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了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了解本课程的研究方向、任务和体系,掌握学前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形成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师观、儿童发展观、教育观、环境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

(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一般规律和方法及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行为;掌握观察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技能及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初步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和课程计划;具备幼儿园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和新趋势,喜欢探究幼儿教育问题,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

四、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1、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发言情况(5%);个人书面作业、课后小组讨论作业(5%);小组项目作业(20%)。

(2)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式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

成绩采取综合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7: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成绩=卷面理论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出勤、课内外作业、课堂学习态度×10%+实践×20%)。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结课考核(70)%;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5 )%;书面作业( 5)%;实践环节(20 )%;

2.考核标准(描述优、良、合格的要求)

不合格:60分以下

合格:60——80分

优秀:80分以上

五、其它说明

1.参考教材: 1、魏建培主编《学前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季湄、肖湘宁主编《幼儿园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蔡迎期《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教师参考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教师团队建设说明(具体名单):丁建武、杨青华、蒋珊珊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RHOA04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修订人崔聚兴 审核人崔聚兴 所在系部人文艺术教育系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日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RH0A04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54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以辩证唯物论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学前教育概论》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模拟练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学前教育概论》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力求在阐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案例,并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实践状况,使其在专业上快速成长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培养现代学前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初步形成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更好地把教育学的知识和实际的幼教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幼教和保育的技能,从而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职业能力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基本知识; 2、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能够熟练运用学前教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 3、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3、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标准参考

课程标准 【注:以下内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 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周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说明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 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其次在分析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说明学习情境中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思路。 最好能用表格描述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来培养行动领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首先描述课程的总体目标。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都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②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③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④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处理能力;⑨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应首先分析本课程直接服务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本课程的哪些知识、能力、素质,再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本课程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然后分类叙述具体目标,采用如下三种目标的描述:】 (一)能力目标 【注: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物流仓储管理软件”;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等词。】 1.*** (1) ① 2. 3. (二)知识目标 1.*** (1) ① 2.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标 (2)

《舞蹈课》课程标准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教学安排共四学期建议课时136 模块名称专业核心课授课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执笔校对 审核制定时间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主要的技能课程,课程体系中处于为后续多门核心课程奠定基础的位置,是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础技能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形体训练知识、舞蹈动作的理论要素、舞蹈创编的基本要求,对这些的掌握是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严格的遵守操作规程和规范,正确使用和保管教具,学习现场管理理念等。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专业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在综合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个课程以企业对检测人员的实际要求为原则。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和专用术语。 2.掌握舞蹈的基础形体训练内容和知识。 3.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舞蹈风格。 4.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编。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幼儿舞蹈授课及创编的基本能力 2.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针对幼儿舞蹈教育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运用到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3. 具备幼儿舞蹈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4. 幼儿舞蹈授课及创编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 2.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

3.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 4.具备团体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

(完整版)3DSMAX课程标准

3DSMAX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3DSMAX 课程代码:210002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学时:72 学分:3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应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图形图像处理,学生应热爱所学专业,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较强的自学能力。《3ds MAX 三维动画》课程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3D Studio MAX 软件广泛应用于影视媒体、广告设计、机械设计和建筑设计等领域,本课程旨在讲授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技巧,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等工作领域打下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首先用比较浅显、有趣的技法制作模型,使学生快速建立对本课程的兴趣,从而学生得以能快速入门,了解和掌握3ds MAX应用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接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3ds MAX的高级建模技巧、贴图的制作与应用、摄影机的设置、布光方法和渲染输出效果图的方法;最后还要补充PhotoShop在3ds MAX效果图中的后期处理、简单动画等方面的应用。 三、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三维建模的一般方法,具备运用修改器工具制作三维变形造型,并运用材质编辑工具给三维体赋予材质,掌握放置灯光和摄像机的方法,能创建一个完整的场景,最后通过参数设置制作动画。 四、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一)先(已)修课程和预备知识:计算机文化基础、图形图像处理 (二)相关职业资格:应该获得,鼓励获得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

(四)课程教学资源条件 1.任课教师要求:学院教师必须为艺术类专业且应具有3年以上教学或实践经验。2.教学设施:计算机房、设计公司 3. 知识拓展:美学基础、形态构成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4. 选用教材:?3ds MAX三维动画? 黄心渊林杉刘小玲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其余可根据版本更新,结合当时情况而定,还可收集、参考网络中好的,优秀的案例精选,共享的精品课程内容来增加、补充教学。 5. 考核评价: ●平时练习、作业 30% ●独立制作一个完整场景与模型的效果图(上机) 60% ●提问、考勤 10% 五、编制说明 制定人: 审核人: 时间: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分析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教学文稿

编号:___ 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融合了先进学前教育理念,参照幼儿教师行业要求,以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能+职业素养构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为实现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理论与实践基础。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欲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因此,本课程是一门既突出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定位于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三大领域,以幼儿教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引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手段将培养职业信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最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参考课时 本课程开设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联系幼教的实际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 1.知识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雏势;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幼教工作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关于儿童权利的内容以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途径。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观察了解幼儿和与幼儿以及家长、社区沟通的技能,并且能根据幼教基本原则去选择、利用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3. 情感态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的应对能力,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小学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四)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教育的概念: (一)广: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二)狭:学校教育。 (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①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③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四、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夏代”就有学校教育形态,“西周”以后比较完备,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文武”两方面,称“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 御、书、数”。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潮: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孔子的《论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2、墨家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3、道家的核心是“无为”,主张回归自然; 4、《礼记》中的《学记》主张教学相长和循序渐进地开导学生,是罕见的遗产。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问答—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主张灵魂是人的本质,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 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学,全面发展教育。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卢梭的《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3、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主张国家、民主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教育学成为规范学科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的《教育学讲 授纲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 基础,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有很大影响。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对20世纪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951引入中国。 要点:1、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述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1878年张焕纶的上海正蒙书院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3、1897年盛宣怀的南洋公学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三维动画制作课程标准

课厦 程门 标软 准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三维动画制作】 课程代码:04143090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游戏设计 编写人员:苏明辉、林晓丹、吴辉煌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批: 系部审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三维动画制作》是游戏设计专业的课程。该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起到辅助作用,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共同教学的课程。课程以美术为基础,结合软件基础类课程为前导,利用实践结合课堂的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与学,通过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维动画制作的基础技术,让学生确实提高动画中期制作能力。 课程设计在理念上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以职业能力为述求,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要,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2课程设计思路 《三维动画制作》在课程建设中,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体对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明确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分析课程的性质,确定课程内容。并以真实项目及工作流程为依据,融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工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廉价,判断是否达到课程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3dsmax软件进行一般模型的制作、常见贴图与材质的绘制与制作,能深刻理解动画制作的完整流程。能够胜任使用3dsmax软件进行的基础动画制作,为系统地学习后续动漫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思路如下: 1.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突出行业岗位实用能力培养,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标准,以岗位能力出发选择相关知识点、技能点,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2.教学模式上通过情景、过程、类比、模拟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教学途径与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研发认识和实践训练中深怕必须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XXXX》课程标准 (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下同) (一)制定依据(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 下同) 本标准依据《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xxx》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20磅。下同)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XX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XXX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 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分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要深化对职业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

《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宏观性、全面性特点。

小学教育学 简答题大全

*我国小学(取得的成绩现状发展趋势)普及素质队伍多元改革深化 *近代教育的发展: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增加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现代教育的发展: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走向终身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现代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知识 *现代创新观:破除知识中心观念;破除教师权威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内目两权)*教育的政治功能(人民论)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生产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内目价法):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创造-更新 *教育对人口问题影响: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品格)的主要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因素,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像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学习程度;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如何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阶段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时不搞一刀切;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互补性要求教师要做到长善救失;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要抓关键期;顺序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时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德。。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强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求使学生德。。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上的 *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师的成长途径和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进行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经验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渐提高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DMAXVRAY效果图表现课程标准

《3DMAX+VRAY效果图表现》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3DMAX+VRAY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3DMAX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维设计基本原理,掌握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材质的使用编辑、灯光效果以及VRAY 渲染器的使用等基本设计技能,并能运用于三维景观效果图的制作中。要求学生掌握3DMAX与VRAY渲染器的基本理论、制作方法,加强3DMAX 软件的操作运用,利用课余时间扩展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3DMAX+VRAY效果图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技术方向学生的专业技术课程,是开启他们进入园林景观设计殿堂的第一步。考虑到高职学生以技能为主,因此在尽量减少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而是以实际案例项目中所需要用到的关键知识点为基础,以项目驱动的形式,

由教师布置项目,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辅导,成果点评分享,以此来加深学生对3DMAX的软件性质与软件要求的认识,为后续的各项课程打下基础。 (四)课程容选取的依据 以知识适度够用为原则,选取关键知识点,以达到让学生知道3DMAX 是做什么的、该怎么做和以后会怎么做即可。更多的知识点将依靠后续的课程设置来逐渐讲授。本课程容的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3DMAX基本操作,一个是效果图案例制作。在3DMAX基本操作模块,将讲授3DMAX必修的基础性容和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效果图案例制作模块则选择几个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来讲授制作。 1.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与现实密切相关 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学习型的知识点,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学习任务在包含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难度层层推进,有序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课程结构是静态的,教学载体是动态的、开放的 在确定课程容时,各个载体包含的知识点是静态的,老师或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载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三维效果图制作的基础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负责、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重质量、守规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

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