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摘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方式,就其配置效果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出不可比拟的光彩。然而也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残酷和经济人追求利益的动机,使市场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盲目,滞后等缺陷,难免出现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市场机制价值规律资源配置调节作用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市场调节即由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使资源得到配置。

价值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同种商品的价格也会经常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与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偏离价值,但不会无限度的偏高或偏低,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偏离始终是有限度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而且价格的波动与变化也能够调节商品的供求,商品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实现。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上,而当其供给过于需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在市场机制下,市场调节表现为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并对社会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调节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作用)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

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下价值规律的重大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配置,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价值规律的调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波动,这种缺陷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市场调节的弊端

1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自发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易导致哪里有更高的利润,资源就往哪里配置,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和秩序的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

2.盲目性——生产与投资的盲目导致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中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前景判断不能够准确,也无法控制经济的变化趋势,因此决策总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给生产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从而导致生产的挫败。

市场调节的自身缺陷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只有人为调控经济态势,才能弥补市

场的不足,促进经济正常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宏观调控即政府实施经济政策与手段来调节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以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与增长,稳定物价,提高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平衡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作用:

1.宏观调控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调控资源配置。

2.宏观调控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国民,经济的优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宏观调控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税收调节来实现人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4.宏观调控能有效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5.宏观调控是国家政权稳固的物质基础。

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够维护社会经济以及国家的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全面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前者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后者通过人为的政策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两者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不能割裂与分开,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单纯的市场调节有缺陷,需要有计划来弥补,而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市场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不同的目标: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稳定物价,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而且,宏观调控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只有在市场出现问题时才能进行调控,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

4.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任何单一的调节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综上,市场机制是基础,宏观调控时辅助,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货币,税收,财政等政策来进行调控,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l刘诗白,丁任重,姜凌,王朝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科学出版社.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 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 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 要方法。A A.正确 B.错误 6. 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 称。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 是( 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 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 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 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 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 英国 3. 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 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 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 A A. 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经济的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民事责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民事行为无効: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关系的思考 摘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方式,就其配置效果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出不可比拟的光彩。然而也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残酷和经济人追求利益的动机,使市场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盲目,滞后等缺陷,难免出现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市场机制价值规律资源配置调节作用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市场调节即由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使资源得到配置。 价值规律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同种商品的价格也会经常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与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偏离价值,但不会无限度的偏高或偏低,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偏离始终是有限度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而且价格的波动与变化也能够调节商品的供求,商品的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实现。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上,而当其供给过于需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在市场机制下,市场调节表现为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并对社会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调节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作用)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 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下价值规律的重大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配置,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价值规律的调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波动,这种缺陷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市场调节的弊端 1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自发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易导致哪里有更高的利润,资源就往哪里配置,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和秩序的混乱以及资源的浪费。 2.盲目性——生产与投资的盲目导致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中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前景判断不能够准确,也无法控制经济的变化趋势,因此决策总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给生产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从而导致生产的挫败。 市场调节的自身缺陷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只有人为调控经济态势,才能弥补市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1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2、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3、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4、充分就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巨大的影响。1、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适应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变动,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二是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2、财政收入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调整税收成为他们使用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制定和惯彻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服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同到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在其运用中会受到自身矛盾的限制。因此在运用货币政策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1、控制指标的选择:在运用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两个中心控制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指标,70年代以后,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现利息率并不是理想的控制目标,而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2、调节手段: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就必须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经常、及时和稳定的性质。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它直接涉及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比率调低,可使银行扩大信贷和投资能力;比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减小放货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央行惯彻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种是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帖现率。它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息率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以上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大或收缩,其次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贴现率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何时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同时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公开市场业务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第三是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第四,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第五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重要考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练习卷(带答案)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1.经济学中的蜘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产量过剩或不足。该模型的上述假定主要反映出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竞争性 C.市场调节具有开放性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2.“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支持此规定的经济理由有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商品的有用性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当谈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时,一位经济学家曾说:“政府一直试图代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想当上帝,但对政府来说,那是不合时宜的角色。”该观点强调 A.计划要与市场相分离 B.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C.政府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D.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4.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是房价上涨的诱因。因此,国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向市场,而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因为 A.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B.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调节要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D.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5.长期以来,农产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滞销,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某地政府推出“互联网+扶贫”的新模式,即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脱贫。该模式有可能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①整合地区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经济运行无论是市场唱主角还是政府唱主角,都带有混合经济的色彩。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使经济运行回到原来的均衡区域。房地产无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程度则依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美国这样自由市场经济运行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少。而像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刚起步阶段,政府做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待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渐淡出,将大部分任务交给市场完成。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实施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后才开始起步。房地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发展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起伏性波动和其他一些较为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如投机气氛较重,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有关法律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经济、法律、行政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在推出一项政策前,首先应该明确,基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为了保持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一些媒体所宣传的提高住房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上对政府政策进行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该项政策能否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本文拟对我国政府当前若干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来权衡其利弊得失,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房地产产业政策分析 产业政策是指示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目标、调节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产业化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是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特定的导向功能,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市场机制难以替代的制衡和稳定作用。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其取向是产业发展目标的体现。而各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生成的。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初级市场特征决定了房地产产业政策目标在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功能。这需要政府采取恰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产业竞争和反垄断政策、产业联合和集团政策等。在生产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同样,房地产的发展,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也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政策。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巨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走规模经济的道路。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其它行业更为明显。规模小,开发商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广告策划、营销推广、环境改造,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占有明显优势。另外,规模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现金实力的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最佳开发时间上也具有主动权。这在客观上要求造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这要通过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来实现。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能有效地节约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成本,资本的适度集中还有利于节约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费用,这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兼并等经济机制来实现的。由此可见,通过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集中,可以优化房地产市场组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并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结构。 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与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仅有9家(上海本地8家),入选上证30指数的房地产股仅陆家嘴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治高考作业 一、考点介绍: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教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课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的教学简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第二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第七课的最后一框、落脚点。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法。然而市场有自身的缺陷,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本框的内容承接上一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以及如何是实现目标的“有形之手”:宏观调控的手段。 本框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是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内容 3、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内容和作用 4、运用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分析、解决、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生间课堂问答,激发学生课堂思维,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2、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自编试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时政材料,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 3、增强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和货币手段)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提问: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但是它不是万能的,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还必须进行宏观调控。那么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呢?从而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平稳地发展。 课题: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解读本框高考要求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阅读教材并回答: 1、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3、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 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 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 3、调整性质 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 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 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国家的这种行为是具有强制性的。 宏观调控法主要以间接干预的形式。国家在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选择,市场主体做出的选择不是受国家强制的,是其自由选择的。 7、手段 市场规制法的手段是设定行为标准并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即制定法律法规。当经营者及其利益代表者违反了市场监管发义务时,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分别分为财产性责任与非财产性责任两种法律形式。财产性责任包括赔偿、

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中国经济法自产生确立以来,其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讨论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将有利于深化经济法的意义,使其更好地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当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与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自产生确立以来,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构建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总体进程中,经济法被赋予当代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国家为了预防或克服市场自身调节缺陷造成的失灵而制定的,对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家干预的相关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调整需要宏观调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宏观调控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宏观经济或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以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在宏观经济总量

和结构等宏观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失调、失序状况,并促使经济宏观平衡、协调、有序发展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衰退,增强经济稳定性,即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利益取向基础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体目标又体现为: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以达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宏观调控的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涉及经济的众多领域,其是个全方位的调控系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能毫无节制、毫无根据,经济法就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使其合法化的规范,可以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要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经济法同样要契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 首先,经济法是对宏观调控适时性的精神贯彻。现代的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

论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中国在建国的61年时间里,一直在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段前进着但曲折的路途中,我们经历了两次完全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们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非常的不平衡,那时我们制定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发展目标,所以那时我们确认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多元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领导人逐渐明白市场经济才具有生命力,所以逐渐形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势,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并且此体制正在不断地成熟与完善。 历史的发展在一些方面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会让经济发展变得毫无生命力,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可能去充分调动劳动生产积极性,但在某一方面,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集中建设,保证对于某些关键领域的控制,去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这些历史的经验,我们也会去思考,宏观调控与市场条件的关系式怎么样的,如何去组合两者才能达到最优,才能去发挥作用。 关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互扶助的经济模式。在实行市场机制开始后至今,我们可以发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军工等重要领域实行的都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在其他领域大部分都以市场调节为主,但现在的趋势逐渐在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也逐渐的市场化,比如说兰州水行业等,下面我将具体的举例去探究如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趋势以及其重要性。 首先,在前几个月比较出名的兰州水务事件,兰州第一次将征收税费,涉及到国民命脉的水资源的控制与管理权以17.1亿美元出让给了跨国水务巨头威立雅,由此,水价9年上调五次,并且水价上浮49﹪,从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之下,我国在一些领域会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会朝着进一步市场化的方向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领域的市场化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慢慢的弱化对于行业和领域来说,是注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文化,对于行业本身来说会取得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对于我们在部分行业和领域中,在保证是在正常合理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可以适当的加强市场的因素而弱化宏观调控的束缚,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保证该行业是出于健康的发展状态下。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的案例就是现在炒得很热的房价问题。在最近的5年时间里,我国的房价在疯狂的上涨,在毫无约束性的上涨。在2月份,我国70余大中型城市的平均房价涨幅达到10.7﹪,就我们所居住的南昌地区来说,房价的涨幅也在8﹪左右,由此可见,房地产业正在经历着它“非同寻常”的春天,在4月末5月初的时候,因为房地产业的非常规性繁荣,以及房价的居高不下,所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控制政策,例如宣布78家涉及房地产的央企推出房地产业,对于公民投资性购房的限制,这些调控措施虽然不能在短期就对于失去控制的房价有治标的作用,但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过热的房地产冷却了一下,对于如此发展的房地产,相信在不久以后,中央肯定会颁布一些条款,去加强对于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为了保障民生,为了经济的合理化增长与发展,为了防止同伙膨胀的进一步延伸,政府在这一领域也肯定会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所以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其实是缺一不可的手段,在我们的各行业都在保持健康、合理化的发展时,

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 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自然法典》(1755)《公有法典》(1842)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性格的双重性 ①1914年《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些法律确认,任何以契约托拉斯或者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垄断或限制贸易的行为是违法或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显示出限制垄断,保证市场主体绝对的实质性的契约自由和经营自由。 ②德国《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把煤炭产业经营,收归国有显示德国经济统制法,限制民间经济自由,扶持特定国家垄断 ③经济法的产生反映基本性格具有双重性,因国家为弥补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的目标和方式的差异性,导致经济法在西方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对互相对立的基本性格,一方面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经济统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和西方国家对政府失败的深刻反省,经济正在形成一对新的矛盾性格,既要规制市场失灵又要匡正政府失败。 3、经济法的渊源 (一)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二)经济法的辅助渊源地方政府规章等辅助渊源与港澳台地区相关的辅助渊源国际条约法律解释 4、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区别①调整对象不同,民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调整的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②主体性质不同,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经济法的主体是,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有关的当事人。③权力范畴不同,民商法上的权利范畴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它们是一种私权利,经济法上的权利主要是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它们是一种公权力。④构成要素不同,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法的,由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法构成。⑤法律属性不同。民商法是私法,经济法具有公法属性。 联系①经济法的调整要服务于民商法的调整。民商法是对市场经济要求的记载和表述,还顺着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经济法就是要为人生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②民商法的调整要以经济法的调整为条件。由于民商法存在的技术并不现实,天然的具备迷上它本身,会破坏自身存在的基础,因而必须依靠经济,经济法,通过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创立恢复和维护人们之间的平等自由,从而为民商法奠定存在的基础。 5、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区别①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关系。②主体不同行政法的主体由一方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经济法的主体主要是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有关的当事人介入其中的国家机构也不尽是行政机关。③涉及的权利不同。行政权是一种主导性的权力,它决定支配其他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经济法的权力主要是宏观调控权和市场支配权,它们作用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④构成要素不同。行政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等。经济法的构成要素是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⑤宗旨不同。行政法关注的核心和规矩的重心是政府本身,其宗旨是限制政府权力管理行政机关着重于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经济法其调控的核心和规制的重心是市场秩序和市场运行,其宗旨着重于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⑥追求利益的方式不同。行政法通过限制行政权力,规范行政行为和明确行政责任的方式,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的事情,通过市场规制反垄断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