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摘要:

日本建筑一直在国际建筑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各类建筑中,住宅建筑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之一,从各个方面体现着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崇尚自然,空间自由,装饰洗练,在质朴简洁之中有着独特的味道。

关键词:

日本建筑自由自然性禅学接合空间

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自然的崇尚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就是这一点,使其在源源不断输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对自然的忠诚和融合利用是其住宅建筑一贯的追求。

日式传统住宅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一室性,空间布局自由,灵活无碍。日式住宅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自然地构成一体化的假设型的建筑物。在这种状况下,内部空间的变化,内外空间的联系就交由一系列“接合空间”来完成。“接合空间”在日式建筑中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是功能上的原因,日本传统住宅具有其内部秩序性,譬如在家中设有祭坛,设有饰以艺术品的壁龛等,这些使得日本人在内部住宅中所进行的活动,带有在外部空间所进行活动的特点。每一种建筑空间如室内、庭院等都有一定的功能要求,但如果以人的心理感受作为主体变换角度来看,有些空间的功能却比较含糊。譬如入口处的庭院可作为房屋的外部空间,但就整个住宅而言,却又成为其内部空间。在功能上也不仅是作为赏花弄草之地,还可作为迎送宾客的场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促进了“接合空间”的产生和发展。

“接合空间”体现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外空间观念,又充分地满足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日式住宅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加强其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生硬与混乱的过渡性空间。沙里宁说过:“建筑是与寓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在空间中如何相互联结、转换,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变化,从而引起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不同反应。“接合空间”调整了人们的情感与感觉,实现精神上的愉快和自然的转换。

“缘侧空间”是日本南方传统住宅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接合空间”。它是指建筑周围围绕的一部分架空部分,宽度多为0. 35m~0. 5m 左右,有些类似于中国建筑中的回廊。从建筑的角度而言,日本大多数建筑缘于住宅,住宅作为建筑的缘起,理所当然具有空间内外交流等种种特性。在日本建筑静谧和美、素朴淡丽的风格中,“缘侧空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建筑除了细部、装饰与材料之外,形式与建制上大抵是以“蹋蹋米”为主的“脱靴空间”。这种具有趣味的空间在主导室内外空间导向与流动的意味上占主要地位。通过对“缘侧空间”的研究,也可看出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开放的格局。虽然形式简单、空间单纯,但通过对内外空间不断的交流变换之中,可以看出“缘侧空间”素华朴实及空间更替的实质。考虑到可能会被雨水淋湿,有些传统住宅用玻璃等现代材料将这一部分空间封起来。而且所使用的材料都为竹、木等天然材料,炎热的时候,可以看到汗湿的足迹。在室内向“缘侧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人在其空间中的感觉会有所不同,如果推拉门打开,室外风景通过“缘侧空间”泄入室内,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这种视觉上的移动可以看作是日本人追求流动空间的一点意匠。玄关是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典型的“接合空间”,日本传统住宅中的玄关是指从室外走进室内时脱靴、帽及外衣的场所。日本传统住宅样式层出不穷,空间的大小也是各有差异,但没有玄关的住宅恐怕是没有的。以往,玄关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空间变化也随着主人地位与权利的高低而不同,玄关为住宅空间不断丰富与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玄关与日本人住的方式密切相关,因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大概是世界所有民族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人们进入室内需要脱鞋,不能将室外的污物带入室内,很讲究地面的洁净。这

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脱靴空间”。这种空间的形成与日本人注重自身洁净与心灵的纯净清新有直接关系。玄关部分由外部场地、入口处的檐廊及入口的起居室等构成。可见玄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而是由一系列有序的空间组成的。从外部场地进室内时,必须经过玄关。主人站在玄关中迎客,也包含了“座礼”与“立礼”的调和。就使用功能而言,客人的物品,如提包、鞋、伞都可以放在玄关中特设的橱柜中,而客人走时取物也很方便。日本人注重礼仪的习惯在玄关这一特性空间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日本南方地区这种高温多湿的环境中,传统住宅采用了日式木门窗这种典型装置。障子以木格为主,表面材料使用玻璃或日式宣纸,可直接推拉。在南方湿热地区,这种方式使得室内尽可能地自然通风采光。光线在壁面上留下投影,这种感觉甚至可以触摸得到。障子由于自身的通透感,内外空间之间的穿透通过它而产生过渡,空间的表情异常丰富。正因为生活中存在像障子一样脆弱的透光不透明的建筑部件,才培养出日本人暧昧的审美情趣。庭是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与核心,它在传统住宅建筑中是极为动人的篇章。内庭作为住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住宅设计始终是连接一起的。南方地区的庭院,所栽种的花木与北部地区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而言,内庭应该是外空间的范畴,但对于“接合空间”整个建筑群而言,也应该具有内部空间的性质。因此,内庭算是内、外空间的交和空间而具有“接合空间”的性质。日本南方传统住宅的内庭多为枯山水,也即用沙的流动来代表水的流动。修剪得很整齐的花木多用较暗的绿色。受禅、茶道的影响尽量避免华美的色彩与物品,特别是鲜艳的花木很少使用。其特点是占地少却精致独特。

第二个特点,是其对自然材料的完美应用和钟爱,尤其是木材。迄今为止,日本的住宅几乎都是木结构,从高床式的地台到立面门窗、屋架无不以木为才。日本建筑用材非常注重材料的本身特性,强调其特质,欣赏一种朴素、纯净的美,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十分独特, 这一特点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他们的建筑中充分发挥了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

直到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的住宅屋顶仍是以草顶或木屋顶为主。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日本的古代住宅多种多样,有起于贵族住宅的“寝殿造”,有起于武士僧侣住的“书院造”,有起于专供茶道进行的“茶室”等。无论是哪种样式的住宅无不体现着鲜明的民族审美特性,其主要体现在建筑中平易亲切而富有人情味,尺寸虽小而设计细致、朴实,擅长呈现材料、构造的天然性;运用不加处理的天然材料,如:石、竹、泥、草、木等,再经技艺娴熟的匠师们细心设计,都以淳朴、自然的形象展现出日本古代住宅建筑特有的禅宗美学魅力。曾有人戏称,日本的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木与纸的文化,当然纸本身也是由木头制成的。这与以石材为主要建材的西方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浑厚、雄壮的庄重特性相比,以木构为主要材料的日本的古典建筑则更表现出通透、自然的禅宗美学特性。

第三,是装饰的简练。日式住宅的美是一种很朴素的感觉。建筑物的优美主要靠整体上比例协调、完整,而不是靠装饰,因此他们在使用建筑材料时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木制部件多不涂颜色,保持本色,墙壁也都是土墙不作涂饰。这同中国传统建筑中鲜艳夺目的彩绘、精雕细刻的饰品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房屋具有一种几何模式,可以看出日本人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日本建筑中所使用的装饰几乎都是植物图案,与把龙、狮、虎、鹫之类的动物作为氏族的象征并把它们引入装饰之中的文化相比较,可以说日本人更向往合适与调和”。由于植物不是以个体方式生存的,而只能通过对物种的适应繁殖生存,所以日本建筑必然要求与周围其它建筑协调、与环境共生。日本房屋的室内也很少加以装饰,室内十分明显的特征是清晰

的线条,榻榻米的深色直线边框色勾勒出了地板的几何外形,隔间的上端形成水平饰带,露出木纹结构的柱子和房梁也都是直线,总之线条描划出了空间的范围。在空间划分中很少使用曲线,方格形隔扇中的纸上也很少有装饰花纹。这就使房屋在显得优雅和纯洁的同时具有一种几何模式,使日本的住宅成为人间最纯净的地方。

町屋作为日本中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町屋沿街的立面都有平行密楞的窗格栅,入的长板门廊,挂有布帘,形成了典型的沿街立面空间和完整的城市空间意象。窗子、门廊、布帘都起到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作用,店铺是街道功能的延伸,而街道也有双重作用,既是店铺的延伸,又是公共交流场所,空间界限模糊。半透明的格栅,使町家私生活和公共区域有效区分,不至于开门面街、一览无余,同时又遮挡街上行人的视线,格栅起到了围墙一样的缓冲、屏蔽作用。当然,由于格子栅栏的过滤,室内光线显得幽暗朦胧,更增添了日本式的幽雅情调,营造了一种微妙的室内外关系。这种设计体现了日本传统建筑虚实交错的建筑观。深长的町屋,最里头还会另设一个坪庭,庭院的自然美在这一方天井中表现得生动而具体:自然透过院落进入居室,庭中的飞石,水钵、石灯、植栽青苔和深深的回廊缘侧甚至大自然的春雨、冬雪都与町家的生活相互交融,而成为町家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容易觉察出这种细腻的美感,实现了与自然‘伺居”的生活理想。另外,町屋中的装t市、家具因季节的变化而完全不同。冬季使用拉门和隔扇;夏季则换上苇门和竹廉:还要在榻榻米上面铺上藤席、给人凉爽感觉。当客厅和主卧的拉门全部打开,由坪庭到后院完全贯通,不仅通风性能极好,而且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应,和日本茶庭等坐观式庭园的景观效果很相似。

第四是禅学的观念深入到了整体设计之中,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禅宗审美观对日本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尤其是在住宅建筑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禅宗审美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建筑的审美观也集中表现在自然、简约、空寂。首先是空寂,日式住宅简单的结构和内部陈设正切合了这一论调。空寂是日本民族在其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禅宗空无思想的共同影响下缔造出来的。空寂重视用心去感悟,在寻求自我感悟中保持超脱自然的精神境界。禅学思想强调用最简单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样世界也会变的简单起来。论及自然,朴实、勤劳的古代日本人民崇尚自然,善于利用天然的自然材料,忠实于材料的本性,尽量减少人工斧凿痕迹,摒弃华丽鲜艳的材料堆砌和精巧装修。而且特意将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暧昧化、模糊化,给人一种建筑本身和自然环境和谐融合,主客不分,营造“我在自然,自然有我”的感觉。白云自在在何时? 答曰,正似春风处处闲。万事随意的观念也是禅宗的基本思想之一。就好像划分灵活的日式住宅空间,灵活所以就允许有很多种可能,只用简单的可开可合的拉门作为空间的界限,体现了生活中随意的大度。

日本住宅中的庭院自古就追求小中见大。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依山傍水的清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尊敬,顺应自然,人们可以处身于古朴的环境中享受世外桃源的安详。镰仓时代开始,禅宗思想受到推崇,住宅庭院在禅宗的启发下,赋予山岳、石岩以佛性,删繁就简,孕育出“枯山瘦水”这种抽象化的景致。枯山瘦水庭院符合日本人特有的自然、简约、空寂的审美情怀。它剔除了一切池、泉、花、树等常规庭院布置的物件,而仅留下一些天然的枯石、沙砾和自发长成的苔藓。起初只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后来这种禅宗意境受到当时权贵的青睐,得到大力推崇,于是“枯山瘦水”庭院大范围出现在住宅建筑当中,成为住宅中的一部分。同中国园林一样,日本园林的基本特征也是典型的再现大自然的美。但是相较于中国园林的“写实”风格,日本园林的艺术之最大特色却是“写意”,其最纯净的形态就是“枯山水”。枯山水的大师多数是禅僧,所以他们完整地将淡泊弃世的情调带进了园林。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为了保持恰当的尺度,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精心控制树形而又尽力保持它的自然,不种花而种蕨类或青苔。枯山水式的园林可谓集中体现了禅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欣赏枯山水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哲学、文学以

及艺术修养。枯山水用最简练的抽象要求观看者在空与有、虚与实之间悟出其中的美。这种美是最普遍的大美,是需要用心灵,而不仅仅是靠眼睛能够感受得到的。

时至今日,日式住宅的建筑理念仍然对我们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人类对于都市的高楼喧嚣厌烦之际,对环境的担心之时,生态建筑被提上议程,而日本住宅建筑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帮助建筑师们寻获灵感。

参考文献

《浅谈日本建筑的禅学思想》贾文倩,陶勇

《日本建筑的现代化之路》许政

《从住宅设计看日本建筑师的传承性》殷实

《浅谈茶道文化下的日本建筑》孙婷,高胜蝻

《关于日本住宅的一些事情》寇佳意

《道教文化》卢国龙

《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文化》吴荣

《优雅与洗练——日本建筑师林雅子的家住观》赵娜冬

《向传统回归——学习日本建筑》王伟

日本和式建筑风格及室内装饰特征

日本和式建筑风格及室内装饰特征 摘要: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通过与固有文化的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最终形成了以“自然、淡泊、雅静”为特征的日本和式建筑及室内装饰风格。 关键词:日本;和式;室内装饰;风格;特征。 一.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逐渐形成了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屋等阶段。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

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到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3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 到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一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造,则常选取于山野之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以宫殿建筑为视角分析 姓名—— ——学院班级——学号: 电话:邮箱: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有交集,中日建筑也有许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中国建筑样式繁复,装饰精致,布局对称,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观。日本建筑样式简洁,追求自然,布局大多不对称。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口,论述了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从文化、环境、政治多角度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宫室建筑;相同;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

日本设计特点

首先要说,我受日本设计影响其实就这几年开始的,以前我比较喜欢欧洲的东西,由于学语言的关系,更倾向法式情结的东西,比较随性,喜欢浪漫的线条或者造型,尤其喜欢霍尔。近几年来由于接触了一些日本的文化,包括自己去了一次,能够对日本的设计文化进一步了解,(但是远远不够,除非真的在那里生活),日本,德国真的是在设计氛围上很好的国家,一来他们的设计教育非常完善,二来的确在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体现他们的用心,以及“以人为本”,整个社会设计的细节融入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一个国家设计力的提升,是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是单单几个设计师的提升,是整个包括设计开始,到生产到流线到广告宣传到销售形式,整个流程的提升,而且不会归功于区区几个设计师,目前国内“设计”“设计师”“设计师的生活或者品味”被过度的宣传甚至消费,以设计为标签,其实大家的视角,作品都趋于泛泛而谈的空洞。这里我觉得,在谦逊里做设计,做人的日本设计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要很长篇大论的谈日本设计大概能写好多好多论文。下面摘录了waibi-sabi里的一段关于日本设计的原则。 FUKINSEI (不均整) 不对称,奇数,不规则,不均匀。不均整被用来拒绝完美,因为大自然里没有完美和对称。 KANSO (简单) 去掉华丽,简单的东西天生就能表达自己真实的一面。整齐,干净,不复杂。 KOKOU (朴素) 只保留久经考验的、非感官的基本核心要素。让人想起严厉、禁止、成熟和稳重。 SHIZEN (自然) 原始、自然、自由的创新,不做作。真正的自然拒绝幼稚和偶然。 YUGEN (幽玄) 暗示而不揭露内涵。低调涵蓄,避免直接。 DA TSUZOKU (超凡脱俗) 超越习俗和传统。摆脱规则和限制的束缚。真正创新。 SEIJAKU (静寂) 沉默,安静,幸福的孤独感。从思想、身体和环境中去除混乱和噪音。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特点探究 摘要: 日本建筑一直在国际建筑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各类建筑中,住宅建筑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之一,从各个方面体现着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崇尚自然,空间自由,装饰洗练,在质朴简洁之中有着独特的味道。 关键词: 日本建筑自由自然性禅学接合空间 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自然的崇尚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就是这一点,使其在源源不断输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对自然的忠诚和融合利用是其住宅建筑一贯的追求。 日式传统住宅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一室性,空间布局自由,灵活无碍。日式住宅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自然地构成一体化的假设型的建筑物。在这种状况下,内部空间的变化,内外空间的联系就交由一系列“接合空间”来完成。“接合空间”在日式建筑中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是功能上的原因,日本传统住宅具有其内部秩序性,譬如在家中设有祭坛,设有饰以艺术品的壁龛等,这些使得日本人在内部住宅中所进行的活动,带有在外部空间所进行活动的特点。每一种建筑空间如室内、庭院等都有一定的功能要求,但如果以人的心理感受作为主体变换角度来看,有些空间的功能却比较含糊。譬如入口处的庭院可作为房屋的外部空间,但就整个住宅而言,却又成为其内部空间。在功能上也不仅是作为赏花弄草之地,还可作为迎送宾客的场所。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促进了“接合空间”的产生和发展。 “接合空间”体现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外空间观念,又充分地满足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日式住宅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加强其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生硬与混乱的过渡性空间。沙里宁说过:“建筑是与寓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在空间中如何相互联结、转换,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变化,从而引起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与情感上的不同反应。“接合空间”调整了人们的情感与感觉,实现精神上的愉快和自然的转换。 “缘侧空间”是日本南方传统住宅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接合空间”。它是指建筑周围围绕的一部分架空部分,宽度多为0. 35m~0. 5m 左右,有些类似于中国建筑中的回廊。从建筑的角度而言,日本大多数建筑缘于住宅,住宅作为建筑的缘起,理所当然具有空间内外交流等种种特性。在日本建筑静谧和美、素朴淡丽的风格中,“缘侧空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建筑除了细部、装饰与材料之外,形式与建制上大抵是以“蹋蹋米”为主的“脱靴空间”。这种具有趣味的空间在主导室内外空间导向与流动的意味上占主要地位。通过对“缘侧空间”的研究,也可看出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开放的格局。虽然形式简单、空间单纯,但通过对内外空间不断的交流变换之中,可以看出“缘侧空间”素华朴实及空间更替的实质。考虑到可能会被雨水淋湿,有些传统住宅用玻璃等现代材料将这一部分空间封起来。而且所使用的材料都为竹、木等天然材料,炎热的时候,可以看到汗湿的足迹。在室内向“缘侧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人在其空间中的感觉会有所不同,如果推拉门打开,室外风景通过“缘侧空间”泄入室内,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这种视觉上的移动可以看作是日本人追求流动空间的一点意匠。玄关是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典型的“接合空间”,日本传统住宅中的玄关是指从室外走进室内时脱靴、帽及外衣的场所。日本传统住宅样式层出不穷,空间的大小也是各有差异,但没有玄关的住宅恐怕是没有的。以往,玄关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空间变化也随着主人地位与权利的高低而不同,玄关为住宅空间不断丰富与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玄关与日本人住的方式密切相关,因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大概是世界所有民族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人们进入室内需要脱鞋,不能将室外的污物带入室内,很讲究地面的洁净。这

论日本包装设计的特色

一、日本市场包装设计的“第一印象” 1. “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此行途经东京、富士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以及爱知世博会等地,一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走过街头小店、纪念品店、专卖店、超市、百货公司、大型商城。第一印象是日本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现代的“洋”式,另一类是传统的“和”式;尽管还可以分出综合形态,但是“和”、“洋”两类还是主要类型。就像日本街头的少女,有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身着夸张开放的时尚服饰的形象,也有穿着传统的和服、木屐,踩着细小碎步,典雅矜持的形象。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和谐共存。 “洋”式包装彰显日本当今都市生活主流民众的消费心态——追逐时尚、开放和崇洋;而“和”式包装则是反映了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依恋的情结。 日本今天的“和”包装之所以为笔者关注,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在发扬民族风格特色的同时,还力求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时尚风格;其次是因为它的东方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日本已经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日本化的气息和现代时尚的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 2. 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的产品包装透出的品质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包装的表面看:不仅从图形创造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显示出深度,更可见设计师从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那份用心。图形和色彩主要围绕着传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而材料的选择则从自然入手,通过现代的工艺使之变得实用美观,形成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充分显示出素以工作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在包装艺术上的才智。 这种才智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诸如和纸、漆艺、木作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时尚化;其二,图形设计和方法的相关研究、传统手工艺的深化研究以及商业情报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商店中很难找到粗制滥造的东西,从最小的牙签,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单一的个体产品,到系列化的产品组合;从机器生产到手工制作,件件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3. 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日本是个岛国,地少人多,内在的资源危机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教育和民众意识觉悟的结果。它反映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自觉地考虑到环保因素,成为他们常态的思维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均以不污染环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 二、解读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2010-01-31 01:00 1.没有很明确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环境与建筑物互动,人类与自然界共存。 体现: 1)缘侧(中国的门廊,西方的灰空间),一旦下雨这种构建也能为人遮风避雨,也使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连接 2)伊东丰雄的建筑 建筑师关注都市人的游牧文化,即现代家庭已经不再以家庭为中心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他希望创造公共空间给这些自由的个体。他运用管子将日光引进,镜子追随日光,从最高层将光线反射到一楼,继续延续户外空间。 3)安藤宗雄的建筑 光之教堂:光线是大自然的象征信徒在光的笼罩下与自然合二为一 2.呈现局部,并非面面俱到 有点像半木,取半为满的意思。 3.弹性 体现: 茶室,人们没有固定的位子,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哪里坐那里,不像北欧那般硬性,在特定地方放置一把椅子,规定了人的活动空间。 4.禅意 1)不规则的设计符合日本的传统 比较欧洲巴洛克庭院,植物都修建成了集合圆形,因为欧洲人没办法向日本人一样随性,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禅意。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

日本神社建筑样式

日本神社,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受外来文化影响却又饱含日本传统和式风情,木质建筑简单却又不失高雅。神殿是神社中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也称为本殿。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各日本神社中本殿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建筑。 1、【大社造】: 介绍:平面为正方形;正面侧面的、分别有两间;妻入口;正中央竖立着一根粗大的柱子称为“漩涡柱”所以入口无左右之分;神殿中央的柱子称为“心御柱”;还有一个特征是神殿的地板位置较高。此神殿广泛分布于出云一带,最古老的要数神魂神社的神殿。

代表建筑1:神魂神社 代表建筑2:出云大社

2、【神明造】: 特征介绍:神明造入口为平直形入口。神明造中最纯粹严格的要数伊势神宫的内宫和外宫,与一般神明造区别开的称为“唯一神明造”,其他神社是无法建造出这种神殿的。正面有三间(柱子有四根因而有三间);侧面有两间;平直入口切妻造;柱子拔地而起;侧面有两根栋持柱用于支撑栋木;破风(沿着屋顶斜坡摆放的木板)伸展开变成千木;屋顶斜面小于或等于45度没有弯度;屋顶上还有胜男木这样的圆木。神明造多分布于三重县,现存最古老的神明造位于长野县的仁科神明宫。 代表建筑1:仁科神明宫 代表建筑2:伊势神宫

3、【住吉造】: 特征介绍:住吉造是直线构造、切妻造、妻入口构造。正面设有入口;侧面有四间房;中间设有隔间、隔板,分成内阵和外阵。细微处朴素简单,朱红色的柱子,墙壁是白色。整个神殿好像与大尝宫的悠起殿·主基殿相似。以大阪的住吉大社为代表。 代表建筑:住吉大社

4、【流造】: 特征介绍:由神明造演变而来,是日本神社建筑中本殿最普遍的形式。正面屋顶向前方延伸,形成优美的弧线。流造为平入口,位于正面入口的前屋顶斜坡铺展开来,因而从侧面看神殿的前后部都不一样,以主体部分为中心延长的部分称为屋檐或向拝。正面的柱间按不同规模分为一间或三间以上。一间的称为一间流造,三间的称为三间流造。流造是神殿中最常见的样式,遍布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有京都下鸭·上贺茂社。现存最古老的是宇治市的宇治上神社。 代表建筑1:宇治上神社 代表建筑2:伏见稻荷大社

日本建筑的风格特色

日式建筑 日本建筑特色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日本神社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日本建筑的现化代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日式建筑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式设计与民族性格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局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 日本建筑“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日式风格设计理念

日本房屋设计理念:让住宅与环境共生,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木结构房屋是日本的传统,因为日本是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经济实用便捷。再者日本是多震国家,木结构安全系数高。不过现今的日本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木材大多是从国外进口。 日式房屋的特点: 日本式房屋的特点之一——灵活无碍的自由空间。日本式房屋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3部分组成,讲究一点的,在延伸的屋檐下有条走廊,供纳凉或小憩。房间内部被拉门隔开,方便拉上和开启,这让看起来很狭小的日本式房屋显得很宽敞。 特点之二——陈设简单。日本式房屋均铺有高出地面数十厘米的地板,以便使屋内东暖夏凉,也避免事内潮湿。日本式房间的地板上都铺有俗称塌塌米的草垫。塌塌米是用稻草制作的厚草垫子,上面缝有细席子,长约180厘米,宽为90厘米,做工极为精细。寝室白天表面上几乎空无一物,只是在一边设有壁橱,放置衣服和被褥等物。

特点之三——适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习惯。尽管衣柜,椅子,高脚餐桌等西洋家具已经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但日本人仍然拖鞋走进日本式房间,坐在坐垫上休息,或是围着矮桌用膳 最符合日本人的体型很生活方式。 不同经济层次的日本人居住在不同类别的房屋里。虽说当今日本建造了大量有十几层之高的设备齐全的高级公寓,但每个日本人梦寐以求的仍是购买一块地皮,建造一座日本式房屋。日本人爱用“猫之额”来形容自己住宅的狭小,但言谈之中仍掩饰不了他们为自己能拥有一幢

独立的日本式房屋而感到骄傲的喜悦之情。 日本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这个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中国的料理油烟大,厨房必须是封闭式 的,否则整个房间都是油烟味。 日本和式建筑,又称“和样建筑”或“日本式建筑”。13~14世纪日本佛教建筑继承7~10世纪的佛教寺庙、传统神社和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采用歇山顶、深挑檐、架空地板、室外平台、横向木板壁外墙,桧树皮葺屋顶等,外观轻快洒脱。 日式设计风格直接受日本和式建筑影响,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流动则为一室,分隔则分几个功能空间,空间中总能让人静静地思考,禅意无穷。 日式风格特别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借用外在自然景色,为室内带来无限生机,选用材料上也特别注重自然质感,以便与大自然亲切交流,其乐融融 传统的日式榻榻米,朴素、整齐、典雅、宽敞,没有任何装饰,多层压缩工艺使其具有软硬相宜的舒适感,低矮的室内配套,狭窄的使用面积,加上日本人固有的洁癖,使置身于和室中的人们只能赤足活动,无论是品茶、饮酒、进餐、阅读,都必须盘膝坐在室内。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学号:080907108 姓名:韩婷 专业: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任君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摘要: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点。町屋是日本中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的坚持,使城市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这是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贯做法。 关键词:町屋,自然主义,木造 住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住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町屋是日本中世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产物.它的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日本传统的自然主义建筑观。 日本人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受气候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把狭窄的居室进行了功能安排,比如,在唯一的房间进行“污”“洁”分区,分成铺素土的“土间”和铺席子草垫的“土座”:前者不脱鞋,烧火做饭;后者要脱鞋,吃饭睡觉。不久,他们也由此建立了以榻榻米为模数的空间分割,又在一个房间内,实现了多功能的叠加--白天会客、晚上睡觉。但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在“和魂洋才”的西方文化渗透之下,才逐渐改进了他们居住的一些弊端,比如,厨房将终于摆脱了原有的跪坐式,变为站立式操作台,室内开始设立卫生间。 町屋为木格子架结构,是日本传统的连体式建筑,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作为传统京都住宅,町屋相当于中国城市中的街屋或店铺住宅,町屋的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是安静的庭院。当时的日本商人们和手工艺者将町屋作为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场所。 以“京町家”为例,从形体、布局和室内装饰等多方面都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及其对京都等城市的景观意象的影响,平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民居建筑进行了对比,以揭示影响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的一些共同因素。 其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木材的实用 町屋的建造特点在于木材,从高床式的地台到立面门窗、屋架无不以木为才。日本人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十分独特,他们的建筑中充分发挥了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 题本古代所有的建筑样式都是由木结构技术发展而来从最早8世纪的法隆寺到每20年就原样重修一次的伊势神宫都是如此。町屋最早是草顶和木屋顶,知道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的住宅屋顶仍是以草顶或木屋顶为主。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

日本设计风格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的设计受到了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局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震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日本的工业设计得到如此完整的发展,首先是日本的工业设计界非常注重实务,整个设计界都是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切的。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占日本全部企业约5%)都拥有自己庞大的产品开发部门,在工业设计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再有,日本设计界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贴合,JIDA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紧贴国家形势,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马上得到设计师的重视,形成探讨的课题及理论,立足点在于自己国家和社会的特色,放眼世界的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本国人民需要,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产品。在平面设计上日本也是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佐藤晃一就是双脚踏在日本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过:“最好的色彩美有赖于多样性的、正确而且巧妙的统一。”佐藤晃一作品的色彩可以说大都具有这一品质,造成分离感和张力,具有戏剧性。在色彩、形体与光三者的关系中寻求平衡,既不完全归入西方古典的光线照射法,也不归入东方传统的几乎抛尽光源,只求色彩与体积的表现法。而是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古典派与印象派的光表现在色渐变手法中融为一体。在色渐变的隐隐约约依然清晰肯定的形体、弱化了的明暗和相对强化了的色彩,构成了佐藤晃一作品的基本特征,三者融而合一,自然和谐,开出了一块融合东西方的新天地。 精神上,他是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思想为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的清愁冷艳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创作风格是写实的同时又是抽象的,一方面继承着日本的王朝文学的美意识,同时伴着冷澈的感触。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没有同时代西洋设计作品中的那种暴力感,没有冲突与*,没有草野气,多是细致的、平静的抒情,以冷澈的笔触,平和的神情,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深刻分析!

世界现代设计史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 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而日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也是设计 理论非常重视的课题。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它的工业革命比各国迟到100年以上,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格格不入。因而,它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具有世界

竞争水平的设计,就更加令人感兴趣了。 日本国土虽然狭小,但是人口总多,在一个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土上,居然能够容乃下1.3亿人口,可见居住空间下载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殊的背景,在日本的传统设计 与现代设计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的文明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的,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学习文化,乃至文化的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从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从英国借鉴文官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学习先进的现代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消化,达到融汇贯通的地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日本的设计发展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因此,从传统的日本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现代设计中;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则可以看到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但是,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本国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因此,不能说日本的经验仅仅是建立在抄袭别人经验之上。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就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

浅析日本现代设计的传统与现代

学号:2009012143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浅析日本现代设计的传统与现代 学生刘竹 指导教师刘剑虹教授 年级2009级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系别环境艺术系 学院美术学院

浅析日本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摘要: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看上去相互对立的词语在当今的中国,设计包装中加入的西方元素越来越多,西方的奢侈品什么的在中国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却通常只能作为一种久远的文化在展厅和台面上短暂的展示,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现代生活中。然而日本的设计却能在短短五十年内奋起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 关键词:日本设计传统文化欧洲文化现代设计

浅析日本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看上去相互对立的词语,正如林间小榭之于摩天大楼,烛光摇曳之于霓虹闪烁,旗袍汉服之于T恤热裤一样,呈现出的不仅是时间上的鸿沟,也是从古到今人类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在当今的中国,设计包装中加入的西方元素越来越多,西方的奢侈品什么的在中国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却通常只能作为一种久远的文化在展厅和台面上短暂的展示,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现代生活中。然而日本的设计却能在短短五十年内奋起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 在日本传统设计中,江户时代的设计是日本设计的原典。由于日本是个人口密集而资源田地相对来说较缺乏的岛国,传统的日本人都很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回收。据设计大师田中一光的回忆,撇开众多的工艺不谈,光说住这一方面,一旦搬家甚至连家具,榻榻米,建筑工具等都可以一并拿走;和服也是这样,重复的清洗过很多次以后,最后变成了被子,尿布,抹布等,算是最节约资源的衣服了。而也正是江户时期开始,日本就有了相当浓厚的庶民文化。浮世绘与是十八世纪欧洲王侯贵族们创造的文化不同,当时的画的演员像相当于现在的明星照,安腾广重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则类似于明信片,当时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发行的。这些浮世绘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受到很高的评价,被升格成了艺术品。而它们原本只是存在于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 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设计似乎要比艺术更加贴近生活。 而日本设计最辉煌的时期无非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不妨先从日本设计的几个发展阶段来了解传统并现代着的日本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叶的日本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在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