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点)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4、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鲁迅;阅读关于鲁迅的作品,挑选有感悟的句段进行圈点批注;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鲁迅

二、认识鲁迅。

1、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品味鲁迅。

(一)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1、就鲁迅的文章而言,时有大声的呐喊,时有无情的揭露,时有淋漓的斥责,时有对奋进者热情的颂赞,这就是鲁迅作品得魅力。

2、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

3、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

4、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 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

阅读鲁迅这些特殊的作品,你们觉得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能帮助你最快地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说)

5、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6、学生拿出课前阅读的关于鲁迅的作品课件出示:揣摩感受深刻的语段,想想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旁边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7、学生根据要求感悟感受深刻的句段,同桌交流。

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

(二)不同角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3、在儿子周海婴的笔下,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拓展延伸:

通过文章中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多处描写,请你运用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有宏博和深邃的学养,治学的领域 也相当宽广,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的 开创者。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与鲁迅相比的,只有唐代的一个韩愈。他们两人性格相同,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是相同的,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和他 比拟了。”鲁迅给近代人的印象之深、文章传播力之强劲、感染力之深沉、描绘事态笔锋之犀利、对现实的透视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领袖群伦的。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修 订出版就是《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小说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的考察与梳理,来探求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倒行错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典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先河。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的发生和演变,如《庄子》的小说观、桓谭的小说观、《汉志》的小说观、《隋志》的小说观、胡应麟的小说

观、《四库》馆臣的小说观,等等,他虽然没有正面归纳自己的小说观,但从其所述“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以及《汉志》小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等语来看,鲁迅也有着自己的小说观念。在 1924 年 7 月的西安暑期讲学中,他对自己的小说观作了明确阐释,他说:“《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在文艺作品的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鲁迅受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小说起源于休息,这一结论透露出了鲁迅的小说观念。这与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叙述中国小说的历史从“神话与传说”开始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小说观念成为了鲁迅确定小说史叙述对象、评价古代小说作品的历史价值的核心思想和重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点)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4、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鲁迅;阅读关于鲁迅的作品,挑选有感悟的句段进行圈点批注;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鲁迅 二、认识鲁迅。 1、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品味鲁迅。 (一)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1、就鲁迅的文章而言,时有大声的呐喊,时有无情的揭露,时有淋漓的斥责,时有对奋进者热情的颂赞,这就是鲁迅作品得魅力。 2、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 3、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 4、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 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 阅读鲁迅这些特殊的作品,你们觉得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能帮助你最快地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说)

5、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6、学生拿出课前阅读的关于鲁迅的作品课件出示:揣摩感受深刻的语段,想想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旁边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7、学生根据要求感悟感受深刻的句段,同桌交流。 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 (二)不同角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3、在儿子周海婴的笔下,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拓展延伸: 通过文章中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多处描写,请你运用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题记 上世纪初叶,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历次国民革命运动,在一大群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对西学东渐的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与之前数千年里形成的封建传统大相径庭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说废帝制建共和是当时政治的一大突破,那么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改革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1915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一时间《新》刊所追求的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向西方学西的思维成了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动风向标。1917年胡适在刊内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在此要求中国传统文学改良的大气候下,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应运而生,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她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1918年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以下就将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一番阐述。 ●一些重要现代小说作家的概况和小说成就 首先,要评价一位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做横向的比较,然后才能对之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故笔者在此列出一些相关作家小说成就以供对比。 巴金: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小说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

第1讲 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最初是以他杰出的短篇小说震动文坛,显示出“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的。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即记载有大量的神话,可说是小说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有了相当的发展,小说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学形式。有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等。文笔简炼,情节离奇,已初具小说的规模。但整个看来它们只是一些短小的故事传说,艺术上较为粗疏简单。我国小说的发展到唐代传奇的出现,是一大变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小说亦如诗,到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之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一是有意为小说,二是题材内容较为现实,三是艺术上较为成熟。特别是唐传奇写出了人物性格。但是它也有明显的不足,虽是短篇作品,内容或情节酷似压缩了的中篇或长篇。此后,到明清之际,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举世闻名的杰作。但就短篇小说而言,获得最高成就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继承六朝志怪及唐代传奇的传统,“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聊斋志异》是以狐鬼妖精、畸人异行为内容,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将幻境与现实融为一体,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从六朝志怪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虽然它们在中国小说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些方面,作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但总的看来,这些作者们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补天”,“补”封建主义社会之“天”。因此在作品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局限,精华、糟粕混杂,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色情描写时有所见。所写的人物不外乎神鬼妖狐、达观显贵、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很少写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在艺术形式上,有的过于简略粗疏,有的短篇好似长篇的浓缩,而且大都采用顺叙方式,从头道来,有头有尾形成流水帐似的固定套子。 中国小说的发展,到“五四”时代才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天”,却是为了砸毁这封建主义的“铁屋子”。他的作品中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农民与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面这正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一篇短小说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这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以及《聊斋志异》等所无法比拟的。 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文学作品。 这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上。其标志是“人”觉醒。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觉醒了的“人”的形象,正因为他有了“人”的觉醒,懂得了“人”的价值,他才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他才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仁义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小说史如何讲授_鲁迅_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_片论

2011年第6期 No.6,201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总第219期 Sum No.219  小说史如何讲授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片论 鲍 国 华 摘 要:作为鲁迅在西北大学系列学术讲演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专著、讲义和演说的缝隙之间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体特征,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本。 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史;西安 1924年夏,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之邀,赴西安讲学。自7月7日启程,至8月12日返京,历时一个月零六天(含旅途时日)。鲁迅对于此次西安之行并不看重,除在自家日记中做“流水账”式的简要记述外(鲁迅的日记历来如此),日后在其著述及与友人的通信中也很少提起。①倒是几位同行者和陕西方面的接待者,以及聆听鲁迅讲学的几位当事人对此颇为重视,通过回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世研究者对此则更为关注,分别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追怀、重构与阐释,奉献出不少精彩的学术论断,使“鲁迅在西安”成为一个学界内外竞相讨论的热门话题。有趣的是,这次讲学由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合办,获邀者甚众,其中不乏李济、蒋廷黻、陈钟凡、夏元瑮、吴宓(受邀请而未至)等知名学者②,与鲁迅同行赴陕的也有十余人之多③,而其中唯有鲁迅受到密切关注,一言一行均获得记述、追忆与研究,这显然并非取决于鲁迅西安之行自身的重要意义,而是时代症候使然,取决于鲁迅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中如日中天的崇高地位。这也使后世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述、追忆与研究普遍高调,不无政治色彩。④ 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话题:与军阀的斗争,长篇小说(或剧本)《杨贵妃》之创作计划的终止,以及讲学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相对而言,论者更为关注前两个话题,对鲁迅此次西安之行的“正业”———讲授“中国小说史”———反而着墨不多。鲁迅赴陕讲学,选择小说史作题目,自有在北京各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作基础,可谓驾轻就熟,但也不乏周密审慎之处。讲学之余受邀为陕西督军刘镇华的士兵演讲,内容仍是小说 收稿日期:2011-08-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W031)。 作者简介: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文学院副教授。 ①鲁迅涉及此次西安之行的著述,主要有杂文《说胡须》和一封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私人通信。《说胡须》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民 性,西安之行只是引发议论的一点由头,并非主旨。书信中虽然披露“关于唐朝的小说”这一写作计划的终止,但也未详细记述此次行旅,而且记错了赴西安讲学的具体时间。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第183—1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全集》(第14卷),第278—2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受邀者名单详见《暑期学校简章》,参见单演义:《鲁迅在西安》,第211—214页,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资料组1978年印。现藏于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书。 ③与鲁迅一同赴陕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在其《陕西旅行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同行13人的名单,见前引《鲁迅在西安》,第 200页。 ④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除孙伏园《长安道上》作于1924年8月回京后不久,且主要记述自家观感,对于鲁迅只是偶尔提及 外,其余大多完成于1936年鲁迅逝世后,而又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尤为集中,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政治意义屡有过甚其辞之处。

走进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走进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阅读经典的意识 2、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让更多的人喜欢阅读,以及大师对我们的启发 教学重点: 1、学生、教师分享阅读体验,感悟大师的魅力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如何用简练语言传达对心中大师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自己喜爱的作家巴金和他的作品《家》导入新课。2005.10.17当时我在备考研究生,那天早上拿到华商报,头版头条是“巴金逝世”,我内心猛然一阵悸痛。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去了另一个世界。喜欢巴金,因为他的真实,他的讲真话,更是因为他的《家》,因为一些年轻的生命。觉民、觉慧‘鸣凤这些年青的生命始终未追求新生活在做不懈的斗争。人人都年青过,年青人的热血,年青人的新思想,年轻人的朝气,我在那里看到了。斯人远去,唯独不变的是我对他的热爱。世界文坛上的文学大师如同天上的繁星那样璀璨,读过他们的文学作品之后,也许有些已经淡忘,也许有些仍记忆犹新。即使那些词藻在脑海中早已随风飘散,但总会留存些碎片在心灵深处:伟岸的人格、精神上的引导、或是其它。 二、何为文学大师 (学生讨论,从文学功能,大师素养,社会效应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谈谈“文学大师”应具备的素养和特点) 1、伟大的人格 (屈原的爱国,陶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2、深邃的思想 (鲁迅逝世时棺材上覆盖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3、为人类、生命写作 (《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4、艺术的魅力 (李白的浪漫,《红楼梦》的诗意、哲思) 5、影响久远 (学生列举经典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色) 三、怎样才能走进文学大师 ●读传记及其它相关资料 ●读作品 四、我阅读我思考 (小组阅读,分享阅读体验) ●第一、二组:学生准备在纸上用签字笔大写自己喜欢则文学大师的名字, 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三、四组:学生搜集文学大师的感人轶事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第五、六组:学生寻找大师的经典作品,并说说自己平时阅读经典好的方 法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 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当我们走近伟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那么的渺小。 ——题记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小荷文学社集体去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那天是星期五,车很堵,原本计划用一个小时到那,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在闭馆前赶到了那。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鲁迅雕像。它的表情是严肃的,却又有那么一点亲切。我们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着就上楼了。 “瞧,是《阿Q正传》!”一阵欢快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头,只见电视里正播放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鲁迅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描写与刻画,

写出了国人的灵魂。他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值得讽刺的是文中的那个阿Q,被别人打了还说是儿子打老子,这就是众所皆知的阿Q精神胜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铁屋子。开始我并不知道这铁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把旧社会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屋子,把无知,愚蠢的人们比作在铁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铁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感觉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着的人叫醒,他们也会变得痛苦,但是同样,他们也许能找到打开铁屋子的方法。” 告别了铁屋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们

聆听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教诲——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聆听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教诲——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福楼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曾悉心指导莫泊桑,使之成为“短篇小说”之王。究竟奥秘 何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楼拜,聆听他的教诲吧! 1.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 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除了肯吃苦,练习还要有序列。生活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 下子放手让刚入门写作的学生到大海中放任自由,肯定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语文教学 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作文训练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提高。要通过勤练小 型的片段练习,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 文章。 2.写作要仔细观察 实践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顽疾”。“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了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生动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正如福楼拜所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 一样的走法吗?”福楼拜的意图很明显,是让莫泊桑要仔细观察生活。 那如何引导小学生去仔细观察呢? 2.1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和作文的联系,认识观察的重 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捕捉到“闪耀”的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 省的小事、平常事,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一闪而过。 2.2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 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2)由面及点,集中观察。 (3)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2.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固然需要方法,而更重要的是 需要热情。同处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许多 东西要写,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这里的关键是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和关心程度。因此,我们要重视听说读写与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激发学去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成 为生活的有心人。 3.对所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莫泊桑通过仔细观察和勤奋写作使自己进步了.那么如何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提高呢? 老师福楼拜提出了新的要求 ---观察时要抓住特点,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特点,还要有自己独特 的见解和创新能力,赋予文章鲜明的个性色彩。 自然千姿百态,社会五彩斑斓。作文要写出特点,写出个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不拘一格, 或刚或柔,或华或朴,或庄或谐,精彩纷呈。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内容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文学巨匠,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 先生以其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以其独特的感情体察时代,对中国文学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其杂文创作的成就最高,受到广泛的推崇,在“黑暗”时期赢得了“投枪”和“七首”的美誉。也使先生成为无畏的“战士”。而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也极为巨大。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现代化贡献现实主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巨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十三年了,而在先生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留给我们丰硕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为厉世留下了价值无从估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着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做着不解的努力。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显示“五四”革命实绩的当推他的小说。从数量上看,《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计二十五篇作品,加上三十年代结集出版的《故

事新编》,总计不过三十三篇。可是这些作品中极为厚重的现实主义涵盖和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灵魂”的深透开掘,摇撼呐喊以及他拓荒式的构建和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纪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到了永久的地位。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鲁迅先生终其一生,在文学创作中杂文的成就最高,“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其杂文不仅具有“史诗”的价值,而且已超越了过去所谓的“史诗”。透过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勾勒。映现出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影。它们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然而,先生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却还是其小说的创作。它们不仅真实地刻画了鲁迅先生执着求索的心灵轨迹,反映了他对于历史选择的杰出思考,而且“文起百代之衰”,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石,树立了典范。 鲁迅先生自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开始,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连续写了十五篇小说,于一九二三年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一九三零年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所作小说十一篇,收入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一九三六年一月又出版了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除把《呐喊》中《不周山》改名为《补天》收入外,另收入小说七篇。终其一生,虽未有长篇小说问世,但我们仍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一、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所塑造的人物艺术形象及其所反映深刻历史主题。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用其塑造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一个先驱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他第一个获得了对封建礼教和愚昧封建文化最为深刻和实质的认识。一九一八年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4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大师风采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梳理接触到的文学大师及作品。 2.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大师经典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该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学大师及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拓展、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及课堂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展示探究成果,学习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走近文学大师”是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三次活动,总活动时间28天,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内展示为辅。 1.教师开一次讲座(介绍阅读经典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文学大师及作品,研读原著及作者传记,并观看电影《边城》。3.经过准备,教师圈定一部作品,提供参考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4.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探究组。由组长负责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确定发言人,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时间3分钟。5.举行“读名著,感受大师风采”的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已完成了知识梳理,整体读完了《边城》《沈从文自传》《沈从文传》等作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文 文学星空,群星璀璨。你熟悉哪些文学大师?又如何走近文学大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 (二)理解概念、梳理知识点 教师:我们首先对前次讲座的内容作小结。 1.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学大师呢? (1)概念:“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 (2)条件: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 2.你梳理积累了哪些文学大师?(略) (学生按照作家姓名、年代或国别、代表作,以表格形式梳理接触过的文学大师。)3.“走近文学大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1)一部经典带你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2)一部经典带你进入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3)一部经典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三)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下面我们就以《边城》为例“走近文学大师”,把握阅读经典的方法。 (一)故事情节探究组

鲁迅对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鲁迅对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狂人日记是中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以其全新的创作方式新颖的小说形式,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独特的意识流的手法,表相出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凸显了中国现代人的初步觉醒,小说已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标志着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的成熟. 其次,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呐喊彷徨小说集也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但成为现代小说的开端,而且是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创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离婚等表现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征,肥皂,白光则有心里剖析的色彩,狂人日记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鲁迅的小说具有复调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创造,A艺术风格多样化,整体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但也不乏孤独者,伤逝等的抒情小说,有高老夫子,肥皂这样的讽刺小说,有社戏,故乡这样的乡土小说,孔乙己外在的戏剧性中蕴含着深切的悲哀,B在格式上,鲁迅更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小说每一篇有一篇的形式,狂人日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日记体的形式和独特的意识流的手法,孔乙己采用了截取人物生活片段来概括其一生,药从时间的中间处起笔,C”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用画眼睛勾灵魂的典型化手法表现出在典型背景下的典型人物D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有第一人称有第三人称,也有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E从时间的顺序上来看,有顺叙有倒叙F从情节上看有单线又复线. 鲁迅1907年在河南杂志上发表的四篇文研论文:咤摩罗诗力说,人之历史,咤科学史教篇,咤文学偏至论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篇 散文集:野草集朝花夕拾 代表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阿Q正传 初期白话诗中胡适的作用: 1916年前后,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诗学观念,希望以自由之文破除传统诗歌的清规戒律对诗情的束缚,要求以白话文来代替文言诗词。 后来,他又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口号,要求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并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诗情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亮出文学革命的旗帜后,于同年2月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这是最初公开发表的白话诗的尝试之作,之后引发了一大批文人如周作人,李大钊等纷纷进行白话诗创作,使新诗在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以立。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与探索者,他提出了写“具体性”和“能引进鲜明扑人的影像的新诗,倡导了新诗运动。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到1922年便发行到了第四版 在艺术上,胡适创造了以通俗明白为主要特征的胡适之体,影响一大批文人志士学习。在社会了掀起了学习新诗的热潮 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有许地山、茅盾、冰心、朱自清等人3、重要刊物:文学旬刊,小说月报4、理论主张: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承接了文学革命中现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 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 ——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廖久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 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2] 由此可以 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郭沫若的十 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尤其如此。前期,郭沫若在写《漆园吏游梁》时,还能参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结合庄子自己的作品,根据现实需要大胆铺排;《柱下史 入关》则从《史记》所说的“莫知其所终”[3] 开 始,大胆想象老子出关及回到关内后痛苦地忏悔的情景;《马克斯进文庙》甚至让生活于19世纪西方的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文庙去拜会孔子,想象之奇特与《故事新编》相比当在伯仲之间。但是事隔10年后,当郭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