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

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

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

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

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

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偏难的题目,课程标准淡化了这部分知识本身的要求,而注重过程和方法,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训练上。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课程标准也降低了要求,不过分追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要求学生知

道电压的概念。

例6:关于音调的探究

在教学大纲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以往考得最多的是发声体都在振动,其他的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声音每时每刻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项活动都是和声音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十分丰富,进一步了解声音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需求。因此,新课程将声音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虽然这是一节物理课,教材却抓住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乐曲的陶冶中,探究、获取知识。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大纲与标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要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

1、“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若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什么问题都来探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

作、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

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

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新课标精神。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所以要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的真正涵义。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视野并不开阔,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的落实,就谈不上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从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部分的分值都在50%以上。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双基”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这个目标要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

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

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

学习能力。

三、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之一。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彼此孤立,而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长方

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 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知识储 C.道德品质 D. 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 B ) A.机械能 B.电和磁 C.电磁能 D.能量守恒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B ) A.e、f、g、h B. b、d、f、g、h C.a、b、c、d D. 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 A ) A.独立操作 B.认识 C.理解 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 D ) A.经历 B.认同 C.内化 D.计算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

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2019版】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 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 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 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 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 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完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doc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 20 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 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 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到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

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