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针法》教案、教学设计

《钩针针法》教案、教学设计
《钩针针法》教案、教学设计

钩针基本针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短针的基本针法的编织方法,并能利用短针进行编织;

2.初步学会了解短针的编织形态差异和在编织物中的应用;

3.学会短针的编织方法,并会用短针的方法进行作品编织。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学习基本针法的基础上能够对短针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有简到繁,逐步而来的。

2.知道钩针的基本针法的形态和使用范围,学会对美的正确认识。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的劳动态度,增强质量意识。

2.陶冶学生爱美情操,感受劳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钩针基本针法的要领。

教学难点:完成钩针基本针法的编织。

教具:钩针,粗毛线,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配套K12】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

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任建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 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 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探究1.教室外的花草开得如此灿烂,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花草的灿烂既得益土壤阳光等外部条件,还得益于花草本身的根茎叶等内部条件。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

说课教学设计方案

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数学类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课题内容抛物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年级高三授课教材数学(拓展模块)上册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1.使用教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拓展模块)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2.教学内容 抛物线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中,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深。最早见于初中数学,作为二次函2 y ax bx c =++)0 (≠ a的图像,以二次函数的形式初步探讨过。高中阶段,它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最大(小)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种曲线的本质学生并不清楚,从二次函数的角度研究的抛物线是不完善的。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渐完备,尤其是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知识之后,已具备了探讨这个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知方面: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并能够画出开口向上(下)的抛物线,具备一定的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方法。 能力方面:初步具备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方法,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意识、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情感方面:学生愿意学习与实际生活贴近、就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对数学科目有畏惧心理,自信心不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②明确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的几何意义,能解决简单的求抛物线标准方程问题。 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通过四种不同形式标准方程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捷美、和谐美。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材简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 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 明确:(板书)桃花源人渔人太守刘子骥 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 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一“说”些什么呢? (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如: (1)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纤尘的仙境,于是渔人甚异之,“信流引到花深处”,进而巧遇桃源。 (板书)逢源 师: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桃源给渔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桃花源的神秘与桃花源见闻——“入”(从口入)“停”(停数日) ①桃源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静的景象中,整齐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种作,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不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境地。(李绅《悯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百姓可以吃饱穿暖,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传统“备课”与系统“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备课写教案,这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过这种设计是纯经验主义的设计。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是从教育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的步骤是从分析教材、确立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和设计板书、布置作业,最后是教学反思。 教学策划是运用策划理论,针对将要发生的教学事件,在教学活动发生前对教学内容、资源、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规划的教学程序。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内容方面 传统“备课”内容主要是“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学方法。教师备课一般经历钻研教材与大纲、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广义的,包括教学方法、媒体手段、组织形式等等)三个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标准驱动,标准取向是非常明显的,即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系统的“教学设计”以为目标导向,以评价使整个教学设计程序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回路,内容由“三备”扩展为“五备”。包括备(具体)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学)任务、备教学过程(流程)、备检测评价。系统的教学设计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强调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性。 二、目的方面 在传统“备课”时,教师在潜意识中更多地关注个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能够顺顺当当把课讲完。教师一般要讲地流利,最好能够讲地精彩,主要关注个人特色的展现。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师个人特色同时,更强调为学习去设计教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真正把教学效果落实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上面。 三、视野方面 传统“备课”的视野一般是孤立的,“就课备课”。系统的“教学设计”则能够将宏观和微观视野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统揽全局又循序渐进。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着眼整体,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都要放到单元背景里、学科背景里、甚至整个课程背景里去考虑,强调“大课程”理念,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在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又是扎扎实实非常有序的,一步一步通向目标。 四、效果方面 传统“备课”效果的好坏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经验。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克服教学过程中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来组织教学的弊端,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教师进行指导,对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流程基础上,加速新教师或经验不足教师的成长、成熟,是“雪中送炭”;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提升其原有凭经验备课的现象,并且有利于教学经验成果的推广普及,

教案、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联系与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与说课稿联系与区别 一、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必须提前编写,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设性。编写时,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把计划实施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三维目标,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后反思作业布置等。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稿,就是为了说好课而准备的文字材料。 四、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教学目标相同。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事先而做得准备活动。可以是同一的教学目标。 第二、运用理念一致。在课改的今天,不管是哪家版本的教材,落实的都是课程标准的精神,必须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准备工作吻合。就是在撰写它们之前,都必须学习课标,钻研教材,通览教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具、学具准备等。 五、三者之间的不同点 第一、教案只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案。一般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分配和教学过程。仅是事先的准备。 第二、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方案,基本内容与教案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设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有设计的理念,或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 第三、说课稿,是教师面对同事或领导说课的书面材料,要求相对较高,编写难点相对较大,除了具有它们二者具有的内容之外,还应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指导、学法选择等。 1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说课和教案的区别

说课和教案的区别 【篇一:说课稿和教案,说课和讲课的区别、关系】 说课稿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1.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 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 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 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 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 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 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 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③说明如何精 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 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④说明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 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 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 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四、【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优秀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们团队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面试方法与技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成效特色五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属于“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次课属于第七单元模块三《面试方法与技巧》的内容,所需学时4学时。 (二)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自动化系三年级学生,即毕业班级,学生对求职知识需求强烈,面试知识略知一二,但不系统;90后的高职生具有信息化能力强、爱动不爱静、爱做不爱钻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面试知识、提升应聘能力和信息化设备使用、审美、协作等各项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化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找到成就感,增强求职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面试自我介绍与面试礼仪——教学重点 面试问题回答——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对象与目标,以做中教、做中学、错中学的教学理念为引领,选择运用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自我训练法、游戏法,形成课堂的有效翻转,最终完成对面试知识的理解深化和面试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

片及游戏软件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资源共建共享、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即时互动,提供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 本次课由课前学习与准备、课堂任务实施与分析、课后训练与提升三个阶段,聆听面试、准备面试、体验面试、面试反思、面试检验、面试拓展6大教学环节组成。 (一)课前学习与准备——知识的初步认知 环节1 聆听面试 学生在网站“教学内容”、“拓展资源”板块,自主学习教案、课件、教师自制微课、网络优秀微课,形成对面试知识的初步认知。 环节2 准备面试 教师在两周前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下发《职来职往实践教学方案》和任务单。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任务要求。 职来职往角色分工及任务要求 了解活动流程之后,自愿选择不同角色,并按要求进行相关内容准备,并制作课堂所需ppt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八 花源记》教 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 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着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着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说课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说课与教学设计、教案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包括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案 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后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师教学设计和设想的系统规划,是教师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 教案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教学重难点 3. 教学方法 4. 教学用具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7. 教学反思 三、说课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包括: (1)、说教材: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 (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 b) 屋舍俨然(y?) 阡陌交通(qi mm o) 黄发垂髫(ti co) 便要还家(y CD)刘子骥(j i ) 诣太守(y i) 2、朗读 (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 2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 3 )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 2 )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 4 )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 学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在做一项研究,从二桃杀三士,到桃园三结义,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惊奇的发现,桃字出现,总会演绎一场传奇,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看看本文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二)资料准备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温故知新: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鲜美(2)交通(3)妻子(4)绝境(5)无论(6)如此 3、按图诵文 (四)鉴赏分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渔人的行踪,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