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2、毛公鼎:西周晚期,是中国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朝祭器。497字。

3、今文《尚书》28篇:西周书16篇,东周书3篇,是重要的商代语料。

4、诗经保存的西周诗。

5、周礼,周公旦所作。西周宣王时候的。洪诚、朱谦之观点。

东周:

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国语、孙子兵法。诸子。研究汉语重要材料。还有屈原的韵文。

三、秦

秦:前221-前206,参考李斯的文章《谏逐客令》,收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中国上古至隋代的文章总集。中华书局,四册,严可均辑校。四、汉

西汉:司马迁;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司马相如。

东汉:汉书,论衡,说文解字9000多个汉字,解说里面保存了东汉的语汇。刘熙的《释名》,东汉常用语汇1502条。

五、魏晋南北朝

魏晋:三曹,诸葛亮,陆机陆云,陶渊明。

南北朝:骈文,文章的特色,对偶句。文坛的主流文体。有一小部分是形式主义的作品,但确实是难得的美文。

六、唐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等。

其中,《丑女变文》,敦煌的藏经洞。

宋代话本,例如《快嘴李翠莲》、《崔斩崔宁》收入《京本通俗小说》《警世恒言》也载,录提名《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明清:西游记、红楼梦等。

所谓古代汉语,是指近代汉语以前的“古代”的汉语,主要指以周秦汉为主的书面语。广义地说,包括了直至“五四”运动止的仿古的文言。

近代汉语,唐以后,新兴的书面语白话文,是近代汉语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跟口语是很接近的。

现代汉语:五四后的白话,就是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方言、海外华语。

古代汉语是文言系统,近代汉语是白话开头的那部分。

三者的关系: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近源,古代汉语则是现代汉语的远源。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文言的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学习重点——周秦汉的典范作品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为了熟悉我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解释文言文的规律,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我国古代优秀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8-10万部古书要能读得懂。

《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我国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共计子目7万多条,剔除重复,得子目38891种。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所收上海图书馆藏1902-1949年各地出版的中文丛书(不包括先装古籍部分和《中国丛书综录》中已收录者)5549种,得子目30490中(其中有大量的非线状古籍)。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著录的具有地方志性质的文献8200多种。以单行本流传的古书数万种。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怎么学好古代汉语?

8条:

(1)四到——眼到,龟,龜;寿,壽。口到,要吟诵,吟哦;心到,用心记,用心想,特殊的字,句型,意义;手到,不认识的字,要查。絺,绤。

(2)以文选为中心。

(3)以词汇为重点。词汇变化比较快,语音不会那么快,语法稳定性更强。

古代汉语学习最容易出错的是词汇,《世说新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谢玄淮上,信至,读书竟。信至的信,是信使。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

(5)逐步掌握通论。讲得简明扼要,掌握弄懂通论。

(6)认真做好口头、笔头的练习。读读背背,写写。

(7)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

(8)四字诀(勤勉,见缝插针;谨,一丝不苟;精,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竞,超越前人。)

12个字:

吃透基本概念: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繁简字,

(3)通假字,

(4)古今字,

(5)异体字(正体字),

(6)破读字(如字)、

(7)六书,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假借。隶书的产生,对汉字产生了变化;

(8)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汉字的本义。本义对假借义。

(9)中古汉语的声母——36个字母

(10)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11)反切。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直音法,舜,音顺,但会出现循环的情况,顺,音舜,如果这连个字都不认识,就用读若法。读得像另外一个字的音,但还没有反切法来得准确。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冬,都,宗,用元宝图读音就出来了;东,德红切,dong,2声了,普通话不这样读。规则:上清音,下平声,被切字,读阴平。第一步得不出正确结果,就这样处理。

(12)古今词义的变化。淝水之战的信至,信差。有夸大缩小,转移,色彩变化等。

(13)单音词,复音词。注意连绵字。

(14)连绵字。葡萄,双音节的连绵词。两个音节才能表达一个完整地意思。(15)偏义复词。一个语素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把窗户打开。窗是显性的。只会打开窗,不会去开门。看看有什么动静,是看动。

(1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字是没有引申义,只有本义和假借字。

(17)同源词

(18)词类活用-本用

(19)词序(前宾语,动量表示法)我看书,动词+宾语

上古汉语的前宾语形式: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前头。

欺我

三笑,笑了好几次。笑了三次。

(20)双宾语。

(21)被动式。与,见,为,被。

(22)古汉语中的省略。

(23)常用虚词,之乎者也,夫其所以,于为与则,盖而焉矣乃等。

(24)诗律,格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句式。

(25)词调,词牌,词谱。填词的格调,词调的名称是词牌。

(26)曲牌,曲的押韵。

(27)古注的类型,古注的术语。15种。

(28)古文的文体。

(29)古书的句读。时乎时,不再来。书本458页。时和来是押韵的。(30)古汉语修辞。

(31)古文今译。信,忠实于原著;达,通达,雅,雅致。

(32)古代的人名(姓氏、名、字、别号、谥号)、职官名。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一个国家,古代的书籍、诗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工具。我们大学生作为准文化人,要做到“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代的文化遗产,要研究中国的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就必须要阅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掌握独立阅读古代书籍的能力。文章从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读懂文字、掌握词汇、熟悉语法和读准字音几方面着手,浅述大学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读懂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古文献就是用古汉字记录的书面语,汉字实际上就是理解古文献内容的重要依据,所以要读懂古代作品,首先必须打破文字的障碍。 学习汉字给我们保存了几千年来无比丰富的文献,可是,汉字对于历代语言的记录,并不是很完善的工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首先汉字的形体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不同朝代文字字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换,直到汉字进入隶楷阶段以后,体式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在1956年后才推广了现代简体字。因此要读懂古代文献,首先就要认识古代汉字的字形,辨析繁体字和简体字字形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汉字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各种复杂现象。缺乏对这些复杂现象的了解,就无法真正读懂古代文献。如在汉字的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传历史久、通行地域广、使用人数多等种种原因,就会形成同一个字有几种写法的异体字现象。虽然它们的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譬如:《左传.成公二年》“韩厥俛定其右”,这句中的“俛”就是“俯仰”的“俯”。“俯”与“俛”形体虽然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一样,这就是一组异体字。 在古代作品中,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现象是很普遍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没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没有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来认识作品里的每一个文字,就很容易被这些文字的表象所迷惑,理解不到它真正的意思。所以要把古典作品读懂,首先就要把这些文字造成的迷惑分辨清楚,打破汉字在记录语言给我们造成的第一重障碍。而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能让我们读懂古汉字,进而了解古代作品表达的意思。 二、掌握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具有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要读懂古代文献就必须掌握古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认识作品里所包含的一个个的词。从古至今,词汇在运用过程中构成十分复杂,在发展过程中变化十分巨大。如古代作品中的同意词、同源词、类意词。又比如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古今异意等现象,都是我们阅读古代文献的一大障碍。 比方说古今异意词,古典作品中的一些常用的词语,在现代普通话当中就有不同的名称或另外的说法。像古代汉语中的“冠”、“履”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帽子”和“鞋子”,“食”、“饮”是现代普通话的“吃”、“喝”,“遣”是现代汉语的“打发”等等。又例如一些古代文献里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改变。像“汤”在现在一般指菜汤,而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开水;“走”在古代作品中原意是“奔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行走”。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还有各种引申意,运用十分广泛。因此,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就很难掌握古代词汇的意义,从而不能读懂古典作品。 三、熟悉语法 实词和实词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语法结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一般主语处于谓语之前,宾语处于动词之后,定语也总是处于它的中心语之前,这反映除了几千年来汉语语法的稳固性。 但是古今语法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古今汉语次序最大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一 顔淵死1,顔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椁2。子曰:“才不才3,亦各言其子也4。鯉也死5,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爲之椁6。以吾從大夫之後7,不可徒行也。” (顔淵死了,他的父親顔路想請求孔子把他的車讓出來去給顔淵做外棺。孔子說:“不管有才還是無才,但各人總是向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沒有外棺,我沒有讓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車子拿去給他做外棺。因爲我好歹也是一個大夫品級,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二 衞人迎新婦1,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2?”御曰3:“借之4。”新婦謂僕曰:“拊驂5,無笞服6。”車至門,扶7,敎送母8:“滅竈9,將失火10。”入室見臼11,曰:“徙之牖下12,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13,皆要言也14,然而不免爲笑者15,蚤晚之時失也16。 (有個衛國人迎娶新媳婦,新媳婦上車後,問:“驂馬,是誰家的馬?”駕車的人說:“是借來的。”新媳婦對駕車的人說:“打驂馬,別打轅馬。”車子到夫家門口,扶新媳婦進門,新媳婦對伴娘說:“把竈裏的火滅掉,防備失火。”到了屋裏看到舂米的石臼,新媳婦又說:“把石臼搬到窗戶下,妨礙來往的人走路。”主人都覺得可笑。這三句話,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免不了要受人嘲笑,是因爲她說話沒有選擇恰當的時機。) 三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3,吾如有萌焉何哉4?今夫弈之爲數5,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6,通國之善弈者也7。使弈秋誨二人弈8,其一人專心致志9,惟弈秋之爲聽10。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11,思援弓繳而射之1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 (孟子說:“不要對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種很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卻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有再生長的。我與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離開他,那些凍他的人就來了,所以王即使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又能有什麽幫助呢?比如下棋,那是一門小技術,可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學不好。弈秋是全國棋下得最好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一心一意,祇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呢,雖然也聽著,心裏卻總認爲會有天鵝飛來,想著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和那個人一起學習,他的成績一定比不上那個人。是這個人他的才智比不上人家嗎?我說,肯定不是的。) 四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期末考试浙江工商大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则芥(jiè)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23) 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mǎng)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xiǔ)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zhì)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jūn)不知晦朔(huì shuò)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