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精)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精)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精)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水墨画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可见国画中有1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1些唐代画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皴擦,适于表达画家的襟怀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人物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首要位置,不断开辟着水艺术的新领域,重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

水墨画始源于既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手,又最理想而高尚的形式。

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5色具,谓之得意;意在5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1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间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要性,极为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而单凭色彩会成为1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也应精深于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彩而后墨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5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5色之说:"'运墨内5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音乐的l、2、3、4、5、6、77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域1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了,古人过去对墨的5色,意见很不1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1说黑浓湿干淡

第2说浓宿焦退埃

第3说焦浓重淡清

第4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5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分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1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之变化,亦应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下面介绍两种墨的练习,1种是极干到极湿的练习,如下表:

焦干润湿

'焦'是最干的墨,笔含水份最少,是在笔头已经消失了水份后仅能绘出的枯笔。"干"是有1定水份不再渗水。"湿"笔最饱和的水份,渗化水份最大。"润"半含水份,多属渲染的部分。除最浓的焦墨必须绝对干燥之外,不管深墨,淡墨,都可以有这4种水份的变化,对比着画,就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

1种是湿笔分浓淡的练习,把块分5个深浅度,如下表:浓墨1般用来勾人物、山石的轮廓,点人的眼珠、山水的苦点、近的层次和提醒画面等。淡墨使用的范围是辅助主线,或者皴擦人面、树、石的立体转折,渲染阴阳关系及画远景等,烘染云气效果使用。

破墨

破墨之说,始于南北朝。是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中提出的1种技法。破墨有两种功能:

1是,用墨时有意画成不是整块形状,称为破墨(如画破荷的叶子,雨中的山水,人物的衣帽)。

2是,把前1种效果加以破坏或改变原来的效果,产生1种新的效果。破与立是辩证统1的关系,没有破也就没有立。1般讲,后1种破墨用量较多。"破"叶以是以浓破谈,但也可以是以淡破浓;叶可以是以线破墨,也可以是以墨破线。又如5种墨色浓淡的每次积叠也都是破,现在举5种不同破法的例

子:

2 王学仲[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1、是破构图的办法:在草图上布置入平均时,时以用空白破1破;直的物体太多,用横的破1破;山峰之石如果大实,用云烟雾气破1破。

2、破线的方法:如衣纹上的3根平均线,可用两根相近者破1下;兰花两笔成凤眼后,再用第3笔直破凤眼。

3、破线法:如1根山石轮廓的线,用浓墨画得有些枯,可以用苔点破1破,也可以在深线上部分破水,使原来的线变得生动1些。

4、破墨法:如画人物的头发部分,大块用墨后有些"肉",部分加以深线,也就不"肉";画大片叶子的墨,用深线1勾叶脉,也就起到破的效果。

5、色墨互破法:绿叶可以用墨线破,画墨线后又复设颜色便是用色破墨,俗称勾叶脉。又如墨点上点石青也是1种用色破墨法。

6、色与色互破法。除了墨本色的互破之外,色与色之间亦可互破,如重彩画的泥金、石青等金石色,可以用花青、胭脂等草色破之。

诸如此类,学习时可以联系贯通。

泼墨

明代李日华《竹嫩画励》中形容泼墨特点是"泼墨者用笔微妙,不见笔径如没出耳"。可见泼墨对是随物体形态光畸变化,随浓随淡1次画成,这就叫泼墨。这种效果在熟纸和绢上比较好画,如宋代梁楷的人物,晚唐王治的山水和马远的斧劈山水也多用此法。

此法与米芾之米点皴有所不同,清代的沈宗骞说:“北宗多用泼墨”。但是生纸难于熟纸。生纸并不是不可以泼墨,象黄慎的人物,徐文长和陈白阳的花卉也是画在生纸上的,实际上凡是1次画成的都可以称作泼墨,2次画成的

就称做积墨。泼墨画大片荷叶,笔情墨趣,跃然纸上,极为融调。请代画家朱耷擅长以泼墨画荷叶,对近代画家有巨大影响。

积墨

"泼墨'是1道墨,是指多层浓淡积叠而成的。在画人的头发,衣服时,叮以泼墨1遍画成,也可以积墨逐次画成,或在110画上泼墨与积墨同时并

用。

"比如画人的头发,当我们用干墨画了头发的重深部分后,到头发与面部分界处,常常需要有1部分渐淡的退晕,即使是重深部分,加感到单薄,也需要加以补充。这些地方的积叠和补充,可以1而再,再而3的又破又染。又比如画厚重的棉大衣;就可以1层1层的积加,直到淡墨积够时再用浓墨皴擦到理想的程度为止,也就称为积墨,特别是在1张画幅里,如果有1个积墨的部分时,就觉得画面深厚有层次感,而这种层次,往往用1道墨很难达到。在山水画上积墨更是广泛应用,常常是把山石部分1层层积成后,又加重加浓,然后再渲再染,使他显现出山的深厚度,又可以感觉到山石上丛生的植物杂草,有极大的丰富感。

宿墨

指研墨后经过1宿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墨,实际上是1种发酵的墨。这种墨色已经失去了新鲜的光彩,在托裱后还会渗化出墨圈。有的画家就利用它的这个特点,如明代的杨龙友,近代的黄宾虹画山水时,常用宿墨画夜山。特别画1种寥廓苍茫的景色时,宿墨可以发挥这种特殊性能。要运用得当,因为宿墨没有燥性,更能发挥水墨渲染的效果。但用得不恰当,很容易出现脏污的毛病,初学应当注意,不可轻易使用。

焦墨

指最平最浓的墨,因为墨研得极浓时墨池内就会出现胶状体,作画者常常拿它作为最后手段,来提醒画面死板不精神的地方。比如大片的淡墨线画1根焦墨的腰带;或者用大片的墨块画得大肉了的衣服,被几根焦墨线,就可以化板为活,使板滞的地方再行松动。焦墨中的苦点,还可以点在树石呆板无神处。焦墨的特点是沉重老辣,但如运用过多,也会带来枯燥无味的效果墨分阴阳

这是宋代画家韩拙说过的话,他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可见墨的任务是完成明暗起伏关系,是属于肉的部分,这种阴阳和西画的明暗不同,它不是要求光源投影关系,而是根据内容要求完成1定立体效果就行了,是写意性质的阴阳,而不是拘于真实性的光线。

从山水画的角度看,于背阴处加皴、加擦、加染较多,以表现阴面.皴擦不重的部位属于阳面。从花木看。染浅墨的花叶是阳面,染深墨的则为阴面;人物面颊,衣服也可以这样处理,画时可以有1笔分阴阳,也可以两笔分出阴阳。明代郭诩《竹石菊花图》即用此法。

3 王学仲[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1笔分阴阳的方法批:笔腹蘸水,笔头蘸墨,侧笔画上,就形成了阴阳

面。如画1个暖水瓶,笔头深、笔腹浅,落笔画成个圆桶体,就画出了1个阴阳的筒体.徐悲鸿画的竹竿排笔两侧然下半,中间含水份.就形成了竹的圆柱体,掌握这种方法,在于擅长蘸墨注水。

两笔分阴阳,这在1笔用浅块画成竹轩的背面.再用淡墨画其反面。这个办法始于于宋代的文与可,如果用1边蘸墨,1边含水的笔墨画下去以后,行笔中间再行翻转,这样画出来的墨色就更富有变化。

水晕墨章

墨与水的调和在纸上发挥出各种效果,称做水晕墨章,就是说墨经过水的渗开晕化作用,让墨发出各种新鲜变化,使墨理灵活,色更鲜艳,水分更有味,也有3种晕法:

1种是水晕墨,在山水画中,墨经水的冲刷,留下或浓或淡的墨痕,造成山石树木的斑驳灿烂。

2是墨晕色,在淡墨中同时晕上颜色,再经水的作用,墨与色又融化出意想不到的色彩。

3是水晕色,我们在画过1道颜色,往入需要补充另1种色调,比如人面本是赭石色的而在面颊上需要再加上1点红色,可乘水分不干时加红晕化,就会产生鲜润的色彩,比在色碟中用赭石配红色调出的显得更浑融,这就是水晕的优点。

中国画在唐代以前的手法,主要是勾线着色,水墨还不大发展,经过王维,王治的发展能够通过水墨渲染物体,逐步丰富为"水晕墨章"的方法。到了5代荆总结这种技法时以"高低晕淡,品物浅深"了。就是指既能表达物体的起伏高低,又可随物类画出色调的深浅,通过水墨的浓、淡、干、湿进1步晕染出物体的丰富变化。

吹云弹雪

"吹云弹雷'是传统的画云画雪方法。“吹云”要在矾过的熟纸熟绢上吹,把调成的粉水滴积在画云的部位上,用口轻轻吹成云的形状,或者倒淡墨吹成云形。元代的王蒙就用这种办法。“弹雪”是在雪景山水的画面上,用刷蘸粉轻轻弹出雪花,现人弹写意性的雪花,有用破笔直接点出或甩出。用矾画与吹云以及泼彩等,都属于'特技.只可偶然使用12,不可用这些代替了主要技法。

没骨与墨骨

"没骨"实际也就“墨骨""的画法,没骨画法,可能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张僧繇的"凹凸花";清代王学浩认为此法始于唐代杨升,没骨法山水可能却创自唐代的杨升和王洽,而没骨的花鸟画则创始于5代的徐熙。真能成为没骨画派的,应该说到了北宋的徐崇嗣方正式确立,最初的面目是不管画花,画叶都是先墨笔画出形象.然后再用淡彩在墨骨的基础上染色,这样就与黄荃所画的全用勾线填色之法有很大的区别,称为“墨骨”这种画法,到了徐熙的孙子徐崇嗣有了进1步发展,他直接用5彩按照对应的深浅作画,就成为没骨的设色画,如画荷花时直接用红色加水退晕而成,叶子也是这样画法,没骨画最重要的1点是通过没骨的点染来体现笔的骨法,即先用炭条勾出轮廓,也可把勾好的轮廓的构图铺在纸上,逐渐形成为文人画的“墨戏”小品,到了清代,徐崇嗣1法的继承者有恽寿平,他也常用对景写生的没骨画法,远师北宋之遗法渲染

渲染是国画的较后1道工序,仔细分析起来,渲和染还有些小的区别。“渲”是人面或石头暗部在皴擦过的部位上略加淡墨衬1衬,是局部的;“染”仅是大面积的涂染,包括着墨染和色染。染和擦就更不1样。擦是于笔,染是湿笔,染的目的是使暗的部分更加淹润深厚,使勾线和技笔不致太到露了,如果通过染把勾线和皴笔都盖死的话,那就是染的失败了。渲染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用笔,而不应掩盖用笔。染是接近收尾的1道工序,通过染把原来分散着的笔、皴、点连贯起来呵成1气。染的遍数少时色彩和谐,比较有水分感;染的遍数多了显得厚,但掌握不好,也容易显得腻。

运水

画家除了善于运笔,运墨之外,还要善于运水。用墨离不开运水,所有墨的变化也就是由水调节而产生的变化。

水画鱼鳞法

西洋油画是充分发挥油的作用,国画和水彩画都是要充分发挥水的作用,各有各的长处。在水晕墨章中,已谈了些水的效用,干、湿、浓、淡的调节全在于用水。国画要与笔、墨、纸、水打交道,在实践中要时刻总结用水量的大小和在宣纸上表现出的效果。过去称赞好的山水画"笔墨淋漓",'"元气淋漓障犹资'。(杜甫《奉先刘少府画山水障视)我们现.在看到的龚贤和石涛的某些画幅,还保持着这样的湿润感,这就在于他们已经摸到了水的''脾气"。

4 王学仲[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哪些情况要经常总结:比如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现燥墨、焦墨什么情况下画出的墨干了还保持湿的效果/什么情况下能估计到象野马1样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停止在预定的范围Z什么情况下进行于画或湿画;在1般情况下作画要准备试纸或用舌头体会1下笔的干湿度。

使用水笔还可以勾画叶脉,勾前先用深墨点出花叶,水勾叶脉处可把墨冲开而显笔画;画豆荚时,可先用水点出豆点,再用草绿点豆荚,有清水处,豆点便显现鼓包来,画鱼可用水画鱼鳞,后用泼墨,使水中鲜鲤之感,用水可用自然水,如井水,河水较好,加工消毒过的水质较差,当然污染了的水就更不宜,水要勤换,笔洗好最好是用两盏,1清1浊,便于运水和洗笔,而不致过多的把水污染。

墨多掩真

用线法表现的结构叫“骨成”这些线是主干,有时主干画的不错,上墨时,好的生动的墨线被淹没了,这就叫做“墨多掩真”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主说,“盖墨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浊”。

“真”指的是形象和用笔,大量用墨时,要注意染墨之处重于墨线,要注意留出“气眼”来有些意到笔不到的空点,看来似乎是画者的疏乎处,但这倒下是国画所要求的醒透点。

墨猪

墨猪是国画中的败笔,病笔,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难看的用笔呢,当你在渲染人的衣服,倾下大片墨液时,以为这些地方随便涂上1层不会不啥问题吧,所以用墨时就没有注意到按衣服的结构变化,而且不见造型用笔,肉乎乎的1

片,也没有留下醒透的空白处,这样就形成了1块墨猪了,

用湿色画轮廓线时,也要随着轮廓的起伏变化,随时体现内容的强弱顿挫,如果离开内容要求,画得肥厚僵硬,到处渗出墨液,也就形成了墨猪,作画时如把内容结构先细细琢磨透了再下笔,然后意到笔随,便可避免墨猪之病,前面已经提到了笔是属于骨的,墨是属于肉的,如果是肉多骨少,或者以墨掩笔,也容易造成墨猪之病。

项容无笔

项容:唐代人,王墨的老师,王墨的画是以泼墨见长的,项容尤长用墨之法,荆浩批评他“有墨而无笔”,可见即便是泼墨的画法,以墨为主,便也并不是墨乎乎的1大片,不分层次,而要有骨干,所以用笔固然很难,用墨也不容忽视。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中国画墨法

中国画墨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6、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7、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8、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9、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中国画用色方法

中国画用色方法 着色方法 着色 着色得火候就是在用笔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后,清代画家 沈宗春曾说:"盖画以骨干为主,骨干只须从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但着色也不可忽视,染得辅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笔与墨没有连贯得气势连贯起来。人物手面通过染而显现出男女肌肤得颜色,以及年龄得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学画输分析"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泽晶莹,当略现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显润而带苍。"至于风景, 花草,树木通过染增加了生气与湿润感。中国画得着色方法很多,但有个大体得原则: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笔;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就是笔墨得辅助与丰富,即使工笔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得用笔,或者用色超出了墨得深度,致使笔墨处不被淹没。 随类赋彩 赋彩就是对照各种不同得对象,着不同得色彩。美术就就是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三个造型手段来完成得,着色就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为什么说着色要随类呢?这里说明了中国画得 一大特点,西洋画必须根据光得关系,除画出色彩不同得变化外,还要画出环境关系得影响色,例如一件白衬衣上受到外光

得反射,呈现黄、绿、储色,就都要画到,认为这样才有衬衣得真实感,所以强调得不就是物象本身得颜色而就是光色得作用。谢赫所提出得"随类赋彩"就是根据物体得固有色彩得类别去描绘就时以了。国画得颜色,一般要求典雅、·沉着、大方,即使重彩画,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气。因为国画大量使用得就是单色得矿物色或单色得植物色,用色一般讲求浑融调与。在论及原色与间色得关系上,荆浩《画说。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请邹一挂到。山画谱》'请紫不宜并列,黄白莫可肩随,大红大青偶然一二,深绿浅绿正反异形"。都就是前人得用色观念。 中国画着色可分为三种不同着色得路子;一种路子就是 匈线,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就是这个路子;另一个路子就是用水墨淡彩得办法,使"墨韵既足,然后敷色",这就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浓淡得变化当作颜色使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罗'得晕化效果,这就是十二世纪以后国画着色得一大变化;近代得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得路子,又逐渐使用户泼彩与 淡彩,重彩并用得青色方法,使中国画得色彩表现力加强了。 以色貌色 前已提到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得单纯、高雅、明朗、洁净等富有装饰性得美感。以色貌色就是指用颜料把对象得基本色画得逼真。物体在美术上得反映就是靠得形、色、质、空间感这几个要素,一幅国画当然要求把

国画常用颜料配色表

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 原文地址: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作者:中华诗书画博客 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丝瓜、黄瓜的用色,根据需要适当的浅墨 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牡丹]: 藤黄少许酞青蓝(三绿) 葡萄紫:花青曙红或花青胭脂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畫黄瓜花、丝瓜花、枇杷果、葫芦等用色。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畫葡萄、紫薇花、紫藤用色。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绿色:草绿翡翠绿

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姜思序堂生产)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彩,颜色的质地很细。其实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重彩中的重,是厚重的意思,而不是厚厚的颜色。所以不是画的颜色越多,越是符合重彩的需要。今天随着岩彩画的兴起,有些画家追求色彩的厚画法,向油画一样的做肌理,这又是另一种手法,但是这仅限于岩彩画使用较多。在今天大部分绘画中,还应该是厚薄结合比较好,在我的画中就是尽力在尝试厚涂与薄画结合使用。 关于用白的问题: 在国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白色使用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增加厚重感。白色可以用于画领口、袖口;衣服上的图案;土裙(就是仕女最下面穿的裙子);以及和其它颜色混合出的肤色等等…… 厚重感在前面已经提到,它是多层叠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加白达到的,国画中的白要小心使用,锌钛白(锡管装的)中的胶性很大,一旦画上就不好去掉,所以要十分慎重。特别是蛤粉(粉末状),这种颜色在使用中十分不稳定。在加胶时,只要蛤粉一湿立刻变得十分透明,但是在颜色完全干透以后又显得特别的白,在染时要全凭经验十分不易。因为白色是覆盖性色彩,所以在使用时多使用勾填法,留出墨线贴着线的边缘完成涂色,要做到色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一)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一) 水墨画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可见国画中有1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1些唐代画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皴擦,适于表达画家的襟怀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人物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首要位置,不断开辟着水墨艺术的新领域,重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 水墨画始源于既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手,又最理想而高尚的形式。 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5色具,谓之得意;意在5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1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间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要性,极为

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而单凭色彩会成为1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也应精深于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彩而后墨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5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5色之说:"'运墨内5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像音乐的l、2、3、4、5、6、77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域1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了,古人过去对墨的5色,意见很不1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1说黑浓湿干淡 第2说浓宿焦退埃 第3说焦浓重淡清 第4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5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分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1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之变化,亦应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

水墨人物国画的着色方法

水墨人物国画的着色方法 中国画颜料主要是天然颜料,有石色、水色之分。石色,即矿物质粉状颜料,用时需调入胶水。石色稳定性好,覆盖力很强,千年不变色,且沉着厚重,漂亮而不火气,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等。初学者可先用铅管装的石色,效果虽差些,但还比较方便。水色,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颜料,稳定性能较差,但易与水调和,并较易与墨协调,如花青、藤黄、胭脂等等。 人物国画的用色要与水墨配合好。水墨画要以水墨为主,颜色为辅,过分用色反而会失去水墨国画的特色。 在用色方面,前辈有不少能手,如任伯年、黄胄等。任伯年作画用色很多,但与笔配合得很好,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用色不与笔性配合就像水彩画,水彩讲笔触,中国国画讲笔味,即:书法金石味,这一点任伯年可称楷模。黄胄的人物国画用色大胆,泼墨的沉着与色彩的艳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色衬墨,墨托色,响亮而协调。他不但吸收了西洋油画用色的调子,而且大胆采用了民间色彩的处理办法,仍不失中国水墨画的风韵。上石色时,要用水色打底,没有底色,石色易浮于表面。 花青在水墨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原色之一。铅管装的花青质量不好,颜色不正。,可用盒装的花青膏,随用随泡,不要一下子泡得太多,花青容易腐臭,影响效果。花青与很多颜色都能协调:与赭石可调成茶色,与胭脂可调成紫色,再加进白粉,又可成为藕荷色;花青色与藤黄在—起,又成为绿色。没有花青,几乎很多用色的问题无法解决。 步骤/方法 用石青时,要有花青做底色,这样很沉着又很亮。小面积用时,可与淋漓的水墨形成对比,尤其是在墨渍有些乱时。用石色刻画精致而具体的服饰,会很好看。 用石绿,须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绿调进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妇女的脸部经常可以用到,画眼窝、鼻底等凹进去的地方,或在脸的透视状态下转过去的部分,适当调进一些石绿,会增强脸部的冷暖对比。总之,在石绿旁边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衬,才更加漂亮。 上石色时,要等底色八成干时再上。如果太湿,石色易渗到画面背后,干了以后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则显得枯燥,没有水气,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以底色潮湿状为最好时机。 在用朱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显精神。但在朱砂旁边,要有大面积的黑与白的呼应,黑、白、红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当红色与淡墨色在—起时,则要很慎重,水要经常换,笔要洗净。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 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

23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薛美玲王伟 【摘要】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用笔墨作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把这种作画的技法升华到得较为独立的精神表现方式,却经历了几千年几乎整个古代史。笔墨作为中华传统绘画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笔墨的精神表现越发增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关键词】笔墨传统文化精神笔墨当随现代 黄宾虹曾说:“画中有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辨别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又有了宣纸这样一个定数,就有了笔与笔、墨与墨、纸与纸之间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基点,笔墨的表现力就可以推向极致。 一.历史演进中的笔墨 任何一种民族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一种非常明显,让人一望而知的区别存在。但其中的内涵却很难让人明确。 在新时器彩陶文化的大量陶器中,已经可以看到用笔墨绘制的彩陶纹饰了。据考在半坡文化就发现了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皮做成的原始的毛笔,而彩陶纹饰的毛笔的笔路,即粗旷的线条则是十分明显的。青铜时代据文献考证有壁画,想必是用笔画的开始,战国时期有帛画。帛画的用线也开始讲究,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复原死者生活原状,其注意的也决不是在线条上。至于“墨”,汉代以前大多用矿物颜色。如黛、石墨也有用墨漆者。但到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尽管墨已经在用了,但肯定是当黑色勾线用,没有后世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至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而在绘画中的作用也难以发现。笔墨真正提升到自觉和精炼的程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从这个时期一些画家涉及用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和成就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线描程式出创,皴法没有,墨法也没出现,尚处于实线状态,而笔墨理论是难以置信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2187285.html,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作者:徐芳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国画中的水墨语言与素描有一定联第的,因为绘画部分中西都基于对形体的描绘,但在最初的绘画中都是用线对轮廓的刻画,以后才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产生了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出现了注意透视、解剖的立体造型方法,当时被视为异类。 关键词:素描教学;中国画;艺术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7-0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国画教学过程中,以及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发觉很难从现在的素描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对于素描的局限认识。从字面上理解素描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朴素的描绘,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单色画。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见过的很多中国画特别是水墨画作品都属于此种范畴。但是在实际的分类中却大相径庭。 一、素描教学的误区 (一)我国的素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个教学体系绝对不等于传统。打开文艺复兴前后期的欧洲素描来看德国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条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 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准确。但是绘画是一种精神产物,不是简单的准确和深刻。它的艺术性要远远高于科学性。 (三) 素描概念的不合理理化。在高校素描课程设置中有石膏(几何形、挂面像、圆雕)、人物(头像、半身、全身)、风景、静物等都称为素描。 二、素描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素描是从绘画技法上区分的绘画科目,中国画是从绘画与语言及文化差异上区分的画种,是针对于西方绘画而言的。中西绘画都有素描,只不过中国画中称为“白描”。原本是绘画的一种粉本。宋代画家李公麟把白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

国画配色表

国画配色表 1.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 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 加入秦巴春筱补充的几条: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1) 用笔的技法特点:笔锋勾勒的线条:“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传统的国画“十八描”等等。侧锋的皴法:“折带皴”“斧劈皴”等等。 (2) 用墨的技法特点:墨的点染、晕染、渲染,“没骨法”等等。用笔用墨的辩证关系: (1) 用笔用墨的相互依存关系: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笔由墨现、墨随笔生。 (2) 用笔用墨的侧重关系:用笔角度、力度、速度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等。着墨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墨分“五彩”之说等。墨与色彩的调配产生的墨色变化更是丰富多彩。 (3) 笔墨在表现物象变化中的运用:表现的质感,意境的再现,笔墨变化的趣味等等。 中国画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

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 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浅谈中国画笔墨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美 术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精)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水墨画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可见国画中有1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1些唐代画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皴擦,适于表达画家的襟怀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人物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首要位置,不断开辟着水艺术的新领域,重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 水墨画始源于既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手,又最理想而高尚的形式。 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5色具,谓之得意;意在5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1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间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要性,极为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而单凭色彩会成为1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也应精深于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彩而后墨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5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5色之说:"'运墨内5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音乐的l、2、3、4、5、6、77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域1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了,古人过去对墨的5色,意见很不1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1说黑浓湿干淡 第2说浓宿焦退埃 第3说焦浓重淡清 第4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5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分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1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之变化,亦应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下面介绍两种墨的练习,1种是极干到极湿的练习,如下表: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好的中国画抒情意味很浓,其笔墨不纯粹是技法问题,而在笔墨中,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既画家的内在修养,文化沉淀。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 法。 一、笔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 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 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 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用笔五法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 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墨法 墨分五彩,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法就是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枯、干、润、湿、漓等五种感观来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所以在笔墨中,笔法强调内力,而墨法体现“活”和“变”。“笔为骨,墨为肉”,即水墨画。 用墨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 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

浅谈中国画用色、用墨的技法

浅谈中国画用色、用墨的技法 【摘要】中国画以笔墨作为主要艺术语言,其色彩亦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中国画的用墨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六彩”的说法。中国画颜色与墨调配使色相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可见色墨适当混用,可使色气达到不浮不滞,画面效果极佳。 【关键词】中国画;用墨;用色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比西洋画更加独特的特征,中国画主张黑白分明,把纯黑的黑色作为统帅画面的骨架和基调,色彩处理要在墨骨的基础上考虑。中国画的用墨使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用色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尤其是水墨画的色彩,基本上是在墨的基调上进行以求得单纯的变化。中国画的用色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墨交融,但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达到画面色调和谐的画面效果。 1.中国画的用墨理论 1.1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色彩是绘画效果的敏感部分,中国画在色彩处理上有独特的规律,它与西画对色彩的观念和运用都不相同,按照西画的观点,各种色彩皆由红、黄、兰三原色调配而成,而把“黑”和“白”称为“无彩的色”。在颜料的使用上一般也忌用纯黑、纯白,黑和白也和其他色彩一样是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中国画用色和用墨则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1]所谓“色不碍墨”就是在画面效果中色的运用不能影响到墨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墨不碍色”也就是说在画面效果中墨的运用不能影响到颜色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它们之间是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以墨笔表现出的,就不以设色为主。以颜色表现的,就不以用墨为主,从而使画面和谐。 1.2墨分五色六彩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2]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3]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由此可见六墨具备对比适当,墨即是有色彩的光辉。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 1、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3、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墨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