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殷书文

【摘要】作为巴山蜀水之地,陕南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陕南韵味。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商洛、安康、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们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陕南、文化、地理

陕南简介

史记《项羽本纪》有载“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与之相应地,这三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

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是不太合适的。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重庆方言。陕南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有“秦风楚韵”之称。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那么巴山蜀地这一方水土是如何灌溉这一方人?

陕南韵味

在陕西三大板块的文化底色中,关中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与此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和以“躬行家教为本”的个性,陕北则以游牧文化的底色杂以江南色泽,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的强悍与粗犷,细腻奔放但不委婉,挑战传统而无传统的剽悍疏狂。而陕南三大板块均以渔猎文化作为其最

基本的生存特征而具有鲜明的内倾性和柔韧品格。崇尚道义与信奉儒家文化,向往人的自由超脱而信奉道家文化,明显的山神崇拜,是陕南文化共有的个性。

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山大沟深,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特征。从地理因素来看,商洛兼有东接中原之利,丹江东南出秦岭与汉江交汇,可南下湖广,有着极为明显的中原文化个性且兼有湖广特征,人多出汉口而不北上关中,受湖广的文化浸淫较深而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均在此有较深的根基。

(一)商洛: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中国地形地理图中可以看出,商洛以其揽中原大地,俯江汉平原的有利因素和东依河南而占中原农耕文化之利,南沿丹江而南下荆襄使之得河川之便,因而在历史上,商洛看起来似乎很少与关中来往而仅以关中的蓝田蓝关古道作为南通中原的捷径保持着与长安的联系。

地理上的偏避和山大沟深,且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较深,使商洛文化中兼有渔猎文明、江南游耕文明的多重性质。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思想基础,具有较为浓郁的伦理色彩;注重于个体的人格陶冶而呈现出重人本,重教化而偏重于个体的人格修炼的话,那么游耕文明和渔猎文明混合的杂色,则使得商洛的文化个性更呈现出除对儒学的信仰之外对山的崇拜,对水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颖服。相对来说,商洛地区土地贫脊,山大山多而无江南丘陵地带的游耕之便,山大水少也无江南的大江大川,故而在其文化原色中,游耕文明的特质表现得并不充分而更多的是渔猎文化中常常出现的对山的崇拜、对动物、植物的隐秘图腾,向往儒化的人格方式,从而使之整体地呈现出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狭隘封闭的人文心态。

(二)汉中:质朴厚重而狡黠的文化韵味

汉中因地处汉江中游而定名,且因其据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处于秦蜀之间而为历代兵家所倚重。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时就设汉中郡。秦末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东汉末年汉中人张鲁曾创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三国时汉中成为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汉中又成为南北政权争夺的军事重镇,各朝各代屡缩屡减,屡增屡加,治所面积也减盈不止。汉中为陕南的物资集散中心和重要的工农业城市,因地处汉江谷地和秦巴山间,素有陕西小江南之称,盆地内物产丰富,是陕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陕西境内最为典型的渔耕文化地区。

历史上的汉中,因卡由秦入蜀的咽喉要道而向为兵家所看重。中国历史的楚汉相争、蜀魏之争,使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褒斜栈道、子午道、拜将台、萧何月下追韩信,褒姒的传说、鲁班的传说、诸葛亮的传说、张良的传说、张骞、蔡伦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遗存,使汉中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使汉中的文化个性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多姿多样的历史精神。

历代兵家之所以看重汉中,除地理位置的因素外,丰富的出产也使得他们把据汉中而扼巴蜀出关陇作为进退可依的桥头堡,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汉中为根据地,造木牛流马也以汉中为大本营,同时汉中还因出美女褒姒而闻名,西周王朝因褒姒而倾覆的历史故事,西汉时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和开创丝绸之路的壮举,东汉蔡伦造纸术,以及武候祠、蔡伦墓、拜将台、张良庙等文物古迹和发明创造,使汉中具有了和汉唐长安同等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可以说,汉中文化,具有着较之于陕北、商洛、安康更为重要的人文品德和历史文化个性,有着三秦大地除长安外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

(三)安康:渔猎文化的典型地貌

安康是陕西最南的行政区,与商洛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商洛不同的是,安康地处秦岭南麓,居汉江中游属陕西水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早在秦朝就已置西城县,历经汉隋唐宋,在元代并入金州,明代改为兴安州,清朝复撤州设县为安康县。

安康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文化个性是渔猎为主的文明形态。由于地处秦岭南麓,且跨秦巴两大山系,有着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亚热带气候条件,所以其远祖先民的生产生存形态就形成了依水靠山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资料获取来源。远在西康、阳安、襄渝三大铁路未开通以前,安康的闭塞和对外交通的不便使之仅能依靠汉江的水运东南向出湖北,这也就决定了它基本上属于荆楚文化圈而和秦中文化圈有着较大的区别。生活方式也基本属于游耕民族的一类而兼之以渔猎,汉江和秦巴山地的丰富水利资源、自然资料使安康人活得艰难但安逸。他们较少农耕文化的血脉而更多浸淫的是渔猎文化对自然的倚重,这就决定他们与关中人秉性的不同和与商洛人的差异。

在安康人的心目中,山、水的滋润养成了安康使安康人对水的崇拜敬畏和对山的膜拜。因此,农耕文化中的伦理关系在安康不那么受到人们的推崇,而道教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自由观念在安康却有着较广普遍的社会基础。山高林密、河流密布而少耕作的条件,河流密而水量不丰和山高山大却无多少可资利用的谷地,决定了安康人生存的艰难。但安康人却享有着绝大的精神自由,同样属于“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传统文化死角,因此在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上,并无一定的信仰和追求,一切选取皆由对自己生活需要而决定。在安康大大小小的县域集镇中无文庙和敬奉孔子的痕迹,倒是布满了道教人物的遗踪和道教遗存。从而形成了乐山乐水乐自然的精神区间。从历史中走出的安康,人们谨小慎微,无大作为也无小过失,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对社会的大破坏和大促进,无乱世之袅雄亦无治世之英雄,因为大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安康人的仁和智,也决定了安康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自得其乐。

陕南民间艺术

文化韵味总是需要一定的手段、方式来表达,而独特的陕南韵味也构成了丰富的三秦文化。其中商洛花鼓、陕南民歌当属陕南民间文化的瑰宝。

商洛花鼓种轻盈、柔媚、婉约而无关中豪放慷慨的艺术感觉,虽然同属荆襄和中原文化圈,商洛花鼓戏既无豫剧的劲健,也无楚剧、湖北高腔、汉剧以黄汉语言为主要行腔创调原则的个性,也无豫剧、楚剧、汉剧音乐风格上的大气与凝重。在作为戏曲剧种的选材上,前三者都重在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过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剧目,而商洛花鼓戏则更长于表现小故事、小人物,即便是有个别剧目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为背景,但是其剧种特色也决定了它在表现形式上以轻盈巧笑的舞台结构展示出人物的另一面,即滑稽调笑的戏谑性风格。在音乐的素材上,商洛花鼓戏与楚剧、汉剧、湖北高腔同属于以民间小调为主形成的曲牌联套音乐形态,但商洛花鼓戏似乎较之于后者,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民歌,后三者则在音乐的调性调式上接近板腔体而形成了楚剧、汉剧、汉调桄桄这一大的剧种体系,商洛花鼓显然没有,也不可能衍生出后者的家族体系。这就是说,较之于豫剧、楚剧、湖北高腔和汉剧,商洛花鼓由于其产生环境的地域因素,使她不可能有如后者那样宽广的流行、演变空间。相对的封闭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商洛花鼓只能以一种地域性的心理调适,在自己的活动区间内流动,并成为这个地区的一种艺术形态。

山歌和歌舞则大多为内容俗而不放,细且婉约、热烈而细腻的柔婉,这就形成了与商洛、关中、陕北文化特质的绝大区别。民歌就是情歌,而无陕北民歌那种充满强烈政治意味的歌颂咏叹。而且这种情歌细腻柔婉且大胆热情奔放,绝无商洛民歌的含蓄、内致和扭捏。

文化反思

在这个世界上,自然力量和历史人文是形成现有世界两个终极因素,而此赋予给陕南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过历史沉淀的陕南文化。我们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我们在现有的陕南文化当中,看到人类智慧的结晶,看到了别与其他而独树一帜“秦文楚韵”,我们为此自豪而大声声张要将其发扬光大。

但是,我们听得见呼声却看不见行动,我们提出意义却不明白意义,陕南文化的精粹正在一点点流失。相反,在日本、韩国、甚至台湾,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文明下被保护完整而又流传世界茶道、和服、泡菜等等等。如此博大而有精深的文化,不仅仅需要口号,需要政府,更需要我们作为文化传承人的积极主动,了解“秦文楚韵”,在这个物质掩埋文明的当前世界状态下,不仅仅是在保护一种文化,更是在丰富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获得先辈们的智慧。

同时,古巴比伦文明的陨落并不代表这个世界便不再精彩,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出路。当郭沫若先生逝世后(这个世界唯一懂甲骨文的人),甲骨文便淡出人类文明,成为文明的活化石。所以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为陕南文化增添新元素,为它带来新的活力。从传承的角度来讲,陕南文明是我们陕南人、三秦人的骄傲,然而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题,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望其

项背,从孩子开始加强文化意识,是为三秦文化注入动力之源,是三秦文化未来希望的根本。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深圳市福田电大doc地域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深圳市福田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 级:专业:姓名:学号: 一、问答(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易中天认为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为什么? 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这个观点我也比较赞成,因为大批移民的蜂拥而至,使深圳成为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而且深圳的情况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侄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 2、谷牧所讲的不能再“睡”下去时什么意思?“醒”了是什么意思? “睡”下去就是指看不到问题,不知道解决广东体制问题的必要;“醒”了是指看到问题的存在,看到开势,觉得中央下决心解决广东的体制问题十分必要。 3、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园有哪三组浮雕? 第一个浮雕墙为《春天的故事》,墙上用铜雕塑工程兵建设、打工一族、罗湖口岸外商等造型或场面,展示特区建立初期社会各界轰轰烈烈敢闯敢试建特区的历史画卷。第二个为《走进新时代》,通过盐田港、地王、义工、股票、骑行绿道等标志性建筑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展示特区建设走进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第三个是《走向复兴》,通过和谐家园、抗击非典、西部通道、红树林等历史大事或代表深圳的人或物,表现深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的生动图景和美好未来。 4、深圳什么时候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004——2005年间,深圳召开全市文化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决定建设高品位文化——生态城市。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由城市战略的辅助性战略逐步上升为主导性战略。随后,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动漫产业基地”的文化子战略。图书馆建设立足公共文化服务、钢琴之城瞩意高雅艺术发展、设计之都和动漫产业基地紧跟全球创意经济浪潮,这些都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推进政府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型的服务体系,推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空白,并为此积极付诸实践。 5、移民文化有哪些特点? 移民文化的特点有:1.民容性强;2.开创性强;3.竞争性强;4.商机意识浓厚 6、深圳有哪“十大观念”?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敢为天下先; 4.改革创新就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5.让城市因热爱讳而受人尊重; 6.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7.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8.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9.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10.来了,就是深圳人 7、深圳社区建设的“南山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盐田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 “南山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抓好“六个一”工作:确定“一个目标”,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的平安和谐社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 1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

平时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控1分,共35分) 1、黑龙江流域生育习俗有(祈子习俗)、(古老的生育禁忌)、(踩生、洗三、睡扁头与抓周)、(育儿摇篮)。 2、黑龙江流域旧式举行的求子礼仪主要有(拜神祈子)、(咒术祈子)、(功能德祈子)。 3、黑龙江流域丧葬习俗主要有(告别亡灵)、(棺木)、(出殡与安葬方式)、(守孝习俗)。 4、东北饮食文化由(渔猎民族饮食文化)、(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农耕民族饮食文化)三种类型。 5、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共同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6、黑龙江方言土语的特色是(最具亲和力)(表述生动)(结构方式丰富多变)(语音特色)。 7、黑龙江出现的第一批具有近代工人阶级特征的产业工人是 19 世纪 80 年代末的(漠河金矿)。 8、1918-1919 年,中东铁路工人举行了三次全路大罢工,在斗争中,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发起成立(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成为黑龙江最早的中国工人工会组织。 9、东北抗战著名的战役有(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站)。 10、北大荒文化主要包括(军垦文化)和(知青文化)。 11、1954 年 8 月,第一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垦荒军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1956 年 6 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任第一任农垦部长。 12、晁楣创作的第一幅北大荒版画是(荒原春夜)。 13、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 (王启民)。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东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答:(1)以肉食为主“五谷杂粮”齐全。(2)食物储藏(3)以土著文化为主,吸收山东鲁菜及俄罗斯饮食文化(4)以尊重长辈、热情好客、注重礼仪的饮食文化。 2、简述黑龙江服饰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黑龙江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当中,最冷的时候,大、小兴安岭的最低气温可降至-45 ℃以下。为了抵御寒冷,以保暖为主的皮制服饰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以抱子皮制成的服饰在黑龙江各民族当中最为普遍。猫皮服饰经过妇女们的巧手加工不仅保暖性强,而且美观大方,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不少的审美元素。在人们的观念中,抱子是温和善良并且充满灵性的动物。因此,穿上抱皮服装的人也会和袍子一样温和且充满灵性。另外,黑龙江各民族服饰就地取材,以兽皮、鱼皮等猎获物的皮毛为制作服饰的主要原料,而且经济从业的不同造成服饰的差异,同是袍服,渔猎民族的袍服就与畜牧民族的袍服不同。为了狞猎者上下马或在林中奔跑追逐野兽的方便,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猎人的袍服下摆要开四个视,而蒙古族的却不开视。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各种动物图案、纹饰的运用,即表明了他们与自然亲密的关系,也是他们心中图腾崇拜的抽象表达。将这些动物图形缝制在衣间,让它伴随自己的左右,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更寄托着人们渴望保佑、企盼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3、黑龙江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答:一是原始自然崇拜观念的体现。在远古的现实世界中,最能剌激人的形象思维的则是那些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的自然万物,如四季轮回的变换、更替轮流的日月星辰、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等。这些强烈地剌激着他们感官的自然现象, 不仅对他们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们产生无法摆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在这种与自然相对而视,与自然万物平等交流中他们萌生了"万物有灵"、"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他们通过节日庆典来表达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一)(第一讲、第二讲) 一、填空(2×10=20分) 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2.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3.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4.青海省总人口为 557.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仅次于西藏和新疆,占全国第三位。 5.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 5000 米的青海南部高原。6.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 多公里。 7.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不少是国家的艺术精品。例如1973年在大通上孙家寨1995年在同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8、为了巩固汉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和为长期经营作打算,赵充国上奏朝廷,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 9、唐代,饮茶成为青藏高原吐蕃等民族普遍的饮食习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因此这时在农牧交易活动中茶马互 市渐渐兴起,并成为一般民族贸易的代名词。 10.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 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名词解释(4×6=24分) 1.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赋予“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等多种美称。例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世界第 二大的内陆咸水湖,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七大重要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2.河湟谷地:河湟谷地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同仁县以北的黄河龙羊峡河段以下流域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青海 东部达板山与积石山之间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主要由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两个河流冲击平谷构成。谷地范围包括省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全部。 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于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距今约4000——36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青海省境内齐家文化遗址有430多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民和、乐都两县最为密集。 4.小北京“丹葛尔”:雍正初年,清朝政府在平定青海蒙古贵族罗布藏丹津叛乱后,选定日月山东侧的丹噶尔 作为农牧区间产品交易的“市口”,丹噶尔由此发展成为青海地区最大的农牧产品集散市场。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丹噶尔附近的日月山就是唐代的赤岭,是青海农牧两区的天然分界线,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三、判断题(8×1=8分) 1.青海草原是全国有名的牦牛之乡,牦牛数量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青海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青海湖盆地和和河湟谷地。(×) 3.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 4. 祁连山的三大优势矿产资源是煤、石棉、沙金。(√)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舌尖上的陕西 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 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 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 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 一、陕西饮食历史

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 合称之为“秦食文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 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 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 明显的共性特点。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 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 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 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 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四)参考答案

平时作业四 一、填空题 1、1935年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的出版,标志着东北作家群的正式出现。 2、日伪时期,东北作家群在小说创作中,有大量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白朗)、(罗烽)。 3、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抗日救亡的呐喊)和(故土原乡的思恋)。 4、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天荒》)、(《苦雪》)、(《泪祭》),被称为北大荒“知青三部曲”,总题名为(《远离太阳的地方》)。 5、东北光复后,诗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主要龙江作家的作品有(李熏风)的长篇叙事诗《聚宝盆》、鲁琪的(这就是爱情)等。 6、新中国成立后当之无愧的第一批龙江乡土诗人是(王书怀)、(刘畅园)。 7、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哈尔滨共刊行过俄文期刊多达400余种。其中(《哈尔滨快报》)及其继承者(《青年俄罗斯报》)首开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先河。 8、1920-1925年,哈尔滨共有20余种纯文学或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俄文杂志,主要有(《远方》)、(《俄国评论》)、(《尖塔》)、(《远东蓝杂志》)。 9、1926年,(“邱拉耶夫卡”)社成立,这是一个由在哈尔滨本土成长起来的俄侨青年诗人组成的文艺团体。 10、(俄侨文艺团)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哈尔滨俄侨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盛景。 11、1899年,(俄国中东铁路俱乐部)在和哈尔滨田家烧锅建成,这一事件被称为“清代哈尔滨有电影设施和活动的开始”。1902年,俄国人(考布切夫)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与十二道街交口处建立了黑龙江第一家电影院。 12、黑龙江有文字记载的曲艺活动始于(金代)。 13、现代意义上的冰灯观赏,始于1963年2月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的首届冰灯游园会。 14、被称为“中国雪乡”是黑龙江牡丹江长汀镇的(双峰林场)。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历时一个月,6000余名读者参与,十余位文化名家把关,58991票,终于选出了咱陕西今天的十大文化符号:兵马俑、大雁塔、黄帝陵、西安城墙、革命圣地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由于陕西文化厚重博大,为了尽量减少此次评选留下遗憾,我们在读者建议、专家推荐的基础上,另设立了十大入围文化符号。 兵马俑 无论是影响力、知名度还是“含金量”,兵马俑成为陕西文化符号都当之无愧。有句话叫“没去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已经成了国际友人来中国必选的旅游景点,它不仅是陕西的,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兵马俑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浩大、气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目前是陕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 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帝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西安城墙 在哪里还能看到比西安城墙更为完整的古代城防建筑?没有了,陕西仅此一座,中国仅此一座,世界也仅此一座。 明洪武年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一座大于唐皇城的城垣拔地而起,600多年后,西安城墙最初的防御功能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西安城墙连同它四周近百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环城公园,成为今天西安人休闲娱乐、外地人凭吊历史的文化景区。 秦岭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在众多古代诗歌中,秦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自然景观。同时,秦岭是“界线”。在地理学家眼里,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关中之学、关中的理学。关中地区在宋代形成的学术派别,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大派别。 ·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派。 ·关学创始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1020-1077),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载名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各个时期关学学派的重要人物: 宋: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钧)、苏昞、范育、李复 金元时期:许衡、杨奂、杨君美、杨恭懿 明:王恕、马理、韩邦奇、冯从吾 清:李二曲、李柏、李因笃 清末民初:李元春、贺瑞麟、刘古愚、于右任 关学著作: 张载《正蒙》(取“蒙以养正”之意,张载说过“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思想主要内容:

(1)弘扬正学、批判异端 改变了以往汉学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形成了新的宋学学风。 (2)论太虚,言气本 建构了“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气”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和动力。 (3)辩一两,论“太和” 提出“一物两体”的说法,即凡事都有其对立面。“太和”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趋向和法则。 提出“仇必和而解”,认为“斗到底”终将被“和而解”取代。 (4)“民胞物与”的和谐论和天地境界 以《正蒙》中的《西铭》,又名《订顽》篇为代表。 (5)“四为”的博大情怀和人格境界 为人类重建精神价值系统,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继承前圣已终端的学术传统,为社会开拓万世太平的基业。 关学的作用及对关中的影响: (1)敦本尚实,不善空谈 蓝田三吕在《吕氏乡约》中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冯从吾创办关中书院,制定了《学会约》《士戒》《关中士夫会约》等。 (2)躬行礼教,崇尚气节 薛敬之“尝师事周小泉,每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至则跪以请教”。 冯从吾曾抨击万历皇帝“欢饮长夜,倦于窈窕之娱而晏眠终日,不然,朝政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殷书文 【摘要】作为巴山蜀水之地,陕南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陕南韵味。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商洛、安康、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们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陕南、文化、地理 陕南简介 史记《项羽本纪》有载“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与之相应地,这三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 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是不太合适的。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重庆方言。陕南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有“秦风楚韵”之称。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那么巴山蜀地这一方水土是如何灌溉这一方人? 陕南韵味 在陕西三大板块的文化底色中,关中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与此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和以“躬行家教为本”的个性,陕北则以游牧文化的底色杂以江南色泽,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的强悍与粗犷,细腻奔放但不委婉,挑战传统而无传统的剽悍疏狂。而陕南三大板块均以渔猎文化作为其最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 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 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 沃的平原,物产丰富, 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 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 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 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被规划整理成一种文化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就是在五代至隋唐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古城地处陕西,深深的接 受了这段时期精深的饮食文化,这个时期里亨饪技术达到了一个发 展顶峰,包含了现在烧蒸炒等等所有的技法,在菜点的风格上更加 注重色味俱全,外形美观, 乘肴的器具也是别具一格, 作为一个整体的宴会是相当 有魅力的,不仅仅是一场味

觉的盛宴了,更是一场视觉享受。还有就是宴席的规模上,古代浓 重的文化气氛深深的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像当时倡导尊老敬学 的思想就明确的运用在了饮食文化上。这些辉煌的饮食文化都深刻 影响着文化大省陕西的饮食,带给陕西美味不小的冲击。 陕西美食也分为好几个地区,不同的地方特点不同。尤其是特 色的小吃,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陕西 的小吃博取华夏大地各民族的小吃精华,兼顾每一个地方特色,交 合混杂在一起,汇聚成一道新的美食大杂烩,花色起义,民族味浓厚,夹杂着历史特有的古色古香,光是想一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如此繁盛的美味更待何时呢?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气息日渐浓重,深 深的传播到每一个省份,亨饪技术日新月异,恒河沙数似的特色菜、传统菜、改良菜都一一涌现,各种风格的晚宴、喜宴、仿唐宴等新 奇古怪的宴请都创制出不同口味的宴会,不仅仅影响当地人民的口味,全国各地的食客都纷纷来到陕西期待一次美美的味觉享受,感 受一下陕西特色小吃的不同。 陕西的饮食文化表现在 陕西的小吃上,讲究精细、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一

地域文化课程 平时作业 姓名齐玉诚学号1323004458947学校牡丹江农垦分局电大成绩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面积(45.46 )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6 )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24 )处,其中(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石油)、(石墨)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伊码堪)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洞穴)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崇武)、(尚勇)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靺鞨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三陵坟二号墓)、 (贞惠公主墓)、(贞孝公主墓)。 13、(佛教)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萨满教)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散文)和(诗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金石)、(墨迹)、(文献)。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 1、流人文化的影响。 答:由于“流人”中不乏高官大吏、才子名流等,他们谪居在黑龙江,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趣闻轶事,对黑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流人"曾创造了黑龙江文化方面的多项第一:张结彦的《域外集》称得上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吴兆毒的《归来草堂尺牍》是黑龙江第一部书信集;程燥的《龙沙剑传奇》是黑龙江第一部戏剧剧本;张绪彦还发起成立了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此外,流人还广泛参与方志与笔记的撰述,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结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纪事》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著作具有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为黑龙江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军垦文化的影响。 答:北大荒开发中的部队转业官兵和亲属,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和谐友爱的团结精神,创作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是未来北大荒人的珍贵财富。军垦文化形成了黑龙江当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3、知青文化的影响。 答:知青的成因带有悲剧色彩,但他们带来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与当地文化,形成了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