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措施

日本地震措施
日本地震措施

日本地震措施

1.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猛烈的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2.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关闭火源可以防止受害。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关闭火源。

3.不要荒乱地逃出室外!

请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之后,再从容行动。

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地震使房门倾斜而打不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5.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

在室外时,应注意断墙倒塌、窗户玻璃、招牌等落下等。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的宽阔场所进行避难

请根据汽车收音机的信息行动。

8.注意山崩、崖塌、海啸!

在山边和陡坡地区、海岸地区等危险区域时、应立即避难。

如使用汽车,会引起堵塞,妨碍灭火、救援、救护活动。

10.不信流言,按准确信息采取行动!

家庭地震对策

1.请进行家庭安全检查

就建筑物进行地震检查,如需要应进行加固。

将家具固定,不要在家具上面堆放物品。

应注意石油取暖器等用火器具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和保管。

2.请准备紧急用品

救急医疗品

袖珍收音机、手电筒、电池、现金和贵重物品

内衣、毛巾、卫生纸、其他家人需要物品。

3.每月召开一次家庭防灾会议

确认家庭内分工和灾害时的联络方法。

确认临时集合场所、广域避难场所、避难路线(参照另附的“避难场所地图”)。

掌握应急处置的方法等。

4.从平时即建立与近邻的协作体制

与邻近的人们就防灾措施对应进行协商,建立协作体制。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都及区市町村实施的防灾训练。

日本3.11大地震最新伤亡人数

日本大地震已确认8277人遇难日本警察厅20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天18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已造成8277人死亡,另有12722人失踪。日本民众普遍认为,在上周大灾难中罹难的人数可能要高得多。沿海的宫城县在海啸中遭受的破坏最严重,官员们估计仅该县的死亡人数就将达数万人。《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官方数据和真实数字的差距,是大槌町这样的地方造成的。日本政府只有在接到失踪报告后才会认定某人失踪。11日的海啸中,大槌町有很多社区和家庭几乎全被冲走,很多情况下,没人活下来报告失*踪者姓名。在宫城、岩手和福岛等沿海县城的各市镇,这种情形不少见。但随着救援人员努力搜寻,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也开始上升。日本人是怎样统计死亡人数的?《华尔街日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女川的一座废墟里,负责搜救的日本消防队员择路而行。发现遗体时,他们首先初步确定死者的性别和大致年龄。他们用蓝色防水塑料布裹住遗体,留在原地,用红色胶条在该地点做了标记。一名消防员说,理想状态下现在就想搬走遗体,但他们没有时间;稍后会有别的救援组来将遗体搬走。最终,这些遗体被送往警察设立的失踪人口中心和陈尸所。陈尸所外贴着一张名单,上面写着尸体的辨认特征,如白发,黑裤子,白色毛衣,头朝东,面朝下躺着,发现时一半身体挂在二层楼的阳台上。警方说,如果有人认为描述符合亲人的特征,就会让他进入等候区准备认尸。女川市城市规划官员柳沼俊明说,对失踪和下落不明的人,不愿视其为已经死亡。因为除中央办公室的一部卫星电话外,所有通讯中断,失踪者可能无法通知乡亲他们是安全的。阪神大地震时,因为受灾人口集中,死者多被埋在坍塌的自家房屋下,因此大多数死者在地震后一年内被发现。尽管如此,最终死亡人数到2005年12月才确定,距地震发生已过去十年。而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整理出*来。因为无法计算的人数众多,难以搜寻。海啸将许多受害者卷入海中,直到他们被冲上岸时,才会被计算为死亡人口。声音我们珍视每一个生命。估计的数据下一页太粗糙,我们不采用这种方法。负责公共关系的日本内阁副官房长官四方敬如是说。日本官员说,他们一直这样统计遇难者人数:非常精确地计算死亡人数,而不是先粗略估计而后再进行更正。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 第2 页共4 页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 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 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 1.1 地震客观原因 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见图11) 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图1:隔振示意图 图2:采用隔振的弹性建筑 如图1所示,普通居民住宅在基础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可通过隔震层先耗散能量,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直接承受地面传来的地震波的风险,减少了建筑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又如图2: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此次地震中甚至连玻璃都没有损坏。 我国新的抗震规范也提出了隔振与消能减震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隔振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 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范的基本设 ?82?

日本建筑的防震措施

本文由然1689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 1000 多次,全球 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 6 级以上的日本地震每年至少发生 1 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 20% 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美国地质勘探局 11 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 9.0 级。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等地有强烈震感,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也有强烈震感。新华社东京分社办公楼持续摇晃了几十秒钟,茶叶罐和几本书从书架上掉落。气象厅警告说,地震引起 6 米高的海浪。呼吁民众到安全地带避难,不要靠近海边和河口附近地区。据报道,东京台场有一座建筑在地震发生前后着火,但不清楚是否是地震引起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 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 1995 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日本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 55 层、高 185 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 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 毫米,厚度达 40 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 3 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日本房地产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 168 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 摇动 1 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 30 厘米。再如日本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 93 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 16 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日本房屋在烈度为 6 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1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一、事件概述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 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而离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则做到了在地震发生14秒之前,电视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强烈地震,请立即避难”的紧急预报。 地震发生48秒之后,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全面播发地震消息,并明确播出了震源地区、各地的震级、有无发生海啸的危险等消息。 地震发生1分钟后,警察厅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两分钟后,东北、关东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广域紧急援助队做好准备。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 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10333504.html,/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造成全球核恐慌。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灾害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灾后旅游业恢复策略。 关键词: 日本;入境旅游业;地震海啸;核泄漏 Influences of 311 Earthquake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Abstract: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9.0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on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on March 11, 2011. The triggered tsunami not only destroyed three Japanese coast cities, making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but also caused the nuclear leak in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Plant, raising the global nuclear pan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is disaster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Japan’s inbound tourism. Keywords: Japan,inbound tourism, earthquake and tsunami,nuclear leak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岸附近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北的岩手、宫城、福岛三个县。截至5月5日,日本“311”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14704人死亡,10969人失踪,13.9万人流离失所。强震还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随着危害不断升级,日本政府在4月12日正式宣布将福岛核事故等级从最初的5级提到最高级别7级。探究“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311”大地震前日本入境旅游业的状况 日本一直被称为“出境游大国,入境游小国” [1]。上世纪90 年代为了谋求经济的新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业,希望通过振兴入境旅游,实现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在1992年-2006年之间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尤其是2003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的“观光立国”战略,确立了入境旅游业的战略地位。 资料来源:国土交通省.観光白書.平成18年-22年版. 1.1入境游客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日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机制健全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立即投入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立即向首相报告情况。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潟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官邸对策室”,负责收集地震信息,调查灾情。次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以防灾相村田吉隆为首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成员则由相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负责调查灾情,指挥救灾。“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动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运往灾区;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潟地震灾区的重建。 日本自卫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

部队,可随时前往灾区进行救助。此外,还有4.3万名陆上自卫队队员和180 架飞机处于待命状态。陆上自卫队的168辆配有炊具的车辆也于第三日驶抵灾区。 除自卫队外,抗灾救灾的主力军还有各都道府县警察总部设立的大范围紧急救援队,总人数约4000人;日本各市町村的消防总部、消防团和灾害紧急消防救援队,全国共2210支,人数约为3.1万人。 各司其职 得益于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尚未从200 4年地震中完全复原的新潟县再一次成为重灾区。 地震发生20分钟后,厚生省立即着手从全国大约240家医院调集医护人员,组成约300支“灾害派遣医疗队”,随时待命。到地震当天晚上8时30分为止,已有24支医疗队从9个县市赶到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活动。 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自卫队就派出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当天,自卫队出动490名自卫队员、190辆救援车、9艘舰船和23架飞机,供应42吨饮用水,发放3600份食物。此后,救援规模不断扩大,到8月29日救灾活动结束自卫队撤出时为止,共有9.24万名自卫队员、3.51万辆车、95艘舰船和1184架飞机投入救援。 此外,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消防厅、警察厅在接到报告后也分别派出各自的救援队。 恢复基础 除政府部门外,日本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基础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发生灾害时,它们不仅会自主抗灾,还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地震演练总结评估报告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一、演练概况 (一)演练题目:地震灾害事故专项应急演练 (二)演练时间:2016年2月5日 (三)演练方式:桌面演练 (四)演练地点:调度指挥中心 (五)演练目的: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习,进一步提高我公司的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提高职工的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通过演习,要检验出我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的薄弱环节,发现预案中有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使应急救援预案真正能够指导应急救援工作。通过演练、评估、改进等手段,提高公司和各部门应对突发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综合应急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提高危机意识和防灾避灾意识。 (六)演练规则:由各单位负责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假设“发生地震灾害,危及井下工作人员安全”为演习背景。参演人员根据现场处置方案及有关规定,讨论应采取

的行动。在角色扮演式桌面演练中,由总指挥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应急处置活动。 (七)参演部门:调度中心、安全环保监察部、生产技术部、总经理办公室、地测防治水办公室、党群部、通防部、综放队、机电队。 (八)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名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地震灾害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演练情况 (一)演练题目设置:2016年2月25日14:30分,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发生里氏4.5级地震,矿区震感明显,调度中心接到通报后,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和《地震灾害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要求,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井下各作业地点人员按避灾路线有序撤离。 (二)应急准备 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召集指挥部全体人员召开演练会议,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 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 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 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 加速度 (cm·s-2) 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0.3 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0.8~2.5 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 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8.0~25.0 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 逃屋外。 25.0~80.0 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80.0~250 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250~400 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 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评定烈度时,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功刀卓,青井真,中村洋光. 震度のリァルタィム演算法,地震第60卷第4号日本地震学会, P243-252,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 烈度表,2009. 表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根据文献[2]整理)

日本大地震应对措施

17 M i t s u i &C o., L t d.C S R R E P O R T 201 2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三井物产为了向灾区民众切实提供必要的援助,制定了灾后复兴基本方针,并开展了各种活动。 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应对措施 为了迅速、有效地向灾区提供援助,我们认为切实掌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的灾区情况和需求;在公司内部设立横向组织,研究具体的援助方策并付诸实施都十分重要。我们以时间为基轴,把支援灾区的措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修复为目的提供支援的“紧急应对措施”;另 大地震发生之后,需要迅速筹备救援物资和燃料等。三井物产根据2010年4月修订的《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本公司的灾害救援指针》,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即12日就立即决定提供捐款,紧急召开灾害支援研究会议,并于3月 为实现灾区复兴,本公司认为有必要在掌握地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公司的本职工作开创援助事业。2011年6月,在经营企画部新设置了国内商务推进室,以东北分公司为核心应对部门,与相关营业本部互相配合,力求提供可持续性援助。 ●向各受灾地区政府提出复兴农业和水产加工业、振兴城市建设、以及建设观光基地等建议,并提供协助;●提出建设具有较强抵御灾害能力、便于老年人生活的环 一类是充分发挥三井物产的职能,通过可持续性的事业活动提供支援的“中长期应对措施”。我们以公司内部的横向组织为中心,针对各种应对措施进行策划和提案,旨在为灾区提供有效支援。 23日成立了灾害支援研究会议下属机构—东日本大地震复兴援助小组,迅速决定开展义务活动,以及超越本公司本职工作的各种支援活动。同时,还通过本公司的事业活动紧急进口燃料,对受灾企业提供支援,推动灾区的修复工作。 保型未来都市构想等智能社区的建议; ●生物质能源、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搭建临时住宅、提供汽车共享服务等经济团体、地区企业以及NPO 组织携手合作。 通过开拓有利于搞活地区经济、与地区密切相关的事业活动,以及三井物产的本职工作,力求从中长期的角度 为灾区的复兴重建贡献力量。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影响与对策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造成全球核恐慌。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灾害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灾后旅游业恢复策略。 关键词: 日本;入境旅游业;地震海啸;核泄漏 influences of 311 earthquake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li zhi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 yang gu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9.0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on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on march 11, 2011. the triggered tsunami not only destroyed three japanese coast cities, making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but also caused the nuclear leak in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plant, raising the global nuclear pan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is disaster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japan’s inbound tourism. keywords: japan,inbound tourism, earthquake and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地震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地震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

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治理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科技局对存在和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明确责任,把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和排查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对可在短时期完成治理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治理排除的,制订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事件发生,确保能够妥善处置、减少损失。

日本地震多发原因

日本每年有感地震高达千次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缘,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多次。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对上一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去年10月4号,冲绳宫古岛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一度发出海啸警报,无人伤亡。 1995年1月17号的阪神7.3级大地震,则是一次典型的地成直下型地震,官方公布有6435人丧生,四万多人受伤,超过十万栋房屋被毁,几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 近几年来,2008年7月24号,日本东北地区的6.8级地震,造成115人受伤。同年6月14号,岩手宫城内陆发生7.2级地震,造成7死两百多人受伤,福岛县一家核电厂有少量辐射水外泄。2007年7月16号,新泻发生的6.8级地震,一家核电厂发生火灾,导致辐射水泄漏,地震造成8人死亡,八百多人受伤。 延伸阅读:地震频发常态化日本警钟长鸣不懈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本群岛地质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稳定性。首先是因为日本群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其次是日本国内存在活火山86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约1/10。火山多,地震发生次数也多。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仅东京的有感地震年均约40次。因此,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2007年日本新潟发生强烈地震,当地核电站损坏严重。有人指责电力公司把核电站建在地震带上,后来发现日本现有50多个核电站都无法避开地震带。日本媒体经常发表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谈话提示民众:日本随时可能发生强烈地震。警钟长鸣使日本民众对地震灾害不懈怠。 地震监测网络化 对于地震发生,尽管日本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但监测地震是多方投入、不惜成本。位于筑波科技城的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是隶属文部科学省的国立科研机构。该研究所共设立的监测网包括三级2000多个点。其一是有感地震监测网,在全日本有1000个点。其二是包括能测微小地震在内的24小时监测网,共有1000多个点,基本是20至25公里有一处。其三是强震监测网,主要用于分析和监测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个监测网在因特网上设有网页。在日本东海地区和关东南部地区30多个点的地下数十米深处,气象厅设置了监测岩石体积变化的感应器,相关数据随时被传送至气象厅,作为分析地震的重要资料。在新干线列车途经的东海地区,日本铁道东海公司在铁路沿线设置了“早期监测地震警报系统”,以尽量保障行驶列车安全。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

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治理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科技局对存在和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明确责任,把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和排查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对可在短时期完成治理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治理排除的,制订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事件发生,确保能够妥善处置、减少损失。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