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广泛,音乐流畅,旋律柔美;语音朗朗上口,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其地方色彩浓郁,歌词寓意深刻,启发教育性强;题材内容丰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传承和创新发展陕南民歌有利于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拓展陕南旅游文化环境意义深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创新发展研究

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陕南三市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发端起源于民间,体现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形式的歌谣;它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淳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陕南民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来自民间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上文物宝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传唱和记载。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战乱和人口的迁徙等,流传在辖区内的传统民歌,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它融巴蜀文化、陇南文化、荆楚文化、秦汉文化等多元性民族因素于一体,因而受到了历代文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多元的人文背景和多彩的艺术特征

陕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艺术种类被保护和挖掘也是近几年的事,自从央视“阿宝唱法”和全国青歌赛加入了原生态演唱之后,才逐渐自成体系。经过汉中镇巴的刘光朗、安康紫阳的张强宣和何氏三兄弟等陕南民歌掌旗人的传承及陕南著名作曲家胡远清老师等人多年不断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已初具雏形。如今汉中以镇巴为代表,安康以紫阳为代表的陕南民歌流派已逐步成形,并得到了各级音乐专家们的认同。

由于镇巴和紫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特征,因而造就了陕南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主要是靠农民歌手们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传承,歌手们大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演唱,故他们演唱的随意性大,在同一首歌曲上曲调多变、调式也有变化。也正是这一原因给广大听众造成了“陕南民歌曲调单一,唱腔简单,总是用一种‘哭丧’调进行演唱”的片面认识。然而,从民间音乐人搜录整理的六大类三百多首陕南原生态民歌来看,它们体裁丰富、曲调优美、调式涉及面广,就连人们认为最难听的孝歌的“哭丧调”其体裁及调式变化也是非常大的,它的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给人以如泣如诉的听觉感受。陕南民歌在其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特性。

1.演唱的区域性特征

陕南民歌按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花鼓戏、水戏、地方民俗音乐和地方宗教音乐六大类,每一类歌曲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大调曲目都用高腔来演唱,小调民歌多用平调演唱,通山歌却又两者兼容。有些农民歌手在演唱时高腔平腔相互交替运用,常把小调曲目用高腔来演唱,如《放羊调》:“正那月的放羊正月正,堂前辞别二双亲,羊儿吆起前面走,奴家脚小随后跟……”这是一首典型的小调曲目,曲调凄凉委婉动听,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而歌手将它用高腔演唱出来,就又为此曲增添了几分凄凉幽怨的色彩。在陕南民歌中,通常有一首曲子三个版本的唱法这种情况,如小调歌曲《十二月花》:“正月里什么花辕门高挂,什么人来手挽手同下山来……”就属于这种,他们演唱这首歌时三个地方的歌词都不尽一样,旋律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一致的,本段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故事。

2.语言的即兴性特征

由于歌曲的演唱者大多是农民,他们都是以“捡口歌子”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他们演唱的歌词语言朴实、直白、朗朗上口。如“连八句(连八梢)”中:“郎在四川学木匠,姐在

房中烧宝香。一望二望二十四望,观音老母送子娘娘,南京土地北京城隍,你保佑我郎早还乡,免得我一心挂两肠。”它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描述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再如流传在镇巴东区的一首“花鼓子”《新媳妇歌》:“姐儿那个今年一十八,她脚蹬门槛在绣花,那山来了一冤家,他也认不得我,我也认不得他……”叙事性强、语言朴实而直白。陕南民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这些农民歌手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听觉感受和记忆,基本不用书面记录方式,故而使陕南民歌时至今日也没有完美的记谱方法,这样就造成了音乐旋律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正由于旋律的易变性,所以歌手们大都能即兴创编歌词,见什么唱什么,语言丰富诙谐且无重复,因此深得观众喜爱。

3.歌词的教育性、趣味性特征

陕南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演唱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和事迹,他们借用这种古典故事来教化后人要孝敬老人、积德行善等,教育意义深远。如《十绣洛阳桥》采用民间“耍彩船”的来历与传说来教育后人要多做善事,慈悲为怀的良好思想品质。

陕南民歌与其它各地民歌一样,“情歌”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在陕南民歌中,情歌的趣味性又是最强的一种,唱词诙谐、幽默而调侃,如“通山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屋里织绫罗,你个挨刀死的发瘟死的摔崖死的砍脑壳死的,你唱得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织不了绫罗丢不了梭,绫罗不织了听山歌”。再如劳动号子中的“拉风箱号子”:“人家的丈夫像书生,我的丈夫像猴精,猴精猴精古怪妖精,戴个帽儿没得顶顶,穿个鞋子嘛没得后跟,叫他到这头他在那头哼……”。这类民歌的趣味性和调侃性都特强,能很好的调节现场氛围,使人过耳难忘,记忆忧新。

二、丰富的体裁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1.体裁与内容的多样性

在陕南民歌中有一首《哭嫁歌》很有代表性,歌词唱道:“红日落西方哟,耳听外面闹嚷嚷,一吆?儿嗨吆哎,小女子哎哭嫁妆,哭声奴的公哎,奴的公呀公呀哎,胡子白得如棕哎,你养孙子一场空,哭声奴的婆哎,奴的婆呀婆呀哎……姐姐如今要出嫁,堂上爹娘你孝敬,哭声奴的弟哎,你比姐呀小两岁,好弟念书莫贫玩,为爹为娘争口气”。《哭嫁歌》的唱腔不是很复杂,曲调也比较简章,旋律易记,但是曲调和歌词悲凉沉重,让人难过。据有关资料记载,“哭嫁”本是土家族的一种婚嫁习俗,可是在陕南的许多地方,姑娘出嫁时也沿用这种仪式和传统,基本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商洛的镇安、柞水两县的地方音乐也极为丰富多彩,如劳动时唱的《山歌》,赶船时唱的《船歌》,谈恋爱时唱的《姐儿歌》,老人去世后唱的《孝歌》等等。这些地方音乐均属五句结构式,多为2/4+3/4拍,且多为五声微调式。《山歌》的特点是豪放、高昂,都有一种回音的感觉。再如《船歌》多用于重大假日在赶船时所演唱,句式结构完整,语言多为颂扬古今名人,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有关劳动情景和场面。如山歌式小调《十二把扇子》。此类音乐在当地影响了很多人,人们在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哼上几句,既能解除疲劳,又有了一些精神上的慰籍。而《孝歌》却是流传最广、唱得最多,十分受人喜爱的地方音乐,曲子幅度不大,如泣如诉,让人听后十分感动,自然伤心落泪。

2.艺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性

陕南民歌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反映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的,如以情歌对唱形式的有《对歌》:女:“山高路长难通天,井里水深不行船,金井河畔岸儿高,哥没开口妹难恋。”男:“妹儿行路哥走坡,心想问妹人太多,妹若有意来相好,唱支歌儿来还哥”。女:“唱歌之人识歌者,撑船之人识水深,采花之人识花路,妹今已识哥哥心。”还有反映婚姻悲剧的民歌《不怨爹妈怨媒婆》:“小奴今年一十八,两个红媒到我家,红漆椅子绿椅褡,两个媒婆来坐下,先装一袋蓝花烟,后倒一杯桂花茶……不怨爹妈怨媒婆,骗吃骗喝害奴家”。还有一首小调民歌,曲中通过对婆家人的诅咒,体现了对封建婚姻的强烈反抗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郎在对门薅

黄秧,姐在房里办嫁妆,你办嫁妆我添箱,下河的鞋儿买两双,我办我的嫁妆你添你的什么箱,我在婆家不久长,前脚到屋公公死,后脚到屋公婆亡,大伯子哥哥摔崖死,嫂嫂坐月产后亡,兄弟放牛牛打死,弟媳妇跳水游长江,只有丈夫命最长,神皇庙内烧高香,惟愿丈夫早些亡,重新回去配小郎,一莫嫌是个过婚嫂,二莫嫌是个贱婆娘,好比后院酸李子,未曾结果你先尝”。歌词的诅咒可谓毛骨悚然,语言的运用堪称尖刻老辣,令人叫绝。

还有描写小女子偷偷在闺房幽会时与老娘的对话,风趣幽默,其歌词是:“一更里来一柱香,情哥来到大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风吹门栓响叮当。二更里来二柱香,情哥走到了姐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猫儿跳到了案板上。三更里来三柱香,情哥进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该死的老鼠咬皮箱。四更里来四柱香,情哥到了姐床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哈耙子狗儿添米汤,五更里来五柱香,情哥出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隔壁子王大娘起来磨豆桨”。可谓诙谐搞笑,令人难忘。

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创新陕南民歌发展思路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长期以来是激励陕南人民劳动生活、表达喜怒悲哀、抗击自然灾害、寻求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渗透出特殊的历史传承价值和人文思想价值。研究陕南民歌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拓展,有利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繁荣,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陕南的音乐文化品位,拉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拓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研究陕南民歌的生态文化特点,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意义深远。

首先,陕南民歌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反映着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和风貌,只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和人文历史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欣赏、研究、挖掘、整理和传承,才能打动和感染、教育和启迪更多的人,正是这种浓郁醇厚的民歌和音乐文化才会吸引人们去欣赏歌唱,代代相传,永不流失,它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和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标志,研究和发掘地方民族音乐,对研究音乐人类学、美学、文化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地方民歌和音乐不论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还是构建社会文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在促进邻里团结,相互往来,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地方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红白喜事,乡亲们都会相聚一堂,连续几天几夜长歌不息,乐声不断,以示庆祝或怀念。不难看出,在现代音乐极为发达的今天,远不能取代当地的民歌和民俗音乐,而是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传唱和接受,也愈加彰显出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民歌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陕北民歌和信天游的粗犷豪放,表现了陕北汉子的特点,而陕南民歌、汉歌、陕南花鼓则情调抒缓,情趣委婉,在传播地方风土人情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如商洛本地的祭祀音乐和风俗音乐、哭腔音乐与孝歌,有些地方还有鼓乐曲、婚恋对唱音乐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涌现出了鼓乐队,他们不但唱出了“富民”的歌声,教育了群众,传播和传递了地方音乐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音乐的人文情怀。

第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我们音乐工作者应大力宣传、扶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挖掘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创新,多出民族音乐文化精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和艺术需求,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走向辉煌。

总之,只有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社会群体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共同谋求陕南民歌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打造陕南地区的民歌特色文化和旅游文化,

以旅游产品和旅游生态环境的开发为契机,运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从新的角度来塑造和推广陕南民歌的品牌形象;借助旅游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传播媒体和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作、演唱、传播能够挖掘陕南历史新内涵、赞美陕南山川秀美新风姿、反映陕南民俗风情新视角的民歌和旅游歌曲。这既是塑造陕南文化旅游新形象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对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因此,挖掘整理、创新发展陕南民歌对于繁荣市场经济,活跃文化市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意义深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代号:2010JK085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蒲亨强.中国地域音乐文化[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百度百科.陕南民歌[EB/OL]..

[4]何延生、李斌.陕西旅游歌曲精选[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5]百度百科.陕南民歌-田洪涛[EB/OL]..

作者简介

苏军,男,汉族,陕西洛南人,音乐学副教授,艺术硕士(MFA),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表演、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08会计学三班 学号:200842114351 姓名:朱华越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西方音乐简史》考试试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摘要:“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语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巴洛克、文艺复兴、音乐特点、代表人物 一、巴洛克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最初是指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他一些视觉艺术。巴洛克风格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功能的转变,艺术和音乐实际上远离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而在教会精神中获得原动力。 虽然“巴洛克”这样一个术语是无法总括一段历史中多样的音乐风格,但是,由于“巴洛克”在使用中确实被用来泛指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并且这样一个时期的音乐,与当时的建筑、绘画、文学,甚至与科学、哲学都有某种相似的文化品性,因此,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音乐和人类其他创造性活动之间存有一种联系,而一个时代的音乐又往往会以为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其他时代艺术中表达相似的观念和倾向,人们才会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浪漫派之类的称谓来表示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

尔雅科课程民歌鉴赏满分答案

尔雅科课程民歌鉴赏满 分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民歌鉴赏民歌的产生 1“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是()的名言。 A、斯美塔那 B、格林卡 C、德彪西 D、德沃夏克正确答案:B 2在中国,关于民歌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 A、唐代之后 B、宋代之后 C、元代之后 D、明清之后正确答案:D 3民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其中的大部分我们都知道作者。() 正确答案:×? 4民歌的传承方式是口头传播。()正确答案:√? 民歌的发展(一):历史的足迹 1()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 A、大理寺 B、光禄寺 C、太常寺 D、太仆寺正确答案:C 2《相和歌》出现在()。 A、宋代 B、唐代 C、魏晋南北朝 D、汉代正确答案:D 3我国最早记录民歌的集子是()。 A、《离骚》 B、《乐记》 C、《诗经》 D、《乐章集》正确答案:C

4我国最早对民歌的记录,是有曲谱的。()正确答案:× 5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出现属于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正确答案:√? 民歌的发展(二):民族性的体现 1《凤阳花鼓》源于()。 A、河南 B、河北 C、安徽 D、湖北正确答 案:C 2()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A、《孟姜女》 B、《康定情歌》 C、《绣荷包》 D、《茉莉花》 正确答案:D 3《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由()二人配合演唱。 A、母女 B、姐妹 C、夫妻 D、姑嫂正确答 案:D 4通过学习民歌,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在音乐表现方式上的特点。()正确答案:√? 5音符的不同组合方式与演唱方式,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的不同。() 正确答案:√?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通讯地址:北京朝外吉祥里105号楼2门201室(100020)收稿日期:1999年11月15日 ?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今天”学术研讨会专页?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4期 J i aoX i ang —Journal of X i ’an Con servatory o f M usic ●修海林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学科隶属】 音乐文化学 传播学【内容提要】 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 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由文化的传播所引发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是就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历时的发展中,于音乐的传播中呈现出的一些主要现象作某种归纳,并试图说明其基本特征。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观点,主要形成于1987年写作《古乐的沉浮》之时,该书的第三章集中谈了“华夏古乐的传播、交流及其地域文化特征”,因此,一些具体的史料分析与例证,原书中已有的,在本文就不再例举(文中提到的,就标以页码,以便查阅)。在全文的论述方式上,也就采取分要点叙述的方式,不作全面的铺陈、展开。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国音乐”的概念,应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概念。这在我的《古乐的沉浮》中称为“华夏古乐”、“华夏音乐”。这并非是诗化的语言。历史上就有“古乐”的概念,《吕氏春秋?古乐篇》首用,是历史音乐的传统指称。人说“十口为古”,《吕氏春秋》中关于历史音乐的部分,就是口传音乐史的记录,其中就有不少经与文物的互证后证明是可信的史实。顺带说一句,“沉浮”一词,来自《诗经》中的《小雅?菁菁者莪》。音乐是人的情感生活的载体,借喻为杨木船,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载沉载浮”。“华夏正声”的概念,历史上是对汉魏对隋唐汉族传统音乐的称谓。隋文帝就曾称当时作为汉魏以来汉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种清商乐为“华夏正声”。其实,经过南北朝的文化融合,“华夏正声”虽然与汉魏传统仍然一脉相承,但也已经吸收有外族外域音乐的成份。就象我们今天讲的中国音乐传统,我认为,其中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现代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华夏音乐”,其自身的成份与内涵,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充实、丰富着的。“中华民族”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历史概念,最终形成其“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特点。就象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看到用 “E thnic Grou p ”(族群)很难概括中国人讲的“中华民族”,于 是只好用大写的“中华民族”汉语拼音作专用名词来用。那么,“多民族”的文化如何能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在音乐上怎么看?为此,我曾提出,在华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 形成有一个“共生文化系统”(290页),即“中华民族音乐”的 共生系统,其中“因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地理环境的制约、风俗、语言、宗教信仰以及音乐传播的多种流向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夏-商-周-秦的历史延续过程,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丰富的过程。历史上,“华夏文化”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出现的政体,就是夏朝。于是,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种族)共同体就称“华”、“夏”、或“华夏”、“中国”,其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如今这一概念的外延已扩展至在全世界华人那里保留、传承的中国文化。自商灭夏,随着商族这支东夷入主中原,其本身也融入华夏。周族源自西北,兴于戎狄之间,也融入华夏,其礼乐文化影响尤为久远。据孔子所讲,夏、商、周礼制相承,除政体相承,也是文化的相承。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基本形成,至秦形成完全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政体。季札观乐评“秦声”时讲 ? 7?

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浅议民歌的流传性地域性特征 陈仓高中杨树叶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着丰富的民歌。民歌是人们群众自发性的口头创作,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工创作,有所发展变化。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随着狩猎、祭祀、活动的产生,就产生了音乐。民歌是一综合词,它包含歌和谣,他们之间有时是相通的,有时是分开的。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民歌有地域性、传承性特点。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性山歌 音乐的起源有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游戏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等等。我国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早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首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他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弓箭、捕猎禽兽的场面,是原始人生产行为的艺术概括。其歌词质朴、明快、富于节奏感。 《人民音乐》1987年1期上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安云号子等劳动歌曲,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多数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曲,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歧,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做简单画的阐述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以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它们的欢乐。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的心声,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 一、我国的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简明

陕西社区考试陕西省省情练习题(带答案)汇总

陕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陕西省情知识试题一 判断题(在下列正确说法题后的括号里画―/‖,不正确说法题后的括号里画―X‖。) 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中部。(X)( 黄河中游,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2.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 3.汉中盆地是陕西省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有―陕西小江南‖之美称。( ) 4.陕西省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陕北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关中盆地和陕南秦巴山地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 5.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6.丹江不是汉江的最大支流。- 7.成语―泾渭分明‖中的―泾‖是指泾河:.―渭‖是指渭河,其―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出现于西安市高陵县境内。 8.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北的米仓山,是长江的最大支流。( ) 9.陕西省的苹果、酥梨、红枣、猕猴桃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被称为陕西果业的―四大宝‖。( ) 10.陕西横跨黄河、苌江两大流域,全省水资源丰富,是一个不缺水的省份。( ) 11.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 1世纪起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000多年。( ) 12.陕西的文物宝藏极为丰富,文物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为全国第一。( ) 13.明代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城垣建筑。( ) 14.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扶风县境内的法门寺建于唐朝。( ) 15.陕西省目前设10个省辖市和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县级市,70个县和24个市辖区, 16.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明代起改名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 ) 17.在陕西省辖市中,榆林市面积最大,超过4.3万平方千米;西安市人口最多,超过830万。( ) 18.秦腔作为陕西的重要地方戏剧,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代的民间歌舞,因周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 19.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人物和故事情节。( ) 20.―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安塞县腰鼓为突出。( ) 21.陕北秧歌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其中绥德地区的秧歌最具代表性。( ) 22.商洛花鼓在民间也叫花鼓子、地蹦子,突出特点是―跳‖和―舞‖。因此,商洛花鼓的表演也叫―跳花

浅谈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激情的呐喊

浅谈陕北民歌 -----黄土高原上的激情呐喊 (作者:高春风) 摘要:提起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们最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至今却毫不逊色,这不禁给人们以深思: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越唱越火其魅力何在? 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他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粗狂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爱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这大概就是陕北民歌就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处中国北部,是https://www.360docs.net/doc/0d3566370.html,/view/6776.htm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其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然环境及其特殊、极其恶劣,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极其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应允而生的,他的歌声也正如陕北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曲高歌则回肠荡气,梦幻萦绕。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 陕北民歌的流传范围:大概流传于榆林境内及“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南边)的山梁、沟洼、田野、村落及“商路”(过去陕北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口打工或经商,其交通工具就是骡子、驴等牲畜,商人们赶着牲畜驮着商品在路上行走时的吟唱),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放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商路之歌。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祭祀秧歌调和婚丧喜事及酒曲(酒曲是陕北喜事喝酒时唱的,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几个民间艺人组合成一个简单的乐队对古代流传故事的叙说,一般为4-6人,其中有1人弹三弦,1-2人拉二胡,一人打竹板及铜锣,一人吹竹笛,其中有一人则为主唱,主要唱段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讲述)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约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出现了以信天游为主的“红色陕北民歌”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对共产党的歌颂,对红军的情深意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 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小曲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特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

浅谈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

浅谈陕北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 摘要:“哪哒地方讲哪哒话,哪个山头唱那个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每一种方言都各具特色。我国各地的民歌之所以能够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是各地各民族的唱腔及音调的风格迥异。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记录、吸收、储藏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本文经过对大量陕北民歌的分析研究,并且对榆林本地的民歌艺术家的走访调查,我们可以揭示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陕北方言陕北民歌方言特点艺术风格影响 On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Abstract: "nard nard, then the local stresses, which hills to sing the song,"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dialect, but each in its own dialect. Folk song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colorful,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lects from all over the nation's voice and style very different tone. Folk Songs in it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record in the process of absorbing, s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This article is by Norther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of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Through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and folk artists of the Yulin's visit to the local investigation, we can see in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ormous impact.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dialect features affect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陕西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黄土、黄河、骄阳、古烽火台,构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悲壮的阳刚美,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而飘扬在黄土高原上那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的。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陕北地方特色,除了其“作陕北之声,纪陕北之地,名陕北之物”外,“书陕北之语”也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陕北方言,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将大失其色,许多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宋元——近代) ⒉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陕西民歌简介

陕西民歌简介 陕西民歌主要分关中民歌、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三部分。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等,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 陕北民歌主要有榆林小曲和信天游。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也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 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 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 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

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从歌唱形式上,陕北民歌又分传统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陕南民歌的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民歌。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式音阶用法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喜欢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喜欢哼小调。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二者联系密切,习惯上将二者并列。花鼓子属即兴而作,有些好的口头作品经长期传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词结构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为5字。有时在第2 句后插入数板词,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锣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头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结束句打落板,旋律为徵调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分:汉江上游各地为上河调,下游为下河调。高山区曲调粗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区曲调细腻,装饰音多,旋律性强。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殷书文 【摘要】作为巴山蜀水之地,陕南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陕南韵味。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商洛、安康、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们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陕南、文化、地理 陕南简介 史记《项羽本纪》有载“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与之相应地,这三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 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是不太合适的。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重庆方言。陕南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有“秦风楚韵”之称。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那么巴山蜀地这一方水土是如何灌溉这一方人? 陕南韵味 在陕西三大板块的文化底色中,关中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与此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和以“躬行家教为本”的个性,陕北则以游牧文化的底色杂以江南色泽,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的强悍与粗犷,细腻奔放但不委婉,挑战传统而无传统的剽悍疏狂。而陕南三大板块均以渔猎文化作为其最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艺术类论文题目

声乐系论文题目: 1.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7.老腔艺术初探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13.XXX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o 19.论声音造型与音乐艺术构思的表现 20.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21.论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

22.共鸣训练对声乐技能发展的意义 23.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24.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25.论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 26.论声情并茂 27.论字正腔圆 28.论“十三辙”与歌唱的民族风格 29.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 30.试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色 31.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 32.试论民族歌剧音乐风格的构成 3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34.《某歌曲》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 35.论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36.简述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37.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及表现 38.舒柏特艺术歌曲风格与演唱刍议 39.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40.试论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 41.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42.试论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辩证关系 43.论童声合唱训练的特殊规律

44.论指挥语汇在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45.谈变声期的生理保护与声乐训练 46.声乐教学中技能教学法与形象教学法之比较 47.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48.试论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色 49.论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50.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51.浅论合唱音色变化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52.浅谈三声部合唱作品在艺术师范教学中的适应性 53.浅谈中国合唱发展的群众基础 54.浅谈地域音乐特征在其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55.浅谈演唱和声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56.浅谈演唱复调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