带,因此在半导体中要实现粒子数反转,必须在两个能带区域之间,处在高能态导带底的电子数比处在低能态价带顶的空穴数大很多,这靠给同质结或异质结加正向偏压,向有源层内注人必要的载流子来实现,将电子从能量较低的价带激发到能量较高的导带中去。当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大量电子与空穴复合时,便产生受激发射作用。

生化技术原理

第一章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制备 某一骨骼肌的无细胞粗抽提液每毫升含蛋白质32mg,在适宜条件下,10/-l该抽提液以每分钟O.14,umol 的速度催化一个反应。用硫酸铵沉淀法分级分离50ml上述抽提液,将饱和度为20% - 40%的沉淀物重新溶于10ml溶液中,测得其蛋白质含量为50rng/m1’取ioy.i该溶液催化一反应,其速度为每分钟o.65弘mol。试计算纯化倍数和回收率。(2. 97,92.8%) 第二章沉淀法 1.兔肌醛缩酶的p常数与盐析常数(在离子强度为摩尔浓度时)分别为6.30和2. 84。试求硫酸铵浓度分别为2mol/L、3mol/L时的溶解度。(4.2mg/ml,6.03 X10-3 mg/ml) 2.含25%硫酸铵饱和度的细胞色素c溶液150ml,需加多少克硫酸铵或多少毫升饱和硫酸铵溶液,才能使其达55%饱和度? (28. 95g, 100ml) .10.某一蛋白质的盐析范围为饱和硫酸铵30%-60%,试简述具体操作(若有500ml盐析液)。 第三章吸附层析 7. 利用薄层层析如何确定蛋白质的纯度? 第四章疏水层析 1.疏水作用层析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与普通吸附层析有何区别?为什么?(P63 , T1) 第五章离子交换层析 1.离子交换剂由哪几部分组成?何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剂? 2.弱酸性和弱碱性的纤维素离子交换剂分别适宜在哪些pH范围内应用?为什么? 7.影响离子交换剂膨胀度的因子有哪些?其中哪个为关键因子?为什么? 8.在层析柱中污染杂质后应如何处理?为什么某些亲水性离子交换剂在含乙醇的乙酸盐溶液中可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9.试设计利用离子交换剂分离一种含等电点分别为4.0、6.0、7.5和9.0的蛋白质合液的方案,并简述理由。并绘制洗脱曲线。 10.梯度溶液的变化速率、交换剂的膨胀程度、装柱的均匀度等因子,对样品的分辨率有何影响?11.梯度溶液的变化速率是受哪些因素控制的?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速率变化来提高分离效果?13.用离子交换剂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时,为什么一定要用强性离子交换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20 世纪60 年代即有人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细菌含量和菌尿症患者尿液检查。1977 年Halman 等将化学发光系统与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结合,创建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保留了化学发光的高度灵敏性,又克服了它特异性不足的缺陷。近年来对技术与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此技术已成为一种特异,灵敏,准确的自动化的免疫学检测方法。1996 年推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反应原理上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两种技术目前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实验室用于常规免疫学检验。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CLlA) 是把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结合起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灵敏性,又具有免疫分析法的高度特异性。在CLIA中,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系统。免疫反应系统与放射免疫测定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同化学发光系统则是利用某些化合物如鲁米诺( luminol) 、异鲁米诺(isolu-minol) 、金刚烷( AMPPD) 及吖啶酯( AE) 等经氧化剂氧化或催化剂催化后成为激发态产物,当其回到基态时就会将剩余能量转变为光子,随后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的产额。将发光物质直接标记于抗原(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或抗体上(称为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经氧化剂或催化剂的激发后,即可快速稳定的发光,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与所测抗原的浓度可成比例。亦可将氧化剂(如碱性磷酸酶等)或催化剂标记于抗原或 抗体上,当抗原抗体反应结束后分离多余的标记物,再与发光底物反应,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也与待测抗原的浓度成比例。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高于包括RIA 在内的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宽,测试时间短,仅需30 - 60min 即可。试

化学发光检测

第一章化学发光技术 一、免疫学检测发展阶段 免疫学检测主要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的一种手段,由于其可以利用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等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和显示,因此常被用于检测蛋白质、激素等微量物质。我国免疫学的检测基本历经了以下几个过程,如图1.1所示。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90年代时间 图1.1免疫学检测发展阶段 尽管免疫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我国临床免疫诊断现状来看,无论是临床应用方面,还是产业化角度,都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亟待改进。下表1.1就此做一比较: 表1.1 中国免疫诊断现状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是大势所趋;而取代进口,发展我国的化学发光检测事业,

正是临床检验界着手发展的方向。由此,我公司自1998年立项至今,致利于化学发光检测方案设计,自行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化学发光底物,与国外知名检测仪器生产商联合开发了化学发光全自动、半自动检测仪,并自行设计开发了化学发光管理软件,而今形成了仪器、试剂、软件全面配套,为我国的临床检验界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概述】 本世纪70年代中期Arakawe首次报道用发光信号进行酶免疫分析,利用发光的化学反应分析超微量物质,特别是用于临床免疫分析中检验超微量活性物质。目前,这一技术已从实验室的稀有技术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常规检测手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将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体系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一种新型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其检测原理与放射免疫(RIA)和酶免疫(EIA)相似,不同这处是以发光物质代替放射性核素或酶作为标记物,并藉助其自身的发光强度直接进行测定。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既具有放射免疫的高灵敏度,又具有酶联免疫的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易于标准化操作。且测试中不使用有害的试剂,试剂保持期长,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研究和临床实验诊断工作,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法中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原理】 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包含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系统。免疫反应系统,其基本原理同酶联免疫技术(ELISA),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间接法等反应模式,如图1.2,1.3,1.4所示。 如图1.2双抗体夹心法反应原理示意图

化学发光法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法及其应用 摘要:对近年来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研究应用最新进展作了评述,包括化学发光体系的类型,化学发光法的新方法,化学发光在无机、药物分析及食品中的应用。 关键字: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体系;应用; 化学发光是在没有光、电、磁、声、热源激发的情况下,由化学反应或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光辐射。以此为基础的化学发光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简称CL)分析法是近30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灵敏的微量及痕量分析法,由于可以进行发射光子计量,又没有外来激发光源存在时散射光背景的干扰,因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达 10-12-10-21mol),很宽的线性范围(3-6个数量级),同时仪器设备又很简单、廉价、易微型化,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发展非常迅速。 近来,在改进和完善原有发光试剂和体系的同时,新发光试剂的合成,新体系的开发,与其它技术的联用,尤其是流动注射技术,传感器技术,HPLC 技术及各种固定化试剂技术的联用,更显示出化学发光分析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也进一步拓宽了化学发光的应用范围。并且,化学发光在多类复杂有机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核酸、DNA、激素、生物碱及各类药物及毒物的检测,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多种抗体和抗原的免疫分析,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受体芯片、酶芯片、微流控芯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而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高灵敏度的、有效的分析手段,推动了这方面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手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法,如纳米发光、发光成像、发光活体分析,大大促进了化学发光的发展及应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化学发光分析法。 1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简称CL) 分析法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中的一类,是指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根据化学发光反应在某一时刻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1]。 换句话说,化学发光是指吸收了化学反应能的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辐射现象, 广义的化学发光也包括电致化学发光。一个化学反应要产生化学发光现象, 必须满足

生物化学原理——DNA复制

第十章DNA复制 1.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 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的一种方式。每条链都可用作合成互补链的模板,合成出两分子的双链DNA,每个分子都是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双向复制:在一个复制的起点处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 引入术语:复制叉:Y字形结构,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时合成新的DNA 链。 Meselson-stahl 实验:以大肠杆菌(E.coli)作为实验对象,用15N标记亲代DNA,在14N(氯化铵)环境中进行两次复制,然后进行密度离心,分析得到的DNA带。 2.DNA聚合酶: 以DNA链为模板,催化核苷酸残基加到以存在的聚核苷酸的3’末端反映的酶。 DNA聚合酶催化条件:DNA模板和带有3’-OH的引物(RNA)。 反应特点:链的延伸由5’末端到3’末端,称为5’-3’方向生长。 其他功能:修复功能(5’-3’外切酶活性和3’ -5’外切酶活性:可将经聚合酶催化错配的核苷酸切去) DNA聚合酶的种类和功能参见教材187页表10.1。 3.DNA 复制 大肠杆菌:起始。从单一的ori C起始点沿相反方向双向进行。先解旋,然后引发酶合成RNA 引物,由DNA聚合酶III催化开始新链的合成。 延伸。从一个复制起点开始复制,形成两个复制叉。 引入术语: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5’-3’方向可以连续合成的子链称为 前导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也是沿着5’-3’方向但不连续合成的子链称 为滞后链。 a.RNA引物的合成。以引发酶催化,DNA为模板合成一段与之互补的RNA片断。 b.前导链的合成。在RNA引物存在的条件下聚合酶III可以连续合成前导链。 c.滞后链的合成。 引入术语:冈崎片断: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在DNA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 生成的片断。 实验表明滞后链的合成是先合成许多冈崎片断,然后连成大的DNA片断。每个 冈崎片断的生成需要一个RNA引物。最后要用DNA 聚合酶I的5’-3’外切酶活

生物化学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km值: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不同的酶Km值不同,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反应Km值也不同,Km值可近似的反应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大小:Km 值大,表明亲和力小;Km值小,表明亲合力大。 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键,即-CO-NH-。氨基酸借肽键联结成多肽链。 结构域:分子较大的多肽常折叠成两个或多个球状簇,这种球状簇叫做结构域。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起来。蛋白质分子中不同的结构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显子所编码。Tm值:天然结构与变性结构转换的中点温度,Tm值取决于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不同序列的DNA,Tm 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生物氧化: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氧化是从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的,每次切下一个二碳单位,这种分解方式就称为脂肪酸β-氧化。 乙醛酸循环:植物(尤其是尚不能完成光合作用的幼苗)以及某些细菌和藻类能够利用乙酸作为他们唯一的碳源去合成它们自身的化合物,这是因为这些生物具有将乙酸或乙酰CoA转变成草酰乙酸的酶系统,这一酶系统称为乙醛酸途径或乙醛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当加入碘乙酸或氟化物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被抑制,但葡萄糖的消耗并无太大影响,同时观察到葡萄糖-6-磷酸可以转化为CO2和5-磷酸核酮糖。于是把这个转变途径叫做磷酸戊糖途径。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 顺反子(cistron):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 钙调蛋白:一种能与钙离子结合的蛋白质。钙离子被称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其浓度变化可调节细胞的功能,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钙调蛋白而实现的。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精)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概述 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 ,简称为 CL) 分析法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中的一类,它主要是依据化学检测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而确定待测物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化学发光与其它发光分析的本质区别是体系产生发光 ( 光辐射 ) 所吸收的能量来源不同。体系产生化学发光,必须具有一个产生可检信号的光辐射反应和一个可一次提供导致发光现象足够能量的单独反应步骤的化学反应。化学发光体系用化学式表示为: 依据供能反应的特点,可将化学发光分析法分为: 1 )普通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一般化学反 应 ) ; 2 )生物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生物化学反应;简称 BCL) ; 3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电化学反应,简称 ECL) 等。根据测定方法该法又可分为: 1 )直接测定 CL 分析法; 2 )偶合反应 CL 分析法 ( 通过反应的偶合,测定体系中某一组份; 3) 时间分辨 CL 分析法 ( 即利用多组份对同一化学发光反应影响的时间差实现多组份测定 ) ; 4 )固相、气相、掖相 CL 。分析法; 5 )酵联免疫 CL 分析法等。 化学发光的系统一般可以表示为:

在整个的检测系统中其关键的部分为 PMT ,其直接影响到仪器的检测性能,其最高检测极限为 10 - 22 mol/L 。不同型号的仪器其检测技术不一样,但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待测组份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定量关系,而化学发光强度随体系反应进行的速度增强或衰弱。记录仪记录峰形,以峰高定量,也可以峰面积定量。因化学发光多为闪烁式发光 (1—2s 左右 ) ,故进样与记录时差短,分析速度快。 第二部分、化学发光常用的化学试剂及其原理 化学发光是某种物质分子吸收化学能而产生的光辐射。任何一个化学发光反应都包括两个关键步骤,即化学激发和发光。因此,一个化学反应要成为发光反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 170 ~ 300KJ / mol ),第二,这些化学能必须能被某种物质分子吸收而产生电子激发态,并且有足够的荧光量子产率。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化学发光反应大多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多为液相化学发光反应。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效率是指发光剂在反应中的发光分于数与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之比。对于一般化学发光反应,值约为 10 - 6 ,较典型的发光剂,如鲁米诺,发光效率可达 0 . 01 ,发光效率大于 0 。 01 的发光反应极少见。现将几种发光效率较高的常用的发光剂及其发光机理归纳如下。 1. 鲁米诺及其衍生物 鲁米诺的衍生物主要有异鲁米诺、 4—氨基已基—N 一乙基异鲁诺及 AHEI 和 ABEI 等。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可被一些氧化剂氧化,发生化学发光反应,辐射出最大发射波长为 425nm 的化学发光。 在通常情况下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反应相当缓慢,但当有某些催化剂存在时反应非常迅速。最常用催化剂是金属离子,在很大浓度范围内,金属离子浓度与发光强度成正比,从而可进行某些金属离子的化学发光分析,利用这一反应可以分析那些含有金属离子的有机化合物,达到很高的灵敏度。其次是利用有机化合物对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抑制作用,测定对化学发光反应具有猝灭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其三是通过偶合反应间接测定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其四是将鲁米诺的衍生物如异鲁米诺 (ABEI) 标记到羧酸和氨类化合物上,经过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或液相色谱 (LC) 分离后,再在碱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铁氰化钾反应进行化学发光检测。也可以采用其它分离方法,如将新合成的化学发光试剂异硫氰酸异鲁米诺标记到酵母 RNA 后,通过离心和透析分离,然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此外应用的还有 N 2(B2 羧基丙酰基 ) 异鲁米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食用菌出菇的刺激手段及生物化学原理及应用

《食用菌高产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之一:出菇的刺激手段及生物化学原理及应用 要想使食用菌出菇,首先必须做到两点:1,菌丝在出菇位置大量扭结形成菇蕾。2,菌丝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大量向扭结成的菇蕾定向输送,其实还有第三点,与出菇相关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全面启动。 传统食用菌栽培所使用的出菇刺激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1,温差刺激:能够刺激菌丝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向储存营养物质和储存遗传物质的方向进行,就如同植物受温差刺激形成果实中的糖分,淀粉,蛋白质一样,新疆西瓜特别甜,就是因为新疆的温差大,所以形成的糖分也特别多的缘故。但温差不是出菇的唯一条件。2,适当的光照:光线会引起菌丝内的光媒生物化学反应,离开了光线,就不会发生这种反应,这种生化反应是出菇的必需条件,失去了这个条件,就不会出菇。3,搔菌:就是划破老菌皮将里面的菌丝划断,这又为什么会出菇呢?无论动物或植物,只要被划伤,就会在受伤的位置重新长出新的组织,这叫愈伤组织,同时刺激生命体调动全身的营养物质向受伤的位置定向输送以形成新的细胞,即愈伤组织,以封闭伤口。这就满足了本文首提出的出菇的条件:“要想使食用菌出菇,首先必须做到两点:1,菌丝在出菇位置大量扭结形成菇蕾。2,菌丝内的储存的营养物质大量向扭结成的菇蕾定向输送,”。但仅一次搔菌,创面很易愈合,愈合之后,以上两个条件就会终止,遇难出菇的时候,就不易出菇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愈伤组织的无限生长情况:当你用利器反复不停地割伤树皮上的同一位置,就会发现,在这个位置会长出一个突出的树瘤!烧伤患者由于反复揭疤换药形成的比较大的疤痕也是同理。那么,反复在同一位置搔菌就会造成菌丝的愈伤组织扭结成菇蕾吗?是的!但几万袋,几十万袋,你反复割它,割得起吗?人源于动物又脱胎于动物成为动物的主宰,就是因为人的智慧而不是由于人的体能和蛮干,古人说过,人,“善假于物也”! 人们通过对火烧迹地会齐刷刷出菇的观察,通过分析确认:烟会刺激出菇,又有人提出是烟中的二氧化碳刺激导致出菇,好像有根有据,但我们用纯二氧化碳气瓶刺激菌丝体,没有取得想象中的结果,只是偶尔出菇而已。直到此文在此登出之前,也没有人能将火烧迹地整齐出菇的真正原因解释清楚。我们的研究,早就揭开了火烧迹地整齐出菇的真正原因: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烟雾中除了一

杨荣武_生物化学原理期中考试样卷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试卷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生物化学(A)卷(闭卷)教师姓名杨荣武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考试日期6月24日成绩 No notes or books of any sort may be used during the exam. All the cell phones must be powered off! I swear that I have neither given nor received aid on this exam. (Signature)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题,请用"+"和"-"分别表示"对"和"错") 1. 如果一种突变导致Hb不能形成四级结构,那么这种Hb的突变体的氧合曲线一定是双曲线。 2. 过渡态是酶在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中间物。 3. 没有一个酶的活性中心完全由疏水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4. 在DNA双螺旋结构中没有AG碱基对,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合适的氢键供体和受体。 5. Hb既可以结合O2,还可以结合CO2和CO,但结合的位点都不一样。 6. 富含GC的DNA双螺旋比富含AT的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原因是GC碱基对比AT碱基对多一个氢键。 7. 细胞中的酶绝大多数是别构酶。 8. 某氨基酸溶于pH 7的水中,所得氨基酸溶液的pH为6,那么此氨基酸的pI肯定是大于6。 9. 假定一种别构酶具有正协同效应,那么此酶负别构效应物的存在将增强它的正协同效应。 10. 所有的单糖都具有还原性,而所有的多糖都没有还原性。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20题,): 1. 最不容易出现在蛋白质内部的一对氨基酸残基是: A. Arg: Lys B. Ser: Thr C: Arg: Asp D: Leu:Val E: Pro: Gly 2. 以下物质不具有pI的是: A. 氨基酸 B. 小肽 C. 核苷酸 D. 蛋白质 E. 脂肪 3. 决定葡萄糖是D型还是L型立体异构体的碳原子是: A. C2 B. C3 C. C4 D. C5 E. C6 4. Hsp70具有的酶活性是: A. 激酶 B. 蛋白酶 C. ATP酶 D. 异构酶 E. 没有酶活性 5. 丝氨酸蛋白酶的过渡态的稳定受“氧负离子空穴”促进。这里的“氧负离子空穴”主要的组成是: A.一个锌离子 B. 一个His残基 C. 一个Lys残基 D. 一个疏水口袋 E. 酶活性中心两个氨基酸残基的在肽链骨架上的酰胺基 6. 以下能够作为钙离子结合的模体是: A. 螺旋-环-螺旋 B. Rossman折叠 C. 希腊钥匙 D. 螺旋-转角-螺旋 E. 卷曲螺旋 7. 在酶活性的各种条件机制中,调节速度最慢的是:

生物化学原理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原理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摘要】:从发扬中医学角度来说,掌握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不仅能更深刻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等问题,而且从蛋白质、核酸的分子结构变化来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无疑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同时,生物化学技术在中药的发展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化学原理中药分子技术医疗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是运用化学理论和技术来研究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进行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中医是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疗病人也是对生命活动的概括。因此,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生物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中医诊断与生物化学的联系 心气虚与物质代谢,心气虚证患者:红细胞SOD活性明显下降、血清LPO含量显著升高,推测由于红细胞SOD活性下降不能保护心肌免受超氧自由基的攻击,以至于产生心气虚的临床症状。心气虚患者血浆核酸总量及DNA、RNA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心气虚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有一定的障碍。脾虚患者:柠檬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血清胃泌素和胰淀粉酶均显著下降,胃肠蠕动紊乱,小肠吸收功能低下。这说明脾虚患者的胃肠功能的确紊乱。木糖排泄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且食少、腹胀满、大便不调、神疲气短等脾虚四大症状与木糖排泄率有一致性的规律。血清蛋白酶及其同工酶和胰脂肪酶均显著下降,且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与大便溏泻等脾气虚的三个主症与之呈正相关,表明胰腺外分泌功能的降低可视为脾气虚证的特异性诊断标志之一,且淀粉酶总活性的降低取决于胰淀粉酶同工酶的下降,而与唾液淀粉酶无关,为脾气虚证诊断提供了一个更准确更有效的实验指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气滞血瘀病人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发现此类病人血乳酸的含量增高。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可以发现体内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运用活血化瘀药后由于微循环得到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缓解,体内血乳酸恢复正常。所以通过血乳酸含量的测定,可以作为对血瘀证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观察的一项客观指标。 二、中医基础理论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 题型: 1.填空题:(0.5分/空,共20分) 2.名词解释:(2分/个,共10分) 3.判断题:(1分/题,共20分) 4.简答题:(10分/题,共50分) 第一章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制备 一.相关概念: 1.抽提:用抽提液(常用缓冲液,稀酸,稀碱,有机溶剂例如丙酮,乙醇)进行反复萃取,将原料中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分离出来的过程。 二.知识点: 1.理想抽提液具备:有效成分溶解度大,杂质不溶解或溶解度很小,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操作安全。 2.影响有效成分抽提的因素:溶液PH(偏离等电点的稳定范围内),离子强度(极性大在离子强度高,极性小在离子强度低),温度(低温0摄氏度时最稳定),搅拌(促使抽提物抽提液相互接触,增加溶解度,采用温和适中的速度,速度慢起不到搅拌作用,速度快产生气泡,使酶变性失活)氧化(氧化剂氧化分子与巯基导致失活,加入还原剂防止氧化),水解酶(蛋白受本身固有水解酶影响,加入抑制剂后使水解酶丧失活性),金属离子(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复合物,用无离子水或重蒸水配制试剂,配制试剂中加1~3mmol/L EDTA),抽提液与抽提物比例(5:1,抽提液过多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不利于纯化程序。否则,反之)。 3.浓缩常用方法 沉淀法,吸附法,超过滤法,透析法,离心法,干燥法。 4.影响生物大分子保存的主要因素 空气(隔绝),温度(低温方面),水分,光线,样品的PH,时间。 第二章离心 一.知识点: 1.离心的基本原理:生物样品悬浮液在高速旋转下,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力大于悬浮力,使悬浮颗粒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下来。

2.离心力表示方法:rpf 3.离心机的种类:普通离心机(转速小于1000),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转速大于2000)。 4.离心机主要构件:转子,离心管 5.离心基本方法:沉淀离心,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 6.离心机操作时注意:(1)转速设定,离心力>悬浮力/2。(2)对称于中心的两个离心管重量要平衡。(3)加样量勿超过3/4。(4)对于低温离心机要预先设置低温。(5)离心过程中注意听声音,看仪表。 第三章电泳技术 一.相关概念: 1.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2.电泳迁移率:带电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叫电泳迁移率。 3.电渗现象:液体层相对于介质移动的现象。 4.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着溶液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碱性溶液带负电荷。 5.印迹:将生物大分子凝胶转移到物像载体上。 二知识点: 1.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 内因:分子量大小,分子形状,分子性质,带电荷量,分子直径。 外因:电场强度,溶液PH,溶液黏度,离子浓度,缓冲液性质。 2.琼脂糖凝胶聚合原理:依靠琼脂糖上的羟基,在聚合过程中,羟基与羟基上的氢键的聚合。 3.PAGE的组成,聚合原理及聚合方式 [1]组成:丙烯酰胺(单体)和甲撑双丙烯酰胺(双体交换剂)组成。 [2]原理:丙烯酰胺(单体)和甲撑双丙烯酰胺(双体交换剂)为材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为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在相邻长链之间通过甲撑桥连接而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物质。 [3]聚合方式:(1)化学聚合法:加入过硫酸铵,当丙烯酰胺,交联剂,四甲基乙二胺的水溶液中加入过硫酸铵,立即产生自由基,丙烯酰胺与自由基作用,随之活化。(2)光催化法:B2作为催化剂,光聚合过程在光激发下催化完成,核黄素在氧及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含自由基的产物,与上述AP作用相同。 4.PAGE分离样品时的三种效应:浓缩效应,分离效应,电荷效应。 5.SDS-PAGE电泳(变性凝胶电泳)主要成分的作用: (1)甘油或蔗糖:密度大,与样品结合,不发生漂样。 (2)SDS:与蛋白质结合,破坏高级结构,破坏氢键,去除蛋白质带电荷差异。 (3)巯基乙醇:破坏二硫键,使完整结构变松散。 (4)溴酚蓝:电泳指示剂。

生物化学原理——糖

糖 糖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单糖,从化学结构看是多羟基的醛或酮。例如最丰富的六碳糖葡萄糖, 寡糖是少量单糖的聚合物,如常见的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 多糖是一般指的是单糖数目在2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物,包括同多糖和杂多糖。 如果糖链共价结合一个肽链、蛋白质或脂,则形成肽多糖、蛋白多糖、糖蛋白或糖脂。 单糖 单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分为醛糖和酮糖。最小的单糖是三碳糖,即含有3个碳原子的糖,也称为丙糖。含4、5、6、7个碳原子的糖则分别称为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三碳醛糖称之甘油醛,甘油醛是个手性分子,分子中的C-2是个不对称碳。三碳酮糖称为二羟丙酮,它没有不对称碳,是个非手性分子。其它所有单糖都可以看作是甘油醛和二羟丙酮这两个单糖的碳链的加长,都是手性分子。羟基左侧为L型,右侧为D型。 将H-C-OH或OH-C-H插入到甘油醛C1和C2之间,可生成D-赤藓糖或 D-苏糖。依此类推,可生成五碳醛糖或六碳醛糖。象醛糖那样,也可以将将H-C-OH或OH-C-H插入到C1和C2之间,分别生成相应的多一个碳的酮糖。但同样数目碳的酮糖比醛糖的手性碳数少,例如酮丁糖有D-赤藓酮糖和L-赤藓酮糖,而醛丁糖则有4个立体异构体 醛可与醇先形成半缩醛,形成的半缩醛再结合一个醇可以形成缩醛。同样,酮也可以经两步反应形成缩酮。从葡萄糖Fisher投影式看,葡萄糖是个醛,与醇应当可发生缩醛反应,但却只能与一分子醇反应。研究发现葡萄糖C-1的醛基与C-5的羟基发生分子内反应形成环状结构的衍生物,称为半缩醛。由于成环,羰基碳( C -1)变成了不对称碳(称为异头碳),由此产生了α和β两个立体异构体(分别称为α异头物和β异头物)。α-构型中OH位于异头碳右侧,β -构型中OH位于异头碳左侧。环化的醛糖或酮糖可以呈现两种异头构型中的一种,即α-或β-构型。α-构型和β-构型之间的转换就是变旋现象。在溶液中,有能力形成环结构的醛糖和酮糖,不同环式和开链形式处于平衡中。处于平衡中的单糖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丰度反映了每种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化学发光仪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仪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ent Immunoassay,CLIA)是免疫测定技术继酶免技术(EIA)、放免技术(RIA)、荧光免疫技术(FIA)之后发展的一项新兴测定技术。由于这种测定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和很小的干扰,因此,如同RIA、FIA等一样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化学发光本身的信号特异性形成了目前所说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技术。 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从而对人体进行免疫分析 的医学检验仪器。将定量的患者血清和辣根过氧化物(HRP)加入到固相包被有抗体的白色不透明微孔板中,血清中的待测分子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合物和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分离洗涤未反应的游离成分。然后,加入鲁米诺Luminol发光底液,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自由能激发中间体,从基态回到激发态,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此时,将微孔板置入分析仪内,通过仪器内部的三维传动系统,依次由光子计数器读出各孔的光子数。样品中的待测分子浓度根据标准品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打印数据报告,以辅助临床诊断。 产品参数: 测量系统:单光子计数器(PMT) 样品形式:96孔微孔板

光谱范围:300~700nm 检测时间:0.1~100S/孔 检测速度:0.1 秒/孔时小于3分钟每96孔孔间干扰:< 1×10-6 本底噪声:0RLU—100RLU/秒 检测范围:0RLU—2.5×107RLU/秒 灵敏度:1×10-22mol/孔 重复性:CV<3% 功率:小于等于300瓦 数据接口:RS232串行口或USB通信口 工作环境:0℃—45℃,最大相对湿度85%工作电压:220V±10% 50HZ±1HZ 试剂自动加样器(为选配) 数量:0,1,2(可升级) 加样体积:20-300μL,最小步进1μL 加样速度:多于180个测试/6分钟 加样精度:20μL ±1% 50μL ±0.4% 100μL ±0.2% 200μL ±0.1% 300μL ±0.067% 加样模式:1个加样器孔孔随机任选

生物化学原理

2013年专升本《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教材 张楚富.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 二、考试对象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专升本考生 三、考试要点 第一章绪论 1、识记:(1)生物大分子概念;(2)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2、理解:(1)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运用:生物体内的酸碱化学。 第二章蛋白质 1、识记:(1)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 (2)肽与肽链的结构,几种重要的天然活性肽; (3)构型和构象的概念,研究构象的方法。 2、理解:(1)肽平面、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2)a-螺旋、β-折叠、β-转角结构特征; (3)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作用力; (4)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和胶原的结构特征;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运用:(1)氨基酸的理化性质(酸碱,Edman反应等); (2)几种主要蛋白酶的作用部位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确定的方法; (3)蛋白质的重要性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各种方法。 第三章酶与维生素 1、识记:(1)一些概念:酶、活化能、Ribozyme,抗体酶、反应初速度、比活性、Km、酶原、别构酶、同工酶、多酶体系、诱导酶; (2)酶的分类和命名。 2、理解:(1)酶的化学本质,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 (2)一些概念:活性中心、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最适pH、 最适温度;

(3)全酶的结构; (4)酶作用机理(中间产物学说,专一性机制,高效性机制),胰凝乳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5)酶活性的调节(酶原激活,别构效应,可逆共价修饰); (6)一些主要的水溶性维生素的名称、结构、生理作用和它们的 辅酶形式; (7)4种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作用。 3、运用:(1)酶的反应速率及测定; (2)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3)酶活力的测定及分离提纯。 第四章核酸 1、识记:(1)核酸的概念、类别、分布; (2)主要的嘌呤、嘧啶、核苷、核苷酸、核苷酸的重要衍生物的结构; (3)基因,基因组等概念。 2、理解:(1)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和RNA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3)DNA双螺旋模型,以及模型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4)DNA超螺旋结构; (5)tRNA,mRNA,rRNA的结构特征; 3、运用:(1)核苷酸的性质(两性解离、紫外吸收); (2)DNA序列分析; (3)核酸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紫外吸收、变性与复性)。 第五章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识记:(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2、理解:(1)几种重要磷脂的结构、特性和生理作用; (2)生物膜的结构(流体镶嵌模型)与功能。 第六章糖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识记:(1)生物体内的糖类(结构); (2)一些基本概念:糖酵解、发酵、底物水平磷酸化、致死合成、巴 斯德效应、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糖异生作用,Cori循环。 2、理解:(1)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蔗糖,淀粉,糖原); (2)酵解途径中的化学反应历程以及与发酵途径的区别,糖酵解的生物意义,糖酵解的其它底物; (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4)柠檬酸循环途径的化学反应历程以及各步反应酶的作用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