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真菌,其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由于多数担子菌没有明显的单倍体营养阶段,所以很少见到分生孢子繁殖,担子菌有两种类型的菌丝体,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倍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核的初生菌丝体,另一种是经过双核化而形成的每个细胞中有一对细胞核的次生菌丝体,常见的是后一种,担子菌菌丝体上锁状联合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担子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为担子菌的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中间残存寄主维管素组织形成的中轴,轴黑粉菌属(Sphaelotheca)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reiliana)

(三)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由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牲畜取食的病菌孢子经消化道消化后仍具有侵染力。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且侵染期较长(齐兆生,1995)。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一”不同的担孢子萌发后相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才具侵染力,侵入寄主幼苗生长锥,完成侵染过程,以侵染胚芽为主,根部侵染次之,在胚芽上,胚芽鞘侵染率高于中胚轴,根的各个部位均可侵染,以胚根感染率最高。冬孢子侵染玉米的适宜温度为2l一28℃,需较低或中等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缺氮时易发病。康绍兰(1995)等证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还可以从叶片侵入,引起局部黄斑症状,病菌在寄主的组织间或细胞内扩展,接种辰50d就可以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冬孢子。冬孢子能否顺利完成侵染则取决于寄主植物的抗性,土壤中的孢子数量与适宜的侵染时期的

温度和土壤湿度。

玉米从种子萌发到5叶期都可以侵染发病,但最适宜的时期是从种子萌

玉米丝黑穗瘸属于幼苗系统侵染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鉴定玉米是否发病。苗期主要采用幼苗褪绿斑点鉴定、质壁分离法、乳酚棉兰染色法鉴定。应用较多的是乳酚棉兰染色法。其方法主要是:拔取幼苗,水洗,剥去外叶,露出生长锥,自冠节下切留生长点,置于5%NaOH溶液中2-3min,稍加热,取出用清水洗5次,洗后再放入苯胺兰染色剂中染色5min,稍加热。染色后水洗一次,再置于乳酸液中加热5min使寄主组织褪色。取出已染色的材料成行列置于载玻片,滴加甘油一滴,加盖玻片并轻轻压下,在低倍镜下观察,菌丝被染成深兰色,寄主组织染成浅兰色(刘惕若,1980)。苗期鉴定用地少、省时,可快速鉴定寄主的抗病性。成株期鉴定主要是接种后在乳熟期进行田间调查,即于上一季节从典型病株上采集病穗,装布袋置通风干燥处越冬,播种前一周将病瘿上的菌粉抖落。用40目铜筛筛出冬孢子,按0.1%比率与细土混合配成菌土,播种时先播下种子,覆盖菌土1009,上面再覆田土。在乳熟期进行病株率调查,分级标准为高抗(病株率0—5.O%)、抗病(5.1-20.096)、感病(20.1-50.o%)和高感(50.1%以上)。优点是鉴定结果可靠,但用地量大,鉴定材料纯度要高,群体不少于50

株,同时需要在多

将病菌冬孢子用无菌水稀释,配成孢子悬浮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每视野冬孢子数量,直到稀释到每视野中有4-5个孢子,用200 u L移液枪吸取孢子悬浮液于PDA平板上,使其分布均匀后,在27—28℃条件下培养2d后,取出平板在显微镜下检查孢子萌发情况,挑取单孢置在另一PDA平板上,继续培养5d,转移到PDA斜面上保存菌种,备用。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目前关于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发生与流行规律、抗性遗传、品种资源抗性评价等方面。关于该病菌的生理分化及与生物学多态性的研究较少。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病菌的变异、致病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对该病菌的培养性状等生物学玉米丝黑穗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前3d均为黄白色颗粒状小点,以后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性状如菌落的颜色、光滑和黏稠与否(见表5—2和图版5一1),大多数菌株菌落黄白色,少数呈黑色或褐色。根据病菌的生长性状将其分为6组:1.菌落黄色、干燥,不光滑:包括菌株03—13、03~29、03 08、03—16、03-1l和03—27。2.菌落黄白色,光滑、黏稠:包括菌株03—20、03—25、03—26和03—07。3.菌落正面黄白色四周黑色,背面黄白色,四周黑色:包括菌株03一03、03—24、03—19、03~14和03—22。4.菌落黑色:包括03—23、03一12、03—17、03-04和03—01。5.菌落棕褐色:包括菌株03—18。6.菌落红褐色:包括菌株03-09和03—10,而二者的菌落形态恰好相反。

色素能力也弱,致病力强的菌株产生色素能力也相应强如菌株03—10菌落颜

色为红褐色,发酵液颜色为黑红色。说明病菌致病力强弱与其产生色素深浅

有一定相关性菌株致病性弱,其产生色素能力弱,菌株致病力强产生色素能力相应增强。

丝黑穗病菌有两个专化型,一个侵染玉米,另一个侵染高梁、苏丹草等。

侵染玉米的是丝轴团散黑粉菌[助orisoriu旧relianum(kuhn.)1angdon

&Fullerton]引起的。异名有Ustilago reiliana(kUhn.),Sorosporium

reilianum(kahn.)McAlpine Sphace]otheca reiliana(kUhn.)Cuton.

(张满良,1997)。

病菌冬孢子堆生在花序中,侵染整个花序,使之全部变成黑粉体,初宵

白色膜包围,后期包被膜破裂,露出黑褐色冬孢予球。幼时聚集呈球形,商

径约60—80Ism。成熟时散开,同时露出由寄主组织生成的很多细丝。不育细

玉米丝黑穗瘸是由丝轴团散黑粉(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冬孢子萌发产生粗而赢的,稍有分枝的先菌丝,通常是4个细胞,顶生或侧生担孢子,担孢子还以芽生方式再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也可直接产生分枝菌丝。在营养液中,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与先菌丝在一起,形成次生担孢予链。多数担孢子是单核的,但有时芽生的可能有2个或多个核,在萌发中也可能看到许多不规则的萌发方式(Hanna.w.F,1929)。

根据担子菌是否形成担子果,以及担子果是裸果型还是被果型等性状特点,将担子菌亚

门分为冬孢菌纲(Teliomyco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和腹菌纲(Gasteromycetes)三个纲。其中寄生性较强,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是冬孢菌纲的锈菌目的黑粉菌目,冬孢菌纲真菌一般认为是低等担子菌,没有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

1、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

(1)黑粉菌属(Ustilago)

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没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观察小麦散黑穗病(U.tritici)、玉米瘤黑粉病(U.maydis)和谷子粒黑穗病(U.crameri)的标本,注意受害部位及症状特点:取小麦散黑穗病菌制备片201镜检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

的形态。

(2)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

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孢子堆中间有由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形成的中柱,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观察玉米丝黑穗病(S.reillana)、高粱丝黑穗病(S.reiliana)、高粱散黑穗病(S.cruenta)和高粱坚黑穗病(S.sorghi)标本,注意症状特点,比较高粱三种黑穗病症状有何不同,挑取高粱或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制片,镜检其大小、形状、颜色及表面特征,另取高粱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

制备片204,观察冬孢子萌发的特点。

(3)团黑粉菌属(Sorosporium)

冬孢子堆多产生在花部,冬孢子集结成球,外面往往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着,成熟后呈粉状或颗粒状,观察高粱长粒黑穗病(S.enrenbergii)标本,注意为害特点,是否有长形囊状物形成,取高粱长粒黑穗病菌冬孢子制备片210,镜检由许多冬孢子组成的球形或卵

圆形的孢子球,注意外面是否有膜包围。

1.2.6 曲利苯兰酒精一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

参照Frye等的方法,并进行优化改进。将接种不同时间的叶片(即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在曲利苯兰一酒精乳酚油染色液(无水乙醇20 mL,苯酚10mL,83%乳酸10 mL,水10 mL,曲利苯兰10mg)中沸水浴10 min,再将染色后的叶片置于酒精乳酚油中沸水浴3 min,取出后置于饱和的水合三氯乙醛溶液中脱色过夜,然后置贮存液中备用。

1.2.8 显微镜观察

分别取上述贮存液中材料,以水为浮载剂,将叶片叶背朝上置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

曲利苯兰染色

曲利苯兰与菌体细胞质的特定组分结合而使菌体着色,染色时间为10 min(图2)。

用该法能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染色观察。如图2冬孢子在玉米叶片上(图2—1)萌发产生牙管(图2-2),牙管进一步生长形成先菌丝并产生担孢子(图2—3);担孢子产生的无侵染能力的单核菌丝经菌丝融合形成具有侵染能力的双核菌丝,并开始侵染叶片内部组织(图2—4);侵染菌丝侵入到叶片组织内部后,沿细胞壁或穿透细胞壁扩展(图2—5、2—6)。该法尤其适用于在组织细胞间隙扩展

及伸人细胞内的菌丝染色,其最大特点是寄主组织脱色彻底,呈浅蓝色。菌丝染色后为深蓝色,与背景反差大,便于观察。

2-1:冬孢子2—2、2—3:冬孢子萌发2-4:菌丝侵染2—5、2-6:菌丝扩展

a为冬孢子,b为牙管,C为先菌丝,d为担孢子,e为菌丝融合,f为侵染菌丝2-l:Teliospores 2-2,2-3:Teliospores germ 2-4:Infection hyphae 2-5,2-6:Expansion hyphae a.Teliospore b.Germ tube C.Promycelium d.Basidiophore e.Hyphae conjugation f Infection hyphae

图2 曲利苯兰染色丝轴团散黑粉菌

Fig.2 Staining of Sporisofium relianum with trypan blue

曲利苯兰是一种细胞质染色剂,能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染色。该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脱色和染色同步进行,组织脱色比较彻底,并且能对组织内扩展的菌丝进行染色。因此,是一种适合玉米丝黑穗病菌组织内染色的理想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

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真菌,其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由于多数担子菌没有明显的单倍体营养阶段,所以很少见到分生孢子繁殖,担子菌有两种类型的菌丝体,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倍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核的初生菌丝体,另一种是经过双核化而形成的每个细胞中有一对细胞核的次生菌丝体,常见的是后一种,担子菌菌丝体上锁状联合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担子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为担子菌的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中间残存寄主维管素组织形成的中轴,轴黑粉菌属(Sphaelotheca)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reiliana) (三)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由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牲畜取食的病菌孢子经消化道消化后仍具有侵染力。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且侵染期较长(齐兆生,1995)。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一”不同的担孢子萌发后相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才具侵染力,侵入寄主幼苗生长锥,完成侵染过程,以侵染胚芽为主,根部侵染次之,在胚芽上,胚芽鞘侵染率高于中胚轴,根的各个部位均可侵染,以胚根感染率最高。冬孢子侵染玉米的适宜温度为2l一28℃,需较低或中等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缺氮时易发病。康绍兰(1995)等证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还可以从叶片侵入,引起局部黄斑症状,病菌在寄主的组织间或细胞内扩展,接种辰50d就可以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冬孢子。冬孢子能否顺利完成侵染则取决于寄主植物的抗性,土壤中的孢子数量与适宜的侵染时期的 温度和土壤湿度。 玉米从种子萌发到5叶期都可以侵染发病,但最适宜的时期是从种子萌 玉米丝黑穗瘸属于幼苗系统侵染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鉴定玉米是否发病。苗期主要采用幼苗褪绿斑点鉴定、质壁分离法、乳酚棉兰染色法鉴定。应用较多的是乳酚棉兰染色法。其方法主要是:拔取幼苗,水洗,剥去外叶,露出生长锥,自冠节下切留生长点,置于5%NaOH溶液中2-3min,稍加热,取出用清水洗5次,洗后再放入苯胺兰染色剂中染色5min,稍加热。染色后水洗一次,再置于乳酸液中加热5min使寄主组织褪色。取出已染色的材料成行列置于载玻片,滴加甘油一滴,加盖玻片并轻轻压下,在低倍镜下观察,菌丝被染成深兰色,寄主组织染成浅兰色(刘惕若,1980)。苗期鉴定用地少、省时,可快速鉴定寄主的抗病性。成株期鉴定主要是接种后在乳熟期进行田间调查,即于上一季节从典型病株上采集病穗,装布袋置通风干燥处越冬,播种前一周将病瘿上的菌粉抖落。用40目铜筛筛出冬孢子,按0.1%比率与细土混合配成菌土,播种时先播下种子,覆盖菌土1009,上面再覆田土。在乳熟期进行病株率调查,分级标准为高抗(病株率0—5.O%)、抗病(5.1-20.096)、感病(20.1-50.o%)和高感(50.1%以上)。优点是鉴定结果可靠,但用地量大,鉴定材料纯度要高,群体不少于50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玉米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 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 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 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不断分离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 19、杂交种:指基因型不同的两个植株个体通过雌雄配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作物育种上的杂交种是指基于杂种优势培育原理生产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20、马齿型玉米: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果穗呈筒形,子粒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质淀粉失水干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决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21、硬粒型玉米: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锥型,子粒顶部呈圆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坚硬,多为黄色。食味品质优良,产量较低。 22、甜玉米:是由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存在而不同于其他玉米的一种类型。甜玉米是菜用玉米的一个类型。 23、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自交系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的某一性状所产生的平均影响。 24、特殊配合力:是指亲本自交系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产生偏离的情况. 25、雄性不育系: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26、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恢复系是指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doc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判断转基因食品的几个标准: 1、个头。按照传统,西红柿也有一定个头的,比如:像大拇指头那么一点大的小西红柿绝对是转基因。再比如大豆,也叫黄豆,就是做豆腐,豆浆那种豆子,形状应该像动物内脏:腰的样子,有点扁,可现在的大豆,全是圆圆的、大不少、就像豌豆一样的大豆,产量很高,就是转基因。 2、色彩。与传统的不一样的绝对是转基因,比如彩色棉花、彩色辣椒。 3、产量。转基因作物一般在开始几年,其产量要比传统作物高不少。 4、季节。除了大棚蔬菜外,其它的反季节食品容易是转基因的。 5、害虫。凡是害虫喜欢光顾的作物就是没转基因的,凡是害虫害怕,也就是没有害虫,或很少害虫的作物,就是转基因。 甜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 甜玉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胚乳中可不只有淀粉,还有相对含量很高的水溶性多糖,这就赋予了其不同于普通玉米的甜味。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在甜玉米控制淀粉合成的一系列基因中,有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了自然的突变,处于纯合隐性状态,切断了部分还原性糖向淀粉转化的过程。这点小缺陷反而促成了甜玉米可口的味道。 甜玉米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新作物,它的真正起源时间虽然无法考究,但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甜玉米品种是1779年欧洲殖民者从美洲的易洛魁人那里收集到的Papoon玉米,据此可以肯定甜玉米的出现时间还要更早。要知道,那时候可还压根没有转

基因这一说。 现在的甜玉米品种虽然和几百年前的不完全相同,但它同样不是转基因的产物,而是在自然突变的甜玉米品种的基础之上,通过传统育种技术选育自交系、组配杂交种的办法培育出的新的甜玉米品种。 最近几年,与甜玉米有关的几个基因序列和与其关联的分子标记都已经被找到,育种家还可以依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来加快育种进程。此外,还有利用花药组织培养技术来加快隐性基因的纯合进程的选育方法,也开始受到育种家的重视。 这些育种技术并没有涉及到单个或少数几个结构和功能已知的目的基因的插入,也没有对基因进行修饰、敲除、屏蔽等的改变(这些是我们常说的转基因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培育出来的甜玉米都不是转基因玉米。很多人因为甜玉米的甜味不同于普通玉米,就认为甜玉米是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这其实是没有想到玉米自己的基因突变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性状。 分辨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专家指出,按我国相关立法,若产品的主要原料中含转基因成分,应当在包装上加以注明,如果消费者不想购买转基因食品,一定要认真阅读食品标签,如买大豆油时,往往会看到小字标注原料是转基因大豆。 但若加工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产品配料,却没有规定必须注明。如美式快餐店里的薯条,用的大都是转基因马铃薯品种;点心里的油脂,饭店里的烹调油,往往是转基因油。 所以在外就餐、购买加工食品时,遇到转基因食品成分的机会较大。相比之下,买国产果蔬(除番木瓜)、用花生油等来做烹调,几乎没有吃进去转基因成分的可能。多吃中国的杂粮杂豆,如小米、红豆等,也不会遇到转基因成分,而且其营养价值高。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摘要对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传播途径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针对2种病害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以为玉米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黑穗病;丝黑穗病;发生特点;防治 玉米黑穗病又称黑粉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玉米、哑玉米。这2种病害是玉米经常发生的病害,有时同时发生,但二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有所不同。现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病原 2种病害的病原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黄褐色,表面具明显细刺;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黍轴黑粉菌,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色至赤褐色,表面有细刺。 1.2症状 1.2.1危害部位。玉米黑穗病危害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等幼嫩组织1];丝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 1.2.2发生时期。玉米黑穗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1.2.3症状。玉米黑穗病所侵害部位,能形成肿瘤,肿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成熟时变为灰白或灰黑色,破裂后散出黑粉2];玉米丝黑穗病雄穗染病时,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时,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散乱的黑色丝状物,苞叶破裂,黑粉外露,散出黑粉。 1.3发病条件 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品种抗性、种植制度、菌源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①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高温高湿或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抽穗前后最易感病。②种植感病品种促进了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甜玉米较马齿型玉米易感病,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易感病,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力强。③种植制度与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套种玉米播种期早,与小麦共生期长,幼苗生长弱,不抗病,若有昆虫危害,增加了玉米苗感病的机会;管理粗放、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过大、施肥单一等造成植株生长幼嫩,不抗病;连作重茬,导致病原菌积累,田间发病重。④土壤有机质少的砂质土,田间的冬孢子易保存其活力,翌年的病原菌多,侵染力就强;反之湿润多雨的地区,土壤肥沃,易保水保肥,排灌方便,冬孢子存活量低,该病发病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种植密度、菌源数量、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3]:①合理轮作发病轻;管理粗放,发作重。②玉米播种至出苗间的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同一茬口条件下,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砂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播种时,整地质量好的发病轻,播种浅的比播种深的发病较轻;温度偏低有利于病菌侵染,低温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易感病阶段,给病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③易感品种连作有利于土壤带菌量增加,因丝黑穗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至少可以存活2~3年。因此,种植易感品种,会使土壤病菌迅速增加。冬孢子侵染温度20~30℃,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 1.4传播途径 2种病原菌的冬孢子都能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能进行远距离传播,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导致发病。玉米黑穗病以冬孢子侵染植株,后期形成成熟的肿瘤,肿瘤破裂,散出的厚垣孢子还可以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38℃,最低5℃。玉米丝黑穗病越冬的厚垣孢子

(完整版)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清单 一、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1、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说。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2、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

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3、我国市场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大豆油和木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基因食用油,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来源主要是从美洲,尤其是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进口的大豆所生产出来的食用油。 还有一种就是转基因木瓜,因为木瓜容易得一种农药很难治的病,用基因的技术能够控制,转基因木瓜也是我们能够吃到的转基因食品。除此之外,我国很少能够见得转基因种类的食品。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 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玉米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 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 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 第1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畜 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包一团黑粉。雌蕊受害果穗变短, 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 响玉米产量。调查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严重发生,田间平均发病株 率达15%,减产达30%以上。 1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东北 是玉米丝黑穗病适发区,玉米作为主栽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无 法轮作换茬导致土壤中病菌的自然积累和病田的扩大。另一个原因是 农民直接将病株上充满病菌的果穗随意留在田间,致使病菌大量散落 在土壤中。正是因为多年发病后的大量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为病害 的大暴发创造了基础条件。 1.2感病品种的种植 在田间菌源富集条件下,如果种植抗病品种病害一般不会大暴发,但 因为多年种植病害发生较轻,丝黑穗病的危害性被忽视,引进种植了 一些感病品种,为病害暴发埋下了隐患。 1.3提前播种和出苗期的低温 玉米播种时间正常年份是4月20日左右,为防止春旱,常采用早播 方式,播种后等待降雨。因为春季地温低,玉米从播种到出齐苗需要 20d,甚至更长的时间,低温气候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胚芽长时间在

转基因玉米59122品系的特异性检测

收稿日期:2010-03-1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0Z4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770);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8ZX08012-001) 作者简介:许文涛(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E-mail :cau xwt@y ah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506246.html, *通信作者:黄昆仑(1968—),男,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E-mail :hkl009@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506246.html, 转基因玉米59122品系的特异性检测 许文涛1,2,杨 蓉2,陆 姣1,张 南1,2,罗云波1,何 景1,2,黄昆仑1,2,*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安全实验室,北京 100083; 2.农业部转基因产品检验监督测试中心(北京),北京 100083) 摘 要:使用反向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克隆了转基因玉米59122的外源基因与玉米基因组之间的两段侧翼序列,并据其左侧侧翼序列设计了具品系特异性的引物,运用半巢式PCR 技术建立了59122的品系特异性二重PCR 检测方法,扩增片段100b p ,横跨p a t 终止子与转基因玉米侧翼基因之间。以转基因玉米59122、MO N863、MON810、GA21、NK603,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 和转基因油菜GT73等为材料,证明本方法与其他转基因作物具有高特异性。本方法在检测59122时,确定出连接体系中线性DNA 的最佳质量浓度为1ng/μL 左右,检出限达到0.1%,灵敏度为38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因此可准确、快速、高效地检测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或作为常规PCR 定性检测后的验证方法。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品系特异性检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向聚合酶链式反应;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Event-specific Transgenic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59122 with Flanking Sequence XU Wen-tao 1,2,YANG Rong 2,LU Jiao 1,ZHANG Nan 1,2,LUO Yun-bo 1,HE Jing 1,2,HUANG Kun-lun 1,2,*  (1. Food Safety Laboratory,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China ;2.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Beij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e report the cloning of two flanking sequence of the integrated gene construc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59122by inverse PCR method and the design of even-specific primers based on the left flanking sequence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of a duplex PCR assay for the event-specific transgenic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59122 using semi-nested PCR,result ing in an amplification fragment of 100 bp in length stretching from the terminator of the pat gene to the 59122 flanking genes.This assay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c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s 59122, MON863, MON810, GA21, NK603,genetically modified Roundup Ready soybeans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ilseed rape GT73, with high specificity.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linear DNA in a connection system for detect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59122 by this assay was around 1ng/μL, which exhibited a limit of detection of 0.1% and a sensitivity of 38 copies of haploid genome. Therefore, the developed PCR assay is applicable to detec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and its derivates accurately, fast and efficiently, and can serve to verify routine PCR qualitative detection.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event-specific transgenic detection ;semi-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u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中图分类号:Q789;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1)04-0139-04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不断商业化,新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此,各国都加强了管理[1]。除了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外,关键问题是建立相应的科学检测方法来分析鉴别转 基因产品。 目前,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2]很多,分为基于核酸水平的检测技术、基于蛋白水平的检测技术以及其他检测技术。在定性检测中基于蛋白水平的检测[3]不能区

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1)204~211 ΞJ ournal of Plant Ecology(Chinese Version) 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生理 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陈小莉1 李世清1,23 任小龙2 强 虹2 吉春容2 闫登明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该试验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装置,在两种大气NH3浓度水平(大气背景浓度值为10nl?L-1 和高NH3浓度1000nl?L-1)和两种供氮介质水平(高供氮介质和低供氮介质)下,对两种氮效率玉米(Zea mays)基 因型(‘氮高效5号’(NE5)和‘氮低效四单19’(S D19))的叶绿素指标值(S P AD值)、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 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生物学和生理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 理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与大气背景NH3浓度相比,当大气NH3浓度为1000nl?L-1时,生长在高供氮介质 中‘氮高效5号’的S P AD值、P n和G s分别降低7.0%、14.0%和6.5%,而‘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降低 9.0%、11.0%和6.9%;生长在低供氮介质中的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理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氮高效 5号’的S P AD值、P n和G s分别增加5.7%、7.1%和17%,‘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增加7.0%、11.0%和 22.0%。高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冠层生物量抑制作用小于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的抑制效 应,而低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冠部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 (p<0.05);两种大气NH3营养下玉米根冠比的变化与采样时期有关。说明从大气中吸收NH3有利于改善生长在 低供氮介质上玉米的氮素营养状况,而且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更加显著。 关键词 玉米 NH3浓度升高 氮效率 基因型 生理指标 INF L UENCE OF INCREASE D ATMOSPHERIC NH3ON PH YSIOLOG Y IN DEX AN D BIOMASS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N EFFICIENCY CHE N X iao2Li1,LI Shi2Qing1,23,RE N X iao2Long2,QI ANG H ong2,J I Chun2R ong2,and Y AN Deng2Ming2 1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Institute o f Soil Eros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Yan2 gling,Shaanxi712100,China,and2College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Northwest A&F Univer 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China Abstract Aims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various physiology indexes, e.g.,chlorophyll index value(stand for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hlorophyll,S P AD value),net photosynthetic rate(P n),stomatal conductance(G s),and root shoot ratio(R/S)in tw o genotypes of maize(Zea mays)to NH3concentration enrichment. Methods We grew maize on H oagland s olution in PVC pots in open top chambers(OT Cs).The experiment was a split2split plot design,which main treatments were tw o NH3concentrations(10and1000nl?L-1).The sub2plot treatmen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tw o levels of nitrogen(high and low),and sub2sub2plot treatments were tw o N efficiency genotypes(high N efficiency,‘NE5’,and low N efficiency,‘S D19’).Air flow in OT Cs was controlled by small fans and atm ospheric NH3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accurately by tw o methods (NH3determination tubes and G T L2C atm osphere detecting apparatus). Important findings Under elevated atm ospheric NH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for physiology indexes between the tw o varieties,‘NE5’and‘S D19’.Under high N medium,com pared with10 nl?L-1atm ospheric NH3concentration,the S P AD value,P n and G s of‘NE5’treated with1000nl?L-1de2 creased7.0%,14.0%and6.5%,respectively,and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s of‘S D19’decreased9.0%, 11.0%and6.9%,respectively.Under low N medium,various physiology indexes of the tw o varieties signifi2 cantly increased,i.e.,the S P AD value,P n and G s of‘NE5’increased5.7%,7.1%and17%,respec2 Ξ 收稿日期:2006210230 接受日期:200720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116和30670326)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2mail:spl@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506246.html,

02-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第二章玉米栽培 第一节概述 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从赤道到北纬约50o、南纬约42o,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原均有种植.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 /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 (一)子粒特征分类 1.硬粒型 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子粒顶部和四周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色。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 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多为黄白两色,不透明,品质较差。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 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 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 亦称爆裂种。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为角质淀粉。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爆裂后的子粒的膨胀系数达25—45倍。按子实形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米粒形,子粒小如稻米状,顶端带尖;一类为珍珠形,子粒顶部呈圆顶形如珍珠. 6.粉质型 又名软质种.果穗和子粒外形与硬粒种相似,但子粒无光泽.子粒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成,或仅在外层有一薄层角质淀粉。子粒乳白色,内部松软,容重很低,容易磨粉,是制造淀粉和酿造的优质原料。 7.甜质型 亦称甜质种(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含糖量为10%一18%,高达25%,比普通玉米高2~4倍。多鲜食、做蔬菜或制罐头。成熟时子粒的淀粉含量只有20%左右,脱水后表现凹陷,使种子皱缩,坚硬呈半透明状。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分辨转基因玉米的方法

分辨转基因玉米的方法 可能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转基因食品,多食用一些转基因食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补充体内的各种营养需求,可能很多人对于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的区别方法还不是很了解,通常转基因玉米通常比非转基因玉米更大,简述一下分辨转基因玉米的方法吧。 转基因大米透明、有光泽,又长又亮,均匀好看,淘米水很清,容易与东北“长粒香”混淆,买的时候一定看清原产地;非转基因大米呈白色,不很齐整,淘米水浑浊。 转基因玉米,颗粒大,有光泽,甜脆,饱满,无虫眼,大小均匀,体形优美,头颗粒尾差不多;非转基因玉米相反。 这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粮食,如果是加工过的食品就只能碰运气了。转基因大豆、玉米、大米生产最多、分布最广,因此购买任何大豆、玉米和大米制品都要慎重,哪怕是超市卖的玉米窝头和豆腐,都要敬而远之。用转基因饲料和激素喂养的转基因禽畜,基本都是有腿的毒品了,像那些国际知名的快餐店,基本都是用的这类,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坚决不买色拉油、玉米油、豆

油、菜籽油,即使是表明的非转基因大豆油,也不要相信,因为几乎所有超市都大量上市非转基因大豆油,但是这些非转基因大豆是魔法变出来的?目前花生油绝对可靠。 转基因固然可怕,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致命威胁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是剧毒重金属之类,成品之中会有大量的剧毒物残留,之后会随着使用进入土地,进入农作物,进入我们的餐桌。现代的很多疾病其实都是这种剧毒残留物导致的,我们一直在慢性中毒! 以上介绍的分辨转基因玉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很好的分辨,大家都可以尝试一下,多吃一些转基因玉米对于我们自身的身体会产生很多的好处,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出现疾病的几率。

(完整版)低磷胁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苗期生物量的研究毕业设计

低磷胁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苗期生物量的研 究 Study on Biomass in Different Sweet and Waxy Corn Seedling Stage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学生姓名陈应标学号 所在学院农学院班级农资1111班所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申请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指导教师郭荣发职称教授副指导教师职称 答辩时间2015年5月30 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1前言.............................................................................................................................. 1.1........................................................................................................................ 1.2低磷胁迫下玉米的缺素症状表现研究................................................................. 1.3湛江土壤特性......................................................................................................... 1.4低磷胁迫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5研究目的与意义.....................................................................................................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 2.2实验设计 ..................................................................................................................... 2.2.1准备工作............................................................................................................... 2.2.2实验步骤............................................................................................................... 2.3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数据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3.1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株高的影响 ................................................................. 3.2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茎粗的影响 ................................................................. 3.3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根体积的影响 (1) 3.4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根数的影响 (1) 3.6低磷条件下对甜糯玉米苗期冠干重的影响 (1) 4结论与讨论 (1) 4.1结论 (1)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玉米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 2

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 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 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 3

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不断分离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19、杂交种:指基因型不同的两个植株个体通过雌雄配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作物育种上的杂交种是指基于杂种优势培育原理生产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