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Fig.1 Tectonic units classification of Ordos basin

成了现今大型的叠合盆地。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发展阶段,尤其晚三叠世延长期是湖盆发展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碎屑岩(王道富,2003;冯增昭等,1994)。下寺湾油田位于陕北斜坡带南部,区域构造为一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

2 地层与构造特征

2.1 地层特征

下寺湾地区钻遇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有50多口井。三叠系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1至长10十个油层组,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整个湖盆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长10至长7是湖盆形成、扩张全盛期。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滨浅湖碎屑岩及深湖相泥岩、浊积岩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沉积特征为:

长10地层岩性特征,底部为灰白色块状中细砂岩,上部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属典型的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电性特征呈现高电阻、低时差的特点,SP曲线呈箱状、钟状组合,明显偏负;GR曲线在泥岩段呈尖峰、指状、高自然伽玛特征。

长9地层岩性特征,大套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有二至三套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呈中—高电阻,SP曲线呈平缓起伏特征,GR曲线为低幅齿状。砂体横向上变化较大,顶部发育了一套灰黑色油页岩(俗称李家畔页岩)。厚度由十几米到深湖区的25m以上,电性特征显现高电阻、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特征,与长8地层划分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长8油层组分为上下二部分,岩性组合特征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底部为灰色、浅灰色块状细砂岩。电性特征呈中—高电阻,SP曲线呈中偏负,GR曲线呈低幅弧度、高声波时差,是三叠系延长组长8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长7油层组分为上下二部分,上部灰色、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有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纵向上具有多次叠加浊积岩组成,砂岩厚度横向上变化较大,砂体连通性较差,是三叠系延长组长7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下部由一套黑油页岩(张家滩页岩)与一灰色细沙砂岩组合。电性特征为高电阻、高自然伽玛、高声波时差,反映深水沉积岩性特点。地层厚度变化较大,黑油页岩由十几米变化到最厚可达70余米,反映了这套地层深湖相沉积特征。

2.2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内陆湖泊构造演化完成于燕山运动,沉积岩厚度在1 500~3 000m,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发生、发育及消亡全过程,沉积岩体记录构造运动活动的轨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呈现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沉积稳定的特点,构造变形弱,洼陷迁移,大多表现为低幅度隆坳相间不对称的褶皱。通过对完钻48口井录井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勾画出下寺湾油田长83顶面地质构造(图2),反映出三叠系延长组长8地层基本构造形态,这与区域构造背景相一致,为一平缓西倾单斜构造,并形成一系列的隆凹相间的低幅度隆起及鼻状构造。如在新1至新33井一带,出现一幅度大于20m隆起区,在金油22至桦22井存在一低幅度的隆起区。这些低幅度隆起带对油气的运聚、富集及分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后期构造运动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图2 长83顶面地质构造图

Fig.2 Diagram showing Chang 83 top geological structure

形成的垂向裂缝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了沟通及疏导作用。这些构造异常点是该地区勘探的工作重点。

3 沉积特征

3.1 沉积体系确立

裘亦楠(1994,1998)将陆相湖盆主要沉积体系划分为3类:一是河流-三角洲体系,从源区到湖区发育完整连续的相序组合,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水下扇,形成与湖盆缓坡翼,搬运距离远;二是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该类沉积体系与正常体系相比,缺失河流体系,主要形成于湖盆陡坡翼,物源较近,搬运距离短;三是过渡类型,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与正常体系相比,缺失曲流河段,形成条件介于一、二类之间。

按照上述裘亦楠对陆相湖盆沉积类型的划分,结合鄂尔多斯湖盆实际地质分布特征,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的沉积模式,其中盆地东北沉积体系应属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地西部、西南部(环县西-崇信)属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一带可能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图3)。

3.2 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沉积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育阶段,湖盆在发生—发展—消亡沉积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演化旋回。依据图4(王道富,2003),下寺湾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下深湖与半深湖坡度折皱带上,其下组合地层沉积经历了盆地拉涨坳陷期泛滥平原的粗相沉积,湖侵期的三角洲沉积,到深湖—半深湖的湖相深水扇相、浊积相沉积。发育了两套深湖泥岩相建造。俗称“张家滩、李家畔油页

1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年 

图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沉积模式图

(据王道富,2007)

Fig.3 Model map showing lake sedimentary basin inYanchang Formation(After Wang Daofu,2007)岩”。是盆地内主要的、优质生油岩系。三角洲建造的水下分流河道、深湖—半深湖的湖相深水扇砂体及浊积岩砂体的良好储集岩体系。这些沉积体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场所。

3.3 砂体类型

砂体形态类型特征与沉积微相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沉积作用的具体反映。根据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的沉积演化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大量钻井取心描述、岩层电性特征,其砂体类型可谓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既有三叠系延长组长10期的三角洲建造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砂体类型,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中-细砂岩。如桦13井区块,是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一小层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厚度在10~15m,在砂岩等值线图上表现为朵状形态。又有湖浸期的深湖—半深湖的湖相砂体,三叠系延长组长9上部的湖泊砂体

图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8沉积体系图

(据王道富,2007)

Fig.4 Sedimentary system diagram showing of upper Triassic Chang 8in Ordos basin(After Wang Daofu,2007)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岩石类型为深灰色块状中—细砂岩,粒度较细泥质成分含量较高,层理为水平层理、块状砂岩。三叠系延长组长8期深水扇沉积体系,扇体分支水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深水浊积岩相,砂体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深灰色粉细砂岩,含泥质较高,呈块状,水平层理,偶见波纹层理及揉皱层理、包卷层理等次生变形层理。新39井取心浊积岩,底部冲刷面清晰可见,砂泥岩揉皱构造及中部的粒序层理,顶部沙纹水平层里,组成了一个完整浊积岩沉积特征。三叠系延长组长83砂体等值线图(图2)上表现为大扇体单边减薄的特征。通过对钻井取芯描述,岩层电性特征分析,绘制的砂体等值线图和砂体断面图,勾绘出各类砂体展布形态、分布特点以及储层空间内部结构主体轮廓,为这一地区石油

勘探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 延长组下组合油层段岩性电性特征

下寺湾地区2011年度完钻探井28口。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有油气显示的19口,长8段有油气显示的23口,长10段有油气显示的3口。

柳评172井长7取心24m荧光显示,声波时差215~240μs/m,电阻20~30Ω.m;长81砂体厚30m,录井连续有12m荧光显示,声波时差220~240μs/m,电阻14.75~26.06Ω.m;长82砂体厚26m,取心有3.2m油迹,1m荧光,声波时差225~250μs/m,电阻21.9~31.47Ω.m(图5、图6)(表1)。

柳评178井长9试油初日产3.7t,抽汲13d,

表1 下寺湾地区长7、长8段含油性及电性特征

Tab.1 Oil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7,Chang 8in Xiasiwan area

探井号

长7段

油气显示

电性特征

声波μs/m电阻/Ω·m

长8段

油气显示

电性特征

声波μs/m电阻/Ω·m

柳评172荧光215~240 20-30油迹-荧光220~250 15~32柳评168无220~240 27~39荧光218~225 25~45新34油迹208~225 21~38无206~225 22~32新37油迹-油斑225~232 22~32油迹-荧光203~245 20~24新38无204~210 24~38荧光206~225 26~35新41荧光221~225 21~37油迹212~225 28~35新50荧光210~221 20~26油迹-荧光212~250 30~42新54荧光206~220 20~32荧光220~250 20~26新55油迹-荧光210~218 20~32荧光230~235 22~30新58荧光211~231 30~34无208~225 18~37新60荧光-油迹210~225 20~30荧光210~225 20~25新64荧光208~221 44~52油迹-荧光211~219 26~34新67油迹204~226 22~28油迹-荧光210~240 20~28新74无220~225 20~40荧光215~225 20~25新59油迹-油斑215~250 31~39油迹-荧光221~237 25~36桦26荧光220~245 20~40荧光225~250 30~35

产液119.8m3,产油22.3t,综合含水77%;长8层初日产油1.7t,抽汲7d,产液74.2m3,产油9.3t,综合含水85%。经过试油完成16口井27层段,获得工业油流有7口井。可见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特征。

5 成藏条件分析

5.1 储层特征

储集层的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非均质性是油气储层的基本属性,直接控制了地下油气的储量和产能,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本次研究依据现有的储层物性数据,对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8储层特征进行分析,为划分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8油气富集规律提供依据。

长8储层特征延长组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其下部层位孔隙度、渗透率级别较上部更低,岩性更质致密。已有资料表明,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储层砂体,岩性基本上为岩屑长石砂岩或者长

1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年 

图5 柳评172长7测井曲线

Fig.5 Liuping 172well Chang 7logs

图6 柳评172长8测井曲线

Fig.6 Liuping 172well Chang 8logs

石岩屑砂岩,裂缝十分发育(图7、图8、图9)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长8段孔隙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柳评13井区、新26井区。北部桦16以北和南部蒲23推测存在的高值区,孔隙度最高值为11%(图10)。该地区渗透率分布和孔隙度分布基本协调一致,渗透率最大值在1md以上(图11)。从长8孔隙度、渗透率频率分布看出,孔隙度主要集中在5%~10%区间,其次在10%~15%(图12)区间;渗透率值主要集中在0.1~1md区间,其次在1~10md区间,10~50md区间分布值较少(图13)。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试油资料录取规范(2010),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长8油层组主要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物性储层。

5.2 生储盖匹配特征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沉积期正处于深湖区的坡度折皱带上,水体相对较深的湖盆平原区,地势平坦,沉积厚层的深灰-灰黑色的纹层状粉砂质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典型特征是:沉积速率低,粒度细,大多对应于最大欠补偿沉积阶段,发育了2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2.45%),成熟度适中(Ro值

 第4期 宋和平等: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为0.76%、1.07%),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干酪根镜下鉴定大多为ⅡA、ⅡB型(表2)。巨厚的优质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它既是良好的生油岩系又是比较好的区域盖层。从钻井取心岩心描述及岩屑录井剖面砂泥岩划分,以及所对应的岩石电性关系特征,对下组合重点层段进行砂泥岩统计分析,砂泥岩厚度比一般在2∶1之间,砂地比在40%~50%之间,长7、长8期正好发育于三角洲前缘砂体、深湖水下扇沉积体系、砂体成带连片,两套优质烃源岩有较强的供烃能力,对油气的圈闭、运移、聚集均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油气的生储盖匹配关系具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侧生主储的成藏组合类型,是十分理想的油气生储搭配关系。5.3 油气藏类型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油层系,油气藏类型主要以岩性油藏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以及次生成岩复合圈闭油气藏为主。从钻探岩屑录井、取心,油气层显示及电测解释,发现下组合地层是多套含油层系。通过探井试油、试采证实,桦13井长101小层,试油日产1.8t,沉积相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侧向被河道间泥岩所封堵,形成了岩性油气藏。长9油气藏为浅湖相砂体,分布范围局限,延伸长度不稳定,仅在华14井,柳评164、175井、新32井区块有所发现,试油在柳评164、新32、华14井获取工业油气流井,为典型的岩性油气藏。长8油层组是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勘探的重点层系,在新1、3、31、32、33井,柳评164、165井,桦26井试油获工业油气流。从新32井—新1井油藏剖面分析来看,砂体的联通率在60%左右,基本上属于岩性油气藏。而新1、3井正好处于鼻状构造部位,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通过探井、生产井试油试采,发现采油层压力低,供液不足,部分井含水比例较高,是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油气藏类型的主要特点。由此认为,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油气藏类型是岩性或构造—岩

1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年 

2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表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

Tab.2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 of grouped under dark mudstone in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层位有机质丰度

烃原岩母质类型有机碳含量/%

总烃含量/×10-6总烃/有机碳/%

ⅡAⅡBⅢ有机质成熟度(R0

)长7 3.93 2 817 7.17 40 48.6 11.4 0.76~1.11长8 2.05 948 4.62 20 20 20 0.82~1.07长9 1.37 201 1.87 33.3 

33.3 

33.4

长10 

1.07 

140 

1.31

性低饱和油气藏。

6 勘探方向

由以上分析认为,下寺湾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油气藏类型是低饱和低渗透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砂体类型主要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湖泊相砂体,

深水扇、浊积岩相及局部发育河口坝等砂体。岩石类型以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为主,浊积岩以厚层块状为主夹有细粒纹层砂岩,砂岩分选中等,泥质含量高,物性变差。今后勘探方向主要有以下3个方向:一是油气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微相所控制,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湖泊相砂体,深水扇、浊积岩相及局部发育河口坝等砂体,是油气富集的场所;二是低幅度隆起带与砂岩发育带结合部位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富集及油气分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构造形成的垂向裂缝对油气运聚起到了上下沟通及疏导作用;三是相对高渗透区是油气富集也是一个主要指向。按照全面规划的思路,重点勘探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兼顾长9、长10的方案。整体剖析三

叠系延长组长8油气藏,该层段砂体分布稳定,面积大分布广,已在新1、新3、新32、柳评164、柳评165、新39、新40等井试油,

均获工业油气流,表明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段是下寺湾油田后备油气储

量增长的主要层系(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2010

)。7 结论

综上所述,下寺湾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油气勘探程度低,展布面积大。油气藏类型种类多,大多数为低饱和低渗透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极易受到二次污染,造成认识程度上有较大局限性。因此,无论从钻井工艺,录井手段,电测解释、试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亟待改善,分析归纳出一套适合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方法,实现下寺湾油田油气勘探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战略层系的接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王道富,朱义吾,李忠兴,等.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

气田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Wang 

Daofu,Zhu Yiwu,Li Zhongxing,et al.Ordos basinextra-low permeab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technology[M].Petroleum Industry Press,Beijing,2003.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31西 北 地 质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年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Yang 

Junjie.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oil distributionpattern of Ordos basin[M].Petroleum IndustryPress,Beijing

,2002.裘亦楠.油层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4.

Qiu Yinan.Oil techniques reservoir evaluation[M].Petro-

leum Industry 

Press,Beijing,1994.裘亦楠.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1998.

Qiu Yinan.China continental reservoir 

oil[M].PetroleumIndustry 

Press,Beijing,1998.李道品.中国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Li Daoping.Chinese Low-

permeability oil fields and efficientdecision-making on development[M].Petroleum In-dustry 

Press,Beijing,2002.冯增昭.中国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4.

Feng Zengzhao.China sedimentology[M].Petroleum In-

dustry 

Press,Beijing.,1994.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试油资料录取规范[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Oil and.gas.industry.standardsSp

ecification for well testdata acquisition[M].Petroleum Industry Press,Bei-jing

,2010.Oi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

loration Trend of TriassicLower Group 

in Xiasiwan Area of Ordos BasinSONG He-

ping1,ZHANG Wei 2

(1.Xiasiwan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Yanchang Oilfield Incorporated Company,

Yan′an 716100,China;2.Team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anxi,Xi′an 710043,China)Abstract:Triassic upper group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Xiasiwan oilfield,as the next section of themain reservoir,after decade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ts reserve resources become increasingly in-adequate.By analysis on oil-bearing section in the Xiasiwan area in recent years,we found that the lowergroup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Chang10segments showed good oil and gas resources.Bydiscussing the sedimentary facies,sand body shape,reservoir-cap,structural features,lithological assem-blage of the lower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under section Chang 7-8,we can find layer system re-placement resources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Xiasiwan oilfield.Key words: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system;layer replacement;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 

evolution1

31 第4期 宋和平等: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钻井地质基础数据有哪些

1、钻井地质基础数据有哪些? 勘探项目 井号井别井型 地理位置 构造位置 测线位置 大地坐标(设计)大地坐标(实测) 地面海拔(设计)地面海拔(实测) 设计井深完钻层位目的层 2、碳酸盐岩分析用纯样还是用混合样,如何作? 挑纯样研粉后称1g,加入5%的盐酸5ml,放入反应器皿中封紧,工作曲线最后呈平直状5-6分钟,得出结果。 3、井漏、井喷、井涌收集哪些资料? 井漏时收集: 1、漏失井段、层位、岩性、起止时间、漏失量、漏失钻井液的性 能及漏失前后的泵压、排量和钻井液性能、体积的变化及井筒 内的静止液面。 2、井口返出情况,返出量,有无油气水显示和放空。 3、井漏处理情况,堵漏时间,钻头位置,堵漏类型,泵入量,压 井过程中钻井液性能及泵压变化。有无返出物。 4、井漏的原因分析(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和人为因素)。 井喷时收集:

A.井涌或井喷的井深、层位、岩性、起止时间、喷势并及时取样。 B、井涌或井喷过程中,记录涌、喷高度或射程,喷出物中含流、 气体情况。气体组分、泵压、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况。 C压井过程、时间、钻具位置、压井液数量和性能。 D井涌或井喷的原因分析,如异常压力的出现,放空井涌,起钻抽吸等。 4、录井过程中检查哪些综合录井资料?如果组分中没有C2对不 对,试举例说明? 色谱记录原图、注样检查等。人为原因:1.气测进机的色谱:采集数据线没有与C2峰对齐。标定时C2出峰时间与实际出峰时间不一致。2.气测不进机的色谱,衰减不及时或不正确。 5、三角图板的应用 答:烃三角图版在一定区域是不同的,本区所用的三角图版是跟据此区油气特征而设定的图版,图版中给出了生产区(S 区),和非生产区两部分。将气测录井烃参数,输入计算 机就会给出解释三角(倒、正)图形及M点在图版上的 位置,与生产区、非生产区的关系,来评价地层流、气体 性质及储层性质的做法叫三角形解法。 6、塔里木盆地有几坳、几隆? 三隆: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塔南隆起等。 四坳:东南坳陷、西南坳陷、北部坳陷、库车坳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钻探设计说明书

钻探设计说明书 第二章钻探设计说明书 第一节钻探的地质概况 本区地表大部被第四系风积砂与黄土覆盖,基岩仅在沟谷中零星出露,根 据前期的地质踏勘可知,钻探区的的地层由新至老特征如下:第四系全新统的风成层和冲积层、中间的本区没有见到,在就是三叠中统二马营(T2er )(准格尔旗中部如沙和屹堵、德胜西、暖水等地)为中粒砂岩、三叠下统的和尚沟组(T lh)泥岩假中粒砂岩、刘家沟组(T lL )砖红色粗粒砂岩、二叠上统的石千峰组(P2sh )以砂岩为主和上石盒子组(P2s )以泥岩与砂岩互层为主,二叠下统下石盒子组(P lx )为长石石英砂岩、下二叠统山西组(P lS)砂岩为主、上石炭统太原组(C2t )砂岩煤层为主和本溪组以砂岩灰岩和山西式铁矿层、页岩、,中下奥陶统(0)灰岩为主。 第二节钻孔位置 根据前期大的踏勘及周边钻孔对本区的地质情况的揭露,在加上对前人得 研究成果。本钻探区属于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古陆上,由于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使得底层抬升分化剥蚀,使得三叠纪的地层长期出露地表,导致了现在的地貌特征。

本区施工地属于准格尔旗管辖范围,距离原准格尔旗旗政府所在地沙屹堵的纳林镇的黄布拉格的塔上。如图: 根据《岩心钻探规程DD2010-01》编写 第三节单孔钻探技术设计 一钻进方法和钻具组合 为了达到理论的钻探效果,不考虑其经济因素,只考虑地质上及钻进技术等方面因素,达到最优的钻进规程我们采用了金光石钻进,并用绳索取心的方法。 二钻孔结构设计 本区为煤炭地质勘探,勘探煤层厚度及其他特征,根据准格尔旗综合柱状图:设计孔深1400米,采用金刚石钻进,地质剖面包括以下层位:(1)0至10米为可钻性为1级的第四纪的冲击层及卵石层,该段全漏水不循环,需下套管;(3)10至1080米为可钻性1至6级的稳定砂岩为主(4)1080至1400 要求地质取样,主要煤层和灰岩,(5)地质取样要求以59mm终孔。试确定该钻孔结构。[分析]从已知条件,自160米至终孔适于一径到底,不下套管;分析地质剖面,该钻孔下孔口管和一层套管即可;为封闭漏失层,套管下放深度 为20-30米,管鞋伸进稳定层5至10米,套管直径为73mm,因此该孔段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定向井钻井参数设计

定向井钻井参数设计 刘嘉 中石油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技术公司 摘要: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剧增,造成了对能源的巨度消耗。这迫使人类去寻找更多的能源来满足这样的消耗,而石油便是其中之一。在脚下的土地中,蕴含着大量的石油能源需要去勘探,这边需要有先进的开采技术,若是因开采方式的不当而造成对能源的大量浪费,便是得不偿失了。 一、定向井钻井技术概述 定向井技术是当今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也是如今使用的越来越频繁的技术。采用定向井技术开采石油,不仅可以在地下环境条件的严格限制下经济而有效的开发石油资源,在大幅度提高油气产量的同时,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是一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的技术手段。 1.定向井:定向钻井是使井眼沿盂县设计的井眼轴线(井眼轨迹)钻达预定目标的钻井过程。 2.定向井的分类:按照井型的不同,可将定向井分为常规定向井(即最大井斜角在60°以内的定向井)、大斜度定向井(最大井斜角在60°到90°之间,也成为大斜度井)、水平井(最大井斜角保持在90°左右的定向井)、分支井、联通井。 二、定向井的设备介绍 1.泥浆马达:以泥浆作为动力的一种螺杆状的井下动力钻具,主要由旁通阀总成、马达总成、万向轴总成、驱动轴总成和放掉总成等部分组成。 2.扶正器:在钻井过程中起支点作用,通过改变其在下部钻具中的位置可以改变钻具的受力状态,从而达到控制井眼轨迹的目的。 3.非磁钻铤:在钻具组合中使用非磁钻铤可以有效的放置由于钻具本身所带来的磁干扰,减少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使测量结果真实、有效。 4.浮阀:一个用来防止泥浆倒流损害井下工具及防止钻头水眼被堵的工具。 5.定向接头:为定向仪器提供稳定性的工具,便于准确了解马达等井眼下工具的方向,从而能够为下不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三、定向井参数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读书报告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并且油气成藏,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成因及特征,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述,为生、储、盖、运、圈、保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富集;构造;地层 0 前言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地处扬子板块西缘,为一北东向呈菱形的构造盆地,是典型的沉积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与周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齐岳山和大娄山及大凉山组成盆山结构[1],内部则有以华蓥山为主的北东向雁列状山脉,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9×104km2。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油气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众所周知,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和发展对油气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控制作用。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2]。四川盆地富含油气,并且油气成藏,即油气从分散有机质生成后还有运移和聚集过程。生、储、盖、运、圈、保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因素[3]。四川盆地油气富集与其地质因素密不可分。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是古特提斯对中国板块施加压力环境下发育起来的大型不对称箕状压性断陷盆地。从晋宁运动到喜玛拉雅运动盆地定型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主要有:①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②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玄武岩大量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③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④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种拉张-过渡反转-挤压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四川盆地这种叠合盆地更为明显。在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上,从边缘向刚性地块中间,出现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古隆起边缘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