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光伏材料与器件基础

论文题目: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评分标准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光敏化太阳能电池 (2)

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2)

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 (3)

2.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3)

2.1.1 透明导电玻璃 (3)

2.1.2 光电极 (3)

2.1.3 量子点光敏剂 (4)

2.1.4 电解质 (4)

2.1.5 对电极 (5)

2.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5)

2.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势 (6)

2.3.1 量子限制效应 (6)

2.3.2 碰撞离化效应与俄歇复合效应 (7)

2.3.3 小带效应 (7)

2.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8)

2.5 量子点敏化电极的制备方法 (9)

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改善 (9)

3.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的问题[31] (9)

3.2 提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方法 (10)

3.2.1 防护层处理 (10)

3.2.2 掺杂 (10)

3.2.3 共敏化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摘要: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是兼具低成本和高理论转化效率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至今,其效率已经突破了5%,但是与染料敏化电池12%的效率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通过阅读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TCO、光电极、光敏化剂、电解质和对电极)、工作原理、优势、电极的几种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从电荷复合、量子点的光捕获、光阳极的结构、电解质和对电极5个方面分析了量子点敏化电池效率低下的原因。同时,从方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防护层处理,掺杂和共敏化三种方法对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作用。

关键字: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进展、性能提升

Abstract: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are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low-cost and high-efficiency photovoltaic cell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solar cell.The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have broken through 5% up to now. But there is a large distance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with that of the dye sensitization solar cell which is 12% .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expounds the structure (TCO, light electrode, photosensitive agent, electrolyte and the electrode), working principle, advantages , several kind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Five aspects which are charge recombination, light harvesting, the structure of photoanode, the electrolyte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At the same time,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three methods that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f QDSSC as the protective layer processing,doping and cosensitization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Quantum dot-sensitized、Solar cell、Progress、Performance improvement

1 光敏化太阳能电池

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低成本且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相对于结晶硅太阳能电池,DSSC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制备简单、原料便宜、污染性低、不需要大型无尘设备,甚至可利用低温烧结的TiO2以及柔性导电基体作成柔性太阳能电池[1],其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它在电池效率上最高纪录可达到11.18%,已经超过商业化所需的10%电池效率。

对DSSC电池来说,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染料成本问题。目前反映使用效果最好的染料是RuL2(SCN)2,但是其中的金属钌属于稀有金属,来源很少,价格昂贵。另外这种染料的制备过程也是相当复杂,这就成了电池成本降低的一个限制因素。

2.与染料结合得到最高效率的二氧化钛易使染料发生光解,从而导致内部接触不良的问题,这对电池的循环利用是极为不利的。

3.在DSSC的研究过程当中,作为光敏化剂的染料的光谱吸收特性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敏化剂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吸收光谱的范围比较窄,如果能够研究或找到更宽吸收范围的敏化剂,对于提升光电转化率将大有裨益。

4.大量的研究证明,染料的多层吸附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阻碍电子的传输,从而使光电能量转换率下降[2]。

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光敏化材料代替染料,已经成为近来太阳能电池的一个研究热点。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在太阳光的波长范围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后者占43%。紫外区只占能量的7%。从太阳光的能量分布可以看到,所用来代替染料的敏化剂材料的吸收范围最好在可见光以及红外光区。

近期的研究表明,窄带隙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可代替染料作为敏化剂,若将这些材料控制在量子效应范围内,则成为量子点敏化剂。使用量子点作为光敏剂的太阳能电池称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QDSSCs,以下简称QDSSC)。量子点材料同传统染料相比,具有价格低廉、吸收范围宽广和较为稳定等诸多优点。1998年Nozik首先发表了利用磷化铟(InP)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s)取代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钌(Ru)络合物的工作,开创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先河[3,4]。量子点敏化材料具有量子点所特有的量子限制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碰撞离化化效应(Impact Ionization)、俄歇效应(Auger Effect)以及小带结构,这些效应可用来增强光电转化效率。图1-1是量子点敏化电池的结构图。

Fig 1-1 The structure of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QDSSC)

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

2.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相似,只是量子点取代了染料分子。它主要由透明导电玻璃,纳晶多孔半导体薄膜、量子点光敏剂、电解质和对电极几部分组成的三明治结构。

2.1.1 透明导电玻璃

透明导电玻璃(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TCO)是纳晶多孔半导体薄膜的载体,主要起着让光线透过,并收集注入到TiO2的电子将其传至外电路的作用。良好的TCO应同时具有高透过率和强导电性,常用的有掺氟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FTO)和掺铟氧化锡(Indium doped Tin Oxide,ITO)两种[5]。其中,ITO的电阻为7?/sq,FTO的电阻为8?/sq。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FTO的电阻不会因为经过高温煅烧而上升,适合后续TiO2高温烧结的制程。

2.1.2 光电极

半导体光电极利用其宽带隙的特性来提供电子传输的通路,它是光敏剂的载体,还负责将光敏剂激发产生的电子传输到导电玻璃。因此,对它的要求为:(1)对可见光透明,使光敏剂能吸收到足够的可见光而被激发;(2)具有一定的传导性,使电子可以传导到导电玻璃上;(3)具有高比表面积,使光敏剂能被充分地吸附;

(4)具有多孔结构,使电解液容易渗透[6]。

常用的半导体为TiO2,ZnO,SnO2[7]这三种n型半导体。其中TiO2最为常见,应用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效率最高。TiO2的优点为光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抗腐蚀性强且无毒。TiO2有锐钛矿,金红石和板钛矿三种晶相。其中电子传导阻力较小的锐钛矿主要起电子传递作用,而有利于光子散射的金红石相则可起增加电子被激发机率的作用。以锐钛矿为主,混合适量的金红石相能结合两相的优点,提高电池的转化效率。其它的宽禁带半导体Nb2O5,In2O3和NiO等[8]都可用作光阳极。

Fig 2-1 Band gap of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

2.1.3 量子点光敏剂

量子点光敏剂,起吸收光子并激发产生电子的作用,是区别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地方。对量子点光敏剂的要求为:(1)能够有效地附着在纳晶多孔半导体薄膜上;(2)在可见光区具有较宽的吸收范围和较强的吸光系数;(3)激发态寿命要长,以保证激发态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多孔膜内而不跃迁回基态;(4)与半导体多孔膜的能级结构相匹配,使激发的电子有效的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ConductionBand, CB)。目前用到的量子点光敏化剂主要有CdSe、CdS、CdTe、PbS、AgS、InP、PbSe、InAs和AgSe等[9]。几种常用的窄禁带半导体与TiO2的能级结构见图2-2。

Fig 2-2 Band gap of narrow bandgap semiconductor and TiO2

2.1.4 电解质

电解质(Electrolyte, EL)—般由还原态(Reduced, Red)和氧化态(Oxidized, Ox)物质组成,起到还原氧化态敏化剂并使电流循环的作用[10]。换句话说,就是将累积在量子点价带上的空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向外传递,减少空穴密度以使得热电子不易与量子点的空穴发生再复合,因此电解质对量子点的还原速率必须大于量子点本身电子空穴复合的速率。理想的电池电解质应具备以下特性:

(1) 氧化/还原电势较低,使开路电压较大。

(2) 氧化/还原对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要高,以保证足够浓度的电子。

(3) 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要大,以利于传质。

(4) 在可见光区没有很强的吸收,以免与敏化剂的吸收竞争。

(5) 其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稳定性要高,使用寿命要长。

(6) 自身有较快的氧化/还原可逆反应速率,有利于再生和电子传输。

(7) 不会腐蚀电池中的其它部分,如敏化剂、工作电极和对电极。

QDSSC 中的电解质可以分为液态电解质,准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常用的氧化/还原对有I-/I3-,还有S2-/Sn2-、K4Fe(CN)6/K3Fe(CN)6等[11-13]。

2.1.5 对电极

QDSSC对电极的制作通常是在TCO上镀上一层数十纳米厚的金属薄膜来做为电池的阴极,作用是催化氧化态电解质迅速的被还原并与工作电极构成回路。此层金属薄膜通常选用铂金材质,其优点在于除了降低电阻外[14],亦具有极高的活性,可扮演触媒的角色来促进氧化态电解质迅速的还原。除此之外,铂金可抵抗碘离子/碘电解质的腐蚀。良好的对电极应具备电阻小以及对所用的电解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活性好的特性。

2.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图1-5同时也表示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即光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子通常经历以下七个过程[15]:

(1) 量子点(QD)受光激发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QD*):

QD + hv →QD*

(2) 激发态量子点将电子注入到氧化物半导体的导带中(电子注入速率常数为k inj):

QD* →QD+ + e-(CB)

(3) 氧化物导带(CB)中的电子在纳米晶网络中传输到后接触面(back contact,用BC表示)后而流入到外电路中:

e-(CB) → e-(BC)

(4) 纳米晶膜中传输的电子与进入TiO2膜孔中的I3-离子复合(速率常数用k et 表示):

I3-+ 2e-(CB) → 3I-

(5) 导带中的电子与氧化态量子点之间的复合(电子回传速率常数为k b):

QD++ e-(CB) → QD

(6) I3-离子扩散到对电极(CE)上得到电子再生:

I3-+ 2e-(CE) → 3I-

(7) I-离子还原氧化态量子点可以使量子点再生:

3I-+ 2QD+→ I3-+ QD

量子点激发态的寿命越长,越有利于电子的注入,而激发态的寿命越短,激发态分子有可能来不及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就已经通过非辐射衰减而跃迁到基态。(2)、(5)两步为决定电子注入效率的关键步骤。电子注入速率常数(k inj)与逆反应速率常数(k b)之比越大(一般大于3个数量级),电荷复合的机会越小,电子注入的效率就越高。I-离子还原氧化态染料可以使量子点再生,从而使量子点可以反复不断地将电子注入到二氧化钛的导带中。I-离子还原氧化态量子点的速率常

数越大,电子回传被抑制的程度越大,这相当于I-离子对电子回传进行了拦截(interception)。步骤(5)是造成电流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电子在纳米晶网络中的传输速度(步骤(3))越大,而且电子与I3-离子复合的速率常数k et越小,电流损失就越小,光生电流越大。步骤(7)生成的I3-离子扩散到对电极上得到电子变成I-离子(步骤(6)),从而使I-离子再生并完成电流循环。

在常规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如硅光伏电池)中,半导体起两种作用:其一为捕获入射光;其二为传导光生载流子。但是,对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这两种作用是分别执行的[16]。当电解液注入电池中而充满整个TiO2多孔膜时,便形成半导体/电解质介面(SEI),由于颗粒的尺寸仅为几十纳米,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空间电荷层来使电子空穴对分离,当量子点吸收光后,激发态电子注入TiO2导带在皮秒量级,而结合过程(电子返回染料基态) 在微秒量级,因此前者电子传递速率甚至可达后者的106倍,这样就形成了光诱导电荷分离的动力学基础,可看出光诱导分离非常有效,造成净电子流出,另一过程(电子与I3-结合) 经测量结果为10-11-10-9A/cm2,但可经过4-tert-butylpyridine 处理或制备复合电极来抑制。电子在多孔膜中的传递并不如在单晶中快,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减少电子通过路径与穿越晶界数,故存有一最佳膜厚对应最大光电流值。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与p-n 结半导体电池不同之处,在于光捕获、电荷分离、电荷传递分别由量子点、量子点/半导体介面和纳米晶多孔膜分别担任,因此电子空穴对能有效地分离。

2.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势

2.3.1 量子限制效应

当半导体体材构成的原子数极大时,电子能级呈现为连续的带状,实际上此带状能级是由无数能级间隔极小的电子能级所构成。当粒子尺寸下降时,原子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得电子能级间隔变大,连续状的能量带逐渐分裂,能带也因此变宽,电子能级随粒子尺寸的变化状况如图2-3所示。该效应使材料的光、电、磁等特性与体材料有极大的差异,其中吸收和发光光谱与粒子尺寸间有依赖(size-dependent)关系,如图2-4中所示,当粒径逐渐下降时,CdS的吸收及发光光谱都有明显的蓝移现象(blue shift),代表能带宽度随着粒径的下降而增加。当粒径尺寸小于激子波耳半径,即到达量子尺寸[17]。

在量子尺度的空间中,由于电子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平均自由程缩短,电子容易形成激子(exciton),并产生激子吸收峰。粒径越小,激子的浓度越高,激子的吸收与发光效应将会更明显,这称为量子限制效应。

Figure 2-3 The change of energy band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Figure 2-4 UV/Vis absorp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 of the CdS nanocryst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2.3.2 碰撞离化效应与俄歇复合效应

碰撞离化效应,又名多激子激发效应(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 MEG),是指在一半导体材料中,当外界提供大于两个能带的能量时,被激发的电子会以热电子的形式存在,当此热电子由高能级激发态回到低能级激发态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将另一个电子由价带激发至导带,此称为碰撞离化化效应。利用此效应,一个高能量的光子可以激发两个或数个热电子[18]。相对于碰撞离化效应,俄歇复合效应意指其中一个热电子与空穴因复合所释放的能量,可趋使另一个热电子向更高的能级跃迁,如此一来可以延长导带中热电子的寿命。但在半导体块材中热电子的冷却速度非常快,所以上述两个效应并不明显;然而,当半导体达量子点尺寸时,连续的导带逐渐分裂成许多细小的能级,使得热电子冷却速度变慢,所以碰撞离化化效应和俄歇复合效应能有效发挥。在文献中提到[19],若以4eV的光子来激发硅晶中的电子(大约是3.6 倍硅晶之能带),只能得到5% 的碰撞离化效率,也就是量子产率(Quantum yield)为105%。若改以3.9 nm的PbSe量子点为材料,并利用相当于4倍能带能量的光子来激发电子时,将可以得到300%的量子产率。又根据Shockley 和Queisser 的计算[20],利用单一能带材料来吸光的太阳能电池其理论电池效率最高可达31%,这与目前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最佳的效率25%相差不远。然而,若利用量子点的碰撞离化及俄歇复合的效应,则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最高理论电池效率可达到66%[21],远比单一能级的有机染料DSSC高出一倍,足见量子点在DSSC应用上的潜力。

2.3.3 小带效应

半导体材料在量子化后会产生能带分裂的现象,因此在各量子点之间会产生许多细小而连续的能级,如图2-5所示,称为小带。这种能级结构可以降低热电子

的冷却速率,且为热电子提供许多良好的传导和收集路径,使热电子能在较高能级处向外传出,因此可得到较高的光电压[22]。此效应与前述的碰撞离化化效应不同,通过碰撞离化化效应可增加电池的光电流,而小带效应则提高电池的光电压。量子点敏化剂与单一能带的有机染料相较,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能通过碰撞离化效应得到高于100%的量子产率,利用俄歇复合效应提高热电子的寿命,通过小带使电子传向外电路并提高电池的光电压,此外通过量子点粒径的控制,或是混用不同吸光范围的量子点材料,将可达到媲美有机染料的全波长吸光。除此之外,量子点材料因具有耐热的特性,能适用的范围更广。因此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被视为一个具高潜力的未来电池。

Figure 2-5 Configuration of miniband.

2.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对于昂贵的染料,半导体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经光子激发后电子可由量子点注入光阳极,如今已经有许多研究小组提出了实验证据。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上,CdS[23]、CdSe[24]、InP、PbS、PbSe、InAs和PbTe[25]等都是热门的光敏化材料,此外,Au、Ag2S、Sb2S3和Bi2S3也有相关的研究发表。而现今最佳效率为碲化镉、硒化镉共敏化得到的4.2%。这些材料中CdS 的导带最低能级位置高于TiO2导带最低能级,有利于电子注入至TiO2电极上;而CdSe、CdTe、InP、PbS和PbSe等材料,具有较低能带,可吸收极广的可见光,甚至达红外光区域的吸收[26]。虽然量子点具备许多有机染料具有的理论效率高、价格低廉和性能稳定等优点,但目前使用量子点作为光敏化剂的研究仍是少数,发展也相当迟缓,所达到的最高转换效率也低于DSSC。对量子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探讨的几个代表文献列于表1-1中。

2.5 量子点敏化电极的制备方法

量子点敏化半导体电极的制备有五种方法。

(1) 预先制备量子点,纯化后分散在溶液里,将纳米多孔TiO2薄膜浸入溶液中吸附量子点。由于量子点靠物理吸附作用结合,电池的稳定性较差。用双官能团的桥连分子(通常一端为羧基,与TiO2相连,一端为巯基,能牢固地结合在量子点表面)能稳定量子点,使其化学吸附而复合到TiO2薄膜的表面和孔洞中,也称自组装方法(self-assemble,SA)[27]。

(2) 在纳米多孔TiO2薄膜上原位合成量子点[28]。它也分两种,一种为连续化学浴沉积(successive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S-CBD),又称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successive ionic layer absorption and reaction,SILAR),即将纳米多孔TiO2薄膜交替浸入两种盐溶液,在其表面生成量子点;另一种为化学浴沉积(chemical bathdeposition,CBD),是将纳米多孔TiO2薄膜浸入同时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前驱体的溶液中生成量子点。

(3) 喷雾热解法(spray pyrolysis deposition,SPD)[29]。将量子点的前驱溶液雾喷在预先放置在加热板上的多孔半导体薄膜上,在加热的条件下,前驱溶液会产生量子点附在多孔半导体薄膜上。

(4) 电沉积方法(electrodeposition,ED)。将预先制备好的量子点在加压后电场的作用下沉积在多孔半导体薄膜工作电极上[30]。

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改善

3.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的问题[31]

QDSC中QD上的光生电子在注入TiO2的同时,还经受着电子的辐射复合(r )和无辐射复合(r nr),以及QD上的缺陷捕获电子和电子与电解质的复合(r f);而当QD将电子注入到TiO2导带但还未被收集之前,还会经历与QD的表面态复合;与QD中的空穴复合。由此可见染料在DSC的复合中不起直接作用,而在QDSC

中QD直接参与复合过程,复合的过程竟然有5种之多,这一点使它与DSC具有显著的不同,复合过程的存在会降低电子的注入效率,从而降低了入射光电转换效率(IPCE)。

QDSC中使用到的吸光剂主要是Ⅱ-Ⅵ组化合物CdS、CdSe和CdTe或者其中几种QD的联合使用[32]。作为QD材料,当其尺寸小于激子波尔半径时,其尺寸的变化是会伴随着带隙的变化,从而改变着QD吸收太阳光的起始位置。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始终无法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相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量子点的附着量太低(因为其尺寸大)。

QDSC中用到的电解质通常为Na2S,S的水溶液,但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大,难于渗透到TiO2膜的介孔中,因此光电极和电解质不能紧密接触,导致它对QD 还原能力的发挥不完全,电池性能就差。

3.2 提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方法

QDSC的性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一个方面是组成电池各部分材料的性能改善,另一方面是从方法的角度对电池性能进行改善。

3.2.1 防护层处理

TiO2薄膜中存在着大量的表面态。Zhang等[33]在TiO2表面制备了SrTiO3层,钝化了TiO2的表面态,形成夹层的能带结构显著降低了电极表面的电荷复合,使电池的外量子效率增加了70%。Zhu等[34]在TiO2/CdS电极间加入ZnO层,引入了能量壁垒并钝化了TiO2膜表面缺陷,从而有利于电子传输,降低电荷复合。

量子点也存在表面态。Shen等[35]用ZnS修饰CdSe量子点的表面后,电池的光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和光电转化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3.2.2 掺杂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引入碳纳米管层能够提高电荷收集效率,抑制暗电流。Lee等[36]报道了在ITO上喷涂了单壁碳纳米管( SWCNTs) 之后制备CdS /TiO2量子点敏化电池。发现SWCNTs在光照下增加了短路电流,在黑暗条件下减少了暗电流。表明SWCNTs在TiO2/CdS和ITO间形成了势垒,抑制了电子从TiO2或CdS量子点的导带向电解质的转移。由于提高了电荷收集效率,减少了电荷复合,能量转换效率增加了50%。石墨烯[37]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子传输性能,也被掺入二氧化钛膜中用作光阳极,起到抑制电子复合和提高电子传输的作用。

3.2.3 共敏化

量子点单一敏化受吸收光谱的限制,难以与太阳的发射光谱相匹配,采用共敏化可使吸收光谱互补,拓宽光谱响应范围,提高电极的太阳光利用率。Ivan等将N3染料分子附在CdSe量子点上,检测到N3染料分子使得量子点注入到TiO2薄膜内的电子增加了5倍[38]。此外,CdS,PbS量子点都被用来与染料进行了共敏化[39],这些量子点的作用是增强光吸收,拓宽吸收范围,降低电荷复合。将不同尺寸或不同类型的量子点进行共敏化能有效提高量子点敏化电池的转化效率[40]。Yang 等[41]制备了PbS,CdS量子点敏化的TiO2纳晶薄膜光电化学电极。结果表明共敏化的TiO2/PbS/CdS/ZnS电极在400 nm光照下产生了近100%的IPCE,并且电极的光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

结论

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理论转化效率高的优点,但目前的转化效率不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文中从电荷复合、量子点的光捕获、光阳极的结构、电解质和对电极5个方面分析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仍远低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因,以及针对以上5个方面相关研究者们采取的改进措施。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电荷复合严重影响着其光电转化效率,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制备技术如在量子点敏化剂上沉积钝化层,在FTO电极上制备TiO2致密层以及优化量子点敏化剂厚度和TiO2膜的厚度都可以显著降低复合效率,从而提高QDSC的光电转化效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最常用到的光敏化剂是CdSe,CdSe通常只能吸收650nm 以下波长的太阳光,通过使用窄带隙的PbS量子点或者将CdSe与有机染料共敏化可以将吸光范围向650nm以上扩展,从而可以提高敏化剂的光捕获效率。至于的光阳极结构,由于量子点的尺寸大于有机染料的尺寸,因而需要利用大尺寸的半导体颗粒或大管径的纳米管来制备氧化物半导体膜,以使量子点敏化剂有效地附着,以及电解质的渗透。对于电解质来说,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液态电解质或开发出高效率的固态电解质解决电解质不够高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Fu Y.S, Sun J., Xie Y.,et al. ZnO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 on high-efficiency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Advanced Functional Solid-State Materials ,2010,166(3):196-202.

[2] Green M. A., Emery K., Hishikawa Y., et al. 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 (version 39). Prog.

Photovolt: Res.Appl., 2012, 20(1): 12-20.

[3] Yella A., Lee H.W.,Tsao H.N.,et al. Porphyrin-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Cobalt (II/III)-Based

Redox Electrolyte Exceed 12 Percent Efficiency. Science, 2011, 334:629-633.

[4] Chang J A, Im S H, Lee Y H, et al. Panchromatic photon-harvesting by hole-conducting materials

in inorganic-organic heterojunction sensitized-solar cell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n channels. Nano Lett, 2012, 12: 1863-1867.

[5] Lee J W, Son D Y, Ahn T K, et al.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with unprecedentedly high

photocurrent. Sci Rep, 2013, 3: 1050.

[6] Etgar L, Moehl T, Gabriel S, et al.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by mesoscopic PbS quantum

dots/TiO2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ACS Nano,2012, 6: 3092-3099.

[7] Santra P K, Nair P V, Thomas K G, et al. CuInS2-sensitized quantum dot solar cell.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excited-state dynamics, an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J Phys Chem Lett, 2013, 4: 722-729.

[8] Hu X, Zhang Q, Huang X, et al. Aqueous colloidal CuInS2 for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Mater Chem, 2011, 21: 15903-15905.

[9] Sambur J B, Novet T, Parkinson B A. Multiple exciton collection in a sensitized photovoltaic

system. Science, 2010, 330: 63-66.

[10] Jou J H, Shen S M, Lin C R, et al. Efficient very-high color rendering inde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J]. Organic Electronics, 2011, 12(5): 865-868.

[11] Im J H, Lee C R, Lee J W, et al. 6.5% efficient perovskite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Nanoscale, 2011, 3: 4088-4093.

[12] Yoo B, Kim K J, Bang S Y, et al. Chemically deposited blocking layers on FTO substrates:

Effect of precursor concentration on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Electroanal Chem, 2010, 638: 161-166.

[13] Roh S J, Mane R S, Min S K, et al. Achievement of 4.51% conversion efficiency using ZnO

recombination barrier layer in TiO2 base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Appl Phys Lett, 2006, 89: 253512.

[14] Kim J, Choi H, Nahm C, et al. The effect of a blocking layer o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in

CdS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Power Sources, 2011, 196: 10526-10531.

[15] Guan J, Zhang J, Yu T, et al.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of photoelectrode in ZnO-base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and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 mechanism. RSC Adv, 2012, 2: 7708-7713.

[16] González-Pedro V, Xu X Q, Mora-SeróI, et al. Modeling high-efficiency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ACS Nano, 2010, 4:5783-5790.

[17] Yella A, Lee H W, Tsao H N, et al. Porphyrin-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cobalt (II/III)-based

redox electrolyte exceed 12 percent efficiency. Science, 2011, 334: 629–634.

[18] Chung I, Lee B, He J, et al. All-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high efficiency. Nature,

2012, 485: 486-489.

[19] Tian H N, Yang X C, Chen R K, et al. A metal-free “black dye” for panchromatic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Energy Environ Sci, 2009,674-677.

[20] Yum J H, Baranoff E, Wenger S, et al. Panchromatic engineering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Energy Environ Sci, 2011, 4: 842-857.

[21] Jung S W, Kim J H, Kim H, et al. CdS quantum dots grown by in situ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for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Appl Phys, 2011, 110: 044313.

[22] Zhang Q, Chen G, Yang Y, et al. Toward highly efficient CdS/CdSe quantum dots-sensitized

solar cells incorporating ordered photoanodes 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s. Phys Chem Chem Phys, 2012, 14: 6479-6486.

[23] Zhu G,Pan L. K., Xu T" Sun Z.,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of CdS on

TiO2 film for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Electroanal. Chem.,2011,659(2): 205-208. [24] Zhu G, Pan L. K., Xu T., et al. One-Step Synthesis of CdS Sensitized TiO2 Photoanodes for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Microwave Assisted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Method.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1, 3(5):1472-1478.

[25] Lee Y. H., Im S. H., Rhee J. H., et 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hrough post-treatments of

CdS-sensitized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spray pyrolysis depositio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 2010, 2(6): 1648-1652.

[26] Zhu G., Lv T" Pan L. K., et al. All spray pyrolysis deposited CdS sensitized ZnO films for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Alloys Compd., 2011, 509(2):362-365.

[27] Salant A,, Shalom M., Hod I., et al.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Prepared Using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ACS Nano 2010,4(10): 5962-5968. [28] Chen J., Lei W., Li C, et al. Flexible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of CdSe quantum dots on ZnO nanorods. Phys. Chem.Chem. Phys., 2011,13(29): 13182-13184.

[29] Zeng T,Tao H. Z" Sui X. T" et al. Growth of free-standing TiOi nanorod array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dS quantum dots-sensitized solar cells. Chem. Phys. Lett., 2011,508(1-3): 130-133.

[30] Yu X. Y., Lei B. X., Kuang D. B., et al. Highly efficient CdTe/CdS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a one-step linker assisted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Chem. Sci, 2011, 2(7): 1396-1400.

[31] 吴春芳, 魏杰.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 功能材料,

2013, 44(1): 1-7.

[32] Ardalan P., Brennan T. P., Lee H. B. R., et al. Effect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Solid-state CdS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ACS Nano, 2011, 5(2):1495-1504. [33] Zhang J,Tang C. C, Bang J.H,CdS /TiO2-SrTiO3 heterostructure nanotube arrays for improved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J]. https://www.360docs.net/doc/0f7516167.html,mun, 2010, 12 (8): 1124-1128.

[34] Zhu G,Pan L. K,Xu T,et al. Cascade structure of TiO2 /ZnO/CdS film for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J. Alloys Compd,2011,509( 29) : 7814-7818.

[35] Shen Q,Kobayashi J,DigunaL. J, et al. Effect of ZnS coating on the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CdS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J]. J.Appl.Phys,2008,103( 8) :084304-5.

[36] Shu T,Xiang P,Zhou Z. M, et al. Mesoscopic nitrogen-doped TiO2spheres for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J]. Electrochi Acta,2012,68( 30) : 166-171.

[37] Santra P K, Kamat P V. Mn-doped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A strategy to boost

efficiency over 5%. J Am Chem Soc, 2012, 134:2508–2511.

[38] Santra P. K,Kamat P,V. Mn-Doped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a strategy to boost

efficiency over 5%[J]. J. Am. Chem. Soc,2012,134( 5) : 2508-2511.

[39] Li T. L,Lee Y. L,Teng H,et al. High-performanc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sensitization with CuInS2 quantum dots /CdS heterostructure[J]. Energy Environ. Sci,2012,5(1) : 5315-5324.

[40] Chang J A, Rhee J H, Im S H, et al. High-performance nanostructured inorganic organic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Nano Lett, 2010, 10:2609-2612.

[41] Yang S. H,Huang C. H,Zhai J,et al. High photostability and quantum yield of nanoporous TiO2

thin film electrodes co-sensitized withcapped sulfides[J]. J. Mater. Chem,2002,12( 5) : 1459-1464.

(完整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摘要: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也是目前最尖端、最新的太阳能电池之一,这种电池在使用半导体材料的普通太阳能电池之中,引入了纳米技术与量子力学理论,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简述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及研究内容。 关键词: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机理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持续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发清洁能源是人类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进展极为迅速。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能量转换器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半导体p-n结中载流子输运过程的无机固态太阳能电池;另一类则是基于有机分子材料中光电子化学过程的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单晶GaAs太阳能电池、晶体Si太阳能电池和Si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一类,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二类。第一类太阳能电池已经产业化或商业化,而第二类太阳能电池正处于研究与开发之中。目前太阳能电池存在能耗高、光电转换效率低等缺点。尽管人们已采用各种方法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尚不能使其大幅度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或对策,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能量转换效率接近其理论预测值,成为材料物理、光伏器件与能源科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量子点是指三维方向尺寸均小于相应物质块体材料激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纳米结构。理论研究指出,采用具有显著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光谱特性的量子点作为有源区设计和制作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可以使其能量转换效率获得超乎寻常的提高,其极限值可以达到66%左右,而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晶体硅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理论上最多仅为30%。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 人们针对太阳能电池存在的能耗高、光电转换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1]:1)增加带隙数量,制作多带隙叠层太阳能电池;2)热载流子冷却前进行俘获;3)一个高能光子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或者多个低能光子产生一个高能电子空穴对。目前,方案1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后两套方案基于量子点产生的量子限制效应正处于研究之中。 半导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潜在的优势,它通过以下两个效应可以大大增加光电转换效率:第一个效应是来自具有充足能量的单光子激发产生多激子;第二个效应是在带隙里形成中间带,可以有多个带隙起作用,来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两个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量子点中的能级量子化。能级量子化还会产生其它效应:减缓热电子-空穴对的冷却;提高电荷载流子之间的俄歇复合过程和库仑耦合;并且对于三维限制的载流子,动量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跃迁过程不必满足动量守恒。提高转换效率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增加光电压或者增加光电流)理论上在三维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中能够实现。 1.1 量子点多激子太阳能电池的机理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光伏材料与器件基础 论文题目: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评分标准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光敏化太阳能电池 (2) 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2) 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 (3) 2.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3) 2.1.1 透明导电玻璃 (3) 2.1.2 光电极 (3) 2.1.3 量子点光敏剂 (4) 2.1.4 电解质 (4) 2.1.5 对电极 (5) 2.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5) 2.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势 (6) 2.3.1 量子限制效应 (6) 2.3.2 碰撞离化效应与俄歇复合效应 (7) 2.3.3 小带效应 (7) 2.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8) 2.5 量子点敏化电极的制备方法 (9) 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改善 (9) 3.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的问题[31] (9) 3.2 提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方法 (10) 3.2.1 防护层处理 (10) 3.2.2 掺杂 (10) 3.2.3 共敏化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摘要: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是兼具低成本和高理论转化效率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至今,其效率已经突破了5%,但是与染料敏化电池12%的效率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通过阅读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TCO、光电极、光敏化剂、电解质和对电极)、工作原理、优势、电极的几种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从电荷复合、量子点的光捕获、光阳极的结构、电解质和对电极5个方面分析了量子点敏化电池效率低下的原因。同时,从方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防护层处理,掺杂和共敏化三种方法对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作用。 关键字: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进展、性能提升 Abstract: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are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low-cost and high-efficiency photovoltaic cell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solar cell.The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have broken through 5% up to now. But there is a large distance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with that of the dye sensitization solar cell which is 12% .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expounds the structure (TCO, light electrode, photosensitive agent, electrolyte and the electrode), working principle, advantages , several kind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Five aspects which are charge recombination, light harvesting, the structure of photoanode, the electrolyte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At the same time,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three methods that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f QDSSC as the protective layer processing,doping and cosensitization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Quantum dot-sensitized、Solar cell、Progress、Performance improvement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_刘晓光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111,2* 刘晓光,吕丽丽,田建军 12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要: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简称QD)因其具有多种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在太阳能转换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简称QDSC),因其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和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本文介绍了QDS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QDSC的转换效率及影响因素、QDSC的研究进展等。另外,我们还对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化石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已无法满足全球的能源消耗。此外,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寻求可高效利用并且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品。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 [1] 电池可分为:硅基太阳能电池、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多结太阳能电池等。 量子点,是三维尺寸小于或接近激子波尔半径,具有量子局限效应的准零维纳米粒[2,3] 子。光敏性量子点是一种窄禁带宽度的半 [4][5][6]导体材料,如CdS,CdSe,PbS, [7] InAs等,它可通过吸收一个光子能量产生多个激子或电子-空穴对,即多重激子效应(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简称ME G),进而形成多重电荷载流子对,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根据美国物理学家 [8] Shockley和Queisser提出的S-Q极限模型,半导体PN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极限为31%,如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均受限于这一模型。然而以QD为光敏剂构筑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在MEG效应作用下,则能突破S-Q极限效率模型,具有更高 [9,10] 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并且,QDSC制造成本远低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因此,QDSC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QDS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QDSC是由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简称DSC)衍生而来,与之不同的是QDSC采用窄禁带宽度的QD取代DSC中的有机染料分子作为电子激发的敏化剂。与有机染料相比,QD不仅 [11~13]具有MEG效应,而且还具有其它优点:(1)QD光谱吸收范围更广,其带隙可以根据其尺寸大小来调节;(2)QD具有比有机染料分子更大的消光系数和光化学稳定性;(3)QD具有大的固有偶极矩,利于激发态电子-空穴的分离。QDSC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其电池主要是由导电透明电极 (如FTO)、多孔光阳极(如TiO薄膜)、 2 量子点敏化剂(QD)、电解质(如多硫化 物)和对电极(如Cu S)组成。在入射光子 2 的作用下,QD中的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 带,激发态的电子快速注入到光阳极TiO导 2带中,在FTO玻璃上富集并通过外电路流向 2-对电极,QD中留下的空穴与电解质中 的S

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纳米晶体特殊的物理性质,多种制备方法,以及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量子点;制备;太阳能电池 引言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的大量使用,目前化石能源即将消耗殆尽,此时人们在积极寻找可替代化石能源的二次能源,太阳能作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受到广泛瞩目.目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晶体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已经高达10 %-20 %,但是原料高纯硅造价昂贵,这促使人们再次寻找可以替代硅的材料.研究发现通过量子点敏化提高金属氧化物对光的吸收,可有效的使光照射在量子点表面上产生的电子转移到金属氧化物上,理论研究表明其能量转化效率的极限值可达66%左右,大大改善其光学性能. 本文主要介绍了量子点的多种制备方法及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上的应用.其制备方法包括: 金属有机化合物热分解法,均匀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化学浴沉积法(CBD)和电沉积法(EPD)等. 一.量子点的特性 量子点是一种0维的纳米材料,由于自身体积小与普通材料,物理性质也不同于普通大尺寸材料. 量子限域效应,是指当颗粒尺寸减小到与电子的De Broglie波长和激子玻尔半径相近时,电子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受到限制,使得电子的输运不能顺利进行,相互干扰性会增强,电子的能级由连续的能级变为分立的能级,能级之间的带隙变宽。随着尺寸的减小,能隙会变宽,出现激子强吸收,激子也会蓝移,即由最低能量向高能方向移动,并引起吸收光谱向短波方向移动.半导体纳米粒子与体材料相比,在吸收光谱上由原来宽的吸收变为窄而高的特征吸收峰.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随着的尺寸减小,它的能级发生改变,带隙会变宽,纳米颗粒发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简介 何宇亮1,2,3,4王树娟1高全荣1沈文忠3丁建宁2施毅4 1,无锡新长江纳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长江路7号,2140287) 2,江苏大学微纳米科技中心(镇江学府路301号,212013) 3,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 4,南京大学物理学(南京汉路37号,210093) 摘要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绿色能源中,硅片状太阳能电池占有很大的优势(又被称做第一代太阳能电池),然而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又被称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薄膜型太阳电池正在赶上,专家估计不久将会占有市场。为了进一步克服前二者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不断提高电池的光电性能及转换效率,近些年叠层式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科学界重视。由于它已表现出比前二者具有更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因此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命名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作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和一些设想对它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指的是什么 在全球绿色能源大幅度蓬勃发展中,对太阳能的利用已被各个先进国家列为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称目前正在大量生产且在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单晶硅、多晶硅片状电池为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它从上世界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工艺技术已成熟且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5~25%(其理论上极限值为29%)。正是由于它使用的是体硅材料,不仅对硅材料消耗量很大,以至成本高,而且其转换效率已接近于理论极限值,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 近十多年来属于第二代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且已有大量投产,具有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抗衡的苗头。据了解,日本Sharp公司将于今年在大阪市建立一座年产量达1GW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厂。我国已计划将在无锡建造一条全自动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光电155MW。大家知道,非晶硅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比晶体硅高500倍,电池厚度仅为晶体硅电池的百分之几(μm量级),它可以以廉价玻璃、柔性塑料以及不锈钢薄片为衬底材料。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节省硅材料,还能根据需要制成大面积的电池板,这些都是它的优势。虽然它的光电转化效率还较低,仅为(6~10)%,但提高的空间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低温成膜技术的不断改进,几年之后很有可能超过目前多晶硅电池的转变效率。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摘要: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太阳电池,优异的特性使其保持器件性能的同时能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因而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就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以及性能优化方案做了简单介绍,并对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做了阐述。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性能优化、敏化 太阳能电池是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有望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一般来讲,太阳能电池基本上是一种大面积的不施加偏压的pn结器件。当太阳光照射这种pn结器件时光能便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参数包括短路电流(J SC)、开路电压(V OC)、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串联电阻(R S)和并联电阻(R Sh)等。 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简单来讲大体包括载流子的光产生、载流子分离和载流子输运等三个主要阶段。当一个光子碰撞太阳能电池有源层时,若光子能量小于有源层材料的禁带宽度时,光子从太阳能电池有源层中透射而过;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有源层材料的禁带宽度时,光子被太阳能电池的有源层吸收,多余的能量将会转化为热能。在太阳能电池中,载流子的分离存在两种主要方式:(1)载流子在电池内建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2)载流子在电池中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

而产生的扩散运动。在较厚的太阳能电池中由于在有源区不存在电场,载流子的主要分离方式是扩散,从而对于这些电池来说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必须要能与电池厚度相当。在较薄的电池中,由于缺陷的大量存在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通常很短,因此载流子的主要分离方式是在内建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太阳能电池的n型半导体端和P型半导体端通过金属-半导体欧姆接触的方式形成两端电极,电极与外部负载相连。在电子-空穴分离后,如果载流子还未到达两端电极,它们将主要通过扩散的方式在中性区运动。n型半导体端自身所产生的电子以及通过半导体"结"收集的电子会通过n端电极、外部导线、负载到达P端金属-半导体接触电极,然后与P端空穴复合。 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从第一代基于硅片技术的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向基于半导体薄膜技术的第二代半导体太阳 能电池过渡。但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效率较低,稳定性也比较差。因此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应运而生。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现在仍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大体上来讲,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包含除了第一和第二代电池之外的所有太阳能电池技术,主要有有机半导体(聚合物或小分子)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双结/多结太阳能电池、中间带太阳能电池和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等,这些电池分类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有重叠。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有望实现光电转换效率比第一代太阳能电池高的同时,保持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优势。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原理,技术最新介绍

Physica E14(2002)115– 120 https://www.360docs.net/doc/0f7516167.html,/locate/physe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A.J.Nozik?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Center for Basic Sciences,1617Cole Boulevard,Golden,CO80401,USA Abstract Quantum dot(QD)solar cells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maximum attainable thermodynamic conversion e ciency of solar photon conversion up to about66%by utilizing hot photogenerated carriers to produce higher photovoltages or higher photocurrents.The former e ect is based on miniband transport and collection of hot carriers in QD array photoelectrodes before they relax to the band edges through phonon emission.The latter e ect is based on utilizing hot carriers in QD solar cells to generate and collect additional electron–hole pairs through enhanced impact ionization processes.Three QD solar cell con?gurations are described:(1)photoelectrodes comprising QD arrays,(2)QD-sensitized nanocrystalline TiO2,and (3)QDs dispersed in a blend of electron-and hole-conducting polymers.These high-e ciency con?gurations require slow hot carrier cooling times,and we discuss initial results on slowed hot electron cooling in InP QDs.?2002Elsevier Science B.V.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Hot electrons;Quantum dots;(Ultra-high photovoltaic)conversion e ciency;Impact ionization;E ciency limits 1.Introduction The maximum thermodynamic e ciency for the conversion of unconcentrated solar irradiance into electrical free energy in the radiative limit assum-ing detailed balance and a single threshold absorber was calculated by Shockley and Queisser in1961 [1]to be about31%;this analysis is also valid for the conversion to chemical free energy[2,3].Since conversion e cien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optimize for implementing photovoltaic and photochemical cells on a truly large scale[4], several schemes for exceeding the Shockley–Queissar (S–Q)limit have been proposed and are under active investigation.These approaches include tandem ?Tel.:+1-303-384-6603;fax:+1-303-384-6655. E-mail address:anozik@https://www.360docs.net/doc/0f7516167.html,(A.J.Nozik).cells[5],hot carrier solar cells[6–8],solar cells producing multiple electron–hole pairs per photon through impact ionization[9,10],multiband and impu-rity solar cells[4,11],and thermophotovoltaic=thermo-photonic cells[4].Here,we will only discuss hot carrier and impact ionization solar cells,and the e ects of size quantization on the carrier dynamics that control the probability of these processes. The solar spectrum contains photons with ener-gies ranging from about0.5to3:5eV.Photons with energies below the semiconductor band gap are not absorbed,while those with energies above the band gap create electrons and holes with a total excess kinetic energy equal to the di erence between the photon energy and the band gap.This excess kinetic energy creates an e ective temperature for the carri-ers that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lattice temperature; such carriers are called“hot electrons and hot holes”, and their initial temperature upon photon absorption 1386-9477/02/$-see front matter?2002Elsevier Science B.V.All rights reserved. PII:S1386-9477(02)00374-0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中出现 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篇一: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摘要: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太阳电池,优异的特性使其保持器件性能的同时能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因而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就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以及性能优化方案做了简单介绍,并对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做了阐述。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性能优化、敏化 太阳能电池是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有望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一般来讲,太阳能电池基本上是一种大面积的不施加偏压的pn结器件。当太阳光照射这种pn结器件时光能便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参数包括短路电流(JSC)、开路电压(VOC)、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串联电阻(RS)和并联电阻(RSh)等。 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简单来讲大体包括载流子的光产生、载流子分离和载流子输运等三个主要阶段。当一个光子碰撞太阳能电池有源层时,若光子能量小于有源层材料的

禁带宽度时,光子从太阳能电池有源层中透射而过;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有源层材料的禁带宽度时,光子被太阳能电池的有源层吸收,多余的能量将会转化为热能。在太阳能电池中,载流子的分离存在两种主要方式:(1)载流子在电池内建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2)载流子在电池中由于浓度梯度的存在 而产生的扩散运动。在较厚的太阳能电池中由于在有源区不存在电场,载流子的主要分离方式是扩散,从而对于这些电池来说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必须要能与电池厚度相当。在较薄的电池中,由于缺陷的大量存在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通常很短,因此载流子的主要分离方式是在内建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太阳能电池的n型半导体端和P型半导体端通过金属-半导体欧姆接触的方式形成两端电极,电极与外部负载相连。在电子-空穴分离后,如果载流子还未到达两端电极,它们将主要通过扩散的方式在中性区运动。n 型半导体端自身所产生的电子以及通过半导体"结"收集的电子会通过n端电极、外部导线、负载到达P端金属-半导体接触电极,然后与P端空穴复合。 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从第一代基于硅片技术的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向基于半导体薄膜技术的第二代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过渡。但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效率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文档解析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摘要: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s)因其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及量子点(QDs)本身的优异性能(如尺寸效应、多激子效应)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此类电池中,无机半导体量子点敏化剂作为吸光材料,其自身的光电性质、制备方法、表面缺陷、化学稳定性及其在TiO2光阳极上的敏化方法等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无机半导体量子点敏化剂(包括窄带隙二元量子点、多元合金量子点及Type-II核壳量子点)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胶体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分类阐释了量子点在TiO2光阳极表面的沉积与敏化方法,特别是双官能团辅助自组装吸附法;总结了针对提高电子注入效率和减少复合的量子点表面修饰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QDSCs的电解质和对电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无机半导体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双官能团辅助自组装;表面修饰 Progress in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Abstrac t: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QDSC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quantum dots (QDs), including low cost, easy fabrication, size-dependence bandgap, and 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 (MEG). The properties of QD sensitizers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of QDSCs, such as their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preparation methods, surface defects, chemical stability,and their sensitization towards TiO2 photoanodes. This review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QD sensitizers, including narrow bandgap binary QDs, ternary or quaternary alloyed QDs, and Type-II core-shellQDs, especially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lloidal QDs. Furthermore, the deposition and sensitization methods of QD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particularly bifunctional-assisted self-assembly deposition.Meanwhile, methods to improve electron inje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charge recombina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is provi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lytes and counter electrodes in QDSCs. Key Words: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Inorganic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Colloidalquantum dot; Bifunctional-assisted self assembly; Surface treatment

硅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_姜礼华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47,082501(2010) Lase r &Opto elec troni c s Pro g res s o C 2010中国激光杂志社doi:10.3788/LO P47.082501硅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姜礼华1 曾祥斌1 金韦利2 张 笑 11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2江西蓝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98 摘要 阐述了当前硅量子点(Q Ds)太阳电池的发展概况。介绍了量子限制效应引起的碰撞电离和多激子产生现 象,分析了硅量子点太阳电池设计理论。同时介绍了硅量子点当前几种制作工艺,详细阐述了硅量子点从富硅层 中析出工艺。最后,介绍了硅量子点太阳电池的几种结构形式,如叠层结构、P N 结构和中间带隙结构。 关键词 光电子学;硅量子点;碰撞电离;电子空穴对倍增;太阳电池结构 中图分类号 T N245 OCIS 250.5590270.0270 文献标识码 A Application of Silicon Quantum Dots in Solar Cells Jiang Lihua 1 Zeng Xiangbin 1 Jin Weili 2 Zhang Xiao 11Depa r tm ent of Electr on ic Scien ce an d T echn ology ,Hu azhong Un iver sity of Scien ce a n d T echnology , Wu han ,Hubei 430074,Chin a 2Depar t m en t of Elect r on ic In for m a tion En gineer ing ,J ian gx i Bluesky Un iver sity , Nan chan g ,Jia ngx i 330098,China Ab stra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ilicon quantum dots (QDs)solar cells is described.The mult-i exciton phenomenon generated by the impact ionization due to the quantum c onfinement effect is introduced,and the silicon Q Ds cell design theory is ana lyzed.Meanwhile,several current production proc esses of the silicon quantum dots at present,and the deta iled precipitation process of silicon quantum dots from silicon -rich silicon layers a re presented.Finally,severa l kinds of configurations of t he silic on QDs cells such a s tandem solar cells,PN junction solar cells,and intermediate band -gap solar cells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optoelectronics;silicon quantum dots;impact ionization;electron -hole pair multiplication;solar cells configuration 收稿日期:2009-12-28;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2-26 基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项目(2006D90404017)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姜礼华(1982))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硅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E -mail:jlihua107@https://www.360docs.net/doc/0f7516167.html, 导师简介:曾祥斌(1962))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尺寸微电子学与透明电子学、太阳电池和光伏系统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的研究。E -mail:eex bz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f7516167.html,(通信联系人) 1 引 言 目前太阳能电池存在能耗高、光电转换效率低等缺点,其光电转换效率皆低于理论预测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电池太阳光损失机制主要有是能量低于带隙的光子不能被吸收和能量大于带隙的光子存在热损失。人们已提出3套方案解决此问题:1)增加带隙数量,制作多带隙叠层太阳能电池;2)热载流子冷却前进行俘获;3)一个高能光子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或者多个低能光子产生一个高能电子空穴对[1]。目前方案1)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后两套方案基于量子点(QDs)产生的量子限制效应正处于研究之中。2002年, A.J.Nozik [2]发现某些半导体量子点在蓝光或紫外线照射下能释放出两个以上电子。2004年,R. D.Schaller 等[3] 在实验中观察到PbSe 量子点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的现象,首先证实了A.J.Nozik 理论的正确性。2006年,该小组[4]又用高能紫外线照射PbSe 和PbS 量子点时发现吸收一个高能光子可产生7个电子空穴对,大大提高了光量子产额。由此,人们设想利用量子点的这种特性可以提高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即设计量子点太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量子点 1.量子点简介 1.1量子点的概述 量子点(quantum dot, QD)是一种细化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某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而量子点则是要求材料的尺寸在3个维度都要小于100nm[1]。更进一步的规定指出,量子点的半径必须要小于其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其尺寸通常在1-10nm左右[2]。由于量子点半径小于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量子点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点限域效应,此时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受势垒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是由静电势、材料界面、半导体表面的作用或是三者的综合作用造成的。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域,使得连续的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1]。这种分离结构使得量子点有了异于体材料的多种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里的特殊应用。 1.2量子点的特性 由于量子点中载流子运动受限,使得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变成了具有分子原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表现出与对应体材料完全不同的光电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粒子中的载流子运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能量发生量子化,连续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结构,带隙展宽,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3]。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表明,随着量子点尺寸的缩小,其荧光将会发生蓝移,且尺寸越小效果越显著[4]。 1.2.2 表面效应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为,也就是说量子点比表面积随着颗 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量子点尺寸很小,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其性质很大程度上由其表面原子决定。当其表面拥有很大悬挂键或缺陷时,会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5]。 1.2.3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即当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微观粒子仍然能越过势垒。当多个量子点形成有序阵列,载流子共同越过多个势垒时,在宏观上表现为导通状态。因此这种现象又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低花费的选择对于现存的光伏技术,例如 晶体硅和无机薄膜。通过控制它们的尺寸,量子点的吸收光谱能够被调整。而且量子点可 以通过低花费的方法来制备。一些纳米材料,比如纳米薄膜,纳米棒,纳米电线,纳米管 以及纳米片等具有高的比表面积,氧化还原电解质,固态孔导体,都是借鉴于标准的染料 光敏太阳能电池用来制造电子导体,量子点单层和电洞型导体与高光学吸光度连接。这篇 文章我们将探讨单一的,多分散的量子点光敏化太阳能电池。本篇将解决稳定性问题,提 出涂层方法,对性能加以讨论,重点强调能量水平对于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性。 把全球温度增加限制在2度以内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为了阻止目前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发达国家必须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新的工业化国家必须限制二氧化碳的 排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供新的能源来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燃料,比如风能, 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会主要依赖这些清洁能源,你得明白太阳 每年提供给地球上植被的能量就是人类日常消耗能量的10000多倍。太阳能可以转换为热能,而这些热能可以直接用来加热食品。通过光学原理利用镜子和透镜可以把太阳光聚集 起来获得更高的温度,这使得太阳能可以驱动蒸汽发动机,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随后进 行发电。目前主要采用的太阳能发电手段就是采用光伏电池。由于没有移动的部件,所以 光伏电池运行维护费用非常低,这也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在室外长期运行。 这几年,光伏市场一直呈指数趋势发展,虽然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出现过波动。2008年全球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达6GW左右,这相当于5到6座的常规火力发 电站或者核电站,这现实出光伏发电已经让低功耗离网应用于生态环境。然而光伏发电的电力价格却比传统发电高了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放津贴给光伏工作者,希望通过 批量生产来减少光伏系统的花费。因此,未来研发新的光伏电池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 低价格将成为前沿课题。 根据它们采用的技术,通常把光伏电池分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代器件。第一代光伏电池是单晶体或者多晶体的p-n结结构的硅电池,也是今天最常见 的光伏转换器,大约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生产基础的晶片单元需要高纯度 的硅晶体,高加工温度和大量的原料。第二代光伏电池是建立在薄膜基础上的,它被放置于一个透明导电衬底和一个背部的电极之间,第二代光伏电池目前占 据着大约15%的市场份额,它们中的大多数主要基于CdTe。然而基于CuInS2光伏电池,铜铟硒,CuInGaSe2或非晶和纳米晶硅已达到商业化并进入光伏市场。由于热力学的限制,单节光伏电池(第一代与第二代光伏)的光电转换效率最 高只能达到32.9%,对于吸收AM 1.5G 的光谱。这一限制,也被称为肖克利–Queisser限制,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光子能量低于带隙能量不是被吸收,高于 带隙能量的光子的能量将释放额外的能量,而(ephotonegap)主要为热。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目标是将转换效率突破肖克利–Queisser的限制通过先进的光 伏概念如多结的限制细胞,光学上和下变频器,由碰撞电离产生的多载波,杂 质带细胞,等等。据报道,多节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略高于40%在采用集中的 太阳光下。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优异的光电性能,量子点(QDs)吸引了广泛关注。通过控制它们的尺寸,量子点的吸收光谱能够被调整,这使得其非常适用于光伏电池。大量关于量子光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体系构架被提出来,包括基于量子点光 敏化具有宽能带隙纳米结构的光电化学电池,沉浸在电解质中的量子点薄膜, 基于量子点或者聚合混合物的固态结构单元,以及夹在电子和空穴导体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