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背景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

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

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然而聿铭坚持在3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留出三角形凸窗,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建筑3层东北的螺旋楼厅顶部开三角天窗。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轨道,布置可动光源。3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

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隔而断,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因素。厚重的几何体量、巨大的圆洞,可见路易·康影响。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型单纯鲜明,充满几何意味。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

中庭

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内部展厅和室外环境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但在贝聿铭看来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物馆的内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不仅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而且成为公众集的场所,与朋友聊天、见面、家庭聚会、学校教学至购物、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必需提供着丰富活动的场所”。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关注,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构,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围绕中庭布置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不同,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公众在自扶梯、楼梯、平

台、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受。阳光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公众的好奇被吸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在观赏展品之前在建筑中漫步。空间不仅是背景,更应成为戏剧和活动的本身。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都市剧场”,玻璃幕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内的活动,同时室内的人也可以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达到“看与被看”的效果。

建筑材料及工艺

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范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建筑室内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构筑实墙面。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石灰岩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内外表皮的独特肌理。来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同时维持了色调、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承重柱和楼板采用“建筑混凝土”做法,利用细长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土,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色彩与石灰岩相仿。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贝氏工艺则反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建筑混凝土”。结构、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的槽中,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纯净。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基调中,庄重而不失雅致。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一,涌现出很多杰作。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贝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建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大面积实墙、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建筑贵族式的优雅。正如《法兰克福日报》所说,“被誉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

场地的限定

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并从中梳理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是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的必要过程。设计建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之根。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场地,它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建筑师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挖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所有的基地都有其难题,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场地虽小,却位于柏林的文化中心,而且在通往著名的博物馆岛的通道上,那儿离佩加蒙[Pergamon]博物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新馆周围重要建筑物密布,有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的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以及19 世纪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建筑师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设计的著名的老博物馆建筑和新卫兵室。当年为了保证新卫兵室在受军械库很大影响的环境中同样具有空间作用,辛克尔在其周围按比例布置了一片七叶树林。这片树林起到了使新卫兵室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保持间距和联系的作用,但也使从菩提树下大街投向新馆基地的目光多了一层限制。人们只能透过“缝隙”看到新馆。要为扩建大楼寻找一种形式,绝非易事。首先,基地周围的古迹都是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拆迁完全不可能,因此就剩下处于军械库阴影之下的一小块市中心死角,这就是建筑师施展其才能的全部空间。其次,巴洛克风格的军械库仅能满足7500 平方的展览场地,这对于它的新角色来说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在极有限的基地中规划出许多使用面积来。这就要求新馆建筑不仅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同军械库本身的巴洛克风格相协调,更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常规的街区改造往往采用“修旧如旧”或“仿古如古”等相对保守的设计手法,而德国历史博物新馆恰恰采用了全新的植入方式,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宜人的尺度、大面积空灵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街区之间互为空间、相辅相容;经典的比例、精美的工艺无

不体现出贝氏固有的建筑风貌。

旧建筑与新建筑

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建造时间自1695-1706年,平面源自巴黎建筑学院院长布隆代尔[Nicolas Francois Blondel]的设计,后由18世纪德国雕塑家及建筑师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完成。几百年以来这里曾是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这座巴洛克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是立面上大型的人像雕塑,建筑为两层,平面接近正方形(90 ×90m2),内有露天中庭(也被称为施吕特尔大院,因为他雕刻了墙上的22张死亡战士面具,以示战争的残酷),因建筑本身是作为收藏军械的仓库,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设计楼梯,1730年博特[Jean deBodt]在中庭两转角增建两座四分之一圆弧形的楼梯间。1877年,建筑用途曾变更为武器博物馆;1952至1990年间,它曾一度被民主德国作为德国历史博物馆使用。

针对这样一座建筑史与艺术史兼具的古迹建筑,贝聿铭使出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及巴黎卢浮宫扩建修缮工程相类似的建筑手法,将新旧建筑之间以地下通道方式连接,让新与旧毗邻而立却互不干扰。对军械库基本不做改动,只是在它的露天中庭搭建了一个玻璃与钢结构的顶棚,使之成为室内可用场地。在此,传统风格和现代因素结合得恰到好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射进宽敞的大厅,观望者抬起头就能看到天空行走的云彩,虽身处室内,却与外界息息相连。武器库的威严沉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空间里恒久散发的优雅。

新馆建筑采用简单的形体,由外观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石材覆盖的封闭建筑体与透明的玻璃中庭。贝聿铭以一个略带弧形,几乎与主体建筑等高的玻璃中庭妥善地解决了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距离上的冲突。这个玻璃中庭使人们可以仰望天空,玻璃幕墙的使用从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既分隔开两幢建筑物,又使其相互关联,而且更使内部参观者的流动就像透过玻璃橱窗那样被追踪着,同时军械库的北立面透过大厅玻璃又如同镶嵌在一个画框中展现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参观者在巴洛克建筑富丽堂皇的背景下移动脚步的同时,古老的建筑也随之在“运动”。因为地块较小,在剩下的建筑用地上贝聿铭设计了一个天然石材覆盖的封闭的三角形几何体。石材的使用是为了配合周围的历史建筑,里面的空间则是包括地下一层在内的四层展览空间,层与层之间的连接各不相同,天桥、廊台、梁板、楼梯在不同的高度交叉着,将游客吸引到展厅的每一层。三角形几何体既严格又能打破单调,通过

他们的加减组合化解那些难以处理的不规则空间。在他著名的建筑中都曾运用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两个相互构成个梯形的三角形;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是由一组排列和旋转的三角体构成;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是由四个三角形在一个正方形上筑成的空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三角形体也是整个建筑的支撑结构,它不仅适应了基地锥形的布局,确立北面的建筑基线,同时也使建筑空间的开放处面朝西南方向,即对着通向菩提树下大街的豁口,新馆西南侧面的一块略带弧形的墙面使得三角几何体原本生硬的棱角同中庭和螺旋楼梯塔的动感谐调起来。新馆的地下一层总共4700 平方使用面积,充分利用了建筑用地,主要的展厅也设在这里。储藏库和机房占居整个地下二层。地上的三层分设了其他几个不同大小和高度的展厅,总面积为2600 平方,可同时举办四个不同题材的展览。各展厅设在一个以天然石料装饰墙面,绝大部分为封闭的建筑体中。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这些展厅都不开设窗户,但各处都保持了同基本几何体——三角体的关联。在新馆东端的管理楼平面呈L 型,里面设置了报告厅和艺术品修复工场。新建筑耸立而封闭的形态,一实一虚之间,可看出贝聿铭以玻璃体将这座暗藏深巷的重要建筑彰显于外,人们在菩提树下大街上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现代性的透明开放

博物馆的入口充分利用玻璃透明与亮丽的特性来吸引行人的眼光。为了提高历史博物馆后街的空间品质,贝聿铭在新馆的入口处对着巴洛克建筑的转角设置了一个巨型透明螺旋缓坡道,这也是新馆最引人注目之处。这个入口设计,虽位于历史博物馆旧建筑体军械库的后面,但因附近的建筑大多拥有古典造型与土黄色的砂岩石材,所以在这个没有回旋余地处耸立这个“捕捉眼”可谓极具匠心。正像贝聿铭说的:“我没有与我的建筑一起大喊,但我能让它说些什么。我想在这座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可能会说:‘是啊,我好像在那儿看到了什么,我们不妨去瞧瞧那儿到底有什么。’如果有这么成功的话,我就很满意了。”事实再次证明了贝聿铭才能出众。他的设计总能够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与之相符的“建筑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落下“带有特征的手笔”。人们通过螺旋玻璃塔入口,可以360度逐层感受周围浓厚的历史氛围,而有着三层楼高的巨大中庭,让人可以充分领略到具有扩张性的室内空间。光、影和运动是建筑的生命。在新馆,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倾泄到室内,给室内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阳光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建筑本身在历史街区焕发出活力。现代性的透明开放在几条古老的街道和古典建筑中显得特别奇异,它像一个发光体依附在历史的身躯上。夜晚更像一个灯塔,它是军械库巨大建筑体后面唯一的将人们的目光从菩提树下大街吸引过来的亮点。

博物馆考察报告

展示专题设计Ⅱ --博物馆调研报告 姓名:李永生 学号:11405400312 班级:工艺1103班 指导老师:马卫华

柏林犹太纪念馆 柏林犹太博物馆,也称柏林犹太(人)纪念馆、柏林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等,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现在已经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 柏林犹太博物馆是欧洲最大 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 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 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 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 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 (Holocaust)的追念,其展品 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 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 原件。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 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 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惨历史。 规模 该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投资1.2亿马克,设计者为丹尼尔·里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不同译名较多,例如被译为利伯斯基、李布斯金、里伯斯金德、利伯斯肯特等等),初建于1992年11月9日,1998年底竣工,全部设施到2000年10月才安装完毕,2001年9月9日正式开馆。 灵感来源 激发里柏斯金构思的是犹太人与柏林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种“空缺”所打动。里柏斯金越来越强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背景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

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

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一、引言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著名的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底 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本文将对青岛德国总 督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相关故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 探寻这段历史的瑰宝。 二、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总督楼,最初建于1903年,是由当时的德国总督为了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而兴建。这座豪华别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 艺闻名于世,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地标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建 筑也见证了中德两国的友好交往以及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三、建筑特点 青岛德国总督楼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外观气势宏伟,富有欧洲贵族风范。楼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漆器、铁艺、木 雕等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德国的建筑和工艺水平。而楼外的花园设 计更是精致,仿若欧洲贵族府邸一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四、收藏品及故事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反映德国在青岛时期的历史 文物和图片,展览内容包括总督的办公设施、当时的居家生活用品、

德国在青岛的治理情况等,这些收藏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卷。博物馆内还有一些展板和叙述,讲解了德国总督楼的建筑历史以及周 边环境的变迁。博物馆还有许多关于德国总督楼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为青岛德国总督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让人想要深入了 解其背后的故事。 五、总结与回顾 青岛德国总督楼作为青岛的古典建筑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故事的介绍,我们能够 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瑰宝。青岛德国总督楼也是中德友好 交往的见证,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六、个人观点 从青岛德国总督楼的讲解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座 建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名片。通过对青岛德国总 督楼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 珍惜这些文化遗产。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我们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深入讲解,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我们站在这座历史建筑前,除了感叹其宏伟与精致,更应该思 考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希望青岛德国总督楼能够长久地保存 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关于历史的珍贵资料。

基于STEAM理念的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及启示

基于STEAM理念的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及启示 基于STEAM理念的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及启示 引言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STEAM教育概念逐渐受到重视。STEAM教育融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跨学科教育,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丰富的学习体验。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外基于STEAM理念的博物馆课程案例,探讨其启示。 一、英国大英博物馆STEAM课程 英国大英博物馆与英国教育部合作,推出了针对学生的基于STEAM理念的博物馆课程。该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艺术 品和历史文物,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知识,通过独特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展览、数字技术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 启示1: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博物馆作为一个具有多元化学习资源的场所,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能够通过观察、互动、参与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STEAM课程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STEAM课程以自然科学为核心,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物种标本、化石、植物和动植物园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科学原理。 启示2:跨学科整合 STEAM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探索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博物馆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能够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博物馆STEAM课程 墨尔本博物馆的STEAM课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实境和增强现实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设备,与博物馆展品进行互动和探索,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该课程还鼓励学生参与制作数字展览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示3:数字技术的应用 STEAM教育强调对科技的应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 活和创新的学习方式。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基于STEAM理念的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博物馆作为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博物馆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培养跨学科整合、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国的博物馆教育来说,可以借鉴这些海外案例,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的整合,构建更加综合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和创新者 综合来看,国外博物馆教育借鉴了STEAM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通过跨学科整合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教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学习方式。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的博物馆可以积极探索多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引入数字技术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构建一个综合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和创新者

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

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柏林国家科技博物馆 研究报告 目录

1.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背景资料 (2) 2.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陈列介绍 (5) 3.柏林国家科技博物馆 (10) 4.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及柏林国家科技博物馆游客分析 (11) 5.结论 (11) 附录一: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财务数据 (12) 附录二: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游客数据 (12)

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 柏林国家科技博物馆 调研报告 【摘要】德意志博物馆是欧洲最大、世界最早的科学博物馆之一,柏林德意志科技馆则是柏林地区最大科技博物馆。本文旨在以德意志博物馆为主线,以柏林科技馆为参照,从项目设置、地理区位、游客及财务方面展开分析,比较综合型展馆之优势。 【关键词】博物馆科技馆慕尼黑柏林航空航天游客认知 1.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背景资料 1.1慕尼黑简介 慕尼黑(德文:Münch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06年人口为130万[1],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是联邦德国的著名古城,12世纪中叶,巴伐利亚国王狮子亨利便在这里建起了小镇。这里是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12世纪以来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都城之地。拜恩王室的王族中,历代辈出极其爱好学问和艺术的君王。正因如此,他们在慕尼黑的城内外建起了豪华的宫殿群,遗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尤其在16世纪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时期,此地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各类文化发达到极点,以致人们交口称赞这里为“伊萨尔河畔的雅典”。 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遭到空袭66次,整个城南几近毁灭,但战后的重建搞得十分出色。1972年,因为慕尼黑奥运会的召开,地铁和步行街路段纷纷完善起来。这里还是名车BMW的生产总部。所以说,慕尼黑不只是座古都,也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大都市。尽管慕尼黑散发着传统的魅力,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但大量高科技公司也在本市和周边地区安家落户。文化和艺术、高科技和著名的足球俱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本文着重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部分经典建筑作品。 一、澳门科技馆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于 2009年竣工。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 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 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外墙 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并有玻璃幕墙的设计, 主要是引入自然光线到科学馆之内,充分显示出 善用天然资源,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 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 风格。从而体现了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展览中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一个倾斜圆 锥体及其顶部的一个斜切圆柱体所组成。展厅地 面以下建有机电房及物资储存地,至三楼有 设有14个展览厅,四楼及五楼分别是观景亭及 观景台。展览中心内部还设有咖啡厅、精品店等 休闲消费场所。会议中心曾称多功能厅,以菱形 为基座,划分为设备区和多功能活动区。 天文馆主体构造由一个直径为19.35 m的圆柱及半球形的屋顶组成。馆内一楼为半圆形的电设备机房,二楼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幕影院。 裙楼是科学馆的附属配套建筑,由商店、咖啡室、售票处、办公室大厅等组成,与展览中心、天文馆、多功能厅及室外扶手电梯有走道相通。裙楼正门入口的雨篷为钢质,呈双伞形,并以玻璃幕墙作为顶盖。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案例分 析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之一就是博物馆展览。虚拟现实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和观展体验,丰富了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本文将就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概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虚拟现 实技术的出现给予了博物馆展览以新的思路和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虚拟的场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文化等内容。这种沉浸式的观展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历史博物馆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所之一。例如,某历史博物馆引入了 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观众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面对旧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种与历史互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感受力。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科技博物馆是另一个适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所。某科技博物馆利用虚拟现 实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技实验室的虚拟环境,观众可以在其中进行科学实验并体验科技产品的咨询和展示。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实际情境,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应用。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艺术博物馆也开始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艺术品。某艺术博物馆在画作展览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品的立体全景,就像亲临现场一样。观众还可以与艺术品进行互动,了解绘画的技巧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五、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文化博物馆也逐渐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文化遗产。某文化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数字化并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用虚拟现实设备亲临文物的周围。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文物,了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激发观众对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六、虚拟现实技术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自然博物馆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个领域。例如,某自然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向观众展示了恐龙时代的景象。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亲临恐龙的栖息地,感受恐龙的威力和生活状态。这种虚拟的体验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奥秘,激发了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七、虚拟现实技术在社区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社区博物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博物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某社区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参观博物馆。观众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者公共场合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参观博物馆的展览,提高了展览的可访问性和用户体验。 八、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博物馆中的应用案例 教育博物馆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适用场所之一。某教育博物馆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学生可以沉浸在教学场景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观后感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观后感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纪念馆。游览这个博物馆,我深深被其所展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物所震撼和感动。以下是我对青岛建筑旧址博物馆的观后感的相关内容。 首先,博物馆的建筑本身给我了很深的印象。这座建筑是一座红砖建筑,充满了欧洲风格。它保存完好,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年代。在博物馆内部,有各种展厅和走廊,每个房间都展示了不同的历史故事。在这座建筑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流转。 其次,博物馆所展示的历史背景也令我深感震撼。我了解到,德国监狱旧址曾是青岛德国租借地时期的殖民地监狱,被用来关押中国人、俄罗斯人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战俘和政治犯。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我对当时的监狱环境和囚犯的生活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不公。 除此之外,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文物包括囚犯们的个人物品、书信、刑具和照片等。这些实物展示了被监禁者的艰辛生活和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渴望。我通过这些文物,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困境。 此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当时的德国殖民地统治和监狱制度引发了许多反抗和斗争。博物馆通过详细的文字和图片展示,向观众介绍了当时的秩序和争议。

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博物馆的导览服务也非常好。导游详细地解释了每个展览厅的内容,并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专业的知识和亲切的态度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展览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总之,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纪念馆。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我不仅对过去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权和公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个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类精神的坚韧。它也提醒着我们,我们应该珍视和捍卫自由和公平的社会。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观后感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博物馆。在参观这个博物馆之前,我对于青岛德国监狱的历史和背景了解甚少。然而,通过这次参观,我获得了大量关于青岛德国监狱及其历史背景的知识,同时也对历史上的人们遭受的苦难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澳门路,占地面积相当庞大。进入 博物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钟楼。钟楼内的钟声回荡在整个博物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压迫感。随后,我进入了博物馆的展览大厅。 大厅中央展示着一张地图,标记着青岛德国监狱的位置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 这张地图让我更加了解了青岛德国监狱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德国殖民者为何选择在这里建立监狱。 随后,我走进了真实的囚室。这些囚室被保留得极其原始,展示了当时囚犯的 生活状况。囚犯们所在的空间狭小而拥挤,墙上的铁窗和铁栅门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禁锢之苦。在囚室中,还展示了囚犯们所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如铁链、板条床和简陋的餐具等。这些物件让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囚犯们的生活条件之恶劣。 博物馆中的展览还包括了一些历史照片和文字记录。这些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当 时青岛德国监狱的建筑风貌以及囚犯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青岛德国监狱的历史,并对德国殖民统治下的监狱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囚室和展品,博物馆还有一个纪念墙,上面镶嵌着许多铜牌。这些铜牌上 刻有囚犯的名字和信息。看着这些牌匾,我感受到了那些无辜的人们遭受的不公和迫害,对于历史上的不平等待遇深感惋惜。 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后,我感受到了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所传达的强烈信息。这座博物馆通过展示真实的囚室、工具和文字记录,让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历史中的苦难和不公。在这里,我不禁思考起了人权、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历史教育的深远影响。这个博物馆提醒人们珍惜和维护自由、平等和人权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历史中的错误,以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参观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次令人震撼和深思的体验。通过这次 参观,我对青岛德国监狱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中的不公和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博物馆通过展示真实的囚室、工具和文字记录,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中的不平等待遇和迫害。参观这个博物馆不仅让我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人权、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的思考。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以其震撼人心的展览和深刻的历史教育价值而广受赞誉,我相信这个博物馆会给参观者们留下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博物馆案例分析4个

案例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 米(展览面积10405 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 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 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维 隆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信道 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 从维隆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 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

文化之都柏林的艺术与历史之旅

文化之都柏林的艺术与历史之旅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洲著名的“文化之都”。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艺术和历史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参观。在柏林的艺术与历史之旅中,我将带您游览一些著名的景点,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参观柏林博物馆岛(Museum Island),这是柏林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岛上集中了五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如佩加莱博物馆(Pergamon Museum)、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和巴贝尔斯山博物馆(Bode Museum)。这些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让人们能够了解到从古埃及至近代艺术的众多精品。 下一站,我们来到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这是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柏林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建于18世纪,勃兰登堡门见证了德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时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柏林墙倒塌。如今,它成为了柏林的象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接着,我们来到柏林墙纪念碑(Berlin Wall Memorial)。柏林墙是冷战时期的象征,分割了东西柏林长达28年。纪念碑保存了一段完整的柏林墙,以及一座纪念馆,展示了柏林分裂时期的历史和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德国分裂带来的痛苦和挣扎,也能够思考和平统一的重要性。 如果您对现代艺术感兴趣,那么柏林的东方美术馆(East Side Gallery)绝对不容错过。这是一段保留下来的柏林墙,被艺术家们重

新装饰成了超过100幅壁画。这些壁画代表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也传达了艺术家们对和平与自由的追求。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独特 而富有艺术创意的作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一趟艺术与历史之旅不可或缺的一站是德国历史博物馆(German Historical Museum)。这座博物馆展示了德国从古代时期至今的历史和 文化。通过收藏的文物、照片和艺术品,游客可以了解到德国的发展 过程、文化传承以及世界历史中德国所扮演的角色。这里的展览和陈 列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德国历史的机会。 最后,我们来到柏林国会大厦(Reichstag Building)。这是德国的 议会大楼,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通过参观大厦内部和观景台, 游客可以一览柏林市中心的美景,并且了解到德国政治制度以及战后 德国的复兴和统一进程。 这次艺术与历史之旅只是柏林众多景点和博物馆的冰山一角。柏林 以其丰富的历史和多样的艺术文化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 客和艺术爱好者。希望您在这座城市中的旅行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 并且被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打动。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机构, 也是柏林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建筑气派宏伟,陈列丰富多样,吸引 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以下将为您介绍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陈列内容。 一、历史背景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创立于19世纪中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始建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和保护德国及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 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 柏林历史博物馆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博物馆之一。 二、建筑特点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 运动的元素。整个博物馆占地广阔,由数座建筑组成,包括主楼、中庭、展馆和图书馆等。主楼雄伟壮观,拥有优雅的立面和独特的建筑 造型,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中庭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间,可 以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展馆和图书馆则是展示历史文物和研究学 术的重要场所。 三、陈列内容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丰富多样的陈列内容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现 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包括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文艺复兴时期的

绘画作品、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品等。博物馆还设有专门展示柏林 历史的区域,介绍了柏林从建城以来的发展变迁和重要事件。此外, 博物馆还组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讲座活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 解历史。 综上所述,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和展示机构,凭借其丰富的陈列内容、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百余年的历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德国和欧洲 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如果您有机会来到柏林,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精彩的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功能分区

博物馆往往是一个涵盖了多个部分的综合体。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两方面加以探讨,将博物馆的布局方式分为嵌入式、并联式、独立式。并分析了各种布局方式的长处与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起来。博物馆类建筑是具有很强标志性的建筑,大到一个国家的象征,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地标,它或者广纳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华天宝,或者吸纳一个专业领域的文化精髓。而承载它的建筑,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往往蕴藏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博物馆往往涵盖了展区、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效地布局,使各功能区外部有良好的出入口位置,内部有合理的交通组织联系,是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投资规模、建筑面积、基地面积及基地覆盖率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中型博物馆为例(建筑面积在4000m2至10000m2之间),从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和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方式两方面探讨博物馆功能分区。 博物馆各功能区出入口位置的设计 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和交通疏散的必需,中型博物馆需要设置的出入口往往较多,如:展馆主入口、展馆次出入口、办公人员出入口、临时展厅独立出入口、会议报告厅独立出入口等。而制约基地中各功能区入口位置布局的决定因素也较多:基地周围主次干道的位置、基地周边环境条件、基地尺寸及基地内条件、建筑的朝向等等不一而足。一般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通常情况下,其主立面及主入口应首选面对基地附近主干道。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大型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对于道路噪音的影响,多采用退红线、植树木或建筑构造上的减噪措施来降低。考虑到博物馆经营和展品的更新展出问题,中型博物馆多设有具有独立出入口的临时展厅。这类展厅由于经常需要重新布展、运送展品,所以必须设置在接近道路的位置。考虑到其独立性,因而将其出入口多设置在接近城市干道的位置。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办公人员出入口一般与博物馆主入口保持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较多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位置。 宁波博物馆,所处基地条件较为复杂。基地东面是仪式广场和步行街,广场东侧是文化中心的主入口,基地南侧是城市主干道首南中路,基地西侧是12m宽的规划路,城市主干道惠风中路位于基地北侧。设计者将博物馆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使建筑的主立面与东侧的文化中心主立面形成一条建筑轴线,与仪式广场轴线垂直,使整个地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建筑群。博物馆的南面设有临时展厅及其独立出入口,直面交通便捷的首南中路,满足临时展厅展品时常更新与参观人流频繁的特点。博物馆的北侧规划为综合展区的停车场,由于其紧临主干道惠风东路,便于参观人员的机动车停靠和离开。博物馆的西侧设有办公区的出入口,使办公人流、货流与参观人流不相干扰。由于紧临规划路,出入交通也较方便。宁波博物馆紧密结合基地因素和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基地环境,各功能区入口布局处理较为合理。 博物馆馆内功能分区的组织 中型博物馆多是一个涵盖了展区(含临时展区)、会议厅、办公区、库藏区、接待休闲等部分的综合体,其中库藏区多设于地下层,接待休闲多分散设于展区中,临时展区与多媒体会议厅等多设于展区的较低层,以便于设独立出入口。所以,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分区可以简化为展区部分和办公区部分(包括文物维护等部门)。根据馆中办公区与展区空间关系的不同,博物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大致可分为嵌入式、并联式、独立式。这三种布局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灵活扬弃。

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案例分析

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案例分析 在国外,有不少的文创产品发展极为迅速,而博物馆不再只把文物当为主角,逐渐注重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怀,增加人们的参观体验,同时还增加文创产品营销。 众多消费者对于博物馆早期的认知是,它是收录与国家重要历史文物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也渐渐兴起,在品牌营销方面也给予自身的国家带来促进作用。 在西方博物馆,衍生品商店一般会设在大门口的显眼位置,而且不止一处,满足沿不同路线参观的观众需要。统计数字称,小部分的观众会在博物馆内购物,大部分则在位于参观路线末端的商店里选购。 比如说,大都会、卢浮宫等所有大的美术馆或博物馆,都有专门的衍生品开发的部门,制作一些衍生的明信片、纪念品,也包括高端的复制品。卢浮宫有古典风格衍生品,奥赛美术馆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衍生品,蓬皮杜也有跟自己风格相近的衍生品,这些衍生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的需求。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年的艺术衍生品销售金额高达几亿美金,占其全部收入的80%,总计开发的衍生品数量多达2万余种,比如依照数幅名画里人物所戴的项链样式,就能开发出一个女性饰品系列。 大英博物馆的小黄鸭遇上斯芬克司,英国文化往往给人一种正统古板的感觉。大英博物馆也理应如此,不过实际上大英博物馆“卖萌”的文创产品营销也有一套。 小黄鸭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能国人不甚了解。英国家庭的浴缸里,往往漂着几只橡皮小黄鸭,它因此成为承载英国人童年记忆的符号。1970年歌手吉姆·汉森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小黄鸭》,小黄鸭从此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元素,英国自有的文化也不能落下,于是便有了身披各国特色服饰的小黄鸭。 大英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还推出了一套小黄鸭纪念品,萌萌的鸭子们或装扮成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或身披古罗马战士或者维京海盗的铠甲、或头戴印第安人的羽毛头饰。通过深得英国人喜爱的小黄鸭,来展示大英博物馆包罗万象的收藏品,博物馆文创产品就如此带动文创产品营销不断发展。

世界自然博物馆优秀案例

世界自然博物馆优秀案例 世界自然博物馆是展示自然界奇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它 们旨在通过展示和教育,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世界各地有许多优秀的自然博物馆,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 1.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之一。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地球科学和宇宙学的展品,包 括著名的恐龙骨骼化石和埃及法老的展览。此外,博物馆还有种类丰 富的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2.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位于伦敦市中心,是世界上最 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虽然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博物馆,但其拥有 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类学和考古学收藏之一。博物馆内展示了来自世界 各地的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埃及的法老藏品、中国的文物和印度的罗 摩衍那石雕。这些展品不仅讲述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涉及了自然 界的关键角色。

3.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位于巴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博物馆 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类学馆藏,包括近8万件植物标本、6万件动物标本和2万件化石标本。此外,博物馆还经营着巴黎动物园和海洋 生物学研究所,以促进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的研究和教育。 4.澳大利亚博物馆(Australian Museum)位于悉尼市中心,是澳 大利亚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示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生 物多样性,包括珊瑚礁、丛林、沙漠和海洋等生态系统。馆内还有一 系列的化石和标本,记录了澳大利亚的地质历史和动植物进化的过程。此外,博物馆还致力于推动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5.柏林自然博物馆(Museum für Naturkunde)位于德国柏林市, 是全球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骨 架“瞪羚龙”、标本藏品、古生物化石和矿石等。博物馆还配备了一 个现代化的研究中心,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此外,博物馆 还对公众开放,并通过展览和教育项目,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保 护意识。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实际应用案 例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传统的陈列方式往往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学习需求和观展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本文将介绍几个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它们在提升观众参与度、增强展品展示效果方面的巨大潜力。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以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新构建和还原了二战期间的生活场景。通过戴上VR头盔,观众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走进犹太人在集中营生活的环境,聆听他们的故事,体验他们的苦难和坚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同身受。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展品的三维还原,提供更加真实和详细的展示效果。在中国故宫博物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在博物馆内穿上VR装置,立体地欣赏古代艺术品,观察其细节,感受其独特之美。通过将立体模型与文物展示相结合,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品,感受到近在咫尺的亲密体验。 虚拟现实还可以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仙童维尔市,有一家名为Tech Museum的科技博物馆。该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体验。例如,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与仿真场景进行互动,触摸和探索物体。这种互动性带来的参与感让观众更加投入,保持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有广泛应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带来了独特的学习体验。通过VR头盔,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博物馆,观看

德国汉诺威博物馆之旅

德国汉诺威博物馆之旅 德国汉诺威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博物馆和 艺术展览馆。在这个城市的博物馆之旅中,你将领略到德国的艺术和 历史的瑰宝,倍受教育和欣赏。 一、纽威德州立博物馆 纽威德州立博物馆是德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汉诺威市中心。该博物馆创立于19世纪,通过陈列收藏品和展览,向游客展示了世界 各地的艺术和文化。你可以在这个博物馆中看到古代埃及艺术品、古 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和陶瓷,以及欧洲绘画的经典作品。 二、泰森博物馆 泰森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技术和交通博物馆之一,坐落在汉诺威郊区。这个博物馆集结了各种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的展品,包括航空、航天、铁路和汽车等。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德国历史悠久的蒸汽机车, 并了解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三、博物馆·奥斯卡·奥尔德宁 博物馆·奥斯卡·奥尔德宁位于汉诺威机场附近,是以展示现代艺术 和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为纪念德国建筑师奥斯卡·奥尔 德宁而建,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欣 赏到艺术和设计的创意作品,包括雕塑、绘画和建筑设计等。 四、博物馆·威廉·布施

博物馆·威廉·布施是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德国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绘画、雕塑和摄影作品,领略到现代艺术的精髓。 五、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国际知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分布于全球各地。汉诺威也有一间古根海姆博物馆分馆,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近代艺术的精品,领略到各种风格和技巧的魅力。 六、海登博物馆 海登博物馆是德国最重要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博物馆所在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其独特的设计和展示方式引人入胜。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当代艺术的氛围中,欣赏到各种创新和触动心灵的作品。 在德国汉诺威的博物馆之旅中,你将被众多世界级的艺术和文化宝藏所吸引。通过这些博物馆,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和现代艺术的精华,还可以了解到德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让你对德国和汉诺威更加了解和热爱。

柏林历史遗迹之都

柏林历史遗迹之都 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在这个美丽的城市中,数不胜数的建筑、古迹和文化遗产讲述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本文将带您一起穿越时光、探索柏林历史遗迹之都。 1. 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 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是柏林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与德国历史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自古埃及至现代德国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埃及法老的宝藏,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可以了解到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2. 布兰登堡门 作为柏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布兰登堡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它见证了德国统一的历史时刻,也成为了柏林的象征。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感受德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3. 布兰特堡宫 布兰特堡宫是柏林最宏伟的宫殿之一,也是普鲁士王国的象征。它由一系列建筑组成,包括皇家宫殿、花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大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精品,同时也可了解到普鲁士历史和皇室的兴衰。 4. 柏林墙

柏林墙是二战后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产物。尽管如今墙已经不存在,但在柏林的许多地方,您仍然可以找到有关 柏林墙的历史标记和纪念碑。这些地点成为了游客们寻找历史记忆的 重要场所。 5. 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以德国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 文物和展品。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德国的起源、宗教、文化和政治 制度的发展。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您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德国的社 会和文化背景。 6. 博物岛 博物岛是柏林最著名的博物馆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这个岛上包括了五座重要的博物馆,如神庙博物馆、古代艺 术博物馆和旧博物馆等。博物岛集中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给人们 带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 7.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是柏林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德国历史建筑的代表之一。教堂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玻璃窗著名。游客们可以在教 堂内参观,欣赏到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感受到宗教信仰对德国历史的 影响。 8. 雨果·巴尔纳特纳历史纪念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