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与抑郁的关系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引言. (1)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3)

1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3)

1.1 完美主义的概念 (3)

1.2 完美主义的测量 (4)

1.3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6)

2反刍思维的研究综述 (7)

2.1 反刍思维的概念 (7)

2.2 反刍思维的相关理论观点 (7)

2.3 反刍思维的相关研究 (9)

3自悯的研究综述 (9)

3.1 自悯的概念 (9)

3.2 自悯的测量 (10)

3.3 自悯的相关研究 (11)

4抑郁研究综述 (12)

4.1 抑郁的概念 (12)

4.2 抑郁的理论 (13)

4.3 抑郁的相关研究 (14)

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17)

1问题提出 (17)

2研究的目的 (18)

3研究意义 (19)

3.1 理论意义 (19)

3.2 实践意义 (19)

V

4研究假设 (20)

5核心概念界定 (20)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 (21)

研究一初中生完美主义的特征 (21)

1研究目的 (21)

2研究假设 (21)

3研究方法 (21)

3.1 被试选取 (21)

3.2 研究工具 (22)

3.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4结果与分析 (23)

4.1 初中生完美主义的分类情况 (23)

4.2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年级上的差异 (23)

4.3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 (24)

4.4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24)

4.5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25)

4.6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25)

5小结 (26)

研究二完美主义、反刍思维、自悯和抑郁的关系 (27)

1研究目的 (27)

2研究假设 (27)

3研究方法 (27)

3.1 被试选取 (27)

3.2 研究工具 (27)

3.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8)

4结果与分析 (29)

4.1 完美主义在心理指标上的比较 (29)

4.2 完美主义、抑郁、反刍思维和自悯的相关性分析 (30)

4.3 初中生完美主义、反刍思维、自悯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30)

V I

4.3.1 完美主义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30)

4.3.2 反刍思维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31)

4.3.3 自悯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31)

4.4 反刍思维、自悯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32)

4.4.1 自悯在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32)

4.4.2 反刍思维在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33)

4.4.3 反刍思维、自悯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34)

5小结 (35)

第四部分综合讨论 (37)

1初中生完美主义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37)

1.1初中生完美主义在年级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7)

1.2初中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7)

1.3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8)

1.4 初中生完美主义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8)

2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的比较的分析和讨论 (39)

3完美主义、反刍思维、自悯和抑郁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39)

3.1 完美主义和抑郁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39)

3.2 完美主义、反刍思维及自悯的相关分析和讨论 (40)

3.3 抑郁、反刍思维与自悯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41)

4反刍思维和自悯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中介作用的分析和讨论 (41)

4.1 反刍思维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中介作用的分析与讨论 (41)

4.2 自悯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中介作用的分析和讨论 (42)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 (43)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3)

2研究创新、不足和展望 (44)

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2.3 研究的展望 (44)

参考文献 (47)

VII

附录 (55)

附录A学生同意书 (55)

附录B个人基本情况 (56)

附录C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 (57)

附录D反刍思维问卷(RRS) (59)

附录E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 (60)

附录F自悯量表(SCS) (61)

致谢 (63)

V III

引言

引言

国学经典《周礼》曾写道,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全十美、毫无欠缺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完美主义固然美好,但物极必反,事事求好也许换来的就是自身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困扰。追求完美本没有错,但有些完美主义者会给自身设立一些高标准,不考虑自身的现实状况。随之而来的也许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一次一次的挫败感。这些要求尽善尽美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结果的个体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自责、焦虑甚至抑郁也会随之产生。

联合国卫生组织表示,在未来五年内,抑郁会发展成全球引起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因素。抑郁症被称为“新时代的流感”,席卷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中学生亦未能幸免,在巨大的学业负担和决定人生命运的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抑郁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多地研究结果表示,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现机率是15.7%~35.1%(王君,2009;胡安艳,2010)。抑郁同时也是青少年常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心理问题之一。Kessler (2001)等人研究发现,个体首次抑郁往往出现在14-19岁,终身抑郁的患病率在青少年末期高达25%。个体在青少年期的抑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业、兴趣爱好和行为,还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徐伏莲,2013)。众多研究者将青少年期视为开展抑郁发生机制研究的最佳时期(凌宇,2008)。有研究表示,初中生的抑郁随年龄增加而不断增长(阳德华,2000)。

初中生这一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利于其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个群体完美主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索,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从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家庭方面,父母也可以学会体谅孩子,让他们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帮助孩子习得积极心态,从而实现初中生这一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对青少年时期个体抑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抑郁的发生和发展,提升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Beck(1987)提出了抑郁的认知模型,多数研究者认为,抑郁的产生多是由于个体认知偏差,或是生活应激事件引起的。近年来研究者也提出了有关自我认知对抑郁的影响,如完美主义、反刍思维等概念均对抑郁有所影响。自悯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