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辨病辩证(中医内科学)

消渴辨病辩证(中医内科学)
消渴辨病辩证(中医内科学)

消渴辨病:

1、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又久食肥甘厚味,脾胃更伤,运化失司,湿

内蕴,化热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2、患者久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蕴,化热伤津,

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长期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

燔,灼伤肺胃阴津,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耗伤阴津,则肾虚肺燥胃热并见,发为消

渴。

消渴辩证:

1、肺热津伤:燥热伤肺,津液不能输布而下行,故见多尿,肺不布津,故见口

渴多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亦皆肺热津伤之象,故中医

辨证为肺热津伤。

2、胃热炽盛: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

脾气虚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下注小便,故小便甘,水谷精微不能濡

养肌肉,故见消瘦,且苔黄脉滑实有力,亦皆胃热炽盛之象,故中

医辨证为胃热炽盛。

3、气阴亏虚:阴虚火旺,故见口渴引饮,气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故见食少、

乏力、体瘦,且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亦皆气阴亏虚之象,

故中医辨证为气阴亏虚。

4、肾阴亏虚:肾阴亏虚,肾失濡养,固摄失权,水谷精微随小便而出,故见多

尿味甘,腰为肾之府,肾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乏力,且舌红苔

少,脉细数,亦皆肾阴亏虚之象,故中医辨证为肾阴亏虚。

5、阴阳两虚:久病伤肾,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失固摄,故见小便频数,肾

开窍于耳,肾阴阳两虚,故见耳轮干枯,腰膝酸软,机体失于温煦,

故见畏寒肢冷,且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亦皆阴阳两虚之象,

故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

附:消渴病久常血脉瘀滞、痰浊内生、阴损及阳、脾肾虚损、水湿潴留,可并见中风、肺痨、雀目、耳聋、水肿、痹症、痿病等病证。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doc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 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 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 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猪头一个-__- 我是跷跷,欢迎光临。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菀、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大枣)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4、风哮证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甘草) (二)、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2、脾虚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3、肾虚补肾摄纳 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茯苓)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or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or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喘证 1、实喘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四、哮病 1、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or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or 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or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五、心悸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参附汤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得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1、感冒病机:体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不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相关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治则:虚补养、实祛邪 病位:肺卫8、胸痹 治则:解表达邪病因:寒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2、咳嗽病机:心脉痹阻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治则:先治标,后治本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9、不寐 治则:实证祛邪利肺、标实祛邪止咳、本虚扶正补虚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体虚 3、哮病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病机:伏痰遇感,痰随气升治则: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10、头痛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病因:外邪情志、劳倦体虚、外伤 4、喘证病机:外感邪扰清空、经络不通或失荣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病位:肝、脾、肾病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肾失摄纳治则:实祛风、虚益肝肾 病位:主在肺肾,涉及肝肾11、眩晕 治则:实祛邪利气、虚培补摄纳病因:情志不遂、体虚血瘀、饮食失节5、肺痈病机:失养、痰扰,风火痰瘀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病位:头窍、与肝、肾、脾 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瘀热互结治则:补虚泻实,调理阴阳 病位:肺12、中风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病因:内伤劳欲、饮食情志、气虚邪中6、肺痨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因:正虚体弱、感受痨虫病理:虚、火、风、痰、气、血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病位:在脑,与心、肝、肾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相关、涉及心肝治则:平肝熄风、化痰祛瘀 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13、痫病 7、心悸病因:七情饮食、六淫外伤、它病之后病因:体虚劳倦、七情药食、感受外邪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逆乱、蒙蔽清窍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59957689 5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丹毒中医护理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 胃癌中医护理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 护理案附录1 护理案附录2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资料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 证论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消渴病( 2型糖尿病) 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一) 肝胃郁热证: 脘腹痞满, 胸胁胀闷, 面色红赤, 形体偏胖, 腹部胀大, 心烦易怒, 口干口苦, 大便干, 小便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 二) 胃肠实热证: 脘腹胀满, 痞塞不适, 大便秘结, 口干口苦, 或有口臭, 或咽痛, 或牙龈出血, 口渴喜冷饮, 饮水量多, 多食易饥, 舌红, 边有瘀斑, 舌下络脉青紫, 苔黄, 脉滑数。 ( 三) 脾虚胃热证: 心下痞满, 胀闷呕恶, 呃逆, 纳呆, 便溏, 或肠鸣下利, 或虚烦不眠, 或头眩心悸, 或痰多, 舌淡胖, 舌下络脉瘀阻, 苔白腻, 脉弦滑无力。 ( 四) 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 胃脘灼热, 痞满不痛, 或干呕呕吐, 肠鸣下利, 手足及下肢冷甚, 舌红, 苔黄根部腐腻, 舌下络脉瘀阻, 脉弦滑。 ( 五) 阴虚火旺证: 五心烦热, 急躁易怒, 口干口渴, 渴喜冷饮, 易饥多食, 时时汗出, 少寐多梦, 溲赤便秘, 舌红赤, 少苔, 脉虚细数。 ( 六) 气阴两虚证: 消瘦, 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 易汗出, 胸闷憋气, 脘腹胀满, 腰膝酸软, 便溏, 口干口苦, 舌淡体胖, 苔薄白干或少苔, 脉虚细无力。 ( 七) 阴阳两虚证: 小便频数, 夜尿增多, 浑浊如脂如膏,

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 畏寒肢冷, 面色苍白, 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 脘腹胀满, 食纳不香, 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 苔白而干, 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 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 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 食疗方: 芡实瘦肉汤。 ( 二) 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 如百合、西葫芦等, 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 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 三) 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 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 粗细粮合理搭配, 少食多餐, 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如燕麦、芹菜、韭菜等, 以增加饱腹感, 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中医内科试题1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着是:() A.《内经》 B.《丹溪心法.伤风》 C.《仁斋直指方.诸风》 D.《诸病源候论》3.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 A.荆防败毒散 B.藿香正气散 C.补中益气丸 D.新加香薷饮 4.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 A.热邪 B.暑邪 C.六淫或疫毒之邪 D.湿热之邪 5.湿阻的病位主要在:() A.肝胆 B.脾肝 C.脾胃 D.肺肾 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A.腹痛腹泻 B.里急后重 C.便下赤白脓血 D.泻下粪便如米泔水 7.疟疾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A.消化道途径 B.臭虫叮咬 C.蚊虫叮咬 D.人体接触 8.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 A.寒邪 B.燥邪 C.风邪 D.湿邪 9.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饮食不节 B.情志失调 C.气候因素 D.劳倦过度 10.喘证的病位主要在:() A.肝肺 B.心肺 C.脾肺 D.肺肾 11.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那一期?()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12.下列病症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咳喘症状?() A.喘证 B.哮病 C.肺胀 D.感冒 13.肺胀的病性多属:() A.本虚标实证 B.实证 C.虚证 D.上实下虚证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说课材料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消渴病的中医认识思路与方法

消渴病的中医认识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消渴;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内科学。 摘要: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名确定,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学习,本人稍微了解了中医对消渴的解释以及病因病机。后来在临床见习发现,如果将消渴与糖尿病结合,即中西医理论融合于临床实践,发现更容易理解,本人通过大量查找资料,将自己所理解的消渴病的中医认识思路与方法总结如下。 第一,确定病名:消渴和消渴病不可混为一谈 《中医内科学》教材定义: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明确指出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易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强调多饮、多食、消瘦之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状等;后者指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病名,与今之糖尿病相接近。故此,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以统称为“消渴病”较为合适。病名是对疾病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共性和个性的复合体。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的中医病证范畴,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整理、分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经临床反复验证、推敲加以统一。目前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应分别归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见下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范畴 糖尿病消渴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秽浊、脱证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风 糖尿病性心脏病心悸、胸痹 糖尿病性肾病水肿、虚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 糖尿病性白内障银内障、圆翳内障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血痹、脱疽 糖尿病性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痹证 糖尿病性非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痿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气淋、劳淋、癃闭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痰证 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阳痿( 男) 、阴冷( 女)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口疮、龈肿、齿摇 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痈疽、瘙痒、疖肿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呕吐 第二,病因转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如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医研究糖尿病病因,也要以系统方法,全方位把握。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的主因、内因。《内经》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与西医所说的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是一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蕾线乃成,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六淫侵袭犯肺伤阴,与西医病毒感染启动了自身免疫,导致胰岛细胞的毁损而发生糖尿病的认识基本相同。情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鉴别诊断 1.2.1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胃脘痛病变在胃,虽肝气胃痛可病连两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1.2.3腹痛:胃脘痛的病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病位则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疼痛,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三消辨证的根据是 A.消渴病程的先后 B.消渴病情的轻重 C.上中下三消预后的不同 D.上中下三消病机的不同 E.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轻重主次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2题: 肺热津伤型消渴,若见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可选方 A.二冬汤 B.玉女煎 C.消渴方 D.白虎加入参汤 E.增液汤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七味白术散 B.金匮肾气丸 C.消渴方 D.六味地黄丸 E.玉女煎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4题:

消渴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A.肺热津伤 B.阴阳两虚 C.胃热炽盛 D.阴虚燥热 E.肾阴亏损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6题: 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7题: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属 A.下消阴阳两虚证 B.下消肾阴亏虚证 C.上消肺热津伤证 D.中消胃热炽盛证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特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舌胖质淡。(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得次数与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与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得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俞、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1.风寒证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 [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3.暑湿证 [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薄白黄腻,脉儒数为暑湿夹湿之征。 第二节咳嗽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不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 [证侯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3).风燥伤肺 [证侯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2.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 [证侯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 征。 (2). 痰热郁肺 [证候分析]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 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 热伤肺络,故胸肋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肺热内郁, 则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均属 痰热之候。 (3)肝火犯肺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以致气 逆作咳;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 炼液成痰,则痰粘或成絮条,难以咯吐;肝脉布两胁,上 注于肺,肝肺络气不和,故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 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肺热之征。 (4). 肺阴亏耗[证候分析]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则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 白或见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不承则咳声逐渐嘶 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颧红, 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致形瘦神疲。舌质红,脉细数, 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第三节哮病 1.发作期 (1)寒哮[证候分析]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 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 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咯痰量少。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 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 不渴而喜热饮。外寒每易引动内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 (2)热哮[证候分析]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 而气粗息喘,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液聚 生痰,痰热胶结,故咯痰粘浊稠厚不利,色黄或白。痰火 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是痰 热内盛之征。 2.缓解期 (1)肺虚[证候分析]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 故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肺虚不 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蕴肺,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 白。面色光白,舌淡苔白,脉象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 (2)脾虚[证候分析]脾虚健运无权,故食少脘痞,大便不实, 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中气不足则倦怠气短,语言无力, 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 肾虚[证候分析]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短, 动则喘甚,吸气不利。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脑转耳鸣, 腰酸腿软,劳累易发。若属阳虚可见外寒之征,阴虚则生 内热之候。 第四节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 [证候分析]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 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发热、 无汗等表寒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2)表寒里热 [证候分析]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 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 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 痛。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3)痰热郁肺 [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喘咳气 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热伤肺络则见血痰,痰热郁 蒸故伴有烦热、渴饮、咽干、面红等症。苔黄或腻,脉滑 数为痰热之征。 (4)痰浊阻肺 [证候分析]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故穿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痰湿蕴中,肺胃 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粘、苔厚腻,脉滑。 (5)肺气郁痹 [证候分析]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肺气不降,则喘促 气憋,咽中如窒。肝肺络气不和而胸闷胸痛。心肝气郁则 失眠,心悸,脉弦。 2.虚喘 (1)肺虚 [证候分析]肺虚气失所主,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 鼾声。肺气不足致咳声低弱。气不化津,故咯痰稀白。肺 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 之象。若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 咽喉不利,面潮红。舌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2)肾虚 [证候分析]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呼多吸少,气不 得续,动则喘甚;肾虚精气耗损,则见形瘦神惫;肾阳既 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则肢冷、 面青;阳虚气不化水而见跗肿。舌苔淡白、黑润,脉微细、 沉弱均为肾阳衰弱之征。若真阴衰竭,阴不敛阳,孤阳上 越,气失摄纳,则见喘急面红,咽干,烦躁,足冷,汗出 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戴阳之征。 第五节肺痈 (1)初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