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1、你总是非常渴望让别人满意。

完美主义常常始于童年时期。在年幼的时候,我们被教导要有摘星之志——家长和老师鼓励他们的孩子去努力成为成功人士,并对他们的成就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惩罚他们未能达标)。完美主义者很早就学会以“我成就,故我在”的信念去生活,而且没有任何事情能像因自己出色的成就而让别人(或他们自己)印象深刻而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了。不幸的是,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去追求“优秀”,会带来一生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想要达到完美会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它通常是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说到:“这是完美主义的双刃剑”。

2、你知道你的完美情结正在伤害你,但是你却认为它是你为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是那种竭尽全力(通常是病态的)去避免碌碌无为或平庸的人,且奉行一种“不劳无获”的崇高信念。虽然完美主义者并不一定都是成功人士,但是完美主义常常与工作狂紧密相关。

“…完美主义者?坦承他们无情的标准的确是有压力且有点过分的,但他们坚信这能驱使他们实现其他方法从未达到过的卓越和高效的水平”伯恩斯写到。

3、你有拖延症。

对于完美主义来说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它的特点体现在一种强烈的成功欲,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妨碍成功的东西。完美主义与恐惧失败(通常不是最好的动力)和自我挫败的行为高度相关,比如:过分拖延。

来自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一种出于渴望得到社会认可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拖延工作的倾向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者中,拖延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他人反对意见的预感。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从另一方面来讲,反而不易造成拖延。

4、你对其他人极其不满。

对他人进行批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排斥其他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人。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有太多排斥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具有高度的鉴别能力,几乎没人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

当不再那么强硬的对待他人时,一些完美主义者可能才会发现他们自己开始变得轻松起来。“别盯着别人的缺点,也别紧抓别人的疏忽和过失不放。”佛陀启示我们“而是要看自己的行为,你做了什么而又有什么是还没做的。”

5、你要么就做大,要么就回家。

许多完美主义者内心都挣扎在非黑即白的想法里——在某个时刻你是个成功者,在下一瞬间你又变成了失败者,这取决你的最新成就或是失败经历——而且他们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如果你有完美主义倾向,当你知道有一个能让你成功的好机会摆在眼前,可能你就会将自己投身于这样一个新的项目或是工作——而当察觉到有失败的风险时,你可能又会去完全避开它。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总在规避风险,这样会抑制创新性和创造力。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人生就是一场要么功成名就,要么一事无成的游戏。当一个完美主义者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她的强大动力和野心会让她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目标。这并不奇怪,因此完美主义者是罹患饮食失调症的高危人群。

6、你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

作家兼调查员布雷内·布朗曾把完美主义称作一面厚达“20吨的盾牌”,我们随身携带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完美主义只不过是阻挡我们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而已。

心理学家肖娜·施普林格指出:“因为他们对失败和拒绝的强烈恐惧,完美主义者们常常很难让他们自己不设防或是展现脆弱。”

“想要让一个完美主义者跟同伴去分享他或她内心的感受是很困难的”施普林格在《现代心理学》中写到“完美主义者们常常觉得他们必须永远强大,要时刻控制他们的情绪。一个完美主义者可能会避免同他人谈论他个人的恐惧、无力、不安全感以及沮丧等情绪,即使是那些跟他们最亲近的人。”

7、尽管你知道后悔无益……但是你仍然会去后悔。

不管是烤焦的饼干或是开会迟到5分钟,完美追求的倾向时刻充斥在每一个小错误里。这将滋生一大堆的崩溃、存在感危机和满溢的怒气。当你全力聚焦在失败上或是被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的那种渴望所左右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错误都成了个人失败论的证据。

“由于缺乏一种深刻的且始终如一的自尊来源,失败的打击对于完美主义者们来说尤其困难,而且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个体长期的抑郁和退缩。”施普林格写到。

8、你将每件事情都看作是在在针对自己。

因为他们将每次挫折和批评都看成是在针对个人而感到不悦,完美主义者们往往相较其他人更不易重新振作。与其说从这些挑战和错误中迅速得到恢复,还不如说完美主义者更多的是被它们打倒,他们会将每次失误都看作是他们最深刻真理的证据,不断的被“我还不够好”

的恐惧所折磨。

9、…当被人批评时你采取十足的防御姿态。

在交谈中你能很快就辨认出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是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轻微暗示,他们都会跳出来为自己辩解。为了保护他们脆弱的自我形象,以及他们向其他人展示形象的方式,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设法采取自我防御的方法以免受到任何威胁——即使完全没有必要防卫时。

10、你从未完全“实现目标”。

因为完美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追求,完美主义者们往往终身都有一种他们从未完全实现目标的感觉。自称完美主义者的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在2010年接受《青春漫画》的采访时说她致力于做那些她还没能完成的事情,这能驱使她去不断的超越自己。

“我是一名优等生,也是一个极端完美主义者”阿奎莱拉说道“我想要做更多的电影,我觉得我还没有获得我渴望的那种成功。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时刻,能让我平静的去认识到我其实已经完成很多的目标了。”

11、下面的这张图片让你神经紧张。

12、你以别人的失败为乐,尽管它跟你完全没关系。

常发牢骚的人喜欢抱怨,而完美主义者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担忧他们自己的失败——他们能从别人的失败里找到救济,甚至是以此为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缺点之上或许能让你在短时间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只会增强竞争意识以及滋长完美主义者的批判性思想。

13、你会偷偷去怀念上学的时光。

有些人很讨厌上学,但是你却很喜欢,因为成功是可以量化的——你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成绩评分、成果,和负有提供积极反馈责任的老师,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赞扬。你可能曾是老师的宠儿,或者可能曾在年鉴上被评选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学校的体系和“努力工作,尽力做好,收获回报”的简单方程对大多数完美主义者来说是种安慰。

在真实世界里,成功是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的。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构造。尽管你从未告诉任何人,你内心的一部分其实很怀念那个能够得到“优秀”评价并为之心满意足的世界。

14、你内疚的灵魂。

在这一切表面之下,完美主义者们常常饱受内疚和羞愧的折磨。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一种完美情结,通常带有社会原因,且来自于外部的对成功的压力感,并非源于自己内心。至于原因——则与抑郁、焦虑、羞愧和内疚高度相关。

“完美主义不仅仅是追求卓越或者奋力拼搏”布朗在同奥普拉谈话时说到“这是…一种就像是说…如果我看起来完美,做的完美,工作完美,生活完美,那么我就能避免或是减少羞耻感、责备和批评?的思考方式和感觉。”

那么布朗的忠告是什么呢?试着修习面对真实。让他人理解你,做最真实的自己,卸下完美主义的保护盾去表达脆弱。

“真诚就是一种修行,每天都应该练习,”她说,“有时候是每天的每时每刻。”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 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 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 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 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完美主义的14个倾向 1、你总是非常渴望让别人满意。 完美主义常常始于童年时期。在年幼的时候,我们被教导要有摘星之志——家长和老师鼓励他们的孩子去努力成为成功人士,并对他们的成就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惩罚他们未能达标)。完美主义者很早就学会以“我成就,故我在”的信念去生活,而且没有任何事情能像因自己出色的成就而让别人(或他们自己)印象深刻而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了。不幸的是,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去追求“优秀”,会带来一生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想要达到完美会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它通常是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说到:“这是完美主义的双刃剑”。 2、你知道你的完美情结正在伤害你,但是你却认为它是你为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是那种竭尽全力(通常是病态的)去避免碌碌无为或平庸的人,且奉行一种“不劳无获”的崇高信念。虽然完美主义者并不一定都是成功人士,但是完美主义常常与工作狂紧密相关。 “…完美主义者?坦承他们无情的标准的确是有压力且有点过分的,但他们坚信这能驱使他们实现其他方法从未达到过的卓越和高效的水平”伯恩斯写到。 3、你有拖延症。 对于完美主义来说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它的特点体现在一种强烈的成功欲,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妨碍成功的东西。完美主义与恐惧失败(通常不是最好的动力)和自我挫败的行为高度相关,比如:过分拖延。

来自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一种出于渴望得到社会认可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拖延工作的倾向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者中,拖延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他人反对意见的预感。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从另一方面来讲,反而不易造成拖延。 4、你对其他人极其不满。 对他人进行批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排斥其他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人。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有太多排斥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具有高度的鉴别能力,几乎没人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 当不再那么强硬的对待他人时,一些完美主义者可能才会发现他们自己开始变得轻松起来。“别盯着别人的缺点,也别紧抓别人的疏忽和过失不放。”佛陀启示我们“而是要看自己的行为,你做了什么而又有什么是还没做的。” 5、你要么就做大,要么就回家。 许多完美主义者内心都挣扎在非黑即白的想法里——在某个时刻你是个成功者,在下一瞬间你又变成了失败者,这取决你的最新成就或是失败经历——而且他们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如果你有完美主义倾向,当你知道有一个能让你成功的好机会摆在眼前,可能你就会将自己投身于这样一个新的项目或是工作——而当察觉到有失败的风险时,你可能又会去完全避开它。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总在规避风险,这样会抑制创新性和创造力。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人生就是一场要么功成名就,要么一事无成的游戏。当一个完美主义者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她的强大动力和野心会让她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目标。这并不奇怪,因此完美主义者是罹患饮食失调症的高危人群。 6、你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出自MBA智库百科() (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提出“ charisma ”,即“魅力” 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 Robert House )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 W. Bennis )在研究了90 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 Charismatic Leadership )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_訾非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4):943-945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訾 非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 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 SM-III)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 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 1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之渊源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推源其始,可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1]。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她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2],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Adler提出[2],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除了社会型代表着一种将追求完美的动机妥善地导向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其他三种生活方式则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 Adler是唯一一位将“追求完美”看作人类天生动机的主要心理学家。其后的心理学家大多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Horney用“完美主义”指陈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3]。在她看来,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这类个体相信,人类生活是按照绝对可靠的公正和正义的机制运行的。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Hollender[4]则描述了另一种完美主义者类型,这种完美主义者虽然缺乏创造力,却是一类辛苦工作,务求做事尽善尽美的人,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存是重要的。他们与Horney 指出的那类以努力创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以体验自恋式的满足的完美主义者是不同的,通常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心理问题,因而不应当被看作神经质类型的完美主义者。由此,Hollen-der[4]认为有两类完美主义者,一类是Horney提出的那些追求外在的评价,追求完美的“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类是辛苦工作,务使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的人。Hollender还提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其中父母的批评和期望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为关键的。 2 测试完美主义心理的量表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心理学家为主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开始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Burns[5]设计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完美主义量表》,并把完美主义定义为:“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Burns的这个由十个问题组成的采用莱科标度(Likert Scale)的量表开创了对完美主义进行实验研究的先河。但是他把完美主义看成单一维度的心理机制,此假设后来受到广泛质疑。 Hewitt等人[6]经过研究发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完美主义心理可以看成一个三维度的结构,即:自我导向的(self -oriented)完美主义,指向他人(other-oriented)的完美主义,和社会决定的(socially prescribed)完美主义。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ultidi mensional Perfectionis m Scale;简称MPS)[6]即用来测量这三个维度。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努力将所有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则是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人完美无缺,对他人的错误和不尽力完美之处感到不安;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体尽力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生怕别人对他失望[6]。Hewitt等人[7]的研究还发现,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和很多种类的神经症相关,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仅与一些神经症有微弱的相关[7]。似乎比较明确的是,完美主义者的神经症主要是由个体能力与他们所认定的外在标准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受外在强加的标准左右,把它们看成非此不可的“必须,”因而在标准不能达到时缺乏灵活性,难接受较底一点的标准,从而容易导致神经症。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给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和期望,但当标准和期望不够现实不能实现时,能够及时调整,因而较少发生神经症。 Frost[8]等人则从完美主义心理的产生原因方面归纳出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六个特征,包括“对错误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为的迟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父母责难度”(parental criticism),并设计出了反应这六个特征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rost's Multidiment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FMPS)[8]。 “对错误的在意度”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行为的迟疑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时,常感到不能满意,犹豫不决,不能真正结束已完成的工作。极高的和不现实的“个人标准”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这种个体遇到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时,不能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的标准,始终期望完全胜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过别人。Frost等人在设计量表时曾认为,个体 943 作者简介:訾非,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博士。E-mail:zi fei@https://www.360docs.net/doc/0f9159615.html, DOI:10.16719/https://www.360docs.net/doc/0f9159615.html, ki.1671-6981.2004.04.046

追寻幸福答案

广州大学网络通识课考试(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 (100.0分) 选择题(80分)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的需求是? (2.00分) 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自我实现需求 D.社会需求 2、以下关于柏拉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2.00分) A.柏拉图将数学放到很高的位置 B.柏拉图不重视伦理学的研究 C.柏拉图推崇对话的方法 D.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根基 3、追求某种幸福,首先意味着要? (2.00分) A.付出某种劳动 B.知晓某种幸福 C.承担相应的责任 D.选择承受相应的痛苦 4、老师用哪一个动画人物引入这门课的教学目的? (2.00分) A.老鼠jerry B.唐老鸭 C.功夫熊猫 D.倒霉熊 5、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什么的统一? (2.00分) A.主观和客观 B.身体和心灵 C.精神和肉体 D.历史和未来 6、我们要幸福首先要有欲望,而这种欲望首先表现为? (2.00分)

A.满足 B.贪婪 C.痛苦 D.希望 7、所谓“痛苦的幸福”是指? (2.00分) A.人性的幸福 B.神性的幸福 C.物质的幸福 D.精神的幸福 8、康德是什么的创始人? (2.00分) A.德国现代美学 B.德国现代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德国古典美学 9、在中国的道家里边,谁是可以做真人的? (2.00分) A.道德高尚的人 B.中层阶级 C.上层阶级 D.任何人 10、主要矛盾的确定依据是? (2.00分) A.基本矛盾 B.重要矛盾 C.实际生活 D.先在矛盾 11、以下哪个是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 (2.00分) A.贝克莱 B.德谟克利特 C.黑格尔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charisma”,即“魅力”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W. Bennis)在研究了90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

工作狂现象研究综述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教科院0705班张瑾200730602011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总结有关工作狂的近期研究结果,包括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测量,为工作狂现象的现状认识做一个概括。 [关键词]工作狂工作沉迷组织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理论上,20 世纪 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 2008)。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50%。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 30 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 2006)。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1971 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 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研究者如Oates、 Rohrlich、 Fassel 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较模糊。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Naughton(1987)以“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卷入型工作狂”(Job-involvement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Compulsiv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

九型人格量表及解释

计分方式:统计所选择的选项,按下列分组归类, 一号:2、14、55、57、60、63、73、81、87、91、97、102、104、106 二号:6、8、22、30、69、71、79、82、85、86、89、90 三号:20、33、38、59、65、67、70、72、74、77、80、93 四号:7、13、16、18、21、52、53、54、56、58、61、64、100、105 五号:3、19、23、32、42、43、47、48、51、83、88、99、101 六号:9、10、26、29、31、35、37、45、46、68、75、 七号:4、16、18、21、28、49、78、92、103 八号:5、11、24、27、40、44、50、66、76、78、84、92、 九号:1、12、15、25、34、36、39、41、62、94、98、107、108 九型人格评分及结果解释 注意人格分析中,括号内代表该型人格在(压力\安逸)状况下的延伸人格,即每一种人格都是三方面的联合体。 第一方面是主宰方面,在日常环境中发挥作用,也就是通常被认定的“你的类型”; 第二方面的性格是当你处于行动状态或受到压力时发挥作用的; 第三方面的性格是在安全状态下即毫无压力时发挥作用的。 因此,在评价自身性格时需要参考压力状态下和安全状态下的延伸性格。 九型人格1号性格———完美主义者、管家婆 领导特质-1号属“管家婆” 很有原则,关注细节、小地方和丑陋的东西。易挑毛病、看负面的东西;完美主义、教条、规矩! 1号性格才力属正将,公平、公正、规范!

一、困境 完美主义者们勤劳工作、有正义感、完全独立,并且坚信朴素的思想和善良必将战胜人性的阴暗面。他们相信生活是艰难的,安逸是用汗水换取的,德行是对自己的奖赏,而快乐只有在其他事情都完成后才能获得。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力被完全集中在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上。他们的大脑中已经没有空间去关注他们自身的希望。因此,他们总是不满。 完美主义者的世界观来自于这样一个假想:世界上的每一个问题最终都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他们把这种惟一的正确性视作追求的目标,不管有没有其他更吸引人的方式。 对于有些完美主义者而言,为了平衡矛盾,让住在房间里的内心批评家和藏在地下室里不被察觉的情感能够和睦相处,他们会选择在地板上安装“活动门”。 二、主要性格特征 1号对于那些破坏规则的人可能非常愤怒。 1号性格者说,他人的批评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因为他们已经饱受自责的折磨。 一面是沉睡的欲望,另一面是对正确的要求,1号性格者的两个方面往往会让他们陷入两难境界。如果选择正确的,他们可能会因为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而生气;如果选择自己想要的,他们又会担心因此而犯错误。 他们努力打造最优秀的爱情。他们会重新对自己的伴侣进行包装,忘记对方性格中的缺点,让自己忘记任何人都是一个优缺点的混合体。一旦他们发现了某人的优点,完美主义者就会坚信自己能够把对方身上不完美的地主去掉。 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能干的领导者,他们很愿意把决策权交给对方。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天性追求正确,让他们对于领导者不公平或错误的表现非常敏感。 1号性格者的心中时刻竖立着完美的标杆,在与自己较劲儿的同时,还和他人进行比较。这种内心的比较,往往是1号性格者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做出的,却是他们感到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 真正的完美,来自于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的时时平衡。事实上,完美的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变化的。如果信奉“唯一正确性”的完美主义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进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如果他们能够让所有的冲动和欲望暴露出来,他们就能获得一种平静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中,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平衡之中。所有正面和负面的感觉互相交织,在身体内自由流动,无需躲避理性的自我。 三、对1号有利的做法 1、不要强迫自己做事: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真正重要的需求。 2、需要对内心的严格标准进行修改。需要对规则提出质疑。 3、不要把自己的洞察变成对自己的攻击。“我怎么会连自己的错误都发现不了?” 4、到现实中去找答案。如果觉得其他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那就直接找他们问问清楚。如果感到自己的担忧在加剧,就去寻找事实信息来消除不必要的焦虑。 5、知道“惟一正确性”的思想会限制妥协的机会,或者与其他观点交流的机会。 6、关注其他人思想观念中的价值和一贯性。 7、学会寻找快乐和接受快乐。 8、学会区分“应该”完成和“想要”完成之间的差别。 9、关注你对他人的怒火,很可能他人的所做所为正是你内心渴望的。 10、注意未被察觉的生气现象:比如内心很生气,表面还故意摆出笑脸;言语很礼貌,但声音很尖刻;或者面带笑容,但动作僵硬。

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

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 摘要:社交恐怖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其已经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文章主要介绍其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其治疗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影响因素,测量;治疗 一、社交恐怖症影响因素 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影响社交恐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和性格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恐怖症又称之为“焦虑性歇斯底里”,是由于儿童早期的恋母情绪冲突所致。到了成人阶段,由于性驱力继续表现出强有力的恋母或恋父色彩,从而激起了一种关于被阉割的恐怖和焦虑,恐惧来自于自我对危险的反应,反应水平的差异是由于最初的归因所致。而行为主义者则认为恐怖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条件反射或行为学习的结果。具体说来,该理论认为恐怖症是由于某些物体和情境与令人恐怖的刺激多次联合出现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因而获得了引起恐惧的性质,使这些物体和情景成为恐怖的对象。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人拒绝,或者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被人拒绝,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管新丽,华洁,马银枝对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的MMPI结果分析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具有个性基础。与许又新的“决定社交恐怖的另一面是人格特征,如果特别爱面子,或是完美主义倾向强烈,这种人更容易患社交恐怖症”的观点一致。Clark与W ells提出的认知加工模式作为SP产生和维持的认知阐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验证。SP和高社交焦虑个体,其认知偏差对其症状的产生与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实验通过调控认知偏差确认了其对社交焦虑产生与维持的作用,却尚未见用于社交恐怖症被试。 生理原因。戴维·西汉认为人体内“5-羟色胺”的失调导致社交恐惧症,信息通过这种物质向大脑细胞传递信息,该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恐惧情绪。有研究表明:假使父母中有一人曾患恐惧症,则子女可能也有患此症的倾向。尽管关于恐怖症是否具有遗传性的研究较少,但研究结果却都非常一致,恐怖症很有可能具有遗传性,尤其是双生子的研究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有人在做双生子调查之后,发现13对单卵双生子中,有4对同患广场恐惧症;而16对双卵双生子中,其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许东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 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 , 几乎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一个完美主义者 , 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 , 因此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然而完美主义只是意识当中的一种愿望 , 它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 , 即跟个体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否则 , 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带来的只能是痛苦。许多专家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少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许多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症、焦虑、惊恐发作、周期性头疼。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 人们对完美主义心理也会越来越重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在日趋完善和发展。 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 , 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有研究发现 , 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中西方文化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对在中国环境下的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对这一心理特质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定,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Alfred A·dler ), 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而他对“优越”的解释类似于“完美”。 Alder 认为,追求优越的动机取向不同 ,可以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其中, 只有社会型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 式 , 其余三种生活方式则表示个体心理的失调。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尼( Karen ·Horney)描述完美主义为“苛刻的要求” , 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性格。完美主义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 , 并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完美时 , 完美主义者就会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 , 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16句感悟人生的好句子,句句精辟

16句感悟人生的好句子,句句精辟 1.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就重新再来;没有机会重新来过的,就让它永远沉入时间的大海。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总是浸泡在注满过错的池子里,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虚弱。只有放过曾经的自己,才能享受今天的快乐。 2.人活得累,是因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活在当下并安于自已的选择,为自已的每一个选择负完全的责任,便是晴天。 3.优柔寡断,是人生最大的负能量。人生没什么好优柔的。从生

命角度去看,你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选,都有差错;因此,当选择来临,A和B,拿一个便走就是。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 4.人生如戏,演技全靠你自己,无论杯具,洗具或餐具,都是你自己定的。也许,风雨过后没有期待已久的彩虹。也许,努力过后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可毕竟我们都曾努力过。或许,彩虹已不远,回报也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你。请认真过好每一天,相信明天会更好。 5.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6.人生路上,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所谓的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

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7.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8.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你若觉得快乐,幸福无处不在;你为自己悲鸣,世界必将灰暗。是非常有,不听当无;祸福相依,顺其自然。多行善,福必近;多为恶,祸难远。不奢求,心易安;不冒进,则身全。心小不容蝼蚁,胸阔能纳百川。 9.人生三处:发现长处、理解难处、不忘好处。人生三错:追求

魅力型领导定义

魅力型领导定义 在二十世纪初期,Max Weber率先提出了魅力这一词语,在此之后,Berlew 将魅力的概念运用到组织研究中。有了相关的研究结论作为基础,House总结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此理论一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魅力型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House在其研究中对魅力型领导的理论概念进行了升级,认为对魅力的描述要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为领导和员工之间关系、领导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领导类型,魅力型领导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责任感,更为重要的领导个人的内在力量,给予员工的人生信仰,且员工发自内心的接受领导并愿意跟随。不仅如此,面对魅力型领导的想法和决策员工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并会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去有意的模仿领导的正确行为。一些专家将魅力型领导的魅力散发现象归结为归因现象,并标明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所做出的行为特征,散发出来的个性品质都会对魅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也关乎员工的个性特征。Conger等学者在研究中则指出,魅力型领导的产生是追随者对领导行为知觉的归因,这观点和Bass所提出的观点相似。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所谓的魅力是一类特征,以组织环境作为基础,具有观察领导者行为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如果领导和追随者两者可以互相认知、作用,且追随者对领导的认同度很高,领导的魅力便随之产生了。House在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演技中并没有将魅力型领导对工作的投入及工作效能的影响进行明确清晰的阐述,hamir等人则在此基础之上再一次对魅力型领导的有关概念理论进行了修正,且加以拓展。魅力型领导理论得到完善过后,研究工作由之前的逐步分析上下级转变为组织整体性。学者表示,领导对追随者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主要在于内在化、社会化及个人认同等多个方面。 截止到目前,和魅力型领导有关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完善,并且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展开了许多实证性的探索工作,不仅如此,领导学领域也把魅力型领导作为研究的热点。综合中国及国外专家学者对魅力型领导的界定,可以将魅力型领导的概念释义为:在相应的情境因素基础之上,领导关心员工的需求,在面对风险时领导敢于站出来承担,表现出超越常规的行为,且对员工的态度及行为等产生

绩效考评与管理研究综述

绩效考评与管理研究综述3 1、绩效考评概述4 1.1 绩效的概念4 1.1-1 关于周边绩效理论和概念的研究4 1.1-2 周边绩效的特点5 1.2 考评的概念7 1.2-1 绩效考核7 1.2-2 绩效评价7 1.3 绩效考评的过程、目的与用途8 1.3-1 绩效考评的过程8 1.3-2 绩效考评的目的9 1.3-3 绩效考评的用途12 2、关于绩效考评指标选择及考评偏差的研究14 2.1 关于绩效考评指标选择的研究14 2.1-1 有关绩效标准的特征和要求的研究14 2.1-2有关绩效标准的分类和容的研究15 2.2 对绩效考评偏差的研究17 3、绩效考评的层次、人员、容和种类19 3.1 绩效考评的层次水平19 3.2 考评人员20 3.3 绩效考评的容21 3.4 绩效考评的种类21 4、个体绩效考评的方法及其差误22 4.1 评级量表法22 4.2 人员比较量表法23 4.3 行为考核表法24 4.4 绩效目标考评法26 4.4-1 目标管理概述26 4.4-2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27 4.4-3 目标管理在绩效考评中的作用28 4.4-4 根据可考核目标进行考评的缺点30 4.5 模糊AHP法31 4.5-1 模糊AHP法考评的具体步骤31 4.5-2 使用模糊AHP进行绩效考评的案例33 4.6 AFT法37 4.6-1 考评指标体系38 4.6-2 考评数据采集38 4.6-3 考评方法——AFT39 4.6-4 实例应用42 4.7 小组考评法45 4.8 评语法45 4.9 关键事件法45 4.10 360度考评法45 4.11 自我评估法46

5、企业的整体绩效考评46 5.1 传统的企业业绩衡量系统46 5.2 企业整体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48 5.2-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48 5.2-2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50 5.2-3 平衡记分卡52 5.2-4 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8 5.2-5 企业管理绩效的分形评价60 6、企业集团部成员的绩效评价64 6.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4 6.1-1 行为业绩评价指标的具体容65 6.1-2 潜在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容65 6.1-3 指标值的确定66 6.2 行为业绩与潜在能力评价67 6.2-1 行为业绩评价67 6.2-2 潜在能力评价67 6.3 九方格综合评价与分析68 6.4 案例69 7、绩效考评容易发生的其他差误72 7.1 考评指标理解差误72 7.2 近期差误72 7.3 个人偏见差误73 7.4 压力差误73 7.5 完美主义差误73 7.6 自我比较差误73 7.7 盲点差误74 8、绩效管理系统74 8.1 绩效管理系统的要素74 8.2 绩效管理的灵魂与核心——沟通技术76 8.2-1 倾听技术76 8.2-2 绩效反馈技术77 8.3 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78 9、绩效考评的培训与考评结果的反馈79 9.1 绩效考评的培训79 9.2 考评结果的反馈80 10、参考文献81

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

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因为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你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饭之后。但你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不抽烟、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开始。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著过去执著的事物。当你不再执著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

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著于一个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奴役着你,所以你会不舒服,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 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 例如,你请的临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服,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你很不喜欢她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也会生气,那是因为你执著于古老的审美观。 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著于每个人必须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还有一种,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一样的临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如果选择后者,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摘要: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本文结合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就就业领域而言,完美主义体现了个人渴求一份完美的职业,是个人就业期望的体现。我们都知道适当的就业期望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则可能对个人有利无害。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在中国,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以追求卓越和成功为目标。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一定要比我的同学有更大的成就”、“我一定要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成为榜样”等等言论,所有的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就业领域的完美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成为个人做出一定成就决定的阻碍。因此,大学生要想取得应有的成就,就要认清楚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首先最应该做的是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来调整个人对成就的期望,这样取得成就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本文通过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1.2相关理论研究 1.2.1完美主义的研究 按照Horney (1950 )的定义,完美主义是过分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倾向,即“苟刻的行为要求”。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症亚型。Adler (1959 )认为完美主义是对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天性,Adler表示:“追求完美是生活意义上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先天的,是一种奋斗,一种内驱力,一种如果没有它生活将变得不可思议的东西”。 Burns (1980 )拓展了完美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望、解析的事件、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Frost (1990 )进一步确定了完美主义的行为特质,将其规定为个体对自身过高的成就期望设置,并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批评倾向。台湾学者林俊德(1998 )对其研究结果中提出了准咨商员于初次会谈中的几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