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称为“颈性高血压”。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

1、风寒痹阻证

(1)主证:

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治则祛风散寒除湿。

(2)施护:

①注意观察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

②注意患处局部保暖,忌风吹受寒或淋雨受湿。

③饮食以祛风散寒温性为主,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

食疗方、荷叶粥、薏米粥。忌生冷之物。

④xx医嘱可以中药熏洗,中药外敷颈部等。

2、血瘀气滞证

(1)主证: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夜晚明显兼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涩。治则行气活血止痛。

(2)施护:

①急性期病者起床要缓慢,注意卧床休息。夜间注意安抚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加强巡视。

②观察疼痛部位、性质以及有无放射痛,做好记录。

③饮食宜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

山楂粥。

④xx医嘱可以牵引。

3、痰湿阻络证

(1)主证: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浊厚腻,脉弦滑。治则化痰利湿通络止痛。

(2)施护:

①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②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缓慢,避免转头,低头,防跌倒。

③饮食宜健脾除湿,如三药、莲子、白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木耳。

食疗方:

冬瓜排骨汤。

④xx医嘱给予耳穴压豆。

4、肝肾不足

(1)主证:

眩晕时作,耳鸣耳聋,肢体麻木,面红目赤兼失眠多梦。

舌红,苔少,脉弦。治则滋补肝肾,潜阳固本。

(2)施护:

①保持病室xx,整洁,通风良好。

②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③饮食宜补益肝肾之品:

如瘦肉,鱼肉,黑豆,核桃,杏仁,腰果,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疗方:

黄芪炖鸡汤。

④xx医嘱给予耳穴压豆,牵引等。

5、气血亏虚:

(1)主证: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疏经通络。

(2)施护:

(3)①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②注意颈部保暖。

③饮食宜益气养血之品:

如牛肉,蛋类,香菇,胡萝卜,大枣等食疗方:

参茸鸡汤。

④xx医嘱给予耳穴压豆。

【健康指导】

1、体位指导:

①急性期卧床制动,避免患侧卧位。

②xx期可以下床进行颈肩活动。

2、生活起居:

①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1—2小时,活动颈肩。

②注意颈部保暖,放风寒湿邪。

3、正常人仰卧位枕高应在12厘米左右,自己一拳头高。

4、情志护理:

介绍成功例子,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注意改善不良的睡眠习惯。

消渴病痹症(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 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 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 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 脑梗塞、格林一一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 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2015)[1]

(2015)[1] 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的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感觉定量试验和神经传导速度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气虚血瘀证 症状: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晄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主方:糖宁止痛1号方 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鸡血藤、红花、地龙、桂枝、水蛭、细辛、元胡、蒲黄、五灵脂 加减:病变以上肢为主加桑枝、桂枝,发下肢为主加川牛膝、木瓜。若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更甚,可选用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 2、阴虚血瘀证 症状: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嫰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主方:糖宁止痛2号方 白芍、甘草、生地、当归、元胡、川芎、木瓜、怀牛膝、细辛、桂枝、水蛭、鸡血藤、蒲黄、五灵脂 加减:腿足挛急时发抽搐,加全蝎、蜈蚣;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胡黄连 3、痰瘀阻络证 症状: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肝肾亏虚证) 第1-3天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动脉多普勒□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治疗措施: □中药汤剂: □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 □其他 □中药外用 □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 □西药: □格列吡嗪片2.5mg tid □瑞格列奈片 0.5 ti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 □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 □罗格列酮 4mg qd □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 □依帕司他50mg tid □甲钴胺片0.5mg tid

□其他 □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 □耳穴治疗 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 第4-7天 □病情评估 □检查内容: □化验类检查: □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 □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中医内科学(痹证)-试卷2

中医内科学(痹证)-试卷2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记载了痹证之手指关节肿大者为“鼓槌风”的著作是 (分数:2.00)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证治准绳》√ E.《医宗必读》 解析: 2.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 (分数:2.00) A.羌活胜湿汤 B.乌附麻辛桂姜汤 C.宣痹汤 D.蠲痹汤√ E.独活寄生汤 解析:解析: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3.痹证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 (分数:2.00) A.瘀 B.热 C.风 D.湿 E.痰√ 解析: 4.痛痹属 (分数:2.00) A.热邪盛 B.湿邪盛 C.风邪盛 D.寒邪盛√ E.燥邪盛 解析:解析: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5.行痹的病机是 (分数:2.00) A.寒邪兼挟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B.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C.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D.虚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E.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解析: 6.风湿热痹的治疗原则是 (分数:2.00)

A.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B.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D.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E.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解析: 7.着痹的治则是 (分数:2.00) 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C.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D.搜风通络,燥湿化痰 E.发表散寒,祛风除湿 解析: 8.巢元方称遍历关节疼痛者为 (分数:2.00) A.白虎病 B.白虎历节 C.痛风 D.鹤膝风 E.历节风√ 解析: 9.痹证日久引起心悸,其主要病机是 (分数:2.00) A.心阳不振 B.瘀血阻络√ C.水饮凌心 D.心血不足 E.阴虚火旺 解析:解析:痹证引起心悸,主要是由于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导致心痹的结果。此病理变化是邪恋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因此瘀血阻络是心痹最主要的病理所在。故标准答案为B。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数:2.00) A.疼痛 B.重着 C.软弱无力√ D.肿胀 E.麻木 解析:解析:痹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久气血肝肾亏虚,可出现软弱无力等虚证表现。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11.李某,男,30岁,肢体关节重浊酸痛,恶风怕冷,疼痛游走,舌胖苔白,脉弦滑,治当选用 (分数:2.00) A.乌附麻辛桂姜汤 B.乌头汤 C.防风汤 D.薏苡仁汤 E.蠲痹汤√ 解析:解析:从症状可知是感受风、寒、湿邪,但哪一邪偏胜不明显,宜用蠲痹汤治疗。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 (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 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 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 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 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 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痹 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 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 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 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 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 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 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 《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 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 均值3.6±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74)治疗,60mg/次,2次/d,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个 月计。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内服:采取 本院自制桂枝痛风汤(基本方)内服,方药组分包括桂枝、秦艽、防风各9g,赤芍、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g,以及川芎6g。辩证加减则包括湿热阻络型:去基本方中当归与白芍,加入黄柏、薏苡仁、苍术及元胡;风寒袭络型:基 本方中加入独活与羌活,并重用防风与秦艽;寒热错杂型:基本方中加入滑石、 石膏及制川乌;气血两虚型:基本方中加入黄芪、杜仲、鸡血藤及牛膝;上肢痛:基本方中加入桑枝、羌活及灵仙;下肢与腰痛:基本方中加入牛膝、独活、杜仲、巴戟、木瓜;肩背痛:基本方中加入羌活、姜黄;四肢麻木:基本方中加入胆南星、鸡血藤及黄芪;游走性疼痛混杂:基本方中加入乌梢蛇,并重用防风;关节 红肿:基本方中去桂枝,加入生地、丹皮及连翘。内服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 剂/d,分早晚服完,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2个月计。②中药外泡或热敷:方剂 组分为川乌、草乌各20g,透骨草、伸筋草、防风、血竭、牛膝、白芷、五加皮 各15g,以及细辛10g,水煎0.5h,根据不同部位实施外泡或热敷,2次/d,1个 疗程以连续治疗0.5-2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塘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 )。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肪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烟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班,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早中期: 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 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3.气血阴阳俱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表情淡漠,面色黧黑,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嗜睡,或心烦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寒,自汗盗汗,夜尿频多,或尿少水肿,大便时干时稀,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爪甲色淡,舌体胖大,暗淡有齿痕,舌苔黄腻,或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二、临床症状/症候施护 (一)浮肿(水肿) 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尿的颜色、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每日测量体重1次,水肿消退后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腹水病人需每天测腹围1次,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皮肤的肤温、颜色及有无红肿、破损、搔痒、化脓等情况。加强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有无发红、变瘀等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推、拖、拉动作,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水垫。四肢水肿严重者,应予软枕适当抬高。阴囊水肿严重者,可予吊带托起。已形成压疮者,按压疮的常规护理。

何金全名老中医治疗痹症的经验

内容摘要: 痹证是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及全身痠软、胀、痛、麻木、痉挛、身重,甚则活动不利,易受气候变化及居住环境的影响。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行痹、着痹、痛痹、热痹、尫痹五种主要証型。笔者师从何金全名老中医,老师在此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且疗效甚好。 1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日轻夜重;治则:宣痹通络为主,佐以养血祛风;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麻黄15g,葛根18g,当归15g,川芎15,白芍15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大血藤15g,全蝎8g,生甘草3g。 2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麻木,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治则:渗湿通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基础方:防己15g,木瓜18g,薏苡仁20g,苍术15g,羌活18g,独活18g,当归15g,川芎15g,秦艽18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防风15g,全蝎8g,生甘草3g。3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痛甚,得热痛减.治则: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和营之品;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麻黄15g,桂枝15g,当归15g,川芎15,白芍15g,威灵仙18g,细辛6g,制川乌30g先熬1小时,全蝎8g,生甘草3g。 4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得热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治则: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活血之品;基础方:防己18g,秦艽18g,羌活18g,独活18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黄柏15g,连翘12g,银花藤12g,威灵仙18g,海桐皮18g,生甘草3g。 5尫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瘫痪在床;治则: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基础方:防风15g,秦艽18g,独活18g,细辛6g,淮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狗脊20g,补骨脂15g,当归15g,川芎15g,没药7g,制川乌30g先熬1小时,生甘草3g。临床上以前三种証型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