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念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中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二、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三、操作方法

火针的操作包括:选穴与消毒、烧针、针刺深度和针后护理。

(一)选穴与消毒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

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卧位,须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二)烧针

烧针——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烧针方法:用乙醇灯较方便,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烧灼程度: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如疾出,轻浅点刺。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较慢地烙熨。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一般深度为:

四肢及腰腹部稍深--刺2~5分深;

胸背部宜浅--刺1~2分深;

颜面部除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四)针后护理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手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

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

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

针刺4~5分深,可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四、适应范围

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疖等。

五、注意事项

⑴血管及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针刺。

⑵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退时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能手抓,以防感染。

⑶注意针具检查,有剥蚀或缺损时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⑷初次接受火针治疗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火针法操作流程图

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操作规范 一、概念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中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二、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三、操作方法 火针的操作包括:选穴与消毒、烧针、针刺深度和针后护理。 (一)选穴与消毒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卧位,须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二)烧针 烧针——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烧针方法:用乙醇灯较方便,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烧灼程度: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如疾出,轻浅点刺。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较慢地烙熨。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一般深度为:四肢及腰腹部稍深--刺2~5分深;胸背部宜浅--刺1~2分深;颜面部除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四)针后护理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手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针刺4~5分深,可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四、适应范围 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疖等。

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眼科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区域要清洁宽敞,在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洁环境及减少人员走动。 二、医护人员衣帽整洁、戴口罩,帽子把全部头发遮盖, 修剪指甲并洗手。 三、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须放在无菌容器、无菌包或无菌巾中。外包装清洁干燥。无菌包掉落在地、误放不洁之处、包布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的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四、进行无菌操作时未经消毒的手臂或其它物品不可跨越无菌区,不可面向无菌区大声谈笑、咳嗽、打喷嚏。如怀疑器械、用物等被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得继续使用。 五、无菌区的边缘3cm以内是无菌的安全范围。物品若接近污染区的边缘其无菌性被怀疑。 六、取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镊)。无菌物品一经无菌容器内取出,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应重新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并转移,就地取用。 七、取无菌物品时,要面向无菌区。手臂须保持在腰部以上或桌面以上。

八、无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与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打开无菌包前,要检查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包布是否干燥、完整。开包后应检查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九、一套(件)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十、无菌物品保存原则: 1、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柜内保持洁净、干燥,不得与非无菌物品混放。 2、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排列,分类放置、摆放整齐。 3、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环境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时,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4d,环境达不到标准时,有效期为7d。一次性纸塑袋和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4、无菌物品一经打开应在24小时内使用,过期应重新灭菌。须注明开启使用日期、时间。 5、无菌棉球、棉签、纱布及盐水棉球等无消毒液的无菌物品及其盛放容器,超过24h须更换并重新灭菌,注明使用日期、时间。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第2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技术操作部分参照了美国ANSI/AAMI ST79-2006医疗设备中蒸汽消毒和灭菌保证综合指南(ANSI/AAMI ST79-2006 comprehensive guide to steam sterilization and stearility assurance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EN ISO 15883-1.:2006《清洗消毒器》(EN ISO15833-1:2006《washer disinfector》)和EN285:2006《大型蒸汽灭菌器》(EN 285:2006 Sterilization steam sterilizers Large sterilizers)。 本标准第5.5.1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的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

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清洗cleaning 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 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1.1 冲洗 flushing 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3.1.2 洗涤 washing 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3.1.3 漂洗 rinsing

市人民医院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市人民医院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目的: 1、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使已灭菌的物品保持无菌状态。。 2、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评估: 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明亮、定期消毒; 2、操作台面清洁、干燥、物品布局合理; 3、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员走动、避免尘土飞扬。 准备: 1、要求: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 2、备物1)治疗盘;2)无菌包(内有2块治疗巾);3)无菌手套1副;4)储槽(内置换药碗1个,弯盘1个,镊子2把);5)纱布罐;6)无菌棉签罐;7)无菌持物钳罐;8)无菌持物镊罐;9)二联瓶(碘伏或碘酒、酒精);10)启瓶器;11)铅笔;12)无菌溶液;13)污杯或弯盘;14)洗手

液;15)治疗车;16)包布篮 操作: 1、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检查各种物品是否合格。 2、翻开清洁治疗盘,查无菌包封口3M胶带的名称及灭菌日期消毒标记,有无松散、潮湿、破损,确认符合要求后逐层打开。 3、右手持无菌钳,夹无菌治疗巾放入盘内,将余下的治疗巾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时间。 4、两手持无菌巾外面展开后,将上层呈扇形折到对侧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 5、持无菌钳,从无菌容器内取出换药碗、弯盘(弯盘内镊子2把)置入无菌盘内。 6、持无菌镊夹取纱布、棉球分别放入弯盘和换药碗内,取棉签。 7、取无菌溶液:擦净瓶子、核对标签、检查溶液,取铝盖。 8、用双手拇指将橡胶塞边缘向上翻起,碘伏消毒瓶口2次(或碘酒1次,酒精2次);再用食指和中指套住橡胶塞拉

出。 9、无菌溶液瓶签放于掌心部位,倒出少量溶液于弯盘内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至换药碗内。 10、覆盖上层治疗巾,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多余部分向上翻折2下,两边向下翻折1次。 11、外用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时用碘伏消毒瓶塞口2次(或碘酒1次,酒精2次),并注明开瓶时间。棉签一次未用完时,应将口封好,注明开包时间。 12、检查手套有效期,有无破损、潮湿。(需到病房操作时,将手套、无菌治疗盘、洗手液,包布篮、污杯等放于治疗车上,推车至病房,查对、解释,打开无菌盘——戴手套—操作) 13、打开治疗盘,解开手套系带,取出滑石粉涂少许在手上。 14、取出手套,左右手拇指相对,先套入左手,左手4指(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只手套的折边内侧(手套的外面)拉住,右手套入,用无菌纱布擦去滑石粉,端换药碗进行操作。 15、操作完毕,在消毒液中洗净血迹、污渍,将手套口翻转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国家标准《火针》示解与实施指南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示解与实施指南 火针是古代针灸的一种针法,称蟠针、白针、烧针等,是将针烧至通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针刺方法,几经兴衰,传承了几千年,至民国时期已濒于灭绝。火针技术自上世纪中叶在老一代针灸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步进入针灸临床,由于其独特的针刺方法和独到的针刺疗效,在现代针灸治疗中得到了新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火针针具的改良和火针适应症的拓宽,火针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使火针刺法能健康发展,发挥其不可取代的治疗效果,在国家中医局和中国针灸学会的领导下,2006年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接受“火针”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任务,成立了以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为核心的编写组。起草过程中充分发挥编写组每位成员的火针临床经验和见解,整理出火针技术从针具的选择到施术操作的关键环节,按火针操作的基本规律,首先完成了标准草案的初稿。在征询业内专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完成了火针刺法操作技术国家标准制定的各项工作。 火针刺法操作技术标准是火针临床中操作的行为规范,是长期火针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火针针刺的安全保证。为了使本技术标准能在临床中得以正确使用和推广,对火针操作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及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阐述如下。 一、我们开展的工作: 制定火针操作的国家标准,对我们来讲是个新鲜事物。为了能圆满完成标准制定的各项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入挖掘火针的文献资料和全面总结火针临床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解决火针操作的技术要素和条款编写的技术资料;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国家技术标准编制的有关知识,从根本上解决编制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 1、挖掘医古籍,整理火针历史的源与流。 我们搞火针研究虽有多年,但从火针操作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还是第一次。所以我们首先对火针古籍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基础上,重点挖掘了火针鼎盛时期的明代有关火针操作的文献记载,整理出火针发展的历史源流,为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奠定文献基础。 2、总结火针操作经验,确定操作过程规范要求。 深入总结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火针技术逐步进入临床以来,火针技术在现代针灸中的发展过程,以及编写组成员在各自的针灸临床中运用火针的心得体会。以研讨会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按照火针施术的一般规律,制定出各个操作环节的规范要求,为操作规范的编写准备好条款素材。 3、学习国家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工作,为了把工作做好,我们在聆听标准编写专家辅导课的

第一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2865 第一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 范本 In the collective, in order to make all behaviors ha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ll people abide by the unified norms, so that each group can play the highest role and create the maximum value. (管理规范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管理规范文件适合在集体中为使所有行为都有章可偱,所有人都共同遵守统一的规范,最终创造高效公平公开的的环境,使每个小组发挥的作用最高值与创造的价值最大化。文件可用word 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来源自建筑施工资料 第一医院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一)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检查有效日期 2、手将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打开 3、手持无菌持物钳,将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垂直取出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 5、用后闭合钳端,立即垂直放回容器 6、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

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 7、无菌持物钳及其干燥持物罐每4小时更换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更换消毒 (二)注意事项 1、不可在盖闭合时从盖孔中取、放无菌持物钳 2、取放时,不可触及容器口,以免污染 3、防止无菌持物钳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污染 4、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防止油粘于钳端而影响消毒效果 5、不可用无菌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防止钳被污染 6、保持无菌持物钳的无菌状态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 1 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 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 3 4 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 5(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 6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 操作要求 1 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 2(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 3 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 4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 5

6 1 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 2 3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二、临床作用 火针的作用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火针的治疗机理在于让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将火针的这些功效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三、针具 材料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材料:钨锰合金 四、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确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方法:拇指掐“+”字,选定穴位候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

染。 2、烧针 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 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随即迅速出针。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4、执针方法 ⑴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喻,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 ⑵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 ⑶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班级:姓名:学号: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护士、用物、环境) ↓ 无菌持物钳使用:检查(名称、有效期)→开盖(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打开)→取钳 (手持无菌持物钳上1/3、闭合钳端,将钳移至容器中央,垂直取 出,关闭容器盖)→使用(始终保持钳端向下,在腰部以上视线范 围内活动,不可倒转向上)→放钳(闭合钳端,打开容器盖,快速 垂直放回容器,松开轴节,关闭容器盖) ↓ 无菌包使用:检查(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有无潮湿或破损)→解开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在清洁、干燥、平坦的操作台上,解开系带)→开包(逐层 打开)→取物(所需物品夹至无菌区内)→包扎(原痕包好、横向扎 好)→记录(日期、时间、签名) ↓ 铺无菌盘:擦治疗盘→检查(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有无潮湿或破损)→开包(打开无菌包,用无菌持物钳夹取一块治疗巾放于治疗盘内)→铺盘(单层 底铺盘法、双层底铺盘法)→折巾→放置无菌物品→盖巾→记录(日 期、时间、签名) ↓ 无菌容器使用:检查(名称、灭菌日期)→开盖(取物时,打开容器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取物(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容器内夹取物品)→关盖(取 物后,立即将盖盖严)→手持容器(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 取无菌溶液:清洁(取盛有无菌溶液的密封瓶,擦净瓶外灰尘)→查对(认真检查并核对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 检查溶液有无沉淀、浑浊或变色)→开瓶盖(用启瓶器撬开瓶盖,用拇指 与示指或双手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翘起,一手示指和中指夹住瓶塞将其拉 出)→倒溶液(另外一手拿溶液瓶,瓶签朝向手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 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盖瓶塞(倒毕塞瓶塞盖,消 毒后盖好)记录(开瓶日期、时间、放回原处) ↓ 戴脱无菌手套:查对(号码、灭菌日期)→打开手套袋(放于清洁干燥的桌面上,用滑石粉包,涂擦上手)→戴手套(分次取手套法、一次取手套法)→调整(将手 套的翻边扣套在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边)→冲洗(用无菌水冲净手套上的 滑石粉)→脱手套(清水冲洗脓血后翻转脱下)→处置(手套放入医用垃 圾)→清洁双手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

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念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中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二、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三、操作方法 火针的操作包括:选穴与消毒、烧针、针刺深度和针后护理。 (一)选穴与消毒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 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卧位,须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二)烧针 烧针——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烧针方法:用乙醇灯较方便,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烧灼程度: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如疾出,轻浅点刺。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较慢地烙熨。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一般深度为: 四肢及腰腹部稍深--刺2~5分深; 胸背部宜浅--刺1~2分深; 颜面部除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四)针后护理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手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 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 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流程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一、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必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是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4、工作人员面向无菌区域,用无菌取无菌物品,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5进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打喷嚏。怀疑无菌物品被污染,不可使用。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可,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准备质量标准

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备齐用物。 3、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液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好。 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无菌持物钳须置于无菌容器内,有效期限4小时;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将盖打开,钳端闭合,不可在盖孔中取、放;如需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无菌物品。 3、无菌包使用法: 1)、查看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查看化学指示胶带粘贴。 2)、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处,撕开粘贴。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开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4)、用无菌钳(镊)取出(首先查看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所需物品,放在事先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剩余部分按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

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 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

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中医院火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火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不同于一般毫针,根据临床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mm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部位;中粗火针的直径0.8mm,适用范围较广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粗火针,直径1.1mm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臁疮、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的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速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需留针时,可以配合行针手法。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胸背部一般不超过3mm,四肢可刺入超过10mm。 (三)刺法 可分为经穴刺法、痛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 1.经穴刺法 根据临床表现辨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本法主要适用于内科疾病,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

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模板

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模板

xx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节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规程 第二节尿液分析仪使用规程 第三节自动凝血仪操作规程 第四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 第五节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第六节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第七节肝功能检验操作规程 第八节肾功能检验操作规程 第九节血脂检验操作规程 第十节血液葡萄糖测定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一节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第十二节AB0血型正、反血型鉴定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节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规程 1、样品分析前准备 1.1开机前的检查、准备 在开启分析仪电源之前,操作者须按以下要求进行检查: 1.1.1检查稀释液、清洗液、溶血素是否充分,有无过期; 试剂管

路是否弯折,连接是否可靠。 1.1.2 电源线是否正确连接。 1.1.3 废液桶是否清空。 1.1.4 UPS电是否足够,打印纸安装是否正确,是否足够。 1.1.5 确保键盘正确连接到键盘接口上。 1.2.开机 1.2.1 打开分析仪后面的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屏幕上显示“Initializing…”. 1.2.2 分析仪进行初始化,整个初始化过程持续约4~7分钟。1.2.3 初始化过程结束后,系统自动进入“计数”界面。 1.3 动物类型选择 1.3.1 按[菜单]键,移动光标,选择“动物”,按[确认]进入“动物”界面。 1.3.2 操作者根据测量的动物类型,选择需要分析的动物类型。 2.1.1 按[菜单]键,选择“计数”,进入“计数”界面。再按[模式]键,将当前模式设置为“全血”模式。 2.1.2 确认状态指示区的计数状态为“就绪”,工作模式为“全血”。 2.1.3 将准备好的全血样本放到采样针下,使采样针能够吸到样本且针头与容器底保持一定距离。 2.1.4 按计数键,启动样本分析过程。此时,状态指示区的计数状态为“运行”。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1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 2 (一) (二) 1) 2) 3) (三) 3 (一)对精神紧张的病员,在胸穿前半小时给小量镇静剂或可待因0 03g,嘱患者术中避免咳嗽和转动。 (二)嘱病员反坐在靠背椅上,面朝椅背,双手平放在椅背上缘,头伏 (三)可选择胸部叩诊最实的部位为穿刺点。如有大量积液,可任选肩胛骨下第七至第九肋之间隙、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隙、腋前线第五肋间隙。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 (四)以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术者须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盖上消毒洞巾,然后在穿刺点肋间的下肋骨上缘注入适量的

1% (五)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穿刺点皮肤,将针尾套上有橡皮管和附有钳子的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慢慢刺入,待觉得胸膜壁层被穿过,针头抵抗感消失后,取注射器接于像皮管,除去钳子,抽吸胸腔内积液,盛 (六) 4 (一)放液不要过多、过速,一般第一次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诊断性抽液50—100ml (二) (三)术中不断观察病员,如发现头晕、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和剧烈疼痛、昏倒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泡沫状痰等抽液过多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1 人工呼吸术是在病人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心脏仍在跳动或停止时的急救措施。此时以借助外力来推动隔肌或胸廓的呼吸运动,使肺中的气体得以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以便给予足够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 2

(一) (二) (三) (四)呼吸肌麻痹,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严重的周 (五)颅内压增高,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或晚期颞叶钩回疝有呼吸停止 (六)麻醉期中麻醉过深,抑制呼吸中枢,或手术刺激强烈,发生反射 3 人工呼吸的方法甚多,但以口对口呼吸及人工加压呼吸效果最好。故 术前措施:施术前应迅速检查,消除患者口腔内之异物、粘液及呕吐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此法简单、易行、有效。它不仅能迅速提高肺泡内气压,提供较多的潮气量(每次约500—1000ml),而且还可以根据术者的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阻塞。同时,该法还便 1) (1) (2) (3)于病人嘴上盖一纱布或手绢(或不用),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