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

精算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
精算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

精算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精算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精算理论,还需要学生熟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巧,能够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分析和解决保险精算中的实际问题。在精算类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通过设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引导学生寻找可行的软件实现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分析精算学科的特点,研究探索精算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出精算类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精算学;实验教学;计算机软件;实验教材

一、精算学科的特点

精算学是一门运用概率论等数学理论和多种金融工具,研究如何处理保险业及其他金融业中各种风险问题的定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算不仅早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已广泛应用于保险、金融、投资、证券等领域,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精算学是跨学科的综合边缘学科,是对各学科的融合。概括地讲,精算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1.精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精算运用的环境离不开经济和金融活动,与此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知识、高等数学基础和保险原理等都应成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精算学主要是研究意外事件(风险)在财务、经济或商业上所产生的影响及提供对策,需要量化分析,因此精算学离不开统计。这包括数理统计、概率论、建模的基本数理方法以及其他与精算结合的模型等[1]。

2.精算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需要软件的支持。在实际精算工作中,精算师不仅要熟悉相关的精算理论,还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2]。尤其是精算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因此精算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如寿险、非寿险费率和准备金的计算都需要用计算机软件实现。

二、精算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

为了方便保险精算教学工作的开展,充分考虑保险精算学科的特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专门建立了功能齐备的精算统计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等,并适时购置或更新了一些精算软件、常用软件。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课程教学大纲 (Insurance )(宋体小四号)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48;实践总学时0 周学时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0 学分 3学分 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保险学》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保险的性能、职能和作用。保险合同的签订及保险经营、保险精算、保险营销、保险基金的运用及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的具体运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积极参加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成以下基本要求:明确掌握保险的性能、职能和作用;保险合同的特征要素及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的具体险种的内容及保险经营、保险精算、保险营销及保险基金的运用。保险市场及保险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原理、会计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保险学》,魏华林, 林宝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保险学原理》,许谨良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要求学生功过本课程学习后能够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课程考试。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险、危险的分类。 (二)熟悉:危险管理的方法。 (三)了解:危险与保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危险概述 (一)重点讲解××× 危险的涵义;危险的特征危险的种类; (二)一般介绍××× 危险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危险管理 (一)重点讲解××× 危险管理的概念。如何进行危险处理。 (二)一般介绍××× 危险管理的过程。 第三节危险与保险 (一)重点讲解××× 可保危险 (二)一般介绍××× 危险与保险的关系 第二章保险概述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保险的概念;保险的分类;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二)熟悉: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三)了解:保险的代价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保险精算实验-教学大纲

《保险精算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95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16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2 适用对象:保险(精算)专业 先修课程: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精算模型。 一、教学目标 《保险精算实验》是保险精算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精算模型》等精算类课程。 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上机实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软件进行寿险和非寿险精算实务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基本的实务方法,加深对已学的精算技术的理解,并实现以下目标:目标1:强化学生对精算技术理论的理解 目标2:培养学生利用EXCEL和VBA编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寿险精算实验和非寿险精算实验两部分。其中寿险部分主要介绍生命表和换算表的编制,不同险种净保费、毛保费、准备金、现金价值等的计算。介绍依据我国寿险精算规定如何计算保费、准备金、现金价值及利润检测定价方法;非寿险部分主要介绍索赔次数、索赔额损失数据的拟合、费率厘定基本方法、信度保费计算、准备金评估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主要以上机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根据具体精算实务问题,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以上机实验和理论学习方式进行课程讲授,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精算实务中所用的方法,结合EXCEL和VBA以及其他统计软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精算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精算师的主要工作是费率厘定和准备金评估。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掌握寿险精算和非寿险精算实务中所使用的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精算实务的理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生命表的选择和换算表编制 第一节生命表选择 第二节编制换算表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我国精算实务规定选择生命表 课程考核要求:了解我国精算规定中对生命表选择的相关内容;掌握如何利用生命表计算出换算表;掌握相关的EXCEL和VBA软件的操作。 第二章寿险净保费和毛保费的计算 第一节传统寿险的净保费和毛保费 第二节年金产品的净保费和毛保费 教学重点、难点:净保费和毛保费的计算原理。 课程考核要求:掌握基本类型寿险产品净保费和毛保费的计算方法以及各种年金保费的计算;了解费率结构对毛保费的影响;熟悉年金产品的特点。 第三章基础险种准备金计算 第一节理论责任准备金的计算 第二节修正责任准备金的计算

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通州区小务中学 唐昊原

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摘要】在课改浪潮中,地方课程犹如一股甘甜的清泉,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进了一丝活水。它以开发地方资源为教学内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更关注各学科和生活的结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爱上它,乐于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就将本人在使用和教授《通州地理》时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地方课程《通州地理》实践体会 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在传统的课程理解中,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脱离的,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是不够的。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课程与生活脱离的现状,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而对“地方”的理解主要是对划分地方标准的理解。地方课程产生的外在形式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下移。但如果把“行政标准”作为划分“地方”的标准就会忽视文化标准对区域划分的意义。这一方面割裂了课程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也把教育活动的终极取向──人的发展,转向了社会的发展,从而走向了“社会本位”甚至“政治本位”。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地方课程定义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国家的课程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地方课程开发的终极性价值──对人的全面提升。教育具有发展人和促进社会两大功能。从宏观层次来讲,两者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达成统一。但就教育活动而言,其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了教育直接的、永恒的追求。理想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发展泛指“个人和文化的变化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是人的全面提升。依据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的全面提升分为普遍性发展和地方性发展。普遍性发展是在国家课程中所要实现的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学生共性部分的发展;而地方性发展则主要是指的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情感、观念等的地方性特征,体现的是地方文化资源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国家课程所承认、追求却难以实现的。人的普遍性发展与地方性发展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两者在共同构成教育终极价值追求──人的全面提升的同时,又在其发展的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2、地方课程开发的基础性价值──地方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创新 文化是个十分繁杂的概念,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侧重于精神层面。那么地方文化则主要指由地方所生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与地方性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主要包括地方的历史传统、地理特征、风俗习惯、工艺美术等。这其中,独特性是地方文化的基本内涵。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精算》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63 制定单位:统计学院 制 定 人(执笔人):徐海云 审 核 人: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26日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14年全校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课程名称保险精算课程代码 0146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货币银行 学 总学时数 48 周学时数 3 开课院系统计学院任课教师徐海云 编写人徐海云编写时间 2014年2月 课程负责人徐海云大纲主审人李志龙 使用教材《保险精算》王燕(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教学参考资料1.王晓军,保险精算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晓林,精算数学,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3.李晓林,一元生命保险与年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从而必然需要大量的精算师承担对风险的分析和科学计算工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精算的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 保险精算学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等保险具体问题计算方法的应用数学。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各类寿险保费的厘定和年金的保费的厘定 难点:各类寿险产品的设计与风险控制,以及生命表的动态编制与使用 课程考试 考核方式:平时30%,期末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70%。 平时成绩以考勤与作业为主来评定;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形式,考试内容以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主。成绩评定按百分制,60分为及格。

《财产保险》课程大纲

《财产保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3431011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保险学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编写单位:经济管理系 编写人:辛冬丽 审定人:刘俊萍 编写时间:2011年9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财产保险概述、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机动车辆险、船舶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工程保险、特殊风险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等内容。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财产保险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学生上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打基础,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稳定的知识、资格和素质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国内外财产保险理论和实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在实际能力方面,通过较多实例解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特点,教学重点:一方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财产保险的含义、特征、财产保险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分析;财产保险市场营销等理论详细透彻地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4、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保险精算学、财产保险学、社会调查方法等专业课程。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对于教学方法,一方面注重唯物辨证方法、从“抽象-集中-抽象”科学的认识方法、逻辑推理法、系统研究法等科学学习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双语、网络、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灵活、高效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计划

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计划 汪清县大兴沟镇第一学校张合庆 (2016-2017年度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结合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新课程的进程中,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科研中努力提高我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切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探索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4、开展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5、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确定课题难点与重点,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等方式,以此来为课题研究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3、着重研究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四、课题组月活动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子课题及课题实施方案、本学期研究计划。 2、校本培训活动。 十月份 1、研讨活动。(集体备课)

2、围绕课题研究进行主题教研活动。 3、课题理论学习。 十一月份 1、课题理论学习。 2、课题的常规课。 十二月份 1、整理并验收各项工作及材料上交情况。

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

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 乐城镇中心小学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科学而合理的设置课程门类,组织资源,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一直是我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着我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按照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要求,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陆续在低中高年级开设了不同门类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目前开设的地方课程有:一二年级《国学启蒙》每周两课时;三年级《安全教育》每周一课时和《民族团结教育》每周两课时;四年级《探索活动》每周两课时;五年级《法制教育》每周一课时和《探索大自然》每周两课时。 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培养了他们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从历史上优秀人物功彪青史的伟绩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起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迫切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与此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

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开设的学校课程有:一二年级阅读和写字;三四五年级阅读、写字和朗读。为确保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并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与校本课程有关一系列活动,如《优秀作业展评》、《人人争当小小书法家》、《古诗文诵读比赛》以及《爱祖国爱家乡演讲比赛》等活动,经过长期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养成着眼全局,谋事周全的良好品质。多读书能多吸取知识,增广见闻,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使言谈有物,内盈而外华。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

保险精算教学大纲

《保险精算》教学大纲 金融管理学院 金融保险专业 2004年09月

编写说明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保险精算 2、课程名称(英文): Actuarial Mathematics 3、预修课程: 《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修读对象: 本科生 5、课程教材: 《寿险精算数学》卢仿先曾庆五编著南开大学出版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保险,作为商品社会中处理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全世界所普遍采纳。在现代保险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精确的定量计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险业运营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如新险种的设计、保险费率和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分保额的确定、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计划的制定等,都需要由精算师依精算学原理来分析和处理。 精算学是通过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分析,研究不确定性对未来可能造成的财务影响的学科。这门学科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依据金融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数量分析与预测,从而为实际的操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但现在,精算学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保险领域内,精算学与金融学的交叉渗透是精算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一些精算理论通常被用于解决金融学中的一些问题,如债券的违约、贷款人的提前还款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分析处理现实经济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

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等保险具体问题计算方法的应用数学。本课程以寿险精算为主,详细讨论寿险精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对非寿险精算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四、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保险精算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36课时,其中课堂教学36课时,讲座00课时,上机(实验)00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芳余…文章来源:南宫徵羽推荐点击数:1819 更新时间:2009-1-29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王芳余祖国湖北省五峰职教干训中心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遗憾和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试从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实践与探索、思考与困惑三个方面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意义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魅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人文要求。地方民族音乐指的是民族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总汇,它包括地方民歌、地方舞蹈、地方曲艺、地方演唱作品、民间歌谣等。如笔者所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就是一块地方民族音乐的“富矿”,可以挖掘整理用之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方民族音乐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情感寄托。它以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和扩散度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折射出别的地区和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光辉。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地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介绍给孩子们;只有从就近区的民族音乐着眼,把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示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的宏博精深,是改善音乐课堂教学格局的必然。中小学音乐观行教材作为通用教材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一是歌曲选用趋向陈旧,虽然大多是经典老歌名曲,却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二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具体到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所谓众口难调,统编教材不可能为某一具体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风味小吃”和人文关怀。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能更好地关照中小学生耳濡目染的感性材料。因此,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对于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情趣都势在必行。 (三)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爱国必先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也必然要以热爱地方音乐为出发点。热爱的前提是了解和欣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往往由于舍近求远、熟视无睹等文化心理,忽视了对身在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和领悟。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显然是对这种情况的纠偏救失。地方民族音乐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与地方民族大众的生活、劳动、爱情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民族命运的羁旅和心灵的烙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地方民族音乐,就是引导孩子们向民族家园深处凝望,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本民族内在律动的对接与认同。 二、探索与实践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包罗庞杂,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其次,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此外,地方民族音乐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也需要常变常新。下面笔者以所在地的民族音乐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性探

寿险精算-教学大纲

《寿险精算》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3732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34 讲课学时:3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 2 适用对象:保险学(精算) 先修课程: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寿险精算的基本思想,并能利用利息理论和生命理论的基本工具,进行有关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 本课程将通过课堂理论授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后阅读,使学生掌握基本精算思想和方法,对寿险产品的定价和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寿险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课堂讲授一定要增加实例,同时多采取提问方式或讨论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后多做练习,其间还可以请保险公司的有关专家做有关精算实务的报告。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每一章节课后都会有思考题,同时对于重点章节会有课堂考察与练习。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毕业后胜任寿险精算工作打下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利息理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 终值函数与数量函数,利息力,积累与贴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单利与复利,等值方程,确定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同时配以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生命理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生命表的定义、类型、内容、编制方法,死力,一般整数年龄生命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74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选修学时32学分2 适用专业会计学 I 大纲文本 一、课程内容 (一)风险管理和保险 1.定义与种类 2.相关要素 3.对付风险的方法 (二)保险概论 1.本质与发展史 2.保险与赌博、救济、储蓄的关系(课堂讨论) 3.保险种类与保险学的研究对象 4.保险基金 (三)保险的基本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 2.最大诚信原则 3.损失补偿原则 4.近因原则 5.代位原则 6.分摊原则 (四)保险合同 1.概述 2.内容 3.订立、变更、终止与争议 (五)保险合同的数理基础 1.随机事件与概率 2.概率分布与期望报告 3.保费与保费率 4.费率界定方法及财产险与人身险的费率界定 (六)财产保险 1.概述 2.企业财产保险 3.家庭财产保险 (七)人身保险 1.概述 2.案例分析 (八)责任保险 1.责任保险概述 2.产品责任保险 3.公众责任保险

4.雇主责任保险 5.职业责任保险 (九)再保险 1.再保险的概述 2.再保险的作用与发展 (十)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功能与特点 2.社会保险制度 3.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课外作业无 三、实验无 四、实习无 五、课程设计无 六、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选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保险学——理论与实务》,吴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书:《农村保险理论与实务》陈万明,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金融与保险》期刊,中国人大 《保险学概论》朱志忠、彭喜锋编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1999 《保险学导论》许罗平、陈平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保险概论》《保险概论》编写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保险学》徐文虎、曹恒春、周建中主编 2000 II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会计、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选修课之一。计划课时32课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保险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中外保险史及其现状。掌握财险,人身险及责任险的基本条款等等。 二、课程的具体要求 (一)风险管理和保险 掌握风险、纯粹风险、投机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定义;了解风险的组成要素以及在日常实例中的辨别;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选择。 (二)保险概论 记住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定义;理解保险与储蓄、救济的区别;重点掌握一般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了解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形式;熟悉保险基金的概念和特点;了解保险资金的运动过程。 (三)保险的基本原则 精读全章,灵活掌握各项原则在保险中的运用。 (四)保险合同 了解保险合同的概念、特性;理解保险合同的种类。掌握保险合同的主体和基本内容;掌握保险合同的订立与效力变更;了解合同终止的几种形式。掌握仲裁的定义。 (五)保险合同的数理基础

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学原理 一、教学对象 1. 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保险学原理》是为保险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适用于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选读。此外,非保险专业经济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 2. 本课程要求的预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需要预先掌握以下相关知识:经济学、金融学、概率论、财政学等。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1.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机理、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保 险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而,该课程具有学习保险学科的入门和指导作用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保险学科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深入地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全面地掌握国内外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 与发展。 三、课程内容 绪论,保险的风险基础,保险的经济基础,保险的数理基础,保险的法律性质,保险的含义、本质和职能,保险的分类与种类,保险在社会经济保障系统工程体系中的分工,保险与国民经济,保险经营,保险的基本原则,再保险,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财产保险 一、教学对象: 《财产保险》是保险学系学生的专业课,本课程适合两个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习过保险学原理,对保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了解。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是保险业不可缺少的两大部分。保险系的学生应对财产保险的全部内容认真掌握。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在整个保险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财产保险的运行原则、方式及险种。 三、课程内容 财产保险概述,财产保险遵循的基本原则,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经营,火灾保险,运输工具保险,工程保险,国内货物运输保险。 人身保险 一、教学对象 《人身保险》是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保险专业(寿险和非寿险)本科生2年级下半 年的课程。学生应在修完《保险学原理》和《财产保险》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人身保险》要求学生掌握人身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人 身保险的基本操作程序,人身保险合同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人寿保险的精算原理。为以后学习保险课程和精算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 人身保险概述,人寿保险,人寿保险的分类,人寿保险合同,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经营与管理。 海上保险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青少年一代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人于2003年开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生在综合学习能力方面的变化,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其情况着实让人振奋,它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下面我结合《哈萨克民俗》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谈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课题的选择要体现地方性、生活性与现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所以对于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初一学生而言,寻找课题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关键。我向学生提出将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学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更利于开展活动。比如这次活动我们确定了以非常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的民风民俗为研究课题,对于这一课题我认为它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作为民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 1、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对这类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自己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制定计划、参与社会实践调查问题;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尝试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养成反思的习惯等等。教师较少干预,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发现、探讨和分享结论,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在这次《哈萨克民俗》课题研究中学生自愿组成课题小组,由于这个课题比较大,起初我还担心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研究,然而学生给我递交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让我打消了顾虑,为了便于进行研究,同学们按照组员的兴趣、特长、能力等条件,分成四个课题组,即:哈萨克民族文化组、哈萨克民族服饰组、哈萨克民族风俗组、哈萨克民族食品组,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哈萨克民俗的调查研究,活动设计条理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以及对课题的研究设想都展现了同学

基于社区资源的小学地方课程模式探究与实践

基于社区资源的小学地方课程模式探究与实践 沈虹 【摘要】从小学层面开,地方课程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的特点,基于地域,基于活动,基于实践。目前学校在实施和进行的地方课程,只能体现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两个特征。在我校教师实践地方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所处地域的特点,从学习主题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站在学校与社会、文化、社区等各个教育资源的角度上,借鉴了整合课程、协商课程的思想体系,建立了一个新的,不同于现行课程的地方课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了儿童的发展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限制;促进了合作学习;重视了对学生现实表现的评估;强调了真实体验的获得;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我校的地方课程真正达到了地方课程创设的目标。 【关键字】地方课程课程模式社会社区学校资源整合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和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对于儿童来说,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故乡,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当促进地方课程的发展。但是在罗列了笔者之前所实施的地方课程,以及其他学校所实施的地方课程之后发现,目前关于地方课程的实践,大多还是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仅有的一些面向社会的地方课程,也以参观,讲座为主,较少学生的生活参与。也就是说,从目前的地方课程的实施来看,社会资源与地方资源还没有能够完全结合并运用于课程。 二、新地方课程实施的模式 既然小学地方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课程形态。那么课程模式,就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着手。笔者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个地方的课程模式和实施步骤。(见图一)(一)选择主题,确定内容。 在地方课程教学模式中,第一步是选择主题。我们知道,地方课程通过主题形式得以展开的。主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方案的策划以及课程的最终实施。在积累多次的实践经验之后,我们认为,地方课程教学中,主题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地方课程内容与方式。其次,要关注社会的现实生活,把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新鲜事充实到地方课程的内容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体验出发,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课题。再次,教师对选题要能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03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34 讲课学时:3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 2 适用对象:保险学(精算) 先修课程: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保险法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基本知识,了解保险的主要种类,熟悉保险经营的基本环节和保险市场的运作程序、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掌握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用所学的理论对保险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初步学会用保险来管理个人、家庭和企业的风险,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 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风险与风险管理、保险的基本概念、职能和作用、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过历史、保险的分类、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保险业经营、保险市场、保险监管等基本理论知识。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让较缺乏保险实践经验的学生能够较好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讲授一定要增加实例,同时多采取提问方式或讨论

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其间还可以请再保险公司的有关专家做有关再保险实务的报告。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每一章节课后都会有思考题,同时对于重点章节会有课堂考察与练习。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本课程是保险专业最基础的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保险的基本原理,为将来毕业后胜任保险工作打下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下表: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风险、风险管理与保险

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二、和六、四两个班的地方课程教学,根据学期初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 的地方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实施方面: 1、本学期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家校联系,配合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安全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达到了如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保障了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二、能力方面 1、提高了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让学生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教学实施方面: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当然,本学期的安全教育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将在下学期的工作中一一更正。使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学会防微杜渐。排除生活中思想上所有的安全隐患。

根据我校现状,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一年级开展这样一种形式:劳动技术 + 研究性学习 + 校本课程的地方课程教学探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为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组,首先应该明确,劳动技术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教材沿用教研室老教材。校本课程主要是《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每周集中备课一次,做到每节课有备课记录,并上交教务处检查。教师配置与课程安排:每周一节,也即 4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名任课老师。 1 、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重点拓展三个方面内容: ①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建议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入手。 ②整合四大领域,建议以研究性学习或劳动技术为核心带动; ③如何设计课程目标,建议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从三维目标细化。 2 、明确教学内容 初一年级:劳技教材﹢校本教材﹢比赛项目﹢小发明、小创造﹢探究学习内容。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5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