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知所措。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正面激问式。就是平常所说的“激将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提问的注意事项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除了突发事件要靠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外,对非突发事件采访前,作为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考虑好向被采访对象提问什么,在采访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时,尽管一时难以弄懂深奥的专业知识,但最基本的一些术语或行话应有所了解,否则采访也难以到位。如果有可能,应该详细列出提问的问题,特别重要的采访更应列出采访提纲,并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出应对措施,以防“卡壳”陷入被动。例如,对于出租车“套牌车”问题,如果记者在事先不懂何为“套牌车”,也不做任何了解就向有关部门什么是套牌车,不仅浪费时间不说,记者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会被别人打上问号。提问要简洁通俗,要具体。试想,被采访对象连记者提问的问题都没听明白,他的回答又怎么能够令人满意。有时,提问的问题过于笼统,或不着边际,令被采访对象也难以回答,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的现象。特别是有的被采访对象,尽管讲不到点子上,但侃侃而谈的劲头不小,如果没有抓住核心问题的明确提问,很容易导致采访“跑题”、“偏题”。另外,在采访结束时,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最后复述或征求一下被采访对象的意见,一方面确认一下,另一方面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以便于被采访对象补充、解释。提问,就像出租车司机离不开方向盘一样,是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提问技巧进行有效的采访,才有可能在新闻报道中写出到位的稿件,才能实现新闻采访的目标。

浅谈采访中如何提问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

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提问采访的基本

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式的。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明确,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要和蔼求教。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四要积极引导。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要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对方才会把内容和盘托出。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六要语气平和。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为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记者在提问时注重语气的平和,首先与对方造就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回答干脆,畅所欲言。七要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这就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

盲目、急躁,死板生硬。八要态度热情。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要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气氛。这样才会及时切入正题,采访到较多的新闻素材。

其次怎样去观察呢?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全面真实地掌握事实的真相,必须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进攻。观察采访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对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征点,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范围就更广阔了,诸如花草树木、建筑设施、生活什物以及临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等无奇不有。但观察的方法和重点一般不外以下三种:一是观察形态。无论是天然的风景,还是人工的静物都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大小、一定的气势,这些都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观察重点。二是观察自然环境中静物的质。这里包括静物的质地和质感。质地是指静物的结构性质,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桌是木质结构等等。再就是要注意观察静物质感,比如铁是凉的,棉花是软的,石头是硬的等等。只有全面观察并掌握了静物的质地和质感,描摹出来的静物,才会逼真,犹如伸手可触到实物一般。这样的作品会更形象、更生动,甚至赋静物以感情,让静物现出精、气、神,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效。

如何写人物采访稿,人物采访提纲的基本方法

如何写人物采访稿,人物采访提纲的基本方法 很多小伙伴喜欢写人物稿,但是人物稿看似上手容易,想写好却是一条比任何类型文章都要难的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拾遗的人物稿是非常精彩的,他们收稿标准也相当高。据了解,拾遗写一篇饱满的人物稿,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都是常事,那么想要攻下人物稿,写出一篇让读者拍案叫绝的文章,到底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决定一篇人物稿是否精彩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稿件不出彩,很大的可能性是人物本身就不够出彩。如果人物本身就非常有话题度和传播度,那么相应的稿子也会非常具有传播力。 所以,当你找到一个人物之后,多问问自己,你为什么选这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你选他的理由是什么?他身上有哪些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

如果你说服不了自己,说服不了别人,那这个选题就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第二,搜集素材。 比如,我们写一个古代人物,就需要按照上面说的,首先去查阅大量资料,你要能做到对这个人物的事迹相当了解,再从中拎出一条主线,把这个人物串起来。 我们写一个现代人物,就需要去做采访,观察细节,挖掘故事,除了采访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还要去采访跟这个人物相关的“当事人”,从侧面了解你要写的这个人物,直到你对这个人物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总是感觉比较容易?原因是,在你所有的写作对象中,你的父母是你最熟悉最了解的,他们的素材你积累了几十年,所以了然于胸,同时你对他们有感情,所以在情绪上能够代入进去。 我们如果写一个人物,不妨把它当作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一样去了解,你对他如数家珍,对他有深刻的观察和了解,对他的很多细节都能挖掘出来。 那么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素材呢?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新闻,首先要知道采访什么,也就是说应有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但是很多刚刚进入校园新闻宣传部门的人都会问,不知道问什么问题。对于新闻采访还显得很陌生。校园新闻采访和写作相对于外面的正规媒体显得单纯和简单得多。 新闻采访又分为三个阶段:采访前、采访过程中、采访以后。在这里我主要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和感受吧。 采访前 作为一个校园记者很多时候有很多的新闻信息都是靠别人提供和指导老师安排,然后才会开始之后的一系列工作。 一对消息来源追问 1、消息来自何人何处 2、谁是负责人 3、如何联络,将具体的联系方式合适清楚。 4、判断有无新闻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那些常规发生,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必要去关注。 5、有没有新闻画面,得到信息源以后判断是否需要新闻图片,即使的和摄影记者沟通,保证新闻报道减少漏洞出现。 二了解背景材料 事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要人物大体是什么样的人物;还牵涉哪些相关的事件等。可以找到重要的知情人问询,可以打电话到相关的单位了解,上网查询一些相关的资料。例如,我校某位同学省委奥运会志愿者,在采访前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了解,并对奥运志愿者选拔等知识了解,以备不时之需。 三制订采访计划,列提纲 采访哪些人?先采访谁?后采访谁?新闻稿写多少字?写成消息,还是通讯?要采访几天?采访中要涉及哪些问题?有了这个路线图,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清采访目标,理清采访思路,一步一步完成采访任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要想一下,你对这个事情你比较关注什么?) 作为一名新手,第一次采访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做一份采访提纲比较必要。一方面避免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心里有底,控制主动权。 采访前这些准备都做好了,就是电话联系被采访者越见面时间和地点。在这个采访前过渡到采访过程中的这个阶段,也就是在去见被采访对象之前我们还有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注意细节: 1、合适的着装,并不需要太刻意,但是穿着背心和拖鞋就不合适。 2、工作证,佩戴好工作证让人显得更加专业,更让人信服。 3、录音工具,MP3之类的东西,避免因为初次采访紧张而遗漏重点信息。 4、采访提纲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浅谈人物采访中用光与构图的拍摄技巧

浅谈人物采访中用光与构图的拍摄技巧 摘要:电视构图的完美,可以反映一个摄影记者基本功的扎实与不足。电视人物采访时主要是抓住人物的神态,以及被摄体与陪体、背景、光线等的合理安排,以及画面中人物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恰到好处。电视采访中人物拍摄的构图与技巧应用使的电视画面具有了艺术的美感。笔者探讨电视采访中人物拍摄的构图、用光方面的技巧。 关键词:人物采访;构图;用光;技巧 一、光线对被摄人物的影响 光线有冷暖、角度、明暗、顺逆的变化,人物在不同的光影中可以刻画不同的心里特征、表现被摄体的造型效果,因此,合理的利用和规避光线,对于拍摄人物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自然光中,光线的色温、角度等都是有机联系与常态变化的,熟悉了解色温与光线角度的变化常识,对于刻画人物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了光的规律以后我们还可以合理的加以调整与改变,以便于为我们拍摄利用。 日出与日落时分色温较低,暖色调的色彩可以反映强烈的生活气息,很多带情感类的人物拍摄可以用到此种光线。日出后两小时与日落前两小时,光比合适,非常适合被摄人物的采访。中午顶光,明暗反差强烈,容易在人物面部形成浓重的阴影,不适合人物面部的良好表现,但可以刻画一些反映人物刚毅、阳刚之气。如果采访人物中碰到类似自然光,采取的办法一是规避,寻找合适的场景或遮挡物;二是利用反光板等辅助设备调整光比。前侧光(三角光)是采访人物时

常用的光线,可以刻画人物的立体感。逆光的运用往往是为不表现人物特定形象时的表现手法,在大场景中可以表现画面的纵深。阴天散射光缺乏立体感,但女性人物的拍摄还是可以较好的利用此光线。 在室自然光的人物拍摄时,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房间四周窗户射进来的光线,尽量使人物安排在有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都能满足的光照位置,光比可以利用窗帘的遮挡、被摄体所处光线位置的远近来得以调节,这样拍摄的人物就富有立体感及空间感。 人物的不同表现方式可以通过构图、色彩、运动、明暗、形状、动感等来表达,总的来讲,对比、节奏、趣味中心的设置可以根据你在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人物的特点以及节目容来安排设计,这涉及到拍摄者的基本常识及艺术修养。 二、构图对被摄人物的影响 采访被摄人物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被采访人物的性格、爱好、习惯、身高、修养、社会阅历及地位、受教育程度等,了解了被采访者,才能在拍摄时根据容紧扣主题,使人物在电视画面中表现的生动、形象。 在投拍人体的情况中,必须要关注图像的水平状况。许多人在运用摄像机的情况中总是观察云台上的水平仪是否调节至水平状况,实际上在现实的运用环节里,只是观察云台上的水平仪是不行的,也需要使用寻像器进行观察镜头是否确实位于水平方位了,因为水平仪观察的是绝对水平,然而人们的图像里水平是一种相对水平。由于人们并非在投拍海平面,却是在投拍人体,所以被摄人物在镜头里一定要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9-08T18:27:20.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乌日古玛拉[导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为了确保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在新闻采访中不仅对新闻采访地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新闻工作者也运用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顺利进行交流,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大大地促进采访者的效率和提高。本次论文也为新闻采访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闻采访中避免出现失误。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一、采访要多方准备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流失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让采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技巧。但如果是内向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采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采访者提问出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采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采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才适得起反。一旦采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对采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采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点,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对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对采访者进行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在进行对采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要表达明确,从而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对基本的要求和条件。新闻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上,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者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谈如何让采访者尽快进入采访状态

谈如何让采访者尽快进入采访状态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如何能让被采访者尽快进入采访状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探讨。 标签:新闻采访;采访者;准备工作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如何能让被采访者尽快进入采访状态,是决定一条新闻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采访过程中,运用多种采访技巧,能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和有价值的资料,也能够让被采访者尽快了解你的采访思路,从而配合记者完成好采访工作。采访就是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来获得各方面的新闻线索,本文就是从访前准备,到亲近被采访者来说明采访工作就是来源于生活,平淡真实的表达被采访者所经历的事件,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完成好采访任务,呈现出色的新闻作品。 报道思想的明确和新闻线索的获取,并不意味着采访活动的顺利,更不意味着采访目的的实现。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复杂的意志行动,还包括记者头脑中对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采访活动的计划拟定和方法的选定,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经历这一过程,采访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前文字材料的准备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认为准备还应该分为采访前文字材料的准备和采访问题的准备。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由于条件所限,往往非常短暂,而为了这短暂的战斗,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采访前,需要研究这个事件和这个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都说记者是多面手,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就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我在采访一位版画教师时,为了使采访更加深入,能够了解版画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版画的发展过程,我就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版画知识,知道版画的制作过程,知道了在深圳宝安区还有一个观澜版画村,也了解了版画有许多种类。她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所以面对镜头的时候非常紧张,总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我访前所做的准备在采访时就和她有了共同语言,我们从国内外知名的版画家聊起一直到垦区指导过她的版画教师,让她不再紧张,和我自然的交流起来,采访工作也就非常顺利的完成了。

访谈法种类和注意事项

访谈法种类和注意事项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的交流活动,是一种通过访谈者与被调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获得调查资料的调查方法。 访谈调查与日常交谈不同:第一,访谈比日常交谈更有目的性。日常交谈的目的更加宽泛,而访谈调查的目的比较单一,即从访谈对象那里了解一定的情况和获得信息为目的。第二,交谈双方在关系上不同。日常交谈是一种比较平等的人际关系,而研究性的交谈,构成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研究者控制交谈的内容、方式以及信息的类型和容量,一般是研究者提出问题,被研究者回答。 访谈法的种类: 按照访谈的结构,可把访谈分为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按照访谈的正式程度,可将访谈分为正规访谈与非正规访谈,按接触方式,正规访谈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按受访者的人数,可以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杨威,2001(4)〕 访谈法的适用范围 (1)访谈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访谈法是一种通过沟通而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它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且可以了解过去和外地曾经发生过的社会现象;不仅可以采用标准化的访谈方式进行定量研究,而且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访谈方式进行定性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被访谈者的主观动机、感情、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可以了解被访谈者的各种行为、事实方面的客观问题;不仅可以获得访问提纲所涉及到的信息,有时还可以得到一些超出提纲范围的被访问者的自发性回答的意外资料。因而,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谈调查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2)访谈法适用于多种被访谈者。访谈法不仅适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而且对于一些文盲、半文盲等文化程度较低的被访谈者,通过直接的访谈交流也可以取得满意的调查结果。同时,对一些特殊的访谈对象如盲人等,也可以采用访谈法。一般说来,只要没有语言表达障碍,无论什么人都可能作为被访对象。在这一点上,访谈调查具有问卷调查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访谈法比较适用于小范围内的调查。访谈法由于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大规模的访谈调查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单位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法等结合使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做好新闻工作基础。本文首先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三个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判断采访对象、营造认同效应、善于引导主题、全力投入采访四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成功率,圆满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标签: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牢记新闻采访三个要点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采访对象,二是采访方式,三是采访目的。 首先,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采访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员工,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情况采取合适的采访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记者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记者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不同。 第三,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既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否则被采访对象将会感到迷惑不解,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三点,是新闻采访中最基本的技巧。具体来说,采访技巧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熟练掌握运用采访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提问的分类: 1. 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 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采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特殊调查研究工作。记者要想做出一篇生动丰富的报道,需要不断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新闻采访中的技巧。 标签:新闻采访;方式手段;技巧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新闻采访的方式与手段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它们的重要性。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新闻采访的技巧浅谈一些看法。 一、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要搜集与采访相关的资料。其次,要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检验一下记者准备的问题,看看你听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回答。 二、注重第一印象与“最初效应” 采访活动中,随着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受访者的心理必然发生“最初效应”,根据记者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我国新闻学的代表人物邵飘萍就非常重视“最初效应”,他说:“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是迎合受访者的心理需要而制定的,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相貌衣着、言谈举止可以使采访对象产生好感和信任之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 三、熟练掌握采访的具体方式、技巧手段与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一种新闻实践活动,能将记者的职业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尤其是一线记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便在新闻采访时极大地掌握信息量,而这就和记者采访的具体方式以及技巧有关。 (一)采访具体方式是指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在采访过程中,一系列行为方式的顺序排列、过度、组合能否达到协调统一,依赖于记者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包括等候采访、跟踪采访、隐性采访、同步采访、体验采访等十余种,采访中通常需要将几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掌握。 在这几种方式中,比较难掌握的是调查采访以及跟踪采访。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西方记者把调查采访喻为侦探式采访。而跟踪采访的种类包括人物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和其他追踪采访。主要采用公开或不公开的手法,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将其曝光。20世纪90年代,

访谈法 深度访谈技巧

访谈法-----深度访谈技巧一对一访谈技巧 访谈法 一、什么是访谈 顾名思义,“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访谈的具体功用 (1)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 (2)了解受访者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耳闻目睹的有关事件,并且了解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意义解释; (3)对研究的现象获得一个比较广阔、整体性的视野,从多重角度对事件的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 (4)为研究提供指导,事先了解哪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追问,哪些问题是敏感性问题,需要特别小心; (5)帮助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建立人际关系,使双方的关系由彼此陌生变成相互熟悉、相互信任; (6)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量,因为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被公开了,因此有可能影响到自身文化的解释和构建。 (二)、访谈的类型 按结构分类: (1)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以及记录方式都已经标准化了,研究者对所有的受访者都按照同样的程序问同样的问题。 (2)半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通常,研究者事先备有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根据自己

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是,访谈提纲主要作为一种提示,访谈者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 (3)无结构型:这种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意义的解释,以及他们使用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 按照正式程度: (1)正规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和地点,正式就一定的问题范围进行交谈。 (2)非正规型:研究者根据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安排,在与对方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情形与对方交谈。 根据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接触的方式: (1)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坐下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2)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事先约好时间,通过电话等交通工具对对方进行访谈。 根据受访者的人数: (1)个别访谈:通常只有一名访谈者和一名受访者,两个人就研究的问题进行交谈 (2)集体访谈:可以由一到三名访谈者和六到十名参与者组成,访谈者主要协调谈话的方向和节奏,参与者自己相互之间就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访谈的次数: (1)一次性访谈:通常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收集事实性信息为主 (2)多次性访谈:通常用于追踪调查,或深入探究某些问题(特别是意义类问题),可以有一定的结构设计,逐步由浅到深,由表层到深层,由事实信息到意义解释。 二、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来说,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该尽量以受访者的方便为主。 研究者在与受访者初次接触时,还应该就访谈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与对方进行磋商。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