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如残积土坡积土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

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等类型。一定成因类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的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的土,在沉积形成后,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残积土

形成原因: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宽广的分水岭地带及平缓的山坡,残积土较厚。

工程特征:一般呈棱角状,无层理构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风化层(带),土的成分和结构呈过渡变化。

工程地质问题:

(1)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土层厚度、组成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均匀性差,孔隙度较大;

(2)建筑物沿基岩面或某软弱面的滑动等不稳定问题,原因原始地形变化大,岩层风化程度不一。

2.坡积土

形成原因:经雨雪水洗刷、剥蚀、搬运,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工程特征:具分选现象;下部多为碎石、角砾土;上部多为粘性土;土质(成分、结构)上下不均一,结构疏松,压缩性高,土层厚度变化大。

工程地质问题: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3.洪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挟带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洪积土体。山洪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流出沟谷口后,因水流流速骤减而呈扇形沉积体,称洪积扇。

工程特征:具分选性;常具不规划的交替层理构造,并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构造;近山前洪积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压缩性低;远山地带,洪积物颗粒较细、成分较均匀、厚度较大。

工程地质问题:洪积土一般可作为良好的建筑地基,但应注意中间过渡地带可能地质较差,因为粗碎屑土与细粒粘性土的透水性不同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沼泽地带,且存在尖灭或透镜体。

4.冲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河流的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堆积而形成,发育于河谷内及山区外的冲积平原中。根据河流冲积物的形成条件,可分为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征:古河床相土压缩性低,强度较高,而现代河床堆积物的密实度较差,透水性强;河漫滩相冲积物具有双层结构,强度较好,但应注意其中的软弱土层夹层;牛轭湖相冲积土压缩性很高、承载力很低,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三角洲沉积物常常是饱和的软粘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但三角洲冲积物的最上层常形成硬壳层,可作低层或多层建筑物的地基。

5.湖泊沉积物

形成原因:分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两类,湖边沉积物由湖浪冲蚀湖岸形成的碎屑物质在湖边沉积而形成的,近岸带多为粗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远岸带为细颗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心沉积物由河流和湖流挟带的细小悬浮颗粒到达湖心后沉积形成的,主要是粘土和淤泥,常夹有细砂、粉砂薄层。

工程特征:湖边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斜层理构造,近岸带土的承载力高,远岸带则差些;湖心沉积物压缩性高,强度很低;若湖泊逐渐淤塞,则可演变为沼泽,形成沼泽土,主要由半腐烂的植物残体和泥炭组成的,含水量极高,承载力极低,一般不宜作天然地基。

6.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可分为如下四类:

滨海沉积物: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组成,具有基本水平或缓倾的层理构造,其承载力较高,但透水性较大。

浅海沉积物:主要由细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学沉积物(硅质和石灰质)组成,有层理构造,较滨海沉积物疏松、含水量高、压缩性大而强度低。

陆坡和深海沉积物:主要是有机质软泥,成分均一。

海洋沉积物:在海底表层沉积的砂砾层很不稳定,随着海浪不断移动变化,选择海洋平台等构筑物地基时,应慎重对待。

7.冰积土和冰水沉积土

冰积土和冰水沉积土是分别由冰川和冰川融化的冰下水进行搬运堆积而成,其颗粒以巨大块石、碎石、砂、粉土及粘性土混合组成。一般分迭性极差,无层理,但冰水沉积常具斜层理。颗粒呈棱角状,巨大块石上常有冰川擦痕。

8.风积土

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颗粒主要由粉粒或砂粒组成,土质均匀,质纯,孔隙大,结构松散。最常见的是风成砂及风成黄土,风成黄土具有强湿陷性。

二、.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特殊土是指具有一定分布区域或工程意义上具有特殊成分、状态或结构特征的土。我国的特殊土不仅类型多,而且分布广,如各种静水环境沉积的软土,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湿陷性黄土,西南亚热带湿热气候区的红粘土,南方和中南地区的膨胀土,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多年冻土及盐渍土、人工填土和污染土等。

(1)软土:

软土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软土的分布

软土在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广泛,内陆平原和山区亦有分布。我国东海、黄海、渤海、南海等沿海地区,例如滨海相沉积的天津塘沽,浙江温州、宁波等地,以及溺谷相沉积的闽江口平原河滩相沉积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淮河平原、松辽平原等地区。内陆(山区)软土主要位于湖相沉积的洞庭湖、洪泽湖、太湖、鄱阳湖四周和古云梦泽地区边缘地带,以及昆明的滇池地区,贵州六盘水地区的洪积扇等。

(2)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或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颜色多呈黄色、淡灰黄色

或褐黄色;颗粒组成以粉土粒为主,粒度大小较均匀,粘粒含量较少;含碳酸盐、硫酸盐及少量易溶盐;含水量小,;孔隙比大,且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具有垂直节理,常呈现直立的天然边坡。黄土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和重新沉积而形成的为次生黄土。次生黄土一般具有层理,并含有砂砾和细砾。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64万km2,其中具有湿陷性的约27万km2,分布在北纬33°〜47° 之间。一般湿陷性黄土大多指新黄土,即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次生黄土,它广泛覆盖在老黄土之上的河岸阶地,颗粒均匀或较为均匀,结构疏松,大孔发育。

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

内在因素: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

外部条件: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

(2)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在同一地区,土的湿陷性又与其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压力大小。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固有特征有:

1)黄色、褐黄色、灰黄色;2)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mm)为主,约占60%;3)孔隙比e 一般在1.0左右,或更大;4)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例如: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5)具垂直节理;6)一般具肉眼可见的大孔。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征:

1)塑性较弱;2)含水较少;3)压实程度很差,孔隙较大;4)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但失水收缩交明显;5)透水性较强;6)强度较高,因为压缩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3)红粘土

红粘土的定义与形成条件

红粘土指碳酸盐岩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土,液限一般大于50%,上硬下软,具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经再搬运后仍保留红粘土基本特征,液限大于45%小于50%的土称为次生红粘土。

形成条件:

1)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大,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岩石的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

2)岩性:主要为碳酸盐类岩石,当岩层褶皱发育、岩石破碎时,更易形成红粘土。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红粘土主要为残积、坡积类型,也有洪积类型,其分布多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这种受形成条件所控制的土,为一种区域性的特殊性土。在我国以贵州、云南、广西分布最为广泛和典型,其次在安徽、川东;粤北、鄂西和湘西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山坡、山麓、盆地或洼地中,其厚度的变化与原始地形和下伏基岩面的起伏变化密切相关。

红粘土的成分特点

红粘土的粒度成分中,小于0. 005mm的粘粒含量为60%〜80%,其中小于0. 002 mm的胶粒占40%〜70%,使红粘土具有高分散性。红粘土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红粘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A12O3和Fe2O3为主,其次为CaO、MgO、K2O和Na2O。粘土矿物具有稳定的结晶格架,细粒组结成稳固的团粒结构,土体近于两相系且土中水多为结

合水。

1)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一是天然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以及塑性界限(液限和塑限)都很高,但却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二是各种指标的变化幅度很大。

2)红粘土的裂隙性与胀缩性

A.裂隙性:

处于坚硬和硬塑状态的红粘土层,由于胀缩作用形成了大量裂隙,且裂隙的发生和发展速度极快,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新挖坡面数日内便可被收缩裂隙切割得支离破碎,使地面水易侵入,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常造成边坡变形和失稳。

B.胀缩性:红粘土的胀缩性能表现为以缩为主。即在天然状态下膨胀量微小,收缩量较大,经收缩后的土试样浸水时,可产生较大的膨胀量。

3)红粘土中的地下水特征

红粘土的透水性微弱,其中的地下水多为裂隙性潜水和上层滞水,它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基岩岩溶裂隙水和地表水体,水量一般均很小。在地势低洼地段的土层裂隙中或软塑、流塑状态土层中可见土中水,水量不大,且不具统一水位。红粘土层中的地下水水质属重碳酸钙型水,对混凝土一般不具腐蚀性。

(4)膨胀土

膨胀土的分布

膨胀土是指含有大量的强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胀缩变形往复可逆的高塑性粘土。膨胀土的胀缩性会导致建筑物开裂和损坏,并造成坡地建筑场地崩塌、滑坡、地裂等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膨胀土的特征

(1)土体的现场工程地质特征

1)地形、地貌特征:膨胀土多分布于n级以上的河谷阶地或山前丘陵地区,个别处于i级阶地。

2)土质特征:颜色呈黄、黄褐、灰白、花斑(杂色)和棕红等色;多为高分散的粘土颗粒组成,常有铁锰质及钙质结核等零星包含物;近地表部位常有不规则的网状裂隙。

膨胀土的物理、力学及胀缩性指标

1)粘粒含量多达35%〜85%。2)天然含水量接近或略小于塑限,故一般呈坚硬或硬塑状态。3)天然孔隙比小,便其天然孔隙比随土体湿度的增减而变化,即土体增湿膨胀,孔隙比变大;土体失水收缩,孔隙比变小。4)自由膨胀量一般超过40%,而各地膨胀土的膨胀率、膨胀力和收缩率等指标的试验结果的差异很大。5)关于膨胀土的强度和压缩性。膨胀土在天然条件下一般处于硬塑或坚硬状态,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但会因干缩、裂隙发育及不规则网状与条带状结构等原因,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降低承载力,并可能使土体丧失稳定性。注意不能单纯从“平衡膨胀力”的角度,或小块试样的强度考虑膨胀土地基的整体强度问题。同时,当膨胀土的含水量剧烈增大或土的原状结构被扰动时,土体强度会骤然降低,压缩性增高。

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及其评价

主要内在因素:土的粘粒含量和蒙脱石含量、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密实度及结构强度等。主要外部因素:引起地基土含水量剧烈或反复变化的各种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建筑物地基不同部位的日照、通风及局部渗水影响等。

膨胀土建筑场地与地基的评价,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膨胀土的分布及其胀缩性能、等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集聚和排泄条件,并按建筑物的特点、级别和荷载情况,分析计算膨胀土建筑场地和地基的胀缩变形量、强度和稳定性问题,为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

他工程设施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5)填土

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填的土。填土在堆填方式、组成成分、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一般的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工作中,如何正确评价、利用和处理填土层,将直接影响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填土可划分为素填土、杂填土、冲填土及压实填土四类。

1)素填土

由碎石、砂土、粉土或粘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填土。

素填土作为地基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如下:

1)素填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2)素填土地基的不均匀性。2)杂填土

杂填土为含有大量杂物的填土,如建筑垃圾土、工业废料土、生活垃圾土等。以生活垃圾和腐蚀性及易变性工业废料为主要成份的杂填土,一般不宜作为建筑物地基;对以建筑垃圾或一般工业废料主要组成的杂填土,采用适当措施处理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地基。

利用杂填土作为地基时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如下:

1)不均匀性:颗粒成分、密实度和平面分布及厚度的不均匀性;

2)工程性质随堆填时间而变化;

3)结构松散、干或稍湿的杂填土一般具有浸水湿陷性;

4)含腐殖质及水化物问题。

(3)冲填土(吹填土)

冲填土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沉积土,即在整理和疏浚江河航道时,有计划地用挖泥船,通过泥浆泵将泥砂夹大量水分,吹送至江河两岸而形成的一种填土。在我国长江、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两岸,都分布有不同性质的冲填土。

冲填土的工程特性如下:

1)冲填土的颗粒组成和分布规律与所冲填泥砂的来源及冲填时的水力条件有关系。2)冲填土的含水量大,透水性较弱,排水固结差,一般呈软塑或流塑状态。

3)冲填土一般比同类自然沉积饱和土的强度低,压缩性高。

三、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其他因素

1.矿物成分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

可溶盐,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的实质是:溶解后使土的粒间连接减弱,增大土的孔隙性,降低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大其压缩性。

粘土矿物,是主要的次生矿物,是组成粘粒的主要矿物成分。大多具有由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两个基本单位所组成的层状结晶格架。根据不同结晶格架,可形成很多种类的粘土矿物,其中分布较广且对土性质影响较大的是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或水云母)三种。高岭石晶层之间连结牢固,水不能自由渗入,故其亲水性差,可塑性低,胀缩性弱;蒙脱石则反之,晶胞之间连结微弱,活动自由,亲水性强,胀缩性亦强;伊利石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有机质,有机质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的实质是它比粘土矿物有更强的胶体特性和更高的亲水性。

2.毛细水的工程地质意义

(1)毛细压力促使土的强度增高;

(2)毛细水上升接近基础底面时,增大基底附加应力,增大建筑物的沉降;

(3)当地下水埋深浅,由于毛细管水上升,可助长地基土的冰冻现象;地下室潮湿;危害

房屋基础及公路路面;促使土的沼泽化;(4)腐蚀管道和混凝土。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如残积土、坡积土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等类型。一定成因类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的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的土,在沉积形成后,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 残积土 形成原因: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宽广的分水岭地带及平缓的山坡,残积土较厚。 工程特征:一般呈棱角状,无层理构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风化层(带),土的成分和结构呈过渡变化。 工程地质问题: (1)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土层厚度、组成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均匀性差,孔隙度较大; (2)建筑物沿基岩面或某软弱面的滑动等不稳定问题,原因原始地形变化大,岩层风化程度不一。 2. 坡积土 形成原因:经雨雪水洗刷、剥蚀、搬运,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工程特征:具分选现象;下部多为碎石、角砾土;上部多为粘性土;土质(成分、结构)上下不均一,结构疏松,压缩性高,土层厚度变化大。 工程地质问题: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3. 洪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挟带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洪积土体。山洪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流出沟谷口后,因水流流速骤减而呈扇形沉积体,称洪积扇。 工程特征:具分选性;常具不规划的交替层理构造,并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构造;近山前洪积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压缩性低;远山地带,洪积物颗粒较细、成分较均匀、厚度较大。

土的物理性质及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1.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土 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 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成的沉积物。 §2-1 土的组成 一、土的组成?? ? ??孔隙中的水液气体 气冰土颗粒 固::: 土中颗粒的大小、成分及三相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出土的不同性质,如干湿、轻重、松紧、软硬等。这就是土的物理性质。 二、土的固体颗粒 (一)土的颗粒级配 1.土颗粒的大小直接决定土的性质 2.粒径——颗粒直径大小 3.粒组——为了研究方便,将粒径大小接近、矿物成分和性质相似的土粒 归并为若干组别即称为粒组。 粒组的划分: 漂石 粘粒 4.颗粒级配——土粒的大小及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 来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的测室方法:——筛析法 比重计法 试验成果分析: ①颗粒级配累积曲线(半对数坐标) 见P17 图1-10 分析?? ?级配良好不均匀 粒径大小接近 曲线陡 级配良好不均匀粒径大小悬殊曲线平缓 ②不均匀系数(C u ) 1060u d /d C = ?? ?<>级配不良级配良好5 C 0C u u 式中:d 60——当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时,该粒径称为限 定粒径d 60。 d 10——当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时,相应的粒径称 为有效粒径d 10。

③曲率系数(C c ) 60102 30 c d d d C ?= 式中:d 30——当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30%时的粒径用d 30表 示。 C c ——曲率系数,它描写的是累积曲线的分布范围,反映曲线的整体 形状。 C c =1~3时 级配良好 (二)土粒的矿物成分 漂石、卵石、砾石等粗大土粒的矿物成分以原生矿物为主。(与每岩相同) 砂粒的矿物成分大多为母岩中的单矿物颗粒。如石英等。 粉粒的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 粘土矿物由两种原子层构成,主要类型?? ? ??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粘土矿物的特点:细小、亲水性强,吸水膨胀,脱水收缩。 二、土中的水和气 (一)土中水? ? ? ??? ???????毛细水重力水自由水弱结合水强结合水结合水 1. 结合水 ——指受电分子吸引力吸附于土粒表面的土中水。 几万大气压 吸收力达几千极性分子水负电 土粒~? ?? -- 见P19 图1-13 (1)强结合水 ——指紧靠土粒表面的结合水。 特征:没有溶解盐类的能力,不传递静水压力,只有吸热变成蒸汽时才能移动。 物理指标:容度~cm 3 固体状态 冰点-78℃ 砂土吸 度占土粒质量1%、粘土17%。 特点:极大的粘滞度,弹性和抗剪强度。

土质学与土力学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土的形成 一、土和土体的概念 1.土(soil) 地球表面30-80km厚的范围是地壳。地壳中原来整体坚硬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固体矿物、水和气体的集合体称为土。 土是由固体相、液相、气体三相物质组成;或土是由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和有机质(腐殖质)相四相物质组成。 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不同性质的土。风化作用有下列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体”(soil mass) 土体不是一般土层的组合体,而是与工程建筑的稳定、变形有关的土层的组合体。 土体是由厚薄不等,性质各异的若干土层,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组合在一起的。 二、土和土体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表面广泛分布着的土体是完整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而瓦解的碎块或矿物颗粒,再经水流、风力或重力作用、冰川作用搬运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成各种类型的土体。 再搬运过程中,由于形成土的母岩成分的差异、颗粒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又进一步发生变化,并在搬运及沉积过程中由于分选作用形成在成分、结构、构造和性质上有规律的变化。 土体沉积后: a.将经过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变化,即成壤作用,形成土壤(1)靠近地表的土体 b. 未形成土壤的土,继续受到风化、剥蚀、侵蚀而再破碎、 再搬运、再沉积等地质作用。 (2)时代较老的土,在上覆沉积物的自重压力及地下水的作用下,经受成岩作用,逐渐固结成岩,强度增高,成为“母岩”。 总之,土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就是土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由于不同的作用处于不同的作用阶段,土体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土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成因类型 (一)土的基本特征 从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土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土是由许多矿物自然结合而成的。它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过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作用后形成各类土的形成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方式不同,各种矿物在质量、数量和空间排列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工程地质性质也就有所不同。 2.土是相系组合体 土是由三相(固、液、气)或四相(固、液、气、有机质)所组成的体系。相系组成之间的变化,将导致土的性质的改变。土的相系之间的质和量的变化是鉴别其工程地质性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们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土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表层的最新沉积物,未经胶结成岩,常称为松散土 一、土的分类 土的颗粒分组:《铁路工程岩石分类标准》 按颗粒级配,土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粘性土按土的成因,土分为残积土、坡积土、冲积土、淤积土、风积土、崩积土等特殊土是具有特殊的成分、状态、结构特征,而且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特殊土分为黄土、膨胀土、软土、冻土、红粘土、盐渍土、填土。 二、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一)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的一种松散的特殊土。 黄土的特征: I. 颜色为淡黄、褐色或灰黄色; II.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约占有60%〜70%,—般不含〉0.25mm的颗粒; III. 含各种可溶盐,富含碳酸盐(CaCO3 ),可形成钙质结核(姜结石); IV. 孔隙多且大,结构疏松; V. 无层理,但有垂直节理和柱状节理。天然条件下能保持近于垂直的边坡; VI. 具有湿陷性。 具有(I~V )项特征的为标准黄土,只有其中部分特征的黄土叫黄土状土或黄土质土。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黄土的分布:黄土在世界上的分布面积达1300 万km2 ,我国的黄土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达64 万km2 ,比法国和瑞士的面积总和还要大。黄土最厚处约410m 左右,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村。在我国,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中游——陕、甘、宁、青及山西、河 南一带,其厚度各不相同。陕甘地区多厚100〜200m,薄处仅几公分。 黄土的分类: 1. 按生成年代分类 老黄土下更新世Q1 (午城黄土) 中更新世Q2 (离石黄土) 新黄土上更新世Q3 (马兰黄土) 全新世Q41 、 新近堆积的黄土:全新世Q42 2. 按生成过程分类:风积、坡积、残积、洪积、冲积等 3. 按塑性指数IP 分类 黄土质粘土IP> 17黄土质砂粘土7v IP<17黄土质粘砂土 1 v IP<7黄土质砂土IP<1 4. 按湿陷性分类 (1 )湿陷性:自重湿陷性非自重湿陷性 (2)非湿陷性 划分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 修筑的渠道与渠道平行的裂缝;管道漏水后管道断裂; 路基受水后局部严重坍塌;地基土很大的裂缝或倾斜 黄土的工程性质:黄土的粒度成分、比重和密度、含水量、透水性、压缩性、抗剪强度、湿陷性黄土的粒度成

土力学基础知识

土力学基础知识 1.1土的形成 土的性质:碎散性; 三相性; 天然性。 由于工程上遇到的土大多是第四纪的土,故此处重点研究第四纪土。 分类:(按搬运和堆积方式的不同)残积土和运积土。 残积土:定义:表层经风化作用破碎成为岩屑或细小矿物颗粒后,未经搬运,残留着原地的堆积物。 特征:颗粒粗细不均匀,表面粗糙,多棱角,无层理。 运积土:定义:风化作用形成的土颗粒受自然力的作用,搬运到远近不同的地点所形成的堆积物。 根据搬运方式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坡积土,冲积土,洪积土,海相沉积土,风积土,冰碛土,湖泊沼泽沉积土。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 三大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互相加强,形成了土。要进一步研究土,需要研究土的三相组成,物理状态和土的结构,并用适当的指标表示出来。 1.2土的三项组成 土是有固液气三项组成。 土骨架:固体部分形成的土的骨架。 非饱和土 土的骨架干土 饱和土 粒径级配分析方法: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部分。 水分法:粒径小于0.075mm的部分。 粒径级配曲线图

d10—小于该粒径的土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10%,也称有效粒径; d30—小于该粒径的土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30%; d60—小于该粒径的土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60%;也称控制粒径; 不均匀系数Cu=d60/d10; Cu越大,土粒越不均匀。 Cu>5,称为不均匀土;Cu<=5,称为均匀土; 曲率系数Cc=d30*d30/(d60*d10)。 Cc>3,缺少小颗粒,Cc<1,缺少大颗粒。 土粒级配良好的要求:Cu>=5,1<=Cc<=3.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土所拥有的总表面积。 液体物质 矿物质黏土矿物 土固态物质次生矿物无定形氧化物胶体 有机质可溶盐 气态物质 黏土矿物 硅片基本单位:硅-氧四面体 铝片基本单位:铝-氢氧八面体 依据硅片和铝片组合形式的不同,又分为高岭石,伊利石,蒙特石三种类型。 高岭石: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上下组叠而成。晶层之间由氢键连接,颗粒粗,亲水能力差。 O2-与O2-连接,亲水能力差。 含量最高的黏土矿物。 K+连接。亲水能力介于两者之间。 膨胀土含量较多。 比表面积As=∑Ai/m。 结晶水:存在于固体颗粒内部。重力水 土中水自由水:不受颗粒电场作用的水。 结合水:吸附在固体颗粒周围不能任意流动的水。毛细水 强结合水特点:密度比水大,排列紧密,具有固态性质,冰点低于0度,沸点高于100度。土中气:对土性质没有大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在工程地质学中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成为工程地质条件,以明确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成为矿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3.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4.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类。 5.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是岩浆化学成分的反应。岩浆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但对岩石的矿物成分影响最大的是SiO2.。根据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下面几类:酸性岩类(SiO2含量>65%),中性岩类(SiO2含量52%~65%),基性岩类(SiO2含量45%~52%),超基性岩类(SiO2<45%)。 6.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条件、产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将岩浆岩分为三大类:即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7.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8.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 9.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世”及“期”。 10.地壳分裂为板块的活动以及宇宙间引力的活动,使地壳产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拉张、挤压,引起各种断裂和褶皱构造,使地表起伏,故又称造山运动。垂直运动是长期交替的升降运动,引起大范围的隆起或凹陷,产生海陆变迁,亦称造陆运动。 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1.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产状。倾斜岩层的产状,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产状要素来表示的。 2.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3.背斜褶曲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向斜褶曲是岩层向下凹的弯曲。 4.断层的分类方法很多,所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情况,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三种。 5.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推断层: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6.断层的野外识别包括:地貌特征、地层特征和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 7.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行程的年代上也是顺次连接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8.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两个主要方面。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主要受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以及风化作用等控制。岩体是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质体,它包含有岩石块、层理、裂隙和断层等。

土力学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

1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 §1.1 土的生成 岩浆(magma tic rock))()(soil rock 土岩石风化作用冷却???→???→? 土是地壳表层的岩石长期经受风化作用和水流、冰川、风等自然力搬运、剥蚀及堆积作用而生成的松散堆积物。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 1物理风化:气温变化、机械破坏 特征:机械破坏、成分相同。 2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气、二氧化碳等化学作用。 特征:化学成分改变。 3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 特征:树根使岩石机械破坏,微生物使岩石成分改变。 二、土的沉积(soil sedimentation)类型 土的沉积类型:残积土(residual soil)、坡积土(slope wash)、洪积土(diluvial soil)、湖沼积土、海积土(marine soil)、冰川积土、风积土(Aeolian deposit)等。土的类型、土的成分、土的结构、颗粒大小、力学性质都有很大差别。 图1.1 残积土、坡积土及洪积土的形成 备 注 结合《工程地质》课程,介绍土的生成。 黑板板书,介绍土的沉积类型,增强学生印象。

表1.1残积土、坡积土及洪积土的形成及其特征 三、特殊土(special soil) 沿海地区的软土(soft clay)、黄土(loess)、膨胀土(expansive soil)、冻土frozen soil),区域性强。 四、土的沉积年代对土性质的影响 一般生成年代越久,上覆土层越厚,压得越密,化学作用或胶结作用越强,土得强度也越大,压缩性就越小,反之新近沉积的土质较松软,工程性质较差。 五、土的三相组成 土颗粒←固相水←液相空气←气相 §1.2 土的粒径组成和矿物成分 一、土的粒径(grain size)组成 1. 粒径(grain size):颗粒的直径 2. 粒组(fraction):大小相近的颗粒归为一组。 3. 颗粒级配:土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 备注 设问法介绍不同类型沉积土的特征。结合工程设计,介绍设计中遇到坡积土和洪积土地段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

土木工程地质

一、绪论 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地质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一门学问,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2.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关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和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3.地基:承受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 4.基础:是其下部的组成部分,又称下部结构。(基础将其承重传给地基) 5.地基承载力: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6.地基又分为持力层和下卧层。 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叫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土层叫下卧层 7.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包括: (1)地层岩性: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软弱夹层等; (2)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 (4)地表地质作用: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 (5)地形地貌: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具有不同特征。 8.工程地质问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1)地基稳定性问题:强度、变形; (2)斜坡稳定性问题:崩塌、滑坡; (3)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围岩塌方、地下水涌水; (4)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断层。 A.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复杂的地球体 B.研究方法:定性分析跟定量分析(做实验)相结合,具体的即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实验法结合。 C.建筑物广义包括房屋建筑跟构筑物(生产工艺所使用的建筑物) D.地震液化判断

二、地壳的物质组成 1.软流圈: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称软流圈。 2.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物质均为固态,称为岩石圈。 3.板块:岩石圈具有较强的刚性,分裂成许多块体,称为板块。 4.板块运动:板块驮在软流圈上随之运动,称为板块运动。也是构造运动发生的根源。 (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6.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7. 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密度、弹性跟挠性与延展性) 8.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叫解理 9.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10.石英:单晶,致密状或粒状集合体,无色透明,称水晶;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难风化。 11.方解石:玻璃光泽,硬度3,完全解理。遇冷稀盐酸强烈起泡,可溶于水。 12.斜长石:板状或板条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两组中等解理。 13.蒙脱石:土状或显微鳞片状集合体,白色或灰白色。具可塑性,遇水剧烈膨胀。 (三大岩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4.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由矿物组成。 15.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1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充填方式。(火成岩大多块状构造、沉积岩层状构造、变质岩片理构造) 17.火成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火成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结构:显晶质结构:是指岩石中的矿物全部为肉眼或放大镜能分辨的晶 体颗粒。 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均匀分布于岩石之中。 气孔与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代表岩类:花岗岩:花岗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结晶粒状深成岩,由石 英、长石、云母组成。 21.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 (1)碎屑岩: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沉积岩;(石英与长石含量之比可用来指示母岩受化学风化强烈的程度)(2)生物化学岩:经过化学沉淀并且有生物参与形成的沉积岩。

高等土力学

残积土(Qel):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堆积物。特性取决于母岩性质,矿物成份与母岩相差不大。界限不明显未经搬运,土体颗粒未被磨圆和分选,无层理构造,土体孔隙较大,均质性较差。坡积土(Qdl):风化物经雨水、雪水冲刷侵蚀、携带,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形成的沉积物。土质不均匀,厚度变化大。冲积土(Qal):由水流搬运堆积形成的土,发育在河流泛滥地或河漫滩地冲积物土的一种非地带性泛域土。洪积土(Qpl):由山区洪流搬运而堆积的碎屑土。常具不规则交错层理构造,如夹层、透镜体等。固结: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在外荷载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有效应力将增加,土体将被不断压缩,直至达到稳定,这一过程称为~。主固结(渗透固结):饱和粘性土在侧限条件下受压后,孔隙水逐渐排出,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至零,有效应力相应增加,这种由孔隙水的渗透引起的压缩过程称主固结。次固结(一维流变):在侧限压缩条件下,由于土的流变性而发生的压缩。单向固结:土体单向受压,孔隙水单向渗流的条件下发生的固结。固结度:在某一荷载作用下,经过时间t后土体固结过程完成的程度。平均固结度:在某一荷载作用下,经过时间t后所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该土层固结完成时最终固结变形量之比。固结系数:反映土的固结特性,孔压消散的快慢,与渗透系数k成正比,与压缩系数a成反比, k(1+e0)/(rwav)。加工硬化(应变硬化):正常固结粘土和松砂的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越来越慢,最后趋于稳定。加工软化(应变软化):在密砂和超固结土的试验曲线中,应力一般是开始时随应变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应力随应变增大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压硬性:土的变形模量随着围压提高而提高的现象。剪胀性:因剪应力引起的土体体积的膨胀或收缩的特性屈服:当应力达到某一状态时材料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塑形变形。屈服准则:可以用来弹塑性材料被施加应力增量后是加载还是卸载或是中性变载,即是否发生变形的准则。屈服准则用几何方法来表示即为屈服面(轨迹)。加载条件是使材料产生新的塑性变形的条件或者说使应力保持在屈服面或相继屈服面的条件。保证加载条件的准则称为加载准则。流动规则是关于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假定,用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向量的方向的规则(或者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各个分量间的比例关系)-塑性应变增量向量正交于塑性势面。所以也称为正交规则。塑性势面g与屈服面f重合(g=f),称为相适应的~;如果g≠f,即为不相适应~。在加载过程中,加载路径的变化会影响加载面的大小、形状以及加载面的中心位置甚至主方向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规律称为硬化规律或硬化模型。破坏:试样在一定应力状态及其他条件下失去稳定或产生过大的变形。灵敏度:原状粘土与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各向异性: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的性质,分为初始~和诱发~。原生各向异性:土体在天然沉积或由于堆积或填筑过程中颗粒呈现某种定向排列。次生各向异性:土体受荷后土体颗粒的位置和形态改变而形成,并且受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的影响。原生各向异性结构直接影响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抗剪强度。次生各向异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峰值强度和破坏是轴向应变值。验证方法:作一次圆柱试样的等压力压缩试验,比较实测轴向应变与体应变之比,若为1/3倍关系,则表示砂样具各向同性,否则就为各向异性。粘土和砂土的初始各向异性是由于什么原因?什么是诱发各向异性?由天然沉积和固结造成初始各向

土体工程 土的成因类型

土的成因类型 土是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物质,是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处于岩石、土相互转变轮回中某一阶段的产物。 除了火山灰及部分人工填土外,土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岩石的风化产物,或者未经搬运残留在原地、或者经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如流水、重力、风力、冰川等)搬运后再在适宜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的松散堆积物,都属于土。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其中淤积土的成因包括湖泊堆积、沼泽堆积和一部分河谷冲积、三角洲冲积、滨海堆积等。 不同成因类型的土通常是各自相应沉积地貌的组成物质,但对于一定的区域范围,由于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的地质作用往往并不是单一的,不同成因的沉积物按时间顺序交替沉积,从而造成土的成因类型复杂化。通常工程所涉及到的土,主要有下列各种基本成因类型。 (1)残积土 残积土是岩石完全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土。 残积土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颗粒较细、下部颗粒粗大,但由于后期雨水或雪水的淋滤作用,细小碎屑被带走,形成杂乱的堆积物。土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的岩性,可以是粗大的岩块,也可能是细小的碎屑。由于未经过搬运,其颗粒具有明显的棱角状,无分选,无层理。残积土的物质成分与母岩的岩性密切相关。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土主要由母岩碎屑或矿物碎屑组成,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土除含母岩成分外,还含有一些次生矿物。如花岗岩残积土中,长石常分解成黏土矿物,石英常破碎成细砂;而石灰岩残积土则往往形成为红黏土。 残积土的厚度取决于它的残积条件:在山丘顶部常被侵蚀而厚度

较小,山谷低洼处则厚度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块。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往往在很小的范围内,土的厚度变化很大。残积土具有较大的孔隙度,一般透水性较强,堆积在低洼地段的残积土常有上层滞水出现。 (2)坡积土 坡积土是山坡上方的风化碎屑物质在流水或重力作用下运移到斜坡下方或山麓处堆积形成的土。 坡积土的颗粒一般具有棱角,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搬运,往往成为亚角形;由于未经过良好的分选作用,细小或粗大的碎块往往夹杂在一起。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比较粗大的颗粒一般堆积在紧靠斜坡的部位,而细小的颗粒则分布在离开斜坡稍远的地方。坡积土中一般见不到层理,但偶尔也有局部的不太清晰的层理。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常具垂直的孔隙,结构比较疏松,一般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在水中易崩解。坡积土的物质成分多种多样,与高处的岩性组成有直接关系。 坡积土的厚度变化较大,从几厘米到一二十米。在斜坡较陡的地段厚度较薄,在坡脚地段堆积较厚。一般当斜坡的坡度愈陡,坡脚处坡积土的范围愈大。坡积土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坡积土堆积较复杂的地区,有时也形成上层滞水。 (3)洪积土 洪积土是山区高地上的碎屑物质由暂时性洪流携带至沟口或沟口外平缓地带堆积形成的土。 洪积土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分选性:离山区或高地较近的地方,洪积土的颗粒粗大,碎块多呈亚角形;离山区或高地较远的地方,洪积土的颗粒逐渐变细,颗粒形状由亚角形逐渐变成亚圆形或圆形;在离

岩土的工程分类及工程性质

岩土的工程分类及工程性质【教材解读】 一、岩土的工程分类 1.根据《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规定,土的基本分类按其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可划分为巨粒类土、粗粒类土、细粒类土。 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规定,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根据地质成因,土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根据粒径和塑性指数,土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碎石土又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超过总质量50%的土。砂土又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 粉土:粒径大于0. 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黏性土: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黏性土又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 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的分类方法,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4.根据土方开挖难易程度不同,可将土石分为八类,以便选择施工方法和确定劳动量,为计算劳动量、机具及工程费用提供依据。 (1)一类土:松软土。 主要包括砂土、粉土、冲积砂土层、疏松的种植土、淤泥(泥炭)等。坚实系数为0.5- 0.6,采用锹、锄头挖掘,少许用脚蹬。 (2)二类土:普通土。

主要包括粉质黏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粉土混卵(碎)石,种植土、填土等。坚实系数为0.6-0. &用锹、锄头挖掘,少许用镐翻松。 (3)三类土:坚土。 主要包括软及中等密实黏土,重粉质黏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黏土, 压实的填土等。坚实系数为0. 8-1.0,主要用镐,少许用锹、锄头挖掘,部分用撬棍。 (4)四类土:砂砾坚土。 主要包括坚硬密实的黏性土或黄土,含碎石、卵石的中等密实的黏性土或黄土,粗卵石,天然 级配砂石,软泥灰岩等。坚实系数为1.0-1. 5,整个先用镐、撬棍,后用锹挖掘,部分使用楔子及大 锤。 (5)五类土:软石。 主要包括硬质黏土,屮密的页岩、泥灰岩、白垩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石灰及贝壳石灰石等。 坚实系数为1.5-4. 0,用镐或撬棍、大锤挖掘,部分使用爆破方法。 (6)六类土:次坚石。 主要包括泥岩、砂岩、砾岩,坚实的页岩、泥灰岩,密实的石灰岩,风化花岗岩、片麻岩及正 长岩等。坚实系数为4.0-10. 0,用爆破方法开挖,部分用风镐。 (7)七类土:坚石。 主要包括石,辉绿岩,玲岩,粗、屮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石、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 澈风化安山岩,玄武岩等。坚实系数为10. 0-18. 0,用爆破方法开挖。 (8)A类土:特坚石。 主要包括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 岩、班岩、角闪岩等。坚实系数为18.0-25.0以上,用爆破方法开挖。 二、岩土的工程性能

《土的分类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习题答案

《土的分类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习题答案 一、填空題 1.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50007-2002)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OO2I-2OOI),作为建筑地基的土,町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2. 很据地质成丙,可把土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海积 土等。按堆积年代的不同,土町分为老堆积土、一般堆积圭和新近堆积土。 3. 分布在中国范I科内的黄土,从早更新世开始堆枳经历了整个第四纪,口前还未结束。形成丁早更新 世(Q1)的午城黄土和中更新世(Q2)的离石黄土.称为老黄土: 晚更新世(Q3)形成的马兰黄土及全 新世卜部()的次生黄土,称为新黄土;全新世上部()及近几十年至近百年形成的最新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 湿陷性黄土又町分为自垂湿陷性黄土和非自垂湿陷住黄土 5. 软土并非指某一特定的土,而是一类土的总称,一般包括软黏土、淤泥质土、淤诡、泥炭质土和泥炭 等。 6. 冻土根据其冻结时间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种。 7. 中国的多年冻土按地区分布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型多年冻土,另一类是高纬度型多年冻土。 二、名词解释 1. 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星超过总质星50%的土。 2. 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星不超过总质星50%的土,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

粒质星超过总质星50%的土。 3. 粉土:是指塑性指数小于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颗粒质星不超过总质星50%的土。 4. 黏性土:是指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 5. 人工填土: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堆填而形成的各类土。 6. 黄土: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松散堆积物。 7. 黄土的湿陷性:黄土在一启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井产生显若附加下沉的性质称 为黄土的湿陷性。 8. 软土:软土是指天然含水星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抗勢强度低的呈软塑~ 流塑状态的黏住 土,如淤泥等。 9. 膨胀土:彫胀土又叫胀缩土,裂隙黏土、裂土,具有较明显的膨胀性和收缩性的黏性土即称为 膨胀土。 10. 冻土:温度小于等于°C ,井含有冰的土层,称为冻土。 三、简答题 1. 土的分类方式有哪几种? 答: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按其内容、原则和适用范围,可槪括为一般分类、局 部分类和专门分类。 一般分类,几乎包括了全部有关的岩土,井考虑了岩土的主要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特征。这种全面的分类方法,有垂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局部分类,常根据一个或几个工程指标,仅对部分岩土逬行分类,如按粒度成分、塑性指数、膨胀住、压缩性或砂土的相对麼度逬行分类等。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如残积土坡积土

土工程地质性质 一、土成因类型特征 依据土地质成因, 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等类型。一定成因类型土含有一定沉积环境、含有一定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土, 在沉积形成后, 可能遭到不一样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原因改变, 而含有不一样工程特征。 1. 残积土 形成原因: 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原岩风化剥蚀后产物, 其分布关键受地形控制, 如在宽广分水岭地带及平缓山坡, 残积土较厚。 工程特征: 通常呈棱角状, 无层理结构, 孔隙度大; 存在基岩风化层(带), 土成份和结构呈过渡改变。 工程地责问题: (1)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 原因土层厚度、组成成份、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改变大, 均匀性差, 孔隙度较大; (2)建筑物沿基岩面或某软弱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原因原始地形改变大, 岩层风化程度不一。 2. 坡积土 形成原因: 经雨雪水洗刷、剥蚀、搬运, 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步移动形成堆积物, 通常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 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工程特征: 具分选现象; 下部多为碎石、角砾土; 上部多为粘性土; 土质(成份、结构)上下不均一, 结构疏松, 压缩性高, 土层厚度改变大。 工程地责问题: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3. 洪积土

形成原因: 碎屑物质经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临时性山洪急流挟带在山谷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洪积土体。山洪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沟谷口后, 因水流流速骤减而呈扇形沉积体, 称洪积扇。 工程特征: 具分选性; 常具不计划交替层理结构, 并含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结构; 近山前洪积土含有较高承载力, 压缩性低; 远山地带, 洪积物颗粒较细、成份较均匀、厚度较大。 工程地责问题: 洪积土通常可作为良好建筑地基, 但应注意中间过渡地带可能地质较差, 因为粗碎屑土与细粒粘性土透水性不一样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沼泽地带, 且存在尖灭或透镜体。 4. 冲积土 形成原因: 碎屑物质经河流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地段堆积而形成, 发育于河谷内及山区外冲积平原中。依据河流冲积物形成条件, 可分为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征: 古河床相土压缩性低, 强度较高, 而现代河床堆积物密实度较差, 透水性强; 河漫滩相冲积物含有双层结构, 强度很好, 但应注意其中软弱土层夹层; 牛轭湖相冲积土压缩性很高、承载力很低, 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 三角洲沉积物常常是饱和软粘土, 承载力低, 压缩性高, 但三角洲冲积物最上层常形成硬壳层, 可作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地基。 5. 湖泊沉积物 形成原因: 分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两类, 湖边沉积物由湖浪冲蚀湖岸形成碎屑物质在湖边沉积而形成, 近岸带多为粗颗粒卵石、圆砾和砂土, 远岸带为细颗粒砂土和粘性土; 湖心沉积物由河流和湖流挟带细小悬浮颗粒抵达湖心后沉积形成, 关键是粘土和淤泥, 常夹有细砂、粉砂薄层。 工程特征: 湖边沉积物含有显著斜层理结构, 近岸带土承载力高, 远岸带则差些; 湖心沉积物压缩性高, 强度很低; 若湖泊逐步淤塞, 则可演变为沼泽, 形成沼泽土, 关键由半腐烂植物残体和泥炭组成, 含水量极高, 承载力极低, 通常不宜作天然地基。

高等土力学复习要点——土的性质

土的性质 一.土的定义、土按成因分类、土的工程分类 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属第四纪沉积物。 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可将第四纪沉积物的土体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风积土及冰积土等。 土的工程分类:工程上是用某种最能反映土的工程特性的指标来进行系统的分类。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土的三相组成、土的物理状态和土的结构。GB5007一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将地基土分成六大类,即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二.岩石按成因分类、按风化程度分类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石按风化程度划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三类。 三.土的颗粒级配: 1.颗粒分析试验:分为筛分法和水分法二种。筛分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74mm粒组的土。水分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小于0.074mm的土。 2.颗粒级配曲线:综合上述筛分试验和比重计试验的全部结果,可以绘制如图所示的颗粒级配累积曲线。 3.颗粒级配曲线的应用:由土的颗粒级配曲线的坡度可以大致判断土的均匀程度。如曲线较陡,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不多,土粒较均匀,则级配不好;反之,如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悬殊,土粒不均匀,级配良好。 四.地下水 1.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毛细水,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在土中的渗透属于层流现象,遵循达西渗透定律。 2.渗透性:地下水通过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流动,土体可被水透过的性质。 3.达西渗透定律:水在砂土中的渗流速度与试样两端间的水头差成正比,而与渗流路径成反比。 其中i——水力梯度; k——渗透系数,即当i=1时的渗透速度,m/s; h1、h2——试样两端的水头; L——试样的长度,即渗流路径。 4.渗透系数k:单位水力坡降时的渗透速度。K值的大小与土的名称、土粒粗细、粒径级配、孔隙比及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常水头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头不变,即水头差为常数,这种试验方法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粗颗粒土,如中、粗砂等。 变水头试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水头始终在变化着,即水头差不为常数,这种试验方法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细粒土,如粘性土、粉细砂等。 5.动水力:也称渗透力,是指地下水在土孔隙中渗流时,渗流水对土骨架产生的压力, 它与土骨架对渗流水的阻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岩土的工程分类及工程性质

岩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教材解读】 一、岩土的工程分类 1.依照《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规定,土的大体分类按其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可划分为巨粒类土、粗粒类土、细粒类土。 2.依照《岩土工程勘探标准》(GB50021-2001)规定,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依照地质成因,土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依照粒径和塑性指数,土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碎石土又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粒径大于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砂土又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 粉土:粒径大于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黏性土: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黏性土又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3.依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GB50007-2020)的分类方式,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4.依照土方开挖难易程度不同,可将土石分为八类,以便选择施工方式和确信劳动量,为计算劳动量、机具及工程费用提供依据。 (1)一类土:松软土。 要紧包括砂土、粉土、冲积砂土层、疏松的种植土、淤泥(泥炭)等。坚实系数为~,采纳锹、锄头挖掘,少量用脚蹬。 (2)二类土:一般土。 要紧包括粉质粘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粉土混卵(碎)石,种植土、填土等。坚实系数为~,用锹、锄头挖掘,少量用镐翻松。 (3)三类土:坚土。 要紧包括软及中等密实粘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等。坚实系数为~,要紧用镐,少量用锹、锄头挖掘,部份用撬棍。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如残积土、坡积土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如残 积土、坡积土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等类型。一定成因类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的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的土,在沉积形成后,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 残积土 形成原因: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宽广的分水岭地带及平缓的山坡,残积土较厚。 工程特征:一般呈棱角状,无层理构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风化层(带),土的成分和结构呈过渡变化。 工程地质问题: (1)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土层厚度、组成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均匀性差,孔隙度较大; (2)建筑物沿基岩面或某软弱面的滑动等不稳定问题,原因原始地形变化大,岩层风化程度不一。 2. 坡积土 形成原因:经雨雪水洗刷、剥蚀、搬运,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工程特征:具分选现象;下部多为碎石、角砾土;上部多为粘性土;土质(成分、结构)上下不均一,结构疏松,压缩性高,土层厚度变化大。 工程地质问题: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3. 洪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挟带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洪积土体。山洪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流出沟谷口后,因水流流速骤减而呈扇形沉积体,称洪积扇。 工程特征:具分选性;常具不规划的交替层理构造,并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构造;近山前洪积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压缩性低;远山地带,洪积物颗粒较细、成分较均匀、厚度较大。 工程地质问题:洪积土一般可作为良好的建筑地基,但应注意中间过渡地带可能地质较差,因为粗碎屑土与细粒粘性土的透水性不同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沼泽地带,且存在尖灭或透镜体。 4. 冲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河流的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堆积而形成,发育于河谷内及山区外的冲积平原中。根据河流冲积物的形成条件,可分为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征:古河床相土压缩性低,强度较高,而现代河床堆积物的密实度较差,透水性强;河漫滩相冲积物具有双层结构,强度较好,但应注意其中的软弱土层夹层;牛轭湖相冲积土压缩性很高、承载力很低,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三角洲沉积物常常是饱和的软粘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但三角洲冲积物的最上层常形成硬壳层,可作低层或多层建筑物的地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